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光谱分析法导论.doc

关于光谱分析法导论.doc

关于光谱分析法导论.doc
关于光谱分析法导论.doc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一 .教学内容

1 .电磁辐射及电磁波谱的概念、特性及相关物理量

2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及相关的光谱学

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4 .光学分析法的基本仪器

二.重点与难点

1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的特殊

2 .各物理量的相互换算

3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机制

4 .各种能级跃迁的概念及相应的光谱

三 .教学要求

1 .牢固掌握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概念及性质

2 .熟练掌握电磁辐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3 .清楚理解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光谱

4 .清晰光学分析法分类的线索

5 .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

四.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方法。

这些电磁辐射包括从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波谱范

( 不只局限于光学光谱区 ) 。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

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

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

(AES )、原子吸收光谱法( A AS ),原子荧光光谱法( A

FS )以及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 FS)等。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 U V - Vi s),红外光谱法( IR ),分子荧光光谱法( M 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 M PS)等。

非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测量辐射的某些

性质,如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光谱法。

一、发射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

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 M * ,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和激发方法不同,发射光谱法分为:

1.射线光谱法

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在衰变的过程中发射和粒子后,使自身的核激发,然后核通过发射射线回到基态。测量这种特征射线的能量(或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测量射线的强度(检测器每分钟的记数),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X 射线荧光分析法

原子受高能辐射激发,其内层电子能级跃迁,即发射出特征 X 射线,称为 X 射线荧光。用 X 射线管发生的一次 X 射线来激发X 射线荧光是最常用的方法。测量X 射线的能量(或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测量其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用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激发源,使气态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发射特征光学光谱,利用这种光谱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做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波长范围在 19 0 ~ 90 0nm 。4.原子荧光分析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能态,约经 10- 8 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共振荧光)或不同的辐射(非共振荧光—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阶跃激发荧光、敏化荧光等),称为原子荧光。波长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在与激发光源成一定角度(通常为 90 )的方向测量荧光的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物质分子吸收辐射而成为激发态分子,然后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入射波长更长的荧光。测量荧光的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波长在光学光谱区。

6.分子磷光分析法

物质吸收光能后,基态分子中的一个电子被激发跃迁至第一激发单重态轨道,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级,经系统间交叉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系间窜跃),并经过振动弛豫至最低振动能

级,由此激发态跃迁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根据磷光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成为磷光分析法。它主

要用于环境分析、药物研究等方面的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7.化学发光分析法

由化学反应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其中一种反应的分子的电子被激发,形成激发态分子。激发态分子跃迁回基态时,发出一定波长的光。其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在合适的条件下,峰值与被分析物浓度成线形关系,可用于定量分析。

由于化学发光反应类型不同,发射光谱范围为 400 ~ 14 00 nm 。二、吸收光谱法

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原子

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的能量满足△ E = h v 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

M + hv M *

吸收光谱法可分为:

1.M ō ssbau er (莫斯鲍尔)谱法

由与被测元素相同的同位素作为射线的发射源,使吸收体(样品)原子核产生无反冲的射线共振吸收所形成的光谱。光谱波长在射线区。

从M ō ssb au er 谱可获得原子的氧化态和化学键、原子核周围

电子云分布或邻近环境电荷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原子核处

的有效磁场等信息。

2.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利用溶液中的分子或基团在紫外和可见光区产生分子

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形成的吸收光谱。根据吸收光谱用于

定性和定量测定。

3.原子吸收光谱法

利用待测元素气态原子对共振线的吸收进行定量测定

的方法。其吸收机理是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波长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

4.红外光谱法

利用分子在红外区的振动 - 转动吸收光谱来测定物质的

成分和结构的光谱分析法。

5.核磁共振波谱法

在强磁场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分裂为能量

不同的核磁能级,核磁能级之间的跃迁吸收或发射射频区

的电磁波。利用吸收光谱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以及

分子的动态效应、氢键的形成、互变异构反应等化学研究。

三、 Ra ma n散射

频率为0的单色光照射透明物质,物质分子会发生散射现象。如果这种散射是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交换引起,即不仅光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它的能量也发生变化,则称为 R ama n 散射。这种散射光的频率(ν m )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称为 R ama n 位移。Ram an 位移的大小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级有关,利用 Ram an位移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称为 Ram an光谱法。

第二节光谱仪器

用来研究吸收、发射或荧光的电磁辐射强度和波长关系的仪器叫做光谱仪或分光

光度计。光谱仪或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样品容器、

检测器和读出器件。

由光源发射的待测元素的锐线光束(共振线),通过

原子化器,被原子化器中的基态原子吸收,再射入单色器中进行分光后,被检测器接收,即可测得其吸收信号。

由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单色器(激发光单色器)后,得到所需的激发光。通过样品池,由于一部分光线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将向四面八方发射荧光,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

荧光的测量应在与激发光成直角方向进行,第二单色器为荧光单色器,主要是消除溶液中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以获得所需的荧光,荧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相应的电信号。一、光源

光谱分析中,光源必须具有足够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由于光源辐射功率的波动与电源功率的变化成指数关系,因此往往需用

稳压电源以保证稳定或者用参比光束的方法来减少光源输

出对测定所产生的影响。

光源为连续光源和线光源等。

一般连续光源主要用于分子吸收光谱法;线光源用于

荧光、原子吸收和 Ra man 光谱法。

1.连续光源

连续光源是指在波长范围内主要发射强度平稳的具有

连续光谱的光源。

( 1 )紫外光源

紫外连续光源主要采用氢灯和或氘灯。在低压( 1. 3 1 03 Pa)下以电激发的方式产生的连续光谱,光谱范围为 16 0~ 375 nm 。高压氢灯以 20 00 ~ 6 00 0 V 的高压使两个铝电极之间发生放电。低压氢灯是在有氧化物涂层的灯丝和金属电极间形成电弧,启动电压约为400V 直流电压,而维持直流电弧的电压为 40 V 。

氘灯的工作方式与氢灯相同,光谱强度比氢灯大 3 ~ 5 倍,寿命也比氢灯长。

(2 )可见光源

可见光区最常见的光源是钨丝灯。在大多数仪器中,钨丝的工作温度约为 28 70 K ,光谱波长范围为 32 0 ~ 25 00 nm 。氙灯也可用作可见光源,当电流通过氙灯时,产生强辐射,发射的连续光谱分

布在 25 0 ~ 70 0nm 。

(3 )红外光源

常用的红外光源是一种用电加热到温度在 15 00 ~2 000 K 之间的惰性固体,光强最大的区域在 60 00 ~ 5 00 0 cm - 1。在长波侧

66 7cm - 1和短波侧 10 00 0cm - 1的强度已降到峰值的 1 % 左右。常

用的有能斯特灯、硅碳棒。

2.线光源

( 1 )金属蒸气灯

在透明封套内含有低压气体元素,常见的是汞灯和钠蒸气灯。把电压加到固定在封套上的一对电极上,会激发出元素的特征线光谱。汞灯产生的线光谱的波长范围为 254 ~ 73 4 nm ,钠灯主要是589.0n m 和 58 9. 6nm 处的一对谱

线。( 2 )空心阴极灯

主要用于原子吸收光谱,能提供许多元素的特征

光谱。( 3 )激光

激光的强度高,方向性和单色性好,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应用于 Ram an光谱、荧光光谱、发射光谱、 fo ur i er 变换红外光谱等领域。二、单色器

单色器的主要作用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

宽度的谱带。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准直镜以及色散元件,如棱镜或光栅等组成。

单色器

1.棱镜

棱镜的作用是把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介质中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长短的光折射率大,波长长的光折射率小。因此,平行光经色散后按波长顺序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光,经聚焦后在焦面的不同位置成像,得到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常用的棱镜有 Co rn u (考纽)棱镜是顶角为 60 的棱镜;为了防止生成双像, Li t t r ow (立特鲁)棱镜是由 2个 30 棱镜组成,一边为左旋石英,另一边为右旋石英,左旋、右旋石英做成 30 棱镜。

对于同一材料,光的折射率为其波长的函数。在可见 - 紫外光谱区域,可用下式表示:

n = A + B / 2 + C / 4

式中 n为折射率,为波长,A、B、C为常数。

由公式可见,波长越长,折射率愈小。当包含有不同波长的

复合光通过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就会因折射率不同而分开。这种

作用称为棱镜的色散作用。色散能力常以色散率和分辨率表示。( 1 )色散率(角色散率、线色散率和倒线色散率)棱镜的角色散率用 d / d表示。表示入射线与折射线的夹角,即偏向角对波长的变化率。角色散率越大,波长相差

很小的两条谱线分得越开。

取一个棱角为( A )的等边棱镜,它的折射线与入射线的夹角叫做偏向角。当入射线射入棱镜内的折射线与棱镜底边平行时,入射角与出射角相等,此时偏向角最小。

根据折射率定律,可以证明:从最小偏向角和棱镜的顶

角 A ,可以求出棱镜的折射率。将上式微分得到:

在光谱仪中,棱镜一般安装在最小偏向角的位置(入射光通过棱镜是与底边平行),这时棱镜的顶角越大或折射率 n 越大,棱镜的角色散率越大。

如果光谱仪中安装数个相同的棱镜,且其位置都处在最小偏

向角位置,则总的角色散率等于单个棱镜的角色散率乘以所用的棱镜数目。

若要增加光谱仪的角色散率,可以采用下列办法:

①增加棱镜的数目

使用这种办法时,要考虑成本和光强减小的问题。

② 增大棱镜的顶角这种办法将受到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的限制。例如,对于棱镜,当顶角等于65 时,紫外线就不能折射出来,所以其顶角一般为 60 。

③改变棱镜的材料

即改变 dn / d。在400nm ~ 800 nm波长范围内,玻璃棱镜比石英棱镜的色散率大。但在20 0nm ~ 4 00nm 的波长范围内,由于玻璃强烈地吸收紫外光,无法采用,故只能采用石英棱镜。对于同一种材料的棱镜,波长越短,

dn / d 越大,角色散率也越大,因此,短波部分的谱线分得较开一些,长波部分的谱线靠得紧些。在光谱仪中,谱线最终是被聚焦在光谱焦面上,以便进行检测。此时,用角色散率难以表示谱线之间的色散距离,而采用线色散率 dl / d 来表示。

线色散率表示波长相差 d 的两条谱线在焦面上的距离 dl 。线色散率越大,表示两条谱线之间的距离也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线色散率的倒数 d / d l 表示,此值越大,色散率越小。(2 )分辨率

棱镜的分辨率 R 是指将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分开的能力。在最小偏向角的条件下, R 可表示为

式中为两条谱线的平均波长,为刚好能分开的两条谱线间的波

差。

由上式可知,分辨率随波而化,在短波部分分辨率大。棱的角大和棱材料的色散率大,棱的分辨率高。但是棱角增大,反射失也增大,因此通常棱角

的60 °。紫外光区,常使用紫外光有大色散率的石英棱;而可光区,最好的是玻璃棱。由于介材料的折射率 n 与入射光的波有关,因此棱出

的光与波有关,是非均排光。

2.光

光分透射光和反射光,常用的是反射光。反射光又可分平面反射光(或称耀光)和凹面反射光。

光由玻璃片或金属片制成,其上准确地刻有大量度和距离都

相等的平行条(刻痕),可近似地将它看成一系列等度和等距离的透光狭。

光是一种多狭部件,光光的生是多狭干涉和狭衍射两者合作用的果。

干涉

当率相同、振方向相同、周相相等或周相差保持恒定的波源所射的相干波互相叠加,会生波的干涉象。

通干涉象,可以得到明暗相的条。当两列波相互加可得到明亮的条;当两列波互相抵消是得到暗条。些明暗条称干涉条。

若两光波光程差,波,当光程差等于波的整数倍,两波将互相

加到最大程度,即

= K ( K = 0 , 1, 2 ?)

此,两光波在焦点上将相互加形成明条。

相反,当两波的光程差等于半波的奇数倍,两波将相互减弱到

最大程度,即

=(2 K +1)?/ 2(K = 0,

1 ,

2 ?)

衍射

光波障碍物而弯曲地向它后面播的象,称波的衍射象。

若以平行光束通狭 A B ,狭度 a,入射角角方向播,透聚焦后会聚于 P点, AP 与 BP 的光程差 AC (△)

△= a si n

P点的明暗取决于光程差△ 。

于某确定角度,如果狭可以分成偶数波(/2 ),在 P点出暗条。如果狭可以分成奇数波,出明条。

当=0 ,零条。

当符合 a si n = 2 K (/2 ), K = 1, 2 ,,暗条;

当符合 a si n =(2K +1)(/ 2 ),

K = 1 , 2 ,,明条

随着 K = 1 , 2 ,出第一、第二明暗条。如右。其中P0点出零亮条,紫色光的条离P0最近,色光的条离P0最,在P0的两排列着P2、P1、P1′、P2′

各光。

多干涉决定光出的位置,衍射决定的度分布。

右平面反射光的一段垂直于刻的截面。

它的色散作用可用光公式表示

d ( si n + s i n)= n

公式中和分入射角和衍射角,整数n光次,d 光常数。若用a表示每一狭的度,c表示两条狭之的距离,( a+ c )称光常数。角定正;如果角和角在光

栅法线同侧,取正值,异侧则取负值;当n= 0时,

即零级光谱,衍射角与波长无关,也就是无分光作用。当 n 不等于零时,衍射角或反射角随波长而异,即不同波长的辐射经光栅反射后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位置上,这就是光栅进行分光的依据。

光栅的特性可用色散率、分辨能力和闪耀特性来表征。

当入射角不变时,光栅的角色散率可用光栅公式微分求得

式中 d / d 为衍射角对波长的变化率,也就是光栅的角色散率。当很小时且变化不大时,可认为co s ≈1 。因此,光栅的角色散率只决定于光栅常数 d 和光谱级次n ,可以认为是常数,不随波长而变,这样的光谱称为“匀排光谱”。这是光栅优于棱镜的一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用线色散率 dl / d 表示。对于平面光栅,线色散率为

式中 f 为会聚透镜的焦距。由于 co s≈ 1(≈ 6° )

光栅的分辨能力是根据 Rayl ei gh (瑞利)准则来确定。如右图所示。 R ayl ei gh 准则认为,等强度的两条谱线 ( Ⅰ和Ⅱ ) 中,一条 ( Ⅱ )

的衍射最大强度落在另一条 ( Ⅰ ) 的第一最小强度上,这时,两衍射图样中间的光强约为中央最大的80 % ,而在这种情况下两谱线中央最大的距离是光学仪器能分辨的最小距离。光栅的分辨率 R 等于光谱级次 n 与光栅刻痕总数 N 的乘积,即

由此可见,分辨率与光谱级数和光栅总刻线数成正

比,与波长无关。在实际工作中,要想获得高分辨率,最现实的办法是采用大块的光栅,以增加总刻线数。目前,有些光谱仪已有 2 54m m 大光栅,起分辨率可达 6 10 5。

闪耀光栅

非闪耀光栅其能量分布与单缝衍射相似,大部分能量集中在没有被色散的“零级光谱”中,小部分能量分散在其它各级光谱。零级光谱不起分光作用,不能用于光谱分析。而色散越来越大的一级、二级光谱,强度却越来越小。

为了降低零级光谱的强度,将辐射能集中于所要求的波长范围,近代的光栅采用定向闪耀的办法。即将光栅刻痕刻成一定的形状,使每一刻痕的小反射面与光栅平面成一定的角度,使衍射光强主最大从原来

与不分光的零级主最大重合的方向,转移至由刻痕形状决定

的反射方向。结果使反射光方向光谱变强,这种现象称为闪耀,(如右图所示)。辐射能量最大的波长称为闪耀波长。光栅刻痕反射面与光栅平面的夹角,称为闪耀角。每一个小反射面与光栅平面的夹

角保持一定,以控制每一小反射面对光的反射方向,使光

能集中在所需要的一级光谱上,这种光栅称为闪耀光栅。

当= =时,在衍射角的方向上可得到最大的相对光强。

角称为闪耀角。

常用光栅类型

机刻光栅和全息光栅。

用机械方法刻制的光栅称为机刻光栅。

直接刻制的光栅称为原刻光栅;由原刻光栅复制的光栅

称为复制光栅。

由透明材料制成的衍射光栅,称为透射光栅。

由反射材料制成的衍射光栅称为反射光栅。

按照光学反射面的形状,反射光栅又分为平面光栅和凹面光栅。

由于机刻方法的局限性,一般光栅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用激光全息照相制造的光

栅称为全息光栅。全息光栅有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

光谱重叠及消除

由光栅方程 d ( si n + si n)= n

可见,当 d 、一定时,衍射角的大小和入射角的波长有关。

当n 与的乘积相同的辐射将分散在同一空间位置,即谱线重叠。

例如,波长为 40 0 nm 的Ⅰ级线,与波长为 20 0nm 的Ⅱ级线,波

长为 13 3. 33 nm 的Ⅲ级线,互相重叠,造成干扰。消除谱线重叠

的方法有:

( 1 )利用滤光片吸收干扰波长

例如,只要 60 0nm 谱线,则可用红色滤光片滤去其它

组分。( 2 )利用感光板的灵敏区不同,消除干扰波段

例如,若拍摄Ⅱ级 25 0 350 n m 波段的谱线,可选用“ 未增感”

的乳剂干板(感光范围为 25 0500 n m ),则干扰 25 0350 nm 的一

级光谱( 50 0700 nm )和三级光谱( 16 6233 nm )将不会在感光

板上感光。

(3 )利用谱级分离器消除干扰

在光路中附加一个低色散的棱镜(分级器),配合工

3.狭缝

狭缝是由两片经过精密加工,且具有锐利边缘的金属片组成,其两边必须保持互相平行,并且处于同一平面上。

狭缝宽度对分析有重要意义。单色器的分辨能力表示

能分开最小波长间隔的能力。波长间隔大小决定于分辨率、狭缝宽度和光学材料性质等,它用有效带宽 S表示

S= D W

式中, D 为线色散率倒数, W 为狭缝宽度。

当仪器的色散率固定时, S将随 W 而变化。对于原子发射光谱,在定性分析时一般用较窄的狭缝,这样可一提高分辨率,使邻近的谱线清晰分开。

在定量分析时则采用较宽的狭缝,以得到较大的谱线强度。对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由于吸收线的数目比发射线少得多,谱线重叠的几率小,因此常采用较宽的狭缝,以得到较大的光强。

当然,如果背景发射太强,则要适当减小狭缝宽度。一般原则,在不引起吸光度减少的情况下,采用尽可能大的狭缝宽度。三、吸收池

吸收池一般由光透明的材料制成。在紫外光区,采用

石英材料;可见光区,则用硅酸盐玻璃;红外光区,则可根据不同的波长范围选用不同材料的晶体制成吸收池的窗口。

四、检测器

检测器可分为两类,一类对光子有响应的光检测器,另一类

为对热产生响应的热检测器。光检测器有硒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半导体等。热检测器是吸收辐射并根据吸收引起的热效应来测量入射辐射的强度,包括真空热电偶、热释电检测器等。

五、读出装置

由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可用检流计、微

安计数字显示器、计算机等显示和记录结果。

了解光学分析法的分类,掌握光学分析法的基本特性。掌握光谱分析法的仪器结构,了解单色器的分光特征。

光谱分析法导论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一.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及电磁波谱的概念、特性及相关物理量 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及相关的光谱学 3.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4.光学分析法的基本仪器 二.重点与难点 1.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的特殊 2.各物理量的相互换算 3.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机制 4.各种能级跃迁的概念及相应的光谱 三.教学要求 1.牢固掌握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概念及性质 2.熟练掌握电磁辐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3.清楚理解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光谱 4.清晰光学分析法分类的线索 5.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 四.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方法。 这些电磁辐射包括从 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波谱范围

(不只局限于光学光谱区)。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 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 AS),原子荧光光谱法(A F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X FS)等。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法(U V-Vi s),红外光谱法(IR),分子荧光光谱法(M F 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 P S)等。 非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测量辐射的某些性质,如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光谱法。 一、发射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 ,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 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和激发方法不同,发射光谱法分为: 1.γ射线光谱法

第九章 光学分析法概论

. 第九章光学分析法概论 1、光学分析法有哪些类型。 基于辐射的发射建立的发射光谱分析法、火焰光度分析法、分子发光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基于辐射的吸收建立的UV-V is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基于辐射的散射建立的比浊法、拉曼光谱法;基睛辐射的折射建立的折射法、干涉法;基于辐射的衍射建立的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等;基于辐射的旋转建立的偏振法、旋光法、圆二色光谱法等。 2、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有何异同? 吸收光谱法为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由低能态或基态跃迁至较高的能态(激发态),得到的光谱发射光谱法为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的光谱。 3、什么是分子光谱法?什么是原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光谱,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光谱,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和分子磷光光谱法等。 4、简述光学仪器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辐射源(光源):提供电磁辐射。 波长选择器: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 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5、简述常用的分光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作用特点。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分光系统又分为单色器和滤光片。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准直镜以及色散元件,如棱镜或光栅等组成。 棱镜:色散作用是基于构成棱镜的光学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光栅:利用多狭缝干涉和单狭缝衍射两者联合作用产生光栅光谱。 干涉仪:通过干涉现象,得到明暗相间的干涉图。 滤光器是最简单的分光系统,只能分离出一个波长带或只能保证消除给定消长以上或以下的所有辐射。 6、简述常用辐射源的种类典型的光源及其应用范围。 1 / 1'.

光谱分析法导论题库

光谱分析法导论 1.在下列激发光源中,何种光源要求试样制成溶液?( 1 ) (1)火焰(2)交流电弧(3)激光微探针(4)辉光放电 2.发射光谱法用的摄谱仪与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相同的部件是( 3 ) (1)光源(2)原子化器(3)单色器(4)检测器 3.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3 ) (1)原子光谱(2)分子光谱(3)可见分子光谱(4)红外光谱 可见光源通常使用钨灯 5. 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三种分析方法中均很严重的干扰因素是( 2 ) (1)谱线干扰(2)背景干扰(3)杂散干扰(4)化学干扰 6.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分析法在应用方面的主要共同点为( 2 ) (1)精密度高,检出限低(2)用于测定无机元素(3)线性范围宽(4)多元素同时测定7. __紫外__和__可见_辐射可使原子外层电子发生跃迁. 原子发射光谱法 1. 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 2 ) (1) 交流电弧(2) 等离子体光源(即为ICP)(3) 直流电弧(4) 火花光源 2. 闪耀光栅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入射角α、衍射角β和闪耀角θ之间满足下列条件( 4 ) (1) α=β(2) α=θ(3) β=θ(4) α=β=θ 3. 当不考虑光源的影响时,下列元素中发射光谱谱线最为复杂的是( 4 ) (1) K (2) Ca (3) Zn (4) Fe 所以选择铁谱作为标准 4. 矿物中微量Ag、Cu的发射光谱定性分析应采用的光源是 (1) I CP光源(2) 直流电弧光源(3) 低压交流电弧光源(4) 高压火花光源直流电弧光源用于矿石难溶物中低含量组分的定量测定 5. 下列哪种仪器可用于合金的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测定 (1)极谱仪(2)折光仪(3)原子发射光谱仪(4)红外光谱仪(5)电子显微镜6. 发射光谱摄谱仪的检测器是( ) (1) 暗箱(2) 感光板(3) 硒光电池(4) 光电倍增管 7. 对原子发射光谱法比对原子荧光光谱法影响更严重的因素是( ) (1) 粒子的浓度(2) 杂散光(3) 化学干扰(4) 光谱线干扰 8. 原子发射光谱激发源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能量使试样____蒸发________ 和__激发__。 9. 影响谱线强度的内因是______各元素的激发电位统计权重____________ ,外因是__被测元素浓度和弧焰温度________________ 。 10. 自吸:原子在高温下被激发而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 但周围温度较低的同种原子(包括低能级原子或基态原子)会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11. (1)海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定量分析___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____________ (2)矿物中微量Ag、Cu的直接定性分析_____直流电弧_________ (3)金属锑中Sn、Bi的直接定性分析______电火花________

光学分析法概论

第九章光学分析法概论 1、光学分析法有哪些类型。 基于辐射的发射建立的发射光谱分析法、火焰光度分析法、分子发光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基于辐射的吸收建立的UV-V is光度法、原子吸收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基于辐射的散射建立的比浊法、拉曼光谱法;基睛辐射的折射建立的折射法、干涉法;基于辐射的衍射建立的X-射线衍射法、电子衍射法等;基于辐射的旋转建立的偏振法、旋光法、圆二色光谱法等。 2、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有何异同 ; 吸收光谱法为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由低能态或基态跃迁至较高的能态(激发态),得到的光谱发射光谱法为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的光谱。 3、什么是分子光谱法什么是原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光谱,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光谱,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和分子磷光光谱法等。 4、简述光学仪器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辐射源(光源):提供电磁辐射。 波长选择器: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 & 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5、简述常用的分光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作用特点。 分光系统的作用是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分光系统又分为单色器和滤光片。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准直镜以及色散元件,如棱镜或光栅等组成。 棱镜:色散作用是基于构成棱镜的光学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光栅:利用多狭缝干涉和单狭缝衍射两者联合作用产生光栅光谱。 干涉仪:通过干涉现象,得到明暗相间的干涉图。 滤光器是最简单的分光系统,只能分离出一个波长带或只能保证消除给定消长以上或以下的所有辐射。 6、简述常用辐射源的种类典型的光源及其应用范围。

光谱分析法概述

光谱分析法概论 ~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又称电磁波),是一种以强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量子流,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1 光的波动性:用波长、波数、频率作为表征 波长是在波的传播路线上具有相同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之间的线性距离,常用nm作为单位 波数是每厘米长度中波的数目,单位cm-1 频率是每秒内的波动次数,单位Hz 在真空中波长、波数和频率的关系 C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2.997925*10 10cm*s 所有电磁辐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相同 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由于电磁辐射与介质分子的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稍小一些 2 光的微粒性: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作为表征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H是普朗克常数,其值等于6.6262*10-34 J*s 能量E的单位常用电子伏特(eV)和焦耳(J)表示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两种: 1 涉及物质内能变化的:吸收、产生荧光、磷光、拉曼散射 2 不涉及物质内能变化的:透射、折射、非拉曼散射、衍射、旋光 当辐射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等透明介质时,电磁辐射的交变电场导致分子(或原子)外层电子相对其核的震荡,造成这些分子(或原子)周期性的变化 1如果入射的电磁辐射能量正好与介质分子(或原子)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相等,介质分子(或原子)就会选择性地吸收这部分辐射能,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的寿命很短)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通常以(1)热的形式(2)发生化学变化(光化学变化)(3)以荧光及磷光的形式发射出所吸收的能量并回到基态 2 如果入射的电磁辐射能量与介质分子(或原子)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不相等,则电磁辐射不被吸收,分子(或 原子)极化所需的能量仅被介质分子(或原子)瞬间保留,然后被再发射,从而产生光的透射、非拉曼发射、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一、常用的光学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法导论发射光谱习题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习题(P223) 1、光谱法的仪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单色器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简述光栅和棱镜分光的原理。 4、影响光栅色散率(线色散率)的因素有哪些?线色散率的单位是什么? 5、波长为500nm和520nm的光谱线垂直照射到光栅上,经焦距为两米的成像物镜系统进 行光谱测量,若光栅刻线数分别为600条/mm,1200条/mm,问一级光谱和二级光谱中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6、一台配有长63.5mm,刻线数为600条/mm光栅的光谱仪,理论上至少要用哪一级光谱 才能分辨开309.990nm和309.997nm的铁双线? 7、某光谱仪光栅长5cm,刻线数为1000条/mm,暗箱物镜焦距为1m,光线垂直光栅入射, 问分别用一、二级光谱时在衍射为30°处的波长各为多少?在此波长下所能分辨开的最小波长差各为什么?此时的倒线色散率为多大? 第三张原子发射光谱法习题(P242) 1、光谱项的意义是什么? 2、光谱分析常用的激发光源有哪几种?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3、发射光谱分析中,如何选择分析线和分析线对? 补充题 1、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其特点是什么? 2、原子发射光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名词解释:(1)激发电位;(2)电离电位;(3)原子线;(4);离子线;(5)共振线;(6) 灵敏线(7)等离子体;(8)自吸;(9)基体效应 4、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 5、光谱定性分析摄谱时,为什么要使用哈特曼光阑?为什么要同时摄取铁光谱? 6、光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内标法?简述内标法的原理。 7、为什么原子发射光谱可采用内标法来消除实验条件的影响? 8、采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下列试样时,选用什么光源为宜? (1)矿石中组分的定性、半定量分析; (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10-2数量级) (3)钢中锰的质量分数(10-4~10-3数量级) (4)污水中的Cr、Mn、Cu、Fe等的质量分数(10-6~10-3数量级) 9、某合金中Pb的光谱的定量测定,以Mg作为内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根据下面数据,(1) 绘制工作曲线; (2)求溶液中A、B、C的质量浓度。 溶液黑度计读数(透光率)Pb的浓度(mg mL-1) Mg Pb 1 7.3 17.5 0.151 2 8.7 18.5 0.201 3 7.3 11.0 0.301 4 10.3 12.0 0.402 5 11. 6 10.4 0.502 A 8.8 15.5 B 9.2 12.5 C 10.7 12.2

第2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2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统称 为光学分析法。 光是电磁辐射(又称电磁波),是一种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就可以以巨大速度通 过空间的光子流(量子流),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与微粒性)。 光的波动性体现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以及偏振等现象。波长λ 、波数σ 和频率υ 相互关系为:λν/c = 和c //1νλσ==,c =2.997925×1010cm/s 。 光的微粒性体现在吸收、发射、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现象以及光化学作用等方面, 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 作为表征。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关系为: σλνhc hc h E ===/ 从γ 射线一直至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若把电磁辐射按照波 长或频率的顺序排列起来,就可得到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波长在360~800nm 范围的光称为可见光,具有同一波长、同一能量的光称为单色光,由 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称为复合光。 复合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其中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所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 透过物质或被物质所反射,透过物质的光(或反射光)能被人眼观察到的即为物质所呈现的颜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物质的颜色由透射光(或发射光)的波长所决定。 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其内部的电子、质子等粒子发生能级跃迁,对所产生的辐 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变化作图,所得到的谱图称为光谱(也称波谱)。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光谱分析法或光谱法。 以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 法为原子光谱法, 由分子中电子能级(n )、振动能级(v )和转动能级(J )的变化而产生的光谱为基础的 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方法为分子光谱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红外吸收光谱法(IR ),分子荧光光谱法(MFS )和分子磷光光谱法(MPS )等。 物质吸收相应的辐射能而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 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物质受激,跃迁到激发态M*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 的光谱为发射光谱。物质发射的光谱有三种:线状光谱、带状光谱和连续光谱。 利用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称为发射光谱法。 用于研究吸收、发射或荧光的电磁辐射强度和波长关系的仪器叫做光谱仪或分光光度计, 一般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和读出器。 单色器的主要作用是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复合光)分解并分离出所需要的单色光(即 仅含特定波长的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由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准直镜、聚焦镜以及色散元件(如棱镜或光栅)等组成,分色散型和干涉型。 当一束波长为λ 的平行单色光(强度为I 0)通过任何均匀、非散射的固体、液体或气体 介质时,光的强度由I 0减弱为I t ,定义I t 与I 0的比值为透光率(transmittance ,0t I I T = ),其

关于光谱分析法导论.doc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一 .教学内容 1 .电磁辐射及电磁波谱的概念、特性及相关物理量 2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及相关的光谱学 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 4 .光学分析法的基本仪器 二.重点与难点 1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的特殊 2 .各物理量的相互换算 3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机制 4 .各种能级跃迁的概念及相应的光谱 三 .教学要求 1 .牢固掌握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的概念及性质 2 .熟练掌握电磁辐射各种物理量之间的换算 3 .清楚理解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光谱 4 .清晰光学分析法分类的线索 5 .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 四.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一节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化学方法。 这些电磁辐射包括从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波谱范

( 不只局限于光学光谱区 ) 。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 光学分析法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大类。 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 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 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原子发射光谱法 (AES )、原子吸收光谱法( A AS ),原子荧光光谱法( A FS )以及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 FS)等。 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 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属于这类分析方法的有紫 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 U V - Vi s),红外光谱法( IR ),分子荧光光谱法( M FS)和分子磷光光谱法( M PS)等。 非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测量辐射的某些 性质,如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偏振等变化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光谱法。 一、发射光谱法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 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 M * ,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 M *M + hv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 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和激发方法不同,发射光谱法分为: 1.射线光谱法

第2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

第2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2.1 内容提要 2.1.1 基本概念 光分析法—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光学分析法,简称光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以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原子、分子内部量子化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发射、吸收、散射等波长与强度的变化关系为基础的光分析法,称为光谱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利用光与物质作用时所产生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性质的变化来达到分析测定目的的光分析法,主要有折射法、干涉法、衍射法、旋光法和圆二色性法等。 光发射—受激粒子由高能态跃迁回到低能态(包括基态)时,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多于能量的现象。 光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的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光散射—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如果有一部分光沿着其他方向传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光折射—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束的前进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衍射—光波绕过障碍物而弯曲向后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光偏振—天然光通过某些物质后,变为只在一个固定方向有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偏振。 光的旋光色散—平面偏振光进入旋光活性物质时,使得构成偏振光的左、右两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变得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旋光色散。 光的圆二色性—偏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由于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情况不同导致两圆偏振光的振幅和能量也不相同,并形成一个沿着椭圆运动的椭圆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圆二色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吸收光谱—物质的粒子吸收某特定的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当把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按照波长的次序排列记录下来,就得到

第2章 光谱分析法导论解析

第 2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2.1 内容提要 2.1.1 基本概念 光分析法—以物质的光学性质为基础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光学分析法,简称光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以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原子、分子内部量子化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发射、吸收、散射等波长与强度的变化关系为基础的光分析法,称为光谱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利用光与物质作用时所产生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性质的变化来达到分析测定目的的光分析法, 主要有折射法、干涉法、衍射法、旋光法和圆二色性法等。 光发射—受激粒子由高能态跃迁回到低能态(包括基态时,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多于能量的现象。 光吸收—当光与物质接触时,某些频率的光被选择性的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物质对光的吸收。 光散射—光通过不均匀介质时, 如果有一部分光沿着其他方向传播,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光折射—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束的前进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光衍射—光波绕过障碍物而弯曲向后传播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偏振—天然光通过某些物质后, 变为只在一个固定方向有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偏振。

光的旋光色散—平面偏振光进入旋光活性物质时,使得构成偏振光的左、右两圆偏振光的传播速度变得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旋光色散。光的圆二色性—偏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由于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情况不同导致两圆偏振光的振幅和能量也不相同,并形成一个沿着椭圆运动的椭圆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圆二色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吸收光谱—物质的粒子吸收某特定的光子后,由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当把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按照波长的次序排列记录下来,就得到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吸收了能量(光能、热能、电能或其他能量的粒子, 由高能级跃迁到底能级时,如果以光辐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当把光的辐射按波长次序排列记录下来,就得到发射光谱。 分子光谱 (带状光谱—处于气态或溶液中的分子 ,当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的是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辐射组成的带状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线状光谱—气态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时,能发射或吸收一定频率(波长的电磁辐射,经过光谱仪所得到的一条条分立的线状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固体光谱—炽热的固体物质及复杂分子受激后, 发射出波长范围相当广阔的连续光谱,称为固体光谱。 连续光谱—有连续分布的波长的光组成的光谱,称为连续光谱。转动光谱—反映分子纯转动能级跃迁引起的转动能量的变化的这部分光谱称为转动光谱。 振动光谱—反映分子纯振动能级跃迁引起的振动能量的变化的这部分光谱称为振动光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