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中的空白,实在是很大的学问。这种空白,就是气,并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这就是“气局”。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有的画咫尺有千里之势;有的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是散的。因此画要讲构局、经营、位置。中国画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卷合起来,可藏于密处。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

中国画除了三度空间外,还有四度空间,即时间性。中国画不是纸上的平面,空白处已隐喻了天地自然,而且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时间的顺序和延伸。在高帧巨幅中是如此,在长卷或古代壁画看得更为分明。

中国画从来就没有如后来西方形成的“透视”概念。有一种“散点透视”的说法,但“散点”如何“透视”?完全是以西方概念硬套中国画,胶柱鼓瑟。中国人讲的是,“三远”或“六远”(“三远”见于郭熙《林泉高致》,即“平远、高远、深远”。“六远”则是韩拙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三法),并不讲透视。中国人讲的是气运、气局。

中国画对时间的重视远甚于对空间的凝视。中国画中空间的连属,呼应开合,完全顺乎气运的流走,是“气”在驱动一切。明白了这些,对中国画也许就思过其半了。中国画的构局,关乎气运的变化,气的流走。“六法”中有“经营位置”之说,因此“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古人并没有“对角线”或“对角构图”的说法,但这种意识是远从先古就存在的。《河图》、《洛书》,就是关于对角、对边的数理的敏悟,成了《易经》的来源。画中之气,充乎沛乎,在运转着,回旋着,不可随意旁泄。画中的四个角,极为重要,是“气”进出之处,可以称为“气口”。四个角,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须守住,封住气口,不让“气”随便泄漏出去,而留一个角,透“气”,气有吞吐、开合,这样画才可“呼吸”,才如生命一般,活起来,这就是气运生动。对于中国画而言,右下或右下角对于画中气运是尤见重要的。这个部位,也可名之为“亥”位。画中各个部位,如用《河图》、《洛书》之意,或者紫薇宫盘之标志,从画下部自右而左顺时针而转,以十二地支标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右下角正是“亥”位。这个位置,可举李迪《风雨归牧图》为例,画中的一切风雨动势、气势,均由左上向右下压来,而牧童的一顶竹笠正好被风雨吹下,落在“亥”位。这是全幅气机的结穴,气之流走运势汇结于此,全幅都在动观风雨之中,尤见生动。为什么画的右下角尤见重要呢?想来其中蕴涵着极深的中国哲理,或易理。另外一个原故是因为这里是人的视线习惯性游走的落点所在。比如以中国文字来说,每个汉字都可看成一幅画,其中空间疏密流走,其最末收笔处往往是向右或右下,正是气之收局“呼应开合”之处。这样比较就会明白,这一“亥”位的重要作用了。在古典名作中,此例也极多。比如李迪的另一名作《枫鹰雉鸡图》,鹰踞于左上枝头,俯窥右下,一只雉鸡,急速逃窜向“亥”位而去。全幅的“势”与悬念,在左上至右下大的对角之间戏剧般地展开,振起全图,用现代话说,正是极具“张力”。再简单说说“气局”。画幅的大小与画的气局并无定式。画幅虽小,气局却可大,如宋人册页团扇,咫尺山水,却令人如感千里之遥。反之,亦有其例,画幅很大,气却是散的,显得柔弱无足观。

“气局”一说,可以这样定义: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画中结体有一种饱满的张力,布局空白处令人觉有气之充溢,气势有一定方向感,在画中流布,趋势相生,形成了画中风水。不空再添一笔,再减一笔,增减皆有损益,不可移易。气局之充溢,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通的“气场”,令人几不可伸手触摸画中构局之诸结体、笔墨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的律动与气势的流走,并且有极其生动的方向

性和相生、相反的诸多关系。气在画中之四角、四边有封有守,有趋有溢,有气口出入,正是气局得以灵动的必由之处。画外之四周,有气逸出,有一定方向趋势,产生一种流动性,延伸至画外。如画无真气内充,形式感上无气的流走趋美,则画局、气局为败弱,衰萎;反之,真气内充,外形流美,趋势跃动,有气口自如出入,如人之呼吸,则气局为佳,小则顺畅通达,大则磅礴,撼人心魄了。空白,虚实,无笔墨处也藏着深厚感情。守住气口,连贯和谐,构建中和之美。

一幅画的气机,要有守有放。画幅四个角,一定要有封守,有开流。形成气势、气运的流向,画才会透气,不板不死,自然灵秀,生生不息。看中国画,要追寻的就是流势(而不是看块面、三角对称、透视等洋玩艺儿),这是中西画审美评判的差异所在。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的留白 唐殿全 (《东方艺术·国画》2013年第4期)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那么留白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又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此,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绢素纸为中国画的留白提供了先提条件 白绢素纸作为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直受到画家的青睐,特别是写意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生宣纸,更加适合墨色浓、淡、干、湿效果的运用和表现。黑色墨水与白绢素纸的结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妙而特殊的视觉效果,使水墨画的世界显得那么的纯洁简练,素净澄明。我认为白绢素纸的材料性能自然成为了中国画留白的先提条件。 二、留白是中国画造型观的体现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画面的形象是由线条的疏密、线条的长短和线条的角度来组织完成的。在讲到画面的构图安排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计白当黑”、“分朱布白”、“密不容针”、“疏可跑马”等等之说,这些绘画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留白正是这种理论在绘画上的具体应用。 中国画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表现的是突出的、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如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它是有水面。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也是大面积留白的结果。山水画中也特别的讲究留白,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有时在画面的感觉上就需要一块白,才显得透气。这一点黄宾虹的作品可以为证。总之留白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丰富画面,还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简洁鲜明,这一点也说明留白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观。 三、留白是中国画写意观的运用 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早的绘画是出土于长沙战国时的帛画。那时就已使用毛笔,以墨线造型,敷色用平涂。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单线的造型与平涂的设色方法,无法达到纯自然的表现客观物象。因为它不能通过对阴影的描绘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因此中国的美学理论家们很早就意识到绘画既不能纯客观地表现对象,也不能纯客观地去要求绘画。从而认为主客统一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即要求把客观形象与心中的主观感受统一起来进行描绘,这就形成了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观、创作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意在笔先”,“气韵生动”,“写物之貌,亦写吾人之心”,“似与不似之间”等等的论语,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八大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八大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八大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八大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

布白艺术

布白艺术,使语文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那么什么叫“布白”?布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它是指人们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创作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将布白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无限的教学艺术效果。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人试着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布白艺术,以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习兴趣、探究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具体做法。 1、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学活动中,这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迫切地想知道结果,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我在教《中彩那天》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自己中了彩,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学生都回答很开心,很高兴,很兴奋等等,当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课文中的父亲也中了彩,但是,一开始他并不开心,反而是愁眉苦脸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都觉得很奇怪,急于想知道结果,于是我就建议大家读读课文,自己去找找答案。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读得也自然是相当认真,这给学生的思维布下了一定的空白,为后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好的铺垫。 一堂课的中间,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抛给学生主动去探究,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上《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讲到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蝙蝠发明雷达时,我没有给学生直接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看书,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并找找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同之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答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印象,而且让他们学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这就是教学上的“欲擒故纵”,比起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效果好多了。 2、声情并茂,激活兴趣 教师上课时注意说话的语速、语调和语气,教师的语言不能太单调,注意适当的停顿,节奏有快有慢,还要注意语言的含蓄,留给学生思考和回味的空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在悲伤的哀乐声中,看着雷利父亲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教师低沉、缓慢、哀伤的几句话,就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一个雄壮、悲哀的境界,不少学生的情感受到渲染,感动得在下面偷偷擦眼泪。虽然话语不多,但收到的效果却非常好。 另外,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也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一种姿态,都会给学生启发和思考。有一次,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我没有用很精彩的话语直接表扬他,而是鼓起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也跟着我为他鼓掌。虽然一字不说,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妙处,一切尽在不言中。 3、时间留白,挖掘个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能自由翱翔。“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多留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时间。正如我在执教《触摸春天》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时,给学生留了一定的时间“空白”,让他们有充分的

美术 《使用投影仪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教学设计

小课题研修教学设计表 填表说明:本表包括十部分,请按要求填写完整。灰色的单元格是标题或提示语,请勿更改或删除。学员根据灰色单元格中的提示语,填写在对应白色底的空格内。本表自动根据填写的文字内容,扩大表格范围。请到班级QQ群中下载《校本研修作业指引》,认真仔细阅读。 课题研修人任教学科美术 本次自选研修小课题(请根据本次专业发展的研修主题“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自定一个研修小课题,在下面的单元格中说明所选小课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课题的思考,请在校本研讨中汇报) 小课题名称: 使用投影仪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 小课题的研修思路(重点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QQ是很多学生共同使用的软件,信息覆盖面比较大,适合发布课题讨论的话题。 2、PPT在课堂的应用是常态,一方面方便老师教学,另一方面,能够直观的感受鼓捣绘画作品,提高作品图片的观赏效果。 3、投影仪的作用则在于使图片的直观性更强,可以观赏到细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形象观赏各种留白艺术的呈现,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运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古代留白艺术的精髓。 接下来,请根据上述小课题研修思路选择所任教学科学段的一个学习主题(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按表格要求完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中国古代绘画留白艺术欣赏 授课班级高一12班授课时数 1

一、本课学习内容概述(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利用投影仪展现中国绘画的精髓。投影仪可以展现细节的功能,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中国画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学,“留白”,作为中国绘画的一种绘画表现方式,通过留出一些空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加欣赏者的想象力,丰富绘画作品的意义。 整节课大概的教学方向: 一、什么是留白?-老师QQ群公告布置讨论课题 二、留白的作用?-学生PPT展现和汇总 三、留白艺术的美学鉴赏-投影仪的使用,促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掌握。 留白与笔墨 留白与虚实 留白与意境 四、课堂总结-音乐播放器配合 五、课外延伸-网络工具拓展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浅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我对绘画的了解着实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些有名的画作也只是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老师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是我收获却是不少。以前我对画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看它的大概轮廓上,尤其是对古代山水画,因为本来就模糊所以更是没有机会细细的观察过,所以更不可能去理解画的意境与内涵。通过这节课让我也更加细致的去欣赏这些经典的画作,并能跟着老师的引导了解一些画里画外的内涵与神韵。包括中国画中的以小见大,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浅谈以下留白这个技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自觉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错彩镂金”,而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的“白画”可以看出它成长与唐代。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马麟的《层叠并绡图》,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元丰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亦号文湖州。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也擅画竹。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小议中国画的“留白”造美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现象导其源是伴随着画史而发生发展的。中国画“留白”自觉的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长期则在唐代,确切的依据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之说可见。而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期则是宋代。随着人类文明脚步的迈进,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必须,绘画表现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中国画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是中国画造美、审美之必须。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

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 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八大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八大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八大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 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八大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 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 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a18033327.html,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作者:廖志英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27期 摘要:文章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美学价值以及整体创设意境予以阐述,希望能够将中国画的深层次内涵表述出来,为欣赏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想象空间 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原则,从美学角度审视中国画留白艺术,则可见其跌宕起伏的节奏美以及气韵灵动的空灵美,留白同中国哲学的虚实相生理论深度契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一、留白的产生和发展 所有事物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画的留白自然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从单一逐渐走向了成熟,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中留白的表现技法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陶花纹的制作工艺上就已经将留白技巧表现出来,发展到先秦时代时,错彩镂金又将留白艺术进行了提升,在接下来六朝、两晋等过程发展中,对留白艺术也有着相应的介绍,并将其表现技法逐渐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如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出水芙蓉》、两晋时期的《洛神赋图》《画云台山记》等作品,都将留白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唐朝时期可以说是留白艺术发展的一个起点,在该时期很多文人画家都将留白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不过真正推动留白艺术达到世界顶峰的当属宋朝。在该时代中,文人墨客将绘画与书法两种表现形式融合在了一起,通过留白手法的塑造,更加深入的将画作意境表述出来,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享受,为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宋朝绘画大师们在作品中融入了禅的相关理念,在追求绘画作品随意性、浪漫性的同时,加强了空白位置的细节处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马远和夏奎,马远创作的《踏歌图》被人们广为流传,其通过大面积空白的处理配以简单的山石小路,烘托整幅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强化了画面整体的布局效果 中国画中留白技巧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画面布局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减少突兀等情况的发生。在中国画表现中,各种元素的应用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意境表现,在画面布局

国画中留白

留白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在吸收了文学、音乐、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与道教思想融会贯通,表现中国文化的自然、超脱之美。国画留白是在总结了其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殊构图方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空白。天道运行讲求阴阳造化,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相交产生万物,体现在国画中即是留白与笔墨的完美结合。这即是对道家思想“玄”的深刻诠释,正如道家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国画中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精雕细琢为实,留白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具像为实,隐者为虚;等等到入妙处,”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画面,增添画面思想容量,深化画面的内涵。 且”道虚”它无形无象,无嗅无声,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源,而留白的思想便是对万物无形观点的深刻诠释,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可以为天,可以为水,可以为云,可以为雾,甚至可以表示整个背景。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而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不断拓展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实现最高的审美意境,彰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而其本源则在于无,在于空,所谓“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和流动的风这四大物理元素,佛家思想认为这四者构成了宇宙世界的本体,它们遍布于整个宇宙,广博无边,固定的形态是无法承载下这种博远的,因此它们无形无迹,而无形皆为“空”,所以广翰的世界本就是“空”,“空”才是宇宙事物的至上境界。留白作为国画艺术的一种构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认为,有形的画面是无法承载画面中无穷的意象空间的,而空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方式。所以留白升腾出的是一种幽深、高远、空灵的思想境界。如明代张灵的《招仙图》就是以留白取胜的精品,明月下空旷的白,一位刚刚出水的少女,几株芦苇,画面大面积的空白呈现给人一种冷月仙湖般的诗境氛围,在画面中留白占据了主导地位,物象则安排在了画面的一角,正是这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了空阔无垠的天空和水面,营造出了画面清冷、幽静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诡异与神秘,使画面美得空灵、传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留白是对中国哲理中阴、阳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和谐观的精准表达,在中国画中,无处不体现着由留白而营造出的玄和思想。如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虾在活泼游动。而这种艺术效果,通过正是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在画面中,水为阴,虾为阳,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中国和谐观的完美展现,所以虾的玲珑清透可以通过笔墨表现,而水的清明广阔却不可表现;虾的大小形态通过运笔可写,而水的体势流动却不可写。作者在准确而精到地把握了这种阴阳关系的基础上,再结合水的特点,水的行迹无边无形,超越了画面的大小,超越了观者的视线,而留白能将这种“无”表现出来,正可谓“妙在无墨处”,无物胜有物。画中阴性的水与阳性的虾所构成的曼妙游离的和谐空间,将中国画的留白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正是这种通过这种对对立物象的和谐营造,才将中国高深的哲理思想以诗意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 留白,是一种无言的体会,是一种悄然的内心愉悦。在中国,留白已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思想的艺术,一种人生的艺术。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 隐《夜雨寄北》为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

因素。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可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对原作的先在经验主观化了,对于原诗中的空白也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自我填补,这种填补有时候会破坏了诗人原本在诗歌中苦心经营的留白艺术,有时甚至造成误译。译者应该在不偏离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不要破坏原诗的空白。如果可能的话,译者在译作中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应该与原作者在原作中给译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一致的。 二、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中的留白应用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_1

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导读:本文中国画论文:浅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赋予线条以生动的气韵。线有了气韵便有了生命,自然会灵动传神。中国画的线又是有情的线。因为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述。既然线可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么,每个画家的线条自然各有特点。比如: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联绵不断、悠缓自然;吴道子的线“势若风旋”,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举,被誉为“吴带当风”;陈老莲的线“高古奇骇”,变幻莫测,朴拙生动;吴昌硕的线“遒劲泼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总之,线是中国造型艺术之魂,是中国画家赋予自然人化的生命中介。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线为主的笔墨。画家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有无笔墨,是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用墨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

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混然天成。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画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并非不重视色彩。中国画古称“丹青”。在唐代以前,色彩的运用得到普遍的重视,画家的色彩意识十分强烈。唐宋时期的工笔重彩画,更体现了极高的色彩技巧,设色浓丽,艳而不俗。然而唐宋以后,尤其是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水墨写意画渐渐跃居前列,成为主流,丹青色彩的运用受到了抑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墨画,甚至将水墨画作为了中国画代名词的原因。 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 中国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支配的,其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道家色彩。老子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

水墨画的魅力:留白

水墨画的魅力:留白 留白 某种水准上讲, 中国画是在吸收了文学、 音乐、 书法等各种文化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与儒释道三家文化之有着紧密的联系, 尤其与道教思想融会贯通, 表现中国文化的自然、 脱之美。 国画留白是在总结了其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 西方绘画的特殊构图方 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空白。天道运行讲求阴阳造化, 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 相交产生万物,体现在国画中即 是留白与笔墨的完美结合。这即是对道家思想“玄”的深刻诠释,正如道家所说,“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所谓“玄”指的是“道虚”,而“虚”在国画中和 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

虚;精雕细琢为实,留白为虚;近者为实,远者为虚;具像为实,隐者为虚;等等到入妙处,” 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画面, 增添画面思想容 量,深化画面的内涵。 且”道虚”它无形无象,无嗅无声,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无处 不在,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 源, 而留白的思想便是对万物无形观点的深刻诠释,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 也是中 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 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 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能够为天,能够为水,能够为云,能够为雾,甚至能够表示整 个背景。 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 而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 一种 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 还能够赋予广袤长远的意境,

更能够持续拓展 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 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 实现的审美意境, 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 以空来营造满, 而其本源则在于无, 在于空, 所谓 “四大皆空” “四大”指的是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和流动的风这四大物理元素, 佛家思想认为这四 者构成了宇宙世界的本体, 它们遍布于整个宇宙, 广博无边, 固定的形态是无法承载下这种博远 的,所以它们无形无迹,而无形皆为“空”,所以广翰的世界本就是“空”,“空”才是宇宙事 物的至上境界。留白作为国画艺术的一种构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中国画中的空白,实在是很大的学问。这种空白,就是气,并随着画中所绘,形成了一种动势,向一定的方向在运动着。这就是“气局”。所以画不在大小,在乎气局要大。有的画咫尺有千里之势;有的画尺幅再大,气是散的,也形不成气局,琐碎而凌乱,是散的。因此画要讲构局、经营、位置。中国画本来就讲舒卷开合,舒放开来,气盈六合,卷合起来,可藏于密处。这种气局、气运之妙,就赋赋予了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产生了画中的动感、局势。 中国画除了三度空间外,还有四度空间,即时间性。中国画不是纸上的平面,空白处已隐喻了天地自然,而且画的四周和内在形成了时间的顺序和延伸。在高帧巨幅中是如此,在长卷或古代壁画看得更为分明。 中国画从来就没有如后来西方形成的“透视”概念。有一种“散点透视”的说法,但“散点”如何“透视”?完全是以西方概念硬套中国画,胶柱鼓瑟。中国人讲的是,“三远”或“六远”(“三远”见于郭熙《林泉高致》,即“平远、高远、深远”。“六远”则是韩拙著作《山水纯全集》中,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三法),并不讲透视。中国人讲的是气运、气局。 中国画对时间的重视远甚于对空间的凝视。中国画中空间的连属,呼应开合,完全顺乎气运的流走,是“气”在驱动一切。明白了这些,对中国画也许就思过其半了。中国画的构局,关乎气运的变化,气的流走。“六法”中有“经营位置”之说,因此“位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古人并没有“对角线”或“对角构图”的说法,但这种意识是远从先古就存在的。《河图》、《洛书》,就是关于对角、对边的数理的敏悟,成了《易经》的来源。画中之气,充乎沛乎,在运转着,回旋着,不可随意旁泄。画中的四个角,极为重要,是“气”进出之处,可以称为“气口”。四个角,一般有两个或三个角须守住,封住气口,不让“气”随便泄漏出去,而留一个角,透“气”,气有吞吐、开合,这样画才可“呼吸”,才如生命一般,活起来,这就是气运生动。对于中国画而言,右下或右下角对于画中气运是尤见重要的。这个部位,也可名之为“亥”位。画中各个部位,如用《河图》、《洛书》之意,或者紫薇宫盘之标志,从画下部自右而左顺时针而转,以十二地支标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右下角正是“亥”位。这个位置,可举李迪《风雨归牧图》为例,画中的一切风雨动势、气势,均由左上向右下压来,而牧童的一顶竹笠正好被风雨吹下,落在“亥”位。这是全幅气机的结穴,气之流走运势汇结于此,全幅都在动观风雨之中,尤见生动。为什么画的右下角尤见重要呢?想来其中蕴涵着极深的中国哲理,或易理。另外一个原故是因为这里是人的视线习惯性游走的落点所在。比如以中国文字来说,每个汉字都可看成一幅画,其中空间疏密流走,其最末收笔处往往是向右或右下,正是气之收局“呼应开合”之处。这样比较就会明白,这一“亥”位的重要作用了。在古典名作中,此例也极多。比如李迪的另一名作《枫鹰雉鸡图》,鹰踞于左上枝头,俯窥右下,一只雉鸡,急速逃窜向“亥”位而去。全幅的“势”与悬念,在左上至右下大的对角之间戏剧般地展开,振起全图,用现代话说,正是极具“张力”。再简单说说“气局”。画幅的大小与画的气局并无定式。画幅虽小,气局却可大,如宋人册页团扇,咫尺山水,却令人如感千里之遥。反之,亦有其例,画幅很大,气却是散的,显得柔弱无足观。 “气局”一说,可以这样定义:画中空白,与画的布局、构体之间的虚实关系。画中结体有一种饱满的张力,布局空白处令人觉有气之充溢,气势有一定方向感,在画中流布,趋势相生,形成了画中风水。不空再添一笔,再减一笔,增减皆有损益,不可移易。气局之充溢,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圆通的“气场”,令人几不可伸手触摸画中构局之诸结体、笔墨之间能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相互作用的律动与气势的流走,并且有极其生动的方向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白艺术” 的运用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所谓教学布白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数学家克来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教学布白正是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 的课堂学习环境。布白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 本人就结合以前在教育信息网上看到的一段课堂实录,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布白艺术。

1、布白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时。 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根据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过了几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有的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拼成的长方形找到了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整个推导过程中老师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自己找到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衔接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应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2、布白于学生操作时。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

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张 超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在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中,留白是独特而重要的形式,起源于我国的哲学,虚与实结合,黑与白匹配,营造中国画特有的空间感,使观赏者产生无穷的遐想与回味。留白艺术所创作的中国画拥有丰富的内容,能凸显画面感,同时深层次地彰显画面所能表达的内容。基于此,文章对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展开了探讨。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6-0244-02 ——————————————作者简介: 张超(1987—),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 陶瓷工艺与设计。 1 中国画中留白的哲学渊源 1.1 道家思想 留白的表现形式契合道家哲学。道家指出,万物为一体,起始即“无”,然而可“无中生有”,共同存在的是“有”和“无”,两者不可或缺,彰显“万物的运作规律,其理念使艺术表现受到强烈的影响,中国画中留白形式将灵动而空灵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使最高境界得以实现。虚与实相结合,能将浓郁的哲学底蕴得以凸显出来。 1.2 儒家思想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仁”加以强调,并使道德上的完善、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成为价值上的最高追求。古代先贤、现代文人均将“仁”当作最高的理想,且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基于艺术领域,同样彰显儒家的思想,画家在风格与布局等各方面反映自己健全的人格以及远大的理想。 2 留白的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画领域中,留白技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根溯源至先秦时代,其证据为“错彩镂金”。迄六朝淡妆浅墨的“出水芙蓉图”标识留白的技法已逐渐产生与形成;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的“白画”已达到纯熟的境界,可见国画已得到健康的发展与茁壮的成长;基于画面,增强留白的意识、且进行深层次研究的朝代是宋朝,彼时中国画已企及“留白与”造美的鼎盛时代。宋徽宗赵佶的《池塘晚秋图》、文同的《墨竹图》等均可体现在中国画领域中、留白的技法已得到画家日益巧妙地运用。说明上述阶段画家已深层次地认知到留白技法、并在意识的觉醒中得到相应的强化。 3 中国画构图中留白的特点 绘画构图是现阶段极其通俗的一种说法,而古人并非如此称谓。南朝的谢赫将“绘画构图”称作“经营位置”,即针对画面中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妥善的安置。国画在构图方面,其技法极其独特,在形式方面进行简易单的安置,同时能具有前瞻性与全局观、要立足于全局、基于观念进行整体的把握,使作品充盈着意境上的美感,其画面具备画家需求的审美方面的效果,在彰显意境的同时表明画家的丰富情感与审美方面的趣味。含蓄同样是构图的重要的特点,同时是意境表达的主要手法。中国画的构图以意为核心,其含蓄彰显“意境”。以“意”为着眼点,其构图就得在局部环节拘泥。意本身是抽象的,构图是含蓄的。其关键之处是感受意境的深层次,并对自然本身存在深切的感悟。构图要表达深切的情感,通过构图将意境予以彰显。简约不等同于简洁,相当于纯净的意境,而并非简略与单一。 留白即国画的独特的构图模式,在画面中要有意识地留出相应的空白,从而在构图中彰显至关重要的形式之美。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常在画面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无需重彩浓墨,看起来是虚无一片的,实质上内涵极其丰富,涵盖所有未彰显出来的物象。留白并非没有意义的空白,这一点和西方绘画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国画构图技法独到,与西方绘画存在差异,需要遵循“黄金分割定律”。构图作为至关重要的形式,可对画面的意境予以彰显。构图针对作品的意境将发挥重要作用,艺术家针对构图存在无穷无尽的的要求。 中国画的构图在布局方面关注虚与实的结合,对“虚实相生”予以强调,在没有画的地方形成妙境。实即有限,虚即无限,留白能能鉴赏者以无穷无尽的联想,其意境即“此处无声胜有声”,最终深化了画面主题,彰显其主题在审美方面的理想。画面之中的大片留白内涵极其独特,在不同的4 中国画中留白的艺术魅力 4.1 意境美 在评价国画的所有标准中,意境美占有重要的位置,指在画面之中、景物交融着情感,虚与实有机地结合,以美感为媒介、延伸画面情境美,使画家与鉴赏者在心理上形成共鸣。其留白艺术的画面感是虚与实相互结合的,使观赏者感受到景色的美感,同时使观赏者感受到艺术之美感。国画的“虚“即不存在笔墨之处,”实“即出现笔墨色彩之处,国画对虚实之应用已达到极致的境界。国画的画面展示虚幻的意境,它不是独立的,要以实境为媒介加以衬托。画家创作国画时,需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留白之艺术,最终达到虚与实结合的美好境界。4.2 气韵美 从古至今,中国画一直讲究气韵之美,要集聚精气神三者,构成吸引人眼球的画卷。其原因是中国画对作品存在严格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同时要关注作品的精神与气质。运用留白技术与中国画的要求相符合,空白与物象要深刻地传达气韵,对比于物象,空白所衬托的气韵彰显出国画的内在美,同时其魅力更加引人入胜。绘画者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作品的气韵之美,要提高留白的技术水平与运用技法的能力。中国画的留白技术要彰显出强烈的节奏之感,同时要打造出空灵之感,为观赏者赋予无穷无尽的暇想空间。4.3 韵律美 中国画画面极其独特,和纸张的材质、所着笔墨的色彩、绘画的技巧、布局等元素存在密切的关联。着眼于选取色彩的角色,国画的主体颜色以及常见色调是黑白,黑与白存在强烈的对比,并可使强烈的视觉差产生。在国画之中运用留

艺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艺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这一结合对传统艺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时代下,探索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完美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推动新媒体艺术设计不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艺术领域出现了将新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它的出现标志着数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艺术设计的全新转变。简单来说,所谓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指借助于数学科技的发展、将新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进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它是现代艺术领域的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特点。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特点分析 一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它的存在需要依靠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当前,科学技术在推进艺术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艺术设计在优越的科技条件下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但设计效率大大提升,传播速度也有了很大进步。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其技术性,突出强调新媒体科技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二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十分强调数字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它主张运用神奇的数字化技术软件来完成线条、色彩、图形设计等多项任务,其艺术画面大多都比较夸张,个性感十足。新媒体艺术设计对设计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在二维和三维虚拟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师应该使自己的作品,最大可能地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同时体现突出的超现实感和虚拟性,这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是很难做到的。 三互动性 由于受到设计材料、传播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之初,难以实现创作者同欣赏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即时沟通和交流。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这一问题上有了很大改进,实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即时双向互动,有利于欣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设计理念,也有助于设计者根据欣赏者的反馈进行及时的改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在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构建了全新的艺术交往模式,使得即时沟通交流成为可能,对加快实现文化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