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班级:13传91 姓名:宋静学号:130079103

淮河癌伤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1日事件地点:淮河流域调查问题:淮河流域周围村庄癌症高发的情况及淮河的污染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节目概况:记者跟踪采访了解淮河流域周围村庄近30年中癌症高发原因及水污染的情况,了解政府的整治措施。

节目内容:据新闻调查的记者调查结果,淮河流域的某些村庄是癌症高发区,2005年国务院对此开始重视,并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研究调查,经专家证实,癌症的高发率与水源的污染有关。淮河流域的污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了近30年,90年代最大的污染爆发,新闻调查的记者就此跟踪报道,5次来此调查,每次水源污染依旧严重。导致污染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不经处理,随便排放污水。

30年的污染使淮河流域的村民饮用地下水都遭到严重污染,井水中的致癌物质使得村民得癌症的几率提高,所以淮河流域附近多个村庄成为癌症高发村。期间,政府拨下大量资金进行了全方位整治,2005年之

后,效果逐渐出现。原因(1)政府与监管到位;(2)企业有了排污设施;(3)公众参与度提高。此后,水污染日益减少,癌症率减少。然而2013年,又一次出现了污染问题,而这次造成污染的却是村民。记者希望,无论政府还是村民都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要让赖以生存的家园再次陷入危机。

赤岗新村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8日

事件地点: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东园街

涉及人物: 外来务工人员

调查问题:广东外来务工人员各方面的情况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就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对家乡的想法进行了采访。

节目内容: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2003年至2013年人口一直上升。据记者采访,这些外来人员有的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多数人对家乡已经陌生,觉得外面比家乡好;而有的人因为

重视孩子的上学,仍在观望。番禺石楼镇赤岗村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孩子上学的积分政策,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下来,本村人也都支持他们留下来。村里还有专门管理流动人员的管理人,为这些务工人员提供了许多方便。记者采访政府官员,他们表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人口城镇化,对此,他们还要更加努力。

加纳淘金梦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15日事件地点:广西上林涉及人物:广西上林的淘金者

调查问题:(1)这些人为什么去非洲淘金;

(2)在非洲为什么深陷困境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就广西上林的村民外出淘金却带着一身伤回国的事件展开了调查。

节目内容:2013年6月10日,有人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称在非洲加纳淘金被抢劫被驱赶,记者知道这个信息后,立刻展开调查。记者来到广西上林采访了一些回国的淘金者,了解到了大部分淘金者都是为了

发财才去淘金的,而这项非法工作却并不安全,他们的财产与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护。一些淘金者甚至贷款淘金,赚了的钱还是依旧想用来淘金。记者采访了一位62岁的淘金者,这是一个富有经验的淘金者,并且发了财,他说,之所以出现抢劫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因为淘金者内部出现内讧,因为利益冲突,想抢到富矿。村里回来的淘金者仍然准备去非洲淘金,只是换个地方。2013年6月11日,政府开始联合加纳政府非治理法淘金,维护加纳当地中国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

“祥康”的秘密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2年6月22日

调查问题:祥康保健品的宣传骗局

调查方法:采访,资料收集

节目内容:祥康保健品深受广大老年人的喜爱,甚至成为评判小辈是否孝顺的标准。记者采访了一些服用祥康的老年人,都说效果很好。而对于祥康播出的养生节目,主讲的中医养生知识,老年人更是一期都不肯落下。祥康中的一系列养生产品,其中养生酒被说

成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其中有长寿因子N—乙酰D 氨基糖,但是记者打电话询问祥康热线人员却被告知不存在此类因子,而且经记者了解祥康酒的生产地富贵人生酒厂竟是不存在的。另外,记者根据《保健食品暂行规定》了解到保健食品是不能直接或间接进行宣传其治疗效用的,而祥康的养生节目却存在为祥康产品进行宣传的嫌疑。这种节目通过老年人想健康长寿的心里,从宣传养生知识,免费教养生技巧,逐步获得老年人的信任,诱导他们买产品。从2005年到2012年,国家接连查处了祥康公司的违法宣传活动及相关节目,但是因为利益关系,一直不能根除,且愈演愈烈。

垃圾场之忧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29日事件地点:陕西省蓝田县调查问题:围绕蓝田县村民强烈反对征地建立标准化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原因展开一系列调查。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陕西省蓝田县政府投资七千万征地建立垃圾填埋场,而村民强烈反对,记者走访蓝田县调查原

因及垃圾填埋场的建立问题。

节目内容:蓝田县村民反对在他们家周围征地建立垃圾填埋场,记者采访村民了解到村民们认为这些垃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根据调查,原来的垃圾填埋场在附近的一条干沟内,并且极不规范。根据蓝田县副县长的描述,这个垃圾填埋场在当时是想作为临时使用的也与村民签订了协议。而村民反映,当时签订的协议里说明了政府承担了定时填埋垃圾,喷洒驱虫药水,清理沿途掉落垃圾的责任,但是从来没有这样做,所以村民不信任政府,这也是他们反对建立垃圾处理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想要征地建立垃圾填埋场也面临其他更多阻力。首先,征地范围包括了基本农田,违反了国家法律;其次新建垃圾场靠近民用炸药库,安全问题十分棘手;最后,民意调查不合格,遭到环保局的驳回。

蓝田县副县长表示,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做到让群众满意。

微笑中的告别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7月6日事件地点:长江

调查问题:江豚的濒危与保护。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员与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了解江豚的濒危情况及江豚的保护。

节目内容:江豚是长江流域的高级哺乳动物,而如今已成为极危动物,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员了解到他们正在全力研究江豚的生活习性,对江豚进行人工繁殖,保护江豚。而针对江豚快速灭绝的原因,记者采访长江流域的一些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及渔政局知道了江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渔民们的捕鱼活动及江上的生产活动。各种非法捕鱼方式导致江豚死亡,而船只的密集停放,使江豚原本的生存领域变得狭小,它们无法跳上江面呼吸,窒息而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表示,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益的冲突,人们已没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江豚及各种豚类动物的生存岌岌可危,他还建议国家用补贴渔民的钱引导渔民转产,建议禁渔十年,他认为保种是关键。长江流域的志愿者们也在积极行动打击非法捕鱼。

井下的五次爆炸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7月13日事件地点:吉林八宝煤业调查问题:(1)矿难发生原因

(2)隐瞒死亡人数的原因

调查方法:采访,收集资料,专家咨询

节目概况:记者调查披露了吉林八宝煤业“329”特别重大瓦斯爆炸的经过和瞒报细节。

节目内容:3月29日吉林八宝煤业发生特大瓦斯爆炸,35名员工及救护人员死亡,记者跟踪采访进行了报道。据记者了解到,当天爆炸发生之前曾有过连续三次的瓦斯爆炸,虽然进行过处理措施,但是矿长等领导却没上报,而且强令施工人员返回继续作业,从而导致悲剧发生。记者查找相关资料,国务院安全检查人员得出的直接原因是有关部门忽视防火灭火管理工作,使工作面上区段采空区漏风,导致煤炭自然发火引起爆炸,爆炸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采访了一些遇难者家属了解到的情况更是匪夷所思。死亡员工兰敦国及胡志刚的家属说,他们在遇难者名单上并没有看到自家儿子的姓名,甚至公司给出的死亡证明都存在问题,记者走访了开证明的医院证实了确实为假。记者又一次采访通化矿业公司副总了

解原因,副总说,矿长是挑7个关系比较好的人私下交代,因为如果遇难员工超出30人就会被定为特大爆炸事故,矿上的几个领导们不想投资报废,只能虚报人数,而这的确是对生命的轻慢。记者采访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了解到矿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矿上的专家过于自信,相信经验导致,而他们对矿业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生命的重视,这也是对生命的轻视。

吉林八宝煤业是一个规范的现代化国有企业,2012年甚至被评为首个安全管理水平高的煤矿,但如今却出现了这样的悲剧,专家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指定的安全规定太过不现实,缺乏可行性,造成对整个规定的轻视,导致了事故。

难以抵达的归途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7月20日事件地点:广西藤县涉及人物: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家属,医生,护理员,护士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就精神病患者逃出医院的事件及他们的治疗情况展开了相关调查。

节目内容:记者到藤县第三人民医院采访出逃的42名精神病人,了解到带头出逃的是41岁的黄自超,他是在2008年由于精神病发作拿刀砍死了自己的妻子,由医院诊出患有混合性精神症,而被警方强制送到了第三人民医院。记者了解到在是42名出逃的精神病人中有18名是由警方强制送到医院的,12名病人有犯罪史:杀人、强奸、放火、投毒、暴力犯罪等。据黄志超所说他之所以会想逃,仅仅是想回家看一眼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仅一眼即使被抓回来也心甘情愿,记者又采访了他的父母,但他的父母不愿见他,排斥他,不想让他回家,他的小儿子在学校甚至不愿写他的名字,记者又相继采访了几个有精神病人的家属,邻居,他们的邻居大多表示不愿让他们回家,因为他们担心会病情反复。现在有许多精神病人通过治疗已经达到了出院条件,但他们的家属却不愿意将他们接回家,因为这样他们只能呆在康复医院。如果国家不改变政策,他们只能一辈子呆在康复医院。

城管与小贩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7月27日事件地点:延安,广州

调查人物: 城管与小贩

调查方法:采访

调查问题:城管与小贩为什么频频以暴力相对

节目概况:记者采访城管与小贩,探寻暴力背后的原因

节目内容:近年来,城管与小贩的冲突不时上演,两者的冲突愈演愈烈,拳打脚踢,本不该出现的现象出现在正常的执法过程中,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期待短时间就彻底解决并不现实,但是每一次冲突事件都在提醒,在城管和小贩在街头遭遇之前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可以去做,记者采访5月31日围殴事件的当事人,了解了城管执法队让队员假扮路人帮城管说话,用这种违反违规的手段去执法无疑是荒唐的,但也让人感到有些可悲。城管和小贩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城管执法往往不规范,甚至使用暴力,人们愿意相信如果城管能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冲突就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期待短时间就彻底解决并不现实,但是每一次冲突事件都在提醒,在城管和小贩在街头遭遇之前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可以去做。城管通常通过没收小贩的物品来惩罚小贩,如果想办想拿回物品就得上交两百元,但是有时小贩往往不会上交两百元,因为他们认为那些物品不值两百元。

城管队的仓库里通常堆满了从小贩那里没收上来的物品,如果国家不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那么像5月31日的事件会在之后经常发生,即使不能够一下子彻底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问题,但也希望国家能够循序渐进,慢慢的解决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给小贩和城管都合适的生活。

小井盖大问题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8月3日事件地点:成都调查人物:市民

调查问题:(1)井盖该谁管理

(2)安全隐患该谁负责。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节目概况:井盖的缺失引起的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事件数不胜数,记者对井盖的缺失及管理展开了一系列调查采访。

节目内容:近年来,井盖的缺失引起了很多事故,成都常宁的小杰宇也因此丧失了生命。《新闻调查》的记者就此次事件来到成都进行调查。记者采访了解到,致小杰宇死亡的井盖已经丢失了很长时间,在被人偷去后就

一直没人管。据派出所表示,井盖偷盗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因为没有达到立案要求无法靠司法手段进行打击。而这些井盖丢失后,因为找不到管理的部门,而不能尽快补救,因此造成了事故的发生。记者采访中国城市规划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学军,他说:井盖的管理没有建立完整的系统,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方式又传统,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又存在冲突,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针对井盖的安全问题,成都专门设立了井盖办来搞清井盖的权属单位,落实井盖的补救措施。但是这项工作十分复杂,井盖办也没有权利对各个井盖的权属单位进行处罚,实施非常艰难。井盖办对井盖的权属问题提出了一个试验方法,即在井盖上装上“身份证”,井盖办长表示这项工作可能会普及到广大井盖权属部门。记者表示,政府的重视是解决井盖问题的关键,只有政府监督落实到实处,井盖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断裂带上的家园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8月10日地点:甘肃岷县梅川镇涉及人物:永星村村民,永光村村民,地震专家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调查问题:防灾减灾究竟怎样为地震设防

节目概况:记者到甘肃岷县了解发生在这里的6.6级地震背后的相关事宜。

节目内容:一场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6.6级地震导致九十五人遇难,数万间房屋倒塌,一百多万间房屋遭到破坏。记者走进灾区现场,实地调查发现土坯房竟是伤亡的主要原因。地震面前农村住宅如何抗震是防震减灾面临的主要问题。记者和地震专家走进灾区现场实地调查,希望得到关于地震的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人们进行地震设防。这些发生地震的地点是一个并不陌生的断裂带:临潭宕昌断裂带。在发生地震前曾下了十几天的大雨,使得黄土层含有大量的水。如果土层覆盖很厚,会对地震波起到一个放大的效应。

根据实地考察发生滑坡的地点并非适宜居住的地方,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在地震到来时给这里造成的破坏性的后果。专家说到土坯房是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粘土之间没有粘合性,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政府需要加强监督,在灾后重建中努力做到为地震设防,力保安全讲求实用。专家给出让永光村整体搬迁的建议,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的伤害,给人们留下的是无法泯灭的阴影。

从产房开始的贩婴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8月17日地点:陕西省富平县薛村涉及人物:婴儿家属,张淑侠,助产士,医院护理人员调查问题:(1)张淑萍为什么能取得信任,屡屡得手

(2)其同事,下属和婴儿的

父母是否有过怀疑,为何选择

放弃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内容:今年8月初,经警方侦破和群众举报,陕西富平县妇女科副主任张淑萍涉嫌多次贩卖婴儿事件浮出水面,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张淑侠是医院的专家最高领导,所以大夫护士都听她的,在孕妇进入产房时,助产士表示孕妇并没有到生产时间生不了孩子,张淑侠便给孕妇打了催产素。张淑欺骗婴儿父亲说,婴儿有梅毒,小三阳,乙肝,说孩子不能要,以后会危害社会危害健康,她事先写好一张纸条让孩子父亲照着抄表示自己放弃小孩。助产士表示孕妇没有难产迹象,孩子也很正常,然后张淑侠说孩子有病,有畸形。并让护士护士更改病历,护士认为张淑依有权威,就相信了她的话,她对孩子父亲说孩子即使花一二十

万也治不好,就说找个老头把孩子活埋了。就这样当初出生有三个大夫确诊一切正常个孩子就因为张淑侠的一句话变成了有病有畸形。张淑侠事后将婴儿卖给了一个山西运城的姓潘的一个男人,最后以59800元的价格将婴儿贩卖。来家人后来质问婴儿的下落,未得到明确的答案,便向公安局报了警。最后在警方的努力下找回了孩子,事后又有很多人向警方报了警,说他们有类似的情况,目前案件仍在侦破过程中。

城中犬事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8月24日事件地点:北京涉及人物:狗,养狗的人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调查问题:(1)城市养狗到底该怎么管理狗

(2)爱狗的人和不爱狗的人难道

就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和谐相

处吗

节目概况:作者就近几个月城市中恶犬伤人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节目内容:近几个月,各地相继发生多起恶犬伤人事

件,甚至有人被狗撕咬致死。这些肇事狗有的是设有按照规定圈养拴养,有的是在禁养地区违规饲养,这使得城市养狗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城市里养狗人和未养狗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城市养狗如何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张吕萍认为这些恶犬伤人事件该指责的非狗而应该是人,在她看来仅仅对地方性法规进行修改是不够的。只有国家出台动物保护法,引导社会建立起保护动物的共识,许多问题才能得到根治。张吕萍认为目前养狗管理的一大问题是在执法中受伤的往往是狗侵害他人利益的养狗人却得不到惩罚。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个养狗人,他们分别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现在的养狗法律不规范,法律不允许养大型狗,并且以狗的大小为规定是不合法的。兽医认为应该与狗的品种为规定而不是以狗的身高和大小为规定。这一点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支持的人认为只要是人看到大型动物向自己走来都会感到害怕,反对的人则认为有些大型狗是温驯的。关于这个争执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准确地说法。

最后的水上人家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8月31日事件地点:洞庭湖报道人物:渔民

调查问题:为什么禁止使用捕鱼量大的迷魂阵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调查了解渔民的生活情况及子女的教育

节目内容:他们是被一群社会遗忘的人,他们一生漂泊在湖上,没有房产,没有户口,世代捕鱼生,认船为家,他们是洞庭湖上的渔民,近几年来,因为禁渔期的实行和鱼量的减少,他们不得不陆续离开湖里的家,上岸面对全新的生活。洞庭湖上生活着许多水上人家,世代在船上靠捕鱼维持生计。而在鱼资源越来越少的今天,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等种种问题。记者采访渔民得知现在采用迷魂阵捕鱼,但是政府后来禁止了,禁鱼期又不能捕鱼,所以他们都生活困难。孩子的学习也是问题,有些为了送孩子上学,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而有些因为户口问题,孩子都不能上学。

2009年政府帮助渔民解困,贴补渔民,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渔民对住进新屋都很开心。然而还有一些天吊户仍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政府也在极力帮助他们能够上岸。政府鼓励渔民转业,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

其中有人转业,有些人觉得不适合转业,因为没有文化有些事做不了。2013年6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全面启动了“以船为家”渔民安置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渔民上岸安居。

生死救援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9月7日事件地点:北海

涉及人物:北海救助局,渔民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节目内容:四个落水人员在黑暗中开始通过聊天来排解心中的恐惧,后来怕浪费空气都尽量不说话。在他们渔船被撞翻时在他们附近的渔船便发出了求助信

号。北海救助局在其所管海域设置了12个待命点,其中9个待命点上常年有一个值班船安排值守,北海救助局共有救助船77艘,救助飞机12架分布在东、南、北部沿海。在救助人员进行救助过程中发现在一分一秒都十分重要的情况下,却花了大量时间来进行道路清理。北海救助局局长说到每个渔船在建造时都有一个重心点,只要按照要求摆放物具是不会发生翻船的情况的。然而现在有经验的人大都上岸当老板了,留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 节目形态 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 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 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 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 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 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比如当年《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关于《宏志班》的节目, 就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社会只关注 农村贫困的问题是有突破性的,可以说它的叙事角度是很新颖的。而

新闻调查主持人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一直在探索节目的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电视调查文体的存在,为专题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新闻调查》将目标定位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栏目对“调查性报道”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制作理念。 首先,从采访角度上看,《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是非常及时的。2006年2月26日网上贴出踩猫事件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 度采访,并于4月26日播出节目。沿果索因,由一只猫的死亡造成的社会影响,来寻找不寻常事件的缘由。设置悬念,引出当事人。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探求幕后的故事。用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用冷峻的蓝色来定位节目的基调——理性。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引发寻找行为动机,寻找事件真相。它并没有用宣教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事件接触者的切身感受和体悟来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以当事人来发表建议的方式,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将节目的人性化体现出来。并不是要批判谁,

也不是审判教育谁。而是需要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再者,主持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解说者,她同时是调查的参与者,带着疑问与观众一起去探寻虐猫事件的真相。从而从起初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事件的思考范围。柴静的提问方式,理性的思路,感性的交谈。态度不是强烈的质疑而是疑问。以真诚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去对待她的受访者。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为,但你应该尊重他。尊重人,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和态度。当记者问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为什么在视频里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面临的压力都没有过多地去想。她说她把那只猫当成了她心中的仇人,踩猫行为给她带来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快感,是一种极度的发泄。 其次,从主题上看,《新闻调查》的节目话题的选择是非常有深度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踩猫事件弄得沸沸扬扬,但众多网民只是停留在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的愤怒上,并不了解事件的缘由和动机,存在着诸多疑虑,《新闻调查》的报道恰好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并且,事件本身也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性方面的诸多探讨,内容深刻。除此之外,事件中包含的网络传播及其人肉搜索的影响力也得以呈现。因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b11181693.html,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作者:王淼 来源:《活力》2011年第14期 [关键词]新闻选题;叙事模式;记者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并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同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一、鲜活的新闻选题 选题策划关系着电视深度报道的成败。回首《新闻调查》的成功,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它日益成熟的深度报道选题理念。 1.选题的多样性。《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诸多方面。选题从城市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到生态环境治理,从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到商战中的商标抢注,涉及当年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生活诸多方面和层面,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 2.选题的时宜性。11月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节。这一天,《新闻调查》播出了《记者的故事》,将镜头从新闻现场摇向新闻的直接面对者——记者。在记者节这天,记者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表达这种关注,或者说如何将记者平常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或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具有一定的时宜性。 3.选题的人文化。《新闻调查》的选题注重人文关怀。2000年,《新闻调查》让人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状告“丈夫”的吉开桃(《婚礼后的诉讼》)、坦然面对死亡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确定这些选题的目的是:“使《新闻调查》对历史的观照、对事件的审视更具人性化和人本精神”。这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4.选题的重大性。《新闻调查》在选题时注重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考虑到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人们》,反映官僚作风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等。由此可见《新闻调查》大大拓宽了调查类报道的范围,这时他们的选题不仅重视“新闻”,更重视“调查”和“重大”。 二、完美的叙事模式 1.叙述框架——类型化模式。《新闻调查》开创性地提出了“电视调查性文体”,也就是说,为报道设计了一定框架一那就是“同步的现场记录样式,交替展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意见、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天价住院费》,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 翁强患者翁文辉的长子 于玲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郭小霞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丁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 杨慧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检委书记 高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科长 谭文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雪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 马育光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 翁小刚患者翁文辉的三子 演播室: 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真是,老头儿这死的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解说:在老伴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 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三号就马上就通知交钱,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没有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是每天交五万块钱,每天,第二天早早的又要交钱。 解说:富秀梅保留着二个月来在医院给老伴交费的每一张收据。67天住院时间,他们共向医院缴纳了139万7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2万1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药,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去割肉我都得让他割,为了给老头儿治病是不是。 解说: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父亲的医疗费主要是由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属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解说:几百万元的花费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今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帐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翁家对那一摞巨额的收费单开始产生了怀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晨阳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立调查、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这里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记者独立调查,而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二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这个定义一下子就凸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大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调查性新闻是一个新闻中,记者深入调查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单一形式,往往涉及犯罪,政治腐败,或丑闻。一名调查记者可能花几个月或几年的研究,并编写一份报告,这往往需要一个é的形式。大多数新闻调查是通过报纸,通讯社和特约记者。作为调查的一部分,记者利用: ?监测技术 ?分析文件 ?调查技术问题,包括设备及其性能审查 ?研究纳入社会和法律问题 ?研究来源:档案,通话记录,地址簿,纳税记录和许可证记录 ?交谈邻居或其他当事人 ?使用诸如公司认购研究资料 ?匿名消息来源(例如举报人) ?卧底 有时调查可以采取以阴谋论的出现。例如,加里韦伯氏年圣何塞水星报揭露连接中央情报局的组织对可卡因到美国发行尼加拉瓜反抗军领导为“政府的阴谋毫无根据的猜测主流媒体的广泛谴责。”然而今天,记者和研究人员都一致认为,报告是“不假,也不幻想”和历史的共识是,故事的基本轮廓是正确的。 在记者的手册:一个调查员的指南和技术文档,史蒂夫温伯格调查性报道的定义为: 报告,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工作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的读者,观众或听众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报告的主题希望正在审议的事项仍然保密。目前有大学教学部门调查性新闻。会议进行同行审查提交到新闻调查研究。 的霍格博()指出:“一个调查记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其职业是为了查明真相,并确定从它的失误,在任何媒体可以。普遍的做法被称为调查性新闻的行为,这是不同于显然类似警察,律师,审计师和监管机构所做的工作,它不仅限于以目标,而不是法律上成立,并密切相关的宣传。“ 新闻调查方法 、内容定位于社会热点与舆论监督 我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进行舆论监督。普利策说过,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了望者。他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面上的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现情况。任何社会都需要新闻人充当暸望者。暸望者的主要职能是报告危险的情况。在我国,年代报纸最先采用调查性报道的形式搞舆论监督,而用电视的形式

(完整版)《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理论与方法

新闻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马晨阳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什么是新闻调查?美国新闻界对此基本上有一种共识,新闻调查就是记者独立调查、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的过程。这里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要记者独立调查,而不是法院检察院的调查;二是必须是故意掩盖的;三是损害公众利益。这个定义一下子就凸显了新闻的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因为在美国,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肯定是大事情,更何况还是故意隐瞒。 调查性新闻是一个新闻中,记者深入调查一个话题感兴趣的单一形式,往往涉及犯罪,政治腐败,或丑闻。一名调查记者可能花几个月或几年的研究,并编写一份报告,这往往需要一个Exposé的形式。大多数新闻调查是通过报纸,通讯社和特约记者。作为调查的一部分,记者利用: ?监测技术

念冲突、灰色地带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所关注,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主题之一。 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中一期《100%安全套行动》报道了为防范艾滋病传染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组织共同推出“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这一重大主题,国家选取武汉市的黄陂县为试点之一。《都市写真》以该内容选题,报道了在国家在黄陂县推广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措施,包括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如何推广、效果怎样、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把国家的政策和地方的实际实施情况相结合来反映问题,报道了社会热点,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弱势群体 除了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热点报道,地方电视台调查性报道栏目还重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即对人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使得关注对象的范围扩大,把普通人物和社会弱势群体也纳入关注和关

《新闻调查》记录

《新闻调查》2013年3月初~8月底观看记录 传播对象:社会大众 北大荒之变(电视报道)时长:40分钟 报道时间:2003年3月2日报道地点:黑龙江北大荒 调查问题:北大荒居民的生产生活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根据北大荒农民遭遇强降雨影响了他们的收成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并了解了他们现如今的生活条件。 节目内容:黑龙江北大荒遭遇连续降雨,农民收成岌岌可危,记者走访北大荒了解情况。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农场场长说到,降雨灾害使收割机深陷泥泞,导致无法收割,他四处寻找地方收割机帮助农民解决收割难题,保证农民收成。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成功在降雪之前收掉了庄稼。记者了解到,北大荒农民的年人均平均收入不断提高,已与城镇不相上下。2009年北大荒决定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进行城镇化建设。农场对职工进行补贴,帮助他们住进楼房,也为困难搬迁户提供岗位,帮助他们生活,同时对经济状况不好的特殊的户口提供廉租房,居民们纷纷表示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而搬迁的原地方则被复垦,增加了土地面积。北大荒农民的生活一代代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将思考接下来的生活。 关键词:农业民生

黄浦江死猪事件调查(电视报道) 时长:40分钟报道时间:2013年3月 23日 事件地点: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 涉及人物:养猪户政府人员贩卖死猪户群众专家 调查问题:(1)猪死亡原因(2)死猪来源地(3)丢弃死猪原因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收集资料 节目概况:网友反应黄浦江上死猪漂浮,记者围绕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调查。 节目内容:记者跟踪采访了群众,政府官员,专家以及涉事件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完成了调查,其结果准确性高。关于问题一节目花了大约15分钟时间报道,记者采访了养猪户以及有关畜牧专家证实了死亡原因:冻死。而问题二仅用了5分钟报道,查清了死猪来源: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之后用了15分钟报道了丢弃死猪的原因:(1)兴丰镇以养殖猪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猪特别多,产生的危害极大;(2)气温低,雨水多;(3)养猪户没有环保意识,重利益,图方便,胡乱抛弃死猪;(4)贩卖死猪户被抓,养猪户死猪无法出售。报道最后阐述死猪事件的危害,影响人体健康,污染了水源,记者走访政府官员询问了有关政策及解决措施,但政府回答模糊,实行的相关政策并未落。报道期盼政府能尽职尽能,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死猪不进入河道,不摆上餐桌。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文体范畴辨析 文/刘涛 调查性报道首先诞生于西方,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成型的新闻样式和调查文体,其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离不开内在的品格支撑和实践突破。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露丑行新闻”中媒介自发而本能的最激进、最严肃的质疑姿态和调查意识,其锋芒直指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司法活动中鲜为人知或被遮掩的丑行和内幕。无论是报纸或电视媒体,纷纷将调查性报道视为履行媒体使命、平衡舆论生态的最佳途径。媒体对这种调查文体的追求也吻合了民众善良的求真心理和价值判断,新闻界最高奖“沃克莱新闻奖”(The Walkley Awards)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新闻奖的90%授予了调查性报道,而且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同样是调查性报道占据明显优势。 回首CCTV《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从调查节目日趋走向调查性报道。8年来栏目的定位语和节目类型不断调整,旨在创建自身独特的“形象识别”特质,其间闪烁的理念和智慧清晰可见。在CCTV《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制片人赛纳概括了栏目个性化发展的设想:在形式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查性文体。笔者认为这种调查性文体不仅仅体现在:①以出镜记者的调查行为结构“故事”,并承载新闻事件的取证功能和叙述功能;②调查环境由友好性报道陈述转为对抗性真相发掘;③调查方式也不同于“喜鹊式采访”,而是“啄木鸟式采访”。同时,这种个性化调查文体的呈现形式及品格追求,更取决于我们对其五种文体范畴的审视和态度。 新闻·调查 勿庸置疑,“新闻”属性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能取向,而“调查”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消息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质。“新闻性”客观上决定了“调查性”的价值维度取向,同样,“调查性”的有效组织又可以重塑并发掘别样的“新闻性”,并且成为“新闻性”的形式载体和价值诉诸。调查性报道中二者的“无缝联结”共同实现了其终端播出的“价值回收”,而这种联结的前提便是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受众分析。 日本《朝日新闻》曾就收视率调查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新闻栏目应关注不同的收视群体。相应地我们把类似《新闻联播》、《正点播报》这样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称为“不确定的对象”,而把看深度报道的新闻性栏目的收视群体称为“确定性的对象”。CCTV《新闻调查》的定位语、首播时间(22:35)、节目长度均说明了栏目创办者对收视群体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这些“确定性的对象”,他们关注社会、有文化、爱思考,所以《新闻调查》应该努力争取这些“接受美学”中称为“有智慧判断力”的特定收视对象。当下,这些“确定性的对象”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价值认同。“新闻性”要求调查性报道传递某种共通的符号价值,也即对某种精神和规格的认识,而“调查性”则要求在对电视本体属性和传播特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真相发掘、过程调查和“情景”呈现,在“确定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以《新闻调查》为例 文/于芳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特色,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践为例,从报道手法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电视;调查性报道;本土特色;《新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2-01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但是现在在我国已经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欢迎,比如电视调查性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种媒体中却是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受受众普遍关注的。下面本文就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实践,从报道手法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第一,富有个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透过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语言,用电视特有的优势来阐述一个故事,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无论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要探究某种社会现象,《新闻调查》都是在叙事,节目中充满悬念、冲突、隐秘,结构上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其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1]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梁建增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2]凄婉可悲的《藏羚羊之死》、积极向上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发人深省的《贩毒家族覆灭记》等许多节目都因故事性而大为增色。《一个死囚的忏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除了把母性、人性和社会的普遍美好的感情挖掘地够深够细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设置了故事化的悬念和情节。 《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刚举行了婚礼七天的新娘,不仅逃离了新房,还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状告新郎强奸了她。这个一反常态的举动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当女主人公说明他们只是举行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而找到公安局和妇联的时候,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但是她没有放弃。在她一遍遍申诉时,她竟然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男主人公控告她用婚姻诈骗钱财。事情没有什么进展,竟然又受到阻碍,冲突、波折,记者又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当地引起的许多有关伦理、法律、习俗的争论,情节引人入盛,又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二,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立场。 《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谈到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时这样说:“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报道中尽量客观真实的把事件展现给受众,尽量客观真实地把事件双方的话语、态度都表达出来,尽量给双方同等申诉或是辩解的机会,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平衡,让受众自己从报道中对事件进行价值的判断。而这种客观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证报道中事实材料来源的多样性,并且要表明事实、背景、观点从何而来。 第三,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别是一些中性题材中,很多事物和人的身上总会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新闻调查》就很注意捕捉这种闪光点,给节目增添了很多情感的热点和收视的亮点。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在采访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小学生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很多理性化的问题,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小孩子的承受能力着想,当她看到孩子流泪时,要么轻轻地为他擦去泪水,要么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每一个无声的画面传达出的报道内涵,都让观众心领神会。充满关爱的现场感拉近了观众和记者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在《新闻调查?逃亡日记》中,犯罪嫌疑人赵军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经历时“真的很傻,很可悲,我自己亲手把自己毁了……”,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了“电线上站着一只小鸟”的画面。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赵军逃亡时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孤独的滋味,他的这段充满悔恨的自白,想要诠释的就是对自由的向往,编导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犯罪逃亡时,还不如一只小鸟自由。一个画面就可以把主题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触动人心,编导在一篇短文里说自己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 第四,报道始终保持理性和严肃的风格。 《新闻调查》始终遵循“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4]“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5]在媒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不像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商业电视那样有明显的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很多新闻类节目更趋向于娱乐、轻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闻栏目因向着娱乐化发展而收视率巨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新闻栏目经不起收视率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慢慢被视觉刺激、猎奇、轰动效应、色情暴力等内容侵蚀。而《新闻调查》能够经受住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节目内容的严肃和精神气质的理性,是非常难得的。《新闻调查》冷静而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又通过记者的采访尤其是追问,挖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性本质的东西。 电视调查性报道凭着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宣传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做好电视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是所有媒介人努力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参考文献: [1]梁建增,赛纳,张洁.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46—254. [2]转自朴实的采访人生——记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新华网,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bb11181693.html,/newsmedia/2003-04/11/content_827128.htm,2003-04-11.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采写编,2005年03期. [4][5]王俊臣.《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触及的中国社会现状.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四期. 312 2011.05

深度报道评析

深度报道分析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关键词:“非典” 新闻价值新闻立意表现手法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一期节目的成功往往也有很多种定义,或许是收视率,或许是良好的社会效应,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主要就新闻作品评析角度谈谈自己对《北京:非典阻击战》这期节目的看法。 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非典”来得太突然,它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以其诸多的不可知信息因素造成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由于政府对新闻的严格管制,媒体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某些方面缺乏信任,一时间,关于“非典”的种种传言一个接一个流传全国。从2003年3月1日北京市发现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到4月25日这期节目的播出,在这之间的将近二个月的时间里,政府对于“非典”的态度始终模糊,这就更加重了人民对于“非典”的各种猜测,种种因素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过度防御。在这种时刻,社会需要媒体出来说话,而作为官方的正面回应,这期节目很成功履行了自己作为媒体的责任与道义,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期节目紧跟时事发展,积极做出回应,节目组明确的新闻价值定位无疑是这期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新闻立意是一个新闻作品的灵魂,所谓立意就是指新闻的主题。节目通过镜头,想让我们了解关于“非典”疫情的“发现”、“隔离”、“治疗”三个环节是如何运行,以及三者运行的结果又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疫情,这些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想观众所想,答观众所惑,是新闻立意重要的参考标准。看完整个节目,人们会对“非典”有了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积极配合,积极治疗, 战胜“非典”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节目中,观众亲眼看到采访中的两个病人都在康复的时候,事实和画面能够让人战胜恐惧。所以节目致力于探寻事实的真相,让大众真实全面地了解关于非典的各种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立意,才让整个节目中有了精神领导。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当时人们对于“非典”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才让这期节目在主题把握上的成功,更显得意义非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当然,新闻主题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这一个新闻作品能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事实证明,在《北京:非典阻击战》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当时全力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意识形态上给予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任何一个获胜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细节的获胜。毕竟上,很多人看完一个电视节目,能记住的,必定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精华细节。在《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