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

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

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5-2020)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制定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配套发布了《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制定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这一系列率先举措都对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

南通市地处长江口北岸、长三角经济圈,滨江临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近百余年,南通市从盐业、纺织业发展到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连续多年以来,南通市经济发展迅速,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南通市大力推进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

市,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4年底,南通市以及管辖的80%以上的县(市)都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市)考核验收。

南通市地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开发区,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已经跨越10000美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节点。当前,南通正处于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陆海统筹等多重战略的机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未来一段时期,也是南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百姓对健康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提升,化解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硬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南通市政府寻求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有效地指导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南通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南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形成未来一定时期内指导南通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制度等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的范围为南通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近期(2015年-2017年)为探索突破期,远期(2018年-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本规划将立足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要求,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倡导生态生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七个领域的任务,力图将生态文明融入南通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使南通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江苏苏中地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目录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1)

第一节基础条件 (1)

第二节面临挑战 (3)

第三节规划总则 (4)

第二章科学优化生态空间 (13)

第一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13)

第二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14)

第三节推进绿色南通建设 (17)

第三章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18)

第一节完善循环工业体系 (18)

第二节发展生态农业体系 (21)

第三节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 (21)

第四节培育静脉产业体系 (22)

第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4)

第一节治理水环境 (24)

第二节改善大气环境 (27)

第三节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29)

第四节推进生态人居建设 (29)

第五节防范环境风险 (31)

第五章大力倡导生态生活 (33)

第一节强化健康生活保障 (33)

第二节推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 (33)

第三节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35)

第六章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37)

第一节培育南通特色生态文化 (37)

第二节推进生态文明宣传与公众参与 (38)

第七章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41)

第八章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3)

第一节探索建立资源环境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43)

第二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与支撑保障体系 (46)

第九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49)

第十章组织实施 (52)

第一节组织领导 (52)

第二节制度保障 (52)

第三节资金保障 (53)

第四节人力资源保障 (53)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第一节基础条件

第1条区位优越气候宜人

南通市地处长江口北岸,滨江临海靠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和长江出海门户。南通三面临水,境内河网纵横,岸线资源丰富,沿海淤涨的滩涂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南通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宜人,区域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自然灾害少。南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第2条经济实力奠定基础

连续多年以来,南通市经济持高速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经济增速平稳,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5652.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0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5%和13.2%,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8%。全市常住人口729.8万人,人均GDP达774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0元。县域经济发展均衡,2006年以来,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南通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世界长寿之都等称号。

第3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50.8:42.7,人口城镇化率61.1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17.25%。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十大行业单位产值能源均显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减排任务。

第4条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处于良好级别,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按江苏省水环境功能区2010年水质目标评价,2010~2013年分别为89.3%、81.2%、84.8%、81.8%;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在二~四类波动;市区、海安、启东、海门等浅层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Ⅲ类标准,市区第一承压层水质为Ⅴ类标准,市区和各县(市)第三承压层水质总体为Ⅲ~Ⅳ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优良天数比例从2002年的77%到2012年的91%(GB3095-1996),2013、2014年市区(不含通州区)优良天数(GB3095-2012)占比分别为61.6%和70.8%,五县(市)和通州区中心城镇优良天数(GB3095-1996)占比都在84%以上。全市噪声总体质量为好,市区昼间、夜间噪声质量均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市生态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1845.9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含长江水面与滩涂)的23.07%。饮用水源地、沿江湿地、沿海滩涂、河流水系、土壤土质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23年实现占补平衡。滨海、沿江、重点河口等自然湿地保护率达36%。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5条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形势紧迫

南通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提出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又与上海的北拓发展规划相衔接,对建设用地提出了刚性需求。但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显粗放。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第6条产业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南通市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和耗水耗能强度大,提标改造面临困难。产业结构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调强任务艰巨。各区县产业结构比较均衡,产业特色发展不足。

第7条污染减排治理压力加大

南通市污染结构从以工业污染为主过渡到工业源、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污染局面,抑制增量、削减存量难度增大。沿江南通市饮用水安全风险防范任务艰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面临海

岸带产业布局和发展压力。区域大气改善需要系统深入开展联防联治。钢丝绳、电镀等小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需要严控和根本解决。第8条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加强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提出了污染治理的紧迫要求和具体路径。如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兼顾发展速度与效率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联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自然资产管理、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体系、排污权交易、政绩考核等制度亟待确立并推向实践。

第9条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任重道远

虽然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但是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牢固形成。领导干部、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层面树立环境伦理观,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和循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并成为自觉行为规范任重道远。

第三节规划总则

第10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为南通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总面积共10549.35平方公里。包括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南通滨海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五区一园五县(市)。

第11条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2014年;

规划近期:2015年~2017年;

规划远期:2018年~2020年。

第12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指导南通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南通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为具体措施和方向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性规划,需定期评估探索试点和实施成效,不断补充与完善。

第13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

第14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

度为重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生态文化、绿色生活和科技创新,加快南通可持续发展。

第15条规划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以节水促减排,以节地、节能促提效,坚持产业发展布局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红线管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不退化。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大胆尝试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以法律标准约束、市场机制引导、财政投资保障等多种制度途径,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主体;激发公众的自觉投身参与和监督意识;以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意识的培育养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保障。

第16条总体目标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高效生态用地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

空间格局稳定维持;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宜居环境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全体人民生活方式中内化为习惯,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建成运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定桩,自然生态系统确权定质定值完成。生态红线落地定桩,法定图则和严格管控政策发布;自然生态系统确权完成,生态资产价值完成评估。受保护国土空间超过2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节能减排进一步推进,循环型产业与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排放进一步减量。资源产出率提高到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7%、1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环境基础设施覆盖面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8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0%(GB3095-2012),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到90%,消灭V类水体,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

——生态文明普遍得到社会认知,生态文明制度探索取得显效。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全面开展,多层级科技创新机制运行,生态补偿和各类环境经济制度开展试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试运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极大增强,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建成,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到80%以上。

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保护,城市发展边界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红线区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城镇发展边界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3%。

——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资源产出增加率大于18%,单位工业用地产值大于55亿元/平方公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大于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低于66立方米/万元,中水回用比例大于6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95%以上。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99%,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80%(GB3095-2012),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到95%,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

——全社会牢固树立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和有效运行。全民节约、环保的意识风尚和消费习惯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成熟运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生态补偿和各类环境经济制度运行良好,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体系建成,环境信息公开度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到85%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居江苏省前列。

第17条规划指标

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指标(试行)》中适用于试点市(含地级市)的5类29项34个指标为主体,结合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南通实际增加了8项特色指标,共37项43个指标作为南通市建设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的考核目标。指标值选用优化开发区、平原地区适用值。新增特色指标均设为参考性指标。新增特色指标和指标值主要参考《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已经达标的4项指标按照继续优化的原则设定目标值。经分析,通过努力可达标的指标29个,差距大的指标14个。

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10

11

*约束性指标为对政府考核的硬指标;参考性指标为引导性指标,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种类随国家相关政策实时调整。

12

第二章科学优化生态空间

第一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第18条构建“两岸三弧、五楔三网”连续生态空间构架海岸带:控制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自然岸线实施海岸建设退缩线制度,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最少200米范围内、特殊岸段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积极营建海防林,预防海洋灾害。除港口外,海洋功能区划设定的围垦项目起围高度不得低于平均大潮高潮线,特殊岸段起围高度不得低于基准面上5米。

江岸带:实施江岸建设退缩线制度。除码头和必须临江的工业用地外,开发建设用地逐步调整退后50米,修复滨江植被缓冲带。控制长江大陆非建设岸线长度比例不低于30%。

三弧:在城市“一主、三副”总体格局中,主城区外围,一主与三副之间,“三副”两两城镇之间设置10公里宽的三条弧形隔离带,限制城市连片蔓延。隔离区内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不超过20%。

五楔:分别始于九圩港、通吕运河、狼山风景名胜区、老洪港风景区、新江海河,贯通中心城区向腹地农业区延伸构建5条楔形绿地,疏解中心城区建设密度。绿楔控制宽度500米-10公里,绿楔内部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30%。

三网:营建水网、农田林网和道路林网生态屏障。

第19条差异化布局优势产业

科学推进产业集聚和“沿江、沿海、沿上海、沿通道、沿重要节点”差异化空间布局。沿海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物流等产业。沿江

重点发展海工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沿上海重点承接上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沿通道重点发展大宗物流、专业市场、机电设备等符合交通运输特点、适应沿线资源环境的产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县(市)城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

第20条依据防护距离标准腾退主城区工业用地

核查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情况,评估污染风险,限期整改或搬迁入园,实现全境工业生产性污染零举报。旧城区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应全部退出;重要景观控制地区的工业用地逐步向外搬迁;适时置换滨江地区工业用地,调整通吕运河至粮油码头的岸线,重点发展生活和旅游;通州城区竖石河东侧、通吕运河以北、世纪大道西侧的工业用地逐步向外搬迁至新规划的工业用地范围内;通州金沙横河以北、竖石河以东的工业用地应全部退出。

第二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第21条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

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管理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管理等制度。对南通市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查明当地水资源数量、质量、成因和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建立和完善南通市、县、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从严执行阶梯水价;提倡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加强需水管理,控制需水量的过速增长,优化和完善区域调水和供水网络建设,在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