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记承天寺夜游(1)

记承天寺夜游(1)

记承天寺夜游(1)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学习难点:

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诵读法

六、学具准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极大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他游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合作感觉新知

1.文学常识积累。

课文选自《》,作者,字,号,唐宋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期间。承天寺,在现在。

2.字词积累。

注音:

遂()藻()荇()

释义: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朗读课文,口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小结:《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记叙的虽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段,却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学生讨论:

1.这篇文章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教师小结:略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学生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文章语言使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所以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于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色的诗文名句,说给大家听听。

2. 就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谈谈对你的启示。

(学生可任选一题作答)

(七)开放练习拓展新知

仿写训练:

写一篇小游记,500字左右,注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融情于景。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doc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小结 (咬文嚼字组编)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解: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入;进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遂:于是,就。

至:到。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语文版课文课下注释为表推测,但无详细解释,或有人将其解释为大概)(原因推测或结果推测,原来是,原因是)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解析】A的;主谓之间。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简介,掌握生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的优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开阔的胸襟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良好情感。重点难点:目标1、2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 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八上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学案 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 2、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难点: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前测诊断 1、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字,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家之一。 2、.默写句子 (1)文中描写月色的是:,,。(2)文中写作者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3)文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 二、探求新知 1、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2)念(3)寝(4)但 (5)遂(6)空明(7)相与(8)中庭 (9)至(10)寻(11)闲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巩固拓展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闲人”的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闲”? 四、检测反馈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1一4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 左牵黄.,右擎苍()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千骑/ 卷平冈B、酒酣胸胆尚/ 开张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答: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02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对比阅读及答案 侯建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 ..君之美也 ..山空人静徐公不若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 可不译) , (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 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 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 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 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 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 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 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结合:把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荇藻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