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无方

向性、重复性、具有随机性,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免。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表示。

6.精密度(Precision):测量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用偏差

表示。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

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13.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相关性的参数。

14.t检验:准确度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精密度的差别检验。先F再t。

第二章

1.酸碱: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都是碱。

2.酸度: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3.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

4.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质子传递反应

达成平衡时的平衡常数,称质子自递常数,用符号K S表示

5.分布系数(Distribution fraction):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

6.质子条件式(Proton balance equation):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与碱

得到的质子数相等。表达这种酸碱之间质子得失的关系式,称质子条件式。

7.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其共轭酸与共轭碱具有不同的

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

8.指示剂的变色范围(colour change interval):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范围。

9.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

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10.滴定突跃: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突变。

11.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12.滴定终点(Titration end point(end point)):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

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13.滴定终点误差(Titration error):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

14.直接滴定(Direct titration):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5.返滴定(Back titration)(residue titration剩余滴定):当反应速率较慢或反应物是固体

时,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时定量完成,此时可以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6.置换滴定(Replacement titration):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

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7.间接滴定(indirect titration):不能与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

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滴定。

18.滴定度(Titer):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19.标定和比较:用配制溶液滴定基准物质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标定;用另外一种标准

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配制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确定其浓度的方法-比较。

第三章

1.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 titration):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方法。

2.质子溶剂(Protonic solvent):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剂。

3.酸性溶剂(Acid solvent):是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4.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是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

5.两性溶剂(Amphoteric solvent):是既易接受质子又易给出质子的溶剂,又称为中性溶

剂,其酸碱性与水相似。

6.无质子溶剂(Aprotic solvent):是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

7.均化效应(Leveling effect):能将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均化到溶剂化质子(或

溶剂阴离子)水平,使固有的酸(碱)度不能表现的效应。

8.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能区分酸(或碱)强弱的效应。

9.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 solvent):具有区分效应的溶剂

10.试用酸碱质子理论解释水分对非水滴定酸或碱的影响。

?因为水既可以接受质子,又可以给出质子。从质子论的角度来看,水既是酸性杂质,又是碱性杂质。所以在非水滴定中,无论滴定的物质是酸还是碱,水均消耗较多的

标准溶液。

11.非水滴定与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相比较,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极弱酸或碱,Ka或Kb小于10-7,以水为介质时无法滴定,而在一定的非水介质中可以准确滴定。

?有些酸或碱的Ka或Kb并不小,但在水中溶解度小而无法滴定。在有机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准确被滴定。

?一些多元酸或碱、混合酸或混合碱,由于Ka(Kb)相差比较小不能分别滴定,而选用非水溶剂可滴定。

12.邻苯二甲酸氢钾在酸碱滴定中用作标定NaOH溶液的基准物,在非水滴定中却用作标

定HC1O4溶液的基准物,两者矛盾吗?

?并不矛盾。在用于标定NaOH溶液时,是用其酸性基羧基与NaOH作用;而用于标定HC1O4溶液时,则以其碱性基团甲酸钠与HC1O4作用。

13.在用高氯酸标准溶液测定水杨酸钠含量时,溶剂醋酸中为何需加入一定比例的醋酐?

?防止水杨酸钠乙酰化而产生误差。

第四章

1.金属指示剂:在络合滴定中,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络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

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2.配位滴定法(Compleximetry titration):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3.稳定常数:EDTA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的平衡常数。

4.副反应系数:在配位滴定过程中,除了金属离子M与配位剂EDTA间的主反应外,还

存在各种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为副反应系数。

5.酸效应系数(Acid effect):H+与配位剂EDTA之间发生副反应,使配位剂EDTA参加

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酸效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为酸效应系数。

6.配位效应系数(Complex effect):其他配位剂L与金属离子M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

子M与配位剂EDTA进行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配位效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程度为配位效应系数。

7.共存离子效应:溶液中有其他金属离子存在时,EDTA与之反应,使配位剂EDTA参

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8.条件稳定常数(Conditional stability coefficient):有副反应干扰的情况下,主反应实际

的稳定常数。

9.累积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M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 n型配位化合物的过程是

逐级形成的。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10.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

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11.掩蔽作用:加入某种试剂,使产生封闭离子不再与指示剂配位来消除干扰,这种试剂为

掩蔽剂。

1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下列条件:

?金属指示剂In与金属离子M形成的配合物MIn的颜色与指示剂In本身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

?配合物MIn要有适当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K MY/K MIn>102)。

13.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返滴定法:如Al3+

?被测金属离子对指示剂有封闭作用,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

?被测金属离子与滴定剂配位反应速度很慢

?被测金属离子在滴定的pH条件下会发生水解

14.置换滴定法作用

?扩大络合滴定应用范围,提高选择性

?改善指示剂终点的敏锐性。

15.在配位滴定中,为何常用缓冲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

?因各种金属离子被EDTA滴定时,有“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的要求;

?金属指示剂确定终点有其使用pH的要求;

?EDTA滴定过程中不断有H+释放出来,因此,在配位滴定中,须用缓冲液控制溶液的pH值。

简答题:

1.氨羧配位剂与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是什么?

配合物为螯合物,其特点为金属离子与配位剂的配位比为1:1,其配合物的稳定性好等。

2.何谓副反应系数?何谓条件稳定常数?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3.确定滴定最髙酸度和最低酸度的根据是什么?

根据金属离子产生水解时的pH来控制滴定金属离子被滴定的最低酸度;根据

lg C K MY≥6,计算金属离子能被滴定的最高酸度。

4.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是什么?怎样消除封闭?

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为封闭现象。若被测物质产生封闭为永久封闭,需更换指示剂;若干扰离子产生封闭。可加入掩蔽剂消除干扰5.配位滴定法中为什么要用缓冲液调节溶液的pH值?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

1.氧化还原滴定法(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滴定方法。

2.标准电极电位:在25°C的条件下,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活度都是1 mol/L,气体分

压都等于101 325Pa(l atm)时的电极电位(%Red)。

3.条件电位(conditional potential):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总浓度相等,且均为1 mol/L时,校

正了各影响因素后得到的实际电极电位,它随溶液中所含能引起离子强度改变及产生副反应的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

4.自身指示剂:有些标准溶液本身有颜色,如果反应产物为无色或浅色的物质,则无需另

加指示剂,只要标准溶液稍撤过董即可显示终点到达,即为自身指示剂。

5.专厲指示剂:有些指示剂本身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能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产生特殊

的颜色,因而可以指示滴定终点,这种指示剂为专厲指示剂。

6.碘董法(iodimetry):以碘为氧化剂,或以碘化物为还原剂进行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为碘

量法。

7.亚硝酸钠法(sodium nitrite method):利用亚硝酸与有机胺类化合物发生重氮化反应和亚

硝基化反应进行的滴定为亚硝酸钠法。

8.重氮化反应(diazotization reaction):芳仲胺类化合物在盐酸等无机酸介质中,与亚硝酸

钠作用生成芳伯胺的重氮盐的反应为重氮化反应。

9.亚硝基化反应(nitrosation reaction〉:芳伯胺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钠发生

的反应为亚硝基化反应。

10.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氧化还原反应是伴随着电子转移的反应。其反应机制都比较复杂,反应过程往往分步进行;反应速度慢,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或因反应条件不同,相同的反应物生成的产物不同。所以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11.什么是条件电位?它与标准电极电位有何区别?

(1)答:条件电位是当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总浓度相等且均为1 mol/L时,校正了各影响

因素后得到的实际电极电位。

(2)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25℃的条件下,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活度都是1 mol/L,

气体分压都是101 325 pa时的电极电位。

(3)标准电极电位是一常数。而条件电位随溶液中所含能引起离子强度改变和产生副反

应的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

12.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此题可由物质的性质,反应物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方面讨论。

13.已知:,为什么仍可用碘量法测定Cu的含量?

(1)答:碘量法测定Cu的含量,用的是间接碘量法。可由还原态生成沉淀引起电极电

位的变化来讨论。

14.举例说明自动催化反应及其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意义。

15.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和葡萄糖时,利用的氧化还原反应和控制的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1)滴定方法、反应原理、指示剂加入时间、是否做空白校正等方面。

第八章电位滴定法

1.离子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一种对溶液中特定离子有选择性响应的电极,

其电极电位与响应离子的活度满足Nernst关系式。

2.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nrode):电位固定不变,不受溶液组成变化影响的电极。常用的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Ag - AgCl电极、氢电极和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3.指示电极(indicator electrode):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极。

4.相界电位(phase boundary potential):相界面的两边形成的双电层而产生的稳定的电位

差。

5.液接电位(liquid junction potential):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

液接触界面两边存在的电位。离子在溶液中扩散速度的差异是产生液接电位的主要原因。消除方法:在两溶液间连接盐桥。

6.残余液接电位:参比电极在标准缓冲溶液和待测溶液中产生的液接电位未必相同,两者

之差称为残余液接电位。消除方法:使△pH≤3。

7.不对称电位(asymmetry potential):膜电极两侧溶液离子强度相同(如pH相等)时,膜两

侧的相界电位理论上应该相等,但实际的膜电位可能不为零,这个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消除方法:两次测量法。

8.玻璃电极:一种对氢离子有选择性响应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其下端为一软质玻璃

( )的球型薄膜,膜内盛有一定浓度的缓冲液,溶液中插人内参比电极(Ag- AgCl电极)。

9.可逆电极:电极的电极反应是可逆的,且反应速度很快。

可逆电池:组成电池的两个电极都是可逆电极的电池。

10.原电池(galvanic cell):电极反应自发进行,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11.电解池(dectrolytic cell):电极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只有在两电极上施加一定的外电压,电

极反应才能进行,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

12.复合pH电极(combination pH electrode):由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组装成的单一电极体。

其内管为玻璃电极,外管为一参比电极,下端为微孔隔离材料,起盐桥作用。

13.碱差:pH>9时,由于玻璃电极对和Na+和H+都有响应,pH值读数小于真实值,产生

负误差,这种误差叫做碱差或钠差。

14.酸差:pH

15.选择性系数(potential selectivity coefficient):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离子和Y离子的活

度比。

16.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otal ion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由特定的pH 缓冲

剂、辅助配位剂和高浓度惰性电解质溶液组成,其作用有:①控制溶液的离子强度,维持活度系数和副反应系数恒定;②掩蔽干扰离子;③控制溶液的pH。

17.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在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或滴定剂)指示电

极的电位变化来确定终点的方法(原电池)。

18.永停滴定法又称为双电流滴定法(double amperometric titration):其原理属于电流滴定

法。测量时把两个相同的指示电极插人待测溶液中,在两个电极间外加一小电压,通过监测滴定过程中两电极间的电流变化来确定终点(电解池)。

19.

20.什么是玻璃电极的碱误差?如何减免?

21.说明复合玻璃电极的构造及特点。

22.电位滴定法与指示剂确定终点比较,有何优点?

答:优点:①准确度高,易于自动化。②不受溶液有色、浑浊的限制等。

23.举例说明永停滴定法的电流变化所对应的滴定曲线。

第八章

1.恒重: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的重量差异在0. 3 mg以下。

2.干燥失重:应用挥发重量法测定药品中的水分和一些易挥发物质的含量。

3.陈化:沉淀析出后,让初生的沉淀和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的过程。

4.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平衡后,如果向溶液中加人含有某一构晶离子的试剂或溶液,

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5.盐效应: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人其他易溶强电解质,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比同温度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6.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7.配位效应:若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则会使沉淀的溶解

度增大,甚至不产生沉淀的现象。

8.共沉淀:进行沉淀时,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某些可溶性杂质也会夹杂在沉淀

中沉下来、混杂于沉淀中的现象。

9.后沉淀:在沉淀析出后,溶液中原来不能析出沉淀的组分,也在沉淀表面逐渐沉积出来

的现象。

10.均匀沉淀:利用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缓慢地逐渐产生所需的沉淀剂,待沉淀剂达到一定浓

度时即开始产生沉淀。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透光率(transmitance):透过样品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记为:

12.吸收度(absorbance):透光率的负对数,记为:

13.K带(210?250 nm)与R带(250?500 nm)的比较

?K带: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ε>104、强吸收。

?特点:①吸收波长较短;②吸收强度大(强带);③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峰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R带: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弱吸收。

?特点:①吸收波长较长;②吸收强度小;③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峰波长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14.生色团(chromophore):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

15.助色团(auxochrome):含孤对电子(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16.摩尔吸收系数(e,molar absorptivity ):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lmol/L,光程(L)为

1cm时的吸收度。

17.比吸收系数(E ,specific absorptivity):在一定波长时,C为1 % (W/V),L为1cm 时

的吸收度。

18.吸收带:吸收峰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带位置(R、K、B和E带)。

19.红移(red shift):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共扼,引人助色团,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

长方向移动的现象。

20.紫移或蓝移(blue shift):当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受溶剂的影响等原因使吸收峰向短波长方

向移动的现象,亦称为短移(hypsochromic shift)。

21.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

应,亦称为浓色效应。

22.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的效

应。

23.末端吸收(end absorption):在短波长处(200 nm左右)只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24.B带与E带-芳香族(含杂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25.B带:256nm左右(π-π*);E带:E1带180 nm和E2带200 nm,是由苯环结构中

三个乙烯组成的环状共轭系统引起的π-π*,跃迁ε>104。

26.注:①苯环和助色团相连(-OH,-C1),E2带长移至210 run。②苯环和发色团相连,

使E2和B带均长移,ε增大,E2带和K带合并,有时就称为K带。③二取代苯(长移效应与取代基类别和取代基位置有关)。对二取代苯:同为吸或斥电子基团,波长移动大约与单取代相近;一个吸、一个斥电子基团,长移较大。邻二取代苯:无论取代

基为斥、吸电子基团,波长移动值大约为单独取代时移动值之和。

27.试述系数倍率法的原理与优点。

28.在双波长测定法中?测定波长与参比波长应如何选择?

29.简述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光路系统的类型。

30.简述光电比色法中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与反应条件的选择。

31.在光度法定量检测中,误差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32.答:(i)原理

33.^(A{y-KAi) + (A^-KAl)

34.^(Mi-KAi) + (A?i-KAl)

35.^A = l^A,=-(€ll —Kei:)C{L

36.优点:①可消除呈线性吸收的干扰组分的影响;②提高检一的灵敏度等。

37.答:波长对的选择原则:①待测组分的AA大(0.3?0.7),干扰组分的AA&0;②测定波

长尽量选A?,,〗,、、应尽置避免吸收曲线的陡坡处,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38.答: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及数据处理系统;光路系统的类型:单

光束、双光束与二极管阵列等。

39.答:显色反应的要求:①显色反应灵敏度要髙“:101 2?10^);②选择性要好(减免干

扰因素);③要有高度的重现性(反应产物有足够的稳定性);④确定的计置关系。40.显色反应的条件:①试剂与溶剂;②pH值;③温度;④时间。最佳实验条件要通过实

验来

41.选择。

42.答:误差的主要来源:溶剂,吸收度测量误差,比色皿的配对与空白校正等。

第十一章

1.荧光(fluorescence):物质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后,然后从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任一振动能级时发射的光。

2.磷光(phosphorescence):物质吸收光子能量而被激发后,然后从第一激发三线态的最

3.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分子以非辐射形式放出部分能量,在同一电子激发

态能级中由较高的振动能级到达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4.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接近,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

叠时,电子由高能级以非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无辐射跃迁转

1 99X10~:,X(299-18 + X)X^ = 2. 481X10'3

设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则

A = 2. 99X10"' X(299-18 + X)X^- = 2. 481X10

移至激发三线态的最高振动能级。体系间跨越使荧光减弱或熄灭。 容易产生因素:

① 含重原子分子(I 、Br )

② 顺磁性物质的存在(溶液中有O 2)

5.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固定发射光波长λem (即第二个单色器固定),依次改变激发波长λex 测荧光强度F ,以F-λex 作图得到荧光物质激发光谱。即荧光的发光强度-激发光波长的曲线,与吸收光谱类似。

6.

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固定激发光波长λex ,(即第一个单色器固定),依次改变发射波长λem 测荧光强度F ,以F-λem 作图得到荧光光谱。即荧光的发光强度-荧光发射波长的曲线。 7.

荧光光谱的三大特点

(1) Stokes 位移-荧光波长总是大于等于激发光波长 (2)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3) 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成镜像对称关系

8.

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 ):又称荧光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是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1

f

f ≤=

??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发射荧光的量子数

9. 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 ):指除去激发光源后,分子的荧光强度降低到最大荧

光强度的1/e 所需的时间。

10. 荧光熄灭(fluorescence quench ):又称荧光猝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

他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现象。 11. 分子荧光产生的必备条件

(1) 具有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2) 具有高的荧光效率

12. 影响物质荧光强弱的主要结构因素:

(1) 长共轭结构。通常π→π*的共轭度增加,λem 和λex 增加,ψf 增加。 (2) 分子的刚性共平面性。 (3) 取代基效应:

① 给电子取代基能增加分子的π电子共轭程度,ψf 增加,荧光发射波长长移,

如-OH ,-NH 2,-OCH 3,-NR 2,-CN 等能增强荧光;

② 吸电子取代基会妨碍分子的电子共轭性,如-NO 2,-COOH ,-C=O ,-NO ,

-NHCOCH 3,-F ,-Cl ,-Br ,-I 使荧光减弱(卤素:重原子效应)。

13. 外部因素

(1) 温度越低,ψf 越大,F 增大。T 增高,分子的运动加快,碰撞几率增大,无辐射

跃迁增大。

(2) 溶剂极性增加,π→π*的△E 减小,λem 增加,ψf 增加。

(3) 含重原子、溶解氧,体系间跨越几率增大,使ψf 减小,甚至熄灭。 (4) 溶剂与溶质分子形成氢键,F 减小。 (5) 粘度增加,荧光效率增加。

(6) pH 对化合物的存在型体不同,导致对F 的影响。

苯胺:弱的有机碱

在碱性溶液pH7~12中以分子形式存在,蓝色强荧光

在酸性pH<2或>13以离子形式存在,荧光弱。

(7) 瑞利光(Rayleigh scattering light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发生能量

的交换,仅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种散射光叫做锐利光,波长与入射波长相同。

(8) 拉曼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 ):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在光子运

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同时,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能量的交换,其波长与入射光有所改变。

14. 激发单色器:在光源与样品池之间,滤去不需要的光,得到所需要的激发光。 15. 发射单色器:在样品池与检测器之间,只让所发射的荧光照射到检测器上。 16. 氙灯;四面透光,石英池。

17. 荧光光源→激发单色器→样品池→发射单色器→ 检测器→数据处理

UV 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数据处理 第十二章

1.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由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

2. 基频峰: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振动能级由基态(V=O )跃迁至激发态(V=1)时,所

产生的吸收峰。

3. 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4. 特征吸收峰(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band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凡是能用于鉴别

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5. 相关吸收峰(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 ):由一个官能团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称相关峰。

6. 振动自由度:基本振动的数目,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

线性分子:f=3N-5,非线性分子:f=3N-6

7. 红外活性振动: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两个必要条件:△μ≠0,υL =△V ·υ

8. 红外非活性振动:振动过程中分子偶极矩不发生变化(或偶极矩变化为0,正负电荷重

心重合,r=0)。

9. 费米共振(fermi resonance ):某一振动的倍频出现在另一振动的基频,结果使倍频峰

的强度增加或发生分裂的现象。

10. 不饱和度:分子结构中距离达到饱和时的缺一价元素的“对”数。 11. μ

σ'=K 1302

K 为键力常数;μ'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 B

A B A m m m m +='μ

μ'小,σ大,凡含H 的键,一般都出现在高波数区。

μ'相同,若K 大,σ大;νC=C >νC-C

μ'相同,一般ν>β>γ 伸缩振动>面内弯曲>面外弯曲

12. 影响峰位的因素

(1) 吸电子基团的诱导效应,使吸收峰向高波数方向移动(由于吸电子基的引入,使羰

基上氧的孤对电子向双键移动,双键性增强,K ↑)。

(2) 共轭效应,使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共轭使π电子离域,双键性减弱,K ↓) (3) 氢键的形成使双键性减弱,K ↓,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分子内氢键不受浓度

影响。

(4) 杂化影响:C 杂化轨道中S 成分增加,键能增加,K↑,伸缩振动频率增加。 (5) 溶剂效应: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极性基团与溶剂

间形成氢键)。

13. 影响峰强度的因素: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Δμ越大,跃迁几率越大,吸收强度就越大。 (1) 化学键两端原子的电负性:电负性差别↑ Δμ ↑,峰↑。

(2) 分子的对称性越高,Δμ就越小,强度越弱。完全对称的结构,Δμ=0,产生红外非

活性振动。不对称的结构,Δμ≠0,产生红外活性振动。

14. 特征区:4000-1250cm -1,吸收峰少,易辨认。

指纹区:1250-400 cm -1,吸收峰密集复杂。 15. U=1+n4+

1

(n3-n1) 16. 烷烃类

(1) CH 3 CH2

νas CH3 2960

νas CH2 2930

νs CH3 2870 νs CH2 2850 δa S CH3 1455 δCH2 1465 δS CH3 1380 -(CH 2)

4- 722

H

1385-1380cm 1155cm C -1

1372-1368cm -1

H 3

C H 3CH 3 δs

C —C 骨架振动

1:1

-1

-1

异丙基 1380,1370 C 1385-1380cm H

-1

1372-1368cm -1

C H 3

C H 3

s

C —C 骨架振动

1155cm -1

1170cm -1

C 1405-1385cm 1372-1365cm C C H 3

C H 3H 3-1

-1

1:2

-1

叔丁基 1395,1370

1405-1385cm 1250 cm C C H 3

C H 3

C H

3-1

1372-1365cm -1

-1

17. 烯烃

νC=C:1640cm-1;ν=C-H:3030cm-1 1个小峰

取代类型:

RCH=CH2 990,910cm-1两强峰

RRC=CH2 890cm-1 一强峰

顺式770-740cm-1

反式970cm-1

18.炔烃

νC=C:2300-2100cm-1;ν≡CH:3300cm-1 1个小峰

19.芳香烃类

骨架振动νC=C:1600和1500cm-1;ν=C-H:3030cm-1 2~3个小峰

当芳环与不饱和基团共轭或杂原子相连时,在1600、1580,1500、1450cm-1出现2~4个峰(其中1450可能与甲基δas 和亚甲基δ重叠)

取代类型:

单取代750,690cm-1两强峰

双取代邻760cm-1

对840cm-1

20.羰基化合物

(1)酮

①νC=O 1715cm-1(先否定再肯定)

(2)醛

①νC=O 1720cm-1

②费米共振:νCH 2820,2720cm-1

(3)酰氯

①νC=O 1800cm-1

(4)酯

①νC=O 1735cm-1

②νC-O-C 1300-1000cm-1两双峰

νas C-O-C 1300-1150cm-1

νs C-O-C1150-1030cm-1

(5)酸

①νC=O 1710cm-1

②νOH 3400-2500cm-1大宽峰

③γ=CH 940cm-1 宽

(6)酸酐

①νC=O

νas C=O 1810cm-1

νs C=O 1760cm-1

②νC-O-C 1170-1050cm-1强而宽

21.羟基

νOH 3700-3200cm-1大宽峰

νC-O-H <1200cm-1醇

伯醇1050cm-1

仲醇1100cm-1

叔醇1150cm-1

νC-O-H >1200cm-1酚

22.胺

νNH 3600-3200cm-1尖峰2-3个

νc-N <1250-1000cm-1脂肪族

νc-N >1250cm-1芳香族

23.硝基化合物R-NO2

νas NO2 1590-1510cm-1 强度大容易辨认

νs NO2 1390-1330cm-1

24.-C≡N

νC≡N2275-2220cm-1 强峰

第十二章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是基于蒸汽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2共振线:原子在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跃迁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线,通常是最强的谱线。3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在无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谱线的固有的宽度。

4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由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的变化,所以又称为热变宽。5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的微小变化,使发射或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变宽。

6赫鲁兹马克变宽(Holtsmark broadening):是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随原子蒸汽浓度增加而增加,又称共振变宽。

7劳伦茨变宽(lorentz broadening):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他外来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8灵敏度:一定浓度时,测量值的增量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的增量之比。

9特征浓度(characteristic concentration):在火焰原子吸收法中,能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10特征质量(characteristic mass):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能产生0。0044吸光度时对应的被测元素的质量。

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生自旋能级跃迁的现象。

2.进动(precession):原子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自旋轴绕回旋轴(磁场轴)以一定的夹角θ旋转,称进动。

3.弛豫(relaxtion mechanism):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

4.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不同,称化学位移。

5.局部抗磁屏蔽(Local diamagnetic shielding):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的现象。

6.磁各向异性(magnetic anisotropy):或称远程屏蔽效应,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所受的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7.顺磁屏蔽效应(Paramagnetic shielding effect):次级磁场的磁力线与外磁场一致,

使得此空间的质子实受场强增加。

8. 自旋偶合(spin-spin coupling ):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9. 自旋分裂(spin-spin splitting ):是由自旋偶合引起的共振峰分裂的现象。 10. 化学等价(chemical equivalence):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11. 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 ):分子中一种化学等价核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或称磁全同。

UV-Vis IR NMR

λ 200-800nm 4000-400cm-1 (无线电波)60cm-300m

跃迁类型 价电子跃迁

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原子核能级跃迁 测定方式

A

T

核磁共振信号

13. 自旋量子数I 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 表征。

I=

2

1

的原子核:1H ,13C ,19F ,31P ,15N 。 I=0的原子核:16O ,12C ,32S ,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 14. 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的关系-Larmor 方程

02H π

γ

ν=

H 0-外磁场强,γ-磁旋比

结论:核一定时,H 0大,ν大

H 0一定时,γ小,ν小

15. 当置于外加磁场H 0中时,相对于外磁场,可以有(2I+1)种取向。 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 16. E=h ν=△E= h

02H π

γ

;H 0越大,△E 越大,NMR 谱越清晰。 17. 共振吸收的条件:

(1) 002H π

γ

νν=

= 照射频率=分子的进动频率 (2) ?m=±1 跃迁发生在相邻两个能级间 18. 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H=(1-σ)H 0

σ:屏蔽常数,σ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0)1(2H σπ

γ

ν-=

固定H 0 ,σ大的H 核,屏蔽效应大,峰出现在右端。

固定ν,σ大的H 核,H 0 较大才能产生共振,峰出现在右端。

19. 标准物质:有机溶剂中,四甲基硅烷,Si(CH3)4,TMS ;重水溶剂中,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

20.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 电负性: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电子偏离质子,屏蔽作用减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即化学位移增加。

(2)磁各向异性效应:

①苯环:中间次级磁场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处于屏蔽区,环外侧则处于去屏蔽

区,所以苯环上的H的化学位移δ=7.27,低场。

②双键:H处于去屏蔽区。δ=4.6-7.7 。

③三建:H处于屏蔽区,δ=2.88 。

(3)氢键:形成氢键后H核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向低场移动,

化学位移增大,受浓度影响。

(4)一般规律:

①芳H>烯H>炔H>烷H

②R3CH>R2CH2>RCH3

③-COOH>-CHO>ArOH>R-OH≈R-NH2

21.n+1律:

(1)某基团的H与n个相邻H偶合时,将被裂分为n+1重峰,而与该基团的本身

的H数无关。

(2)峰强度比符合(a+b)n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比。

(3)裂峰具有向心法则。两组发生相互偶合的磁核,裂分时峰形总是中间高两边低。

22.偶合常数:由自旋偶合所产生多重峰的裂距称为偶合常数,用J表示,单位是Hz。简单偶合(Δυ/J>10),谱图中多重峰的峰间距即为偶合常数。相互耦合的间隔键数越多,偶合常数的绝对值减小。

23.化学等价(chemical equivalence):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24.磁等价(magnetic equivalence):分子中一种化学等价核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或称磁全同

25.磁等价核的特点:

(1)组内核化学位移相等;

(2)与组外核偶合的偶合常数相等;

(3)无外核干扰时,组内虽偶合,但不分裂。

磁等价核必定化学等价,化学等价核并不一定磁等价,化学不等价核必定磁不等价。

26.自选系统:分子中几个核组相互发生自旋偶合作用的独立体系。

命名:

(1)分子中化学等价核构成核组,相互干扰的核或核组构成一个自旋系统。自旋系

统不与其他系统偶合。

(2)每一个核组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在一个核组中若这些核化学等价、磁不等价,

可用同一字母表示,但要分别在字母右上角加撇,来表示磁不等价的核;字母的右下角为磁等价核的数目。

(3)在一个自旋系统内,若一些核化学位移相近(即Δv/J<10),则分别用相近的

字母,如A,B,C表示。若一些核化学位移的差别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偶合常数时(Δv/J>10),则分别用相距较远的字母,如A,M,X表示。

27.一级图谱:由一级偶合(弱偶合)产生

(1)服从n+1规律。

(2)多重峰的峰高比为二项式展开的各系数比。

(3)多重峰的中间位置是该组质子的化学位移

(4)多重峰的裂距是偶合常数J。

28.二级图谱:由高级偶合(强偶合)产生

(1)不服从n+1规律

(2) 多重峰的峰高比不是二项式展开的各系数比

(3) 化学位移一般不是多重峰的中间位置,需由计算求得 (4) 多重峰的裂距通常不能作为偶合常数,需由计算求得

29. 单取代苯:取代基为饱和烷基时,构成A5系统;不是饱和烷基时,可能构成AA’BB’C 系统。

30. 双取代苯:若对位双取代X≠Y ,AA’BB’系统;X=Y ,A4系统。

双取代苯:若邻位双取代X=Y 是烷基,A4系统;X=Y 不是烷基,AA’BB’系统。 31. 解谱步骤

(1) 计算已知分子式的不饱和度 (2) 根据各峰的积分值,计算氢分布 (3) 孤立甲基峰 (4) 低场共振峰

(5) 参考IR ,UV ,MS 等图谱综合解析

(6) 格式:化学位移、峰数、氢数、结构单元

第十四章 质谱

1. 相对丰度(relative abundance ):以质谱中的最强峰的高度定为 100%,并将此峰称为

基峰(base peak ),以此峰高度去除其他各峰的高度,所得的分数即为各离子的相对丰度。

2. 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 ):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价电子而形

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3. 碎片离子(fragment ion):分子在离子源中获得的能量超过分子离子化所需的能量时,分

子中的某化学键断裂而产生的离子称碎片离子。

4. 同位素离子(isotopic ion ):质谱图中含有同位素的离子。

5. 亚稳离子(metastable ion ):离子在飞行的过程中发生裂解的母离子,也可指母离子中

途裂解生产的离子。

m 1+→m 2+ +中性碎片

m *=1

2

2m m

(1) 峰弱,仅是母离子峰的1-3%。 (2) 峰宽,2-5个质量单位。 (3) m/z 不一定是整数。

确定亲缘关系、了解断裂方式。

6. 重排离子(rearrangement ion ):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结构重新排列所形成的

离子。

7. 麦氏重排:具有不饱和官能团 C=X(X 为O 、S 、N 、C 等),而且与这个基团相连的键上

具有γ-H ,γ-H 原子可以转移到X 原子上,同时发生β键的断裂,脱掉一个中性分子的过程。

8. 氮律:只含有C 、H 、O 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为偶数。有C 、H 、O 、N 组成

的化合物,含有偶数个N 时,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一定是偶数。含有奇数N 原子时,其分子离子峰的质量数一定是奇数。

9. 离子源:使被分离物质电离成离子,有电子轰击源、化学电离源。

10. 质量分析器:作用是将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按照质荷比 m / z 的大小分离。 11. 检测器:电子倍增管。 12. 分子离子峰判别:

(1) 分子离子峰应该是质谱中质量数最大的峰; (2) 分子离子峰必须是一个奇电子离子;

(3) 凡不含氮原子或只含偶数个氮原子的有机分子,其分子量必为偶数;而含奇数个氮

原子的分子,其分子量必为奇数。这个规律成为氮规则。 (4) 应有合理的碎片丢失。在质谱中与分子离子峰紧邻的碎片离子峰,必定是由分子离

子失去一个化学上适当的基团或小分子形成的;如失去H 、CH3、H2O 、C2H5…….,因而质谱图中可看到M-1,M-15,M-18,M-28等峰,而不可能出现M-3,M-14,M-24等峰.

13. M+1和M+2离子峰通常与M+分子离子峰同时出现,这些峰是由同位素引起的,称为

同位素离子峰。

14. 分子中只含C 、H 、O :

()%1+M =c n 1.1%1001=?+M

M

()o 2c n 20.0n 006.0%1002%2+=?+=+M

M M

35Cl :37Cl=3:1 79Br :81Br=1:1

若分子中含一个Cl 或Br ,则质谱中会出现M 和M+2离子峰,它们的强度必分别为3:1和1:1。若分子中含几个Cl 或Br ,可根据二项式(a+b)n 来计算其M+2,M+4,M+6 等同位素峰的强度:3个Cl ,(3+1)3=27:27:9:1。 第十六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 色谱分析法(chromatography):利用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在流动相流经固定相

时,由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吸附、分配或其他亲和力的差异而产生不同速度的移动(差速迁移),而最终达到分离的目的。

2. 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 partition coefficient ,K ):在色谱柱中,达到分配

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m

s

C C K =

?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 越大,出峰越慢; ? 试样一定时,K 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 同一组份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 不同; ?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 值是分离的基础; ?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 气相色谱中柱温对K 影响很大,是影响分离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3.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 ,t R ):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色谱峰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4. 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 ,V R ):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色谱峰峰顶时,所需通过色谱

柱的流动相体积。

5. 死时间(dead time ,t 0):是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即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

留时间。

6. 死体积(dead volume ,V 0):是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间的

容积。

7. 保留体积(V R ):V R = t R ×F 0 ( F 0为色谱柱出口处的载气流量,单位:m L/ min 。) 死体积(V 0): V 0 = t 0 ×F 0

调整保留体积(V R '): V R ' = V R -V 0 8. 色谱过程方程:

)(m

s

0R 1t t V V K

+= 结论:组分的K 大,t R 大,后出峰。组分的K 小,t R 小,先出峰。

K 与组分、流动相、固定相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在色谱条件一定时,tR 主要取决于组分的性质。因此,t R 是定性参数。

9. 吸附色谱法:

(1) 吸附(absorption ):指溶质在液-固、气-固两相交界面上集中浓缩的现象。

(2) 吸附等温线(absorption isotherm ):一定温度,某组分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平衡,该

组份在两相中的浓度相关曲线。 (3) 吸附剂:

① 硅胶(SiO 2·H 2O )

? 表面:有硅醇基Si-OH→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 特性:吸水→失活→105~110℃烘干30分钟活化

? 适用:硅胶具有弱酸性,适用于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② 氧化铝

? 碱性氧化铝,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 中性氧化铝,适于分析生物碱和挥发油 ? 酸性氧化铝,适于分析酸性物质,氨基酸 ③ 聚酰胺

? 氢键作用(分子内酰胺基和羰基,可与酚、酸、硝基化合物等形成氢键) ? 氢键能力↑强,组分越后出柱

④ 氧化铝、硅胶的吸附力与含水量的关系:

活性中心的过程,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占据极性吸附中心的能力强,而具有强的洗脱作用。

①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与结构:

? 母核相同,取代基团极性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 母核相同,极性基团数目越多,分子极性越大。 ? 分子双键多,吸附力↑,共轭度↑,吸附性↑。

? 空间排列,影响极性。

速度不同。

?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 流动相:水溶液或缓冲液 ? 分离机制:差速迁移 ? 分离对象:离子化合物 11. 薄层色谱法

吸附薄层色谱法:将固定相均匀的铺在具有光洁表面的玻璃、塑料或金属薄膜表面形成薄层,在此层上进行色谱分离的方法。 (1) 分离机制

? 固定相(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等。 ? 流动相:不含水的有机溶剂 ? 分离机制:吸附色谱 (2) 定性参数:

? 比移值0

f L L

R ==

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原点至斑点中心的距离

0≤Rf ≤1

可用范围:0.2-0.8 最佳范围:0.3-0.5

? 相对比移值s

s L L

R ==心的距离原点至参考物质斑点中距离原点至样品斑点中心的

? 分离度2

112)

(2W W L L R +-=

? R f 与K 的关系:m

s

f 11V V K

R +=

结论:物质极性大→吸附力强→R f 越小

物质极性小→吸附力小→R f 越大

(3) 固定相与制板

? 荧光薄层板:指在吸附剂与粘合剂中掺和荧光物质,在波长254nm 或365nm

紫外灯下检测具有紫外吸收但无荧光效应的物质的薄层板。 ? 吸附剂:硅胶与Al 2O 3

? 黏合剂:煅石膏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 ? 硅胶分类:

硅胶G 硅胶+石膏 硅胶H 硅胶

硅胶HF254 硅胶不含粘合剂+荧光物质

硅胶GF254 硅胶+石膏+荧光物质

距底边1.5-2cm。展开前先饱和15-20min,防止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同一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中间的R f比边缘的R f小的现象。

(6)定性分析

?本身有色的可日光下显色

?紫外灯下显色:荧光物质有明显荧光斑

?荧光薄层板:有紫外吸收的物质

?显色剂:通用:硫酸乙醇液或碘;茚三酮:氨基酸

12.纸色谱

(1)原理:

?分离机制:液液分配色谱

?固定相:滤纸上吸附的水分

?流动相: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载体:滤纸上的纸纤维

(2)Rf的影响因素:

?物质的化学结构

极性或亲水性强的组分,K大(水中分配多),Rf值小。

极性或亲水性小的组分,K小(水中分配少),Rf值大。

?展开剂的极性

展开剂的极性大,极性物质Rf增大,亲脂性物质Rf减小。

?展开剂的蒸汽

对Rf影响较大,先让蒸汽将层析缸饱和,以免造成流动相比例改变。

?温度

对分配色谱的影响较大,因为溶质的溶解度对温度敏感。低温展开时效果好。

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1.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t R’):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

2.调整保留体积(adjusted retention volume,V R’):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

3.标准差σ:0.607h处峰宽的一半。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 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 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 要求: 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这是定 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 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 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 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 (4)间接滴定法 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 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 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 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 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根据熔剂的性质可分为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 7.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8.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分类: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考研

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考研 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分析化学专业,60年代开始在有机分析试剂与稀有金属分析方面的研究上取得成果。70年代开始了以离子敏化学传感器为特点的化学传感器研究工作,其中“氟离子电极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到80年代,该学科点于92年获机械部批准成立“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和化学传感技术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0年“化学计量学与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实验室”获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2001年建成“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该学科具有显著的研究特色与较高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水平,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均有优势。研究成果突出,研究论文数量与质量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整体水平为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1996-2000年共发表论文620篇,其中248篇为sci收录,申请及获准专利9项。曾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领域内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多人次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顾问、编委,多人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要大会报告。学科带头人俞汝勤、姚守拙相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与其他院士共同发起召开本学科首届香山科学讨论会。该学科已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并已聘请相应教授。 该学科在化学计量学、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方向一开展了范围广泛的系统研究,承担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级和部省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在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方面开拓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并取得许多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化学计量学方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有关黑、白、灰分析体系分类理论,对分析化学计量学近年来发展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辨方法的分类和发展及新型仪器的构建上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分析体系根据现代分析分析化学仪器响应数据的特点,发展了有关化学计量学解析新方法及新算法三十余种,解决了黑色和灰色分析体系中的实际分析难题,为环境监测、中草药分析等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析手段和方法,为高维分析仪器的智能化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该学科已成为我国化学计量学重要研究基地。 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方向,系统开展了压电液相振荡化学传感新领域,成为80年代国际上首先在此领域实现突破,使压电晶体在液相中稳定振荡从而卓有成效地用于化学与生物测量的两个研究集体之一,并找出了在液相实现振荡的关键条件与改善振频性能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完整的压电晶体液相振荡性能定量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开展压电液相振荡传感、表面声波生物检测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和单分子水平生化分析方向,以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合为出发点,发展和应用新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分子、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机理,为人类疾病的机理研究和诊断提供高灵敏度分析技术和方法。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Accuracy:准确度。测最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表示)。 Precision:精密度: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方法误差:用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以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的含量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恒定误差。 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 Titer滴定度: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相同,即溶液是电中性的。material balance质量平衡:也称为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 电荷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的数学表达式。 质量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Autopr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中,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对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或滴定体积百分数)作图即酸碱滴定曲线。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或由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具有一定PH范围缓冲能力的溶液。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副反应系数:每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占各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和弱碱及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显现不同的颜色。 Colour change interval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 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反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度较慢或者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反滴定法。 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照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的物质(如有副反应),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间接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的置换出另外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标定:用配置溶液滴定基准物质来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称为标定。 对标: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 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Protonic solvent: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液称为质子溶剂。 Aprotic solvent:非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溶剂。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分析化学考研体会

分析化学考研复习不完全攻略 2009-09-07 16:22 分析化学是化学四大学科之一,也是化学、化工、药学、检验等专业考研必考的专业课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分析化学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理论晦涩、记忆内容多,历来是考研复习的老大难之一。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己的心得,探索一下破解这些困难的途径。讨论重心主要在药学分析化学范畴,也可供分析化学专业或考分析化学的非分析专业考生参考。 一、准备 有的放矢,谋定后动。前期充足的准备可以为后期复习进程减少很多麻烦,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相关复习资料、习题集、笔记本与其他参考书。 指定教材。这是最重要的书,将伴随我们走完复习的全程。这本书一定要精读、细读,读明白,读透彻。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遍是最起码的要求。 历年真题与考试大纲。有些院校的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或从学校网站上下载,一定要认真研究。有些院校则不公布,此时指定教材及其配套习题集就成了唯一救命稻草。此外,有些名校或院所(如北大、清华、中山、中科大、中科院等)的真题做一下只有好处没坏处。如果有考试大纲,建议获取一份。 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习题集。光看书和做真题远远不够,需要做一定量习题。建议使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有些相关复习资料中已经包含了大量习题,没必要再买习题集。笔记本。做笔记非常重要!越到复习后期,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越高。 其他参考书。分析化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它极端依赖其他学科(无机、物化、统计、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明白, 就要去查阅相关学科的教材,即使仅将相关章节泛读一遍,也会令你豁然开朗。二、复习进程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并且做一定量习题。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模拟训练。整合知识,做真题或者一些较难、较综合的习题。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查漏补缺。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再做太难的题目。 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有必要回顾近年真题,确定考试大致范围和重点。再做一套带答案的试题,对自己的基础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制定复习计划。 留出两份带答案的试题(如果真题带答案更好),每轮复习结束后作为自测并评分。 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像免费考研论坛、小蚂蚁、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论坛)都有大量的分析化学资料可供利用,还有许多高手聚集,是提高水平的好场所。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 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

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待测 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就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与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与固定相 (可以就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她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就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就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与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就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与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第二章 1,构形(configuration):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就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 group),就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就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与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与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4,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与β-折叠。二级结构就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与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5,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就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就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与盐键维持的。 6,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就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7,α-螺旋(α-heliv):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就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就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4+n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8, β-折叠(β-sheet): 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就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就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就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9,β-转角(β-turn):也就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的转角又常称为环(loop)。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I的特点就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酰氨氮之间形成氢键;转角Ⅱ的第三个残基往往就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二个残侉大都就是脯氨酸。 10,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为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就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瞧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

考研择校择专业 分析化学专业院校排名

考研择校择专业分析化学专业院校排 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 1 北京大学5★3 1 2 武汉大学5★ 3 1 3 南京大学5★3 1 4 清华大学5★3 1 5 厦门大学5★3 1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3 1 7 浙江大学5★3 1 8 吉林大学4★3 1 9 南开大学4★3 1 10 复旦大学4★3 1 11 湖南大学4★3 1 12 中山大学4★0 1 13 东北大学4★0 1 14 四川大学4★0 1 15 兰州大学4★0 1 16 山东大学4★0 1 17 华东师范大学4★0 1 18 陕西师范大学4★0 1 19 福州大学4★0 1 20 同济大学4★0 1 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库仑滴定法 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 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3.某物质分解电位 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 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 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 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 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

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 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 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4.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 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5.色谱分析中的死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1.解释各种曲线的含义: (1)吸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2)吸光光度法中的标准工作曲线(或工作曲线) 工作曲线是以分析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单色器通带 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提供的光谱带宽度△λ,以中心波长透过率峰高一半处透光曲线上所包含的波长范圈。 3.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杂散光 照射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器上的,由溶液中吸光粒子产生的散射光或荧光、比色皿以及分光元件(光栅或棱镜)等产生的散射光以及来自于环境的从仪器缝隙透入的其他光均称作杂散光。 4.示差吸光光度法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 ):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 a -碳上。 2, 必需氨基酸(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 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 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 ):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 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 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 )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 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 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l)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 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 (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 降解(Edman degradation ):从多肽链游离的N 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 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 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9. 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10. 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 在260nm 处的光密度比在DNA 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 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8. 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 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7. 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13. DNA 的熔解温度(T m 值):引起DNA 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14分子杂交cular hybridization):不同的DNA 片段之间,DNA 片段与RNA 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1DNA双螺旋(DNA double helix)是一种核酸的,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2 核小体是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10 同源蛋白质: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或具有明显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 3.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4.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它们不能解离为更小的单位。分子量为

湖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考研

湖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考研 湖南师范大学分析化学学科是湖南师大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目前实力雄厚的学科之一。上世纪50-80年代,本学科一直在稳步发展之中,曾师从卢佩章院士的龚键教授,50年代起一直在色谱分析领域耕耘着,做出了较大的成绩。80年代末,在世行贷款的支持下,湖南师大建立了省属高校中精密先进分析仪器设备配备最齐全的分析测试中心,迄今已承接并圆满完成了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分析测试任务。90年代以来,随着一批国内著名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相继来到湖南师范大学,特别是97年姚守拙教授成为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并领衔成立化学研究所以来,在姚守拙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1999年批准)的领导和引导下,该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该学科在姚院士领导下,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授、博士群为主体的勤奋投入、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学术梯队。该学科1997年起在有机化学专业有机分析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分析化学专业以优秀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的学术梯队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2人,其中具有国(境)外留学访学经历者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另有在职博士3人)。本学科点目前承担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计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院士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才基金及其他重要课题30项,在研课题经费623万元。与九汇现代中药开发公司、长沙卷烟厂等企业有合作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横向合作。96年以来,学科点人员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部省级各种奖励7项,主(参)编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发表论文190多篇,其中sci收录80篇,4篇发表在学科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刊物anal. chem.(2),j. phys. chem. b(1)和biotechnol. prog.(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本学科现有三个特色明显的稳定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分离与色谱分析、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电化学与表面界面分析表征,都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1、天然产物分离与色谱分析:本方向集基础与应用研究于一体,主要针对与我国我省中草药产业相关的天然产物资源研究和开发,进行中草药成分分离分析及标准品制备研究。采用吸附树脂法有效地分离纯化了甜菊甙、银杏叶黄酮和萜内酯以及除去淫羊藿中的鞣质等,较深入地研究了贯叶连翘、银杏叶等10余种药用植物原材料及标准化提取物中的成分。研制出的红花黄色素a等8种标准对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这些对照品已在相关中药生产厂家应用,并被卫生部采用。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本方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成为国家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草药成分标准对照品生产基地。 2、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方法:本方向的特点是将分析化学与压电、表面声波、光谱电化学、近红外、毛细管电泳等新型测试技术、生命科学相结合,发展成新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拟继续强化现有优势研究领域,并以疾病防治为目标,开展药物和标志物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分析研究,争取建立一批有效的生命体系实时在体或痕量离体分析新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