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评论

09级编导 291501143 贾澄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新闻调查》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是电视媒体自身进行的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借助司法或者是纪委的

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属于调查节目,不是调查性报道,因

为它不是独立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表现尤为重要,既是调查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

目的结构元素,他是调查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

者,是栏目的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也是《新闻调查》最

具调查个性和最具优势的语汇。《新闻调查》记录和展示

的,是出镜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

步步获取真相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新闻调

查》更多的时候是在“拍摄自己”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强调的是调查记者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这种发现对揭示事实真相具有推动的作用,能够深化

节目的主题。比如在《死亡名单》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

核实死亡人名单、发现被隐瞒的死难矿工,这些都属于新

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

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

性报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死亡名单》中,曲长缨通过自

己的调查得出死难矿工人数被大量隐瞒这样一个结论,这

是最高境界。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以前中央电视台除了拍一些大的纪录片,一般很少用专业录音,都是摄像兼职,而《新闻调查》

的录音全是电影学院录音系的科班出身。如此专业化的团队,即使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比较少见的。

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编导+策划或者编导+记者以及编导+摄像等方式完成。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前期

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剪辑:

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节目都是在叙事。无论事件或现象多么重要,倘若观众感到节目形式单调乏味,

就不会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后期剪辑中必须讲究叙事技巧。

目前,《新闻调查》常用的剪辑格式如下:

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精彩导视:撷取节目中精彩画面和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只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片名:每期节目的标题要尽量中立;

演播室:演播室中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一般是一分钟以内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是,不做评论。

出镜记者现场调查: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结构最好是悬念重重引人入胜;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三秒钟;

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在演播室简单总结,最多一分钟,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片尾:出监制和制作人员名单、联系方式。

《新闻调查》栏目的叙事结构也很有独特之处。在调查类电视节目中,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都要讲究叙事技巧。《新闻调查》报道的不只是一个事件,而是记者对整个事件的调查过程。《新闻调查》的叙事特点可列举如下:

1.悬念叙事,扣人心弦。调查性报道的着力点在于追查和破解,即通过调查,揭开层层黑幕,洞穿被权力,社会关系乃至集

体无意识遮蔽的本真,把一种真实,真相和真理还原给人们。

在这个追查和破解过程中,一种追问时的推理逻辑结构也就

逐渐呈现出来。

2.明暗交错的叙事,衬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把叙事深入到人物的心理层面,用再现手法渲染人物心理情绪。

3.记录性叙事,还原事实真相。叙事有一定的角度选择,通过叙事时空的重构营造叙事结构。

4.平衡式叙事,把裁决权留给观众。一个记者在调查中可能会在听到那些受过折磨的人诉说时,感到心头颤抖,或是面对

一个撒谎的家伙会觉得愤怒。但是,重要的是说出事实。而

这个过程中,平衡是一种道德责任。“叙事”向我们提供了

了解世界和向别人叙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方式。《新闻调查》也是用这样一种态度去投入每一个事件或主题的调查中,并

把调查的过程和结果用电视调查文体的视听语言传播给受

众。

《新闻联播》的四位新主播

《新闻联播》的四位新主播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前身为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1978年8月1日正式创办。初期所用的新闻稿件由中央电视台记者采编和全国省级电视台选送,播出时间为15分钟。经过几次改版,如今的《新闻联播》已成为全国人民获得新闻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1998年收视率达40%以上,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新闻栏目。 多年来,《新闻联播》一直保持邢质斌、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罗京、王宁的固定组合,在2006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时候,曾经推出过李梓萌、康辉两位《新闻联播》新主持人,但反应不一,一天之后,两人就被换走,此后也没有下文。

事隔一年多之后,《新闻联播》又有动作,接连换上四名新主播央视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是正常的工作调动,大家看节目就可以了而据内部人士透露,《新闻联播》这次换血也是酝酿已久,出于多方面考虑,一方面2008年是《新闻联播》30周年生日,新闻中心希望这个经典的老栏目能焕发一点新意,人气更旺一些;另一方面,2008年北京开奥运会,CCTV -1也会有变化。这次也算是备战奥运之举。 2007年12月6日至9日,《新闻联播》连续推出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4位新主播亮相播报台新主播试水,意味着《新闻联播》这档老牌新闻节目,显露新风貌。本次《新闻联播》播音员选拔培养遵循了“只增不减、培养新人、以老带新、新老并进”的四项原则。 端庄大方的海霞、中规中矩的康辉、青春靓丽的

李梓萌、笑容帅气的郭志坚,旋即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但有关他们的故事却鲜有报道,使其愈显神秘本刊特辑此稿,为你撩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亲切的海霞 在此次亮相的4位新主播中,海霞得到很高的认可度,她自比为竞赛型的主播人选,体育主持人韩乔生最看好她“出线”。 口齿清晰,一分钟可读360个字 海霞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同学翁佳谈起海霞时表示,海霞的业务非常好,而且很努力,可能算是央视口齿最清晰的主持人,语速最快可以一分钟读360个字,而且播报的内容清清楚楚。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 节目形态 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 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 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 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 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 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比如当年《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关于《宏志班》的节目, 就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社会只关注 农村贫困的问题是有突破性的,可以说它的叙事角度是很新颖的。而

新闻调查主持人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1.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要想把握经济命脉,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 2.不要轻易相信合约或合同 哪怕合约让你的律师看过了,公证处公证了都不要轻易相信,甚至当你的客户把钱已经汇入你指定的账户以后你都必须确认,这笔钱你能不能拿出来,能不能动,而合约以外的涉及到利益冲突的任何口头承诺与解释你都必须当他是放屁,无论香还是臭,在对方兑现承诺以前都不要沉湎其中,更无论对方是谁,哪怕那是你交了十年的朋友甚至是和你上了床的女人都必须如此。 3.你自己必须守信,一诺千斤,但对不守信的人例外!! 你确认你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你才可以承诺,但不要夸大其辞;你如果想一直做个商人,那么你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虽然你可以不在乎外界对你的争议甚至你也可以制造争议但你不能失去信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骗子;信誉具体包括你如果和别人约了2:00见面,

那么你绝对不可以1:50以前或者2:01以后出现,如遇交通堵塞或意外事件,那你必须及时通知对方,除非你出了车祸遇到空难昏迷不醒或者已经死亡,否则你都没有理由爽约、早到太早或迟到太迟,而你的涵养则体现在对待对方不守时不守承诺的态度与包容等方面;而一旦当你确认对方是在为了利益而一再欺骗你,那么你对对方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不过分,甚至你可以将计就计,反过来给他画一个饼! 4.你能赢得起但你可能输不起的生意最好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清楚,如果你输了,那么你是否输得起,而不是去考虑你如果赢了会怎样怎样,输不起的事情你最好别做!而考虑输的范围时你也不要只考虑钱财方面,作为半个商人,有些东西你永远都输不起,包括你爱的女人,你的家人,你的江湖地位甚至你的信誉;所以你必须在做任何生意以前全面考虑清楚你究竟输得起输不起,如果输得起,那么OK,你去义无返顾的DO IT吧! 5.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不要把自己手里所有的牌全部亮出来,因为牌局随时会中途停止,而对方也随时会出新的牌,不到最后关键时刻,最好不要亮出你手里最有分量的牌,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从《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看《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以来一直在探索节目的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电视调查文体的存在,为专题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新闻调查》将目标定位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栏目对“调查性报道”给出了清晰的界定:第一,调查的内容是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第二,这种行为被掩盖;第三,调查是记者独立展开的。《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的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制作理念。 首先,从采访角度上看,《新闻调查》的采访报道是非常及时的。2006年2月26日网上贴出踩猫事件的图片后,随即引起义愤填膺的网民自发发起人肉搜索行动。《新闻调查》在搜索行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深 度采访,并于4月26日播出节目。沿果索因,由一只猫的死亡造成的社会影响,来寻找不寻常事件的缘由。设置悬念,引出当事人。采用层层深入的手法,探求幕后的故事。用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醒目的片花,用冷峻的蓝色来定位节目的基调——理性。虐猫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引发寻找行为动机,寻找事件真相。它并没有用宣教的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事件接触者的切身感受和体悟来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以当事人来发表建议的方式,更具说服力,同时也将节目的人性化体现出来。并不是要批判谁,

也不是审判教育谁。而是需要人们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再者,主持人并不是仅仅是一个解说者,她同时是调查的参与者,带着疑问与观众一起去探寻虐猫事件的真相。从而从起初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拓展了事件的思考范围。柴静的提问方式,理性的思路,感性的交谈。态度不是强烈的质疑而是疑问。以真诚的态度公正的视角去对待她的受访者。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为,但你应该尊重他。尊重人,他们才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和态度。当记者问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为什么在视频里要露出笑容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一个人在愤怒的时候,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面临的压力都没有过多地去想。她说她把那只猫当成了她心中的仇人,踩猫行为给她带来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快感,是一种极度的发泄。 其次,从主题上看,《新闻调查》的节目话题的选择是非常有深度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踩猫事件弄得沸沸扬扬,但众多网民只是停留在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的愤怒上,并不了解事件的缘由和动机,存在着诸多疑虑,《新闻调查》的报道恰好能解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并且,事件本身也包含了对社会和人性方面的诸多探讨,内容深刻。除此之外,事件中包含的网络传播及其人肉搜索的影响力也得以呈现。因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

中央新闻联播的发展 从1978年1月1日开始,CCTV新闻联播开播,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来,这是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压力,三十多年收视历史所形成的巨大惯性,依然推动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每晚7点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 它是这个国家机器里宣讲系统中最具象征意味的意识形态符号。它的永远不苟言笑的播音员,被称为国脸;时政新闻里不同级别领导人的出镜时间,被精确到秒;主持人服饰的颜色冷暖,意味着国家大事当天可能呈现的基调;节目形态和播音员人选的些许变动,就意味着政治格局的调整征兆;而“今天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59分钟”,往往意味着有重大事件发生。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牵动着一个国家的波澜起伏,也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每日19:00-19:30报送国内外要闻的重要栏目,通过全国微波干线和通信卫星传送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县级电视台同时转播。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的前身为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1978年8月1日正式创办。初期所用的新闻由中央电视台记者采编和全国省级电视台航送,播出时间为15分钟。1980年,国内地方台新闻改用微波干线传送,大大提高新闻时效;同时采编新华社的国际要闻和英国维斯新闻社(viss)、英美合营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vpitn)的国际要闻。从此,《新闻联播》成为既有国内新闻,又有国际要闻的较为充实的电视新闻节目,每次播出时间由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从1982年报道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中央授权《新闻联播》可以比其他新闻单位早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1984年,《新闻联播》增加了有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报道,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像播出改为直播,提高了新闻时效。 如今,《新闻联播》已成为全国人民获得新闻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1998年收视率达40%以上,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是中央电视台最重要的新闻栏目。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其中,国内新闻又包括时政要闻、最新发展和成就新闻、宣传重点。 《新闻联播》每日有两位主播播报新闻。每逢重大节庆,《新闻联播》主播会改穿红衣,在过去,主播后面的背景也会换成红色。而每逢哀悼国家领导人的逝世或是哀悼重大灾难的死难者,主播会改穿黑衣,打黑领带。 《新闻联播》最早的播音员是李娟同志,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73年被选调入北京电视台。吕大渝、刘佳、赵忠祥、卢静、杨柳、薛飞、杜宪、张政、贺红梅等人也播过《新闻联播》。值得关注的一位主播是已逝的罗京,在央视任职26年期间,他以及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沉稳大方庄重的播报风格,赢得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并创造了26年无差错播报的佳绩。要知道,《新闻联播》节目对主播的要求该有多高,同时他们的工作有多辛苦。 可以确定的是,《新闻联播》节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首先是报导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居多, 特别是亚太地区的报导。另外, 科技、文化的报导和社会新闻较多, 增强了竞争优势。而我国电视新闻强调为四化建设服务, 注意典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CCTV《新闻调查》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全文实录(桥头堡桥梁论坛整理)

桥头堡论坛20120922CCTV 《新闻调查》“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专题节目 文字实录 CCTV2012年9月22日《新闻调查》,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调查》。《新闻调查》即将播出哈尔滨倒桥事故调查。 四辆超载火车就能压倒桥梁吗?哈尔滨倒桥事件引来强烈质疑。 哈尔滨市市民:怎么可能啊。 潘雪峰:这个根本不可能的事。 王晓清:公众看来这个是在挑战他们的智商和常识。 郭伟:靠常识来评价一个桥肯定不准确。 解说:施工是否存在偷工减料,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悲剧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 王晓清:是一起可以避免的事故吗? 刘星明:是可以避免的。 王晓清(记者):这块121米长,9米宽的桥面,本来是一座公路立交桥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它却坠落到了地面上,这里是广受关注的哈尔滨桥梁事故的现场。事故的发生是在8月24号的凌晨5点多,当时和这块桥面一起对坠落的还有四辆大货车,车上的8个人3死5伤。随后,哈尔滨当地有专家发表意见,认为是超载导致了这起事故。这个说法引来了公众的强烈质疑,这座桥通车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难道四辆超载的大货车就会让钢筋混凝土的桥梁承受不住吗?工程质量还有设计会不会存在问题,究竟什么原因让这座桥倒下?我们来到哈尔滨进行调查。 解说: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多家媒体以“阳明滩大桥垮塌”为题进行了报道,由于阳明滩大桥是2011年刚竣工的跨松花江大桥,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实事故发生地并非阳明滩大桥,而是距离大桥南端3.5公里的一处市政道路桥梁,是三环路群力高架桥的一条右侧匝道桥。由于群力高架桥担负着衔接阳明滩大桥和城市多条主干道的功能,因此也被成为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立项文件显示,三环路和阳明滩大桥是两个独立的项目,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并不相同。 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组织了当地专家组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其中有专家表示,初步认为超载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当时四辆火车正好同时集中在这块桥面上,而且都在右侧行驶,压得整块桥板侧翻,公众普遍对此难以信服。当事车辆的驾驶员和家属也表示无法接受。 潘雪峰(2号车随车家属):超也好,没超也好,能把桥压塌了。 潘景和(2号车家属):是超载的问题还是桥的问题,我可以肯定地讲,桥指定有问题。 w w w .b r i d g e h e a d .c o m .c n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716015500.html, 浅析《新闻调查》的成功因素 作者:王淼 来源:《活力》2011年第14期 [关键词]新闻选题;叙事模式;记者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开播,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并确立了把《新闻调查》做成调查类节目的共识,同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出了初步界定: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一、鲜活的新闻选题 选题策划关系着电视深度报道的成败。回首《新闻调查》的成功,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它日益成熟的深度报道选题理念。 1.选题的多样性。《新闻调查》自开播以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诸多方面。选题从城市贫困家庭孩子教育到生态环境治理,从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到商战中的商标抢注,涉及当年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生活诸多方面和层面,呈现出了多样性特点。 2.选题的时宜性。11月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节。这一天,《新闻调查》播出了《记者的故事》,将镜头从新闻现场摇向新闻的直接面对者——记者。在记者节这天,记者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表达这种关注,或者说如何将记者平常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或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给观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具有一定的时宜性。 3.选题的人文化。《新闻调查》的选题注重人文关怀。2000年,《新闻调查》让人们记住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状告“丈夫”的吉开桃(《婚礼后的诉讼》)、坦然面对死亡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确定这些选题的目的是:“使《新闻调查》对历史的观照、对事件的审视更具人性化和人本精神”。这是《新闻调查》选题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4.选题的重大性。《新闻调查》在选题时注重选择重大新闻事件,考虑到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的人们》,反映官僚作风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等。由此可见《新闻调查》大大拓宽了调查类报道的范围,这时他们的选题不仅重视“新闻”,更重视“调查”和“重大”。 二、完美的叙事模式 1.叙述框架——类型化模式。《新闻调查》开创性地提出了“电视调查性文体”,也就是说,为报道设计了一定框架一那就是“同步的现场记录样式,交替展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意见、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 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 “新楼”落成。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正确选择采访对象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人就能撑起一期节目;相反,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天价住院费》,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 翁强患者翁文辉的长子 于玲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郭小霞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丁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 杨慧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检委书记 高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科长 谭文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雪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 马育光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 翁小刚患者翁文辉的三子 演播室: 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真是,老头儿这死的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解说:在老伴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 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三号就马上就通知交钱,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没有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是每天交五万块钱,每天,第二天早早的又要交钱。 解说:富秀梅保留着二个月来在医院给老伴交费的每一张收据。67天住院时间,他们共向医院缴纳了139万7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2万1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药,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去割肉我都得让他割,为了给老头儿治病是不是。 解说: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父亲的医疗费主要是由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属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解说:几百万元的花费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今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帐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翁家对那一摞巨额的收费单开始产生了怀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名单+全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名 单如下: CCTV-新闻 罗京经蓓邢质斌张宏民王宁郎永淳 梁艳午梅颜倩 杨晨李瑞英李修平白岩松沈冰柴静 杨春崔志刚董倩 章伟秋方静海霞贺红梅敬一丹康辉 李小萌李梓萌纳森 水均益王志张泉灵张羽彭坤宝晓峰 天亮郑丽崔永元 郭志坚阿丘翟树杰颜倩李文静 CCTV-1 文清颜泽玉李潘柴静长江方静和晶黄薇焦建成 敬一丹李小萌撒贝宁孙小梅唐剑汪文华肖晓琳杨春张莉 张泉灵张悦张越张羽赵忠祥 CCTV-2

马斌欧阳夏丹轶男宫柏超钱婧陈晓宇陈伟鸿方英计渝 贾志红李咏李雨霏李佳明罗晓芳孟莉宁小鹃史小诺王小骞 熊雄王小丫肖薇杨平颜芳姚雪松张毅赵赫周蓉朱环朱轶徐涛冀玉华冉宗瑜 CCTV-3 赵保乐赵屹鸥刘璐林海毕福剑管彤李平施翌文清 周涛周颖朱军周宇小燕张 泽群李红 CCTV-4 李红严艺卢琛王端端徐俐桑晨李峰祁莺宋一平 朱迅叶迎春鲁健王玲玲刚强任志宏张文梦桐洪涛 王世林文蓓 CCTV-5

吴为甄诚段暄华北孙正平黄健翔 张斌蔡猛沙桐 朱虹刘建宏韩乔生马昕宁辛罗宏涛张虹梁毅苗袁文栋 施丹孙燕 CCTV-6 潘奕霖王欢涂经纬 CCTV-7 樊登杜云毕铭鑫张玮卫晨霞仲阳王晓燕 燕菲俞洁 冯琳 CCTV-8 冀星蒋梅王梁 CCTV-9 刘飞飞芮成钢季小军杨福庆曹日李茂奇朱 筠林东威刘欣 杨锐赵斌

CCTV-10 王雪纯宫思成黄炜石琼璘杨柳赵音奇朱华 王婷李晓辉 于胜春高月白桦任鲁豫朱蕾王蓉方琼 刘芳菲王玲玲 CCTV-11 白燕升韩健 CCTV-12 侯丰路一鸣张绍刚撒贝宁李雨霏 CCTV-少儿 王晓清方琼周宇曹震金豆(王金建) 陈苏阳光(杨央) 耿晨晨周洲 月亮姐姐曾媛张欣刘纯燕董浩鞠 萍小鹿姐姐雅琳 CCTV-音乐 王雪纯朱军张越杨柳董卿

《新闻调查》记录

《新闻调查》2013年3月初~8月底观看记录 传播对象:社会大众 北大荒之变(电视报道)时长:40分钟 报道时间:2003年3月2日报道地点:黑龙江北大荒 调查问题:北大荒居民的生产生活 调查方法:采访 节目概况:记者根据北大荒农民遭遇强降雨影响了他们的收成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并了解了他们现如今的生活条件。 节目内容:黑龙江北大荒遭遇连续降雨,农民收成岌岌可危,记者走访北大荒了解情况。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农场场长说到,降雨灾害使收割机深陷泥泞,导致无法收割,他四处寻找地方收割机帮助农民解决收割难题,保证农民收成。在多方努力下,终于成功在降雪之前收掉了庄稼。记者了解到,北大荒农民的年人均平均收入不断提高,已与城镇不相上下。2009年北大荒决定对农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进行城镇化建设。农场对职工进行补贴,帮助他们住进楼房,也为困难搬迁户提供岗位,帮助他们生活,同时对经济状况不好的特殊的户口提供廉租房,居民们纷纷表示十分满意现在的生活。而搬迁的原地方则被复垦,增加了土地面积。北大荒农民的生活一代代变得越来越好,他们也将思考接下来的生活。 关键词:农业民生

黄浦江死猪事件调查(电视报道) 时长:40分钟报道时间:2013年3月 23日 事件地点: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 涉及人物:养猪户政府人员贩卖死猪户群众专家 调查问题:(1)猪死亡原因(2)死猪来源地(3)丢弃死猪原因 调查方法:采访专家咨询收集资料 节目概况:网友反应黄浦江上死猪漂浮,记者围绕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调查。 节目内容:记者跟踪采访了群众,政府官员,专家以及涉事件人员,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完成了调查,其结果准确性高。关于问题一节目花了大约15分钟时间报道,记者采访了养猪户以及有关畜牧专家证实了死亡原因:冻死。而问题二仅用了5分钟报道,查清了死猪来源:浙江省嘉兴市兴丰镇。之后用了15分钟报道了丢弃死猪的原因:(1)兴丰镇以养殖猪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猪特别多,产生的危害极大;(2)气温低,雨水多;(3)养猪户没有环保意识,重利益,图方便,胡乱抛弃死猪;(4)贩卖死猪户被抓,养猪户死猪无法出售。报道最后阐述死猪事件的危害,影响人体健康,污染了水源,记者走访政府官员询问了有关政策及解决措施,但政府回答模糊,实行的相关政策并未落。报道期盼政府能尽职尽能,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死猪不进入河道,不摆上餐桌。 关键词:环境与健康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导语:CCTV节目官网是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官方呈现平台,提供央视24个频道的直播、点播、节目预告等服务,集纳央视所有栏目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今天,我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李克强在火车上召开扶贫开 发会议。 看了这篇新闻后,我为了中国有那么好的领导而骄傲!世界上有那么多灾民,他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可是,一场大灾难改变了他们所有人的命运。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已经葬身于这场大灾难当中。他们非常的痛苦!我们天天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他们呢?他们沉浸在痛苦之中。我们什么都不缺,而他们呢?他们什么都缺。山区的人的科技很落后,他们虽然没有灾民痛苦,但他们也很贫穷。山区孩子除了课本,什么课外书也没有。因为他们每天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所以都要很早起床。他们没有接受最先进的教育。而有些大人则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独自工作,只有过年才回来。孩子们很缺少爱,他们盼望有一天能去城市生活,可哪有那么容易?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自己:那天,老师让我们回家找一些没用的东西或看完的书带来,明天交。我回家后,看着每

一件东西,都很不舍得,即使是垃圾,我也不愿意捐出去。我妈妈叫我赶紧选好。我拿着《爱的教育》和《十万个为什么》这两本书。心想:虽然我看完了这两本书,但是我始终不想捐出去。心里有千千万万个不愿意。那又能怎样呢?我 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要么捐,要么换其他物品。这真是忍痛割爱啊!第二天,老师说要把昨晚准备捐的东西交上来。我 很矛盾,捐的话,这两本书就没了;不捐的话,那些孩子就 没书看了。这该怎么办?我打开书包,拿着这两本书。正当 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只捐一本书就得了呗!虽然还有些不愿意,但又能怎样呢?于是,我捐了《爱的 教育》。 学校如果有捐钱或捐东西的活动,不管你捐的贵不贵重,只要有自己的一份心意就行了。有义卖活动就可以积极参加,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心意。一旦有慈善万人行活动,可以去参加,为改造灾民的生活而努力。 虽然我的感受用文字可以堆积成很多很多沙子,但是我 的行为会像我的感受一样做到。 中央新闻联播观后感500 每天七点前,我就早早坐好,表情肃穆地等待片头曲响起。当新闻联播那正经庄严的两位播音员出现在屏幕上,我的心就兴奋得嘣嘣直跳。到了主要内容介绍完,正式播出节目了,我更加激动得不能自已——只有看自己最心爱的节目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啊!新闻联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以《新闻调查》为例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以《新闻调查》为例 文/于芳 摘 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特色,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调查实践为例,从报道手法方面分析了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关键词:电视;调查性报道;本土特色;《新闻调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312-01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但是现在在我国已经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欢迎,比如电视调查性报道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种媒体中却是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受受众普遍关注的。下面本文就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新闻实践,从报道手法方面来分析一下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 第一,富有个性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透过富有个性化的镜头语言,用电视特有的优势来阐述一个故事,承载一定的思想深度。无论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要探究某种社会现象,《新闻调查》都是在叙事,节目中充满悬念、冲突、隐秘,结构上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新闻调查》要求每一个节目都应该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其理想的状态是: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对观念与制度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1]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梁建增曾把这一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2]凄婉可悲的《藏羚羊之死》、积极向上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发人深省的《贩毒家族覆灭记》等许多节目都因故事性而大为增色。《一个死囚的忏悔》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除了把母性、人性和社会的普遍美好的感情挖掘地够深够细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设置了故事化的悬念和情节。 《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一个刚举行了婚礼七天的新娘,不仅逃离了新房,还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状告新郎强奸了她。这个一反常态的举动很容易给观众造成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当女主人公说明他们只是举行了婚礼并没有领结婚证而找到公安局和妇联的时候,没有给她满意的答案,但是她没有放弃。在她一遍遍申诉时,她竟然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男主人公控告她用婚姻诈骗钱财。事情没有什么进展,竟然又受到阻碍,冲突、波折,记者又真实的记录了他们的情况在当地引起的许多有关伦理、法律、习俗的争论,情节引人入盛,又引起观众的思考。 第二,报道始终坚持客观平衡的立场。 《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在谈到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时这样说:“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新闻调查》的记者在采访时尽量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报道中尽量客观真实的把事件展现给受众,尽量客观真实地把事件双方的话语、态度都表达出来,尽量给双方同等申诉或是辩解的机会,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平衡,让受众自己从报道中对事件进行价值的判断。而这种客观平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量保证报道中事实材料来源的多样性,并且要表明事实、背景、观点从何而来。 第三,报道充满了人文关怀。 特别是一些中性题材中,很多事物和人的身上总会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新闻调查》就很注意捕捉这种闪光点,给节目增添了很多情感的热点和收视的亮点。如《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记者柴静在采访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小学生时,没有像采访其他对象那样提出很多理性化的问题,而是设身处地的为小孩子的承受能力着想,当她看到孩子流泪时,要么轻轻地为他擦去泪水,要么拍拍肩膀表示安慰——每一个无声的画面传达出的报道内涵,都让观众心领神会。充满关爱的现场感拉近了观众和记者的情感认同和视角融合。在《新闻调查?逃亡日记》中,犯罪嫌疑人赵军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经历时“真的很傻,很可悲,我自己亲手把自己毁了……”,这个时候屏幕上出现了“电线上站着一只小鸟”的画面。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知道在赵军逃亡时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孤独的滋味,他的这段充满悔恨的自白,想要诠释的就是对自由的向往,编导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犯罪逃亡时,还不如一只小鸟自由。一个画面就可以把主题表现的更加深刻,更加触动人心,编导在一篇短文里说自己是“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 第四,报道始终保持理性和严肃的风格。 《新闻调查》始终遵循“以创立典型的‘电视调查主体’作为自己在新闻改革中的突破口,”[4]“这种调查理性的基本特征是:冷静、平视的调查视角;厚重、大气的调查风格;探寻、求证的调查样式。”[5]在媒体日趋娱乐化的今天,虽然我国的电视媒体的新闻类节目不像西方的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商业电视那样有明显的媚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很多新闻类节目更趋向于娱乐、轻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新闻栏目因向着娱乐化发展而收视率巨增。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新闻栏目经不起收视率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慢慢被视觉刺激、猎奇、轰动效应、色情暴力等内容侵蚀。而《新闻调查》能够经受住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节目内容的严肃和精神气质的理性,是非常难得的。《新闻调查》冷静而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又通过记者的采访尤其是追问,挖掘出深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性本质的东西。 电视调查性报道凭着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潜能,已经成为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宣传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特色做好电视报道,使之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是所有媒介人努力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参考文献: [1]梁建增,赛纳,张洁.调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纪实报告.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246—254. [2]转自朴实的采访人生——记央视《新闻调查》记者董倩.新华网,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d716015500.html,/newsmedia/2003-04/11/content_827128.htm,2003-04-11. [3]柴静.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采写编,2005年03期. [4][5]王俊臣.《新闻调查》——透视常人难以触及的中国社会现状.南方电视学刊,2000年第四期. 312 201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