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历史学的自我认知溯源

马克思主义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遭到各学科的非议,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历史决定论更是被波普尔称为“迄今为止最纯粹、最广泛、最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而波普尔本人更是以《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来论证了这一观点。那么,何为历史决定论、而历史决定论又有哪些形式、波普尔又为何要对此大加批判、而历史学和历史决定论的内涵又何在呢?

一、历史决定论的形式

在话题开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历史决定论做出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一般来讲,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而历史决定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衍生出的,即认为历史是有必然性的、规律性、强烈因果制约性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并不是第一个认为历史具有必然性的历史哲学,早在其之前,无数学者就对历史决定论这一课题做出各种解释,它主要包括四个类型: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神学目的的历史决定论,即将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来决定。显然,这一看法与阿奎那所在的中世纪神学主导的世界观脱不开关系,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谬论。第二种是近代唯心论历史决定论,这一理论承认历史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是它将规律归结为精神,是一种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第三种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是一种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的理论,简单地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显然忽视了人的历史中的作用,而只是单纯地以自然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学的发展。最后一种是唯物辩证历史决定论,即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支持者说它是唯物主义在历史学中的延伸,更承认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其辩证法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核与规律。

而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他将历史决定论概括地分为了认为自然科学(尤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能适用于社会学的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与认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尤以天文学)一样可以长期、大规模预报社会未来的亲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他认为,勿论是哪种历史决定论,都有着其不可弥补的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历史决定论在预测未来方面的破产。

二、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序中,波普尔开篇点名到“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方法……我已证明,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割裂其时代背景与人物生平,只有对理论产生的历史社会和创造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客观的得出结论。

波普尔生于1902年的维也纳,而他的两本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分别完成与1957年和1945年,可以看出,波普尔的前半生处于西方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世界大战、科技革命、疾病与极端种族势力都、威胁着每个人安全,从19世纪末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开始的思想革命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导致整个欧美陷入了对社会未来的悲观与对科技未知的恐惧中;同时,苏联的崛起和斯大林对于马克思列宁思想的错误解读与

利用,使得社会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决定论被西方学者妖魔化。处于这样的时代中,波普尔的思想不可不说充满了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反对绝对化的理念、反对集权和国家主义成为他政治理论的基调。

而波普尔个人是个批判理性大师,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十分崇尚科学,其本人在逻辑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可以说,在20世纪诸多的哲学大师中,很少有人能像波普尔那样熟悉、甚至深入现代科学的内部变化中,同时与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对于科学知识的推崇融入到了他反对历史决定论的理论中。

在一开始,波普尔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前提:如果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是的确有这一回事,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知道明天才会发生的事……任何科学预测者,都不可能用科学方法预测自己的未来的结果。

在确立了前提之后,他开始了谨慎的逻辑证明: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波普尔提出了他经典的五段论:

(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即使把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的科学思想看作某种物质发展的副产品的那些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前提的正确性。)

(2)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个论断可以由下面概述的理由给予逻辑的证明。)

(3)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4)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摈弃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即摈弃与理论物理学相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可能性。没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发展埋比能作为预测历史的根据。

(5)所以历史决定论方法(预测未来)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其次,波普尔还在社会科学中运用了证伪法,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在于证实,而在于证伪,对历史决定论的分析方法——归纳法进行了批判。在波普尔的证伪法著作《猜想与反驳》中,他说“进行科学检验的真实企图,就是对理论进行证伪……只有当我们歇尽全力而不能证伪他们的时候,才能说理论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验。”因此,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归纳方法举出了反例加以辩驳,以此推出历史决定论是不成立的。

在满足了上面两个条件后,波普尔开始针对自然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长篇大论的批判:

先是针对历史预测的根源:历史记载而言,波普尔认为我们所能借鉴的只有第二历史而非真实的、无法还原的第一历史,就算是如孔德的实证历史观,也属于第二历史并带有极强的人的主观看法,因此无法精确的、完整地复述历史上真正的情况。正因如此,我们不可能根据原本就有瑕疵的史料来做出一种能够预测未来社会的历史决定论。

而针对历史决定论的结果——预测本身,波普尔则运用了俄狄浦斯弑父的寓言(俄狄浦斯之父得知这一预言的直接结果是将俄狄浦斯抛弃,而这一因预言产生的行为又导致了俄狄浦斯弑父这一预言的结果),来说明:人类的预测并非纯粹的预测,而是人类的预测本身直接影响了预测的结果,历史决定论者对此解释是:社会预测必然十分复杂,预测与被预测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引起了某种特殊的复杂性。而波普尔也从纯粹的逻辑理由上对此作出了反驳,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三天后股票看跌,那么显然第三天的时候所有股民都会抛售股票,造成当天股市下跌。所以,精确而详尽的社会事件预测观念自身是有内在的矛盾的。

对于预测的过程,在波普尔和众多反自然主义者看来,社会科学不可能像物理学那般精准地预测未来,更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能够创造一个完全符合社会变革条件的实验区间,而就算能够,这种社会实验也只会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那样成为与世隔绝的个体而无法对社会演变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模式。所以,历史决定论是不可能在条件重复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社会实验的。而社会本身划分为各个时期并出现新的情况,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每个社会现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根据它提出一种普遍规律。同样,就数学科学来说,也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方法能够在数量上表达历史事件独特的内在性质。

最后,他着重对“最危险的”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典型的经济历史决定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经济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最终生产力极度发达时,社会将推翻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在此,波普尔又以一例来反证是知识而非物质对社会进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假设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全部荒废,而凭借脑内的知识,人类依然可以快速地重建社会和物质世界;但是当人类的知识全部消失,那么只会是一群无知的野蛮人站在现代文明的物质世界上,这个物质世界自然也没有任何发展可言。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波普尔一再强调,思想和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绝不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波普尔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权利应该是基本的,因为它能控制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民主也就是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利的唯一手段。所以,他极力反对马克思的革命暴力理论,认为乌托邦式的社会革命是不可能的,社会的进步应当依托于渐进的、零星的社会工程去完成它。马克思的理论被波普尔证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一定时期内的失败,而波普尔对此的解释是:马克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历史主义的贫乏。

我们可以知道波普尔对于历史决定论的反驳的: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强烈地受着人们的知识的影响的;

但是,知识的发展方向,从源头(历史)到方法论(社会实验)是几乎不可能实现预测目的的,充满了不确定;

因此,“决定”未来、“规定”未来的走向,基本等于“以无知决定有知”,这是可笑而荒谬的——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对反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对于波普尔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者们自然不能妥协,从上世纪中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出版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推崇者们对此与波普尔的拥护者们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激烈的争辩。

他们认为波普尔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虽然认为经济生产与生产关系在社会变革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历史斗争的进程还包括了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波普尔是简单地把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与唯物机械历史决定论和宿命论混为一谈。

而对于宿命论而言,同马克思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恩格斯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

着的规律支配着,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对社会历史或者任何一种社会规律进行考察,

如果只局限于某一短暂历史时期、狭小的范围,就会发现,偶然性的作用非常大;相反,考察的范围

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著名的历史的“中轴线”理论,这个历史的“中轴线”与经济发展的“中轴线”接近于平行,而恩格斯的“合力论”又指出:历史发展并非某个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由无数个力交织成的平行四边形产生的一个合力推动的。波普尔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历史决定论的误解来自于他对历史事件重复性看法的错误,看不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偶然性、必然性的内在联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波普尔对于马克思的反驳和批判源于他对马克思的误解,将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宿命论、单一因素决定论等等,而事实上,波普尔对于马克思本人十分尊重,在许多观点如承认人的历史主体意义和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对于科学在人类历史中作用的强调等多方面上,他们两者的看法是相同的。

四、历史学的运用与滥用

在谈及本质主义与唯名主义时,波普尔写道:事物不变的本质或真正特性,只有通过他的历史才能表现出来,也只能通过其历史才能被人真正认知。

历史学的意义一直是哲学家、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的根本问题之一,所谓“以史为镜,方可知兴衰”,历史的作用常常被理解为能够推断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波普尔对此则嗤之以鼻。那么,历史学的意义究竟何在?

尼采曾在《历史的运用与滥用》中道出了自己对于历史学的看法,他认为:历史分为纪念性、怀古性、批判性三种——纪念性历史属于积极努力的人,他有伟大志向,需要有榜样、模范来激励,但在同时代人中又找不到,所以他只能诉诸历史;怀古性历史属于保守敬畏之人,他对历史充满敬畏,而历史对他而言是神圣的,他保存着历史遗留的东西,并把它们传给后人;批判性历史属于痛苦而要从中解脱的人,他时刻对历史进行批判,并从中得到力量以摆脱痛苦,过正常的生活。人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运用历史,从而服务于自身。

历史对于人生而言是必要的。但是过量的历史则是有害的。它减弱人的个性,阻碍个人与整体的成熟,导致利己主义,并且把人们变成远古时代的追随者,而淡漠现实存在的重要性。尼采对于过量历史的态度正是如此。而克服过量历史的方法就是采取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态度。

显然,波普尔也抱有相似的态度,历史并不是用来作为政治目的的工具:统治者利用历史使得政权得以“顺应历史潮流”而为本不那么名正言顺的自己攫取了看似正义的合法性,这便是波普尔眼中的“历史的滥用”。所以,崇尚自由主义的他之所以如此厌恶历史决定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认为历史决定论极大阻碍了人类的丰富创造力和知识去迎接开放的社会,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书名便源自此。

在波普尔看来,柏拉图、黑格尔抑或是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都会让人类社会落入集权统治的陷阱。在今天看来,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柏拉图的理想国成为了古希腊后期寡头统治和反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而黑格尔的理论则为了帝国主义国家集权提供了思想源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更是被经常误读成专制独裁的极权社会,而苏联、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的确证明了这一观点。

作为自由主义的重要一环,波普尔提倡的自由意志论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比马克思辩证历史决定论更胜一筹: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人有自由,人也是自己和历史的主宰,也因此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历史负责、只有他们才能对历史进行裁判,历史的规律不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结果,它取决于行为者,也就是人本身。所以,人类不受历史的奴役,并非历史决定论下的“决定”结果引导人类社会发展,而是人类社会在向无知的未来前行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

因此,历史一旦被滥用,其对历史自身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可能是毁灭性的。合理地运用历史,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不仅能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更是历史学自身的一致自我价值的反思与溯源。

五、永远不会正确的世界普遍史思想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专门分出了一章讨论世界普遍史思想,这也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最为感兴趣、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终极问题。在尼采笔下,普遍史学家们看到的是世界进程的金字塔顶尖的现代人,在象征着史无前例的知识里程碑的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终结点之所在。

最早的普遍史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社会制度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循环,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认为社会制度是无限循环的,还会像自然灾害一样毁灭人类社会并消除它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知道,在古希腊人看来,历史并非永恒的、而是循环的。

而世界上第一部普遍史还得归功于基督教,但是在中世纪,诸如阿奎那、奥古斯丁等神学家显然对古希腊历史观没什么兴趣,他们认为历史的发展随着上帝的“最终审判”而终结,最终审判也就是一切人类文明的结点,普遍史理论在这里从古希腊的循环理论变成了单线的线段论。

文艺复兴后,西方的哲学家们重新开始了对古希腊哲学和历史观的研究,较之当时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功,历史哲学开始对知识在社会发展中地位有了极大的重视。其中如培根、孔多赛、丰特奈尔等人都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观点,如丰特奈尔就断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的增长与开发永远不会有极限。这个论点成为了后世论证人类社会永久发展的理论依据。而孔多赛的《人类思想的进步》则详细记录了世界普遍史思想的十个阶段。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但是的普遍史思想都尚未成熟,对于社会和历史缺乏完整的认识导致了当时思想的有限性。

真正对世界普遍史思想产生里程碑性质影响的德国唯心主义学派的康德,康德在其早年的论文《来自一个世界主义者的世界普遍史观念》中为近代普遍史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框架:像混沌理论一样,我们无法从单个的个体活动中了解历史的意义,但是这些无序混沌的个体从整体主义视角来看时,我们会发现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是稳定上升的,知识的积累能让一代人的成就高于上一代人。在宏观的历史中,体现在历史会毁灭一个个文明,但是每个文明或多或少都会留下遗产为后来的文明提供一个较高的初始点。所以,康德提出:历史应该存在一个尽头,这个尽头蕴含在所有人潜意识中,这个尽头就是历史的意义,即构建一个全人类自由的社会,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是否应当步入自由民主制度社会。由此,这个历史哲学问题演变成了彻底的政治学问题,而康德也在此打住,他认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堪此大任,这项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困难的终极任务远远超出了他所能达到的范畴,但它一旦完成,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最终形态的政治制度实现提供极大的动力。

接过康德接力棒的是黑格尔,相比于康德将结点设置在地球上所有人实现自由的假设,黑格尔则从过程上推断:世界普遍史是人类自由思想的进步。和早期的普遍史学家如丰特奈尔相比,黑格尔的相对主义思想为普遍史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他不相信真理是绝对的,同样,历史决定论以下的社会收到历史本身的制约,其所有的观点和理念都只是暂时的。他也不相信历史会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这种历史的结点就是自由民主社会的建立,因此他在将历史定义为人走向更高的理性和自由的进步过程正符合他在普法耶拿战争之后说历史的记载可以封笔的观点。

但是也正如黑格尔的相对主义历史观那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没有一种普遍史思想或者任何一种真理是可以永恒存在的,黑格尔的思想在他那个时代似乎可以明确指出历史的终结于何处,但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工人革命的烽火又将旧世界的一切破坏,新的哲学观重新建立,上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相对主义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开来,马克思主义和康德、黑格尔一样被历史无情地推到了真理与谬误的十字路口。

时至今日,讨论历史学的意义似乎有些显得有些学究,本身作为一切学科的最末端,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就难以言表,而历史学又作为它的载体,其蕴含的信息量之大更是难以系统性地分析。或许,作为过去与现代的媒介的历史学自身并不期望着拥有预测未来的功能,而历史决定论学者们出于人类内心的求知欲,为了探求乌托邦的存在,从历史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形成了一套自成一体、自圆其说的历史决定论哲学体系。

无论是波普尔抑或是马克思,可能都不敢确定人类未来的发展会在何处,知识进化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使得我们的视界只能受制于我们的过去,依靠过去臆想出的“不真实”的未来不仅是痴人说梦,更可能会使人类社会走向历史的背面,这无疑是历史学及历史学家们的一次集体的自我认知的溯源。相比于思考历史的必然性的终点,寻找未来下一步的可能性才是处于文明拐点的我们更需要注意的事。

评述三大法学流派

评述三大法学流派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和社会学法学派。他们的法学理论,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足迹,这对我们认识人类法的发展历程、规律及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而本文就是从法的理论基础、法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三者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一、法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新自然法学经历了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和现代自然法这几个历史阶段,它是西方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其意识可以追朔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目的而使用,它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不断完善。产生于20世纪特殊社会环境的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里旦、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他们的新自然法学说各有侧重点,然而却共同的体现出自然法观念的思维形式。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法律应当关注某种应然性,法律的发展应当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并体现一定的价值要求。无论是马里旦的神学自然法、富勒的"程序自然法"、还罗尔斯的正义论或德沃金的权利论,无不"注重研究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或基础,法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法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他们通过总结、抽象和思考,为法律的建构铸造了理想的框架和模型。 分析法学在现代主要以凯尔森和哈特为代表,它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分析法学的理论,严格地区分"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律",着重对实在法进行逻辑分析而不作有关的价值判断,否认价值和道德的必然联系。其中,凯尔森指出,价值判断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只能是相对的;人们不能用理性认识来回答有关法的普遍和最高价值这一命题;对于自然法学中的绝对正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或者等于一种意识形态"。 社会学法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学思潮,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社会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狄骥、埃利希和庞德。狄骥提出了"社会连带主义"学说,体现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义务。埃利希则以提出"活的法律"的观点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这种"支配社会本身的法律",尽管并不曾被制定成法律条文,但"即可预防纠纷的出现,在纠纷出现后,也可以籍以解决而毋需求助于国家的法律机构"。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理论。他提出"法律是一种'社会功能'或'社会控制'",用法律的功能性概念来取代逻辑性概念,主张"有用即是真理"。 二、法的研究方法 新自然法学派的研究方法为价值的研究方法,其更强调法的正当性,即立法、司法、执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沈贤勇 学号102201216 天体物理中心(注:不是数理学院的天体物理)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十六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与实验,要求科学知识“确实性”或是“实在性”,因此逻辑实证义便被很多科学家所接受,以至于成为当时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解标准。而波普尔的批判证伪主义是对经验主义方法论和在研究归纳法缺陷和解决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中确立起来的。波普尔认为:从未经证实的单称陈述推导出的理论,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所以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在演绎推理中,从单称陈述的真实性,推倒不出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但是从单称陈述的假设或是可证伪性,却可以导致全称性陈述为假。波普尔针对可证实性作为分界标准批评时指出“可证伪性与可证实性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因而二者是不可以互换的。波普尔指出“具有严格普遍形式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与命题在没有被征伪之前都只是一个在操作上具有实用性的假说,理论在内容上通过批判的证伪机制不断地演化与完善,他将获得更高的可证伪度,其逼真度也将随之提高。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最终波普尔得出一个结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是可反驳性”。可证伪性成为其科学划界的标准,以取代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是以反归纳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这种反归纳主义的方法论,就是波普尔所说的“猜想—反驳”方法论。既然归纳的方法不能促进知识的真正的增长,那么只有通过批判的其他人的理论或者是猜测,或者是采用批判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波普尔所自称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者是“反证伪主义”立场。波普尔认为,“证伪主义找到了一种办法以实现把理性科学同各种形式的迷信相区别的古老理想,不管后来的归纳主义或是证明主义纲领以此而垮台”,这种方法无疑就是“猜想—反驳”的方法。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观察的汇总,而是我们的发明,大胆的提出来准备试探的猜想。如果和观察不符,就清除;而观察很少是随意的观察,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旨在尽可能的获得明确的反驳根据,以来验证结论。”对波普尔来说这就是猜测和反驳的学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只能通过纠正我们的错误而增长”。试错的方法的逻辑起点就是理论或者是观察中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的人是天才,而解决问题的人只是技巧。这就说明了这一点,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问题的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科学家的共识。但是即使这样,波普尔并不认为对一切都怀疑,因为怀疑一切就意味着从头开始,这就会导致批判或争论中夭折或者是中断。波普尔说过“如果我们一定要从亚当那里开始,我想我们没有理由比亚当前进的更多”。波普尔的试错法用公式表述为“问题—猜想—反驳—新的问题”。波普尔指出,科学发现包含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所有的科学家从问题出发大胆猜测、假设,然后进入反驳阶段,根据经验与观察,对假设进行严格的检验。通过试错和纠错,获得逼真度高的理论,这样通过“猜想—反驳—猜想—反驳”不断地往复,科学知识就会不断地增长。波普尔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种以猜想和反驳为基本方法的”批判讨论的传统们知识的唯一行得通的途径。 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一个误解——可证伪性与已证伪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可以作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而是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科学是可证伪的知识,不是已证伪的(或得到证伪的)知识。可证伪性和证伪的不同:引进可证伪性只是作为陈述系统的经验性质的标准。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整理

三大法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观点的整理 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1) 法学流派概述 (2) 一)自然法学派 (2) 1、古典自然法的思想:不是古典自然法学派 (2) 2、中世纪的古典自然法的思想: (3) 1)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神学自然法 (3) 2)古典自然法学派:启蒙时代 (3) 3、新自然法学派:19世纪-21世纪 (3) 1)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衰落与复兴 (3) 2)对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改造 (4) 3)德沃金的基本理论 (4) 二)分析实证主义 (4) (一)奥斯丁(边沁) (5) 1、理论的基础- 主权者的命令: (5) 2、法律与道德:严格分开,不注重法的历史发展,仅着眼于实在法的逻辑分析 (5) 3、区分“实然法”与“应然法”,认为法理学的研究范围严格限定于“实然法” (6) (二)凯尔森 (6) 1、法律与道德: (6) 2、国家与法律 (6) 1)一元论 (6) 2)反对三权分立学说 (7) 3)主张按公民同法律秩序的关系把国家划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种 (7) 4)反对绝对主权理论 (7) 5)国际法思想:国内法与国际法一元论 (7) 纯粹法理论之评价 (7)

国际法理论之评价 (7) (三)哈特 (8) 1、反对奥斯丁“主权者命令” (8) 2、引入“规则”(rule)这一观念 (8) 3、接受维特根斯坦后期语义分析哲学的方法 (9) 1)反对对法律概念传统的下定义的方法 (9) 2)哈特:恶法亦法 (9) 3)哈特:最低限度的自然法 (9) 三)社会法学派 (9)

西方法学思想回顾 (一)、古希腊:丰富的哲学、美学成就,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出现 (二)、古罗马 1.职业法学家集团 * 五大法学家:426年,罗马皇帝Valentinianus III 颁布《引证法》(Law of citations),规定: 凡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依五大法学家的论点决定;五大有分歧,依多数意见;相持不下时,依伯比尼安 2.成文法体系:《国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565左右,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及死后不久新编纂的,它是《查士丁尼法典》、《钦定法学阶梯》、《学说汇编》、《新律》四部法典汇编的统称,也是奴隶制时代历史上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 3.高超的法的分类技术:公法与私法的理论划分首度出现,私法理论体系得到极大发展(伯比尼安) (三)、中世纪 1.基督教一统天下对此前形成的法理学的冲击(独立的法学消失) 2.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重要性–建构了一个人类通过上帝的启示实现美满幸福的路径。 3.法学流派出现:前注释法学派(伦比亚大学) 4.大学的出现推动了法学的发展 (四)、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宣告“近代”的到来 重要性:使法律从天堂回到了人间 (五)、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 (六)、19世纪分析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 (七)、二战后法理学发展:派别繁多、三足鼎立且互相靠拢、非法学思潮的影响 (八)、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批判法学(运动)、女权主义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等

史学概论书目

1.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法)J.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伊格尔斯、帕克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与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13.(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博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英)波普(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英)波珀(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9.恩格斯:《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8-458页。 20.庞卓恒:《中西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其中第2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赵吉惠:《历史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苏)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5.(苏)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6.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7.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庞卓恒主编,田晓文、侯建新副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刘泽华、张国刚:《历史认识论纲》,《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英)爱德华.霍利斯.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004年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34期  No 15 2004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Sum No 1134 [收稿日期]2004-02-27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项目(0301004) [作者简介]许宏武(1964-),男,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学人事处副教授;谭扬芳(1972-),女,重庆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哲学研究§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许宏武1,谭扬芳2 (1.中南大学人事处,湖南长沙410083; 2.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探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论点,结合当前现实剖析其合理因素,并对“必然性与偶 然性的关系”、“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国家集权主义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5-0038-06 批判“历史决定论”是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其激烈程度可以借用布赖恩?马吉的一句话来表述:“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如何能在理解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仍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 者。”[1](11页) 鉴于此,本文拟就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中的主要观点作一梳理,发掘出其合理因素,批判性地对其再批判。 一、何谓历史决定论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状况来看,关于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历史决定论是特指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它包括四大类型: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特指机械论)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其二,历史决定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它主张一切事物包括道德的选择都要由先前存在的理性观念所决定。二是指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它是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自然性、主体实践的参与性等三个方面同时 展开的。它的辩证特征在于揭示历史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历史机遇和历史选择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机制,阐明历史“自然性”发展的过程和迈向真正人类历史的基础、条件和进程。 在西方,用来称谓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并不是“historical determinism ”这一术语,而是“his 2toricism ”一词。这一概念最初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1957年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his 2toricism ”一词就是指一种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承认历史事件的发展具有总体上的不可逆性和前后相继性。但“historicism ”一词在波普尔那里显然是指“探讨社会科学的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 的”[2](2页)。这里,社会规律、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必然性、历史预见性等等成为理解“histori 2cism ”一词的关键术语。波普尔提出的“histori 2cism ”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仅仅是指“历史决定论”。而作为历史决定论,它的理论基石就是对历史因果性、历史规律性和历史预见性的崇拜。

历史法学派的方法论探源

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发端于德国,而影响力则遍及欧洲许多国家。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在德国法律人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处于支配性地位。历史法学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派并且对那个时代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方法论。尽管萨维尼、艾希霍恩、贝泽勒等历史法学家的观点存在诸多分歧,但在方法论上存在某些基本的共识。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历史法学思想,必须由其方法论入手。本文拟对历史法学派方法论的思想根源进行探究。 一、前历史法学时代德国的法学方法论范式:理性法学方法 17世纪后期与18世纪中前期,德国处于理性法时代[1]。萨缪尔·普芬道夫与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理性(自然)法理论盛极一时,在德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逐步取得了意识形态的地位,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将其作为推行自上而下式的启蒙运动以及开明专制主义的精神纲领。理性(自然)法是近代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而理性主义则主要归功于近代科学的勃兴。 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征是追求精密性、确定性、实证性与严谨性,这些属性正是古代科学所欠缺的。[2]近代科学家借助于各种仪器取得了单凭感官永远不可能取得的精确的观察结果,并且用实验来验证各种科学命题,科学开始真正地超越常识。研究手段与方法的进步使得近代科学家形成了质疑陈见、批判传统的科学精神。笛卡尔说:“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3]当科学精神越出自然科学的范围进入知识的全部领域时,它就演变成理性主义精神,所谓的理性主义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及其方法的泛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理性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借助于人自身的理性可以认识世间的一切真理,包括伦理学与法学领域内的真理。于是我们看到斯宾诺莎把几何学证明的方法引入伦理学;[4]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主张确立一门有关定性秩序的数学,称之为“万能算学”,他说:“有了这种东西,我们对形而上学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几乎象在几何学和数学分析中一样进行推论”。[5] 德国的理性(自然)法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降生的。从普芬道夫1672年出版的《自然法与万民法八卷本》一书篇首的那句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精神及其方法对自然法理论的影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 1、文艺政治化 2、题材单一化 3、手法简单化 4、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非专业化 2、批判运动 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 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 1.民族形式民间形式 2.主观主义 3、政治抒情诗 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 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4、新民歌运动: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 74 – 2012年第11卷第1期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及其科学方法论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新流派众多,派别林立,主义纷争,更迭频繁。在科学哲学中,哲学家和科学家围绕认识论的两大问题争论不休,甚至针锋相对。波普尔在《认识论的两大根本问题》一书中指出:“认识论中的两大问题,其一是法则性的命题如何根据个别观察而被正当化的所谓归纳问题也叫休谟问题,其二是如何划定与伪科学界线的所谓界限设定的问题,也叫康德问题。”[1]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两大派别即以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就是经验证伪和经验证实之争。今天,我们探讨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一、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法的批判 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2]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归纳法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它给近代科学革命和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科学动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但是,到了20世纪,一些科学家对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归纳法产生了迷信,思维开始僵化,甚至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波普尔证伪主义学说的提出,给科学界带来一阵清风。波普尔反潮流的新科学观念、天才的逻辑洞见,赢得许多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支持和肯定。如爱因斯坦、梅达华(Peter Medawar)、薛定鄂(Erwin Schroedinger)、波尔、莫纳德(Jacques Monod)和艾克里斯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一)从归纳法到逻辑实证主义。归纳主义是指人类在 认识过程中取得必然性与普遍性方面,归纳方法是否有效的问题。它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 何乔立 吴伟强 鲍健强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其证伪主义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石。本文试图从他对归纳法的反驳角度来评价他,并从可证伪性的角度分析波普尔证伪思想的内涵。在探讨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思想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进步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不断否定才能发展的精神,分析了敢于犯错,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证实与证伪”交互的动态模式的现代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归纳法;可证伪性;方法论意义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He Qiao-li, Wu Wei-qiang, Bao Jian-qia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Karl Popper(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 is the most greatest philosopher of science of 21th century,the falsifications is the foundation stone in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thesis tries to evaluate the Falsifications through refute induction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alsifiabilit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essence thoughts of popper’s falsification, propose the spirit of rational criticism need in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spirit of continue to deny to develop, analyze modern value and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of the attitude of dare to make mistakes, deal with mistakes and failures correctly and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model of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keywords:Popper;Falsification;Induction;Falsifiability;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1-0074-04 作者简介:何乔立(1988— ),男,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吴伟强(1963—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研究。 鲍健强(1956—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理论纵横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收稿日期:2010-03-03 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卢德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 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 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 论方法的渊薮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 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毛泽东的一句最高指示。文革中的庐山会议上,毛批评林彪,又重提了英雄史观与奴隶史观的问题。《“571工程”纪要》中,林立果为其老子鸣不平,提出了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共创论”,在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林立果的“共创论”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因此从文革中过来的人,基本都奉奴隶史观为正统,视“共创论”为邪说。 近来看到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先生在一所大学的演讲 中郑重提出了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共创论”,觉得颇为可笑。 “共创论”实际是个伪命题。历史是由谁创造的?当然是由参与其中的那些人所创造的,因此,如果说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等于什么也没说。毛的问题的真意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究竟是奴隶还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唯心史观认为,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雄是一连串零前面的那个阿拉伯数字,民众则是一个个的零,没有英雄的代表与领导,人民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唯物史观则认为是奴隶决定了历史发展

的方向。毛的那段最高指示不是说英雄没有创造历史,而是说英雄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英雄只有在顺从民意的情况下,才对历史发展起了正作用,否则只能起到负作用。关于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有深刻的论述,感兴趣者可阅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此处不赘。 之所以要纠正朱学勤先生的这一小小的失误,还在于与此相关的历史意义问题。朱先生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一直是坚信卡尔波普尔的历史选择论、反对历史决定论的。 波普尔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无意义的。中世纪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展现了造物主的英明伟大,因为人们发现了存在于自然界的合目的性——造物主创造了植物,又创造了动物,动物吃植物,而动物又给人提供了肉乳蛋、给人提供了畜力,等等。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与神的意志无关,自然界只会向人类发出禁令(你不能长生不老、你不能造出永动机、你不能用竹篮打水),但不会建议或要求人类去干什么。波普尔说的自然界无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

论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 09政治班李正美20090140114 摘要:在西方历史上,本世纪无疑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同时又是人类灾难最为深重的一个世纪。传统的失序、信仰的失落、文化的全面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将西方文化推到接近毁灭的边缘。面对此种局面,西方哲学家们纷纷涉足社会历史领域,试图重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确立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同时对传统的历史和历史思想进行再批判,从而在历史哲学领域形成了一幅流派纷呈,新思想新学说跌出的图景。 关键词:波普尔;历史决定论;历史哲学;反自然主义;泛自然主义 奥裔英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哲学别具特色。他不依傍任何一家学说,并在广泛批判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写出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部重要著作,将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矗立于学术之林,从而引来了广泛的赞誉和批评。不少西方学者为他的著作的出版拍手叫好,称之为“20世纪时代的巨著”、“使人联想到马克思”。而在原苏联和近十余年来的我国学术界,则采取几乎完全否定的观点,将其历史哲学视为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既不像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那样完美,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既有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成见,亦有值得重视的思想成分。特别是将他的历史哲学同近百年来西方各种历史哲学流派相比较,更能体现其思想的独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是批判性的,其批判对象,他称之为“历史决定论”。照他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他认为,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之所以难尽如人意,人类历史之所以灾难频仍,历史决定论难辞其咎。他精心构筑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并对历史决定论进行批评,就在于他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决定论的危害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现代民主精神的否定。 波普尔将历史决定论分为两类,即“泛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物理学方法可应用性的观点”,“如果他们赞成把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则称他们为‘泛自然主义的’或‘肯定的’;如果他们反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则称他们为‘反自然主义的’或‘否定的’”。 波普尔认为,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都是错误的。泛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是错误地模仿自然科学,错误的认为历史科学可以“揭示社会进化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的未来”。而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哲学虽然试图将历史学同自然科学划清界限,还历史学的独立性,但其结果却使历史学成了纯主观的东西,并使自己同批判对象走到一起,即同样表现为历史决定论。 一、对泛自然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 所谓泛自然主义,即赞成应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思想流派。 (一)按照泛自然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必然受制于自然因果律。在这里,没有飞跃,没有断裂,没有停顿,有的只是“历史连续规律”,一切都按部就班地朝着某一理想的目标发展。波普尔认为,研究人类历史虽然可以采取因果性解释,但此种解释与自然领域的困果解释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自然领域,因果关系是重复出现的,因而是可以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