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调查 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 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  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  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如果说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那么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而《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节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国际大台迈进。正是由于这个节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特别高。1996年年初,当时的评论部主任孙玉胜找到了时任《焦点访谈》一组制片人的张步兵和《东方时空·音乐电视》的制片人王坚平来担纲重任。很快,中国电视界最优秀的一批电视人逐渐汇聚在《新闻调查》的大旗之下。

《新闻调查》认为,一个选题能否算得上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只要符合这三个要素,就是调查性报道。而电视调查性报道是调查性报道中的一类,从实现的过程来看,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深入的独家发现, 完整的调查过程..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 题材、叙事、新闻、视听 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 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 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 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 2、同期声 3、解说 4、音乐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 节目形态 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 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 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 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 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 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比如当年《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关于《宏志班》的节目, 就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社会只关注 农村贫困的问题是有突破性的,可以说它的叙事角度是很新颖的。而

新闻调查主持人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天价住院费》,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 翁强患者翁文辉的长子 于玲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郭小霞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丁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 杨慧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检委书记 高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科长 谭文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雪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 马育光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 翁小刚患者翁文辉的三子 演播室: 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真是,老头儿这死的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解说:在老伴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 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三号就马上就通知交钱,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没有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是每天交五万块钱,每天,第二天早早的又要交钱。 解说:富秀梅保留着二个月来在医院给老伴交费的每一张收据。67天住院时间,他们共向医院缴纳了139万7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2万1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药,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去割肉我都得让他割,为了给老头儿治病是不是。 解说: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父亲的医疗费主要是由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属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解说:几百万元的花费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今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帐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翁家对那一摞巨额的收费单开始产生了怀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完整版)《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深度报道评析

深度报道分析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关键词:“非典” 新闻价值新闻立意表现手法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一期节目的成功往往也有很多种定义,或许是收视率,或许是良好的社会效应,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主要就新闻作品评析角度谈谈自己对《北京:非典阻击战》这期节目的看法。 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非典”来得太突然,它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以其诸多的不可知信息因素造成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由于政府对新闻的严格管制,媒体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某些方面缺乏信任,一时间,关于“非典”的种种传言一个接一个流传全国。从2003年3月1日北京市发现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到4月25日这期节目的播出,在这之间的将近二个月的时间里,政府对于“非典”的态度始终模糊,这就更加重了人民对于“非典”的各种猜测,种种因素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过度防御。在这种时刻,社会需要媒体出来说话,而作为官方的正面回应,这期节目很成功履行了自己作为媒体的责任与道义,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期节目紧跟时事发展,积极做出回应,节目组明确的新闻价值定位无疑是这期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新闻立意是一个新闻作品的灵魂,所谓立意就是指新闻的主题。节目通过镜头,想让我们了解关于“非典”疫情的“发现”、“隔离”、“治疗”三个环节是如何运行,以及三者运行的结果又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疫情,这些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想观众所想,答观众所惑,是新闻立意重要的参考标准。看完整个节目,人们会对“非典”有了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积极配合,积极治疗, 战胜“非典”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节目中,观众亲眼看到采访中的两个病人都在康复的时候,事实和画面能够让人战胜恐惧。所以节目致力于探寻事实的真相,让大众真实全面地了解关于非典的各种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立意,才让整个节目中有了精神领导。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当时人们对于“非典”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才让这期节目在主题把握上的成功,更显得意义非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当然,新闻主题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这一个新闻作品能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事实证明,在《北京:非典阻击战》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当时全力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意识形态上给予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任何一个获胜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细节的获胜。毕竟上,很多人看完一个电视节目,能记住的,必定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精华细节。在《北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3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是最高境界。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留守儿童)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留守儿童 刘俊杰2011290405 11广播电视专业一开始在网上,我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闻报道,后来从同学那里拿到了一档新闻调查的节目刚好是关于留守儿童的,这是应该是较早以前的报道,但是按现况来看影响似乎不大。 节目的开头以四个问题引出第一段采访。怎样的状态?他们父母有没有别的选择?他们期待什么样的帮助?远离父母是什么滋味? 首先是第一个留守儿童的介绍,在四川省遂宁县小学生吴强。这期新闻调查是以留守儿童为主干线展开的报道,所涉及的对象大都在小学或小学以下儿童,从整个报道来看,主持人敬一丹的采访能力有圈有点,但问题较大的就是对儿童孩子的采访有点失败。采访一开始就直接问孩子妈妈外出走了多久等一系列较为敏感的问题,但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从采访中来看,对方姐弟俩都属于留守儿童,面对陌生人的采访,面对摄像机,一定程度上都会有点害怕,再加上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有些内向,采访人应该多运用一些身体语言,缓解气氛,搞得好像是在批评,审犯人似的,一问一答没有表情。然后是旁白的一些评论和姐弟俩平时的生活情境。之后聊到过年春联和鞭炮,采访人的访问还是有些生硬,我个人认为,采访方式必须因人而异,我崇尚聊天式的对话,既能问到我想要的答案,又能制造一个轻松的

气氛,面对他们特殊的小人群应该这样,“一点都没有买过吗?”这句有点批评的意思,不太妥当。 整篇报道的一大特点就是数据表现,从第二段采访就有出现,都是关于留守儿童数量的统计。在第二部分的报道中,一个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被问到杨雪莉爸妈挣的钱都用在什么地方,我不止一次在许多的采访里面听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很没有意义的问法,钱能花到哪里谁不知道呢,无非是生活上,学习上或者医疗上,如果还有别的不一样的答案那对方条件也不会差吧。还有就是采访人对被采访者的回答很少作出回答,我觉得的哪怕答应一声嗯,哦也会让对话充实圆满起来,更何况这是最起码的尊重。这个问题在这个报道中频频出现。然后就是帮助女孩带给他父亲的的采访,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通过特殊的方式给予父女俩多一次的交流机会,这很难得。然后是对很多工友进行采访,真实地了解工人们外出打工的目的,也是报道的核心起源。 第三部分是整个报道关于留守儿童问题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的报道。主角是二年级的罗德明,在对话中采访人的问题有些怪异,不止一次的重复问妈妈呢,奶奶呢,罗德明都说了没有跟任何人说你为什么还要一味的问下去呢?我不认为这是对问题的求知欲或是探索深究,要明白眼前这个孩子是丧父而且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的小学生,这种偏刺激性的问题应该避免。对罗德明的问题应该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问题,比如平时喜欢做什么,有没有很要好的小伙伴等等,而不是在最后还要问不高兴的事是什么。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调查性报道的文体范畴辨析 文/刘涛 调查性报道首先诞生于西方,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成型的新闻样式和调查文体,其成熟的理念和运作离不开内在的品格支撑和实践突破。在西方,调查性报道继承了“揭露丑行新闻”中媒介自发而本能的最激进、最严肃的质疑姿态和调查意识,其锋芒直指那些社会、政治、经济、司法活动中鲜为人知或被遮掩的丑行和内幕。无论是报纸或电视媒体,纷纷将调查性报道视为履行媒体使命、平衡舆论生态的最佳途径。媒体对这种调查文体的追求也吻合了民众善良的求真心理和价值判断,新闻界最高奖“沃克莱新闻奖”(The Walkley Awards)的年度评选中,最佳新闻奖的90%授予了调查性报道,而且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同样是调查性报道占据明显优势。 回首CCTV《新闻调查》的探索历程:从调查节目日趋走向调查性报道。8年来栏目的定位语和节目类型不断调整,旨在创建自身独特的“形象识别”特质,其间闪烁的理念和智慧清晰可见。在CCTV《新闻调查》开播5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制片人赛纳概括了栏目个性化发展的设想:在形式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查性文体。笔者认为这种调查性文体不仅仅体现在:①以出镜记者的调查行为结构“故事”,并承载新闻事件的取证功能和叙述功能;②调查环境由友好性报道陈述转为对抗性真相发掘;③调查方式也不同于“喜鹊式采访”,而是“啄木鸟式采访”。同时,这种个性化调查文体的呈现形式及品格追求,更取决于我们对其五种文体范畴的审视和态度。 新闻·调查 勿庸置疑,“新闻”属性是调查性报道的本能取向,而“调查”则是其区别于其它消息类报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特质。“新闻性”客观上决定了“调查性”的价值维度取向,同样,“调查性”的有效组织又可以重塑并发掘别样的“新闻性”,并且成为“新闻性”的形式载体和价值诉诸。调查性报道中二者的“无缝联结”共同实现了其终端播出的“价值回收”,而这种联结的前提便是对调查性报道节目的受众分析。 日本《朝日新闻》曾就收视率调查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同新闻栏目应关注不同的收视群体。相应地我们把类似《新闻联播》、《正点播报》这样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称为“不确定的对象”,而把看深度报道的新闻性栏目的收视群体称为“确定性的对象”。CCTV《新闻调查》的定位语、首播时间(22:35)、节目长度均说明了栏目创办者对收视群体的明确定位,也就是这些“确定性的对象”,他们关注社会、有文化、爱思考,所以《新闻调查》应该努力争取这些“接受美学”中称为“有智慧判断力”的特定收视对象。当下,这些“确定性的对象”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价值认同。“新闻性”要求调查性报道传递某种共通的符号价值,也即对某种精神和规格的认识,而“调查性”则要求在对电视本体属性和传播特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真相发掘、过程调查和“情景”呈现,在“确定

新闻调查10年特别节目观后感

《新闻调查》观后感 此次《新闻调查》节目是为了纪念栏目诞生十周年而准备的特别节目,在节目内容的选取上和结构安排等方面都与平常的节目不太一样,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将以这篇观后感来分析此次节目与普通节目的相同和不同点。 首先,它们的相同点如下: 第一、从节目类型上看:通过观看此次节目,发现与以往的节目相比,它们都属于电视深度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都运用了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的方式, 第二、从报道的特点上看:首先,选才具有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以往节目大都为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此次虽然不是社会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但是对于这个栏目和栏目的观众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还具有深刻性,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从事件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展。都具有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趋势。说理方式,要注意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报道长于“纪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注重画面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说服力;遵循节目规律,服从栏目需要。 第三、节目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抽象的表达方式和说理方式,因此长于叙事。报道题材不能过于理论化,内容过于抽象,题材有传神细节,生动场景或个性化的人物。 第四、节目的各部分安排上,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每期节目都力求有一个精彩导视,精彩导视就是用简短精练的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接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悬念重重引人入胜;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常用的元素包括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字幕、照片、图表、影像资料、配乐等等 镜头组接的对剪手法,对剪是一种常用的后期剪辑的方法。《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片子的精彩导视中。对剪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不止一个人。有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人在节目中说话,那么就有了对剪的可能,就有了流畅表达的可能。对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呼应,另一种是交锋。呼应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持一致观点,他们的看法互相补充,相互印证,这种形式有利于观众对事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而交锋,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对同一事件有不同认识,观点背道而驰,这种形式有利于揭露谎言,澄清事实。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新闻调查内容记录 班级:13传91 姓名:宋静学号:130079103 淮河癌伤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1日事件地点:淮河流域调查问题:淮河流域周围村庄癌症高发的情况及淮河的污染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 节目概况:记者跟踪采访了解淮河流域周围村庄近30年中癌症高发原因及水污染的情况,了解政府的整治措施。节目内容:据新闻调查的记者调查结果,淮河流域的某些村庄是癌症高发区,2005年国务院对此开始重视,并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研究调查,经专家证实,癌症的高发率与水源的污染有关。淮河流域的污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了近30年,90年代最大的污染爆发,新闻调查的记者就此跟踪报道,5次来此调查,每次水源污染依旧严重。导致污染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不经处理,随便排放污水。30年的污染使淮河流域的村民饮用地下水都遭到严重污染,井水中的致癌物质使得村民得癌症的几率提高,所以淮河流域附近多个村庄成为癌症高发村。期间,政府拨下大量资金进行了全方位整治,2005年之后,效果逐渐出现。原因(1)政府与监

管到位;(2)企业有了排污设施;(3)公众参与度提高。此后,水污染日益减少,癌症率减少。然而2013年,又一次出现了污染问题,而这次造成污染的却是村民。记者希望,无论政府还是村民都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要让赖以生存的家园再次陷入危机。 赤岗新村时长:45分钟 报道时间:2013年6月8日 事件地点: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东园街 涉及人物: 外来务工人员 调查问题:广东外来务工人员各方面的情况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就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及他们对家乡的想法进行了采访。 节目内容:广东番禺石楼镇赤岗村是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2003年至2013年人口一直上升。据记者采访,这些外来人员有的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多数人对家乡已经陌生,觉得外面比家乡好;而有的人因为重视孩子的上学,仍在观望。番禺石楼镇赤岗村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孩子上学的积分政策,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下来,本村

新闻节目分析

新闻节目分析: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 方雨2009357772316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超级新闻场是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综合性新闻栏目,立足安徽本土面向全国。该栏目不同于传统的新闻联播模式,采用单一的信息渠道来源通过栏目组的采访报道而播报,而是通过全方位的整合媒介资源来达到满足更多的受众需求。 该栏目分为3个板块分别是:新闻直通车,社会透明度和故事会。3个部分独立成章同时又深刻联系。由两个主持人分别主持不同的板块,一般来说,新闻直通车是由一个人来单独完成播报,而社会透明度和天天故事会则是由另外一个人来主持。该节目一般播出时间为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历时一个小时。该栏目采取的是泛而广的报道新闻,也就是说在一个小时它的信息容量确实不小,从政治军事到鸡毛蒜皮的街坊矛盾,无所不包。但同时,它又没有一个主攻方向,没有一个它所擅长的方面,它的优势就在于很多的信息容量。下面我将对它的三大栏目板块分别进行分析。 新闻直通车,这个部分作为该栏目的倾力打造的核心栏目通常来讲都会把一些受众较为关注的热点新闻放在这一块。原因在于它的清晰醒目。该部分通常会有十条左右的信息量,内容来源于媒体自身和兄弟媒体。不过,据我对栏目的观察,大多数的内容来源都是援引的兄弟媒体的报道,自身记者的信息采集量十分的有限。而且对公共事物的报道也主要侧重于民生新闻方面,但是它的采访背景和事件的信息量有时候显得明显不足。比如,2012-5-3日,对南湖水污染事件的报道,它通过对路过学生和高校教师的采访和渔场工作人员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符合新闻采访的事实和要求,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的的对象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因为南湖水污染这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了,死鱼每年都有,但是为什么始终没有见到解决,以至于年复一年。其实,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新闻切入点,应该对起予以深刻的追究,但是该媒体援引的消息却戛然而止,而只是泛泛的告诉受众南湖又死鱼了,这说到底还是意义不大的。既然水污染的程度如此之大,对社会和居民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就算是出一期专访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的真相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死鱼事件了,它所涉及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的迫切了。再我在2012年4月25日看到该栏目的一个报道,标题是“80后母亲快速减肥,只为捐肝就孩子”。这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新闻报道时间,我们应该客观评价即可。而在此次报道中这要一条报道,他们为其配了背景音乐,使场面感觉十分的温馨。从一个普通的受众来讲这本来是很好接受的,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这样的报道方式,实际上是有所失误的,像这种报道方式很容易让我的情绪收到影响,也不是一条严肃的新闻报道。 社会透明度是整个新闻栏目中,我最为喜欢的一块。一般在这个板块之下第一条新闻,它一定都是采取新闻展示,网友评价,其他媒体评价和本媒体自己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播报的。之所以我觉得喜欢是因为看到了媒体查看了多方的意见而且还吸收了普通民众的参与,使新闻变得更加的大众化,可以吸收更多的受众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同时该部分的是采取解释性新闻的报道方式,对相关的新闻视频图片进行解释说明,采用了漫画配字幕配音乐的方式来进行报道和说明,但是有时候它会给相关的新闻图片配上些很主观的文字说明,我个人认为这个确实欠妥的。比如,2012年5月2日,有条新闻叫“宝宝吃青豆糊难以下咽”便是属于这种情况,完全把新闻事件娱乐化了,我认为是一种极其不严肃的态度。 天天故事会,相对于前面两个板块来说的话内容可能信息量没有那么多,但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对一个比较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世界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解释。比如,2012年5月3日的追踪连环案,它就是通过一遍一遍的展示和办案人员的采访来揭示办案人员抓捕犯罪嫌疑人的过程,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手段和过程。

《新闻调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新闻调查 篇一:新闻调查特点分析 浅析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的特点 摘要:《新闻调查》是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在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闻调查》本着探寻事实真相的宗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关注民生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节目结构等个性特点于众多新闻报道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媒体监督的作用。 关键词:精彩导视、叙事结构、处境风格 正文: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体裁,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电视符号手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表象背后的事实真相的报道方式。它以记者的现场调查为结构主线,坚持用事实说话,通过讲述故事反映主题。深度报道具有内容的深刻性,思考的科学性,以及目标主流化的基本特征。《新闻调查》作为深度调查类节目的典范,本文将从《新闻调查》本身出发,从《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选题特点、叙事方式以及采访风格四个方面来分析深度报道栏目

的特点。 一.节目结构 《新闻调查》的节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开头、导视、片名和分片头。 开头有12秒的画面,屏幕上不断闪现记者说话的脸和“新闻调查”四个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强调节目的片名,加深受众的印象。同时记者说话的脸可以理解为用事实说话。紧接着是3d立体隧道样式的画面,隧道上出现代表选题内容的文字,同时不断向深处延伸,代表节目内容的深刻性。整个画面配以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体现出新闻调查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其次是《新闻调查》的导视。本文将以《发泡餐盒沉浮记》为例进行分析。本期节目的导视有30秒,画面是成堆白色餐盒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穿插配以浑厚男声解说词:“一只小小餐盒,14年的沉浮,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无数的利益交错,一只轻轻的餐盒,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敬请收看《新闻调查》——发泡餐盒沉浮记”。由画面和导语引出本期主题和节目名称。片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导视融为一体的。每期节目都有一个精彩导视,用精练的解说词把片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和最有表现力的语言组 接到一起,以形成矛盾、制造悬念,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最后是分片头,它用于一个叙事段落与下一个叙事段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