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得体会 横渠四句

心得体会 横渠四句

心得体会 横渠四句
心得体会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2.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

3.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为政以德”进行比较。

故事导入:

●有一则公益广告,讲述的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解说: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hào、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

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基本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同学们,你们今天为什么而学习?又为什么而生活?相信学习了《横渠四句》后,你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段台词“现今社会分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哲学家,另一种是头快乐的猪。”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更愿意选择哪

一种呢?痛苦的哲学家,常常思索人生的真谛,因不得求解而困惑痛苦;快乐的猪,没有思想,不去考虑今日明朝而简单快乐。哲学家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却是一种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冯友兰的《横渠四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梳理课文,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横渠四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引出下文关于四

句话的具体解说。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并逐句阐述其内涵。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指出只有儒家所说的“圣人”才是最合于人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天地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二、问题探讨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指的是哪四句?为何叫横渠四句?前一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找答案,后一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明确:横渠四句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因张载为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而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他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理解“横渠四句”的含义。1、首先研读第二段。●

阐述对“横渠四句”的意义和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内涵的理解。

明确:本段首先简要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作者认为张载的四句话体现了人的特点,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接着又说四句中“为”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而张载就是哲学家,因此,作者的实际意思是“横渠四句”应该是哲学家或哲学的神圣的使命和任务。因为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于禽兽者及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哲学就是帮助人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

天地即自然宇宙,天地本来无心,而人有心,人的心即是人的自我认识和对天地的认识;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请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①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明确: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2、研读三、四段●A孟子说:“夭yāo寿不二,修身以俟sì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明确: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人生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B阐述对“横渠四句”的后二句内涵的理解。明确:“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儒家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作者是如何解读“横渠四句”的?

请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并讨论探讨。参考:

为天地立心:“天”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简单地说,即是要我们端端正正地做一个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生民立命:儒家将命与义合而为一,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一个人果能如此,他就可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能做到心安理得,都能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安宁,这也可以看作是张载为万千生灵所确立的精神家园,所确立的灵魂的安顿处。可见,“为生民立命”其实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阐述人应该如何处事、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矛盾的。

为往圣继绝学: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子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

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往圣之绝学,也就是儒家先贤先圣一脉相传之道,主要表现为:以张扬仁义为根本,以正明心性为大要,以肯认伦常为旨归。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道理显而易见,能弘扬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能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唯有人类才能做到,或者说唯有哲学才能帮助人类做到。

●思考: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意义。

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大公无私,天人合一。

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这样才最宜为王,这样也才能做到德治,以德服人。

“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内圣”是“外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必然延伸。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参考: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参考:张载的这四句话具有超时代的性质,教师借此题让学生探讨这四句话的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树立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为天地立心”,可理解为人类要成为自然界的头脑,做好保护地球生态的工作,使万物的生命得到健康的发育。——做人是我们读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做到“明理做人,问心无愧”。

“为生民立命”,即反对战争,消除贫困和压迫,使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切实保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我们要通过努力学习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为百姓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

“为往圣继绝学”,指继承和发扬古圣贤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使他们的救世情怀、

仁德品性、人文睿智能重放光彩,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

“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化解各种文明危机,开展文明对话,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确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公正、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五)教师小结:●总结四句之内涵1、“为天地立心”——达到对于天地宇宙的正确认识;“为生民立命”——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古代儒学的优秀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外王”之学

●分析文章结构(结构紧凑、条贯有序)一(1)提出问题二;(2-4)分析问题;三(5-9)总结问题。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现在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这著名的“横渠四句”,所说的是读书人志向,说的是读书人应该有的世界观,一要正心,心术要正;二要为百姓,民本思想;三要取得学术成就,继承先人智慧;四要贡献社会,做有利千秋万代的事。即古人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此类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横渠四句

现实的政治实践证明:人们决非因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规章制度,社会道德舆论及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往往起着“治本”的更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为治国之道,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则是强制的道德,它们功能互补、相辅相成,成为治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骤和环节。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孔子所处时代及个人的局限,其“德治”思想势必打上阶级的烙印,孔子主张“德治”的动机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其出发点并非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再如他对周礼的推

崇过犹不及,其“德治”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所以,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要辨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理论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篇二】横渠四句横渠四句

故事导入: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

根本内涵的阐释。

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

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hào、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三、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段台词“现今社会分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哲学家,另一种是头快乐的猪。”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呢?痛苦的哲学家,常常思索人生的真谛,因不得求解而困惑痛苦;快乐的猪,没有思想,不去考虑今日明朝而简单快乐。哲学家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却是一种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冯友兰的《横渠四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梳理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横渠四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引出下文关于四横渠四句

句话的具体解说。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并逐句阐述其

内涵。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指出只有儒家所说的“圣人”才是最合于人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天地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二、问题探讨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指的是哪四句?为何叫横渠四句?横渠四句

前一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找答案,后一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明确:横渠四句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因张载为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而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他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参考: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

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横渠四句”对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参考:张载的这四句话具有超时代的性质,教师借此题让学生探讨这四句话的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树立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为天地立心”,可理解为人类要成为自然界的头脑,做好保护地球生态的工作,使万物的生命得到健康的发育。——做人是我们读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要做到“明理做人,问心无愧”。

“为生民立命”,即反对战争,消除贫困和压迫,使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切实保证,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我们要通过努力学习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为百姓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

“为往圣继绝学”,指继承和发扬古圣贤的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使他们的救世情怀、仁德品性、人文睿智能重放光彩,照耀人类前进的道路。

“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化解各种文明危机,开展文明对话,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确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同建设一个繁荣、公正、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五)教师小结:

●总结四句之内涵

1、“为天地立心”——达到对于天地宇宙的正确认识;

“为生民立命”——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

“为往圣继绝学”——弘扬古代儒学的优秀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内圣”之学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外王”之学【篇三】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意义深远

“横渠四句”意义深远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xx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儒家有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

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为天地立心”是指达到对于天地宇宙的正确认识,为社会重建以“仁”、“孝”为核心的精神价值。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是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孟子所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因此,“为生民立命”是昭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因此,“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绝学”,弘扬创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万世开太平”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集中体现了救国济世之志,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

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寻求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道路。【篇四】横渠四句横渠四句2

《横渠四句》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比较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对横渠四句的解读。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教学难点】横渠四句

选择关键的句段,难文浅读,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点拨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看两则片段,说说都反映出怎样的人生境界?

第一则: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

羊。”记者默然。

解说:这就是人生的自然境界。

解说: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就跟随冯友兰先生领悟一下“横渠四句”中饱含的人生境界吧!

一、课前准备活动成果展示:

(一)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张载和冯友兰的生平情况。

(二)了解文中“横渠四句”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为感知课文扫清理解障碍。

明确: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冯友兰(1895—xx),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xx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xx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等职务。

学术著作,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等,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论著编为《三松党全集》。

二、课文内容分析:

(一)活动一:

1.找出课文中冯友兰先生关于“横渠四句”的理解。。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横渠四句”的含义。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

“为天地立心”天地即自然宇宙,天地本来无心,而人有心,人的心即是人的自我认识和对天地的认识;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信宗教的人把万事寄托于“主”,儒家将外在必然与内在当然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救国济世之志。

(二)活动二: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意义。

明确: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大公无私,天人合

一。因为圣人心怀天下、客观公正,因此圣人的各种感情乃是宇宙中客观的现象,并不特别与个人联结在一起,这样才最宜为王,这样也才能做到德治,以德服人。

“内圣外王”应是一个整体,“内圣”是“外王”的内在根源,而“外王”是“内圣”的必然延伸。

2.横渠四句和“内圣外王”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之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如何建功立业的问题,是“外王”之学。

3.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本文的“以德服人”和孔子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比较。

明确:“内圣外王”和我们要学的孔子的思想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政治的特色。两

者有共通之处,试联系起来看。

用投影仪投出以下内容:

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德治是执政者像北

传统蒙学的当代意义

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另外蒙学也指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的遮蔽而产生的变异。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天道,富于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一儒家教育的主旋律:大学与小学 1 大学 (1)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指十五岁时立志向学,自十五开始的学习,被称为“大学”,主要学习《诗》、《书》和如何执守礼制。这时,一些才质不好的人则回去种田。回去种田的人称为农夫,继续读书的人称为士人。(参朱熹、吕祖谦编订《近思录·教学之道》)于是,社会就有了劳心与劳力的分工。

横渠四句教

张载的“横渠四句”知之久矣。但是未来得及深研。兹见到介绍,感觉不错。古代中国,在文化层面上,国家真正可以依靠的是官吏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及未做官的那些同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及通过他们教育出来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当代,主要是指当今,知识分子基本上是不可能依靠的了。因为,社会环境变了。现在可以依靠的,大体上是依靠共产党。当然,共产党当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国家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但是,单独依靠一个社会群体已经是不行了。应该是,把这些人和社会大众的力量真正结合在一起。国家应该依靠这种力量和群体。这大概就是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精神还是一致的而且是高度一致的。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哲学早已指明。张载的这四句,就是一个明证。实际上,这些思想是一贯的。孔子就是平民政治家,平民教育家,就是对天下兴亡满怀自觉的责任心的“匹夫”。这以后,这种人,这种传统,这种精神,就绵延不绝于我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历史当中。5000年来,太阳天天升起,月亮月月圆缺,潮涨潮落,花开花落,洪水台风,灾荒地震,外敌入侵,内乱不已,都不曾毁我中华民族的不屈奋进的脚步和进程。其核心,就在于有这种文化精神,有这种民族心,民族魂。但愿我中华文化日益发扬光大!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摘:刘梦溪:“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张载 横渠四句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张载与《西铭》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程灏、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但《西铭》影响最著,全文只有252个字,兹全录以共饷。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之。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张载集》,页62至63)《西铭》为人类描画出一幅仁慈博爱的世界图景,其基本假设是天地、家国、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用不二。而且推而扩之,由人及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这一放着光辉的哲学思想由此诞生。其实就是赋予生之为人以义理良知,合异返同,仁民爱物,归原大公。不止二程,朱熹以及后来的王夫之,都极看重张载的这一思想。朱熹说:“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朱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_1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简明朴实,却有着丰富内涵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提法。能不能发挥、如何发挥这个积极作用,需要从世界到中国、从历史到现实,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反复观察、思考,积极探索、实践。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我们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开展宗教工作,必须时刻注意并充分估计宗教的这些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正是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全面、深刻的认识,立足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的敏锐、准确的把握,立足于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而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的鲜活实践,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对宗教问题要有“四个全面认识”: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只有做到“四个全面认识”,才能为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宗教到底是和谐因素还是冲突因素,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宗教问题却成为热点问题,对世界发生着重大影响。有的冲突、战争,直接因宗教引发。有的冲突,又因宗教因素而加剧、扩大,变得扑朔迷离。 在国际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各方都在争夺宗教这面旗帜,因为这面旗帜下汇集着数量可观的群众。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为拉选票,争相拉拢靠近宗教。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他们仇视的主权国家兴风作浪。 邪教不是宗教,但它往往冒用或盗用宗教的名义,散布精神麻醉的病毒,实施精神控制的邪术,欺骗群众,危害社会,触目惊心。对邪教,国际社会纷纷采取多种方法防治、果断措施严惩。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经预言,随着科学的不断胜利,宗教将很快被逐出历史舞台。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情况并非如此。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同时,本来应该有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但现实是,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影响却还在增大,在一些地方颇有升温之势。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但在当代世界,主张和平、宽容的宗教不幸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他们或是借口宗教问题干涉

横渠四句

故事导入: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

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hào、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三、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电视剧《金婚》中有一段台词“现今社会分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哲学家,另一种是头快乐的猪。”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呢?痛苦的哲学家,常常思索人生的真谛,因不得求解而困惑痛苦;快乐的猪,没有思想,不去考虑今日明朝而简单快乐。哲学家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却是一种必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冯友兰的《横渠四句》,了解人生的真谛。 ●梳理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横渠四句”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四句话。引出下文关于四 句话的具体解说。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概括“横渠四句”的意义并逐句阐述其内涵。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指出只有儒家所说的“圣人”才是最合于人的标准,才能肩负起天地赋予人的神圣使命。 二、问题探讨 ●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指的是哪四句?为何叫横渠四句? 前一问题可让学生自主找答案,后一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明确:横渠四句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因张载为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而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他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你怎样理解“内圣外王”? 参考:张载的“横渠四句”正是把“内圣外王”较好地贯通起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明了宇宙之本体,确定安身立命之道,实为“内圣”

冯友兰《横渠四句》阅读答案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与感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研究问题、地位)研究宗教的学科便是宗教学。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现代社会,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能,让人有所寄托,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 在人类早期社会,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某些宗教分离出来,但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起到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可以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 1、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有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唯物观,坚持科学的脚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准备,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才智。 2、同时它能满足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和信仰需求,有利于我们了解宗教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 使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了解宗教学涉及的教义、民族历史等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 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 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朱熹编著的著作 首先是《童蒙须知》。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

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再次是《朱子家训》。它主要论述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处世原则,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家的范畴,成为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部寻求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伦理参照书。最后是《训子从学帖》和《训蒙绝旬》。二者在笔调上显得语重心长,叮嘱再三,充满了对蒙童游子见贤思齐、奋发图强和读书明理的期盼与厚望。 这些家教著作从总体上看,基本属于一种规范式、条例式的教育细则描述,重在对蒙童进行外在的行为约束和人格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谈及最多的是子女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几乎不见父母长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用朱熹自己的话说就是:“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二)、朱熹主要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

统筹方法读后感

统筹方法读后感 篇一: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心得体会 读《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有感 徽州区人社局康伟 在工作中,有时候很多事情会凑到一起;在生活中, 家里家外会有很多事需要处理;办事之前先进行一下统筹安排对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很有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今天再次读来,才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涵义,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有了具体的应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正如华罗庚在文中所举的泡茶的例子,如果不梳理一下行动顺序的话,就会浪费时间降低办事效率,甚至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结合自身目前的工作,当前正值社保审计之时,中心各个险种的数据都在紧锣密鼓的梳理,如果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话,很容易手忙脚乱,完不成任务不说还会累得心力憔悴。那么,怎样将华罗庚的这一科学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呢?这就需要统筹安排。统筹安排的运用在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决策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臵,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统筹安排的运用要求我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机 动灵活,如果接到紧急任务,就先完成紧要的任务,再按照计划行事。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做起来很轻松,有的人做起来却很费力;同样一项任务,有的人做起来效率很高,有的人做起来却迟迟完不成任务。我觉得除了能力和水平等因素

之外,掌握完备的方式方法对与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树立高效的意识,要认识到树立高效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在使用时间、安排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效率状况,树立高效意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是确定工作目标。尽管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是繁多复杂的,但明确的工作目标将会少走弯路,以目标来约束,才会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合理的资源整合达成目标。 第三是要知道怎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事有轻重缓急,工作应有主次之分。合理地安排任务能将主要的资源分配到最重要的工作中,从而使自身效率得到最佳体现。 第四要明白如何加强时间管理问题。时间因素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瓶颈,时间使用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只有利用好各种管理时间的技巧来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彻底摆脱工作效率低下的困境。 第五要掌握如何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系统。沟通是进行工作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组 织与组织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工作氛围;才能大大减少冲突和隔阂所导致的不合作现象;才能更有效率地支配所拥有的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要明白如何克服主观的低效因素。当自身行为和能力成为制约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时,就需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成熟的管理技能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善于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年级返校复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应该充满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那些不断跳动的数字,那些不断闪现的镜头,那些不断更新的消息,这场疫情每时每刻的变化都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内心。疫情的来临,不仅威胁着公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公众心理健康,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阻隔,从2月9日这个原定的春季学期返校报到日推迟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今天是开学第一课,这一课我们来说一说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如何预防新冠肺炎。 第一篇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首先,面对疫情,有一种坚强让我们泪流满面。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医护工作者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敬!那么,这次疫情都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关于人生的意义。83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第一时间给瘟疫定性,他科学抗疫的铿锵话语是国人心中的定海神针;受疫情感染的医护工作者表示,“等我病好了,我会再上一线”,他们的担当令人肃然起敬。一群群的白衣天使,来不及与家人告别,便冲在了疫情防控的突击前线,他们是永不言败的钢铁战士;全国各地紧急动员,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基层公务员、快递小哥、超市售货员、小区保安、出租车司机、新闻记者,还有千千万万的志愿服务者,等等等等,他

们的尽职尽责,才使我们在疫情面前,工作有序,生活如常,内心安定。当然,还有我们敬爱的老师,每天关心大家的身体健康,反复叮嘱在家生活、学习的注意事项,为我们学习答疑沟通……这些无论名利、无惧生死、逆流而行的勇者,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逆行者”。他们让我们明白: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坚持善良正直与勇敢,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这也是我们希望所有同学将来能够成为的样子,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意义所在。 第二,关于国家的命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可谓大疫面前更显大爱!亲爱的同学们,无论将来你身处何处,身居何位,都应长存浩然之气,选择遵从内心,坚守理想。面对磨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互鼓励、共赴国难。山海有涯,大爱无疆,中华民族总是历磨难而愈勇,遇百折而不弯;每至时艰,便是中华儿女举国同行,同舟共济的时刻。我们要看到,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也会成为爱的海洋。 第三,关于学习的目的。打赢疫情阻击战,不仅要依靠信心和态度,更需要依靠科学和技术。人类从远古社会一路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从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文化现象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但这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 创建本体论 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荀子曰: “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荀子?解蔽》)朱熹曰:

“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 “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本质”一词,其希腊原文是“to ti en einai”,按苗力田等人的理解,其中文意思为“是其所是”,表明了本质先于事物存在的先在性。在康德那里,事物本质与现象是对立起来的,二者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黑格尔反对这种划分,他把“本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确立下来,认为:“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它自身同一又包含着有差别的规定。现代西方哲学对本质的讨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象学认为本质并非是超越现象的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质就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的方面,现象学意在说明本质概念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另一个方向是本质主义者的讨论,他们从区分事物本质特性和偶有特性分析角度分析。 谈了这么多有关本质的含义,我们再来了解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的本质 历史上,每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很关心宗教的本质问题。对宗教的本质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都对中国个人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积淀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虽然接受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影响,但是很明显地保留了中国的特质。 当今世界工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产生于农业时代并且以其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快节奏呢?并不见得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各种国学培训班也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然这些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也没有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但足以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华名族的精神当中,这是长期形成的,而且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传承性,中国文化在这方面显得生命力更加强大。自春秋战国起,中国文化百家争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善,中国文化是小农经济孕育的,对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具有适应性,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也相互完善。明显的就是文化和政治的适应,我们看到,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盛世享用乱世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乱世糟蹋盛世积累的物质财富”。中国古代的君王很早就认识到思想的重要作用,利用知识分子治国,统一思想文化以稳住知识分子,文化与政治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个人并不认同。我认为儒释道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讲修身,道家讲守心,佛家讲清静。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曾指出,儒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国,释道三教虽然观点不同,历史上曾出现过摩擦,但总体上说数千年来一直和谐相处。在中国,三教并流,互渗互融互化,与其他学派一起在长期的交流中造就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之所以能出现三教并流的状况,我认为这与中国文化的主旨:和,是分不开的,这点表现出的中国人的特质是能忍,会包容,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兼收并蓄。有人认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出于儒学一直被作为官方哲学这点考虑的,但这只是因为儒家的出世观和它提倡的齐天下的种种理念适合治国,而他的学派同样以其特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清朝扎起中后期无疑把中国文化禁锢在了牢笼之中。他的文字狱限制了文化的相互交流,阻挡了文化的进步,闭关锁国又使得文化与外界无法沟通,中国文化由此停滞不前,以至于后来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清朝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给中国带来了文化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持批判态度。我认为这并不是产生于小农经济的中国

统筹方法读后感

统筹方法读后感 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心得体会 读《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有感 徽州区人社局康伟 在工作中,有时候很多事情会凑到一起;在生活中, 家里家外会有很多事需要处理;办事之前先进行一下统筹安排对提高工作、生活的效率很有帮助,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磨刀不误砍柴功”,正如华罗庚在文中所举的泡茶的例子,如果不梳理一下行动顺序的话,就会浪费时间降低办事效率,甚至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结合自身目前的工作,当前正值社保审计之时,中心各个险种的数据都在紧锣密鼓的梳理,如果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话,很容易手忙脚乱,完不成任务不说还会累得心力憔悴。那么,怎样将华罗庚的这一科学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呢?这就需要统筹安排。 统筹安排的运用在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决策来进行资源的有效配臵,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统筹安排的运用要求我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机动灵活,如果接到紧急任务,就先完成紧要的任务,再按照计划行事。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做起来很轻松,有的

人做起来却很费力;同样一项任务,有的人做起来效率很高,有的人做起来却迟迟完不成任务。我觉得除了能力和水平等因素之外,掌握完备的方式方法对与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 要想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树立高效的意识,要认识到树立高效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在使用时间、安排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效率状况,树立高效意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是确定工作目标。尽管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是繁多复杂的,但明确的工作目标将会少走弯路,以目标来约束,才会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合理的资源整合达成目标。 第三是要知道怎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事有轻重缓急,工作应有主次之分。合理地安排任务能将主要的资源分配到最重要的工作中,从而使自身效率得到最佳体现。 第四要明白如何加强时间管理问题。时间因素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瓶颈,时间使用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工作效率的高低。只有利用好各种管理时间的技巧来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彻底摆脱工作效率低下的困境。 第五要掌握如何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系统。沟通是进行工作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工作氛围;才能大大减少冲突和隔阂所导致的不合作现象;才能更有效率地支配所拥有的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对当代中国新兴宗教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新兴宗教的思考 一般认识上来讲,在中国只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具有合法地位。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只承认此五大宗教的信仰。近年来,由于国外新兴宗教快速发展并向中国蔓延,一些新兴宗教教派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同时,“邪教”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频爆发。人们对“新兴宗教”的关注也逐渐深入,有关探讨和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2010年12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在北京召开了新兴宗教发展趋势研讨会,巴哈伊教、摩门教、天帝教、真空教等新兴宗教的领袖出席了该会议。会议对新兴宗教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发展趋势等问题开展了探讨。《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中指出[1],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信仰领域形成了除“五大宗教“之外别无其他宗教的假象。如今,新兴宗教和新兴宗教现象升温,中国社会应正视除“五大宗教”之外的其他新兴宗教。 一、新兴宗教的界定和认识 新兴宗教是区别于传统宗教而形成的概念,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新兴宗教”是泛指19世纪下半叶以后形成的一些教义、组织形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与传统宗教有明显区别的宗教团体[2]。由此观之,新兴宗教实际上是中性,但人们提起他就常常会产生贬义的错觉,将其与“邪教”、“迷信”、“伪似宗教”等概念混淆。 二、新兴宗教的产生 事实上,中国的新兴宗教运动已有40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的打击与文化大革命将其扫荡,此后中国基本上已不存在任何新兴宗教。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程,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出现。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为其提供了产生和扩展的空间[3]。 首先经济转型,计划经济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出现了贫富悬殊与普遍腐败等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了部分民众的迷失,因此,各种信仰和宗教(包括新兴宗教)就可能成为宣泄的途径。 其次,思想领域摆脱了过去几十年的一统局面,出现了多元的倾向。这种多元倾向,不仅为各种新思潮、新观念创造了相对广阔的空间,而且也释放了过去被行政手段禁锢的信仰与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