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自主复习目录

一、地理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环流原理(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水循环原理

?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二、地理规律(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压的分布规律

?风(季风)的分布规律

?气候的分布规律

?洋流的分布规律

?河流补给类型的分布规律

?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板块分布规律

?自然带分布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

三、地理区位

?人口(人口迁移)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线、港口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

?商业网点区位因素

?工程建设(水电站、航天发射基地等)区位因素

四、地理要素相互关系

?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植被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土壤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五、地理计算

?经纬度距离计算

?比例尺的相关计算

?相对高度计算

?温度的相关计算

?时间的相关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昼长(夜长)的计算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楼间距(楼高)、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相关计算

?人口等相关计算(总人口、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六、综合题常见题型(列出答题思路)

(一)自然地理部分

1.描述某地地理位置

2.评价某地地理位置(优越性和不足)

3.描述某地地形(地势)特征

4.分析某地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5.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火山地震)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种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峡湾地貌、山地、谷地/裂谷、平原/盆地、三角洲、冲积扇、沙丘、河曲、天坑、地上河等)

7.分析某种岩石的成因

8.描述某地气候(气温、降水)特征

9.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

10.分析某地气温高低的原因

11.分析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

12.分析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13.分析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台风、多雾)的分布特征、原因、危

害、措施

14.描述某地的天气特征

15.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16.分析某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原因

17.分析某地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

18.分析某地日照时数长短的原因

19.分析某地风力大小的原因

20.分析某地蒸发旺盛的原因

22.分析某地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23.分析某地大气的受热过程

24.分析某地的热力环流过程

25.分析某地的大气环流

26.描述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征

27.描述某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28.描述某河流的水系特点

29.分析某河段水能丰富的原因

30.分析某河段航运价值大小的原因

31.分析某地建水电站(水库)的区位条件、影响

32.分析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33.分析某河流(流域)的作用、开发条件开发措施、治理措施(田纳西河、长江)

34.分析主要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城市内涝)的原因、危害、措施

35.分析某湖(海)盐度高低的原因

36.分析某地形成渔场的原因

37.分析某地水循环的过程

38.分析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9.分析某地生物资源(动植物)丰富的原因

40.分析主要病虫害(病害、鼠害、虫害)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41.分析某地雪线高低的原因

42.分析某山自然带带普复杂的原因

43.分析某地土壤肥沃的原因

44.分析某地冻土广布的原因

45.分析某地酸性土壤的成因、改良措施

46.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原因、线路、影响

47.分析某地建核电站的区位条件

48.分析某地建盐场的原因

49.描述某地某种资源的(分布)特点

40.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山西省)

51.分析某地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盐差能、核能)的开发条件

(二)人文地理

1.分析某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及解

决措施)

2.分析某地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高低的原因

3.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

4.描述某地人口分布的特点

5.分析某地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原因

6.分析某地人口分布多少的原因

7.分析某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8.分析某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布局的区位条件

9.分析某城市地域结构(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缺点

10.分析某城市等级高低(服务范围大)的原因

11.描述某地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12.分析某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住房、交通、就业、环境)及解决措施

13.描述某地城市的分布特点

14.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注意某一要素的评价)

15.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

1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17.分析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18.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

19.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20.分析某地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21.描述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原因

22.分析某地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

23.分子某地农产品产量大的原因

24.描述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25.分析某地粮食短缺的原因、措施

26.分析某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7.分析某地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

28.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

29.分析某地工业分散的优缺点

30.分析某地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3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改善措施

32.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33.分析某地高新技术产业(硅谷)的区位条件

34.分析某地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5.分析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36.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条件、发展措施(珠三角)

37.分析某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

38.描述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9.分析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条件

40.分析某交通运输点(港口、飞机场)布局的区位条

41.分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意义

42.评价某交通运输线布局合理性

43.描述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

44.描述某地商业区的布局特征

45.分析某地商业区布局的区位条件

46.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

47.分析某地的建筑(服饰)风格特点及原因

48.分析某地某种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三)旅游地理

1.描述某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2.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产生问题

3.分析某种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4.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价值

5.分析旅游出行时间的选择与必备物品

6.分析某地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影响)

(四)环境保护(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

1.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

2.分析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

3.分析某地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

4.分析某地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雾霾、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

措施

5.分析某地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

6.分析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

7.分析某地噪声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

8.分析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黄土高原)

9.分析某地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

10.分析某地森林的作用、破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亚马孙平原)

11.分析湖泊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

12.分析沼泽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

13.分析某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华北平原)

14.分析某地草场退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

15.分析某种生物减少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 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必修一地理原理的成因和规律 第一章:地球 地球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地球自转轨道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公转轨道 黄道平面 五带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 8、五带分布规律 第二章:大气 大气运动的成因: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高 低 ———— ——— 热 冷 低 高 ———〉水平运动(风)高 低 (热力环流) (风) ————— 低 高 气候的成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气温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降水 季风环流 地形——气温、降水 下垫面状况 海陆分布——降水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基本规律: 1、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2、晨昏线的变化规律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极昼极夜范围的时空变化规律 6、某日正午太阳高度的随纬度(空间)变化规律 7、某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随季节(时间)变化规律

气温变化 最冷月>15°C 最冷月0-15°C 最冷月<0°C 最热月<10°C 最热月<5°C 特点 全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全年严寒 (2)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方向 降水情况 水 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多 平 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少 运 由海洋吹向陆地 多 大气运动 动 由陆地吹向海洋 少 垂直 上升 多 运动 下沉 少 (3)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气候类型 (4) 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西岸 内陆 东岸 极地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 少雨 全年多雨 冬雨夏干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 全年多雨 终年 寒冷 冬暖夏凉 冬冷夏热 终年 高温 西风带 副 热 带 高气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 气压带 受 季 风 影 响 地 区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 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 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9时B.12时C.21时D.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 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 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学习方法 同学们,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学习时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对此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注重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是多动手绘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自然地理必先记住下列知识: 必修教材一P37图2一10,P45图2一25,P45图2一26,P48图2一29,,P51图2一33,P53图2一34,P50图2一32.《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P62图2一41《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地图册P16《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8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根据图像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后四图要综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把这四幅图窜成一条线,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放在脑海,以便需要的时候再现这些图。 B、此图的认读: A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A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B 的气压低;B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B点处的气压比同高 度处的A的气压高。C点的等压面为“凸低为高”,说明C点处的气 压比同高度处的D的气压高。D点处的等压面为“凸高为低”,说明 D点处的气压比同高度处的C气压低。因此,A处为低压,B处为高 压,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A与C存在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 状相反,B与D形成高压、低压相反,凸凹形状相反。 A处为低压,C处为高压,根据原理: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可见A处气压大于C处的气压;A处形成低压的原因:A处在近地面,其主要是由于受热力作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密度变小,形成低压。C处形成高压是由于A处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变大,形成高压。B处形成高压是由于B处冷却(气温低)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D处形成低压是由于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变小,形成低压。可见近地面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受热力作用(受热不均:受热、冷却)形成的。而高空的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空气运动(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 气压的高低只能是在图一水平面上比较,C点的气压比D点气压高,存在气压差,CD两间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C吹到D;A和B处在同一水平面上,A和D之间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风从B吹到A。 总之高空和低空等压面可总结出如下规律: 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近地面气压高低的形成一般是由热力作用形成的(受热不均;受热和冷却近地面),但是六风七带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下沉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上升形成的。 高空气压高低的形成是由空气的升降(上升、下沉)运动形成的。(原因是高空空气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 气压的高低一般只能在同一水平面比较,存在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产生风。 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凸凹方面相反(形状相反)。 6、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区别: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它反映气压的空间分布状况(这里的“空间”即包含水平方向,也包含垂直方向);而等压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同一时间气压值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它反映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即平常所说的气压场(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所以,在等压面图中,比较气压的高低,需要画出等高面,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 C、掌握理解记住以下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原理1:一般说来,气温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如果越向北温度

高考地理应试技巧大全之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专题四:地理原理与规律 一、自然地理规律 (一)地球运动规律 【知识完善】 1.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太阳高度从早晨日出东方地平线(这时的倾角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倾角逐渐增大,到了当地时间的12点,太阳光线与该地的倾角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黄昏时落入西方的地平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晨昏线)时,太阳高度为0°;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是在正午12点,当地太阳辐射最强;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回归线);④太阳高度大于等于0时表示白天,太阳高度小于0时表示夜晚。 2.昼夜 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某地理论计算的昼长一般要比实际昼长略长一些,主要是由于日出与日落后,天空仍然有一段时间是明亮的,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就季节而言,赤道上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昼夜平分;就纬度而言,春秋分日在任何地点都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时,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故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或离春秋分日最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从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南极圈以内为极夜,昼夜长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昼夜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北极极昼的天数=南极极夜的天数,即春分3.21到秋分9.23,应为186天;北极极夜的天数=南极极昼的天数,即秋分9.23到次年春分3.21,应为179天。北极极昼的天数大于北极极夜的天数,是由于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 (2016·上海地理)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 1.A 2.A 解析第1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第2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读图技巧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图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题点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预测题型:选择题] Niijima意思是“新岛”,属于火山岛,位于东京以南大约960千米的海面上,截至目前这个小岛的面积仍在继续扩大。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形成“Niijima”火山岛的物质最可能来自左图中的( ) A.M B.N C.P D.Q 2.右图中与“Niijima”的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东京以南的海面出现“新岛”,因该海域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 1.D 2.A 3.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是地核,N是下地幔,P是地壳,Q是软流层。“Niijima”属于火山岛,其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是来自于软流层。第2题,根据岩石的转化关系可以得

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

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及应用 1.时间计算:东加西减(时区相差数),每隔150相差1小时,每隔10相差4分钟。2.日期界线:零时所在的经线和180 0经线。过180 0 日界线:东减西加(1天)(注意:1800不等于日界线) 3.地球自转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时间更替);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4.地球公转的特征: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并且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034'的夹角。其意义是形成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进而形成公转的几个意义。 5.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气候带)形成。 6.近地面大气(对流层)增温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不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推论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推论2: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C / 100米。 推论3:这也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也是温室效应的原理。 应用此原理解释的现象: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为什么气温不高?(空气稀薄) 2.为什么同一地点高处不胜寒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3.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暖一些?(云多,即水汽多,保温作用强) 4.温室大棚起保温作用的物质是塑料薄膜,而不是里面的二氧化碳。 7.平流层增温原理:平流层中的臭氧直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8.大气运动的原理:下垫面的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产生下垫面冷热不均的情况有: 1.高低纬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的冷热不均(产生不同纬度间的环流,如三圈环流:大陆西岸) 2.同纬度的海陆接受相同的热量,但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产生的冷热不均。(产生 季风环流:大陆东岸) 推论1:大气运动方向:水平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上高压下沉,低压上升。 推论2: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应用:解释山风、谷风、海风、陆风、热岛、雨岛、季风、三圈环流。 9.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应用: (1) 西欧靠近沿海的地区为什么终年温和湿润? (2) 北欧工业不发达,却是世界上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 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为什么终年干旱?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夏季却多雨? (4) 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终年飘向何方? (5)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是世界上水稻分布的最北界线,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终年受暖湿的西风影响 (2) 北欧地处工业发达的西欧的下风向 (3) 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天气;东岸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风从海 洋吹向陆地,高温多雨 (4) 此地是极地东风带,终年吹东南风,所以红旗向西北飘 (5) 此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同纬度冷;夏季比同纬度热,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10.大气降水的原理:充足的水汽,足够的凝结核,空气有上升运动。 降雨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 1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低气压带多雨(赤道低压带多对流雨;副极地低压带多锋面雨和气旋雨);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多雨;高气压带(副热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东风带少雨;季风环流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还要注意: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12.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各年间降水变率大;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13.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亚欧大陆为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