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②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晁错《论贵粟疏》)

③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是以举一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其进位关系,大致是六铢为一锱,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古代衡的单位还有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锾(huán,古代度量单位,六两为锾,一说等于六两半))等。例如:

①黄金万镒以随其后。(《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②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书.吕刑》)

注:墨:就是黥。辟:罪。疑赦:可疑就从轻。阅实:《孔疏》说:“检阅核实其所犯之罪,使与罚名相当,然后收取其赎。”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重量换算 7. 重量换算 (一) 公 制 英 制 美 制 中国市制 英 制 港 制 公 制 中国市制 英美制 公 吨 长 吨 短 吨 担 英 担 司马担 公 斤 斤 磅 (Metric (Long (Short (Hundred Kilo- ton) ton) ton) weight) (Picul) gram) (Pound) 1 0.984 2 1.102 3 20 19.68 4 16.53 5 1,000 2,000 2,204.62 1.016 1 1.12 20.32 20 16.8 1,016.05 2,032.1 2,240 0.9072 0.8929 1 18.144 17.857 15 907.2 1,814.4 2,000 0.05 0.04921 0.0551 1 0.9842 0.8267 50 100 110.23 0.0508 0.05 0.056 1.016 1 0.8402 50.8 101.6 112 0.0605 0.05954 0.0667 1.21 1.19 1 60.48 120.96 133.33 1 2 2.2046 0.5 1 0.1023 0.4536 0.9072 1 8. 重量换算 (二) 公 制 英 美 制 常 衡 英 美 制 金 衡 或 药 衡 中 国 市 制 公 斤 克(公分) 磅 两(盎司) 磅 两 (盎司) 两 (Kilo- (pound) (Ounce) gram) (Gram) (Pound) (Ounce) (Troy or A

pothecary) (十量制) 1 1,000 2.2046 2 35.2736 2.679227 32.15072 20 0.001 1 0.0022 0.035274 0.0026792 0.03215 0.02 0.45359 453.592 1 16 1.2152777 14.5833324 9.072 0.02835 28.3495 0.0625 1 0.07595486 0.91145833 0.567 0.37324 373.2418 0.82285714 13.1657 1 12 7.465 0.031103 31.1035 0.06857143 1.0971428 0.08333 1 0.622 0.05 50 0.11023 1.76368 0.13396 1.60752 1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9.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公 制 英 美 制 中 国 市 制 公斤/米 磅/尺 磅/寸 斤/尺 (Kilogram/Meter) (Pound/Foot) (Pound/Inch) 1 0.67 2 0.056 0.667 1.488 1 0.083 0.992 17.858 12 1 11.905 1.5 1.088 0.084 1 ? 单位面积换算 10. 单位面积换算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 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 合市 尺 一尺 合厘 米 一升 合市 升 一升 合毫 升 一斤 合市 两 一两 合市 两 一两 合克 数 约公元前11 世纪~前221年周 0.59 73 19.91 0.19 37 193. 7 7.32 0.46 14.3 约公元前221 年~前206年 秦 0.82 95 27.65 0.34 25 342. 5 8.26 0.52 16.1 3 约公元前206 年~公元23 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 0.69 12 23.04 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220年~265年魏 0.72 36 24.12 0.20 23 202. 3

公元265年~420年晋 西晋 0.72 36 24.12 东晋 0.73 35 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 朝 南宋 0.73 53 24.51 南齐 0.29 72 297. 2 10.6 9 0.67 20.8 8 粱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 朝 北魏 0.88 53 29.51 7.13 0.45 13.0 2 北齐 0.89 9 29.97 0.39 63 396. 3 14.2 5 0.89 27.8 3 北周 0.73 53 24.51 0.21 05 210. 5 8.02 0.50 15.6 6 公元581年~618年随 (开皇) 0.88 53 29.51 0.59 44 594. 4 21.3 8 1.34 41.7 6 (大业) 0.70 65 23.55 0.19 81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618年~907年唐 0.93 30 31.10 0.59 44 594. 4 19.1 1.19 37.3

常用计量单位汇总大全

1.0常用度量衡 常用度量衡有: 长度、质量、面积、体积、容积、角度、力、硬度、时间、扭矩、电流、电阻、电压、功率、及其它工厂常用计量单位单件、套、批、箱、类等。 1.1xx xx用字母表示为L。 xx的国际单位是米,字母表示为m。 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忽米cmm、丝米dmm、微米μ等。 1千米(1km)=1000米(1000m)1米(1m)=10分米(10dm)1分米(1dm)=10厘米(10cm)1厘米(1cm)=10毫米(10mm)1毫米(1mm)=10忽米(10cmm)1忽米(1cmm)=10丝米(10dmm)1丝米=10微米(10μ) 英尺(ft)与米(m)的换算:1英尺(1ft)= 0.3048米( 0.3048m)米(m)与英尺(ft)的换算:1米(1m)= 3.28084英尺( 3.28084ft)毫米(mm)与英寸(in)的换算:1毫米(1mm)= 0.039370英寸( 0.039370in)英寸(in)与毫米(mm)的换算:1英寸(1in)= 25.4毫米(mm) 1.2质量 质量用字母表示为m。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字母表示为kg。 有千xxkg、xxg等。 1千克(1kg)=1000克(1000g) 1.3面积 面积用字母表示为S。 面积的国际单位是平方米,字母表示为m2。 1.4体积 体积用字母表示为V。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字母表示为m3。 1.5容积 容积的单位是升,用字母表示为L。 1立方米(1 m3)=1000升(1000L) 1.6角度 角度的标准单位是度,在数字的右上角以“?”表示。有度?、分?、秒?。1?(度)=60`(分)=3600``(秒) 1.7力 力用字母表示为F。 力的国际单位是xx,字母表示为N。 1.8硬度 硬度的测试方法有xx氏硬度HR C、xx氏硬度H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国际单位制 1.1、起源鉴于国际上使用的单位制种类繁多,换算十分复杂,对经济与技术交流带 来许多困难。根据1954年国际度量衡会议的决定,自1978年1月1日起实行国际单位制,简称国际制。国际代号为SI。我国于1977年5月27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约)》其中第三条规定:“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 1.2、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规定七个基本单位,见表1-1,其 它单位均由这些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导出。 表1-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1.3、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表1-2)有2个,平面角(弧rad)和立体角(球面 度Sr)。 1.4、表1-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1.5、由词头和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制倍数和分数单位(表1-3)

3、换算原则 3.1、换算后的量值应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3.2、换算误差应控制在误量值的规定换算精度值之内(表3-1) 3.3、换算后的量值应与仪器、仪表原定精度等级相一致。 4、计算值修约 4.1、计量值就修约到规定精算精度值的最左一位非零数位的前一位(例如:规定换算精度值为0。2,用β/G计算值应修约到个位数),并按国标0.5单位修约和0.2单位修约的顺序进行修约,直至换算误差小于等于规定换算精度为止. 4.2、极限的修约 不小于101.4→不小于102 不大于116.6→不大于116 4.3、例1、给定单向极限值的换算 例:将不低于2500kcal换算成以焦[耳](J)为单位的量值。 A、求计算值:

因1kcal=4.1868kj 故计算值为:2500*4.1868kj=10.467MJ B、计算规定换算精度值: 查表2-6换算精度值为计算值的1% 故规定的换算精度值为:△=10.467*1%≈0.10。 C、修约计算值: 因规定的换算精度值为0.10,故应修约到个位数。 按GB8170“进舍规则”修约:10.467→10 换算误差为:10-10.467=0.467>0.10 再按GB8170“0.5单位修约”:10.467→10.5 换算误差为: ︳10.5-10.467︳=0.038<0.10 所以:不低于2500Kcal→不低于10.5MJ 例2、给定带偏差值的换算 例1 将110±10kgf/mm2换算成以帕[斯卡](Pa)为单位的量值。a、求计算值: 因1kgf=9.080665Mpa, 故基本值换算为:110*9.80665Mpa=1087.73Mpa. 偏差值换算为:10*9.80665Mpa=98.0665Mpa. b、计算规定的换算精度值为公差值的5%,即规定的换算精度值为 [98.0665-(-98.0665)]*5%≈9.8 D、计算值的修约: 因规定的换算精度值为9.8,故应修约到十数位。 基本本值按GB8170:“进舍规则”修约:1087→1080。 其换算误差为:1080-1078.73=1.27<9.8符合要求. 偏差值按GB8170“进舍规则”修约:98.0665→100,其换算误码差为︳100-98.0665︳=1.9335<9.8,符合要求. 所以最后结果为: 110±10kgf/mm2→1080±100

美国国家标准常用计量单位

美国国家标准常用计量单位面积换算 1平方公里(km2)=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2) 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英寸(in2)=6.452平方厘米(cm2) 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2.471英亩(acre) 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 ) 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 ) 1平方英尺(ft2)=0.093平方米(m2) 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码(yd2)=0.8361平方米(m2) 1平方英里(mile2)=2.590平方公里(km2) 体积换算 1美吉耳(gi)=0.118升(1)1美品脱(pt)=0.473升(1) 1美夸脱(qt)=0.946升(1)1美加仑(gal)=3.785升(1) 1桶(bbl)=0.159立方米(m3)=42美加仑(gal)1英亩·英尺=1234立方米(m3 ) 1立方英寸(in3)=16.3871立方厘米(cm3)1英加仑(gal)=4.546升(1) 10亿立方英尺(bcf)=2831.7万立方米(m3) 1万亿立方英尺(tcf)=283.17亿立方米(m3) 1百万立方英尺(MMcf)=2.8317万立方米(m3) 1千立方英尺(mcf)=28.317立方米(m3) 1立方英尺(ft3)=0.0283立方米(m3)=28.317升(liter)1立方米(m3)=1000升(liter)=35.315立方英尺(ft3)=6.29桶(bbl) 长度换算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其它表示式例频率赫[兹] Hz s-1 力、重力牛[顿] N kgm/s2 压力、压强、应力帕[斯卡] Pa N/m2 能量、功、热焦[耳] J Nm 功率、辐射通量瓦[特] W J/s 电荷量库[仑] C As 电位、电压、电动势伏[特] V W/A 电容法[拉] F C/V 电阻欧[姆] S V/A 电导西[门子] Wb A/V 磁通量韦[伯] T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特[斯拉] H Wb/m2 电感亨[利] C Wb/A 摄氏温度摄氏度1m cdsr 光通量流[明] 1x 1m/ m2 光照度勒[克斯] Bq s-1

放射性活度贝可[勒尔] Gy J/kg 吸收剂量戈[瑞] Sv J/kg 剂量当量希[沃特]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量 的名称单位名 称 单位符号换算关系和说明 时间分 [小] 时天 (日) min h d 1min=60s 1h=60min=3600s 1d=24h=86400s 平面角[角]秒 [角] 分度 (″) (′) (°) 1″=( π/640800)rad (π为圆周率) 1′=60″=(π/10800)rad 1°=60′= (π/180)rad 旋 转 速 度 转每分 r/min 1r/min=(1/60)s-1 长 度 海里n mile 1n mile=1852m (只用于航行) 速度节kn 1kn=1n mile/h =(1852/3600)m/s (只用于航 行) 质量吨原 子质量 单位 t u 1t=103kg1u≈×10-27kg 体 积 升L,(1) 1L=1dm3=10-3m3 能电子伏 eV 1eV≈×10-19J 级 差 分贝dB 线密度特[克 斯] tex 1tex=1g/km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 引=10 丈=100 尺=1000 寸=10000 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 即1 斛=10 斗=100 升=1000 合=2000 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

计量单位换算表

计量单位换算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计量单位换算表 面积 1平方公里(km2)=100公顷(ha)=英亩(acre)=平方英里(mile2) 1平方米(m2)=平方英尺(ft2) 1平方英寸(in2)=平方厘米(cm2) 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英亩(acre) 1英亩(acre)=公顷(ha)=×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1英亩(acre)=公顷(ha)=×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1平方英尺(ft2)=平方米(m2) 1平方米(m2)=平方英尺(ft2) 1平方码(yd2)=平方米(m2) 1平方英里(mile2)=平方公里(km2) 体积换算 1美吉耳(gi)=升(1) 1美品脱(pt)=升(1) 1美夸脱(qt)=升(1) 1美加仑(gal)=升(1) 1桶(bbl)=立方米(m3)=42美加仑(gal) 1英亩·英尺=1234立方米(m3) 1立方英寸(in3)=立方厘米(cm3) 1英加仑(gal)=升(1) 10亿立方英尺(bcf)=万立方米(m3) 1万亿立方英尺(tcf)=亿立方米(m3)

1百万立方英尺(MMcf)=万立方米(m3) 1千立方英尺(mcf)=立方米(m3) 1立方英尺(ft3)=立方米(m3)=升(liter) 1立方米(m3)=1000升(liter)=立方英尺(ft3)=桶(bbl) 长度换算 1千米(km)=英里(mile) 1米(m)=英尺(ft)=码(yd) 1厘米(cm)=英寸(in) 1英寸(in)=厘米(cm) 1海里(n mile)=千米(km) 1英寻(fm)=(m) 1码(yd)=3英尺(ft) 1杆(rad)=英尺(ft) 1英里(mile)=千米(km) 1英尺(ft)=12英寸(in) 1英里(mile)=5280英尺(ft) 1海里(n mile)=英里(mile) 质量换算 1长吨(long ton)=吨(t) 1千克(kg)=磅(lb) 1磅(lb)=千克(kg)[常衡] 1盎司(oz)=克(g) 1短吨()=吨(t)=2000磅(lb) 1吨(t)=1000千克(kg)=2205磅(lb)=短吨()=长吨(long ton)密度换算 1磅/英尺3(lb/ft3)=千克/米3(kg/m3) API度=℃时的比重-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xx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____年__月__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xx—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 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 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 (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公制:米(m)、厘米(cm)、毫米(mm)。l米=100厘米=1000毫米 英制:码(yd)、英尺(ft)、英寸(in)。1码=3英尺,1英尺=12英寸 换算:1码=0.9144米,1英尺=0.3048米,l英寸=2.54厘米=25.4毫米 1米=1.0936码=3.2808英尺。 2)质量(重量)单位 公制:吨(t)、千克(kg)、克(g)。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英制:磅(lb)、盎司(oz)、格林(gr)。1磅=16盎司=7000格林,1盎司=437.5格林 换算:1磅=0.4536千克=453.6克,1盎司=28.35克,1格林=0.0648克。 1千克=2.2046磅, 1克=15.432格林,1千克=35.27盎司 3)面积单位 公制:米2(m2)、厘米2(cm2)、毫米2(mm2)。1米2=10000厘米2,1厘米2=100毫米2 英制:码2(yd2) 换算:1米2=1.196码21码2 = 0.8361米2 4)力的单位 公制: 牛顿(N)、厘牛顿(cN)、daN 。1牛顿(N)=100厘牛顿(cN),1千克力(kgf)=1000克力(gf),1 daN=10牛顿(N)。 英制:磅力(lbf) , 盎司力(oz) 换算: 1千克力(kgf)=9.807牛顿(N),1克力(gf)=0.9807厘牛顿(cN),1千克力(kgf)=2.2磅力(lbf) 1牛顿(N)=0.225 磅力(lbf), 1盎司力(oz)=28.35克力(gf)=0.06237磅力(lbf) 4)容积单位 公制:米3、升、毫升。1米3=1000升,1升=1000毫升。 英制:加仑、码3。 换算:1米3=1.308码3,1升=0.22加仑,1加仑=4.546升(英制),1加仑=3.78升(美制)。5)面密度单位 公制:千克/米2(kg/m2),克/米2(g/m2)。 英制:盎司/码2(oz/yd2)。 换算:1千克/米2=29.4535盎司/码2 1盎司/码2 =33.91克/米2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xx古代度量衡换算xx古代度量衡 尺(cm)斗(l)斤(g) xxxx 22.5 1.94 256 东汉 23.04 1.98 222.73xx24.12 2.023 222.73xx24.45 2.02 222.73xx29.51 5.944 668.19xx31.1 5.944 596.82 xx 30.72 9.488

596.82明31.1 17.037 596.82 清32 10.355 596.82 民国 33.3 10 500 xx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xx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915475163.html,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作者:王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 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 “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沿用了这种计量单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常用计量单位

1.0常用度量衡 常用度量衡有:长度、质量、面积、体积、容积、角度、力、硬度、时间、扭矩、电流、电阻、电压、功率、及其它工厂常用计量单位单件、套、批、箱、类等。 1.1 长度 长度用字母表示为L。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字母表示为m。 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忽米cmm、丝米dmm、微米μ等。 1千米(1km)=1000米(1000m) 1米(1m)=10分米(10dm) 1分米(1dm)=10厘米(10cm) 1厘米(1cm)=10毫米(10mm) 1毫米(1mm)=10忽米(10cmm) 1忽米(1cmm)=10丝米(10dmm) 1丝米=10微米(10μ) 英尺(ft)与米(m)的换算:1英尺(1ft)=0.3048米(0.3048m) 米(m)与英尺(ft)的换算:1米(1m)=3.28084英尺(3.28084ft) 毫米(mm)与英寸(in)的换算:1毫米(1mm)=0.039370英寸(0.039370in) 英寸(in)与毫米(mm)的换算:1英寸(1in)=25.4毫米(mm) 1.2 质量 质量用字母表示为m。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字母表示为kg。 有千克kg、克g等。1千克(1kg)=1000克(1000g) 1.3 面积 面积用字母表示为S。 面积的国际单位是平方米,字母表示为m2。 1.4体积 体积用字母表示为V。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字母表示为m3。 1.5 容积 容积的单位是升,用字母表示为L。1立方米(1 m3)=1000升(1000L)1.6 角度 角度的标准单位是度,在数字的右上角以“?”表示。 有度?、分?、秒?。1? (度)=60`(分)=3600``(秒) 1.7 力 力用字母表示为F。 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字母表示为N。 1.8 硬度 硬度的测试方法有洛氏硬度HRC、布氏硬度HB、维氏硬度HV和肖氏硬度HS等几种。 布氏硬度测量结果准确,但操作麻烦,费时间且工件上会留较大压痕。 洛氏硬度测量操作简单、迅速,工件上所留压痕较小。 维氏硬度用于测量薄件和表面薄层硬度。 肖氏硬度计体积小,携带方便且工件上基本不留痕迹。 各种硬度测试的条件都是人为规定,各种硬度的硬度值之间不存在理论上的换算关系。它们之间不能用来直接比较材料的硬度高低。

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1

课题: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 班级:姓名:组 教师评价: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度量衡单位,熟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发展学生运用单位换算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重点: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难点:运用换算公式。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完成预习案.重点关注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相关知识: 1、长度单位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二、教材助读: 1、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常用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体积的单位:测量体积的公制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又称_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自测: 1、常用长度单位换算公式:1千米(公里)=_______米 1米=_______分米 1分米=_______厘米 1厘米=_______毫米 2、体积(容积)单位的换算公式:1立方米=_______立方分米(升) 1立方分米=_______立方厘米(毫升) 1立方厘米=_______立方毫米 3、质量(重量)单位换算公式:1吨=_______千克(公斤) 1千克=_______克 1克=_______毫克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由秦始皇诏量论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 我国现存多件铸(刻)有秦始皇二六年诏书的标准度量衡器,这些文物见证着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历史,着重探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重大意义,并论及这一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标签:诏量秦始皇度量衡制度统一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量,器形作椭圆形,直口有唇,平底,一边有筒状柄,通长20.8、高5.4、口长15.1、口宽12厘米,容积495毫升。 铜量外壁有诏书五十五字,铭文作: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量度,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铭文大意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兼并诸侯,统一天下。人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于是诏令丞相状和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刻有统一度量衡诏令的器物还有很多,如始皇诏方升和始皇诏权,均是器形完整,铭文清晰,可算是其中的代表。 上举这些器物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反映。度量衡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值得我们探究,下面试做说明。 一、度量衡的内涵以及早期发展历史 度量衡三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度是物体的长度,量是物体的体积,衡是物体的重量。长度的基本单位有分,寸,尺,丈,引等,多为十进制,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除此之外还有咫、丈、常、寻、墨、索等,这些单位应用面比较窄,既没有形成固定的量值,单位与单位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因而后来多消失了。容积的基本单位有龠、合、升,斗,斛等,重量單位有钧,石,两,铢。它们的进制关系并不唯一,其中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度量衡的发展多起源于为某种用途方便而约定俗成,大体而言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自然物、人体以及自然现象。如古代曾以谷物等自然物为度量标准,《汉书·律历志》中有“百黍爲尺”、“千二百黍为一之龠”①等说法,意思是一百粒黍横排长为一尺,一千二百粒黑黍的容量为一龠。还有以人体作为标准的,如《孔子家语·王言》有“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②意思就是;中指中节上横纹长为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为一寻(八尺)。除此而外,古代曾以黄钟律管参以累黍考校度量衡,且始终被尊为正法。这些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方法,在我国度量衡研究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