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

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

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

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

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

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

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

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

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航运,贸易,水产,矿产)

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市)

乡(镇)

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

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

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

a、临海省、区、市

b、特殊经、纬线穿过省、市、区

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80°E,90°E,110°E,120°E,130°E

30°纬线穿过的省、市、区

长江、黄河流径省、市区

③名称认识:全称与简称

注意:两个简称:川或蜀,贵或黔,云和滇,陕或秦,甘或陇。

新和内蒙古的简称方法。

④行政中心的记忆。

⑤面积大小的认识:新>藏>内蒙古

三、中国的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汉族占人口92%;

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维吾尔族,回族

西南:傣、白、纳西、藏族

东北:满,朝鲜族,鄂伦春族(内蒙古)

台湾:高山族

海南岛:黎族

3、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④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宪法: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②重要等降水量线:

800mm 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

400mm 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

③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海洋暖温水汽,降水多。

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④几个重要地区降水差异分析:

a、迎风坡降水多:辽东半岛,山东半球,台湾岛,海南岛;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天山北麓

b、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降水比周围地区更少:地形封闭,水汽来源少,降水稀少。

2、中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①季节变化特点: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

b、南方雨季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的推移)

北方雨季晚,结束早,雨季短。

②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

夏季风的进退决定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

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南雨季)

6~7月:江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

7~8月:华北,东北雨季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

9月:雨带南撤

10月:雨季结束

③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a、特点: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b、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年际变化大。

c、危害: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旱灾害。

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

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故多水旱灾害。

对比:南亚多水旱灾害的原因: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大

地势低平

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记忆)

1、我国的夏季风及其影响地区:

a、东南季风:东部地区

b、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谷地

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季风区:夏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记忆:①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属季风区。

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受季风影响。

③长城并非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限。

六、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果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呢?)

2、概况:

长:1800Km

流经省市: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思考:南水北调东线连接海、黄、淮、江四大水系。

3、历史分析:

①隋运河与元运河区域比较分析。

②兴建目的:

隋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元朝重修大运河是为了由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

4、现今

①运河航运价值衰减的原因:

京沪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公路运输的发展。

②现今通航河段:杭州——济宁(山东)向南运煤;向北运轻工业产品。

③现今航运价值:

a、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内河航运居第二位)。

b、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④南水北调的东线。

a、调水价值的体现,但从长江至黄河需动力提水。

b、调水后对航运有一定促进作用。

(调水后使运河水位上升,将提高航运能力)。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

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

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

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

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

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

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

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珠江的西江上游)

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

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

北路:内蒙古、山西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

中路:四川、重庆、湖北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

南路:云、贵、广西华南(珠三角)

(水电、火电)

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

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

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

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

①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人均不足0.08公顷)

②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原因:土地遭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次生盐碱化;人口增长,农村住房

不断扩大;城市,工交建筑用地大增。

3、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法制建设;建设上节约,少占耕地;改造中低

产田,改良土壤,提高灌溉;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

思考:当今城市兴起大型广场宽阔街道之风。

城市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思考:节约城市用地。

4、土地资源类型

①耕地: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区。

类型: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南——水田。

思考:西北耕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长绒棉)(主要问题:过度引水灌溉带来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

东北耕地:肥沃的黑土地,但破坏严重,同时存在水蚀,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化倾向。

②草地:

分布: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山地(天山)及青藏高原区。

类型:草原和草甸。

思考:a、我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一中、蒙古、俄三国交界)

b、草地的破坏与保护的思考。

现状(即我国畜牧业的况状):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草场载畜量低(生产落后);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碱化严重(破坏严重)。

对策:

a、按照《草原法》加强管理。(管理)

b、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轮牧轮流打草)。(利用)

c、禁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保护)

d、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

③林地: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

思考: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我国的能源:

1、中国的煤炭:

①主要分布:北多南少,东多西少。

山西、陕西、内蒙古;南方:贵州、安徽(淮南,淮北煤矿)

②解决山西煤炭外运的措施:

a、加强运煤铁路建设:铁路电气化,复线改造;运煤专线建设:大秦线(大同——秦皇岛);焦日线(焦作——兖州——日照);山西——黄骅港(河北省)

b、“西电东送”:把煤变电力输往京津唐。

2、中国的油气资源:

①主要分布:东北——大庆、辽河油田;华北——胜利,华北,中原油田;

近海大陆架;西部——克拉玛依,玉门、冷湖、塔中、塔北油

田、四川盆地天然气,柴达木盆地。

②我国油气开发前景:西北——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

盆地;近海大陆架。

③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开发西部。

3、中国已迈入石油进口大国行列。

4、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特点:以煤为主;第二石油、水能、核电;天然气比

重小。能源构成正在向多元化迈进。

思考:①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上看,你认为我国以煤为主好还是不好?

好:a、我国煤炭:储量大,投资少,开采基础好。

b、而核电、水电、油气开发需大量资金。

不好:a、带来严重污染(CO2,灰尘,酸雨);b、煤炭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c、我国水能前景广阔,水能丰富,开发程度低。

②从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上分析,应如何发展我国能源工业?说说理由?

a、发挥煤炭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加强煤的液化,气化等综合利用。

b、加强油气的勘探与开采。

c、大力发展水电。

d、大力开发新能源,在常规能源缺乏的沿海地带发展核电。

(即:充公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实现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多元化)

5、我国在沿海一带布局核电站的原因:(大亚湾,秦山核电站)

①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常规能源缺乏。

②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

③有技术,人才的优势。

④a、缓解东部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b、减少煤、石油的能源调入;c、减少铁路运输压力;d、改善东部大气环境。

6、我国为解决东部地区能源不足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还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中国的地理差异》精品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等方面,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 2.体会秦岭—淮河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对比归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次穿越我国春节之旅,从海南→上海→黑龙江、从海南→陕西→新疆、从陕西→西藏。为什么同是春节,各地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地理差异显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 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无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

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渐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影响因素是地势因素。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人口、城市、交通线差异:东密西疏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作息时间差异:读广州人和哈尔滨人的对话,说一说这种作息时间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拓展延伸:文化传统之中国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差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 南京人过中秋爱吃月饼外,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饮食差异: 阅读材料:我国饮食习俗的地方差异 我国的饮食习俗地区差异很大。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是很有名的,糖是他们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区域中国地理重点考点汇总 一、中国的疆域 (1)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疆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跨纬度近50度; 南: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的相交处跨经度60多度;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相差5个时区相距5000千米;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五带位置: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北回归线穿过台、粤、桂、云四省区; 优越性:纬度位置和南北气候差异,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条件; (3)濒临的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的海域,领土的一部分——约300万Km2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从鸭绿江口(中朝界河)到北仑河口(中越界河); 台湾岛、海地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6000多个;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深受季风影响,有利农业生产,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陆上交通可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直接往来; (4)陆界和邻国 陆界:长2万千米; 东:朝鲜; 北:俄罗期、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二、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附1:我国邻国记忆 十五邻国陆上环,朝鲜俄国和蒙古,哈吉塔阿富汗, 印度尼不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 附2: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略) 附3:中国省级行政区歌诀 东北三省黑吉辽,最东最北纬度高;华北山西内蒙古,京津之外河北包; 华东六省上海市,三江鲁皖闽台岛;中南五省加一区,两湖两广南到; 西南三省一区市,川云贵藏添重庆;西北三省加二区,陕甘宁青新疆好.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和民族 (1)基数大;增长快;总量大,人口超过13亿 (2)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 西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水量水位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大上涨、形成汛期无 冬季风盛行时小下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东北黑龙江、松 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 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 汛、夏汛) 少(森林茂 密) 长(纬度高,位于 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 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 湿润、半干旱地 区) 汛期短(雨季 短) 大(植被 少,水土流 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 大,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长(雨季 长) 小(流域内 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 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分布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中国领土四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 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 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 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 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 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 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 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 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 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 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 北:俄罗斯、蒙古 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 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南:缅甸,老挝,越南 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 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航运,贸易,水产,矿产) 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 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市) 乡(镇) 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 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 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 a、临海省、区、市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

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1.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 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展的观点 教学内 必修自然地理部 一、宇宙中的地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重大影响(二)日地关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经纬网补充地球仪与经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中图版中国地理必修教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 ·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掌握并理解不同区域的特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差异成因。 ·结合我国时事背景,探究我国三大自然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等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中国三大自然环境的差异 遂川中学李田古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 2.掌握并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会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并能根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 3.尊重客观差异,并探讨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差异的成因,掌握辩证、动态、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 ·区域与区域差异的含义,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运用文字、图表等材料找出区域差异,分析区域特征,探讨差异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知识梳理】三大自然区的形成 1.一般依据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来划分自然区域差异?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属于地势第 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海拔很高, 为地势第一级阶梯 地形平原、低山丘陵高原或高山和盆地高原,边缘的高山峡谷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年降水量大于4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气温 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年降 水量少,小于400mm 高寒气候;气温低,冻 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 风力强大 植被 以森林和 森林草原为主 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和 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森林土壤, 淋溶作用强 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 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土壤发育程度差, 土层浅薄 水文多为外流河(区)和淡 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 多为内流河(区)和咸水湖, 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多冰川、湖泊,是许多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教案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中国的区域差异 命题方向1 中国地理分界线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B.人口地理分界线 C.800 mm年等降水量线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答案 B 解析图中500万人次/年以下省区主要有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据图可看出其与人口地理分界线最为接近;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都是秦岭—淮河一线,它们均与图中的界线不符。 (2)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湿热B.信息闭塞 C.地表崎岖D.经济落后 答案 D 解析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经济较为发达;R省是贵州省,经济较为落后。智能出行也需要经济收入支撑。 命题方向2 中国的区域差异

传统民居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民居呈现诸多不同。下图为我国行政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省区的简称分别是( ) A.内蒙古、秦、藏、滇B.秦、内蒙古、滇、藏 C.滇、内蒙古、秦、藏D.秦、内蒙古、藏、滇 答案 A 解析图中①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②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③是西藏自治区,简称藏;④是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与①②③④四省区对应的传统民居分别为( ) A.“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B.“地下的家”“竹木的家”“游动的家”“石头的家” C.“石头的家”“竹木的家”“地下的家”“游动的家” D.“游动的家”“地下的家”“石头的家”“竹木的家” 答案 D 解析图中①(内蒙古)以牧业为主,住蒙古包,便于迁徙,为“游动的家”;②(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形成特色民居窑洞,是“地下的家”;③(西藏)地处山区,利用当地原料建成传统民居石头屋(碉房),形成“石头的家”;④(云南)气候湿热,建成高架的竹木楼通风,形成“竹木的家”。同步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二、教学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容,力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容的组成和安排 初中地理教学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学科~网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2018全国卷I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9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