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

【基础知识精讲】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几种三角形之一.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1.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2.底边的中线、高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各内角都等于60°.

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边、角的证明及计算问题,也可以利用性质来进行有关线段、角的证明及计算问题.

【重难点解析】

本节重难点均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上,利用性质,结合三角形有关知识及全等三角形判定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研究的重点.

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

已知△ABC 中AB=AC ,BD 、CE 为中线,求证BD=CE.

分析 要证BD=CE ,可考虑证△ABD ≌△ACE ,而∠A 为公共角,

AB=AC ,所以只需证明AD=AE 即能达到证明目的.

证 ∵AB=AC, AE=EB, AD=DC

∴AE=AD.在△ABD 和△ACE 中,AB=AC ,∠A=∠A AD=AE

∴△ABD ≌△ACE ∴BD=CE.

例2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00°,求三内角度数.

分析 本题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但要注意本题中外角是顶角的外角,还是底角的外角,在两种不同位置时,求得的结果不一样,本题有两解. 解 ∵等腰三角形

∴两底角相等,设顶角为x ,底角为y ,则x+2y=180°

(1)当顶角的外角为100°时,顶角的外角等于两底角之和

∴2y=100°求得?

???=?=5080y x (2)当底角的外角为100°时,底角y=180°-100°=80°求得????

=?=8020y x

∴三内角为80°,50°,50°或20°,80°,80°

* 例3△ABC中,AC>AB.求证:∠B>∠C.

证∵AC>AB ∴在AC上取AD=AB,连BD,

∵∠ADB>∠C.

且∠ABD=∠ADB

又∵∠ABC>∠ABD

∴∠ABC>∠C.

注意:本例是三角形中边角之间不等关系的一个重要结论:三角形中,若边不相等,则较大的边所对的角也较大,(简写为“大边对大角”)这一结论可帮助我们利用边的不等关系,证明角的不等关系.

例4 △ABC中,∠B=2∠C,AD为角平分线.

求证 AB+BD=AC.

分析对于要证的结论,可采用补短法来完成,即延

长AB至E,使BD=BE下只需证AE=AC即可.

∴AB+BD=AB+BE=AE.

证一延长AB至E,使BE=BD

∴AB+BD=AE. ∵BE=BD

∴∠E=∠EBD ∠ABC=∠E+∠BDE=2∠E=2∠C.

∴∠E=∠C,在△ABE的△ACD中,∠EAD=∠CAD. ∠E=∠C AD=AD

∴△AED≌△ACD ∴AE=AC ∴AB+BD=AC.

证二分析:本题也可用“截长”的方法来证明

∵∠B=2∠C>∠C.

∴可在AC上取AF=AB,下面只需证FC=BD即可,再利用DF作桥梁,证明BD=DF=FC.

证∵∠B=2∠C>∠C ∴AC>AB,在AC上取AF=AB.

又∵∠1=∠2.AD=AD

∴△ABD≌△AFD. ∴BD=FD. ∠AFD=∠B=2∠C.

∴∠FDC=∠C. ∴AB+BD=AF+FC=AC.

【难题点拨】

例1 D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DA=DB,∠DBP=∠=BC,求∠P的度数.

分析 正三角形内角为60°,可考虑将∠P 与三角形内角进行联系,借用内角60°以达解题目的,连DC 后易得△PBD ≌△CBD ,从而将求∠P 转

化为求∠DCB.

解 连DC ∵BP=BC ∠PBD=∠CBD BD=BD

∴△PBD ≌△CBD.

∴∠P=∠DCB. 又BD=AD CD=CD AC=BC

∴△BCD ≌△ACD

∴∠BCD=∠ACD=21∠ACB=2

1×60°=30° ∴ ∠P=30°

* 例2 △ABC 中AB=AC ,P 为形内一点,且PB >PC.

如图,求证∠APC >∠APB.

分析 这一类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中出现的与

形内一点相关的问题.常利用适当的旋转.使等边重合.将该点与

三顶点的连线段相对集中到一个三角形内,再设法利用已知来解

决问题.

证 ∵AB=AC ∴将△ABP 绕A 点逆时针旋转,使AB 与AC 重合得△AP ′C ,连PP ′由作图△ABP ≌△ACP ′

∴AP=AP ′,BP=CP ′

∴∠1=∠2 ∠APB=∠AP ′C ,P ′C=BP >PC.

在△PP ′C 中,P ′C >PC

∴∠3>∠4 ∠1+∠3>∠4+∠2.

∴∠APC >∠AP ′C ∴∠APC >∠APB.

本题利用了“大边对大角”这一结论。

【难题解答】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已知△ABC 中AB=AC ,高BE ,CF 交于D(或延长线交于D),求证:DB=DC.

甲 乙 丙

分析 本题应考虑∠A 的各种情况.

①∠A=90°时(图丙),两高各与边重合,显然结论成立.

②∠A <90°时(图甲),D 在形内,此时先证△BFC ≌△CEB(AB=AC ,∠ABC=∠ACB ,∠CEB=∠BFC=90°,BC 为公共边)得BF=CE ,再证△BFD ≌△CED ,得DB=DC.

③当∠A >90°时(图乙),D 在形外,证法步骤②一样,但图形中相关线段位置发生了变化.

【典型考题】

例1 周长为21,边长都为整数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

A.4个

B.5个

C.8个

D.10个

分析 设底边为x,腰长为y ,∴x+2y=21.

∵2y 为偶数,21为奇数 ∴x 为奇数.

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x <2y.

x+2y >2x 2x <21 x <10.5.

x 为奇数 ∴x=1,3,5,7,8 共5个 答案B.

注 x=7时,y=7为等边三角形,属特殊等腰三角形.

例2 如图, D 、E 在△ABC 的边BC 上,且AD=AE=BD=DE=EC.

则∠BAC 是∠EAC 的几倍?

分析 从等边△ADE 入手,得∠ADE=∠AED=60°,再

利用△ABD 和△AEC 为等腰三角形,且顶角的外角∠ADE=

∠AED=60°.求出∠EAC 再求∠BAC.

解 ∵AD=AE=DE ∴△ADE 为等边三角形

∴∠ADE=∠AED=∠DAE=60°又AE=EC ,AD=DB

∴∠BAD=∠B=21∠ADE=30°∠EAC=∠C=2

1∠AED=30° ∴∠BAC=120° ∴∠BAC 是∠EAC 的4倍.

例3 如图,MB=2MA,MC=BC,∠1=∠2,求证MA⊥AC.

分析利用MB=2MA,可考虑取MB中点D,利用等腰三角形

性质.可知CD⊥MB,再利用三角形全等证∠A=∠MDC=90°.

证作△MCB的中线CD.∵MB=2MA ∴MA=MD

又∠1=∠2 MC=MC ∴△MAC≌△MDC. ∠A=∠MDC

又MC=BC,CD为△MCB中线∴CD⊥MB ∠CDM=90°

∴∠A=90°∴MA⊥AC.

【知识探究学习】

(一)为什么要添线

解证几何题,就是由已知出发,用形式逻辑的推理与量的计算,来探究新的、未知结果,一句话,就是要创造条件实现从已知向结论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添设辅助线,正是创造转化条件的一部分,是为了联系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架设的桥梁.

(二)添辅助线的目的

总目的在于沟通解题思路,创设由已知条件向所求结论过渡的条件,不可生硬地机械照搬,而是随着解题思路而展开,某些条件不能直接与结论发生联系时,为发掘、创设这些条件联系的途径,来设想和决定在图中添什么线与怎样去添线,这正是理解添设辅助线方法的精髓.

(三)添线的原则、手段

(1)化分散为集中,就是通过添加辅助线将已知和未知的有关几何元素相对集中到同一个或几个相关基本几何图形中去,使之产生联系.

(2)化整体为部分,就是通过添线把复杂的几何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使问题化繁为简.

(3)化不规则为规则,即通过添线将不规则几何图形化为规则几何图形,使问题化难为易.

添线的常用手段是平移、旋转、对称、截取、延长等.

【同步练习】

一、判断(3分×8=24分)

( )1.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20°,另两个内角必为30°.

( )2.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 )3.内角为70°的等腰三角形,另两角一定为70°和40°.

( )4.等边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5.O为等腰三角形三中线交点,M为三内角平分线交点,N为三条高的交点,则O、M、N共线.

( )6.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是钝角,则与它相邻的内角是底角.

( )7.底边相等,且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全等.

( )8.底边相等,周长也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二、填空(4分×8=32分)

1.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为108°,则另两个内角分别为 .

2.△ABC中,BA=BC,∠C=50°, ∠A, ∠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则∠ADB= .

3.△ABC中,AB=AC,∠C=36°,BC=6,BD为外角平分线,则BD= .

4.周长为13,边长为整数的等腰三角形共有个.

5.AD为△ABC的高,AB=AC,△ABC周长为20cm,△ACD周长为14 cm,则AD=______.

6.D、E、F分别为△ABC的边AB、BC、CA上的点,DF∥BC,BD=DE=EF=FC,∠B=30°,则∠A= .

7.线段AD、BC交于O,且AB=AC,DB=DC,AD=3,BC=4.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 .

8.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交所成的钝角为100°,则顶角,底角 .

三、选择(4分×8=32分)

1.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

A.顶角

B.顶角的一半

C.顶角的2倍

D.底角的一半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底角的4倍,则顶角为( )

A.20°

B.30°

C.80°

D.120°

3.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它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条数总和为( )

A.3

B.6

C.7

D.9

4.BD为△ABC的角平分线,AB=AC,∠BDC=75°,则∠A为( )

A.40°

B.50°

C.70°

D.80°

5.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 ,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周长分为差为3cm 的两部分,则腰长为

( )

A.2cm

B.8cm

C.2cm 或8cm

D.不能确定

6.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110°,则底角为( )

A.70°或40°

B. 40°或55°

C. 55°或70°

D. 70°

7.D 、E 为△ABC 的边BC 上两点,且AD=AE=-BD=DE=EC ,则∠BAC 是∠EAC 的(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8.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与中线相互重合,且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 )

A.任意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四、解答题(6分×2=12分)

1.△ABC 中,∠C=90° AC=BC ,BD 为角平分线AE ⊥BD 交BD 延长线于E ,求证AE=2

1BD.

2.如图,△ABC 和△DEC 均为等边三角形,∠DAB=40°,BACD=15°,求∠BEC 的度数.

【素质训练】

1.P为等边△ABC内一点,∠APB∶∠BPC∶∠CPA=5∶6∶7,求以PA,PB,PC长为边三角形三内角.

2.△ABC中,AB=AC,BD、CE为角平分线,AF⊥BD于F,AG⊥EC于G,求证AF=AG.

【实际运用】

用长为20cm的铁线弯成一边长为8cm的一个等腰三角形,问等腰三角形各边长应为多少?

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

一、√ × × × √ × × √

二、1.36° 2.25° 3.6 4.2个 5.4cm 6.120° 7.12 8.80°,50°

三、B D C A B C D D

四、1.延长AE 交BC 延长线于F.∠EBF=90°-∠F ∠EBA=90°-∠EAB.

∠EBF=∠EBA ∴∠F=∠FAB ∴AE=EF(三线合一)

∠EAC=∠EBF=90°-∠F AC=BC ∴△AFC ≌△BDC

∴AF=BD=2AE ∴AE=2

1AF. 2.△ABC 和△DEC 均为等边三角形

∴∠ACD=∠BCE=60°-∠DCB

∴△ADC ≌△BEC(SAS) ∠DAB=40° ∠DAC=20°∠EBC=∠ACD=∠BCE=15° ∴∠BEC=180°-15°-20°=145°

【素质训练】

1. ∠APB=100° ∠BPC=120° ∠CPA=140°

将△APB 绕B 顺时针旋转60°,得△BCP ′,连PP ′

△BPP ′为等边三角形 ∠BPP ′=∠BP ′P=60° PP ′=PB.

△PP ′C 为所求三角形 三内角 ∠PP ′C=100°-60°=40°

∠PP ′C=120°-60°=60° ∠PCP ′=180°-40°-60°=80°

2.∵AB=AC ∴∠ABC=∠、CE 为角平分线

∴∠ABF=∠ACE.

∴Rt △ABF ≌△Rt △ACG(AAS) ∴AF=AG.

【实际运用】

三边长分别为8cm,8cm,4cm 或6cm,6cm,8cm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课型:新授时间:2006. 6.1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 经过__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性质2

奈曼旗东明中学人教版八年数学◆上册◆导学案 13.3.1等腰三角形2 设计人:张丽华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记住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和计算; 3、会做给定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线的等腰三角形,并知 道做图的道理。 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我们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同时我们还能学会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 二、走进文本,学习新课 (一)自学提示:自学教材77页思考开始至78页,完成下列要求 1、完成思考中的问题 2、认真看77页思考下面的证明过程 3、自学例2,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4、自学例3, (二)自学检测 1、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提示:作AD⊥ BC) A B C

★★★★★自主★★★★★合作★★★★★探究★★★★★ 2、已知在△ABC 中,∠B =∠C =36°,∠ADE =∠AED =72°,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 A.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三、尝试应用,深化问题 例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且AB ∥DC , OA =OB . 求证:OC =OD 例2、已知:OD 平分∠AOB ,ED ∥OB .请说明:EO=ED . 变式训练:1、已知:OD 平分∠AOB ,EO=ED .请说明: ED ∥OB. 2、已知:ED ∥OB ,EO=ED .请说明:OD 平分∠AOB . A B C D O

奈曼旗东明中学 人教版八年数学◆上册◆导学案 四、回顾反思,强化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当堂训练,分层达标 基础题 1. 如图,△ABC中,∠B=∠C,DE∥BC,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 . 2. 如图,△ABC中,∠BAD=80°, ∠B=50°, ∠C=25°,若CD=2,则AB= . 提高题 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EF ∥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 求证:EF=EB+FC. A B F E O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 2、本节内容是《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 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 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 3、等腰三角形是在《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 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 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4、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 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 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 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学生活动 预习相关概念及定理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课题引入: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从三角形分类思考“两把三角尺的形状除了 角度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在对学生思考结果的总结基础上,引入新课题。 【教学设想】在小学知识和第八章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得到结论。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主备人:刘益军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重点难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证明。 2、应用性质解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_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1)根据题意。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 (3)经过分析,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 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 二、情景创设: 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等腰三角形,你还记得吗?不妨我们来回忆一下下列几个问题: 1、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板书几何符号语言 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等腰三角形概念和性质2

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 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 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 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精选试题附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精选试题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09?呼和浩特)在等腰△ABC中,AB=AC,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A.7B.11 C.7或11 D.7或10 2.(2006?仙桃)在△ABC中,已知AB=AC,DE垂直平分AC,∠A=50°,则∠DCB的度数是() A.15°B.30°C.50°D.65° 3.(2006?威海)如图,在△ABC中,∠ACB=100°,AC=AE,BC=BD,则∠DCE的度数为() A.20°B.25°C.30°D.40° 4.(2003?青海)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此三角形的底角等于()A.75°B.15°C.75°或15°D.30° 5.(2006?普陀区二模)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A.顶角的一半B.底角的一半 C.90°减去顶角的一半D.90°减去底角的一半 6.在等腰△ABC中,AB=AC=9,BC=6,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AC于点D、E,则△BDC的周长是() A.6B.9C.12 D.15 7.如图,AB=AC,∠C=70°,AB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D,则∠DBC的度数为() A.10°B.15°C.20°D.30°

8.如图,点D、E在△ABC的BC边上,AB=AC,AD=A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0对B.1对C.2对D.3对 9.如图,在△ABC中,∠B=∠C,点F为AC上一点,FD⊥BC于D,过D点作DE⊥AB于E.若∠AFD=158°,则∠EDF的度数为() A.90°B.80°C.68°D.60° 10.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40°,那么∠ACB的外角的度数是() A. 110°B. 140°C. 110°或140°D.以上都不对 11.如图已知∠BAC=100°,AB=AC,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则∠DAE=() A.40°B.30°C.20°D.10° 12.如图,钢架中∠A=16°,焊上等长的钢条P1P2,P2P3,P3P4…来加固钢架,若AP1=P1P2,则这样的钢条至多需要()根. A.4B.5C.6D.7 13.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AC的角平分线,AD=8cm,BC=6cm,点E、F是AD上的两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48 B.24 C.12 D.6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 [学习目标] 在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探索等边三角形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中,我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了证明,请你写出这些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例分析 1、已知:如图∠EAC 是△ABC 的外角,AD 平分∠EAC ,且AD ∥BC 。 求证:AB =AC 2、在上图中,如果AB =AC ,AD ∥BC ,那么AD 平分∠EAC 吗?如果结论成立,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3、你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吗?与同学交流。 三、思考与交流 1、证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AAS ”) A B C D E A B C D E

2、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 (2)3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证明:(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四、随堂练习 1、如图,在△ABC中,∠B=∠C=36°,∠ADE=∠AED=2∠B,由这些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请证明你的结论。 A B C 2、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3、求证: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体会与交流 本节课,我们又证明了哪些定理?你掌握了吗?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2.3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难点: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ABC中,已知:AB=AC (1)、若∠A=36°,则∠B= ;∠C= ; (2)、若∠B=40°,则∠A= ;∠C= ; (3)、若有一个角为12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为、; (4)、若有一个角为60°,则△ABC是三角形;

(5) 、若有一个角为7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 、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AD 平分∠BAC ,交BC 于D ,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 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 中,如图,∵AB =AC ∴∠B =∠C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 中,如图 (1)∵AB =AC ,∠1=∠2 ∴AD ⊥BC ,BD =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 =AC ,BD =DC ∴AD ⊥BC ,∠1=∠2 图2-5A B C D A B C D 1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题及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题及答案 若按边(角)是否相等分类,两边(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三角形,它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边三角形的各边相等,各角都为60°.解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全等三角形依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更多的是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这些性质为角度的计算、线段相等的证明、直线位置关系的证明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因此,重视全等三角形的运用,又不囿于全等三角形,善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例题求解 【例1】如图AOB是一钢架,且∠AOB=10°,为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FG、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根.(山东省聊城市中考题) 思路点拨通过角度的计算,确定添加钢管数的最大值. 注角是几何中最活跃的元素,与角相关的知识异常丰富,在三角形中,角又有独特的等量关系,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内外角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利用这些定理可以找到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分”关系. 随着知识的丰富,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随之增加,因此,在使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与选择. 【例2】如图,若AB=AC,BG=BH,AK=KG,则∠BAC的度数为( ) A.30° D.32° C 36° D.40° (武汉市选拔赛试题) 思路点拨图中有很多相关的角,用∠BAC的代数式表示这些角,建立关于∠BAC的方程. 【例3】如图,在△ABC中,已知∠A=90°,AB=AC,D为AC上一点,AE⊥BD于E,延长AE交BC于F,问:当点D满足什么条件时,∠ADB=∠CDF,请说明理由. (安徽省竞赛题改编题) 思路点拨本例是探索条件的问题,可先假定结论成立,逐步逆推过去,找到相应的条件,若∠ADB=∠CDF,这一结论如何用?因∠ADB与∠CDF对应的三角形不全等,故需构造全等三角形,而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中线)是等腰三角形中一条常用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讲义

初二数学讲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 、底边上的 、底边上的 互相重合。 (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性质3▲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用几何符号语言表达: 性质1 性质2 注意:△ABC 中,如果AB =AC ,D 在BC 上,那么由条件①∠1=∠2,②AD ⊥AC ,③BD =CD 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推出另外两个.(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三个内角的关系 1.某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 和6cm ,则它的周长为( ) A .9cm B.12cm C.15cm D.12cm 或15cm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 ,一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则腰长是( ) A .4.8cm B .9.6cm C .2.4cm D .1.2cm 3.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 ) A .50? B.80? C.65?或50? D.50?或80? ∵AB =AC ∴∠B =∠C (等边对等角) ∵AB =AC ,AD ⊥BC , ∴∠1=∠____,BD =_____;(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AB =AC ,∠1=∠2, ∴AD ⊥_____,BD =______;(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AB =AC ,BD =CD , ∴∠1=∠___,AD ⊥_____.(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例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A=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求∠CBD的度数. 【例2】在ABC ?中,AB AC =,BC BD ED EA ===.求A ∠的度数.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60?,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例4】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D、E为BC边上的点,且AD AE =,BD EC =,求证:AB AC =. A B C D E 例题精讲

等腰三角形基本性质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 【基础知识精讲】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几种三角形之一.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1.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2.底边的中线、高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各内角都等于60°. 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边、角的证明及计算问题,也可以利用性质来进行有关线段、角的证明及计算问题. 【重难点解析】 本节重难点均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与灵活应用上,利用性质,结合三角形有关知识及全等三角形判定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研究的重点. 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 已知△ABC 中AB=AC ,BD 、CE 为中线,求证BD=CE. 分析 要证BD=CE ,可考虑证△ABD ≌△ACE ,而∠A 为公共角, AB=AC ,所以只需证明AD=AE 即能达到证明目的. 证 ∵AB=AC, AE=EB, AD=DC ∴AE=AD.在△ABD 和△ACE 中,AB=AC ,∠A=∠A AD=AE ∴△ABD ≌△ACE ∴BD=CE. 例2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00°,求三内角度数. 分析 本题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但要注意本题中外角是顶角的外角,还是底角的外角,在两种不同位置时,求得的结果不一样,本题有两解. 解 ∵等腰三角形 ∴两底角相等,设顶角为x ,底角为y ,则x+2y=180° (1)当顶角的外角为100°时,顶角的外角等于两底角之和 ∴2y=100°求得? ???=?=5080y x (2)当底角的外角为100°时,底角y=180°-100°=80°求得???? =?=8020y x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等腰三角形.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面研究等边三角形等内容的预备知识,同时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用手段.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先通过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自己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再通过一个“探究”栏目,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借助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获得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最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两个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2)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在动手剪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借助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合语言准确表述性质的含义,能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两个性质.(2)学生能在等腰三角形的情境中,自觉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相等,体会其证明的简捷性和计算的简便性. (3)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借助轴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获得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通过沿折痕对折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很容易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什么叫证明?什么叫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3、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此外,还有什么被看作是基本事实? 二、情景创设: 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等腰三角形,你还记得吗?不妨我们来回忆一下下列几个问题: 1、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上述性质你是怎么得到的?(不妨动手操作做一做) 4、这些性质都是真命题吗?你能否用从基本事实出发,对它们进行证明? 三、探索活动: 1、合作与讨论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思考与讨论 怎样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证明,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你能写出上面两个定理的符号语言吗? 5、思考与探索 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要求:(1)写出它的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 6、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又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四、例题讲解 已知:如图,∠EAC是△ABC的外角, AD平分∠EAC,且AD∥BC. 求证:AB=AC 分析:要证AB=AC,只需证∠B=∠C,由已知 A B C D E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_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结构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在选择时注意灵活运用。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文字题的证明。对文字题的证明,首先分析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题意画出草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做到不重不漏,从而转化为一般证明题。这些环节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教法建议: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教学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1)发现问题本节课开始,先投影显示图形及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要求. (2)解决问题对所得到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完成证明.指导学生

归纳总结,从而顺其自然得到本节课的一个定理及其两个推论. 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理念. (3)加深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例题的解决,提高和完善对定理及其推论理解。这一过程采用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一.教学目标:1.掌握定理的证明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2.会运用证明线段相等;3.使学生掌握一般文字题的证明; 4.通过文字题的证明,提高学生几何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5.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渗透对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及其推论三.教学难点:文字题的证明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1)投影显示: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若有其它发现也要给予肯定),(2)提醒学生:凭观察作出的判断准确吗?怎样证明你的判断?师生讨论后,确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作出证明.证明略. 教师指出:定理提示了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基础能力平台 1.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与相邻外角的关系是() A.底角大于相邻外角B.底角小于相邻外角 C.底角大于或等于相邻外角D.底角小于或等于相邻外角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0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A.40°,40°B.100°,20° C.50°,50°D.40°,40°或100°,20° (3)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A.50°,50°,80°B.80°,80°,20° C.100°,100°,20°D.50°,50°,80°或80°,80°,20° (4)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比顶角大15°,那么顶角为() A.45°B.40°C.55°D.50°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 C.顶角的2倍D.底角的一半 (6)已知: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则∠A 的度数为() A.30°B.45°C.36°D.72°

(1)(2)(3)2.填空题: (1)如图2所示,在△ABC中,①因为AB=AC,所以∠________=∠______; ②因为AB=AC,∠1=∠2,所以BD=_____,_____⊥______.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之和为110°,则顶角的度数为______.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顶角为______. (4)在等腰三角形ABC中,一腰上的高是1cm,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是450,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5)如图3所示,O为△ABC内一点,且OA=OB=OC,∠ABO=20°,∠BCO=30°,则∠CAO=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比为4:1,求其各个角的度数. 4.如图,已知线段a和c,用圆规和直尺作等腰三角形ABC,使等腰三角形△ABC?以a和c为两边,这样的三角形能作几个? c a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顶新九义校:代小燕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定理的引入培养学生对命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2)、定理的证明培养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经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外部世界的完善与和谐,让他们有效地获取真知,发展理性。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 用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及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过程 一、前置诊断,开辟道路 1、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让学生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 二、构设悬念,创设情境 1、一般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2、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特殊性质呢? 三、目标导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板书课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与教师一起按照要求,把两腰叠在一起。 [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结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板书学生发现的结论。 [辨疑]由观察发现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 [问题] 1、此命题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2、怎样写出已知、求证? 3、怎样证明? [电脑演示1]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职称微型课)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学习目标: 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了解分析的思考方法; 3.经历思考、猜想,并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事物的重要途径. 学习重点:了解分析的思考方法; 学习难点:合理添加辅助线。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文字命题的几何证明一般步骤是: ①;②;③。 二、情境创设: 1、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上述性质你是怎么得到的?你能否用从基本事实出发,对它们进行证明?(不妨动手操作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思考:由上面的证明过程,你能否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的结论?请用符号语言表示. 3、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证明,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要求:(1)写出它的逆命题:如果 ,那么 。 (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 活动三: 例:已知:如图∠EAC 是△ABC 的外角,AD 平分∠EAC ,且AD ∥BC. 求证:AB =AC 拓展:在下图中,如果AB =AC ,AD ∥BC ,那么AD 平分∠EAC 吗?为什么? 四、反馈检测: 1.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一边长为5,那么另两边长分别为 ; 2.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周长为 ; 3.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50°,那么另两个角为 ; 4.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120°,那么另两个角为 ; 五、总结反思: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课本P8第1、2、4题; 选做题: 课本P8第3题. 七、课外拓展: 已知:如图,AB=AC . (1)若CE=BD ,求证:GE=GD ; (2)若CE=mBD (m 为正数),试猜想GE 与GD 有何关系。 (只写结论,不证明). A B C D E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重点、难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应用性质解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 经过__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轴对称变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二、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 三、教学难点 例2尺规作图的思路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课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复习。 2.引入语:这块三角板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用它,我们就可以检查黑板的上沿是否水 平。方法是:(教师实物演示)。完毕,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活中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性质探索 1.合作学习:学生拿出上节课画有等腰三角形的透明纸。四个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学案 第一题。 2.性质的得出 1).小组代表口述本小组的发现,其他小组补充,并总结出性质1。 板书课题: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并板书:∵AB=AC, ∴∠B=∠C(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2).引导学生得出“已知AB=AC,∠BAD=∠CAD,结论AD⊥BC,BD=CD。” 教师板书:∵AB=AC,∠BAD=∠CAD,∴AD⊥BC,BD=CD。 设问:如果已知AB=AC,AD⊥BC.那么有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BD=CD,∠BAD=∠CAD. 板书:∵AB=AC,AD⊥BC,∴∠BAD=∠CAD,BD=CD。 设问:如果已知AB=AC,BD=CD.那么有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AD⊥BC,∠BAD=∠CAD.” 教师板书:∵AB=AC,BD=CD,∴AD⊥BC,∠BAD=∠CAD。 以上三个结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你能把以上三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试一试。 屏幕显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板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三)性质的应用 1.现在,谁能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释刚才老师的演示呢?(屏幕显示示意图,学生 解释) 2.例1:已知:在△ABC中,AB = AC,∠A = 80°,求∠B 和∠C的度数。 分析:由AB = AC,可得∠B 和∠C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出它们的度数? 板书解题过程。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AB = AC,∠B = 80°,求∠A 和∠C的度数。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Ⅰ.核心知识点扫描 1.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判定 等腰三角形 ⑴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 ⑵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 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⑴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 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⑵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图示(1)在△ABC中,∵AB=AC ∴∠B=∠C; (2)在△ABC中,AB=AC.若∠BAD=∠CAD, 那么AD⊥BC,BD=CD;若BD=CD,那么∠BAD=∠CAD,AD⊥BC;若AD⊥BC,那么∠BAD=∠CAD, BD=CD. 在△ABC中,∵∠B=∠C ∴AB=AC. 等边三角形 ⑴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等边三角形具 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并且,在每条边上都有“三线 合一”; ⑵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 ⑴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有一个角是60°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图示∵△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 ∠A=∠B=∠C=60°. (1)∵AB=BC=AC,∴△ABC是等边 三角形;(2) ∵AB=BC,∠A=60°, ∴△ABC是等边三角形;(3)∵∠A=∠B=∠C,∴∴△ABC是等边三角形. 2.证明问题的思路:分析法、综合法. Ⅱ.知识点全面突破 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性质(重点) 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可用符号语言表述如下:如图1-1-1,在△ABC中,∵AB=AC ∴∠B=∠C. 已知:如图1-1-1,在△ABC中, AB=AC.求证:∠B=∠C.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第2课时 【学习目标】在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探索等边三角形和其它 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 【重点、难点】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应用性质解题。 【预习指导】 上节课中,我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了证明,请你写出这些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1、证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AAS”) 2、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 (2)3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证明:(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典题选讲】 例1.如图,在△ABC中,点O在AC上,过点O作M N∥BC,CE、CF分别是△ABC的内外角平分线,与MN分别交于E、F,求证:OE=OF. 例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C=BD=AD,则∠A的度数是多少? 变式; .如下图,在△ABC中, AB=AC,点D、E分别在AC、AB上,且BC=BD=DE=EA,求∠A的度数。

【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 中,∠B =∠C =36°,∠ADE =∠AED =2∠B ,由这些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请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总结】本节课,我们又证明了哪些定理?你掌握了吗? A B C A B C D 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