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
医学免疫学名解

1.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 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

2.Tl-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 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上要是l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度记忆。

3.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微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王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4.半抗原(hapten):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效应,而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5.抗体(Antibody):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ADCCA ntiboiy -dependant cal-nsiiatedcyoioviaty:即抗体依我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e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

7.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8.千扰素(interferon,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命名9.肿角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TNF-β两类。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

淋巴毒素。TNF的王要作用包

括: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

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促进

和参与炎症反应;④致热作用;

⑤引发恶病质。

10.蔡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sF

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

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

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

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

胞因子11.人奏白细胞抗原

(HLA):由于人卖王要组织相

容性抗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

发现,故称其为人类白细胞抗

原。

12.HLA复合体:将人类的MHC,

及编码LA的基因群称为HLA复

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

共有224个基因座位。

13.MHC限制性:只有具有同一

MHC表型的免疫细胞间才能有

效地相互作用。

14.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

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

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胞,

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B细胞。

15.树突状细胞(DC):一类成

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能

够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

并将抗原肽提呈给初始T细胞,

并诱导T胞活化增殖的、功能

最强的APC。

16.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

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7.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

未成熟双阳性T细胞表达的

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

身抗原肽一MIC分子相互作

用。能结合者存活并获得MHC

限制性;不能结合者则发生凋

亡。18.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

择的单阳性细胞在皮髓交界处

与胸腺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

原肽一MHC分子相互作用。结

合者调亡;不能结合者存活成

为成熟T细胞并进入外周免疫

器官,获得自身耐受性。

19.分化群(CD分子)(cluster

of differeatiation,CD):应用单克

隆抗体鉴定为主的票类分析

法,将不同实验室所鉴定的同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

化群(CD),即以CD代替以往

的命名。

20.免度(immunits):是指机

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

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

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斤作

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

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

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

应21.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

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

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鹤活性

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

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

系统。22.MAC:即膜攻击复合

物,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

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23.免疫应落:是医学免疫学的

核心内容,免疫应答是指免疫

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全过

程。

24.免度细胞(mmunecells))参

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

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等。

25.T细胞抗原受体

(Tcellreceplor,TCR):是T细胞特

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

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Bs

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

胞表面。大多数T细胞的TCR

由a和β肽链组成,少教T细

胞的TCR由y 和6肽链组成。

26.NK细胞;即目然杀伤细胞,

这类细胞不依赖于抗原利激,

能非特异地溶解多种肿詹细胞

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发挥

ADCC效应,占外周血淋巴细胞

的5&

27.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

指1gG抗体(特别是IgG1和

l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喔作用。

28.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

特殊化学基团。抗原通过抗原

表位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

抗原受体结合,从而激活淋巴

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

借表位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

疫效应。抗原表位的性质、数

目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

性。29.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

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

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

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

一性的抗体。30.B细胞受体:

是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

白(mlg),可以特异性识别和

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启动免

疫应答。BCR通常与lga、lgβ

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B

细胞表面。成熟B细胞可以同

时表达mlgM和mlgD。

31.模式识别受体PRR:固有免

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

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得亡

细胞表面共有的特定的分子结

构的受体

32.高屈和天模式分子PAMP:王

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高度

保守的分子结构或稠亡细胞表

面共有的特定的分子结构。

33.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废增

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

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

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

类型。

34.免度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超分于激话练

SMAC):当TCR识别抗原肽

MHC分子复合物后,T细胞与

APC接触的物理位点

35.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自

身组织对机体无抗原性但在创

伤、感染、电离辐的和药物等

影响下,可以发生变性而成为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问答题

1.何谓抗原?试述决定抗原物

质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抗原是一类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物质,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异物性: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异种血清等。2.同种异体物质:如血型抗原、组织相性抗原等。3.自身物质。(二)理化特性:1.大分子;2.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结构;3.物理状态;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三)免疫途径和机体应答性:具有异物性和复杂结构的大分子物质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

件。但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不同。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需经皮内、皮下或肌肉注射、喷雾等方式进入机体,才能取得良好免疫效果。

2.试述TD-Ag和TI-Ag的特点。

答:①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指需要在T细胞铺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物质。其特点:A不仅能英气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B.产生的抗体一lgG为王,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C可以产生免疫记忆。②T1-Ag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指无需T细胞辅助,可单独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其特点:A.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称应答B指产生igM抗体;C.无免疫记忆。

3.何谓抗体?简述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抗体)是机体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由B淋巴细胞的终末分化细胞一一浆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1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丽、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

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

体反应。(2)激活补体:lgG

(IgG1、IgG2和IgG3)、IgM类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

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1gA、

I9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

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

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啦、

枯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

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

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

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4.简述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及

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

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

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

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

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

白,故称补体系统。

补体MBL激活途径(MBL

palhway):在感染早期,体内

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MBL)和C反应蛋白。MBL

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

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

形成MASP,MASP维而水解C4

和C2启动后序的酶促连锁反

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和

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

活化途径。

功能:(1)溶面和溶细胞

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

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

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

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

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啦细胞

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

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

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

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

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

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

C5a。它们又称为过胶香素,与

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

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

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

管的通达性并利激内脏平滑肌

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

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际免

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g

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

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

已形成的IC解高。②循环IC可

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

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

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

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

①c3可参与摘捉固定抗原,使

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

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

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5.简述HLA的概念、生物学功

能及医学意义。

由于人卖王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首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

故称其为人类白细胞抗原。

功能:①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如IFN、TNF等。②免疫调节作

用,如IL-1、IL-2、IL-5、IFN等。

④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

M-CSF、G-CSF、IL-3等。④参与

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

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

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HLA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

系。同种器官移植的存活率主

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间的HLA

相合程度。通常存活率由高到

低的顺序是:同卵双生>同胞>

亲属无血绣关系者。(2)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对多次接

受输血者应注意选择HLA抗原

相同或不含抗白细胞抗体的血

液,以通免由抗HLA抗体所引

发的输血反应。(3)HLA与疾

病的相关性。某些疾病与HLA

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关,如:90%

以上的强直性脊枉炎患者具有

HLAB27抗原。(9HLA异常表达

与疾病的关系。①HLAI类抗原

表达异常:当细胞癌变时其表

面HLA1类抗原表达确失或显

看减少,这可能是肿瘤细浇逃

免疫攻击的机制z一。②HLAⅡ

类抗原表达异常: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细胞可异

常表达HLAⅡ类抗原,可能以

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提

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

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

组织损伤。

6.简述细胞因子的概念、特点

及常见种类。

细胞因子(cytokine,CK):

是指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它

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具有调

节适应性和固有免疫应答,促

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

增殖和分化的功能的低分子量

可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

用有:①抗感染、抗肿作用,

如FN、INF等。②免疫调节作

用,如L-1、L-2、L-5、IFN等。

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如M-CSF、G-CSF、IL-3等。①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

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

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肿席坏死因子、集落

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道化性

细胞因子

7.简述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

能。

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

有很多: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

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

分子不同可分为TCRap和

TCRyST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

为铺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按

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

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

记忆性T细

功能:(1)CD4+辅助性T细胞

(Th)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

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

(2)CD8+杀伤性T细胞(Tc):

特异性直服杀伤靶细胞,与细

胞免度有关;(3)抑制性T细

胞(Ts)抑制免疫应答(4)识

发超敏反应性T细胞(TD):

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

泌多种林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 可以直度破环杷细胞。

8.试比较外源性抗原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特点。

(1)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又称MHC-Ⅱ类限制的抗原提呈途径,该途径主要涉及抗原捏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抗原被提呈给CD4+T 细胞识别。过程:①APC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②抗原肤-MHCJl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转运(2)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又称MHC-1类限制的抗原提呈途径,所涉及的抗原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内源性抗原被加工、处理,并被提呈给CD8+T 细胞。过程:①内源性抗原在胞质溶胶中加工和处理@抗原肤-MHC-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和转运

9.比较抗体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规律及医学意义。区别点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巨细胞为主B细胞为主

抗体出现的潜伏期较长较短

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较高

抗体维持时间较短较长

抗体类别IgM为主IgG 为主

抗体亲和力较低较高10.简述致敏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答: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主要有两种:(1)细胞裂解: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和淋巴毒素等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2)细胞凋亡:通过Fas/Fasl 途径诱导靶细胞调亡。CTL在杀伤过程中自身不受伤害,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11.简述致敏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答: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Fas/Fasl途径:3.TNF-a途径:

4.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一

ADCC途径

12.比较HLAI、lⅡ类抗原的结

构、组成分布和功能。

HLA抗原类别肽结合结构域表

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与抗原肽

相互作用特点

I类(A、B、C)a1+a2共显性所

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

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

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I

类抗原凹槽两端封闭,接纳的

抗原肽长度有限,为8-10个氨

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2和P9

II类(DR、DQ、DP)a1+β1共

显性APC及活化的T细胞识别

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

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

限制作用Ⅱ类抗原凹槽两端开

放,接纳的抗原肽长度变化较

大,为13一17个氨基酸残基,

锚定位为Pl、P4、P6和P9

13.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异

同的比较。

表面的抗原受休不同,T细胞

是TCR而B细胞是BCR;

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二

者表面CD45分子的异构型不

同,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

而记忆T细胞表达CD45RO;Th1

细胞与Th2细胞,二者分泌的

细胞因子不同,Th1细胞泌I-1、

IFN-Y,与TDH和TC细胞的增殖

分化成熟有关,可促进细胞介

导的免疫应答;而Th2细胞偏

向于分泌L-4、l-5、IL-6、IL-10,

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

生成有关,可增强抗体介导的

免疫应答。

14.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与适

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特点:1.先天

固有,可稳定遗传。2.免疫作用

广泛,无特异性。3.初次与抗原

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免疫

记忆性。4.固有免疫也是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始动者。(1)可调

控或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

型和强度。(2)适应性免疫应

答的维持及其效应的发挥也必

须有固有免疫的协助和参与。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1.

识别“自身”与“非己”的特

性 2.特异性:一个抗原表位激

活一个淋巴细胞克隆 3.记忆

性:对已接触过的抗原,免疫

应答形成的速度与强度远大于

新接触的抗原 4.放大性:免疫

细胞增殖后产生极大的生物学

效应5.MIC限制性:

15.简述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

细胞及其作用特点。

用。答:(1)固有免疫细胞主

要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NK细胞、Y6T细胞和B1细胞等。

臣噬细胞可对穿越体表屏障进

入局部组织中的病原体产生非

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

细胞在局部发生感染时,可迅

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

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NK细

胞是能够非特异识别杀伤某些

肿瘤或病感染靶细胞的自然杀

伤细胞;Y6T细胞可直接识别结

合某些病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

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

成分,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

用:.B1细胞可识别某些病原体

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并迅速

产生以IgM类抗体为主的泛特

异性抗体,产生抗感染免疫保

护作用。(2)固有免疫分子主

要包括补体和细胞因子。在某

些病原体进人体内或抗原与抗

体在体内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

免疫复合物时,可使补体系统

激活产生细菌溶解作用,促进

吞噬的调理作用和释放炎症介

质参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

应。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

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炎

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用。

16.简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的细胞及其作用特点。

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

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和表

达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淋巴

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

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

能通过其细胞内MHC分子将加

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运载到

APC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T

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

疫细胞。(2)执行特异性免疫

应答的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

性CD分子的不同,可分为CD4+

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

细胞。(3)执行特异性免疫应

答的B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再

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

速产生相应高水平IgG类抗体。

17.简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

分子及其作用特点。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只许从每题备选答案种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 40分) 1、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脾脏 D、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人 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A、胸腺 B、脾脏 C、骨髓 D、法氏囊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片段中,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是() A、 Fab段 B、Fc段 C、F(ab)2段 D、pFc段 4、参与新生儿溶血症的 A、 IgG B、IgA Ig 是( C ) 、 IgM D、 IgD 5、能抵抗蛋白酶水解的Ig 是() A、 IgG B、sIgA C、IgM 6、以下关于 IgG 生物学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A、能通过胎盘B C、是参与 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Ig D D、 IgE ) 、能激活补体 、能发挥调理作用 7、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份是() A、C1 B、C2 C、C3 D、C4 8、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 A、 C4b2b B、C3bBb C、C4b2b3b D、C3bnBb 9、下列补体裂解片段中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A、 C3a B、C3b C、 C5a ) D、 C5b 10、同时参与经典、旁路及MBL三条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C3 D、C4 11、细胞因子(CK)的生物学作用特点不包括() A、具有高效性 B、为特异性作用 C、多数在局部发挥作用 D、对细胞的作用不受MHC限制 12、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IFN C、IL-1 D、IL-2 13、干扰素( IFN )不具有() A、抗病毒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炎症介质作用 14、以下关于 CD8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辅助 T细胞( Th)的膜分子 B、是细胞毒T细胞(Tc)的膜分子 C、是 Th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D、是HIV的受体 15、经典的 HLA I 类基因是() A、 HLA-DP B、HLA-DQ C、HLA-C D、HLA-DR 16、 HLA复合体位于人的哪号染色体上() A、 1号染色体 B、2号染色体 C、6号染色 体 17、 HLAΠ类抗原主要分布于() A、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D 、 17号染色体 B、各种白细胞和红细胞 C、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 D、 B细胞、单核 / 巨噬细胞( Mφ)、树突状细胞(DC)及活化 T细胞 18、 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A、 TCR B、CD3分子 C、补体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19、 B胞胞不具有的表面标志是() A、 CD3分子 B、BCR C、Fc受体 D、补体受体(CR) 20、能特异杀伤靶细胞并有MHC限制性的是() A、 Mφ B、Tc细胞 C、NK细胞 D、B细胞 21、专职性 APC不包括() A、 DC B、Mφ C、B细胞 D、NK细胞 22、不同物种间共有的抗原称为()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试卷-B(含答案~精品)

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试卷B 适用专业及层次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此试卷共4页,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试卷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总分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异嗜性抗原 3.细胞因子 4. 调理作用 5. 佐剂 6. 免疫 7. ADCC 8. 补体 9. 单克隆抗体 10. 超敏反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20分。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超敏反应 B.移植排斥反应 C.自身免疫病 D.肿瘤 E.免疫缺陷病 2.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5 转化酶是: A.C3b4b B.C4b2b C.C 3bBb D.C3bnBb E.C4bnBb 3. 抗原表位: A.是抗原上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B.是抗体上与相应抗原结合的部位 C.是补体上与相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部位 D.通常与抗原的凹陷部位相结合 E.是B或T细胞上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 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 A.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 B.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 C.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 D.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 E.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5.胃蛋白酶水解IgG的产物是: A.1个Fab和2个Fc B.1个Fc C.2个Fab D.2个Fab和1个Fc E.1 个F(ab′)2 和pFc′ 6. 连接SIgA二聚体的结构是: A.二硫键 B.共价键 C.分泌片 D.J链 E.铰链区 7.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是: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医学免疫学名解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一种生理功能,它能区分自我和非我,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非我成分),但对自身抗原(自我成分)天然耐受,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抗感染/抗肿瘤);异常情况下可对机体产生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免疫三大功能:防御、稳定、监视。简要: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即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和抗病能力,主要表现为能病原菌的感染。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及其毒性产物的损害;异常情况下,如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简要:机体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即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的一种保护功能。 3.免疫自稳,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病。简要: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s?'vel?ns]@@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理功能。该功能异常,可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简要:是机体免疫系统发现并杀死体内的突变细胞(肿瘤细胞)。 5.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T/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清除抗原的全过程。因免疫力的产生,在机体与抗原性异物接触后,固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因其防御作用有抗原针对性,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它也可通过被动接受免疫球蛋白获得。简要:是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具有抗原针对性的免疫力。 6.固有免疫,天然防御,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原体攻击的机制。因其作用广泛,应答迅速,无抗原针对性(非特异性),出生就有(固有)。在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还辅助适应性免疫应答。简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其生来就有,作用广泛,无抗原针对性。 7.模式识别受体,PRR@@@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PAMP或宿主凋亡细胞的受体。模型PRR有:甘露糖受体MR、清道夫受体SR,Toll样受体TLR;分泌型PRR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主要功能:调理作用、活化补体、吞噬作用、启动细胞活化、炎性信号传导、诱导凋亡等。其特点:由基因直接编码,多样性少,非克隆表达,反应快。简要:是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能够识别病原体共同特征分子(PAMP)的受体。 8.抗原Ag,antigen@@@是能够刺激机体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效应细胞或抗体,并能与产生的效应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简要: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效应细胞或抗体的物质;一般为非自身机体的物质(异物);例如伤寒杆菌对人体就是病原体。9.抗原的反应原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10.抗原的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效应T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11.抗原的异物性@@是抗原与自身免疫系统认同的自我成分相异的性质,表现为抗原免疫原性的强弱。病原体、异物血细胞或组织、改变的自身物质、与免疫系统隔离的自身物质均有此性质。

医学免疫学题答案图文稿

医学免疫学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四川医科大学成教《医学免疫学》自学习题姓名年级专业层次 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1.Immunity(免疫) 2.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3.Ag(抗原/antigen) 4.Epitope(抗原表位) 5.TD-Ag(胸腺依耐性抗原) 6.TI-Ag(非胸腺依耐性抗原) 7.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8.Forssman抗原 9.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0.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11.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13.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14.Ab(抗体/antibody)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16.ADCC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https://www.sodocs.net/doc/c011756149.html,plement(补体/C) 18.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19.BCR复合物(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20.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21.T细胞抗原受体(TCR) 22.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23.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24.D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2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26.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 27.Ig类别转换(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 28.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简答题nokoslim 1.免疫功能得生理病理表现: (1)免疫防御:异常增高超敏反应,缺失免疫缺陷或病原体高度易感。 (2)免疫监视:失调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3)免疫自稳: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超敏反应。 2.TDAg与TIAg得区别: 3、为什么说动物得免疫血清对人来说既就是抗原又就是抗体? 其可作为抗体与相应得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具有防止疾病得作用;但其作为异种蛋白可能诱发机体产生超敏反应。 4、Ig各功能区得主要作用: (1)VH与VL中得HVR(CDR)就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得区域; (2)CH与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IgG得CH2可介导其通过胎盘; (4)IgG得CH2与IgM得CH3具有C1q结合位点,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得激活; (5)IgG得CH3与IgE得CH2/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得生物学效应。

(6)恒定区C:激活补体系统、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屏障与粘膜。 (7)超变区V:特异性结合抗原,中与外毒素,阻断病原入侵。 5、简述5类Ig得特点: (1)IgG:血清与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分布最广,机体抗感染得主力军;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得抗体。 (2)IgM:分子量最大,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得抗体,抗感染得先头部队;初次免疫应答最早产生得抗体;脐带IgM含量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IgA: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SIgA,边防军;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4)IgD:膜结合型IgD就是B细胞发育分化得标志。 (5)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得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得发生。 6、比较3条补体激活途径得差异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仅供借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 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 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 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类别# 1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 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 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7.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8.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 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9.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 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10.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11.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 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12.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参考类别# 2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题库+答案)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巨噬细胞 B.T细胞

医学免疫学-免疫名解

第二章 1、免疫(immunity ):是指集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借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保护机制。 第三章 2、淋巴细胞再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淋巴细胞归巢( lymphocyte homing ):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徙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第四章 4、抗原( antigen, Ag ) :是指所有能启动、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即是指能被T、B 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 ( TCR 或BCR) 识别及结合,激活T、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物质 (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 ,并能与效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5、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被T、B 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 TCR 或BCR )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活化的T/B 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6、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 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又称为免疫原(immunogen) ,是通常所说的抗原。 8、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又称为半抗原(hapten) 。 9、抗原表位( epitope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与TCR 、BCR 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10、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表位。 11、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

医学免疫学答案

二、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免疫 答: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 MHC分子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MHC分子虽然不同个体、不同种属的MHC结构不同,但其编码的分子在化学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上均十分相近,可以分成三类:即Ⅰ类分子,Ⅱ类分子和Ⅲ类分子;其编码基因也相应地分成三类。Ⅰ类和Ⅱ类分子是结构相似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除作为移植抗原外,还与抗原递呈及某些疾病相关。Ⅲ类分子包括C2、C4、B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可溶性蛋白质,相互间差别很大,与Ⅰ类和Ⅱ类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关性很小。 3. 人工自动免疫 答:将疫苗或类毒素等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自动发生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4. V区 答:在免疫球蛋白多肽链氨基端(N端),其L链1/2与H链1/4处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和构型变化很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 5. mIg 答:膜型免疫球蛋白,能够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6. 内源性抗原 答: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7. CDR 答:抗体(Ab)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Ag)结合点,因为抗原结合点是与抗原表位结构相互补的,所以高变区又称为抗体分子的互补决定区。 8. TD-Ag 答:胸腺依赖性抗原,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TD-Ag。 9. 免疫耐受 答: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10. MHC 答: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称移植抗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的抗原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织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移植排斥等有关。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20X1分=20分) 1.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英国 2.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移植排斥反应 D 免疫耐受 E 自身免疫疾病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D.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 ?以上均不是 4.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是 Th2产生的: A. IL-2 B 」FN- 丫 C. TNF- a D. IL-4 E.IL — 1 5?在阴性选择中,发生凋亡的细胞是 A.不能与MHC 有效结合的双阳性细胞 B.与MHC 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细胞 C. 与MHC 有效结合的单阳性细胞 D.不与MHC-自身肽发生结合 的单阳性细胞 E.与MHC-自身肽有高亲和力的单阳性细胞 6. 与HLA-B27阳性呈强相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强直性脊柱炎 D.肾小球性肾炎咳血综合症 E.乳糜泻 7. 巨噬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 IgG Fc 受体 B.C3b 受体 C.细胞因子受体 D.甘露糖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8. 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 是 A Ig G B Ig M C Ig E D Ig D E IgA 9?免疫是指 A.机体清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功能 D. 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 变细胞的功能 10. NK 细胞活化性受体胞内段带有 A. ITAM B. ITIM C. DD D. DED E. AICD 11. 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人免疫球蛋白 C.人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白喉抗毒素 12. 发病机制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 反应 E.类风湿性关节炎 13. 关于W 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 .移植排斥反应 B.反复感染C.肿瘤D.超敏反应E.自身免疫病 15..I 型超敏反应中,下列哪一个是肥大细胞新合成的介质? A. 组胺B.白三烯C. ECF D.激肽原酶E. FceRI D 美国 E 印度 A 肿瘤 B 超敏反应 3?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C ?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医学免疫学练习答案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绪论免疫学概述 一、单选题 1.免疫是指( B )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识别自身物质及非己物质,排除非己物质的一种生理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 E、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以上皆对 3.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出现( D ) A、免疫缺陷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E、以上都错 二、填空题 1.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2.在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稳定异常易发生自身免疫病病;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肿瘤: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出现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抗原 一、单选题 4、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互称为( C ) A、半抗原 B、完全抗原 C、共同抗原 D、TD-Ag E、TI-Ag 5、.用于治疗人破伤风的抗毒素(马血清制剂)对人是( C )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不完全抗体 E、抗原抗体复合物 6、抗原具有的免疫性能( E ) A、免疫原性 B、免疫反应性 C、变应原性 D、耐受原性 E、以上均可 7、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易于下列哪种物质或细胞结合成为完全抗原( A ) A、红细胞 B、上皮细胞 C、毒素 D、肥大细胞 E、变应原 8、将外毒素转变成类毒素( D )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 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 D、可减弱或脱去毒素的毒性 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9、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D ) A、红细胞 B、血浆 C、淋巴细胞 D、精液 E、血小板 10、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B )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超抗原 11、异嗜性抗原( E ) A、不是种属特异性抗原 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 C、是一种共同抗原 D、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有关 E、以上均对 12、异物是指( E ) A、异种物质 B、同种异型物质 C、结构发生改变的物质 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 E、以上均是 13、TD-Ag( E ) A、在胸腺中形成 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 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 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 14、TI-Ag( C ) A、大多数是蛋白质 B、引起强的IgG应答 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免疫应答 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 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 15、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E ) A、高分子量 B、异物性程度 C、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 E、以上均可 16、有关Rh血型的描述正确的( E ) A、当ABO血型一致,将Rh+血第一次输给Rh-个体时即可发生输血反应 B、Rh血型仅存在于人红细胞表面 C、Rh-母亲不会怀有Rh+胎儿 D、Rh-的人体不能产生抗D抗体 E、以上均不对 二、填空题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是具有免疫反应性而 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三、名词 抗原: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个体间的共同抗原。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脱毒保留免疫原性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