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教科书上介绍了药王孙思邈在医理、方药、养生以及医德的弘扬方面对后世的巨大贡献,我今天介绍的是他在针灸方面对我们后世产生的影响。

孙思邈从医八十余年,汇聚唐以前诸家的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被后世誉为“临证全书”。《要方》第2O~30卷和《翼方》第26~28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忌等。通过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资料我把他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孙氏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

2、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

3、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在临证治疗中很重视针灸与药物的配台运用,他在其著作中所记述的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针药兼施。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认为针灸与药物各有专司,两相配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孙氏又认为,针药并重并不是简单的并用,临证时需辨证取法。所以他说“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而灸之。”这种按证取法的治疗思想充分发挥了各种疗法的优势,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4、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他认为用针施灸必须在察脉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疗效。他说:凡欲针灸,必先看脉”,“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乱勿乱下针也。”

5、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即施灸量还要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和病情轻重来确定。

6、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人图》,以甄权所撰《针经钞》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这三幅图分别从正,背,侧三个方向来绘制,并用五色笔标明了不同的经络走向。还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①取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

②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③一夫法;即以横四指并拢为一夫;④尽中指长为三寸,即:“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

7、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阿是穴,为孙氏所首创,是医者对病者体表循按而得的压痛点。

8、勘定鬼穴“孙思邈十三鬼穴”是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学全真试题及标准答案5套

《针灸学》套题一 《针灸学》习题 时间:120分钟 一、A型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是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内。错选、多选该题无分。每题1分,共20分) 1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下列哪个时代。………………………………………………() A.秦汉时代 B.春秋时代 C.战国时代 D.宋金元时代 E. 远古时代 2 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甲乙经》 C.《灵枢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难经》 3 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4 《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应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三焦学说 5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哪几方面内容………………………………………()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手足阴阳五行 D.脏腑阴阳手足 E.手足上下阴阳 6 十二经脉流注的起止经是……………………………………………………………() A.从肺经开始到三焦经止 B.从肺经开始到脾经止 C.从肺经开始到肺经止 D.从肺经开始到肾经止 E.从肺经开始到肝经止 7 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神志病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E.妇科病 8 《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记载中,所溜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 9 十二经脉中,起于本脏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厥阴心包经 10 下列穴位除哪一个,其余均在一水平线上…………………………………………………() A.神阙 B.归来 C.大横 D.带脉 E.肓俞 11 双手短针的进针方法宜选用……………………………………………………………() A.指切近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管针进针法12用镊子夹乙醇棉球,燃后在罐内绕1~2圈,退出后将罐吸附至穴位的方法为……()A.闪火法B.投火法C.架火法D.内罐法E.推罐法 13 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 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 D.可灸百会、关元、气海 E.首先将针全部拔出 14 散刺法的操作属于…………………………………………………………………………() A.皮肤针操作法 B.皮内针操作法 C.毫针操作法 D.三棱针操作法

孙思邈格言

孙思邈格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思邈格言 1、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知足自慎。 2、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4、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 5、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6、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7、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9、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10、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11、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12、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13、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14、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15、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16、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17、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当去礼去圣守愚以自养,斯乃德之源也。 18、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19、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 20、知治身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 21、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22、鬼神盖不能为人祸,亦不能致人之福。 23、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24、四百四病,身于自造,本非由天。 2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26、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射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败筋肉,血气将亡。 27、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便不利有著效,久服又能延年。 成都中医学院杨殿兴认为:“金匮肾气丸乃阴阳双补之剂,不但温补肾阳,又能滋养肾阴,且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又有山药、茯苓兼顾脾胃,一方之中,顾及先后天两本,是老年性咳喘患者固本之良方[4]。他主张对老年痰饮咳喘患者,在夏季疾病未发作时,用金匮肾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合方,日服一剂,连续服用1~2月,冬季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金匮要略》阐发内科杂病甚为透彻,其中有一部分疾病如中风、历节、血痹、虚劳、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肾着、水气、惊悸、下利等大都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书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不仅在历代对老年病的治疗中被奉为圭臬,而且至今仍沿用不衰。如栝楼薤白汤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绞痛;大建中汤可以治疗老年人胃脘痛;防己黄芪汤、泽泻汤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老年阑尾炎症;温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白头翁汤治疗老年细菌性痢疾等。古方今用,已不限于原有范围,多同方异治,使用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处处可见仲景重在预防、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扶正气以祛邪之良苦用心。不少方剂立法严谨,药味精当,且行之有效,至今沿用不衰。故认真研究,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将会收益良多。 (收稿2005-07-25修回2005-09-10)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麦思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10405)陈治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籍教研室(510405)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疗法多样,不唯药饵 孙思邈虽为“药王”,其著作称名为《千金方》,主要内容是以方药为主,但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药物的应用却客观对待,认为药物有其不足之处,必须与其他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等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懂得 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治病方法,如针灸、外治、禁咒法等,指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在治疗很多疾病时均是针灸药结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某些疾患,例如,对脚气病的治疗,孙思邈特别强调药与其它方法的共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只用药物或只用针灸治疗均不能根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瘥)半死,虽得差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对此,宋?高保衡十分赞同其观点,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地道药材疗效之本 重视药物的产地、种植、采收、储藏、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用药第六中强调,要医治好疾病,除了与病人的个体因素、用药的处方是否正确有关外,与医生的用药是否地道也有密切的关系。地道药材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窦汉卿乃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他在阐释针刺手法与发展针刺配穴处方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世研究其针灸学术思想者代不乏人,据李鼎[1]分析,窦氏著作既有直接继承自老师经验的内容,如《流注通玄指要赋》和《流注八穴》等,也有摘录或注解前人医书的内容,如《针经直说》等,当然也受到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的影响。黄龙祥[2]386认为,《针经指南》中最能反映窦氏本人学术思想的是“真言补泻手法”“气血问答”2篇。笔者通过对《卫生宝鉴》[3]《济生拔粹》[2]387-401及《针灸四书·针经指南》[2]365-386(下文分别简称《卫》《济》《指南》)中窦氏相关篇目的对比分析,颇为同意黄龙祥教授的观点,此外,“离合真邪说”亦为窦氏本人所写,是窦氏有关养生的观点。下面从《卫》《济》《指南》三书中与“真言补泻手法”和“气血问答”2篇有关的内容,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 1 真言补泻手法 《指南》“真言补泻手法”主要是有关针刺补泻法的内容,《卫》《济》已有收录,但和《指南》所录篇目亦有不同之处。三书比较,《卫》《济》主要为篇章次序之不同,亦有微小文字出入,如《卫》泻法“气至病已,合手回针”,《济》作“以合手以回针”;与《卫》《济》比较,《指南》不仅在篇章次序、文字上有较大出入,且较前两书多了5篇文章,即“《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呼吸补泻”“生成数法”“手指补泻”和“迎随补泻”。 1.1 泻法、补法 《卫》中描述针刺泻法、补法的专文收在“针有补泻法”中,先为摘录《素问·离合真邪论》“黄帝问曰:……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故命曰补”的文字,次为窦氏自撰之泻法、补法。《内经》中有关针刺补泻法的论述有很多,而窦氏在其论述针刺补泻法之始独独引用这段文字,显然是以其为基础与标准来阐发他的理论与观点的。因此如果想要研究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我们就要从这块基石出发,同时应对《素问·离合真邪论》通篇文字加以注意,方可获得整体的形象。在《指南》中,这段引文并未与补法、泻法在一起,而是出现在“呼吸补泻”之中。 将此段引文与窦氏自撰之泻法和补法进行对比可知,窦氏针刺补泻手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补泻法,但对针刺方法之叙述更加具体,并且加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如进针以双手配合,在咳嗽时进针,然后再分呼吸进退针至不同的深度,以分、豆为计量单位进行详细描述,并具体化了针下的感觉和依据此感觉所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精)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 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 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 有皱纹。 4. 目常运 (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 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 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 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 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摄穀道 即提肛。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崑 汪雅晴 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 1.生平简介 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 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 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 《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冬主闭藏,脉来沉石,如营兵之守也。这样一解释,“营”字就好理解了。这让后人可以更好的了解《素问》。 3.2 汇集分析方论 吴崑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按病症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每门前先叙述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剂,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症,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书中既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又收选了金元四大家等著名医家的方子,以及民间有效的验方。 3.3 针药一理,针药兼施 吴崑对针灸与中药两种疗法进行了比较,系统阐发了“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两者治病机理一致,从而提出了针药一理,针药兼施,各有长短。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达到药物阴阳升降作用的效果。吴崑把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形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高维滨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_刘双岭

?906?Shanghai J Acu-mox, Aug 2016, V ol 35, No 8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8-0906-03 ·名医经验· 高维滨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 刘双岭,王伟华,高维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关键词】 针灸疗法;名医经验;电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06 高维滨教授,男,1944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人指导老师。先后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 医药专家。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学术上擅长针刺、中药 治疗神经病,主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针刺方法,取穴参考腧穴解剖及神经肌肉起止点,他 的针刺方法简单易学,取穴用药少而精,创立新穴位、针刺手法,掌握发病及治疗机理,尤其治疗延髓 麻痹这一世界性难题,临床疗效卓越,高教授主张辨病分析,医理大道至简、举一返三,异病同治,不 断地探索总结中医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高维滨教授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学术思想及针刺技术闻名海内外。笔者随师临证,得恩师言传身教,获益匪浅,现将高教授多年来运用电针疗法、项针疗法治疗神经科疑难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选穴精简,近取为主 高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探索针刺治疗神经病的方法和规律,运用电针疗法、项针疗法治疗神经疑难病疗效显著,针刺选穴原则以精简为主,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高教授临证选穴处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取为主,远取为辅,创新腧穴,取穴少而精,根据病因选取主穴,穴位多则可能会相互抵消治疗作用。比如治疗中风后痉挛期下肢足内翻之症,电针连接阳陵泉、纠内翻,选用疏波可以纠正足内翻,若再加上足三里、太冲则纠正足内翻动作消失,治疗作用被抵消了。还有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腿痛,单纯针刺腿部腧穴效果并不理想,高教授仅取腰椎病变节段上下夹脊穴,仅6根针,运用电针疗法[1],通以疏波,使局部肌肉大幅度跳动,在电针牵拉作用下使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减轻,缓解疼痛。在治疗颈椎病方面高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现代社会进步伏案工作人群增加,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导致很多人坐、躺姿势不良,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责之气血不足,运用高教授的夹脊电针疗法可行气活血,行气就是针刺的机械刺激,使肌肉产生运动;活血就是肌肉运动在电针带动下的运动,肌肉之间的血管受到挤压,使血液循环加速。故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可以解释为先行气,即电针机械刺激使肌肉有节律舒缩牵拉,后活血,即肌肉舒缩挤压血管使局部血供增加。高教授认为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是中医学“气行则血行”理论现代化应用的一个具体体现[2]。又如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是中风病患者常伴有的症状,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忧虑,这种失禁症状临床上称为无抑制性神经源性排尿障碍,当患者出现以尿频、尿急、尿失禁为主症时,高教授只需选择肾俞、会阳两组穴位,仅用4根针,重症加针头穴四神聪,四神聪区的左右神聪处是主管排尿的高级中枢,针刺四神聪可提升阳气;肾俞穴下分布交感神经,刺激肾俞穴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会阳穴下分布阴部神经,可使尿道扩约肌收缩。四神聪平补平泻,肾俞和会阳针刺后使针感传向阴部,得气后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KWD-808Ⅱ型,正极接肾俞,负极接会阳[3] ,选疏波,频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思邈名言 1、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孙思邈 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孙思邈 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 4、常言善道,天与之福。——孙思邈 5、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孙思邈 6、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孙思邈 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万里,伏膺取决。——孙思邈 8、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孙思邈 9、德不足是以贫马,心不足是以死马! --孙思邈 10、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11、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孙思邈 12、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孙思邈 13、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孙思邈 14、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常有节,起居常有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

思邈 15、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孙思邈 16、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孙思邈 17、落花无返树之期,逝水绝归源之浪,人之生灭,事可同然,万法皆空,何不悟矣! 18、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孙思邈 19、思韫入神,神存心手。——孙思邈 20、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孙思邈 2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孙思邈 22、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孙思邈 23、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孙思邈 24、知治身能治国也。——孙思邈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孙思邈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孙思邈 25、所以病苦,人自作亡,非关运也! --孙思邈 26、至精至微,至意深心。——孙思邈 27、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孙思邈 28、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孙思邈 29、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孙思邈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孙思邈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中医学流派之新安流派 摘要:中医医学史学术流派中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 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成因与判断标准,命名,类别以及重点介绍了新安流派。 关键词:中医学学术流派新安流派 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二、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千金方·下乳》方药析义 *导读: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对妇科诸病的治疗颇有卓识。本文试就其中所载下乳方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历经1300多年,而《千金方》下乳方剂,仍沿习应用,对中华民族的妇婴保健作出很大贡献。……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下乳第九》篇,载有治妇人“乳无汁”方21首,用药简洁,或为单行,少则二味,多不过七味。反复玩索,可窥此篇所载大部分方药对“产后缺乳”一病深中肯綮,试析如下。 1.用药概况: 本篇载方21首,方中单味使用者8首,2味药物者3首,4味药物者4首,5味药物者3首,6味药物者2首,7味药物者1首。所用药物共计26味,:石钟乳(12次)、通草(10次)、漏芦(7次)、栝蒌根(5次)、白石脂(1次)、桔梗(1次)、消石(1次)、黍米(1次)、石膏(1次)、麦冬(2次)、理石(2次)、蛴螬(1次)、土瓜根(2次)、大枣(2次)、母猪蹄(2次)、桂心(1次)、鲤鱼(1次)、死鼠(1次)、鲫鱼(1次)、猪脂(1次)、鬼箭羽(1次)、白头翁(1次)、滑石(1次)、甘草(1次)、云母(1次)、屋上散草(1次)。其中,用药5次以上者有石钟乳、通草、漏芦、栝蒌根4种。诸方中,母猪蹄虽然仅用2次,但是均作为单方使用。其一为猪蹄饮,单用猪蹄煮汤;其二为猪蹄通草饮,药仅2味,效专

力宏。鲫鱼虽仅用1次,亦作为下乳鲫鱼汤的主药应用,值得注意。 2.主药分析: 复习有关文献,兹将下乳方中主要药物的功效作一分析。石钟乳,《本经》记载:“安五脏,通百筋,利九窍,下乳汁。”张路玉《本经逢原》谓本品:“其通利百筋,利九窍,下乳汁者,皆取甘温助阳,色白利窍之力也。”其性甘温无毒,功能益气通乳,凡产后缺乳,无论虚实,皆可用之。漏芦,性味甘寒,《本经》:“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品为解毒排脓要药,以其能利窍,善下乳汁而著,后世常与王不留行、山甲、通草配伍,治疗产后缺乳,甚效。通草,原名通脱木,平淡无毒,《本经逢原》谓:“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古今通乳诸方,皆有本品。栝蒌根,即天花粉,性味甘,微寒。《本经》谓:“补虚安中。”天花粉有清胃祛热之功,火去则中气安,津液复则血气和。应用本品治疗产后缺乳,想必与产妇失血,导致阴营、津液耗伤有关。《济阴纲目》所载之加味四物汤,即以本品与四物相伍,功能养血滋液,再佐以王不留行、木通、猪蹄,用于血虚液燥之缺乳,甚宜。猪蹄,性味甘、咸、平。叶显纯编《中国传统补品补药》记载:“本品功能补血、通乳。”适用于产后少乳,加入通草共煮,疗效更佳。同时,猪蹄通草饮也是我国江、浙、皖一带治疗产后缺乳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鲫鱼,性味甘、平,民间用于“产后体虚,乳汁不多”。鲫鱼富含蛋白质、氨基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教科书上介绍了药王孙思邈在医理、方药、养生以及医德的弘扬方面对后世的巨大贡献,我今天介绍的是他在针灸方面对我们后世产生的影响。 孙思邈从医八十余年,汇聚唐以前诸家的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被后世誉为“临证全书”。《要方》第2O~30卷和《翼方》第26~28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忌等。通过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资料我把他在针灸方面的学术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孙氏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 2、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 3、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孙思邈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在临证治疗中很重视针灸与药物的配台运用,他在其著作中所记述的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针药兼施。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认为针灸与药物各有专司,两相配合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孙氏又认为,针药并重并不是简单的并用,临证时需辨证取法。所以他说“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而灸之。”这种按证取法的治疗思想充分发挥了各种疗法的优势,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4、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他认为用针施灸必须在察脉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疗效。他说:凡欲针灸,必先看脉”,“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乱勿乱下针也。” 5、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即施灸量还要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和病情轻重来确定。 6、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人图》,以甄权所撰《针经钞》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这三幅图分别从正,背,侧三个方向来绘制,并用五色笔标明了不同的经络走向。还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①取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 ②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③一夫法;即以横四指并拢为一夫;④尽中指长为三寸,即:“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 7、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阿是穴,为孙氏所首创,是医者对病者体表循按而得的压痛点。 8、勘定鬼穴“孙思邈十三鬼穴”是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孙思邈的养生铭

孙思邈的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下面以白话形式解释《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愤怒过头了,甚就是过分意思,偏是不正意思,方向偏了,愤怒过头了方向,就是伤害了自己身体中的真气。比如一个人有气合理的发泄一下对身体是有好处,比敝在心里好,可是你愤怒过头了,也就是偏了方向,那是对身体有害无益了,也就是伤了气。 思多太损神一个人思想太多了也不好,也就是不发泄出来,闷在心里想,这样就太伤神了。这句与前面一句恰好相反,前面是动态表现,后面是静态表现;前者是发泄过头,后者是郁闷过头, 神疲心易役精神过度疲劳必然影响人的血液循环,血液由心脏制造,所以讲精神过度疲劳心脏被奴役了。 气弱病相侵真气弱了疾病就要来侵犯。 勿被悲欢极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悲伤和狂欢,走极了就是反面。 当令饭食均饮食均匀非常重要,不能暴饮或饿绝。

再三防夜醉晚上喝酒再三要注意喝醉,尽量做到晚上不喝醉酒。 第一戒晨嗔最最重要要记住是早上千万不要生气,有气就戒。 亥寝鸣云鼓晚上9 时至11 时应该进入睡眠,而且睡眠之前叩齿36次,这叫鸣云鼓,这对身体有很大好处。 寅兴漱玉津黎明、早晨(早晨3到5点)起来要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咽下。 妖邪难犯已这样各种疾病就难以侵犯自己的身体。 精气自全身这样精气储蓄就浑身有劲。 若要无诸病如果想自己身体没有各种疾病。 常当节五辛就常常要注意少吃蒜、葱、兴渠、韭、薤等佛教禁忌的五辛蔬菜。 安神宜悦乐安静神定保持快乐开朗心态。 惜气保和纯保持珍惜自己身体中的元气,和畅纯一的快乐心情。 寿夭休论命生命的长短不要去理论天命的安排,是自己的保养可以改变。 修行本在人这和个人的修养行为有着密切联系。 若能遵此理倘若能够遵守这个道理。 平地可朝真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朝见真人。真人是道家推崇的得道真人。古代有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之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