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采访与写作内容要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内容要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内容要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内容要点

一、新闻学几点基础知识

新闻概念

1.新近发生,发现或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近变动的信息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新闻特点

新鲜、真实

新闻本源

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新闻价值

时间新颖重要显著接近(趣味)

新闻要素

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结果原因

新闻敏感

发现辨别新闻成立与否及其价值大小的能力

新闻选择

新闻报道过程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信息——新闻定义——新闻价值——伦理道德——新闻政策——新闻报道

信息——宣传价值——伦理道德——新闻政策——新闻报道

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经济文教卫生军事体育社会等

按新闻发生地方分:国际国内地方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延缓性

按与读者的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按新闻的体裁分:消息通讯等

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真实性

1.何谓真实性?新闻报道反映事实的原貌。也叫准确性。

2.具体要求: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求要真实;

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新闻所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新闻中所涉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属当事人;

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不要绝对化,注意局部真实性。

3.新闻报道不真实、失实的原因总结:

客观原因可能是条件限制,采访受限。

主观上主要原因有:初步接触,不明要求;作风浮夸,粗枝大叶;知识不足,真假难辨;道听途说,不经核实;追求生动,“合理想象”;急功近利,夸大事实;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二、坚持思想性

1.何谓思想性?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引导指导思想和行动。也叫指导性。

2.该如何做?

第一,立足传播信息(客观条件)

第二,抓住问题(关键)

第三,增强可读性(业务手段)

三、坚持时间性

1.何谓时间性?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2.如何做?

更新观念和作风,改革采编流程,更新报道手段等。

四、坚持“用事实说话”

1.什么是“用事实说话”?就是让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流露出来

2.为什么要用“用事实说话”?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受众最关心的是事实;

事实胜于雄辩。

3.怎么用“用事实说话”?

精选事实:多解释,少晦涩;

多细节,少议论;插叙场景、背景、人物形象等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定义与基本方式

第一节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定义包含三个要素:

1.是职业活动

2.向大众传播

3.包括三个活动: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第二节采访的基本方式

访问(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显性、隐性)

现场观察

体验

阅读文献

第二章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

第一节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第二节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第三节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新闻材料的要求:

1.材料的真实性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第三章采访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采访活动追踪新近发生的事实

新鲜突发不可预测随时待命闻风而动

第二节采访活动始终处于时效的压力之下

迅速行动,立马可待

拼抢新闻快真深

第三节采访活动要贴切事实、贴近现场

跑现场

访问知情人(当事者目击者)

及时完整的记录

第四节使用社会交往的方式

繁杂性

双向性

对等性

第四章采访的基本任务与步骤

第一节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任务是依据报道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报道思想是报道的目的与达到这一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策略等,就是为何和何为(如何做)的问题。

这个任务包括五个要素:

1.拿到事实

2.拿到真实的事实

3.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拿到典型的事实

5.迅速地拿到事实

第二节采访的8个步骤

1.获得新闻线索

2.确定新闻选题

3.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4.联系访问事宜

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

6.提问

7.现场观察

8.结束采访

第五章获得新闻线索

第一节高质量的线索是高质量选题的前提

1.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苗头或信号,是采访的开始。引发记者灵感的触角。

告诉记者哪里有新闻?已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

只是一鳞半爪,需要记者去发掘

需要记者的高度的新闻敏感

2.高质量新闻线索的标准

可靠及时丰富

第二节获得线索的渠道

1.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

2.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工具

3.各种会议于新闻发布会

4.政策文件和领导人讲话

5.受众来信来电

6.新闻线人报料

7.新闻通讯员

8.友人

9.新闻巡防车

补充:如何使用新闻线索

不拔苗助长

不顺藤摸瓜

不大材小用

不齐头并进

第三节新闻敏感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新闻工作者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3.迅速通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者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判断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最典型的事实

5.迅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见即将出现的事实

二、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2.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3.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4.只是广博助敏感

5.掌握新闻价值的内涵和熟悉受众需要

6.讲究职业敏感

第六章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选题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1.选题就是把关

2.选题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可以选择不同的事实

可以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阶段

可以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侧面

可以选择同一事实的不同层次

可以选择纵向串联的事实

可以选择横向串联的事实

可以再第二落点上选题

3.选择事实的依据是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理解第二节新闻选题的重要性

评价一篇报道

评价一个媒体

1.新闻选题与媒体的社会功能

宣传信息沟通监测环境监督社会教育

2.新闻选题与媒体的定位

读者定位

功能定位

3.新闻选题与媒体的影响力

社会形象公信力媒介环境

第三节高质量新闻选题的特征

1.重大

2.大众关心

3.独家

独家事实:第一时间被掩盖的事实

独家分析

独家人物

4.可操作性强

第一,是否符合政策法规和宣传口径

第二,报道的可能性

第三,媒体自身条件

第七章新闻选题的不同标准

1.以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为标准

传者中心论政策为本

应用依据:

第一,来自上头的消息,方针政策、中心工作

第二,来自下头的信息,社会背景、百姓关注

2.以是否适合受众需求为标准

受者中心论共同兴趣

3.以事实客体属性为标准

信息论事实为本

新闻价值和受众兴趣

第二,考虑需求中的局部因素和全局因素

第三,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四,考虑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

3.解析事实为本标准

注意重要性和共同兴趣的结合

注意一些误区:

第一,导致重要信息的滞后报道

第二,受众的盲点成为报道的盲点

第三,刮风式报道与报道同质化

第八章确定新闻选题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选题目标

1.重大事件与舆论热点

重大突发性事件

重大政策变动

重大活动

重大舆论热点

2.抢发重大新闻的“第二落点”

3.注意发现和挖掘普通存在的非热点事实

第二节确立新闻选题的思维过程

一、发现新闻的思维过程

1.第一种思维方式:比较与选拔

2.第二种思维方式:瞄准靶子

二、预测事实真相:线索的可靠性与经验推理

1.依据线索的可靠性

2.依据经验判断与推理

三、选题的可行性研究(思考)

1.进行报道效果的审视与预测

2.推断找到采访对象的可能性

3.记者是否具有完成采访的实力

4.估算采访成本

5.考虑时效性限制

第三节选题在采访后的命运

1.预测和真相基本吻合:进行报道

2.吻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更大价值的发现:修正并进一步采访

3.真相和预测不符,差距大或完全相反:以最新发现为准

4.不符:放弃,不要强扭角度适应原来的报道思想

第九章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第一节采访失败的重要原因:缺策划与准备

不要碰运气,不要被动式采访

第二节策划与准备是采访前不可缺少的

因为:

1.采访机会难得,有时是一次性的

2.采访不可重复

3.采访的事实是复杂的,对象是广泛的

4.采访者一身五任

主持者、提问者、倾听者、思考者、记录者

第三节采访策划与采访准备的内容

一、报道思想的策划——采访目的

新闻倾向性思想性指导性

补充:报道思想的来源——平时准备

理论政策情况知识

二、采访项目的策划——采访内容

三、新闻作品文本的策划——新闻形式

四、采访步骤的策划——采访计划

五、策划误区

策划报道过程、活动,不是策划新闻事实

第四节采访前的调查与准备

一、访前调查(临时准备)

事实背景相关政策采访对象

二、提问准备

问题的准备

方式的准备

形成提问纲目

三、现场观察类采访的准备

事先了解,考虑观察时间,位置和程序

四、物质准备

第十章采访对象的分析

第一节采访的前提——权威的采访对象

1.最接近事实来源的人

2.某些具有事实认定权威的个人或机构

专家相关负责机构

第二节处于不同利益关系的采访对象的类型和态度

1.肯定和颂扬型采访对象

2.求助媒体解决自身问题的对象

3.中介型的对象

4.批判教育类对象

5.揭露批判类对象

第三节研究人们接受采访的心理

1.为社会代言

2.代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诉求

3.交往的需要

4.满足内心要成为重要人物的感觉

第四节接受采访的顾虑与拒绝采访的原因

1.权力阶层的采访对象

2.向媒体的调查提供信息的人

3.各类专家

4.被媒体表扬的先进人物

5.面对年轻的记者

6.对于小媒体的记者

第十一章访问的原则

第一节访问: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1.何为访问?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探讨真相而与新闻知情人进行的谈话

2.尴尬的访问

3.访问是记者业务的一道难关

不知道问什么

不会用交谈的方式,交流不起来

第二节访问的特征

1.无法律约束力

2.无行政约束力

3.地位平等

4.结合自由

5.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性高

6.所获信息层次多样,意义丰富

第三节访问不同于人际交往的特征

1.记者访问目的性强

2.访问是记者发起和组织的

3.记者营造气氛,主导谈话

第四节访问的基本矛盾——取与予的矛盾

成本:1.访问需要占用对方的时间

2.访问需要消耗对方的精力

3.系统通常是不付费的

4.风险成本

第五节解决取予矛盾的方法

1.马斯洛的心理需求论

2.帕罗阿尔托学派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

3.心理场理论

以上三理论的3启示

1.人人都渴望融洽的人际交往

第六节访问是记者创造奇迹的舞台

1.访问创造了观察社会的广阔空间

2.通过访问探索真相,记录历史

3.成功的访问成就名记者

第十二章访问气氛的建立

第一节访问气氛的类别

1.公事公办式

2.挤牙膏式

3.强弱悬殊式

4.激烈交锋式

5.酒逢知己式

第二节最佳访问气氛的要素

1.尊重

做好访前准备、注意语言的运用

2.真诚

3.关怀

4.轻松

5.理解

第三节记者的印象

1.遵守约定的时间

2.出示记者证或者介绍信,说明身份和采访目的

3.改善记者的形体语言

微笑、张开双臂、点头、眼神交流、身体前倾、手势、着装

4.访问前的拆墙术

共同兴趣恰当的中介物

第四节访问设计对气氛的影响

1.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

2.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

第五节设法消除受访对象的心理忌讳

1.避免第三者存在

2.提倡单独采访

第六节访问中的记者形象

1.倾听的作用

2.赞赏你喜欢的行为或者物性

3.帮他人解决问题

第七节访问中的敏感之处

1.话时打断,转移话题

2.尽量不要冷场

3.不要和采访对象争论

4.如何提揭露的问题

5.敏感提问后插入缓和气氛的问题

6.说服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

第八节深入访问的关节点

关节点

不幸的身世、最惦念的亲人、最大的愿望、最大的遗憾、最后悔的事、最感兴趣的事方法:抓特点抓本质客服影响深入采访的心理障碍

第十三章提问的规律和方法

第一节记者提问的特点

1.目标明确

2.提问系统

3.主导提问过程

第二节提问的内容和一般程序

一、6类提问的内容

1.新闻事实的要素

2.事实的各种背景

3.事实原因:浅层的、深层的

4.对事实的感受和观点

5.事实行为者的各种动机和心理事实

6.具有表现力的事实: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二、提问的一般顺序

7个方面,基本对应上面的提问内容

简单说就是先事实后观点,先概括后具体,先一面之词后两面兼听,一个问题结束再进入下一个问题

三、以肯定语结束提问

也是礼貌

第三节不同功能的提问

1.搜索式提问

确认与追踪

2.基本要素的提问

3.引导式提问

4.挖掘式提问

5.探讨式提问

6.展示式提问

7.创造性提问

假设性提问“最字”型提问

第四节提问的要求

1.第一个问题

2.提问要清晰、简洁

3.提问要具体

4.提问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第五节提问的问题类型

开放式问题:自由发挥的空间

闭合式问题:是与否

第六节特殊问题的疑问

1.敏感性问题

隐私且行且闻

2.对故事的引导的提问

第七节提问的策略

1.正面提问

2.侧面提问

3.反问

4.激发式错问

5.追问

第八节提问中的倾听

1.倾听的任务

2.倾听的要点

事实的关键词

骨干要素

隐形冰山问题

反面观点

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3.倾听策略

专心虚心耐心

第十四章现场观察的作用和方法

第一节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一、获得一手材料,核实二手材料,力争新闻准确

二、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假发创作灵感

三、典型细节可使新闻具有现场感

四、现场观察不受条件限制,可随时使用,有时是唯一的方法

第二节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听其语言

二、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过程

三、现场捕捉与引语

四、捕捉现场细节

五、对事过现场的观察、访问与建构

第三节怎样进行现场观察

一、尽量贴近现场

二、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不是游玩!受众是谁?写什么题材?什么主题?用什么体裁(新闻样式)?

三、选好观察点

四、粗细结合,追踪典型细节

五、观察和询问相结合

第四节如何培养记者的观察力

1.过硬的注意力

2.过硬的观察基本功

3.观察力的训练

掌握观察的规律

进行观察训练

记观察笔记

4.几种有助观察的技能

目测速写录音拍照录像

第十五章采访的记录与核实

第一节采访的记录

一、采访的记录的必要性

二、采访记录的内容

1.采访对象叙述出的事实信息

2.现场观察捕捉的事实信息

3.感想和写作灵感

4.收集到的资料性信息

三、采访记录的方式

笔记心记借助辅助工具

笔记为主心记为辅,适当借助工具

四、笔记技巧

1.选择性记录

2.笔记本的页面

3.要控制采访的进度,以利于笔记

4.适当速记——提高记录速度

5.笔记整理

第二节材料的作用

一、核实是采访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需要核实的内容

1.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信息

2.记者观察来的信息

3.引用的材料

三、核实的方法

1.找当事人核实

2.找他人核实

3.到现场核实

4.凭自己经验、常识和理论知识

第一章

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是消息和通讯两大类

1.事件性消息:动态消息、简讯

2.非事件性消息:预测性消息、服务性消息

3.描写性消息:新闻素描、花絮

4.分析性消息:解释性消息,新闻述评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5.社会观察通讯

6.专访和特写

第一节消息的特点

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简括

二、更加注重事实说话

三、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

四、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头:讯、电

第二节消息的优势

适用范围广、利于增加信息承载量

发稿速度快、灵活

易为不同的读者接受

新闻冲击力更强

第三节通讯及其内在规定性

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1.真实的事实

2.有时效性

3.有新闻价值

第四节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更形象生动,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态

三、通讯的文体更自由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通讯体现较强的主题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通讯多详述和描写的手法

七、通讯的时效性比消息差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决定新闻写作得因素

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第二节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一、新鲜

1.要加强近日新闻的写作

2.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方式摆在读者面前

3.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到某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

二、快速

如何写的快: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打扰

2.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要领、技巧和方法

4.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组成预购性,可以随时拼接和组装

5.注意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简短才能快、多、突出如何做?

1.坚持一事一报

2.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3.化整为零,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和连续报道和连续报道

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第三节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一、具体

这里指多用具体可感到形象的事实说话如何做?

1.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不要抽象

2.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要具体

二、生动

写活,具有新闻感染力如何做?

1.生动和具体是密切联系的,越具体越生动

2.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关键

3.注意新闻的结构,结构好也能生动

华尔街日报体:DEE(description,explanation,evaluation)

三、通俗

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如何做

1.解决新闻腔的问题

2.学会第二种翻译

3.巧妙地处理新闻中的数字

第四节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

就是要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动态把握

一、加大信息量

如何加大?

1.学会多侧面报道,写立体化新闻

2.学会抓新闻特点

3.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4.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二、加大知识量

新闻是浅层次的知识如何做?

1.增加相关知识,加知识数量

2.比单纯新闻信息更深一层,加知识质量

3.挖掘事实背后的科学规律

三、挖掘思想深度

提供有思想深度的报道,就是针对性、指导性。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及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新闻角度

第一节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新闻角度的定义: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入手处。意义在于:

一、得当与否关系新闻价值

二、不同角度关系报道效果

三、关系独家新闻

第二节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最佳角度:1.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2.能体现事物本质;3.有生动活泼的内容;4。有新颖巧妙地形式。关键在于多一点读者角度。

一、根据不同读者定位寻找最佳角度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寻找最佳角度

第三节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

二、以小见大

三、虚中觅实

四、逆向思维

五、发散思维

六、统摄思维

七、全局思维

第四章新闻跳笔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跳笔?为什么要用?

是在问题结构上表现为多段体,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且可以有较大跳跃的新闻写作笔法

一、短段落多分段

二、断裂行文

三、借用蒙太奇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第五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使用的文字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有时代感

3.有不同的风格

消息和通讯语言不同;取决于事件本身的基调;取决于被访者的个性风格

4.白描手法

第二节如何使用白描手法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二、多用子概念

三、多用大白话(包括群众语言)

第六章消息写作之一:导语

第一节导语及其任务

是消息特有的,一般处于开头,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者最精彩的内容。

1.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一见钟情

3.为全篇定音,定下倾向,感情等

第二节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所有类型的导语写作的要求。

一、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二、写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

最新鲜的材料:最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材料;最有趣的戏剧性的人情味的材料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洁

四、力求优美生动

第三节导语的大致类型

一、概述性导语

以概括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写作时除了上节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

1.增强提炼概括的能力

2.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二、描述性导语

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导语。有画面感,但受题材限制。好处在于:第一,有趣,有形象的画面能吸引读者;第二,能以情景感染读者,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入理性认识,强化报道效果。

写作要求:

1.采访时注意捕捉有形的画面,即使不在现场,也要挖掘一些间接画面情景

2.导语中的画面必须和事件有紧密联系,为主题服务,不能为了画面而画面

3.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述评性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长处有二;第一,评有“钩玄”的作用,点出奥妙之处。第二,直接发表意见,能直接影响舆论。

写作时注意:

1.评应该是言人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2.评应该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3.为使导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也为防止记者被动,可以使用引语的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犹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的事例构成的导语。

多用于综合性新闻。题材有限制。

不靠描写或者议论,而是靠故事吸引人,感染人。关键在于注意故事的典型性、人情味和趣味性。

第四节导语的修辞技巧

1.设问

2.拟人

在经过地球时曾使许多想看到它的人失望的哈雷彗星,本周将降下流星雨,作为临别留念3.借用

真是“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一时抵万金”久旱的京城终于。。。

4.对比

横向对比纵向对比(也能很好的出特点挖深度)

5.直呼

1吨重的月饼你见过么?你吃过么?临近中秋,在天津市。。。

6.排比

一身戎装,一步轮椅,一面国旗,一个军礼。叶乔波以这种庄严而悲壮的。。。

7.惊警

爱吃肉的人注意力!一份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

第七章消息写作之二:主体与结尾

第一节主体重任在肩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1.补足导语中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2.具体化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1.补充带因果性质的材料

2.在导语限定的事实外,补充一些暗示性情况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四、增加佐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1.运用“色彩”(细节)

2.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第二节主体的结构样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三、横向结构

四、点面结构

五、DEE结构

第三节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以事实结尾,事实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

二、几种结尾方式

1.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2.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3.稍加议论,花龙点睛

4.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第八章消息写作的环节三:新闻背景

第一节写消息切记交代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1.说明解释,使新闻通俗易懂

2.揭示意义,唤起注意

3.对比衬托,突出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4.用背景语言暗示不便明言的观点

5.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增加可读性

6.用背景材料介绍人物,满足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第二节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二、注意广泛性多样性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第三节巧妙穿插

一、插入导语之中

1.背景本身是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吸引读者,帮助“说话”

2.背景材料具有吸引力,用作定语,来修饰导语中的人事,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道

二、导语后面接背景段

1.导语中出现关键人、事、词语需要解释,否则不利理解和展开主体,则后接背景材料

2.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度的需要,接背景

三.分散插入主体

1.主体中分散插入背景段

2.将背景材料化为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粘在新闻事实上

第十章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1.事件具备“变”的特点,吸引人

2.事件具备典型性,可示范示警

3.事件具备戏剧性,吸引人

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第二节报道事件要注意的问题

一、事件要交代清楚

1.不要缺少要素

2.不要忽略细微部分

3.内容、来龙去脉要具体、清晰

二、不做表面文章

三、要见事见人

1.报道人的命运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的影响

3.反应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新闻的内涵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1.不要煽情

2.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露破案方法

3.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4.关注事件成因

第三节几种事件性消息的写作

一、动态消息

1.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事一报

强调客观笔法

注重实效

2.写作方法

善于捕捉动态消息题材

客观记述,增加可信度

传达现场气氛,更具动感

连续报道保时效

二、简讯

1.特点

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结构单一

2.写作要求

撮要:基本要素,最有价值的部分讲究文字:精简表现力

四、新闻素描

1.特点

微型特写、微型描写

2.写作要求

灵活安排结构

描写好典型细节

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十一章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与特殊价值

1.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报道面

2.有助发挥媒介的主体意识

3.有些很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可以发掘独家新闻

第二节非事件性消息的写作要求

一、对比与显现

二、量化与集中

三、以点带面

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整理

1.新闻:是一种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经传播媒介传播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或现象的报道。 2.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 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倾向性。 4.中方最早出现在唐朝初年,西方最早出现在1622年的英国《每周新闻》 5.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 (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6.Hardnews(硬新闻)主要指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新闻。此类 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内容 7.Softnews(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 新闻等),其语言通俗,内容注重趣味性。 8.采访对象不同:①身份不同:专业性采访和非专业性采访②数量不同:个别采访和集体 采访 9.采访内容不同:事件性采访和非事件性采访 10.采访方式不同:开放式采访和闭合式采访 11.采访场所不同:现场采访和演播室采访 12.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广泛性、突发性 13.新闻采访的四准备:政策准备,即采访之前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问题和相关政策之间的关 系要弄清楚;全局准备,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资料准备,就是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准备;临战准备。 14.艾丰先生的六个不要提: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不要提暗示性的 问题;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太“硬”的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15.采访方法:正问法;侧问法;设问法;反问法;明知故问法;诱问法;借问法;互相讨 论法;围点打援法。 16.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 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17.斯诺法:也称作“搭桥艺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新闻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尽快跨越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从“生”到“熟”的沟通障碍。 18.主题:一词源于德语Thema,原指一首乐曲中的主旋律。后被日本学者翻译到文学创作 研究中,转置文学作品中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19.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 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20.线索:是串联文章全部材料、推动内容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线索也可以 说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任务、事件、题眼)。 21.脉络:就是作者进行叙述或议论时所留下的思想轨迹,或叫思路。 2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是原始的、比较凌乱的材料,题材则是经过了作者的鉴别、整 理、加工过的材料;素材是准备使用的材料,题材是已经使用了的材料。 23.层次与段落的区别:层次强调逻辑思路的转换,段落则强调语气表达、外在表现形式的 需要;层次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表达方面的需要,段落则着眼于文章形式表现的不同需求。 24.选材的基本原则: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取真实而准确的材料;选取典型而新颖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南开17春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 免费答案

17秋18春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1. “去年一天产煤211万吨,为1949年日产量的23倍。”这句话在处理新闻数字的时候使用的是() A. 打比方 B. 作比较 C. 缩减法 D. 位移法 正确答案:B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讯报道的事实要比消息详细、完整。 B. 通讯可以自由表达记者的观点立场,而消息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主。 C. 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 D. 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 正确答案:B 3. 一条好的消息导语,不必要遵循的原则是() A. 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 B. 切近读者的利益,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C. 导语为全篇定下写作的主旨 D. 内容越详细越好 正确答案:D 4. 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被编辑部临时派到西藏去采访,这种采访叫() A. 隐性采访 B. 蹲点采访 C. 巡回采访 D. 易地采访 正确答案:D 5. 下列不属于直面采访中应注意的原则是() A. 争论交锋的原则 B. 因人而异的原则 C. 掌握主动权的原则 D. 平等的原则 正确答案:A 6. 新闻语词中最能出彩的词是() A. 形容词

B. 动词 C. 助词 D. 惊叹词 正确答案:B 7. 按照新闻写作的要求,新闻的第一生命是() A. 时效 B. 新鲜 C. 有趣 D. 真实 正确答案:D 8. 在采访实践中,如果记者拟定的采访计划不符合客观情况,那就应当() A. 能够采访到什么就写什么 B. 仍然按原定的计划行事 C. 及时调整原定计划,争取获得最多的一手素材 D. 只是寻找自己需要的例证 正确答案:C 9. “可读性”的概念,把()明确地摆在大众传播的重要位置。 A. 记者 B. 采访对象 C. 读者 D. 编辑 正确答案:C 10. 下列原则哪个不是采访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 A. 简洁 B. 发散化 C. 具体 D. 层层深入 正确答案:B 11. 当记者向自己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知道这件事?这件事的意义何在?读者接触这一事件后,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这体现的是记者的() A. 媒体竞争意识 B. 新闻敏感 C. 受众意识 D. 时效意识 正确答案:C 12. 在常用的采访方法中,最为深入的、能够获取更多新闻细节的方法是() A. 直面采访 B. 电话采访 C. 观察采访 D. 书面采访 正确答案:A 13. ()是新闻内容的精粹,是对新闻内容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人们称之为新闻的“眼睛”。 A. 导语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我国最早研究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d) A .徐宝璜 B .邹韬奋 C .戈公振 D .邵飘萍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主旨是(b) A .整理并取舍新闻材料 B .反映并表现客观实际 C .认识并把握新闻事实 D .分析并组织事实材料 3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这种特点称为(c) A .专业性 B .突击性 C .灵活性 D .多变性 4 .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是() A .实事求是 B .去伪求真 C .不偏不倚 D .独立思考 5 .由新闻单位派出并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某一行业的记者是() A .地方记者 B .专业记者 C .特派记者 D .机动记者 6 .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是() A .反映内部情况 B .揭示新闻真相 C .及时采写新闻 D .反映群众呼声 7 .人们常说,记者好像比别人多长了一只鼻子,这是指记者具备() A .第五感官 B .业务素质 C .专业水平 D .新闻敏感 8 .新闻的发现开始于() A .新闻线索 B .新闻事实 C .新闻采访 D .新闻眼光 9 .客观事实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不仅要求其本身具备新闻价值,还必须符合 () A .新闻政策 B .公众需要 C .传播规律 D .采访经验

10 .新闻采访比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采访必须() A .深入不同领域收集大量资料 B .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 C .参与事件获得采访对象信任 D .把观点和事实材料统一起来 11 .新闻记者平时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以便在突发新闻现场从容应对, 这种采访的准备工作是() A .直接准备 B .狭义准备 C .间接准备 D .紧急准备 12 .选择采访对象首先应该选择() A .最熟悉的人 B .不同意见者 C .新闻知情者 D .新闻当事人 13 .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A .资料是否丰富 B .观点是否鲜明 C .知识是否专业 D .提问是否成功 14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 A .新闻实践 B .新闻知识 C .新闻采访 D .新闻对象 15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 备() A .时效性 B .针对性 C .灵活性 D .真实性 16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A .多样性 B .倾向性 C .层次性 D .宽泛性 17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A .新闻背景 B .新闻事实 C .新闻素材 D .新闻依据 18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A .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B .形容词多于限制词 C .长句多于短句 D .书面语多于口语 19 .新闻的社会传播主要靠() A .电话 B .社论 C .通讯 D .消息 20 .不同类型消息的重要性有区分,通常表现为() A .软新闻比硬新闻重要 B .硬新闻比软新闻重要

新闻采访写作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考试科目: 新闻采访写作 考试类型:(开卷)考试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201230770201 姓名 安怡宣 年级专业 12金融数学 上课班(请选择): 周三班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50分) 阅读以下报道,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聘会给“艺考热”泼凉水 艺术类毕业生供求矛盾尤为突出 本报济南3月5日讯(记者徐静 彭东) 一边正上演着如火如荼、争先恐后的“艺考 热”,另一边“艺术学子”却在今天省城举行的两场招聘会上被泼“冷水”,由于目 前社会上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普通毕业 生还要大。 今天上午,西南师范大学学美术的林墨涵早早来到了山师大操场,参加该校的毕 业生供需见面会,可到了中午记者碰到他的时候,他手里还有五六份没送出的简历, “要美术老师的学校太少了,偶尔有需求的学校,还要挑三拣四。”不但小林感到沮 丧,山师大音乐系的一位同学也告诉记者,本来他想到济南的高中教书,可省实验中 学的价码已抬到了研究生层次,其他几所学校顶多要1个人,“都说大学生不好找工 作,没想到这钉子还真碰上了”。 在今天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艺术类考生的用人单位同 样是凤毛鳞角,这让不少兴冲冲赶来的艺术考生倍感失望。山东曹县云龙木雕工艺公 司计划招聘美术设计人员1名,竟然引来了20多名艺术类毕业生前来应聘。而原来许 多艺术类毕业生的用人大户,这次的招聘计划中却都没有一个艺术专业的名额,他们 表示,目前自己公司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已经趋于饱和。一位参加山师招聘会的学校校 长表示,目前学校对音乐、美术和体育的需求不大。例如,2000多人的一所中学,一 般只需要两名音乐老师,因为初三、高二、高三都没有音乐课,高一上的是音乐鉴赏 课,在其他年级,学生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老师要上满8个班才满工作量。 根据山师大提供的数据,艺术、体育等专业都不属于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但艺 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增幅却接近20%。而该校对2004年5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 的统计中,以往属于招生热门的音乐、体育、美术,就业形势则较为严峻,当时签约 率都不超过45%。这也使得每年为数不少的艺术类毕业生选择的是自谋职业的道路。 “对艺术类毕业人才,许多单位的用人原则都是宁缺勿滥。”曹县宏远工艺品公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作者:————————————————————————————————日期: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黔东南电视台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答案复习过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记者思维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及在新闻撰写中所需要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观众的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 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与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新闻界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涵 新闻敏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判断能力。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艾米利达斯认为,它包括以下判断力: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某一情况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 ?同一个事件的若干事实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

?判断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已经收集到手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新的线索,一以进行连续报道。 我国记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新闻敏感所包括的内容是: (1)政治敏感 (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3)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断能力。 (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5)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新闻采访特性:1、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1)、在调查的方向上,新闻采访首先是看事情新不新,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才去分析其影响面与严重性。 (2)、新闻采访除了了解事实,还要捕捉细节、挖掘思想、收集语言,为新闻写作做专门性准备;而这些材料对一般的调查来说,并不重要。 2、新闻采访是一种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而进行的社会交往。 (1)记者采访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 (2)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行政、法律中的活动有区别。 (3)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销售等社会活动也不一样。 3、新闻采访是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1)偶然性和机遇性。 (2)艰苦性和危险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测试四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 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961 年 5 月 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说 报纸工作人员是什么人 ? 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 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 ) A. 毛泽东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邓小平 2. 新闻记者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并采访到新闻 关键就在于记者有没有 ( ) A. 理论水平 B. 社会责任心 C. 新闻敏感 D. 新闻功底 3. 《中国之西北角》的作者是 ( ) A. 黄远生 B. 邵飘萍 C. 瞿秋白 D. 范长江 4. 记者在采访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当注意划清的界限 除了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外 还有 ( ) A. 报道计划与客观实际 B. 事物的第一性与认 识的第二性 C. 实际情况与新闻报道 D. 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5. 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线索 到实际中去 到群众中去 这是 ( ) A. 惟一途径 B. 最佳方式 C. 根本途径 D. 惟一方式 6. 记者采访中的工作路线是 ( ) A. 依靠组织 深入实际 B.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C.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D.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7. 采访中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 就应当 ( ) A. 善于开动脑筋 B. 多跑领导机关 C. 了解社会情况 D. 吃透“上下两头” 8. 总的来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 ( ) A. 基本一致的 B. 既一致又不一致的 C. 存在一定矛盾的 D. 相辅相成的 9. 采访的平时准备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政策 了解全局情况 广泛积累资料 以及( ) A. 坚持深入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多方增长知识 D. 多方结交朋友 10. “请您谈谈退休以后的打算”这是 ( ) A. 诱导式提问 B. 开放式提问 C. 闭合式提问 D. 迂回式提问 11. 从心理角度看 记者访问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 A. 融洽 B. 接近 C. 沟通 D. 激发 12. 《经济日报》记者到某科研机构了解其科技管理改革的情况 准备写成新闻报道。这一 行为在新闻采访学中是 ( ) A. 咨询 B. 写作 C. 访问 D. 寻找新闻线索 13. 采访中通过现场的遗迹来考察事物发生时的状态 此观察方式是 ( ) A. 事后观察 B. 事前观察 C. 同步观察 D. 易地观察 14. 记者采访中“上下结合”的思考 作用是 ( )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写出真正的新闻报道主要依靠 A.交际能力 B.词汇丰富 C.深入采访 D.浮光掠影 2.以摄像为主要采制手段的是 A.电视记者 B.广播记者 C.文字记者 D.摄影记者 3.重要社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发表于 A.延安《解放日报》 B.《人民日报》 C.《文汇报》 D.重庆《新华日报》 4.为体现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宜采用 A.综合报道 B.深度报道 C.调查报道 D.连续报道 5.以一个明确的新闻主题为核心,表现若干新闻事件的有关情况的是 A.非事件性新闻 B.事件性新闻 C.预知性新闻 D.目击式新闻

6.一个客观事物变动的事实或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可能产生负面或不确定的社会传播效果,则应当采写成 A.内参 B.素材 C.文献 D.简报 7.要让一篇新闻报道真正“活”起?,就要十分注重运用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动词 8.对新闻事件现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快速加工和处理的直播方式是 A.互动式直播 B.重点记录式直播 C.完全记录式直播 D.夹叙夹议式直播 9.某记者卧底传销组织进行调查,所采用的?访方式是 A.精确新闻采访 B.易地式采访 C.暗访 D.巡回式?访 10.新闻记者通过感官和思维对新闻事实或事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敏锐感知的能力是 A.新闻表现力 B.新闻创造力 C.新闻发现力 D.新闻策划力 11.记者对某地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运用的前瞻性思维是 A.逆向思维 B.发散思维 C.侧向思维 D.延伸思维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新闻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7个要素,除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 何、怎么样之外,还包括______要素。 a意义 b背景c故事 2.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 带来的新的 ________ 的分量。” a敏感 b价值c角度 d信息 3.“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三代b第一代c第二代 4.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______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 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集合b总合c集中 5. 消息主体部分的作用是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展开和______。 a说明b深化c补充 6.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鲜、______和深刻。 a简明b突出 c集中 7. 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接触事实,是________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时机 d采访时间 8.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9.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觉得农大每天都在变化。楼新了,草坪更绿了,花更多了,校园整洁了,环境美化了……如果你有时间听我唠叨,我一定能给你举出西区一年中发生的365个变化,那你这篇文章可就要写长了。”此导语属于 ______式的导语。 a引语式b叙述式c概括式 10.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完整性和________。 a深刻性b形象性c新鲜性 d客观性 11.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不合理宣传性现象b半合理宣传性现象c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12. 10月10日中午至昨晚,天津市出现历史上汛期后最大的一次大暴雨。与此同时,渤海湾形成风暴潮,塘沽等沿海地区海潮潮水超过了警戒水位。天津市在深秋时节,大暴雨与风暴潮一同出现是50年罕见的。该新闻揭示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何种因果关系。 ________ a多线型的因果关系b单线因果关系c放射型因果关系d收拢型因果关系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重点

《新闻米访与写作》期末重点

题型:填空(9个范围)1x16=16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2x16=32分 填空: 1.P17通讯文体既要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又要以其由“事”、“情”、“理” 构成的感染力打动人。(常常使用抒情表达方式) 2.P17新闻评论通常是以议论为主的,它对语言更是有着准确性的要求: 一是对于论点的表述准 二是对于论据材料的概括准确; 三是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准确;四是对于事物的矛盾把握准确。 3.P18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语言既应该是简洁的、准确的,同时又应该是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新闻作品才具有可读性。 4.P21消息文体在语言表达上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如通讯文体来得自由洒脱。 5.P21广播媒体的消息文本,是为“供人听”而写的(口语化),因而其语言的生动是与口语化特征 (通俗、易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6.P41记者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7.P73 “十比一”原则 “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 进行一小时,那么记者就要做十个小时的访前准备。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应成为教条。8.P45采访对象的分类: 当事人(最重要的采访对象,通常是新闻事件的主体)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的行动者,但有了解,甚至策划) 目击者(亲眼目睹新闻事实发生的人,没参与,没直接联系,强烈现场感受)有关人士(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百姓、社会各界) 名词解释: 1.P129什么是隐私? 所谓隐私,是指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 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 他人干涉或者他人不便干涉是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 介入或者他人不便介入的个人领域。 2.P129什么是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3.P61什么是策划?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事物的,也就是说,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4.P25什么是是信息? 信息,作为一种与物质、能量三足鼎立的客观存在,能够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5.P1什么是新闻传播? 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 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调查米访为基础,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新闻采访 “采访”一词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 1、新闻采访定义: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2、新闻采访的特点(与一般调查研究比较): (1)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及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2)时间的限制性: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3)项目的突发性:面对突发事件。(4)需要的广泛性:职业、年龄、性别、经历、学历等等使人们对新闻有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5)知识的全面性:配合人们需求,综合性应用学科,多联系。(6)活动的艰辛性 3、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1)个别访问(具体深入、主动权);(2)开座谈会(信息广、全,高效,中大型报道);(3)现场观察(主要方式)(生动细节,感染力);(4)参加会议(大量信息线索)(5)蹲点(升入调查,时间周期长);(6)查阅资料(解释性阶段); (7)改写(补不足);(8)问卷(令人信服);(9)电话采访(便利迅速,补其他采访之不足)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10)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查阅收集资料非即时:电子邮件;即时:qq,微信) 4、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类: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时间长、题材广,全局观念,外语、社交能力,尊重文化差异);(2)突击采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进行采访活动(闻风而动,忙而不乱,经验和临场发挥能力);(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采访活动(避免重复找人、路途,投入少,收效高,统筹安排,主次分明);(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主题,要求思路灵活,高写作水平);(5)隐形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揭露性、批判性);(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四个基本要求:从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实践要求出发,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通常概括为,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与坚持事实求是说话。 1、坚持真实性: (1)定义: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被称为准确性。 (2)具体要求: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五要素俱全:who、where、why、when、how)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不能改变)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却是无误(包括数字、历料、背景材料,小心引用,不确定不采用)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两方面,既要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让人生疑。) (3)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客观:新闻不自由(媒体为党和政府垄断,失去了竞争对手),新闻体制不健全

新闻采访与写作 期末复习资料

2、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收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3、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4、新闻价值: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5、新闻政策: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6、报道思想:新闻报道的目的,包括体现和达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等 7、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8、新闻主题:一篇报道的主旨。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9、新闻材料: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原始情况、资料的总称 10、新闻角度:新闻事件(事实)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记者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 11、新闻语言: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12、新闻结构: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零部件,一般包括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与新闻结尾等部分(消息写作中对材料组合与段落安排的特定方式) 13、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14、新闻背景: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相关环境和历史条件 15、新闻结尾:一般是指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 16、倒金字塔式结构:从导语、主体到结尾,均不按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事实材料的重要程度安排先后次序,从而呈现一种跳跃式结构;(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 17 悬念式结构: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消息结构形式 18:并列式结构: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和段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19、时间顺序结构:又叫编年体式结构,没有导语,只是自然地按照事件的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 20、自由式结构:目击式、散文式、对话式 21、政治新闻:即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 22、经济新闻: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23、人物新闻:是指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4、人物通讯:较详尽的反映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 25、专访:指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26、事件新闻:指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27、连续性报道: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28、教育新闻:指以教育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29、文艺新闻:指以文化艺术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30、社会新闻:指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31、灾害新闻:指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32、风貌通讯:指着重反映社会变化及风土人情的通讯体裁 33、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 34、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者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35、批评性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