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39年)

(或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总特征:前期(1917-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从战争、动荡走向相对稳定,后期(1929-1939年)由大危机、大动荡走向战争。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政治

政治:“一战”中,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其影响下,“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部分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族解放运动。但1923年以后,除中国掀起国民革命运动外,各国革命转入低潮;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了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快速发展、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但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来应对危机,19世纪末以来的资本主义两重政治发展趋势在加剧:一方面英法美等国家,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推行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另一方面,德国、日本两国公开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了极端独裁、恐怖的法西斯专政。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随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以失败告终,国际局势相对稳定。30年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激化了彼此矛盾;法西斯国家在世界各地疯狂扩张(如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二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中国、埃塞俄比亚等国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法美推行对德意日妥协退让、企图“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的爆发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经济

经济:苏俄和苏联先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最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开创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运行新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但也潜伏着危机。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一次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各国为摆脱危机,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德国、日本则表现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方针,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科技文化

科技:2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电视机。

思想: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如非暴力思想、凯末尔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并存。

文艺:世界大战、工业化和“大萧条”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美国的爵士乐广受欢迎;20世纪上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高度繁荣;20世纪亚非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信息时代的世界(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总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但后来遭受重大挫折。第三世界崛起,成为维和反霸的重要力量。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一)“二战”时期(1939-1945年)

总特征:空前绝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政治和国际关系:反法西斯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雅尔塔等国际会议达成的若干协议,确立了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2.经济: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破坏;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

3.科技文化:美国发明了原子弹,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年)

(或称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冷战”时期的世界)

1.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的世界(1945-1955年)

(或称战后初期的世界)

⑴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

政治:西欧、日本纷纷推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⑵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实力大为削弱;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并一度操纵联合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雅尔塔体系取代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意味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霸权主义政策,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在亚洲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发动朝鲜战争。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之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许多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纷纷独立,1955年的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国家联合反殖、反帝的要求。

重大事件:联合国成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互会的成立、北约的成立、德国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华约的成立、万隆会议

⑶战后初期的经济

经济: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后,美国建立美国主导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以关贸总协定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西欧、日本纷纷推行社会改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新中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开始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重大事件: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成立、世界银行的成立、关贸总协定的签订、“舒曼计划”的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⑷战后初期的科技文化

科技: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思想:凯恩斯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文艺: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

2.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世界(1955-1991年)

(或称美苏争霸激烈对抗下的世界)

总特征: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⑴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世界经济

经济:①五六十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分别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1967年欧共体成立,它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经济得以复苏。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普遍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相继实行改革,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不大,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⑵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世界政治

政治:美国60年代兴起了黑人民权运动。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在政治上,分别就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作出了努力;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中国的“文革”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新时期大力完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

⑶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美苏争霸互有攻守,经历了三个阶段。苏联搞霸权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两大阵营趋于瓦解。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开始了联合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70年代初,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⑷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科技文化

科技:1969年互联网诞生,人类从此进入信息时代。

思想: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逐步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复苏和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文艺:现代主义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主流(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新旧格局交替下的世界(1991年至今)

(或称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世界)

总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新旧格局交替下的政治和国际关系

政治和国际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同时,国际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加强内部合作,以提高国际地位;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中国改革开放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和平、合作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但局部战争

和地区冲突仍时有发生。

2.新旧格局交替下的经济

经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有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区域集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新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克林顿政府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行经济改革,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21世纪初,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并在全球蔓延。

3.新旧格局交替下的科技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更为迅猛;思想和文学艺术更趋多元化。

近代史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所有考点重点归纳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6)中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化。 2.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常常因此导致失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历史事件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6、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8、“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

世界现代历史知识结构(挖空)

姓名:班别: 评价: 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 天文学—— 定律 成就:力学:三定律 数学:微积分 成就:《》进化论打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 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 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 法国思想家 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资产阶级的和;将教皇比作“两 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是“”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 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世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实现了社会主 ) 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 签订时间:1919年6月(操纵国:英、法、美) 实质:帝国主义性质的分赃会议 影响:《》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 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经济和政治实力受到极大削弱,过分的惩罚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 大战不可避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 召开时间和地点:1921—1922年(操纵国:美、英、日)华盛顿——华盛顿会议 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的原则。 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公约打击了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 的半殖民地。根本的就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 影响:构成了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确立的国际秩序。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体系” 背景: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1924年——1929年首先在爆发) 新政实施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消除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和 (“新”的地方) 财政: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 农业: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对的调整。制定《》(,是新政的和基础) 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 、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罗马()——————————东京() “九一八”事变、731部队等 》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达到了顶峰。 发动突然袭击(方案) 6月22日 月7日凌晨 爆发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成功代号:虎!虎!虎!) 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 26国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地点:苏联的 内容:①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②战后成立; ②实际上也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使战后出现的格局, 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陆登陆作战行动,行动代号为“” 9月2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阶段特征】 一、时限与含义: ⒈时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今。 ⒉含义: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3、总特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该时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表现在: (1)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2)政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 (3)思文: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各时期特征: 1、一战结束—20年代: ⑴国际格局调整变化——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折——恢复、高速发展、危机 (1919—1922:动荡与革命时期; 1923—1929:稳定与繁荣时期; 1929—1939:危机与战争时期) 2、30年代:⑴国际格局稳中有变——德国崛起,冲破凡尔赛体系 ⑵新的矛盾产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3、40年代—50年代:⑴国际格局变动——雅尔塔体系形成(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⑵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60年代—70年代:⑴社会改革向前推进——东西欧国家改革 ⑵经济格局新趋势——经济力量多极化、一体化 5、80年代—90年代:⑴国际格局新变化——两极向多极 ⑵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⑶世界经济两大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化

世界现代史高考题合集

现代 选择题 (2019·浙江)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D.缔结《非战公约》 浙江就多多少少有点没办法,喜欢考这些硬知识 但是其实你只要看过课本,就知道肯定选B 张伯伦是英国首相,张伯伦=绥靖政策 就是放任纳粹到处扩张,最后就出大事了 答案:B (2019·浙江)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斯大林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红场阅兵所显示的信心和意志鼓舞着苏军战士,并最终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据此判断,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 ①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②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④迫使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1941年冬天=莫斯科战役=闪电战破产 根本扭转应该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成立联合国的前身 答案:B (2019·浙江)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的两次重大军事行动,不仅逆转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而且加速了盟军的反攻和胜利的到来。请观察右侧示意图,选出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地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 美军两次军事行动——中途岛、马里亚纳 所以你只要知道马里亚纳海沟在哪里,就能先选2 中途岛不看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其实就是在中间的意思,不然为什么要“中途”呢? 所以你看图就能很快记住了 答案:A (2019·浙江)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最新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说课讲解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公民取代臣民; 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它要求自由,要求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提出的,是鲜明的反封建口号。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出身血统为依据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那就必然与封建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因而也就不能容许专制与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特权,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这样,原来只对国王、领主效忠的臣民,也就转变为参与国事的公民,拥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4.近代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5.三条线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前资本主义时期) (14~~~15世纪) 1、总体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

全国高考试题世界近现代史

09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世界近现代史 上册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含新课标世界古代史部分考题) 1.(2009天津文综历史3)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B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卫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B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3.(2009年安徽文综1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D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4.(2009上海文综7)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经过希腊化的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们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B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5.(2009上海文综8)1851年,英国学者罗林生译出了坐落在今伊朗哈马丹(近两河流域)附近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后经其他学者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根据所学知识和有关信息,可以得出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是 C A.印章文字 B.玛雅文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 6.(2009年福建文综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 C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7.(2009年福建文综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D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8.(2009年四川文综19)哥白尼学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世界现代史重点归纳

世界现代史 1、战后20年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雄厚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政府进一步干预和调节市场;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目的:战时经济顺利转轨;稳定国内社会生活;实现称霸世界战略 内容:制定充分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廉价民用住宅建造计划;扶植农业;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 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它使新政时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党控制了参众议院的多数席位,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通过;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转轨,使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持并继续扩大 结果及其原因:结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 原因:国会特别会议中,议员们惊慌失措,通过了70多项法案;统治集团内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冲突对公平施政起制约作用;杜鲁门在政治 上保守,在经济改革上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 经济社会改革难以推行;组织策略上,杜鲁门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 宗派主义,形成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密苏里帮;外交路线上,推行霸权 主义,搞侵略扩张,巨额支出对外,推行国内的社会福利改革难免捉襟 见肘 3、西欧经济的恢复:英国:英国工党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稳定了战后英国衰败的经济; 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充实了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了金融 市场;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设施转为民用设施,促进了新的 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受战争抑制的固定资产更新加快,人们对 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战后初期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四共和国进行国有化改革,推进法国式的计 划经济,实施著名经济学家莫内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推动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无偿使用德国战俘劳动力,以弥补法国劳动力的 不足,是联邦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马歇尔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缓解了紧迫的供应状况;马克对等基金缓和 了投资资金的短缺;艾哈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4、n三环外交: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其 主旨 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 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的特点: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扩大总统的权 力;总统是国家的元首,三军的统帅,有权直接任命总理, 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形势非常权力。 6、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原因:当代世界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 殖民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 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 文明的复兴,给殖民主义敲响了警钟。 影响: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含答案)

世界现代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四川高考)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四次调查中,俄罗斯人在五个方面的咨询答案各有不同,排除②。从调查表来看,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经济影响的不到1/3,排除④。故B项符合题意。 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答案 A 解析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项;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两项,并再次否定D项。 3.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中“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苏联政府比较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以调动其积极性。 4.(2014·海南高考)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成果中获取很少,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年以前,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C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开始实施后,故D项错误。 5.(2014·安徽高考)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的概况: 时间: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十月革命的意义: ⑴历史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 ⑵世界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⑴经济上: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①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②意义(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⑵政治上:成立苏联(1922年底) 2.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1937年,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 ⑵实现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⑵突出特点: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⑶评价:①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使得苏联工业、国防强大。 ②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巴黎和会——1919年在巴黎召开 ⑴目的:制裁德国,战后分赃 ⑵操纵国: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巴黎三巨头 ⑶签订条约:《凡尔赛和约》 主要内容是:(了解即可)

①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此条最能说明会议的分赃性质) 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是对中国利益的侵犯,引发了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1922年在华盛顿召开。 ⑴目的:协调美日等在亚太的矛盾 ⑵操纵国:英、美、日 ⑶签订条约:《九国公约》 ①主要内容是: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②实质和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分别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个国际会议构建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认识:弱国无外交;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第4课经济大危机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⑴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⑵首先爆发于:美国 ⑶影响:工人失业、资本家销毁商品,破坏了生产力;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加深了社会矛盾,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罗斯福新政和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 2.罗斯福新政:(1933年) ⑴背景: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⑵目的、特点: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⑶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依据是《国家工业复兴法》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世界现代史选择题检测(word)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检测 1.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2.下图是2012年美国一幅标题为《束手无策》的政治漫画。释文为:“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入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这反映出 A.发达国家丧失国际经济主导权B.经济区域集团化遭受重大挫折 C.西方国家无法摆脱经济“滞胀”D.加强国家干预的回归成为共识 3.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 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得到提升 4.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结盟 C.列宁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5.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6.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接到国会提交的法案后十日之内,如遇国会休会而无法将该法案退还 时,该法案不得成为法律。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 材料体现美国 A.存在行政干预立法B.权力制衡有效践行 C.总统权力大于国会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7.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30多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最主 要目的在于 A.实现国家干预经济B.建立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D.缓解失业压力 8.“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 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A.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历次科技革命的继承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个人整理精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条约》割占,勒索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和澎湖列岛,勒索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使馆区和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