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自评报告

浙江树人学院

二o—年-一月

目录

一、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总体情况 (1)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1)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 (2)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主要成效 (4)

(一)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 (4)

1、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4)

2、推进课堂创新,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 (6)

3、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

4、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9)

(二)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11)

1、深化协同育人,大力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11)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组建订单班、虚拟班 (11)

3、拓展校地合作,加强校政校行合作育人 (12)

4、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12)

(三)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 (13)

1、“引培聘”并重,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13)

2、打造“千百”工程,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 (14)

(四)学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初显 (15)

1、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5)

2、鼓励科技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17)

三、应用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8)

(一)专业应用性建设与改造有待深化 (19)

(二)师资队伍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待提升 (20)

(三)合作育人仍不够深入,优质实践基地仍显不足 (21)

(四)适应应用型建设的评价考核、质量监控尚未成熟 (22)

四、今后工作的主要思路 (23)

(一)以行业学院为龙头,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

(二)紧密对接产业(行业),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24)

(三)落实“千百工程”,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24)

(四)实施“双轮驱动”,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25)

五、特色与示范 (25)

(一)服务产业需求,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25)

(二)创新合作模式,“四轮驱动”架构初成 (26)

(三)推进“六个共同”,创新协同育人途径 (28)

(四)服务人才培养,行业学院成效初显 (29)

实现“四个融合”,全面推进应用型院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自评报告

学校自2015 年底入选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院校后,进一步制定完

善了校院两级建设方案;2016 年,制订了“十三五”规划,将“完成应用型示范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四大目标之一。两年多来,学校以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为引领,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可喜成效。

目前,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近1.6 万人,拥有杭州拱宸桥与绍兴杨汛桥两个校区,占地1220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9 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68 万余册,电子图书约88 万余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5个。在中国管理科学院(武书连)2016 和201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综合实力均排名第一。

一、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学校建校33 年来,坚持“立德树人、为国植贤”的办学宗旨,打好“民办、应用”两张牌,立足杭州和绍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处于一流、部分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全国高校中有重要影响、质量优良、特色彰显的教学服务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性、服务性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借鉴现代服务科学理论和服务理念,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要求。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杭州和绍兴、服务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做出自身的贡献。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适应能力强,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围绕“1 个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

“ 2 个突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构建“ 3 大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实施“ 4 大改革”:应用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课堂和综合领域的改革。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

两年多来,学校坚持“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发展主题,制定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系列举措,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着力实施了应用型本科建设“五个三”工程:

一是发挥三个优势,借力推进转型。学校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的优势、行业优势与院校研究优势,发挥各董事单位成员作用,努力搭建多方参与、多种形式、互惠多赢的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应用型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和理论指导。

二是推进三个对接,有效引导转型。紧密对接产业(行业),以“适应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紧密对接职业标准,结合学分制改革,系统修订培养方案,不断加强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推进课程体系、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的对接融合。继续推进“卓越计划” 、校企合作虚拟班、订单班、行业学院等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是三措并举,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实施“百业培师” 计划,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继续实施“千人业师”计划,在巩固与原有业师联系的基础上,确保每年新增

100 名业师进入课堂协同教学。

四是实现三大突破,打造应用型学科平台。重点建设5 个省级一流学科,以学科为载体集聚、统筹各类科教资源;通过行业学院、产学研平台的建

设,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争取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一致起来,实现社会服务的新突破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新突破。

五是着力三个重点,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构建“双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制度,营造学生能力培养的自主实践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创业学院建设,设立创业基金,完善创业平台。

六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长效机制。在组织保障方面,学校成立了校长、书记担任组长,所有校领导参与的应用型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各职能部门牵头的8个分项目建设工作组,坚持建设主体在二级学院,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建设目标与任务。在制度保障上,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试点示范院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关于行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 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产学研合作平台认定与考核办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制度,为应用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在资金和条件保障方面,学校设立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万元,同时,鼓励企业对行业学院进行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吸引企业资金1000多万元;学校按10:1对外来投入进行配套奖励,并在实验资源等方面给予优先投入保证。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主要成效

两年多来,学校认真落实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方案,通过四个“融合”: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学创融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型院校建设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一)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

1、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制订了“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按照“适应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思路加强专业建设。近两年,调整电子商务专业学位授予门类,增设护理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健康家政养老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强资源整合,组建了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先后设置了工商管理(社区与家政管理、社区与养老机构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符合社会民生需求的专业(方向)。

加强专业建设的“群落化”和主干专业的“品牌化”。学校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等六大应用性专业群落,努力对接行业产业链。市场营销专业获立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获立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现拥有14个国家级、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其专业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31.03%。

推进专业应用型改造。学校继续在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改革。制定了《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的指导意见》,分批组织应用型专业建设与评估,引导各专业按照“一个专业对接一个行业(产业)”的要求,以产业(行业)的需求倒推培养要求与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85%以上的专业进行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已有20个专业参加了应用型专业评估(见表1),进入应用型专业建设行列。前8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40.55%。

表1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学校把招生、专业分流、专业评估等情况作为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将招生计划、建设资源向社会紧缺专业、优势特色专业适当倾斜,倒逼各专业不断加强内涵建设。2016

年动画专业在专业分流中因学生选择过少,暂停开设;此后,该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成立定格动画创意行业学院,加强特色建设,在2017 年的专业分流中,学生认可度大幅提升,随后恢复了两个班的建制。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2017 年,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修订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框架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选择性,增加分层分类教学;灵活设置多种专业培养方向与模块、各类选修课程;实施“博雅计划”,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实行“文理交叉、分类选课”。各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平均为27.14%,比2014年提高了8 个百分点。

2、推进课堂创新,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

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学校着力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应用性改造,推进课程体系、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的对接融合。学校修订了“应用性课程建设标准”,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共同开发教材等教育资源。截止目前,先后组织建设了校优秀应用性课程96 门、院级应用性课程100 余门。深化核心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支撑,各专业确定6-8 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核心课程企业合作伙伴的参与率提高到50%以上。以点带面,逐步对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案

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案 背景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前提是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应用性本科专业。要聘请更多行业企业相关领域 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评议论证,拓展现有专业内涵,增设一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 调整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提高应用性本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集 中度,形成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类 型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高校要突破现有学科框架,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建设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重构课程体系。 要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样化培 养方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实践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扩大学生在实务 部门和企业的顶岗实习规模,明确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习课,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 企业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全面推广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成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 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 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部门实际需 求无缝对接。要依托实务部门和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 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实现高 校与企业全方位、实质性合作。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要推动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 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面向生产技术 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高校要紧密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组织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 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教师和工程师资格兼具、 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要支持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 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作 为青年教师实习导师。要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完善应用型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建设 (1)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2)因“室”施“法”定条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机电信息实验实训室类型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类实验室、机电类实验室、现代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的状况和实验的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实验实训室的准确数据。 (4)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 教发[20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自评报告 浙江树人学院 二o—年-一月 目录 一、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总体情况 (1)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1)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 (2)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主要成效 (4) (一)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 (4) 1、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4) 2、推进课堂创新,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 (6) 3、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 4、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9) (二)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11) 1、深化协同育人,大力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11)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组建订单班、虚拟班 (11) 3、拓展校地合作,加强校政校行合作育人 (12) 4、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12) (三)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 (13) 1、“引培聘”并重,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13) 2、打造“千百”工程,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 (14) (四)学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初显 (15) 1、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5) 2、鼓励科技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17) 三、应用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8) (一)专业应用性建设与改造有待深化 (19) (二)师资队伍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待提升 (20) (三)合作育人仍不够深入,优质实践基地仍显不足 (21) (四)适应应用型建设的评价考核、质量监控尚未成熟 (22) 四、今后工作的主要思路 (23) (一)以行业学院为龙头,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 (二)紧密对接产业(行业),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24) (三)落实“千百工程”,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24) (四)实施“双轮驱动”,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25) 五、特色与示范 (25) (一)服务产业需求,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25) (二)创新合作模式,“四轮驱动”架构初成 (26) (三)推进“六个共同”,创新协同育人途径 (28) (四)服务人才培养,行业学院成效初显 (29) 实现“四个融合”,全面推进应用型院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自评报告 学校自2015 年底入选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院校后,进一步制定完

关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04196915.html, 关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作者:林燕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7期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建设水平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87-02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建设水平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显著特点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其专业设置能更广泛地与地方经济及社会接轨,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全方位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很快,办学水平有很大提升,但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今天,如何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切合实际的定位 专业建设缺乏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特色不鲜明,专业趋同性严重,定位不准确。片面追求“高、大、全”,没有在实质上对专业建设进行内涵改造。没有和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仅注重形式,对内涵理解的不透,缺乏深层次研究和探索。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空洞,缺乏必要的措施保障,没有详细实施过程。有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制定方案而制定,不是为了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如有的院校提出的“3+1”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专业背后没有强大的企业群支持,没有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支撑,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多数认为就是时间上的“3+1”,在“1”这个环节上究竟要做什么,校企如何联合培养人才,怎么加强管理和进行质量监控等还没有好的办法。 (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是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专业教师数量不均衡,制约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的专业特别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摘要】“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吴学松,金 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 大 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

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 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正逐步向着不同的方向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一所院校实施综合改革和谋划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因此,有必要将高校的内涵体现在办学定位和特色上,形成高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不断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迫切需要引导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院校转型发展就是要从不同维度,积极适应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调适,以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及运行模式。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种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实施,改革的内容和目标更加明确,只有实现从原本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国家和部分省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分类转型发展,不断强化内涵和特色,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必要通过落实分类管理,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及规格,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严重失衡问题。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应用型本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

67 2012年 Vol.27 No.9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2-08-19 作者简介:曾志刚(1980-),男,福建福州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应用物理方向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地方经济飞速进步的大背景下,本科院校的发展必须面对学科建设这一重要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一、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 作为新时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一流学科、优势学科”作为发展目标,不断为学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一,加强对学科建设软环境的投入与支持,确保学科建设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选择具有典型性、前沿性的研究方向,通过广泛论证、深入调查分析及学术交流等手段,对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学校自身水平与学科建设状况,加大研究力度,优化研究人员队伍构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开展具有特色化的科研项目研究。其二,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影响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平台,通过开放实验室、增强仪器设备的共享与利用效率等方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挥合力作用,体现平台建设的职能,增强影响力与辐射范围。其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资源共享意识,满足优势互补需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平台作用。通过构建高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强化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建设与管理,有计划地引进外文文献,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数据库。 二、争取更多项目经费支持 当前,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由学科建设水平决定,而学科建设水平则以科研水平为重要体现形式。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强化研究力度,才能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的稳步发展。但也应认识到,开展科学的研究工作并非一项容易的事,将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在做好基本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活动。因此,创设有效的激励体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更利于推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做好努力:其一,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的倾斜,全面支持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形成整体发展;其二,通过推行校级项目、院级项目,挖掘更多具有潜力教师的力量,加快科研成果转变,为申请更多省部级项目、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其三,在各院系定期举办学科建设报告会,展览学科建设的成果,加强对优秀教师、具有突出贡献教师的激励政策,以此调动全校 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争相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三、打造应用型学科团队 以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存在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科研项目的骨干与带头人,难以形成有效的学科团队。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更多科研项目骨干及学科带头人,树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榜样;加快高校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双师型”队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应该认识到,由于受到历史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并不重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不具备工程职称等,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轻应用”、“重学术”,并在高校教育中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上,教师接受工程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如何加快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点。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正逐渐呈现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特征,研究课题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这也是教师队伍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在高校应用型科学团队中,应包括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统筹开展学科建设,以教授或者教授级高工作为首席科学家,融入副教授、高工等骨干,与工程师、讲师等共同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产学研结合发展 在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学术的重要作用,尤其面向市场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更新学科知识、学科技术与学科技能,突出应用型特征。一方面,实现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并结合市场应用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实验中心;在开展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专业市场竞争状况与竞争潜力,争取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好地将原创性结果转变为成果、转变为商品,归纳总结具体的方法、路径与步骤;尤其加大力度开发研究院所、研究型大学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所谓产学研结合,主要应用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以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更多探索与提升自我的机会,做到理论付诸实践,以教学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反过来,以飞速发展的产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既符合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是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研究 曾志刚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处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09-0067-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 齐平 朱家勇1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1]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区别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亦即潘懋元先生所说的“中间类型高校”[2],也有人称之为“一般本科院校”[3]、[4]。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且叫法不一,分类比较混乱,本文赞成陈解放的观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是基本一致的,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类高校统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以便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5],本文从校定层面进行探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6],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7]。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进入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5% ,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此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接着,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1作者简介:齐平 广东药学院发展研究部副主任;朱家勇 广东药学院院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