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实验二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增溶与助溶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

2.了解影响药物增溶与助溶的因素。

3.熟悉常见的增溶剂与助溶剂。

二、实验原理

增溶与助溶是药剂学中增加水中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因形成胶束而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之类。药物的增溶作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温度、增溶质的加入顺序等。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多为大分子。常用的助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另一类是酰胺类化合物,如:尿素、乙酰胺等。因助溶机制较复杂,许多机理至今尚未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

大黄素(C15H10O5,M=270.24)为橙色针状结晶,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NaOH 水溶液中,微溶于乙醚、氯仿、苯。碘(I2,M=126.904)常温下为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碘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甘油等有机溶剂。

大黄素

三、实验内容

(一)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

A.聚山梨酯-80及其加入顺序对大黄素增溶的影响。

1.操作

(1)取蒸馏水50ml烧杯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玻璃棒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2)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80 0.5g,天平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3)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g,加Tween-80 0.5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4)加大黄素80mg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80 0.5g,混匀,加蒸馏水10ml,反复搅拌2min,再加入40ml水,搅拌均匀,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2.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中各项条件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如:加药量、搅拌时间等。

(2)增溶操作中,样品操作后应放置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充分进入胶团。

B.聚山梨酯的种类及温度对大黄素增溶的影响

1.操作

(1)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 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移取1mL移液管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1mL5mol/L的NaOH溶液,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min,于波长530nm紫外(E 1%1cm ,449)下测吸收度,作为以下所有组测定的对照液。

(2)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20 0.5g, 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移取1mL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

1mL5mol/L的NaOH溶液,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min,于波长530nm(E 1%1cm ,449)下测吸收度。

(3)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40 0.5g, 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移取1mL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

1mL5mol/L的NaOH溶液,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min,于波长530nm(E 1%1cm ,449)下测吸收度。

(4)取蒸馏水50ml两份分别于100ml烧杯中,分别加Tween80 0.5g, 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分别于室温、55°C恒温搅拌约20min,搅拌2min后放置约20min,0.45μm微孔滤膜过滤,移取1mL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1mL5mol/L的NaOH溶液,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0min,于波长530nm(E 1%1cm ,449)下测吸收度。

(5)分别计算上述药物溶解度。

2.操作注意事项(同前)

(二)助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助溶作用

1. 称取碘约0.2g,加水25ml,搅拌,观察现象。

2. 分别称取碘化钾2.50g两份置烧杯中,一份加入5ml水,另一份加入10ml水,使溶解完全。分别加入碘1.25g,搅拌,观察现象。等碘充分溶解后,加水定容到25ml,观察现象。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药物加入顺序对增溶的影响。

2.聚山梨酯对大黄素的增溶结果填入下表。

表1 聚山梨酯-80及其加入顺序对大黄素的增溶的影响

表2 不同聚山梨酯对大黄素的增溶

药物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外观状态溶解度(药物g/100ml)

大黄素无Tween-20

Tween-40

Tween-80

3.温度对增溶影响结果填入下表。

表3 不同温度下聚山梨酯-80对大黄素的增溶

药物表面活性剂

溶解度(g/100ml)

室温55°

大黄素Tween-80

4.助溶剂对药物的助溶结果填入下表。

五、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影响水中难溶性药物增溶的主要因素。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KI对I2的助溶可能机制。

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 定义: 又如:室温下苯在水中的溶解度上,每100g只能溶解0.07g苯,但在10%的油酸钠水溶液中,苯的溶解度达到7g/100g,增加了100倍。 特点: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子形成的胶束中。溶解会使溶剂的依数性发生变化,但增溶对依数性影响很小。 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显著降低,使体系变得更稳定,即增溶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只要外界条件不变,体系不随时间变化。而乳化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助溶是由于助溶剂的加入而改变了溶剂的性质从而使溶质溶解度增加。 机理: 被增溶物分子在胶束内存在状态和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通常可分四种方式增溶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 在胶束内部,被增溶的物质完全处于非极性环境中 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类似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如长链的醇、胺、脂肪酸和极性染料等 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甚至被拉入胶束内核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酸二甲酯、甘油、蔗糖及某些染料等 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是分子“栅栏”靠近胶束表面的区域 较易极化的碳氢化合物,如苯酚等短链芳香烃化合物 被增溶物包藏在胶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两态模型: 增溶作用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被增溶物在胶束内.的停留时间约为l06~1010 s。胶束的内芯并非完全与烃相似,而接近胶束表面区域的性质也并不与水相同。当被增溶物从胶束内芯向界面移动时,经受着不同作用力的连续变化,故被增溶物在胶束内是以多态存在的,至少是两种状态。胶束内芯和界面对增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任何被增溶物都不同程度地在界面上微入于水中,即使像苯基十一酸钠,其苯基也不完全处于烃液的环境中。 胶束增溶量可分为“吸附态”分数和“溶解态”分数两部分,当发生吸附作用时,增溶量远远超过仅考虑烃内层溶解的量。例如,微极性的乙酸戊酯的增溶量较具有相似摩尔体积的脂肪烃大得多。 影响因素: 表面活性剂: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碳链增长,其cmc值减小,胶团聚集数大,

药剂学问答题(1)

1.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的异同 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潜溶剂能提高药物溶解度的机制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改变了混合溶剂的极性,即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从而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增溶剂:指某些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作用。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 处方因素:pH值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 增加稳定性的方法:1.改变药物结构(1)、制成难溶性盐(2)、制成复合物(3)、制成前体药物2.制成固体制剂3.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4.制成微囊、微球或包合物 4.片剂制备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裂片: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导致片剂内部的压力分布不均匀 2.松片:片剂硬度不够 3.粘冲:干燥不够、 4.片重差异超限:物料的流动性差、物料中细分太多或粒度大小相差悬殊、料 斗内的物料时多时少、刮粉器与模孔吻合性差 5.崩解迟缓:压缩力过大、可溶性成分溶解、片剂的结合力过强、崩解剂的吸 水膨胀能力差或对结合力的瓦解能力差 6.溶出超限: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 7.含量不均匀:片重差异超限 5.片剂的质量检查 外观性状;片重差异;硬度和脆碎度;崩解度;溶出度和释放度;含量均匀度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 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溶

增溶剂与助溶剂

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考点指南增溶剂与助溶剂 一、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具有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方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促使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具有助溶作用的第三方物质称为助溶剂。 二、增溶剂与助溶剂的选用原则 1. 用量的选择。增溶剂的用量可以绘制三元相图来确定。 2. 根据增溶剂与药物的性质选择。增溶剂的效果与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有关,非离子型比离子型的强。另外,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对极性的药物增溶效果越好;HLB值越低,亲油性越强,对非极性的药物增溶效果越好。药物若为同系物,分子量越大,被增溶得越少。含有聚氧乙烯基团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溶时,受到高温影响,会出现昙点,使被增溶得药物析出沉淀,从而溶液变得浑浊,降温后能够恢复澄清。增溶剂还需要注意与药物的配伍禁忌,如可能加速酯类药物的水解,降低酚类药物的杀菌作用。 3. 根据增溶剂的毒性和溶血性选择。毒性大小依次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溶血性的大小依次是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芳基醚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吐温类)。作为溶血性最小的吐温类,品种之间任然存在差别,溶血性大小依次是吐温20>吐温60>吐温40 >吐温80。 (二)助溶剂选择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1. 根据助溶剂对药物溶解度提高的程度选择。一种难溶性药物可能不只一种助溶剂,优先选择量少就具有更好助溶效果的助溶剂。选量少有效的即可。 2. 根据助溶剂不降低药效和稳定性选择。助溶剂对难药物助溶反应若不可逆,即使助溶效果好,也失去使用的意义。 3. 根据助溶剂本身安全性选择。助溶剂优先选择毒性、刺激性、过敏性小的。

实验十一+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实验十一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增溶与助溶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 2. 了解影响药物增溶与助溶的因素。 3. 熟悉常见的增溶剂与助溶剂。 二、实验指导 增溶与助溶是药剂学中增加水中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因形成胶团而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药物的增溶作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温度、增溶质的加入顺序等。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多为大分子。常用的助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另一类是酰胺类化合物,如:尿素,菸酰胺、乙酰胺等。因助溶机理较复杂,许多机理至今尚不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 布洛芬(CHO , M=206.28)为微白色结晶性粉末, 在乙醇、丙酮、氯仿或乙13182 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茶碱(CHNO?HO 198.18)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在78422

乙醇或氯仿中微溶,在水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在氢氧化钾溶液或氨溶液中易溶。 OCH3CH3HCNH3N CHCHCHCOOH2NCHON3 3CH 布洛芬茶碱 51 沈阳药科大学实验十一药物的增溶与助溶药剂学专论实验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 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 I 聚山梨酯-80及其加入顺序对布洛芬增溶的影响 1. 操作 (1) 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布洛芬50mg, 反复搅拌,放置约 15min, 观察并记录布洛芬的溶解情况。 (2) 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 加聚山梨酯-80 3~4ml, 搅拌均匀后, 加布洛芬50mg, 反复搅拌,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布洛芬的溶解情况,计算药物的溶解度。 (3) 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布洛芬50mg,混匀,加聚山梨酯-80 3~4ml滴, 反复搅拌,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布洛芬的溶解情况。 (4) 加布洛芬50mg于100ml烧杯中,加聚山梨酯-80 3~4ml,混匀,加蒸馏水10ml,反复搅拌,放置20min,观察并记录布洛芬的溶解情况。 2. 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中各项条件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如:加药量、搅拌时间等。 (2) 增溶操作中,样品搅拌后应放置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充分进入胶团。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式 2010-6-29 16:45【大中小】【我要纠错】 执业药师药剂学中经常会讲到增加药物溶解度,到底如何增加药物溶解度,现总结以下 方法供大家参考。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 重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 定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答案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作用力则药物溶解度小;反之,则溶解度大,即“相似相溶”。 氢键对药物溶解度影响较大。在极性溶剂中,如果药物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如果药物分子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小,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 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其溶解度。将含碱性基团的药物如生物碱,加酸制成盐类,可增加在水中溶解度;将酸性药物加碱制成盐增加水中溶解度,如乙酸水杨酸制成钙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且比钠盐稳定。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如维生素K3不溶于水,分子中引入-SO3HNa则成为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可制成注射剂。 2.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药物离子的水合作用与离子性质有关,阳离子和水之间的作用力很强,以至于阳离子周围保持有一层水。离子大小以及离子表面积是水分子极化的决定因素。离子的水合数目随离子半径增大而降低,这是由于半径增加,离子场减弱,水分子容易从中心离子脱离。一般单价阳离子结合4个水分子。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粒子大小的影响对于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而对于难溶性药物,粒子半径大于2000nm时粒径对溶解度无影响,但粒子大小在0.1~100nm时溶解度随粒径减小而增加。Ostwald-Freundlich方程是描述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子大小的定量关系,是在-定温度下用热力学的方法导出。(见第二章第六节)。 4.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度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ΔHs>0,还是放热ΔHs<0。当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果ΔHs<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5.pH值与同离子效应 (1)pH值的影响:多数药物为有机弱酸、弱碱及其盐类,这些药物在水中溶解度受pH值影响很大。 (2)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解的组分,则其在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是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般向难溶性盐类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其溶解度降低,这是由于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如许多盐酸盐类药物在0.9%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低。 6.混合溶剂的影响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能以成氢键结合、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那些溶剂。如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可与水组成混合溶剂。如洋地黄毒苷可溶于水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中。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混合溶剂的种类、混合溶剂中各溶剂的比例有关。药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是各单一溶剂溶解度的相加平均值,但也有高于相加平均值的。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cosolvent)。如苯巴比妥在90%乙醇中有最大溶解度。 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潜溶剂改变了原来溶剂的介电常数。如乙醇和水或丙二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 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成为经皮给药。 广义的经皮给药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还可以是涂剂和气雾剂等。狭义的经__________ 般是指贴剂,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简称TDDS )。 TDDS发展很快,我国现有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古丁等经皮给药制剂。与 常用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 (1)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减少了胃肠道给药的个体差异; (2)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了不良反应; (4)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TDDS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仅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2)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 (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二、TDDS的基本组成 TDD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膜。

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 ftww刊物总用匸控舁曲 13-1 TQD5的越本组成承龙 1.背衬层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卩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贮库层药物贮库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其组成有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 透皮促进剂等。 3.控释膜该膜多为由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黏附层是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为附加的塑料薄膜,用时撕去。 三、TDDS的类型 TDDS基本可分为膜控释型和骨架型两类。膜控释型经皮给药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组成成分控制药物的释放。 目前在生产及临床普遍应用的有: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 (一)充填封闭型TDDS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增溶剂是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剂HLB值、温度、增溶剂的用量等均是增溶效果的影响因素。 在存在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的条件下,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用于增溶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如甲酚的溶解度在水中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大50%(即甲酚皂溶液),此处的肥皂即是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 18。常用的增溶剂有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明显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是液体制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溶、乳化和润湿等作用。增溶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最适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是l5~l8。因其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制剂中主药的含量,且吸收作用强大。从而可使药物以一定的浓度到达组织部位而起到治疗作用,也可避免因长期用药而发生毒副作用。随着合成的无毒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用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脂溶性维生素、激素、抗生素、挥发油及其他许多有机物的增溶。增溶剂不但可用于内服和外用制剂,而且还用于注射剂。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在水中形成胶团(胶束)的结果。胶团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一极小油滴,非极性中心区)、亲水基团向外(非离子型的亲水基团从油滴表面以波状向四周伸入水相中)而成的球状体。整个胶团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团是微小的胶体粒子。其分散体系属于胶体溶液,从而可使难溶性药物被包藏或吸附,增大溶解量。由于胶团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团中。 用量对增溶剂的增溶作用很重要。用量不足,可能起不到增溶作用,或在贮存、稀释时药物会发生沉淀;用量太多,既浪费,又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也影响胶团中药物的吸收。[3]为确保所选增溶剂的浓度适宜,可进行如下试验: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或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增溶剂)加至含有相同量溶剂的一系列玻璃瓶中,以递增量的次序将增溶质加至各瓶中,振摇,放置,用肉眼或分光光度法观察溶液是否澄清,含溶质最多的澄清溶液浓度称最大添加物浓度(MAC)。以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重复该试验,可得一组MAC数据。以MAC为纵坐标、表面活性剂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求得临界胶团浓度(CMC),由图可以选择增溶任何量该增溶质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此外,为了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且使其稀释时也不析出沉淀,可通过试验制作增溶剂、增溶质和溶剂的三元相图。 增溶剂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增溶量也不同,即便是同系物,其分子量的差异也会导致增溶效果的不同。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随着碳氢链增长而增加。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随氧乙烯链减小而增大。虽然上述两类增溶剂分子结构的改变均能增大胶团,但增溶量的增加与此关系不大。增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增长,使其亲水性下降而降低了C C的缘故。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摘要:对目前提高药物溶解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加入增溶剂、加入助溶剂、使用复合溶剂、调节溶液pH值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 关键词:难溶性;增溶剂;助溶剂;药物 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药物筛选中,很多体外药理活性很高的药物为难溶性药物,要制成适合的溶液剂,必需设法增加其溶解度。使用混合溶剂或加入增溶剂、助溶剂等经典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除此之外,脂质体技术,包合物技术和嵌段共聚物技术等新技术也都可以有效增加药物溶解度,并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制剂工作中去。 1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前药是在口服后经体化学或酶代,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物或原药的化合物。药物通过修饰成酯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药物与无机酸成酯可显著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进而改善其生物利用度和提高疗效。 ErnstBinderup等[1]合成了抗癌药CHS828的水溶性前体药物EB1627,实验结果表明EB1627在pH7. 4和pH5. 5时的溶解度分别比CHS828提高240倍和600倍以上,从而使其可以制备成注射液等制

剂。依托泊苷为一抗癌药物,难溶于水,影响其临床应用, Chabot等[2]比较了其磷酸酯前药与原药在人体的吸收,发现无论在高剂量( >100mg·kg- 1)或低剂量( <100mg·kg- 1)下,前药较之原药的生物利用度皆有约19%的提高。Yoshimi等[3]的研究表明在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脂基团,药物脂溶性增加的同时,水溶性降低,并不能改善吸收;但此时若再引入氨基酸分子制备成水溶性前药,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调节pH值 通过调节溶液pH值而增加可解离的(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常用增溶方法之一。对于弱酸性药物常用碱或有机胺与之成盐,如氢氧化钠、乙二胺、三乙醇胺等;对于弱碱性药物常用无机酸或有机酸等与之成盐,如盐酸,硫酸、磷酸、抗坏血酸等。 同一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用不同碱或酸成盐,其溶解度有差别,如可待因用磷酸成盐比用氢溴酸成盐相差较大。通常某些有机酸的钠盐或钾盐的溶解度都较大,如水酸钠。 3使用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作用,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即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时,在单分子表面膜形成的同时,溶液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为使体系能量趋于最低,自动形成亲水基向外(形成栅状层〕,疏水基向(形成烃核中心区)的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作胶团。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增溶剂是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剂HLB值、温度、增溶剂的用量等均是增溶效果的影响因素。 在存在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的条件下,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用于增溶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如甲酚的溶解度在水中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大50%(即甲酚皂溶液),此处的肥皂即是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 18。常用的增溶剂有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明显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是液体制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溶、乳化和润湿等作用。增溶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最适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是l5~l8。因其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制剂中主药的含量,且吸收作用强大。从而可使药物以一定的浓度到达组织部位而起到治疗作用,也可避免因长期用药而发生毒副作用。随着合成的无毒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用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激素、抗生素、挥发油及其他许多有机物的增溶。增溶剂不但可用于内服和外用制剂,而且还用于注射剂。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在水中形成胶团(胶束)的结果。胶团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一极小油滴,非极性中心区)、亲水基团向外(非离子型的亲水基团从油滴表面以波状向四周伸入水相中)而成的球状体。整个胶团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团是微小的胶体粒子。其分散体系属于胶体溶液,从而可使难溶性药物被包藏或吸附,增大溶解量。由于胶团的内部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2

中药难溶性成分增溶的研究 【摘要】现代中药药物制剂中,如何增加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改善其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疗效始终是药剂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本篇文章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在药物成分增溶技术上的应用、发展与展望,并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与制剂目前增溶技术实例分析增溶意义研究展望 1总体概述 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推广,世界上逐渐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也十分巨大,这也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逐渐备受重视,也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中医药的迅速发展其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药的逐渐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核心内涵是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中药。比如中药剂型的创新,从以前单一的汤剂、丸剂、散剂等变味了现在的胶囊、口服液、片剂与中药注射剂。中药的现代化中使中药制剂更加安全可靠、方便、效果显著。其次就是中药的提取随着药材物质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在提取物中发现药材里无效的成分与杂质,再采用各种提取与分离技术,尽量除去中药中这些无效成分与杂质,并且将保留有效成分到最大限度将杂质降低到最低。将得到的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提取物,再以这些提取物制成药品,这就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生产过程。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也将会在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还有的原因就是改进先进的工艺与检测分析技术及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手段,研发机理明确、组分清晰的现代中药。主要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入药或配伍,形成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的有效成分制剂或组分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方向是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中医药的传统特色与精髓,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中药产品。因此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研制与生产的应用,使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 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还有以下方向与途径。首先是几千年来经验积累,人们对中药材的功用、疗效及副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加上适当的结构改造与修饰,再借鉴国际通用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就有可能成为更加安全、有效的创新中药。其次是对一大批经方、典方、名方等有效的中药复方进行研究创新,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再加上严格的质量标准,从组织学、分子学等方面研究复方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理,将能发现一批有开发前景的新药,而且可以大大缩短中药研究周期。中药最为重要的特性是复方,中药是多组分、多环节的综合作用,这一理念也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国家对中药的研制也越来越重视中药的复方特性。但是应该看到,复方中药中的有效组分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当前复方中药的活性组分筛选与深入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任然是一块未知的领域。因此,在今后的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

增溶剂与助溶剂的区别增溶剂是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增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剂HLB值、温度、增溶剂的用量等均是增溶效果的影响因素。 在存在表面活性剂胶体粒子的条件下,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用于增溶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如甲酚的溶解度在水中仅3%左右,但在肥皂溶液中却能增大50%(即甲酚皂溶液),此处的肥皂即是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 18。常用的增溶剂有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等。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明显降低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是液体制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溶、乳化和润湿等作用。增溶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最适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是l5~l8。因其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制剂中主药的含量,且吸收作用强大。从而可使药物以一定的浓度到达组织部位而起到治疗作用,也可避免因长期用药而发生毒副作用。随着合成的无毒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用表面活性剂增大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激素、抗生素、挥发油及其他许多有机物的增溶。增溶剂不但可用于内服和外用制剂,而且还用于注射剂。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一般认为是由于它能在水中形成胶团(胶束)的结果。胶团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一极小油滴,非极性中心区)、亲水基团向外(非离子型的亲水基团从油滴表面以波状向四周伸入水

相中)而成的球状体。整个胶团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团是微小的胶体粒子。其分散体系属于胶体溶液,从而可使难溶性药物被包藏或吸附,增 大溶解量。由于胶团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 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团中。 用量对增溶剂的增溶作用很重要。用量不足,可能起不到增溶作用,或在贮存、稀释时药物会发生沉淀;用量太多,既浪费,又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也影响胶团 中药物的吸收。[3]为确保所选增溶剂的浓度适宜,可进行如下试验: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或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增溶剂)加至含有相同量溶剂的一系列玻璃瓶中,以递增量的次序将增溶质加至各瓶中,振摇,放置,用肉眼或分光光度法观察溶 液是否澄清,含溶质最多的澄清溶液浓度称最大添加物浓度(MAC)。以不同浓度 的表面活性剂重复该试验,可得一组MAC数据。以MAC为纵坐标、表面活性剂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求得临界胶团浓度(CMC),由图可以选择增溶任何量该增 溶质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此外,为了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且使其稀 释时也不析出沉淀,可通过试验制作增溶剂、增溶质和溶剂的。 增溶剂的性质:增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增溶量也不同,即便是同系物,其分子量的差异也会导致增溶效果的不同。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随着碳氢链 增长而增加。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随氧乙烯链减小而增大。虽然上 述两类增溶剂分子结构的改变均能增大胶团,但增溶量的增加与此关系不大。增 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增长,使其亲水性下降而降低了C C 的缘故。

增溶剂与助溶剂

增溶剂与助溶剂 辅料中国网站辅料学校课件

一、增溶剂的概念 增溶剂:药物由于表面活性剂形成胶团后,使其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单相缔合胶体溶液的过程,而加入的这种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增溶剂的增溶机理: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具有形成胶团的基本特性。当达到CMC(crixical micell concexraxion)时,依据“相似者相溶”原理,即具增溶作用。

二、增溶剂的分类 分为阴离子型增溶剂和非离子型增溶剂两类 1.阴离子型增溶剂:主要用于外用制剂,包括肥皂类、硫酸化物、磺酸化物等。 2.非离子型增溶剂:可用于内服、外用、注射等途径。主要有聚氧乙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吐温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卖泽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如国产的平平加O、平平加A。

三、增溶剂的选用 1.增溶剂的选用应注意一下几点: (1)应充分了解增溶剂的性质,作为增溶剂用的表面活性剂碳链增长,其增溶量一般增加。 (2)应根据增溶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选择,其HLB 值在15~18作有增溶作用。

2. 应注意增溶剂的用量: 增溶剂的用量可以用增溶相图确定。 3. 应注意增溶剂的毒、副作用:不同的给用途经应选择不同的增溶剂,目前增溶剂多用在注射剂和液体药剂中,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其毒性、刺激性和溶血性等。其毒、副作用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性质、结构有关。 (1)毒性刺激性。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静注>口服>外用;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聚氧二醇聚合度的增大,毒、副作用减小。

增溶剂与助溶剂 (2)溶血:阳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强溶血作用,不用于注射剂;非离子类溶血大小的顺序: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 4.应注意增溶剂的使用 一般先将增溶剂加溶质必要时加少量水混合,再加其他附加剂与余下的溶剂,这样可增大增溶量。也可加热升温增加溶解度,但升温必须在增溶剂的浊点(cloud point)以下。

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实验二药物的增溶与助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增溶与助溶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 2.了解影响药物增溶与助溶的因素。 3.熟悉常见的增溶剂与助溶剂。 二、实验原理 增溶与助溶是药剂学中增加水中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明溶液的过程(因形成胶束而增溶)。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对于以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之类。药物的增溶作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增溶剂的性质、增溶质的性质、增溶温度、增溶质的加入顺序等。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助溶剂可溶于水,多为低分子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多为大分子。常用的助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等;另一类是酰胺类化合物,如:尿素、乙酰胺等。因助溶机制较复杂,许多机理至今尚未清楚,因此,关于助溶剂的选择尚无明确的规律可循,一般只能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与其能形成水溶性的分子间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的物质。 大黄素(C15H10O5,M=270.24)为橙色针状结晶,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NaOH 水溶液中,微溶于乙醚、氯仿、苯。碘(I2,M=126.904)常温下为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碘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甘油等有机溶剂。 大黄素 三、实验内容 (一)增溶剂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作用 A.聚山梨酯-80及其加入顺序对大黄素增溶的影响。 1.操作 (1)取蒸馏水50ml烧杯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玻璃棒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2)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80 0.5g,天平搅拌均匀后,加大黄素80m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3)取蒸馏水50ml于100ml烧杯中,加大黄素80mg,加Tween-80 0.5g,反复搅拌2min,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4)加大黄素80mg于100ml烧杯中,加Tween-80 0.5g,混匀,加蒸馏水10ml,反复搅拌2min,再加入40ml水,搅拌均匀,放置约20min,观察并记录大黄素的溶解情况。

《药物制剂技术》复习题

《药物制剂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制剂技术 2、药剂学 3、制剂 4、剂型 5、药典 6、GMP 二、填空题 1、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有:和 2、药物制剂按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 3、目前我国的制剂名称种类有____、_____和____三种,其中_____须采用国家批准的法定名称。 4、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一般由____、____和_____组成。其中,化学药品使用字母____,中药使用字母____-。 5、药物剂型分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和_____。 6、GMP是的简称;GSP是的简称。 7、〈〈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包括:、、和;其中包括了药典中各种术语的含义及其在使用时的有关规定。 三、选择题 1、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称为() A、制剂学 B、调剂学 C、药剂学 D、方剂学 E、工业药剂学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 ) A、1949年 B、1953年 C、1963年 D、1977年 E、1930年 3、根据〈〈国家药品标准〉〉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制品,称为() A、方剂 B、调剂 C、制剂 D、中药 E、剂型 4、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主要依据是() A、GMP B、GLP C、GSP D、药典 E、药品管理法 5、现行版的药典,施行的时间() A、2000.7.1 B、2005.1.1 C、2005.7.1 D、2005.8.1 E、2001.1.1 6、〈〈中国药典〉〉是由() A、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B、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的药物手册 C、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标准 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法典 E、国家编撰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四、简答题 1、简述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第二章制药卫生 一、名词解释 1、F0值 2、F值 3、物理灭菌法 4、化学灭菌法 5、湿热灭菌法 6、热压灭菌法 7、无菌操作法 8、灭菌 9、防腐10.无菌11、空气洁净技术 二、填空题 1、在GMP中,卫生的含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各方面。 2、非最终灭菌的无菌制剂,应在不低于---级,局部---级的洁净区中制备,其容器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摄氏度下进行干燥灭菌;配液用水,应是新鲜合格的_________. 3、最终灭菌的无菌制剂,可在洁净度_________级到_________级的环境下操作,其容器一般应在_________到_________摄氏度下进行干燥灭菌;配液用水,应是新鲜合格的_________。 4、灭菌法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5、F值常用于_________灭菌法中;F0值目前仅用于_________灭菌法中。 6、GMP中规定洁净室的净化度标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7、当湿热灭菌的F0值大于_________,微生物的残存率小于10的负六次方,可认为灭菌效果可靠。 8、D值是微生物的耐热参数,D值越_________,说明该微生物耐热性越_________。 9、湿热灭菌法包括、、、和,其中效果最可靠的是法。 10、滤除细菌需选垂熔玻璃滤器号。 11、紫外线灯一般在6~15M3的空间可安装30W紫外线灯一只,距地面,室内相对湿度为,温度在灭菌效果较好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 ,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学生:*** 学号:*** 班级:***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及应用 摘要:目的:综述难溶性药物增溶制剂技术及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结果:难溶性药物随着制剂技术的改进及新剂型的应用,可通过环糊精包合或复合、固体分散体、微粉化、加增溶剂或助溶剂、成盐处理等多种途径来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结论:随着药学领域中新制剂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难溶性药物的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一限制逐渐被克服,难溶性药物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关键词:药剂学增溶微乳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目前,多数通过高通量筛选(HTS)或从中药材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往往存在生物溶解度小、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开发成为新药的可能性。据文献报道,目前至少有40%的药物因溶解度问题而使其使用受到限制[1]。因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1.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为增溶剂,通过形成胶团,将药物包裹其中增加溶解量。有非离子性、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副作用大,极少用于药物的增溶;阴离子型增溶剂,主要用于外用制剂;非离子型,这种类型应用最广,可用于内服、外用、注射等途径[5]。 增溶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是影响增溶量的主要因素之一,HLB在0—10之间为亲油,在10到18之间为亲水,常用有吐温、司盘。两种表面活性剂可混合调节HLB值,每种药物都有自己适合的HLB值。 2.助溶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