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第1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

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

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

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

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

—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来源:学科网]

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

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

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

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自主选择器材,动手探

究。

动手操作预设:

用梳子,塑料尺或气球

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

摩擦,之后将物体靠近

碎纸屑或轻小颗粒泡

沫屑,看是否能将其吸

起。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问

题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某些衣服吸附灰尘、摩擦过的塑料袋吸附在墙壁上、晚上脱衣服出现电火花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体验,认识摩擦起电,感受电的神奇。)

2.电荷间的作用【情景过渡】

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

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观看图片,根据现象思

考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

皮摩擦橡胶棒都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提出问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如何?他们所带电荷相同吗?

【实验探究】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它们都带了电。

猜想预设:

1.相互排斥。

2.相互排斥。

3.相互吸引,不同。动手操作,观察体验。

观察现象: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2. 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

3.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分析推理:

【启发诱导】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推进问题】

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各带什么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趁热打铁】

1.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 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电,这是因为电荷相互。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所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荷。

回答预设: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

璃棒;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2.正;同种;排斥。(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3.验电器【过渡问题】

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的多少?

【启发诱导】

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

电?

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

电?为什么?

【顺势追问】

3.如果让你设计出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你会使用哪一种原理呢?

【播放视频】验电器

【想想议议】思考、交流。

回答预设:

1.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异种电荷。

2.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观看、记忆: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来源:Z_xx_https://www.sodocs.net/doc/b711759640.html,]

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

【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

1.什么是电荷量?

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

3.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体会一下,你对库伦有何认识?【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说明】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趁热打铁】

1. 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看到原来闭拢的两金属箔片将______,这是因为回答预设:

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张角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

回答预设: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C。

3.库伦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交流讨论后总结。

回答预设: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使用验电器。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 验电器;同种。

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导出电荷量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顺其自然。)2. 张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原子及其结构【过渡问题】

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

【视频播放】原子结构

【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问题驱动】

1.原子由和组成,位于原子的中

心,带正电,带负电。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

为。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

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所以整个原子

呈中性。

4.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电呢?

【强调难点】

有兴趣的观看视频。

思考讨论。

回答预设:

1.原子核、电子、原子

核、原子核、电子。

2. 1.6 10-19 C

3.相等。

4.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

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

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

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

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

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

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

的负电。

[来源:Z#xx#https://www.sodocs.net/doc/b711759640.html,]

【教师引导】

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

【实验演示】

演示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提出问题】

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2: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互相排斥。

2.电荷可以从静电球通过人体到达头发。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思考回答预设:

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

【提出问题】

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引导阅读】

自学教材P34,回答思考。

【问题驱动】

1.什么是导体?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2.什么是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

【提出问题】

导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思考回答预设:

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阅读、自学、思考、回答。

回答预设: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常见的导体: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是什么?

【难点点拨】

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

金属中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课件展示金属导体导

电实质: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

【易错提示】

绝缘体不易导电不是绝对的,比如干木材是绝缘

体,潮湿的木材则是导体。

【知识拓展】

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阴离子和阳离子,故

溶液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被束缚在原子之中,

不能自由移动。

【知识应用】

油罐车常常有一条铁链做的尾巴拖在地上,为什

么?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释这样做的道理。

思考、讨论、猜想、领

会。

学生交流回答预设:

在运输过程中,油与油

罐发生摩擦产生大量

的电荷,这些异种电荷

一但放电产生火花将

使油燃烧,酿成火灾甚

至发生爆炸,所以这些

电荷必须及时导走。铁

是导体,安装一条铁链

拖在地上,就可以及时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按照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地把产生的电荷传到大地上去,避免了异种电荷积累造成危害。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

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同步训练见附件

2。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导入,即形象明了,又能体现出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

物理的理念。 2.在学习两种电荷时采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先从学生所做的实验入

手,推理自然界在中所有带电体要么和橡胶棒所带电相同,要么和玻璃棒所带电

相同。让学生感受推理方法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 3.探究摩擦起电时,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倾听学生

第1节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

(1)结构

(2)原理

4.电荷量

5. 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结构 (2)最小电荷量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转移

6.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2)绝缘体

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实验需要干燥绝缘的条件,对于器材要提前烘干,否则,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做实验时最好套上塑料袋,防止因手出汗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附件1

附件2

课堂检测题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

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桌面上的碎纸屑,此现象说明()

A.摩擦能使塑料尺带电B.桌面上的碎纸屑有磁性

C.摩擦使塑料尺有磁性D.塑料尺是由电子组成的

4.三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请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三球都带电B.只有一球带电

C.有两球带同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

5.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小球两两靠近时,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已知丁球带正电,那么甲球的带电情况是()

A.正电B.负电

C.正电或不带电D.负电或不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毛皮摩擦橡胶棒,毛皮电子,带电,橡胶棒电子,带电。

参考答案

1.解析:绝缘体是由原子构成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电荷量相等,对外不显电性,但其电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易导电。

答案:C

2.答案:B

3.解析:塑料尺用毛皮摩擦后,塑料尺会带电,而带电体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故能吸引碎纸屑。

答案:A

4.解析:根据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带电体之间要么相互吸引,要么相互排斥,因此,如果三个小球都带电,其中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因此可否定A与C。如果只有一个小球带电,那么另两个不带电的小球之间不会发生相互吸引。故应选D。

答案:D

5.解析: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一个带电体也能吸引一个不带电的轻小

物体,所以从丙吸引丁及丁球带正电可以知道丙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但从乙排斥丙球可以知道丙球一定带电,所以丙球带负电,乙球也带负电;甲吸引乙,则甲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选C。

答案:C

6.答案:转移、失去、正、得到、负。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10.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导学案 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 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摩 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技能:通过实验,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难点: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 荷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 是,简称,符号。 5.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 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下面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现象。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1.两种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 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 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 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认真观察15.1-1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 简称,符号。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即带电物体都有的性质。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两种电荷》学案

《两种电荷》学案 一、填空题 1、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 一定能相互。(填“排斥”“吸引”) 2、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可以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3、如图所示的仪器叫.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 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4、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 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 5、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由红、、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电视机屏 幕上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屏幕上。 6、现有:①花生油、②铅笔芯、③水银、④塑料盒、⑤铜钥匙等物品,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常温常压下属于液体的有。(均填序号) 7、与丝绸摩擦的A分别靠近悬挂的轻质带电小球B和C,发现B被排斥,C被吸引,则带正电;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带电体具有的性质。8、通过的方法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实质是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当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现两金属箔片张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9、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______种电荷,云层所带电荷是因______而获得的。 10、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存在火灾隐患。某同学上学途中经过加油站时,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11、石墨、玻璃、空气、盐的水溶液等几种物质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有;属于导体的有。 1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的带电的电子,从而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金属锡的原子核带有50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个电子。 二、选择题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A.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B.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 C.吸尘器能够把地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D.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许多脏物 14、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验电器()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15、用细线悬挂着的三个小球,将任意两个小球靠近时都能相互吸引,这三个小球() A.只有一个带电荷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异种电荷 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外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荷 16、如图是A,B,C三个轻质塑料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若A带正电,则C的带电情况是()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可能不带电D.无法判断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两种电荷与电流和电路 导学案

《两种电荷》导学教案 课题:《 两种电荷 》 课型: 授课教师: 主备: 总课时数:第(9)课时 定稿时间: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 ●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 32-35 ● 厘清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 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 ;(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 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把 规定为正电荷,把 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 ,异种电荷互相 。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4.验电器的原理是 ; 探究二 电荷的定向移动 5根据你预习的内容观察课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带铁夹的铁架台、验电器、金属棒)思考一下,你能够设计出哪些实验?在进行实验时,你能想到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解决? 6摩擦起电的原因: 7.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 ;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 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 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结合《名师学案》“预习导学”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1.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C ) 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有静电,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

电流和电路【教案一】第1节 两种电荷(2021年-2022年)

第1节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原子结构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 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 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 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如果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主备人:张传亮(枣庄市第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认真观察、思考。) 【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1两种电荷导学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叫。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4.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其单位是,简称,符号。 5.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6.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如:、玻璃、塑料等。 二、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电荷 1、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习惯上我们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接触起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2、认真观察并阅读33页内容,完成有关问题: ①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自然界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可用“-”表示。 ③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__ ,异种电荷 ___ 。 3、电荷量: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用Q表示。 单位是,简称,符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第二课时个案)

15.1 两种电荷(第二课时) 【学习人】【班级】【学习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一、温故互查 1、自然界中存在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叫电荷量,电荷的单位是,用表示。 2、物质是由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它带的是。在它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它所带的电是。 3、一般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的仪器是? 二、设问导读 问题1、阅读p34-p35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15.1-4实验看到的现象是。观察图15.1-5实验看到的现象是。 2、图15.1-4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图15.1-5实验用连接两个验电器。 3、图15.1-4中验电器张角没有变化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图15.1-5中验电器A张角变小,B张角变大是因为电荷从A移动到B。(“有”或“没有”) 4、由实验可以得出橡胶棒导电,金属棒导电。 5、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可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说明橡胶棒不可以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叫做。 5、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①大地②玻璃③石墨④食盐水溶液⑤橡胶⑥陶瓷⑦人体⑧塑料⑨金属。 6、金属容易导电靠的是。 设计理由:通过5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 使用说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不明白的可以交流讨论。 自学检测 1、石墨、大地、陶瓷、橡胶是导体的,是绝缘体的是。 2、一般情况下,下列物品:①橡皮擦②铅笔芯③塑料尺④钢尺⑤盐水⑥食用油,其中属于导体的是,属于绝缘体的是。 3、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三、巩固练习 1、玻璃棒和绸子相互摩擦时,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上,因此玻璃棒因了电子而带上电荷。 2、A、B、C、D四个带电的小球,已知:A吸引B,B排斥C,C排斥D,A带正电。则B、C、D三小球带电的种类分别是()。 A.正电,负电,负电 B. 负电,正电,正电 C. 负电,负电,负电 D. 正电,负电,正电 3、一轻质小球用绝缘线悬挂起来,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这小球时,相互吸引,那么,轻质小球()。 A. 一定带了正电 B. 一定带了负电 C. 一定是不带电 D. 不带电或带负电都可能 4、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说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 A. 同种电荷 B. 异种电荷 C. 等量同种电荷 D. 等量异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设计制作:陈代富 第十五电流和电 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概述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 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 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