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作者:王娟) 发布时间:2004-6-7 10:50:50浏览次数:1475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对城市绿地的功能从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测试方式,取得了众多的量化值,提出了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面积指数、叶干重、叶面积、绿视率、垂直绿化覆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率、绿化三维量、年游人量等指标。本文中将对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述并就我国目前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主要绿地生态评价指标

1. 绿地覆盖率

绿地覆盖率是我国较早用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目前,绿地覆盖率在我国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这一指标,1979年国家规定城市近期绿化覆盖率为30%,远期为50%。1991年至1996年《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规定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

2. 绿地率

绿地率是继绿地覆盖率之后提出的又一绿地生态评价指标。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年报》表明,1978年至1994年的统计中,绿化覆盖率指标进行了历年统计,绿地率则根本未列入统计指标,因此,绿地率只能作为派生指标,根据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这两个统计指标数字(必须是同一地域内)的比值求出,而真正意义上的“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只有1986~1990年的统计数字。绿地率指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易于用普通方法统计;与国外同行业的可比性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阶段都易于控制;能准确反映城市绿地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该指标源于城市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将上升为主要指标。绿化覆盖率指标有以下特点:难以用普通方法准确统计;与国外同行指标可比性不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以对该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规划的水平;统计数据随着植物尤其是乔、灌木的生长和死亡而发生增减变化;能准确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绿地状况;该指标源于林业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将下降为次要指标。随着遥感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我们有可能对城市绿地中的树木的生长全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得到任意时刻和连续的绿化覆盖率数值。从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的角度出发,绿地率将成为园林行业的更重要的指标以取代绿化覆盖率从前的位置。在用绿地率取代绿化覆盖率的过程中,两者的并用状况可能还持续一段时间。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确定公共绿地人均指标的计算依据,过去常根据居民出游率和每个游人在公园中占有面积而定,其公式为:F= p·f。式中F为公共绿地指标(m2/人);p为居民在游览季节假日的出游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f为每个游人在公园中占有的面积(m2/人)。1991年3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城市公共绿地指标采用的公式为::F=p·f/e (e为周转系数)。它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可提高公园的利用率,节约城市用地,符合我国用地紧张的国情需要,较之过去的计算公式更为科学。

4. 绿化三维量

所谓“绿化三维量”,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以立方米(m3)为单位计算。1988年上海运用遥感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的调查研究以及绿化与环境的相关分析,于1994年完成了绿化三维量和裸露地的调查,提出了“绿化三维量”———这一新的绿地评价指标,受到了业内有关人士的重视。城市绿地有着净化空气、吸收尘埃、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作用。而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大都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叶片的多少及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着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故而,从植物的茎叶出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是科学的。我国地少人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绿地面积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发展立体绿地。绿化三维量能很好地对立体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评价方法。绿化三维量突破了以往二维绿地指标的局限性,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及生态效益水平,它为生态园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城市园林绿化定量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相对于平面量(如绿化覆盖率)而言,三维量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因而可用于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绿化的环境效益和城市绿化需求总量,以及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绿化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

近几年,北京与上海两大城市围绕绿化三维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上海在绿化三维量的测定方面,采用了“以平面量模拟立体量”的方法。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一树种来说,其冠径(也称冠幅)和冠高总具有一定的统计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方程,就可根据冠径求出冠高,进而求得树木的树冠体积。用径———高模式测量树冠体积所求出的绿化三

维量其相对误差一般不大于7%,最大不大于10%。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绿量数据库(绿化信息库的一部分),它的应用标志着城市绿化的定量化研究与绿化数据的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还对城市绿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域相对绿量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存在一个绿化效益最佳阈值区。北京市通过大量的实地测定,根据不同植物个体的叶面积与胸径、冠高或冠幅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算不同植物个体绿化三维量的回归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就可以容易地计算出一块绿地或一个地区的绿化三维量总和。

5. 绿当量

绿当量即补偿某种单位污染物所需要的绿量。这一概念只限于对单要素的补偿对象,因此可看作狭义绿当量。广义的绿当量概念可定义为最低满足全部绿地功能所需要的最大绿量,一般可称为综合绿当量。绿当量是基于衡量城市的生态补偿能力而提出的,其中包括了对二氧化碳、降尘、二氧化硫等的生态补偿方法。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怎样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生态补偿是很重要的,用绿当量对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进行衡量是适合当前国情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二、对我国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1. 统计指标所包含的项目、内容、计算法、口径不一致

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点、线、面”的体系中线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现行绿地分类中没有道路绿地,因而不能计入绿地率。对于这一部分绿地,各城市有的计入覆盖面积,未计入绿地面积(即只算覆盖率,不算绿地率),有的既计入覆盖面积,又计入绿地面积,给城市间的比较工作带来了不便。现行有关条例中对公共绿地的统计范围规定不明确,把建成区以外的绿地面积算入建成区内,增加了统计指标的“水分”,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建成区内公共绿地的水平。街头绿地的概念不明确,绿化覆盖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

2. 人均指标少

发达国家绿色量除以面积或面积的百分比计算以外,还以人均或千人平均计算公园绿地与设施的拥有量,而我国只有公共绿地以人均计算,其他指标大多数以面积或面积百分比计算。相比,发达国家的有关指标体现为市民享有程度又进了一步。

3. 指标值较低

发达国家城市公园绿地的指标较高,人均公园面积达几十平方米,而我国规定的指标还不到10平方米,指标较低。这个指标的计算依据是,根据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资料,认为在城市周围缺乏森林的条件下,城市内绿草率应在30~50%,才能起到改善市内大气卫生状况的作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城市周围极少有森林,城市大气质量较差,虽然已有环境保护法等法规在积极防治,但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工业、交通等事业还需有较大的发展,污染源还会增多,今后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善城市环境仍将是健全城市生态的重要手段。

4. 绿化三维量作为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我国虽然地域面积广阔,但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则人均值非常低。针对这种地少人多的情况,用绿化三维量来进行评价,大力发展立体绿地,才是在有限的面积中增大绿量的有效方法。绿化三维量从叶面积量出发,较之以往的二维评价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出城市的绿化效果,从而为城市的规划和绿化工作提供依据和进行指导。北京和上海近年来就绿化三维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全国更大范围上来说,绿化三维量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城市在绿地生态评价中仍然以原有的二维评价指标为主。因各地的经济和技术能力不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采用绿化三维量进行评价还需一定的时日。就目前这个状况,在二维评价的基础上,参考北京和上海已测算出的回归模型,根据本地的情况推算出绿化三维量,二维量与三维量结合进行评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家麒, 潘家莹. 历史的误会———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 中国园林, 1990,2

2.吴翼.“绿地率”———值得提倡的园林绿化指标. 中国园林, 1990,2

3.赵长江, 洪金祥. 城市园林绿化统计指标的探讨———唐山市园林绿化普查后的思考. 中国园林, 1993,4

4.潘家莹. 关于城市绿地标准———谈我国城市规划技术法规中的绿地指标的由来. 中国园林, 1994,1

5.李金路. 从统计上看我国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数量差. 中国园林, 1997,3

6.黄晓鸾. 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1). 中国园林, 1998,1

7.黄晓鸾. 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2)———关于城市生存环境的绿色量.中国园林,1998,2

8.叶文虎, 魏斌, 仝川. 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 1998,4

9.周坚华. 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5)———绿化三维量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园林, 1998,5

10.黄晓鸾, 张国强, 贾建中. 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6)———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 中国园林, 1998,6

11.刘立民, 刘明. 绿量———城市绿化评估的新概念. 中国园林, 2000,5

12.刘滨谊, 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2

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3.0.12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 4·0·11城市开放绿地内,水体岸边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6.1.4绿地内道路应随地形曲直、起伏。主路纵坡不宜大于8%,山地主路纵坡不应大干12%。支路、小路纵坡不宜大于18%。当纵坡超过18%时,应设台阶,台阶级数不应少于2级。 6.1.6依山或傍水且对游人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栏杆高度必须大于1.05m。 6.2.4 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必须设置宽2.OO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0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0m。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改善生态和景观,保证城市绿地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护等基本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设计。 1.0.3 城市绿地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1.0.4 城市绿地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 2.0.2季相seasonal appearance of plant 植物及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观面貌。 2.0.3 种植设计planting design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绿地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发挥其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2.0.4 古树名木historical tree famous wood species 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本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 树木。 2.0.5驳岸revertment 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 2.0.6土壤自然安息角soil natural angle of repose 土壤在自然堆积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伺所形成的最大夹角。 2.0.7 标高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箅地面至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8 土方平衡balance of cut and 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 2.0.9 护坡slope protectlon 防止土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 2.0.10 挡土墙retalning wall 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 2.0.11 汀步steps over water 在水中放置可让人步行过河的步石。 2.0.12 园林建筑garden building 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卫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 2.0 13 特种园林建筑special garden building 绿地内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如动物笼舍、温室、地下建筑、水下建筑、游乐建筑等。 2.0.14 园林小品small garden ornaments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研究概况?(《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邹爱兵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虽未给生态文明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但依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 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大文明,大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未来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一种。 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生态文明看成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对此,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还是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构成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及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城市绿地生态效应概念及应用(一)

浅析城市绿地生态效应概念及应用(一) 论文关键词:绿径输氧系数指状规划绿道绿带 论文摘要: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一些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以及一些实践作一些简单介绍,阐述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 1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就是著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犹如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使它们与外围环线相接,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以快速有轨电车与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与交通干线沟通,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如果能够坚强立法,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作用不同,可称之为输氧系数,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Si=Fi*Ui 式中: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Ui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m/s)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绿带(GREENBERG)概念 随着人们认识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作用。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作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修订公告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greenspace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 术语 湿塘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雨水湿地stormwater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植草沟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态护岸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3 基本规定 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城市绿地中的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 【条文说明】本条款的后半部分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而新增的,明确了城市绿地内的所有海绵设施必须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城市绿地设计宜选用环保材料,宜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雨水等资源。 城市绿地的设计宜采用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满足城市对绿地所在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条文说明】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绿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协调落实好源头径流控制设施。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Gardner.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 Basie, 1953. [3] Kohlbe, LEssaysinmoral development: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n a tru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 [M]. San Franeiseo: Harper Row Publishers, 2002. [4] Palti H,etal. Concerns and risk behaviors betwee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J].Journal of adole seen Health, 1995 (4):17-51. [5] Zhu Y, Lin L.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s i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2): 147-154. [6] Roche, M. Then a true of human value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8] 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 [J].湖南社会科学,2008(04):37-38. [9] 徐惠民.大连市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8(3):114-117. [10] 徐梅.成都市人口素质发展水平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杨帆,夏海勇.试论人口素质及其均衡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影响[J].商业时 代,2010. [12] 耿修林.1990-2008年我国人口素质变化的实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7):84-88. [13] 王玥,翁钱威.人口素质及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3):161-164. [14] 张强,孙爱珊,钱建明.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现代预 防医学,2002(2):154-155. [15] 唐万梅.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行分析评价[J]. 运筹与管 理,2005(8):85-89. [16] 屈云龙,许燕.主成分分析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南 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56-61. [17] 张勰.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8]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 报,2005(9).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 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2文明。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

3要建设生态。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 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 4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5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6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7(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8(1)儒家生态文化;(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1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的主要背景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肺”,一直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初,城市绿地的研究就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决策者的重视,但多局限于对绿地美学效应的研究,而绿地结构和大气生态的相关性研究却比较晚。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挑战。一方面通过园林绿化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已为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城市决策者所推崇;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愈来愈少,成本也愈来愈高,尤其是老城改造中的绿地规划难度更大。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仅把眼光盯在扩大绿地面积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技,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应,共同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这一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一意识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园林生态效应的研究进程,使之成为园林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吸引了众多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的视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已摆在面前,尤其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呼声此起彼伏。许多科学家配合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这一学科进入从未有过的发展时期。2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21相关学科研究动态城市园林绿地生态问题,属于新生的园林生态学研究范畴。但由于园林生态学尚处于草创阶段,很难进行上述问题的分析。过去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应、研究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是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近几年来有关学术会议和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目前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大致可概括为5个方面,即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生态过程;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景观的多重评价;景观规划和设计与景观社会经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等。其中,不同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是当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逐步走向整合的基础。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或热点对象,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首先是重点自然景观,如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景观,独特生境或特殊物种栖息地等;其次为流域系统。如上游和下游的生态关系,高地景观与河岸带景现设计,高地景观与河岸植物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河谷湿地结构与功能等;再次是文化景观,包括文化景观安全保障,土地利用的社会基础和土地多项利用等;最后是城市景观,包括城市景观安全格局、城布绿地的有效配置,城乡过渡带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污染城市、超大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其中,对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受到了有关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极大关注,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全球城巾化过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的恶化加剧,引起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质量的高度关注,而在以往城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城市生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对满足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园林、环境保护等城市决策管理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empirenews.page--]22国外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状况221绿化植物的生态机理研究1913年康亨和拉斯顿在英国利兹用装有相同土壤的容器在不同的地方栽培植物,发现空气中的硫酸盐浓度和植物体内的硫酸盐浓度密切相关。自此以来,绿化植物的生态机理,一直受到有关专业人员的重视,到20世纪末,已在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CO2及有毒气体、释放O2、抗污滞尘、杀菌和减低环境噪音等方面取得了—批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近几年里,相关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植物个体和群体的生态功能、植物生态效应的生理机制等发展到定量研究这种作用和绿地定额的关系,尤其在研究植物对城市污染的净化能力方面,基本弄清了植物叶片污染物含量的积累途径,以及部分有毒物质降解或转移的生化机制。222城市廊道效应城市廊道(urbancorridor)作为沟通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郊区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主要途径,愈来愈受到重视。杜奈(1995)根据廊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巴黎和伦敦为例,对城市廊道进行分类,并论述了不同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格局。在对城市廊道的评价上,尤其是以植物为材料的绿色廊道(Greenway)效应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许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 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 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要素说”否认生态文明为独立的文明类型,其从文明构成的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任何文明都存在的生态维度,其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而是贯穿所有文明形态(从渔猎社会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能文明)始终的一种基本结构。”⑤“生态文明是任何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具有的结构维度。”⑥要素说所定义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普遍性,贯穿文明始终;(2)内容上的局部性,只涉及社会结构中与生态直接相关的那部分;(3)价值上的基础性,是任何文明得以存续的基础,也是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 “类型说”与“要素说”的区别是显然的。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还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整体?是从来就有、不断发展的,还是尚未实现、有待完成的?是中性的、开放的,在任何伦理思想、观念、制度、科技水平、生产力程度、生产关系下都存在的,还是“高级的”、有“条件的”,只有当社会发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会出现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文明要素的关系是独立、并列还是交叉融合?对这些问题,在类型说和要素说的不同框架下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二者的分歧实已触及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改善生态和景观,保证城市绿地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 护等基本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设计。 1(0(3城市绿地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1(0(4城市绿地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城市绿地 urbangreenspace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2(0(2季相 seasonalappearanceofplant 植物及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观面貌。 2(0(3种植设计plantingdesign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绿地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发挥其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2(0(4古树名木historicaltreefamouswoodspecies 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本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树木。 2(0(5驳岸 revertment 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 2(0(6土壤自然安息角soilnaturalangleofrepose 土壤在自然堆积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伺所形成的最大夹角。 2(0(7标高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箅地面至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8土方平衡balanceofcutand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 2(0(9护坡slopeprotectlon 防止土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 2(0(10挡土墙retalningwall 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 2(0(11汀步stepsoverwater 在水中放置可让人步行过河的步石。 2(0(12园林建筑gardenbuilding 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卫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 2(013特种园林建筑specialgardenbuilding 绿地内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如动物笼舍、温室、地下建筑、水下建筑、游乐建筑等。 2(0(14园林小品smallgardenornaments 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设施。 2(0(15绿墙 greenwall 用枝叶茂密的植物或植物构架,形成高于人视线的园林设施。

毛概文献综述--美丽中国

毛 概 结 课 论 文 之 美 丽 中 国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前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任重道远! 主题 “美丽中国”,乍一看,可能有的人以为是CCTV与bbc联合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这个“美丽中国”是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高调提出的论题。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其实,这部纪录片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契合在一起,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中华大地最美丽的画卷,这不正是十八大所展望,全国人民所期盼的美丽中国么! 十八大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身,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结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身体力行的决心,展现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内涵与积淀。 本文不妨就从思想,政策,行动这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伟大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于环境法治建设,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 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国情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综述 (作者:王娟) 发布时间:2004-6-7 10:50:50浏览次数:1475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存环境中具有多种功能。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对城市绿地的功能从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测试方式,取得了众多的量化值,提出了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面积指数、叶干重、叶面积、绿视率、垂直绿化覆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率、绿化三维量、年游人量等指标。本文中将对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述并就我国目前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主要绿地生态评价指标 1. 绿地覆盖率 绿地覆盖率是我国较早用于城市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目前,绿地覆盖率在我国城市绿地生态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这一指标,1979年国家规定城市近期绿化覆盖率为30%,远期为50%。1991年至1996年《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规定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 2. 绿地率 绿地率是继绿地覆盖率之后提出的又一绿地生态评价指标。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年报》表明,1978年至1994年的统计中,绿化覆盖率指标进行了历年统计,绿地率则根本未列入统计指标,因此,绿地率只能作为派生指标,根据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这两个统计指标数字(必须是同一地域内)的比值求出,而真正意义上的“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只有1986~1990年的统计数字。绿地率指标有以下几个特点:易于用普通方法统计;与国外同行业的可比性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阶段都易于控制;能准确反映城市绿地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该指标源于城市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将上升为主要指标。绿化覆盖率指标有以下特点:难以用普通方法准确统计;与国外同行指标可比性不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以对该指标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规划的水平;统计数据随着植物尤其是乔、灌木的生长和死亡而发生增减变化;能准确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绿地状况;该指标源于林业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将下降为次要指标。随着遥感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我们有可能对城市绿地中的树木的生长全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得到任意时刻和连续的绿化覆盖率数值。从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的角度出发,绿地率将成为园林行业的更重要的指标以取代绿化覆盖率从前的位置。在用绿地率取代绿化覆盖率的过程中,两者的并用状况可能还持续一段时间。 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确定公共绿地人均指标的计算依据,过去常根据居民出游率和每个游人在公园中占有面积而定,其公式为:F= p·f。式中F为公共绿地指标(m2/人);p为居民在游览季节假日的出游人数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f为每个游人在公园中占有的面积(m2/人)。1991年3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城市公共绿地指标采用的公式为::F=p·f/e (e为周转系数)。它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可提高公园的利用率,节约城市用地,符合我国用地紧张的国情需要,较之过去的计算公式更为科学。 4. 绿化三维量 所谓“绿化三维量”,是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以立方米(m3)为单位计算。1988年上海运用遥感技术进行了园林绿地的调查研究以及绿化与环境的相关分析,于1994年完成了绿化三维量和裸露地的调查,提出了“绿化三维量”———这一新的绿地评价指标,受到了业内有关人士的重视。城市绿地有着净化空气、吸收尘埃、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作用。而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大都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叶片的多少及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着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故而,从植物的茎叶出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是科学的。我国地少人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绿地面积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提倡发展立体绿地。绿化三维量能很好地对立体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评价方法。绿化三维量突破了以往二维绿地指标的局限性,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及生态效益水平,它为生态园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城市园林绿化定量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相对于平面量(如绿化覆盖率)而言,三维量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绿化在空间结构方面的差异,因而可用于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绿化的环境效益和城市绿化需求总量,以及不同城市功能区的绿化结构优化设计等方面。 近几年,北京与上海两大城市围绕绿化三维量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上海在绿化三维量的测定方面,采用了“以平面量模拟立体量”的方法。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一树种来说,其冠径(也称冠幅)和冠高总具有一定的统计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方程,就可根据冠径求出冠高,进而求得树木的树冠体积。用径———高模式测量树冠体积所求出的绿化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