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复习提问:我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它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一、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老认识

1、两个主要矛盾说

对社会主义的第一种错误认识是?两个矛盾说?。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1962年,经过毛泽东反复修改和最后审定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提出: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可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毛泽东还说,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从此,一个主要矛盾变为两个矛盾,终于洐生出一个口号——?抓革命、促生产?。

2、道德至上

受毛泽东本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社会主义还有过?道德至上?的错误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人们的道德觉悟上,从而把个别人的无私表现当作全民的普遍行为。出了一个雷锋就以为全国人民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就是,只要给些精神奖励,人们就会干劲十足,甚至不给任何奖励,人们也会自觉地甩开膀子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一度将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四人帮提出:虽然物质极穷.但有政治优势,精神优势,也能战胜资本主义,有钱就会很腐朽,有精神就很革命。当时只抓革命,搞阶级斗争,抓政治,越抓越乱。

而?文革?以政治代经济、以思想代经济的作法就更为荒唐。?文革?的逻辑其实简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高尚。而现实中自私自利却是普遍现象。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为此发明了‘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阶级以往只是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把它引进思想领域是毛的创造。对他来讲,‘公’是无产阶级的思想,‘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他要把‘公’的思想灌输给所有的中国人,占领他们的头脑,把‘私’的思想他们头脑里驱逐出去——这就是思想领域里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思想斗争的结果是人人自危,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全面崩溃,冤案堆积如山,社会矛盾盘根错节。

资料:以德治国的中国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以德治国的。主张仁、义、忠、孝,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就含有节制欲望的意思。儒家还提倡重?义?轻?利?,提倡爱人,讲?礼?。提倡廉政,反对腐败。由于没有法治做基础,道德便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自古中国?明主治吏不治民?,因为在传统政制下,官员的一举一动皆有干国是,甚至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可以说,每一个王朝

的败亡都与吏治腐败脱不了干系。然而,明主治吏其手段亦不过三端:纲纪束缚、隆礼重贤、树碑立传,说白了就是用砍头吓人,用感情留人,用清誉羁縻人。这三招非常厉害,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官政治,号称君臣共治天下。而这隆纲纪、重贤才、赠谥号三招,一以贯之的却是道德。

但实际情况是道德不堪重负,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规则,于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即嘴里高唱礼义廉耻,暗地里却做着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国度里,腐败是很普遍的,并且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表现为官僚集团一致对外的压榨,对庶民百姓无节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搜掠民财。综观古代中国,腐败还具有公开性、猖獗性和贿价不断上涨的规律。汉唐以后,随着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败现象迅速蔓延。唐代穆宗时,大臣韩弘以财物贿赂权贵,除一人外满朝文武都受贿。到了元代,?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到了清代,腐败的公开性更大,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破获了一起清朝最大的贪污案:甘肃布政使王望侵吞赈灾银两案,1000多万两银子全部被蛀虫侵吞,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无不染指?,先后有56人被正法,46人被流放,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古人云:?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随风倒。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原因在于中国有?官本位?传统。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政治的清明与否,全系于做官的人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德治只有与法治结合,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乃治国之道,道德教育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3、平均主义

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排排坐、吃果果,就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把按劳分配斥为?资产阶级雇佣制度?。

我们一度将把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当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平均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几千年封建主义,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的口号,你穷我穷没意见,你3个我2个就有意见,就必须平均.。人民公社,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我们一度将把普遍贫穷当成是社会主义。张春桥:宁要社会主义的穷,也不要社会主义的富。穷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马克思历来认为生产发展速度应高于资本主义,四人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对这个认识:?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没搞清楚,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出来了,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深刻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再三提出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搞清楚,目的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两个搞清楚,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和创新相结合,其基础是实践。

我们过去一直没有搞清楚:改革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在理解邓小平理论中存在的分歧和争论,归根到底都是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

为什么过去没搞清楚?第一,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核心内容,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中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依据。邓小平理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后才谈得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形成这一认识,不正确解决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会酿成悲剧。因此,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始终是围绕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1980年到1991年邓小平先后曾20余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为什么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几十年之后,邓小平还要重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还要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呢?邓小平曾讲道:?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曾多次讲过,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邓小平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在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从来没有什么?不清楚?。所以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中的重要一条。但是与此同时,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又进一步认识到,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在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通过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来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可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那么,邓小平是如何来认识和解决这以一基本问题的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

1.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揭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的观念变成了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它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必须首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后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经济剥削;实行计划经济,限制和取消市场经济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上述设想的依据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他们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采取的是那种完全消灭私有制,废除商品、货币、市场,实行高度计划、高度集中的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后来列宁又提出新经济政策,尝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留小商品经济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对如何搞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后来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强调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排斥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主要依靠计划管理,轻视市场作用等等。

苏联这一模式曾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效仿。尽管如此,我国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一些问题,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探索过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我们曾无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试图单纯依靠群众的政治热情来搞建设,企望

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为此,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结果事与愿违,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我们曾脱离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把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我们曾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这些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危害极大。及至1976年文革结束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再认识。

2.现实需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产生也有其现实需要,这主要是鉴于以下三个事实:

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是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1985年曾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39页)

三是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政治获得了独立。它们向往社会主义,把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在非洲出现了恩克鲁玛的?加纳式社会主义?,尼雷尔的坦桑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试图通过社会主义的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和障碍。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4月会见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稿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313页)

3.新的认识成果

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邓小平形成了三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第一,认为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改革过程中不能动摇。

第二,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就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障碍。

第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矫正了以往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决定作用的倾向。开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和发展

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85年4月,邓小平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第一发展生产力,第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完整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1、南巡谈话的台前幕后

1)、国内形势

南巡谈话是在极为复杂的局面下进行的。

政治方面1989年以后,?左?倾思想有回头之势。前台后台的?左王?们纷纷得势。1991年1月至2月,邓小平在上海就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他要求?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鼓励上海干部群众?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根据邓小平

同志几次谈话精神,自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先后发表署名皇甫(fǔ)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合称?羊年四论?。

这四论显然是有备而来的,还是遭到一些人士的攻击。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我们现在面临着?双重任务——阶级斗争和全面建设?,说当时我国的阶级斗争?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还有人说,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有的人甚至认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有合理性,?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这个论点是对的;认为乡镇企业是不正的风源,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瓦解的根源等等。

平心而论,这些议论并非空穴来风,有些还颇能切中要害,譬如对乡镇企业的议论就很有几分道理。因此这些东西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而且由于?左王?们多是老革命、老理论家、老作家,社会影响很大,他们搅起的这股浑水也便来势汹汹,使普通人陷入混乱之中,无所适从。

经济方面三年的治理整顿已经使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经济运行趋于稳定。1991年全国零售物价的涨幅为 3.5%。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股份制企业、股票交易所等新鲜事物已星罗棋布。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向顺差(1990年开始,期间1993年出现过逆差,其他年份再未出现),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991年为217.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06.2亿美元)。中国的经济改革又到了一个关口。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承包制、租赁制,都己把作用发挥到极至,整个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急需整体突破。但如何突破,显然还没有人敢拍板定大方向。事实上除了邓,其他人也没有这个资格。

2)、国际形势

1989年之后,中国一度陷入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困境。

美国带头制裁中国这使中国一度很孤独,1989年6月4日,布什宣布中止一切中美政府间军用和商业武器出口,中断中美两国军事领导人的互访。6月20日,美国政府下令中止高级官员互访,要求国际金融机构推迟考虑给中国的一切新的贷款。与此同时,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不顾事实,不顾国际关系公认的准则,发表宣言?制裁?中国。制裁使正处于治理整顿中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然而,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力还是胜过了对自由民主社会的坚持。在发达国家中,日本首先恢复对华贷款。到1991年9月,欧共体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制裁。美国再也打熬不住了。到1991年年底,美国也悄悄的卷起制裁的大旗。

苏联、东欧巨变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立意标新,雄心勃勃的想在他的手中把历任领导人积攒下来的毛病治的一干二净。戈氏刚开始的一些措施显得颇有章法,也赢得不少喝彩,诸如扩大民主之类。但后来局面越来越难以控制,1991年?8?19?之后,威风凛凛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可一世的冷战巨头终于轰然倒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苏联的解体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昔日老大哥羽翼下讨生活的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变脸,甚至还没等老大哥谢幕,他们已经换了新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

可以想见,这时西方发达国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中国的。他们一度固执地相信,某天一早醒来,秘书送来最新情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放弃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也积极地促使事情朝这方面转化。一时之间,反华言论甚嚣尘上,与各国纷纷退出制裁行列恰相映成趣。这就给中国的执政者提出了极为严峻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要不要坚持?要坚持,那该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3)、党的十四大即将召开

五年一度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于秋季召开。大会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这也是世界瞩目的大问题。

2、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科学的界定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趁着南国温润的春天,邓小平一行乘车南下,直抵中国

一号特区——深圳。时年,邓小平87岁。当年第一篇报道此事的文章用的题目是《东方风来满眼春》。题目堪称经典,无论是自然气候、政治寓意均恰如其分。

从深圳到珠海到厦门,再到上海,邓小平一路参观一路走一路讲。

这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1月22日下午,邓小平在同广东省、深圳市负责人的谈话中,鲜明而深刻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过程;?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首次对社会主义作本质界定。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明显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急需再次启动的现实。而且这里头的潜台词显而易见: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变。因为在革命已经结束的条件下,只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一再提出和反复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尔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的谈话中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可能的,但过去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邓小平认为,对社会主义存在?不同的理解?,是导致社会主义发展不顺利的重要认识根源,这是他最早论述这个问题的谈话。此后,他又多次论述到这一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近一个半世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存在已七十多年,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已二十多年之后,邓小平还反复思考并尖锐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目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探索一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促使邓小平思考这一问题。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搞?阶级斗争为纲?,片面夸大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想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抓上层建筑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结果适得其反。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种种曲折与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也不等于就完全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比如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说成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把建立?经济特区?,说成是?新的殖民地?;把引进外资,说成是?多一分外资,多一分资本主义?;把办乡镇企业,说成是不正之风的?风源?;把搞市场经济,说成是搞资本主义等等。所以,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而关键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思想解放。

另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也都是促使邓小平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正因为如此,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二战以后,非洲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但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标,而且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所以邓小平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1998年他同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谈话时说:?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因此,邓小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要在变化的条件下适应历史,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使之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指南。老祖宗?不能丢?,而且我们也?没有丢?,但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能够回答新问题的新话。

四、建设和谐社会是新一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

《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逐步明确、日益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种伟大奋斗的现实表现。?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中央在中国已进入总体小康这一特定时刻提出和谐社会理念,决不是哪个人拍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也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是深思熟虑后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尽管中国以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成为划时代的界碑,但是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至3000美元阶段往往是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发生夭折的关键阶段,远则拉美,近则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没能绕过此阶段。当然,包括香港和台湾省在内的?四小龙?成功地越过了这个阶段。胡锦涛2月19在党校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目前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

所谓发展的黄金期,就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这一时期都会有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例如中国从新世纪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修建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等。

所谓矛盾凸显期,就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

首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从中折射出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但是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指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复杂异常。比如,城镇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目前推进城镇化就涉及拆迁和失地,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这就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全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再如高收入群体中绝大部分人是劳动致富,但也存在一部分非法致富或者钻体制漏洞致富的人,他们与尚未致富的人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可以说,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群体利益和个人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益矛盾。

其次,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分配差距拉大。尽管彻底否定了阶级斗争,现在国内不存在阶级对抗,但工农等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工人中还存在着低收入、下岗、失业;农民内部也有变化,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为失地或无地农民;公务员内部也有利益矛盾,?阳光工资制度?出发点是好的,将公务员的收入放在阳光下,但目前只有沿海几个省实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无法实行。各个阶层之间利益发生了变化,虽然对抗不存在,但差别和矛盾肯定存在。下层百姓没有得到实惠。

强调三点:

其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这种差距指的是相对差距:改革开放中农村发展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城市发展得更快。从城乡收入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l:1.8,90年代就扩大到l: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的漏洞而获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其二: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的补偿不对等。这些群体主要指农民和工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负担还很重。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有过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其三: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卫生、教育)

由此决定了两种可能性:一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妥当政策,就可以带领人民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期;二是如果执政党和政府头脑发热,政策失误,则会激化矛盾,不但会造成社会动荡,而且还会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亚洲四小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发展中国家的?拉美现象?则是不成功的案例,例如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下台很能说明问题,该国GDP很高,但下层百姓未得到实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还是回到历史中来。从1949年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把全国的人变成政治人,之前大家都在搞阶级斗争,妻子能揭发丈夫,儿子会批斗老子,惨象横生;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到2008年30年,我们把政治人变为经济人,人人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关注投资创造社会财富。相对于第一个30年,这已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但是经济人也带来一个问题,搞经济主义、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浮躁急躁的情绪,激烈竞争的心态造成国人的精神问题众多,自杀的人很多。现在有种说法讲21世纪严重的疾病不是癌症,也不是心血管病,而是精神病患的增加。为什么?这就是浮躁社会环境造成的,缺少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单纯追求GDP、追求高享受,住房要越来越好,车子也要越来越好,工资也要比你高得多,不断地攀比,心浮气躁。

回到眼前,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来的经济人转化为和谐人,使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在追求物质的同时,精神层面能够平衡。这样人和人之间取得和谐,人和自然间也取得和谐,人和自我间也能够取得和谐。这就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人的自由

的全面的发展。这也就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口号。可以这么说,真正的解放思想,推动新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真正使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人。

五、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发表《新发展观》一书中指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其关注重心由物转到人,是发展观上的一个质的转变。

就经济总量来看,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中国,用自己的资源、环境和国民健康,为西方国家贡献了惊人的财富增长,以至于财富论坛已有三届在中国召开。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之大,从世界资源价格的疯狂上涨中反映的最为明显,这些年由于中国进口导致世界矿产品价格以年均70% 的幅度上涨,世界海运价格更是以年均170% 的幅度疯狂上涨,中国进口产品价格的疯狂上涨,和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疯狂下跌,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怪异现象。中国对亚洲的贡献更是让人惊叹,亚洲地区出口增长的100% 来自中国,正是中国推动亚洲经济走出了1998年金融危机和的困境,特别是亚洲经济大国日本,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约占日本出口增加额的70% ,日本自己也承认?对华贸易支撑着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恢复?,是日本摆脱危机泥潭,经济恢复繁荣的一个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世界、亚洲包括日本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代价,就是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据日本海关统计,十多年来,每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筷子,就要砍伐200多万棵树,10年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中国林业专家计算,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中国的国土面积的20% 以上。

在资源消失的同时,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全国668座城市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这些垃圾不但扩大着农田占用面积,更加威胁着基本生存环境,在自己的垃圾因不能处理而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却还在大肆进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倾倒垃圾的垃圾场,美国对华出口三大物品之一就是垃圾,并且是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物品,南方一些垃圾进口地区的动物已经完全灭绝,植物严重变异,人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甚至多年没有一个体检合格的应征入伍者。

在资源消失的同时,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全国668座城市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这些垃圾不但扩大着农田占用面积,更加威胁着基本生存环境,在自己的垃圾因不能处理而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却还在大肆进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倾倒垃圾的垃圾场,美国对华出口三大物品之一就是垃圾,并且是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物品,南方一些垃圾进口地区的动物已经完全灭绝,植物严重变异,人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甚至多年没有一个体检合格的应征入伍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改革开放至今所累积的社会与政治矛盾,以及急速和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如何向现代国家迈进,成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现代中国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让从没停止思索的题目。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不仅是语义上的递进,更是思路上的质变。有的部门和地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重GDP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重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按传统发展模式,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殆尽,伴随着对GDP的片面追逐,必然带来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在不断创造、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带来对未来的透支和对过去的毁灭。这些观念,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引领人们走出误区的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一条破解之道,让人们对人类的未来增添了审慎乐观的理由与信心。

从绿色GDP政绩考核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的科学、理性发展理念在中国已体现为一项项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也有着现实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社会公众发展权等,也是科学发展观关心和解决的关键和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此,我感到十分欣慰。看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今后咱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要科学发展,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

复习小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老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

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

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代价的,甚至可以说代价之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就是中国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灾难性破坏。

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在资源消失的同时,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

四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个。

全国668座城市三分之二被垃圾包围,这些垃圾不但扩大着农田占用面积,更加威胁着基本生存环境,在自己的垃圾因不能处理而越积越多的情况下,却还在大肆进口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中国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倾倒垃圾的垃圾场,

仅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我国当年GDP的15%,我们在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15%的同时,我们自己倒要从每年GDP中扣除15%。

《参考消息》报道,中国每亿元GDP工伤死亡1人,2003年死亡达13.6万人,以此推算,今年工伤死亡人数将达到20 万,"是名副其实的带血GDP",其实这个死亡数字不过是冰山一角,

谈到民工的代价,让人不能不想起震惊世界的中国矿难,2001 年到2005年,全国煤矿死亡10 人以上的矿难平均每周一次,中国每年出口8000万吨煤炭的代价,就是每年平均死亡6000多人,相当于每天死亡近17人,这还是ZF部门的统计数字,实际死亡人数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即便按照这个统计到的数字,中国每百万吨煤的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是俄罗斯和印度的10倍,死亡率位居世界之首,死亡人数超过世界其它各国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