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无画处是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无画处是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无画处是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无画处是妙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无画处皆成妙境”---论国画中的

“留白”艺术

【摘要】中国画中的?留白?、?空白?、?布白?或是?计白?,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法,是指中国画构图中的无画处。它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从而获得的一种意向空间。它的存在,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审美意识和方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密不可分,同时它作为一种绘画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中国画作品之中,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虚实;意境

一、留白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东西方绘画都十分讲究留白的处理。留白关系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艺术效果。不同的画种,有不同的留白处理手法。留白的产生与历史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种留白手法。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彩陶,晚周帛画风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顺着绘画史的足迹,我们可以发现绘画留白被越来越巧妙地有机组织到画

面中来,反映出人们对留白的觉醒和深化。

中国绘画发展中有条重要的经验,?师于古而不泥于古,虽变

于古而不远乎古。?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似乎更多强调了中国画的革新,而对其传统之继承和研究则显得不够,因而许多国画家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并未下过足够多的功夫,过早求脱,把异化语言当作本体语言的改良。笔道少了叫禅境,繁杂舛异的笔墨堆积叫厚重,无端的涂鸦似乎成了创新,更谈不上什么意境。中国画注重意境创设,说到中国画的意境,不能不说说?留白?,物象之上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流水、浮云、尘壤、迷雾等,与不同的实景搭配,产生不同的意境。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事实上是很大的学问,也是国人的智慧体现。在西画中,?白?是通过白色颜料画出来的,是高光,而对于国画来说,大多数的?白?,则是在画面中空出来的,这种空白,就是气,它能够随着画中所绘及,从而形成一种动势,也称?气局?。素描和水彩画也如此。国画重视墨彩的韵味,在形式美上更有悠久的传统。国画中没有如西方形态中的?透视?概念,中国画中讲究?三远?或?六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形成?阔远?、?迷远?、?幽远?三法。人们把留白这种能产生意境和想象的空间,自然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原素。?白?即?无?,也就是?虚?,落入画面之上,便是?虚景?。这种绘画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无?有?无为?之意,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完全顺应画中的?气局?流走。画中留白之处气势中存在一定的方向感,布局空白让人感觉有气之充溢。中国画家利用?白黑?

二素,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的虚实关系,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在视觉上阐述着老子文化的精神境界,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没有留白的画是不完整的,没有意境的画是没有生命力的,从某种意义来讲,留白是中国画审美之必须。看中国画,要追寻流势,而不是看块面、对称、透视等,这是中西画中审美中的差异所在。

二、留白所产生的意境美

白的本质是?单纯?。清代画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亦即画外之画也……也就是说,?白?虽然是指画纸之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将其臵于?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如清代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无画处皆成妙景。??无画处?正是画中留出的空白,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国画中的天、地、水等往往以空白代替,背景多是以虚代实。在中国画的构架中,画面中往往以淡为尚,以简为雅,以淡微为妙境。在怡怿恬淡虚无的笔墨韵律中,展示自然与人生的内在节奏与本根样相,即物我神遇迹化之间的豁然开悟之境。深化放大淡而趣白,此类留白充当的也是一种妙化的语言,也是?白?在同等分量下

的不同感觉,空灵、深遂、无穷无尽,甚至幻化的感觉均出于?白?,也就是?无?的另一种状态,给观者留下了应人而读的想象空间。刘墨在《八大山人》中这样说:?这种最简单,最赤裸的形式,能更好地表达出禅宗的精神吧。另外,能以绝对的‘本来无一物’这种真实感所形容的纯粹的心来观看,就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所说的意义。在日本,这种思想方式促使了一种叫做‘白纸赞’的诞生,即在一张白纸上什么也不画,或者在某个角落里题上几个字,使之成为冥想的世界,象征着的却是广阔无边的心灵。?再看李苦禅说八大山人:?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似有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遂成八大山人的构图妙谛。?只因国画讲究墨色相渗的天趣,游离于黑白之间才创设出中国画无尽的意趣,也说明?留白?不仅创设意境,在画的法体语言上是绝无或缺的,是画面最主要的语言之一。?留白?是在立意为象的创作全过程中自为起讫和最关紧要的一回事,画家在殚竭精力布臵落墨上为了?意境?的创设考虑其?留白?所在,否则也就没了?气口?故为?画死?了。大凡密实板结的劣等之作全因留白不到位所致。

意境与留白和形与神一样,是孪生的一体,创设留白在刻画物象之外随域而产生幻化的语言。吕凤子曾在《构图》中说:?形在神在,形神是不可分的。那么‘写形’就是‘写神’,形的构成就是神的表现,而形的构成方法和神的表现方法,也就是二即一不可分了。?故留白与意境在空间中的升华,似乎在意会范畴有了更大的内涵。太极八卦中的黑白鱼样图式,解读着世间万物生发

变化、阴阳更递、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国画中的黑为墨,白为纸,二者为色之极端,墨可分五色,白有无尽意。在画面上的妙用给想象留下了无限的空间,玄妙的留白自然成了意境的载体。

说到意境,各类形式的文艺,在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追求意境,创造意境,成为某一种重要的目的。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相对晚了一些。由于古代诗歌的发展,从实践上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一美学范畴。初唐时期的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提出?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到清末民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诗论成就并结合西欧美学成果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所著《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把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体现

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唐以前的主要成就在于人物画,固而绘画理论中的?形?、?神?等问题占主导地位。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到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也有?凝意?、?得意?、?深奇?的说法,但这一时期对于意的提法,仍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兴方面,而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于当时山水画尚处在形成时期,理论上还不可

能提出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而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概念,?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由此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山水画论中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林泉高致》为其发端。到宋、元两代山水画论,对山水画意境范畴,已有所述及。尤其是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王国维曾以?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来概括宋元山水画意境问题,而程至先生则认为?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表了情趣。?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彰显意境,我认为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苏轼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希

腊诗人西蒙内底斯地说过:?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且看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如果说从董其昌到清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以至弘仁、髡残,萧云从、龚半千等,仍趋于这种类型,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创建意境的重要原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观朱耷的花鸟、山水、无不在空灵中创设意境。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而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是计白当黑,以空为有,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国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国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

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文人士大夫的画走下高贵的殿堂,现实主义题材及新的表现手段和方法生根发芽,西方绘画理论及其方法涌入中国,尤其以徐悲鸿、刘海栗为代表的一代有识之士,搭桥建梁,使中西方绘画得以交流互通,使素描这种注重立体感、质量感、空间感的焦点透视方法所产生的绘画更进一步的得到发扬光大,国画的构图说被西学中的构成学所丰富,更趋于理性。散点透视的意写趋同焦点透视的现实意义,然而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特点之一。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是点线,自古以来重法度、讲皴法,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高度概括,经过理性的智写,加之宣纸和水墨韵渗的自然天趣,耐人寻味,具备了不同于生活美而构成艺术美的因素,在法度和程式的基础上讲究?意在笔先?,中国画的手法有着多方面的内容,而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象的感染力。通过对?留白?和意境的粗浅认知,使应用留白之法,在皴、擦、点、染的技法之中更具意义。

四、结束语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不同于西方油画强调色彩冲击,中国画仅用黑白二色,便以?留白?之虚,配合?实景?之造美,为我们描述记录着一个个充满无尽想象的世界,不仅在中国美学与艺术形式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作为体现我国绘画的民族性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张书衡. 中国近代绘画艺术[A].北京:远方出版社,2006

[3]冯民生. 中西传统绘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张静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5) 摘要: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写意;笔墨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她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当然,“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近现代中国画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技法,力图中西合璧。而当代的中国画更是不断创新,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依然不变。笔者将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第一与第二个方面尤为典型和重要。 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 “形”指外在的形象,“神”是内在的精神。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神似”。早在大约一千多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原则。相传他画人物,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云:“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是六朝和唐代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在这里指“眼睛”。这句话指出,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意境,使其“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顾恺之的“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画以形写神、重在传神的基础框架。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八大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八大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

美术 《使用投影仪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教学设计

小课题研修教学设计表 填表说明:本表包括十部分,请按要求填写完整。灰色的单元格是标题或提示语,请勿更改或删除。学员根据灰色单元格中的提示语,填写在对应白色底的空格内。本表自动根据填写的文字内容,扩大表格范围。请到班级QQ群中下载《校本研修作业指引》,认真仔细阅读。 课题研修人任教学科美术 本次自选研修小课题(请根据本次专业发展的研修主题“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自定一个研修小课题,在下面的单元格中说明所选小课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课题的思考,请在校本研讨中汇报) 小课题名称: 使用投影仪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 小课题的研修思路(重点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QQ是很多学生共同使用的软件,信息覆盖面比较大,适合发布课题讨论的话题。 2、PPT在课堂的应用是常态,一方面方便老师教学,另一方面,能够直观的感受鼓捣绘画作品,提高作品图片的观赏效果。 3、投影仪的作用则在于使图片的直观性更强,可以观赏到细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形象观赏各种留白艺术的呈现,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古代留白艺术的精髓。 接下来,请根据上述小课题研修思路选择所任教学科学段的一个学习主题(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按表格要求完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欣赏 授课班级高一12班授课时数 1

一、本课学习内容概述(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利用投影仪展现中国绘画的精髓。投影仪可以展现细节的功能,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中国画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学,“留白”,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绘画表现方式,通过留出一些空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加欣赏者的想象力,丰富绘画作品的意义。 整节课大概的教学方向: 一、什么是留白?-老师QQ群公告布置讨论课题 二、留白的作用?-学生PPT展现和汇总 三、留白艺术的美学鉴赏-投影仪的使用,促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掌握。 留白与笔墨 留白与虚实 留白与意境 四、课堂总结-音乐播放器配合 五、课外延伸-网络工具拓展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深刻影响,由此论证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独特魅力意境 中国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和典范,它的博大精深是无需赘言的。但当成为经典的同时也成为历史,时间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变慢或停滞自身永恒的运动,经过时间的考验,人类一代代文明所结晶出来的辉煌业绩也随之层层叠叠积淀起来了。当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中来研究经典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白中国画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和发展之后仍生生不息,自有其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我们对一个画种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就是作画时画笔所经过的轨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 我们从初次接触西方绘画,进行素描、速写的时候,就常常用到了线条的概念。但是西画中的线只是比较单纯的线而已,只是一种构成提及的重要元素,用诸多的线条经过叠加或紧密联系来形成面从而构成空间。而中国画就有所不同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表现客观对象的外轮廓、结构等形象要素,而更为注重这些要素的组成过程、生长过程,同时中国画又将事物的状态概括到最精炼,只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事物的状态,致使中国画的线条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线条了。 中国画中的线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古画,或虚或实、或浓或淡、或粗或细&&让我们恍然大悟,中国画中简练的线茶已将明暗转折巧妙地表现出来了,同时又比西画多了一些意境和趣味。 中国画中又有书法用笔和书画同源的说法,书法意在一个写字,要力透纸背,我觉得中国画也很在意一个写字,写比画似乎更深刻而且有韵律、节奏。且通过笔墨的节奏、韵律;运笔的强、弱、虚、实,一波三折,起伏转折,沉着有力,生动有势;用墨的浓、淡、干、湿、焦来表现,达到浓淡相生,韵味深长的画面;行线的长、短、曲、直,直中有曲,曲中见方,长短适中,动则有势,静则有威。这样使画面达到和谐的节奏、巧妙的组合、无穷的魅力。 二、从色彩方面来说,中国画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西画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丰富的色彩,而且画中的色彩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同时西画中的色彩多是经过复杂混合的,因而可以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但是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元素,也是首推的颜色,然后才谈得上其他的颜色。说到中国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笔墨,而笔墨落于纸上的直观表现实际上就是黑白,由此也可看到纸上的空白在画面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画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虚无之处的奥妙,由于通常在概念上把色彩当成是一种画底子上的覆盖物,所以并不把画面所留出的空白当作是色彩,而这正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我们有意识地把纸的白作为一种色彩来关照,就会发现这白色所用之多及其地位之重要,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正如黑白木刻的主版黑。版画与中国画的巨大区别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除此,在世界上任何别的画种都不像中国画那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以其他颜色之上,并且在意境和情趣上把黑白两色发挥到极致的程度,也只有中国画在色彩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黑白体系。 黑白本身就给人一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认知,而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就在这黑白分明的笔墨当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画中的黑白是互不可缺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挥毫,当一张纸全被墨色浸透时,那么中国画的意境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空白是何等重要,而这也就是画家们常说的透气留白。中国画的韵味便溢于这一纸一墨、一黑一白当中了。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

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 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 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 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 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

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构图艺术,指在图中某些地方处于构图需要留出空白,不用颜色填满整张图,以此增加图画整体的美观和意境。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无独有偶,最近看到的、想到的几则案例,给数学教学中的“留白”带来了些许启示。 例1:苏教版《替换的策略》教学导入。1)720毫升果汁刚好倒满9个小杯,每个小杯能装多少毫升? 2)720毫升果汁正好能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每个小杯能装多少毫升?其中的第2)小题巧用“留白”,没有完全给足条件,在关键的条件处留下“空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例2 :统一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练习部分。计算图中物体的体积,最后一题,只出现右边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让学生思考,学生可借助空间想象,将长方体向右翻转,将右底面看作底面积,这样就缺少高(即原来长方体的长);或者推理思考:右面的面积等于宽乘高,这样推出还缺少求体积的条件“长”。 例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第二课时主题图。教材中创设了一个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情境,出示了两个条件

“1万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36美元”。由于条件完备,学生没有太多的思考空间和欲望。而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将整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数量关系迁移到小数中。如何驱动学生的主动性?这里也可以用到“留白”:将条件“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36美元”隐去,让学生思考,看看还缺点什么?为什么?再去解决问题。 完整是一种美,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这就像米罗的维纳斯雕像,千百年来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妙想,正因为其断臂而产生出别样的美感。数学教学中的留白,就是巧妙地利用残缺、不全,利用问题的开放性,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211766563.html,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作者:廖志英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27期 摘要:文章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美学价值以及整体创设意境予以阐述,希望能够将中国画的深层次内涵表述出来,为欣赏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想象空间 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原则,从美学角度审视中国画留白艺术,则可见其跌宕起伏的节奏美以及气韵灵动的空灵美,留白同中国哲学的虚实相生理论深度契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一、留白的产生和发展 所有事物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画的留白自然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从单一逐渐走向了成熟,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陶花纹的制作工艺上就已经将留白技巧表现出来,发展到先秦时代时,错彩镂金又将留白艺术进行了提升,在接下来六朝、两晋等过程发展中,对留白艺术也有着相应的介绍,并将其表现技法逐渐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如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出水芙蓉》、两晋时期的《洛神赋图》《画云台山记》等作品,都将留白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唐朝时期可以说是留白艺术发展的一个起点,在该时期很多文人画家都将留白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不过真正推动留白艺术达到世界顶峰的当属宋朝。在该时代中,文人墨客将绘画与书法两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了一起,通过留白手法的塑造,更加深入的将画作意境表述出来,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享受,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宋朝绘画大师们在作品中融入了禅的相关理念,在追求绘画作品随意性、浪漫性的同时,加强了空白位置的细节处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马远和夏奎,马远创作的《踏歌图》被人们广为流传,其通过大面积空白的处理配以简单的山石小路,烘托整幅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强化了画面整体的布局效果 中国画中留白技巧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画面布局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减少突兀等情况的发生。在中国画表现中,各种元素的应用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现,在画面布局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国画中留白

留白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在吸收了文学、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与道教思想融会贯通,表现中国文化的自然、超脱之美。国画留白是在总结了其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殊构图方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空白。天道运行讲求阴阳造化,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相交产生万物,体现在国画中即是留白与笔墨的完美结合。这即是对道家思想“玄”的深刻诠释,正如道家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国画中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精雕细琢为实,留白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具像为实,隐者为虚;等等到入妙处,”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画面,增添画面思想容量,深化画面的内涵。 且”道虚”它无形无象,无嗅无声,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源,而留白的思想便是对万物无形观点的深刻诠释,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可以为天,可以为水,可以为云,可以为雾,甚至可以表示整个背景。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而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不断拓展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实现最高的审美意境,彰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而其本源则在于无,在于空,所谓“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和流动的风这四大物理元素,佛家思想认为这四者构成了宇宙世界的本体,它们遍布于整个宇宙,广博无边,固定的形态是无法承载下这种博远的,因此它们无形无迹,而无形皆为“空”,所以广翰的世界本就是“空”,“空”才是宇宙事物的至上境界。留白作为国画艺术的一种构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空灵的思想境界。如明代张灵的《招仙图》就是以留白取胜的精品,明月下空旷的白,一位刚刚出水的少女,几株芦苇,画面大面积的空白呈现给人一种冷月仙湖般的诗境氛围,在画面中留白占据了主导地位,物象则安排在了画面的一角,正是这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了空阔无垠的天空和水面,营造出了画面清冷、幽静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诡异与神秘,使画面美得空灵、传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对中国哲理中阴、阳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和谐观的精准表达,在中国画中,无处不体现着由留白而营造出的玄和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虾在活泼游动。而这种艺术效果,通过正是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在画面中,水为阴,虾为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和谐观的完美展现,所以虾的玲珑清透可以通过笔墨表现,而水的清明广阔却不可表现;虾的大小形态通过运笔可写,而水的体势流动却不可写。作者在准确而精到地把握了这种阴阳关系的基础上,再结合水的特点,水的行迹无边无形,超越了画面的大小,超越了观者的视线,而留白能将这种“无”表现出来,正可谓“妙在无墨处”,无物胜有物。画中阴性的水与阳性的虾所构成的曼妙游离的和谐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正是这种通过这种对对立物象的和谐营造,才将中国高深的哲理思想以诗意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留白,是一种无言的体会,是一种悄然的内心愉悦。在中国,留白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想的艺术,一种人生的艺术。

方案-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1)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1) '\r\n在教学中,对诗歌诠释的完满与解读的精细常常会影响学生审美的趋向,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首诗的终生体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讲究留白将会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并激发学生不断品咂与不断追求诗意的兴趣。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 ,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 “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意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过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 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 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有人喊好,就有人说“红杏闹春,予实未见之也”(李涣《窥词管见》)。“千里莺啼绿映红”大家都能品出味儿来,但就有人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杨慎《升庵诗话》)?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诗歌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二、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能有力推动诗歌教学的 诗歌的空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则是执教者的有意安排,是执教者留给学生的无尽的探究之谜和审美享受之源泉。Ww 1.学生的解读有他的局限性,留白正是为了避免先入之见。 诗歌的解读必须要 在个性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上,而学生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生活体验都是有限的,积累也不丰厚,感悟还不很灵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一些执教者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见自己所见,想自己所想。殊不知这一招却大大伤害了学生的领悟积极性,损伤了学生的审美胃口。如果换一个角度切入,有意留下一些解读空白,让一首诗伴随学生的成长而丰满起来,让学生有个永远的念想,有不同于老师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岂不妙哉? 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浅谈中国画中的文化元素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的景物,不重视、也不描绘物体上的光及色彩变化,而注重景物的神韵,即不重视形似而重视神似,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中,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中国画同西方绘画是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两棵参天大树,任何一方都无法抑制另一方生长。 立意即一幅作品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古代画论中,都强调作画要“立意为先”,画中才有变化、有奇意。所谓“意”是指意识、精神。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的画时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也谈到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境、神韵有的简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苍劲,有的雄厚,有的清逸……这些都是先立意后落笔而形成的。至于墨色的浓、淡、焦、润均可运用自如,表现出画家的神思妙想和笔情墨趣。“立意”并非出自画家的苦思冥想、主观臆造,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现实。 美术作品的造型,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彩、形体、肌理等元素构成视觉形象。其中“点”可以突出视知觉,仅凭点,构成中疏密、间隔、层次、深度等变化活动便无法展开。但它在画面上会因大小、多少、位置的不同引起视觉的不同感觉。“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千古不易的道理。由于线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方法,并形成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故中国画家历来重视和崇尚用线。中国画的线不仅有其较强的表现力,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画中,表现“面”的手法有很多。比如,山水画中的渲染和潮染,工笔画中的分染、统染、罩染、平涂,还有写意画中的泼墨、破墨、积墨等手法,都可以在画面上描绘出各种不同的“面”来。 而中国画的造型是以线描为主要手段,尤其是工笔画都是以线描为先。线描大多用于人物画、双勾花鸟画和勾勒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房屋、车船等。后来又逐渐发展了皴、擦、点、染等多种造型手段,但仍以线描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线描在中国画中,不仅利用它来塑造形象,表现形体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给观赏者不同的感受。以线传达形神是以画家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不同的时代、环境、身世,不同的艺术修养,即使表现同一事物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形象、情趣、效果也不尽相同。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自古以来中国画家以线造型的手法,为我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线条对画家来说,既是画家的笔法,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风格现物体的质感和变化。我国绘画中的笔墨线条是为特定的立意而创造的,它不仅能表现动感和静感、力度和韵律感、节奏感,还能达意传神,因此线的本身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而且是从生活中来,既反映客观生活,也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感。生活给予笔墨以创造的依据,画家运用线的

浅析留白艺术的当代美学价值

浅析留白艺术的当代美学价值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中国画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占据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中国画在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许多耀眼的成就。在中国 画的创作手法中,“留白”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以虚为实,使整幅画作更加层次分明,有空间感,留白艺术对整幅画作意境的渲染起到了十 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当代;美学价值 中国画中的留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画又是中 华文化上千年不断沉淀、积累所得到的艺术的结晶。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涵盖了各 个方面,中国的历史、美学、哲学等等都在中国画中有所体现。中国画与西洋画 之间的差距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源于留白的手法。在当代,绘画、设计等各个艺 术领域都可以运用留白的手法,使得设计出的 作品更上一个台阶。 1、传统中国画中的留白 1.1留白的特点 留白,顾名思义,是在画作中留下适当的空白。一般的山水画之中的留白可 以用来表示云、雾或者水等等。留白的表现特点较为含蓄,它能调整整个画面的 布局,画面太慢难免给人带来压抑之感,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很好的减轻这种感觉,还能将观看者的目光引向画面的主体部分。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是表现空 间感的一个重要形式。 1.2留白的作用 1.2.1意境的创造 留白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意境,表达构思。它最早的被老子提出,并应用于中 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首先说意境,中国画家所追寻的,是要在画作中体现出诗 的意境。诗与画最完美的结合点就在于“画中有诗”,达到了这个境界,画作就会 很有意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诗词一定要有“含蓄美”。所以说,画作也要有 相应的“含蓄美”,才能与诗意相挂钩,直来直去,意思简洁明了,这就失去了趣味。想要创造诗的意境,在画作中,留白是必不可少的。它以无形当有形,给人 留下想象的空间,好比音乐中戛然而止的乐音,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空间。 1.2.2优化作品构图 恰当的留白可以使作品的布局更加有层次感,突出事物之间的主次关系。想 要营造出距离感,可以采用以虚当实的方法,“虚”可以很好的展现事物之间的距 离感。例如,想要突出树木的茂盛,可以在描绘树木的时候多费笔墨,对其他的 背景进行留白,这样的布局则很好的突出了画作的主体部分。 1.2.3塑造作品造型 留白还可以增加作品的灵动、飘逸之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对雾气、水面 等柔美的对象进行留白处理,可以很好的衬托想要表达的主体,增加整幅画作的 灵动之感。 2、留白艺术所展现的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比较 中国画色彩与西方绘画色彩是两种色彩观,中国画的色彩观讲究的是哲学化 色彩观,它讲求的是宇宙的深处、阴阳的向背,而西方的色彩观讲究的是光谱色,既在光的作用下的明暗效果。整个西方绘画史的特点是比较忽略黑白,重视彩色 的运用,黑白只是做绘画前的准备用。而中国画中的黑白色则被抽象化,这种抽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_1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导读:本文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

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