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汉服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三、汉服的消亡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五、历代汉服展示

一、什么是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们称这

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 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草”[《宋书》卷九五列]、“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传》]。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又叫霓裳。《旧唐书》],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新唐书》]、“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

[《旧唐书》] 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辽史》卷五五志]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薙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也是这个道理。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

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

的形状;右衽呢,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的衣片上,是衣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

宽袖,顾名思义,是指汉服的袖子一般比较宽大。当然了,这里的宽袖,主要说的是礼服系列,为了便于生产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种穿的的常服,袖子是不会很宽大的。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体衣

体衣大致可分为3类:

1.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2.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3.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

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裳)、蔽膝等附属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三、汉服的消亡

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剃发易服”制度,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留满人发型。汉人反抗这种血腥民族压迫政策,结果更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剧,为了维护衣冠,死亡的汉人无法计算。

虽然在汉人的反抗下,清政府颁布“十从十不从”,但汉服的消亡已不可逆转,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淫威和屠刀下,美丽的汉服消亡了

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冕

服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

冕冠分解介绍

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

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冕服分解解说

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袂袖子

大带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赤舄如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五、历代汉服展示

商朝

西周

汉朝

三国

隋唐

宋朝

明朝

张晓燕2014年3月22日

文庙的褒奖作用—以即墨文庙为例

文庙的褒奖作用—以即墨文庙为例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赴山东参观曲阜孔庙,并在孔子的地方写作。“现在世界正在进入战国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一个更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呼唤新的孔子......…这个孔子需要培养,我们应该学会培养孔 子。要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气氛。”如今,“回归儒学”和“回归传统”已成为当前的热潮。数据显示,孔子学院目前在140个国家拥有511所大学和1073所教室。有210万各类学生,它已成为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加深友谊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它是中外文明的名副其实的“桥梁”。在中国,随着孔子节的举办“孔子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在这个时代,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孔庙凸显了它的真正价值——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又作为理解和诠释儒学的媒介,孔庙无疑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 文庙也称孔庙,(圣殿或宣生寺的名称)。历史上第一个孔庙出现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旧宫改为寺庙。孔子使用的“钢琴书”被展示和奉献(参见“孔子史记”)。这是后世孔庙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除了数量越来越多,文学殿堂的队伍也在不断提高。它的功能最初用于孔子,后来由于文庙而建立了学校或为学校建立了“学院与学校融合”体系。与此同时,历史上许多着名的儒家学者也被邀请到孔庙进行赞美,使孔庙的建设内涵不断扩大。 一、即墨文庙历史沿革 在青岛的即墨,胶州,和平度的三个地方,都有文学的寺庙。根据即墨县志的记载,莫莫寺建于元朝七年(公元1341年)。600多年后,文庙已经历了23次大修和扩建。其中,在明朝嘉靖时期,即墨市倡导各界名流,筹集资金重建孔庙,重建后占地面积约3亩。清朝至清朝(公元1871年)相当大,即以三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寺为中轴逐渐形成的莫文寺。乡镇圣人和著名的僧侣分裂了双方,以及宏观外部和严格建造的孔庙建筑。关于即墨神庙的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第二辆公共汽车”。据史料记载,1898年1月22日,驻守焦澳的100多名德军突然闯入即墨县,驻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浅谈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与市场现状

浅谈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与市场现状 发表时间:2019-08-29T15:14:04.1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作者:杨萌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穿着也从早期的兽皮、草编发展成了现代时尚且更为舒适的式样。中国的经济化带动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汉族文化和传统服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有必要将汉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文对现代汉服相关定义进行了了解,分析了现代汉服的意义,探讨了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以及市场现状,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穿着也从早期的兽皮、草编发展成了现代时尚且更为舒适的式样。中国的经济化带动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我们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汉族文化和传统服饰,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有必要将汉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本文对现代汉服相关定义进行了了解,分析了现代汉服的意义,探讨了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以及市场现状,希望通过对现代汉服的探讨和研究能对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服;古典文化;改良方向;市场现状 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通常也充当我们社交的门面,新一代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在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放眼现如今中西方交流如此频繁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展示更多自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其魅力和精髓。汉服作为我国的传统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对其进行认知、研究、推广以及改良并走上国际市场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汉服的相关定义 “汉服”目前在所知的文献中有几层含义,其一是指历史上汉朝所着的服装,其二是指从黄帝时代开始流行于华夏文明的服饰,也代表着一种传统服饰。“汉服”一词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服饰的传承和诉求,也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汉服是基于传统汉服的传承,在它的基础上加入了比如颜色、花纹等现代元素的服饰。传统汉服制衣考究、工序繁琐、工艺精美且尺幅宽大,而现代汉服是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以及需要进行改良,并加入更多现代审美元素的服饰。现代汉服本质上保留了传统汉服的文化特点,并让汉服发挥出着装的实用价值,让汉服能够成为当今时尚的潮流,被更多的中华子民所接受,让汉服文化发扬光大,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汉服文化的魅力[1]。 二、研究现代汉服的意义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服饰文化,汉服的历史悠久,也是汉族文明和形象的外在表现,由于近现代国际局势的变化及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内都受到西方非常大的影响,几近被割断。反观这几年,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在开展,当我们对祖先们的智慧发出惊叹的同时,不经应想到作为汉族文化的汉服也同样需要传承,而作为华夏子民我们也应担起这份重任。汉服所蕴含的美学、工艺等领域都极具研究价值,而它的复原道路也异常艰辛。 现代汉服在形式上源于传统汉服,但在其潜藏的意义上又有所不同。首先,在形式上现代汉服对传统汉服进行了简化,在努力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的两个点上寻找平衡,第二,现代汉服往往与热爱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观其它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服饰,而汉族却缺乏一个清晰的民族形象,因此汉服便成为了一种重塑民族形象的选择。现在,国家规定了农历三月三为“中国华服日”,这也是国家鼓励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对于汉服的研究意义重大。 三、现代汉服的改良方向 现代汉服在如今已经有很多新年轻思想加入,街头也能看到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男女,丝毫不会觉得违和。近两年购买汉服的人数比往年翻番,高校中出现了不少汉服社团,国漫的崛起、cosplay也将汉服引入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要想将某样东西传承下去,必然要让其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只出现在博物馆或书中。汉服的发展也少不了自媒体的助力,在自媒体兴起的这几年,汉服的销量也呈一路暴涨的趋势,现如今的网络非常便利也利于购买和交流互动。 现在汉服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式婚礼、活动表演、cosplay、成年礼等等,这些特殊的活动都需要一些特色的汉风服饰来为其曾添色彩,而更多的是出于对汉服本身的喜爱想进行日常穿着,这部分的人群对汉服便需要进行一些改良,去掉一些繁文缛节,便于日常活动,既能有特色不会显得过于招摇,对于设计和服饰的质感和工艺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人们的着衣需求各有不同,对于汉服的改良还是有很多方向的,需要汉服的设计者运用优秀的技艺,巧妙利用汉服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2]。 四、现代汉服的市场现状 相比几年前汉服发展初期,还只能在影视剧或者影楼才能看到汉服,现在的汉服市场已经好了很多,不过还是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状况。 汉服的制作本应是特别讲究的,不能破坏汉服特有的造型,现在市场上的汉服也都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但由于喜好差别大,还是没办法满足大部分的需求。汉服的穿戴和配饰也相对较复杂,想要搭配出一套有品位有质感的汉服,还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汉服非常费料,自制的话花大价钱却不一定买得到合适的布料,而且布料的图案、质感、工艺都不可控。而向商家定制的话,费用是一方面,漫长的生产周期更是让消费者苦苦煎熬,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货不对版的情况。 如今自媒体、国漫和摄影的发展给汉服市场带来了生机,这期间也是有不少的服装企业看到了汉服的发展前景,纷纷投入其中。网店可以说是汉服爱好者们的天堂,早期有“汉尚华莲”、“如梦霓裳”等等旨在对经典汉服进行复原的网店,不过由于穿戴繁琐和厚重不便于日常穿着,购买的数量也比较小。之后的市场出现了改良汉服,不过由于经验和审美等各方面的原因,初期的款式并未被人们认可。随着市场的检验还有审美水平的提高,现代汉服也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逐渐出现了更多更适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款,在材质上野摒弃了复原款的厚重感,多采用更为轻盈飘逸的布料。 有些知名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汉服的消费人群进行了定位,一部分品牌将其定位在年轻的学生上,不仅价位上更适合学生,在衣型裁剪和布料上也会更向年轻人靠拢,并且适合日常着装方便大范围推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另一部分品牌的消费人群则锁定在消费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拼音的由来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汉字拼音的由 来 【--端午节祝福语】 汉字拼音是认识汉字的重要基础,它是怎么产生的你知道吗?以下是整理的汉字拼音的由来,欢迎参考阅读! 1840 年,战争爆发。被西方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迷梦、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经过几番苦苦思索,一些人终于发现了中国落后的“秘密”: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故国民识字率很高,而汉字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一些饱学之士都曾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国家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盖因中国百姓学习汉字太难。”目睹此情形,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要求对汉字进行改革,甚至要废除方块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声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甚至一度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呐喊。 1892 年,一个名叫卢戆章的福建青年,经过十年的努

力,写成了一本名为《一目了然初阶》的书。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当时卢戆章把它称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但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并没有得到推广。 1906 年春,“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于上海召开,正式将由剑桥大学教授威妥玛(ThomasFrancis Wade)整理、传教士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修改之后的“威妥玛—翟理斯拼音方案”,史称威妥玛拼音法公之于世,使汉语拼音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为广泛的推广。 1913 年2 月25 日,北洋政府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各省纷纷派代表参加。此次大会的宗旨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五年后,这次会议确定的“标准国音”与注音字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1928 年,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简称“国罗”)。1931 年身在苏联的共产党人瞿秋白与苏联汉学家合作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 简称“北拉”)。但是,这些拼音方案自身都存在着致命缺陷。“北拉”曾经在解放区广泛推行,甚至取得了与汉字相当的地位。许多当地农民学会了这套拼音文字后,都能用它写信、读拼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31066813.html, 浅谈“汉服”与中华礼仪复兴 作者:刘思淼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 摘要:每当被人问起自己所属的民族时,一个称谓总会由心底瞬间转化成一种高昂情 绪,似乎这个词的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美,仅是读起也能清晰地感觉到暖流在心中涌动,逐渐沸腾,这个词便是“华夏”。“礼仪之邦”一直被官方所标榜,然而与之相应的“章服之美”却被遗忘。 关键词:“汉服”;礼仪 作者简介:刘思淼,女,1989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K89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1 一、汉服的由来 关于“汉服”说法不一,有些人定义为汉代的服饰,也有些人持不同观点,然“汉服”复兴者大都认为,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相比较少数民族服饰而言,主要包括:衣服、帽冠、发饰、面饰、鞋子、配饰等共同组成的衣冠体系。汉服文化是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 有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汉是指汉朝,“衣服制度”则是指汉朝的衣服礼仪制度,尤其是以《周礼》、《礼记》为基础的礼典。“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这是儒家礼仪方面的要义。《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由此可见,我国之所以称之为华夏,是基于衣冠礼乐文明,尤其是衣冠制度的完善。 二、汉服的礼制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礼”既是我们“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我们“揖让周旋之节文”。西周的时候,周人就从“遵祖”和对“天”、“帝”的信仰中独创了伦理的内涵,造物思想具备了神、人想方面的意义,成为了中国礼仪制度思想的根源。春秋时期,“礼”又专指周代的文物制度。《左传》中把“礼”看做是治理国家的规则,稳定社稷的方法,使民有序的途径,有利后代的制度,足以看出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礼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礼仪,更多的起到法度的作用,成为一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准则,对人们进行约束。礼不只是在人,也在天地。当鲁国国君向孔子询问

分析性写作思路展开的基本方法:分解与分类

分析性写作思路展开的基本方法:分解与分类 文//吴炳忠 分解与分类是构成分析的基本操作模型。 构成分析是对认识对象的内部构造进行解剖,将其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既要研究认识对象的内容,又要研究认识对象的范围,也就是为了解决认识对象内部结构“是什么”(内涵)和“有什么”(外延)的问题。 构成性分析其实就是对认识对象的分解、分类。 分解是分析认识对象的内涵。也可叫内涵分析、结构分析、元素分析。 分类是分析认识对象的外延。也可叫类型分析、逻辑分类。分解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分解的对象与分类的对象是不同的。分解的对象是“一个事物”,分类的对象是“许多事物”。 在分析性写作中,分解与分类是展开思路的基本方法。绝对一点说所有的分析都得用到的基本方法。 例文1: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 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

汉服教案

第一课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 2、知道汉服消亡史和斗争史 3、简要了解汉服复兴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汉服款式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感 2、认识汉民族在保存自己的文化时期展现出来的气节 3、正确认识汉服复兴的概念并为其不断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服的款式,消亡史和十年复兴 2、难点:不同款式间的对比以及对复兴的意义和消亡史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 1、授课方式:讲述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问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 2、授课时间:1课时 3、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板书、图片 (2)学生—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理清脉络。找出疑问 <四>教材学习 导入新课 会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正式

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从迷惘到找回真正民族服装的故事。【放PPT待图片放了三遍到四遍时停止】 会长:没错,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汉服同袍的一个心路历程,的确,经过三百年的断代,人们对汉服几近遗忘,而我也经常着汉服乘公交上下班。总会有人在一旁嘲笑,或者是讥讽叫嚣着议论:日本人,疯子,韩国人,穿越的,COSPLAY,作秀,炒作……抬头看向天……华,你的服章之美呢?夏,你的礼仪之大呢?着汉服的汉人,反被着异装的汉人嘲笑。华夏,已离我们太远太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找回属于自己的衣裳,汉服。 会长:首先呢,请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哪个是汉族? (会员:第二个) 会长:很不错。第二个就是汉族,那么大家怎么认出他是汉族呢? (会员回答) 会长:对,除了肤色,头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的服饰,衣服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蔽身体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世界观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间互相区别的最大特点。那么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呢?汉服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先看看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藏族的民族服饰叫什么呢?对,藏袍。朝鲜族呢?韩服。满族呢?对马褂旗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旗袍马褂和现在改良过的旗袍马褂是有区别的,大家请看图。旗袍经过三围收放,已经和西方礼服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汉服的含义也很明了了,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是民族的象征不是时间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 会长:历史上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效仿,因此在服饰文化上,周边的韩国,日本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比如熟知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汉服制式上改造而来,而日本则有着魏晋唐朝的风格。 会长: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比如礼记有《深衣》一篇,记载的就是对汉服中深衣这一款的理解,上半身四片布,代表四季,下身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袖子符合圆规象征天,裙子符合矩,象征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而汉服的组成如下 【放PPT讲解】

浅谈:汉服的色彩搭配艺术

在汉服吧潜水很久了,一直关注汉服运动,也为汉服能重现中华而开心与欣慰。常常无事便去些汉服商家,在那些或超逸,或庄重的汉服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款。现在的商家对待汉服的态度越来越严谨,形制也愈发正规,让人高兴。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配色。 不知道同袍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看到一件汉服,会心喜它的雍容,飘逸,庄重和美丽。可一穿到身上,或出去走一圈,就能感觉到一种异样:是环境太过现代化还是自己人不够漂亮?为什么穿在身上总有那么点浮躁,花哨,与环境格格不入,总有点观感上不如和服,韩服的感觉呢? 我是个沉迷于色彩的人。尽管对色彩的了解还只是皮毛,却也隐隐嗅到了一些汉服因色彩不对味所带来的视觉尴尬。一件精致的汉服,形制自然重要,可是若没有合适的面料,和谐的配色,汉服的感官效果与文化韵味便会大打折扣。而我们古人在配色上,是有很高的造诣与完备的系统的。可惜我不才,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泛泛,但是这里依旧想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贴出来。说得不好,还希望各位见谅~ 前面有些冗长,汉服要在后面一点才讲,希望筒子们耐着性子看完。 我想每个国家,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本国传统颜色,说两个最为熟知的,中国红与中国黄。然而很多人不喜欢所谓的传统颜色,嫌它俗气,艳丽,乡村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能惋惜地叹一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断层得太厉害了。要知道,我们的传统色彩远非只有夺目的红黄二色。中国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鲜妍为特点的。而那些笔墨难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黄不叫棕黄,叫琥珀色。青色有雨过天青和鸭蛋青,绿色有绀碧色与松花绿……文化的断层,使这些美丽的颜色只能在染坊和裁缝店的簿本上找到。 幸运的是,有网友因为看到日本的传统色彩谱所感,收集整理了一套中国传统色彩谱。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颜色。虽然整理得不算很全,颜色上也多少有点误差,却已是难能可贵了。下面先贴上来。 下面的图谱,还是很重要的,里面的颜色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为保持连贯性,希望筒子不

汉服扫盲

汉服扫盲 汉服知识(1)-----汉服常服结构分类大纲 总大纲包括: 一常服(基本提炼历史上各有代表性的服饰作为日常汉服) 二礼服(采用一丝不苟的古制) 三首服(冠帽巾类,历史上礼服和常服配用的冠巾都很丰富,因此汉服复兴越多吸取越好) 四鞋类(鞋履屐等) 五配件类(玉配绦带的挂法,披帛的搭配等) 这里先说常服 ———————————————————————————————

常服 一服制分类 1 衣裳连制类(深衣) A 男式:朱子制直裾/宋式直裾 B 女式:汉式曲裾 〈说明,按现代穿法,男穿直裾,女穿曲裾效果会比较好一些,直裾里面又分汉代直裾,宋明时代穿的直裾,以及朱子家礼中的深衣等,个人感觉朱子深衣好些,下裳幅片比较多,开的幅度也比较大,甚有儒士之风,而宋代直裾幅度比较小,剪裁比较直,汉代直裾则比较生硬,花纹繁乱;女子曲裾,只有汉代的三绕膝〉 2 衣裳分开类(两截) A 男式:上衣下裳 B 女式:襦裙

a 唐式襦裙(系处胸上) b 宋式襦裙(系处胸下) c 明式襦裙(系处腰部) ⑴蔽膝 ⑵襦外穿 ⑶标准式 ⑷两层裙式(明式) C袄裙 〈说明,男子上衣下裳只有选择先秦士大夫的那种统一装束,后来可能觉得出官入相行动不方便,干脆穿上了衣裳连制的深衣,甚至还是觉得麻烦,以至后来发展成了上下通裁一剪裁到底的长衫,不过在历代礼服中仍保留着男子上衣下裳的装扮,由于礼服比较复杂,将其谈化,只保留样式,就可以作为现代的常服了;女子只有襦裙,由

于历代样式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组合搭配的问题,只采用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穿法即可,既按裙系的位置划分。唐朝系在胸裳部位,宋朝系在胸下部位,明朝系在腰部。明朝的腰部又可以分为两种,既有蔽膝和没有蔽膝的,有蔽膝的配有裙带,宫绦等,裙腰也比较厚高,给人感觉庄重;没有蔽膝的也可以配裙带等,但裙腰比较矮,给人飘逸轻柔的感觉。襦,历代长度大小不一,现代制订标准,基本还是以短(齐腰),长(齐膝)两种为好〉 3 上下通裁类 A 男式 a 直裰(有束腰,有衣缘) b 长衫(无束腰,无衣缘) 4 圆领类 A 男式 a 唐式上下通裁袍衫(小圆领)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摘要:当中国每年以10%GDP持续发展几十年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像一角被遗忘的断垣在市场经济的暴风雨中艰难行进。汉服,在中华传统服饰中占核心地位,在消亡了350多年后的今天,又该以怎样的面貌从人们的记忆中苏醒,站在世界人民的眼前。面对清旗装改制的旗袍与当下流行的唐装,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正确对待,又该以何种更好的方式让传统汉服与旗袍、唐装兼容并存。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服饰体系出发,以复兴汉服为切入口,基于当前汉服的消费情况,探讨传统华服在当代的市场发展前景,重振中华传统文明。由于华服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本文不免出现纰漏与错误,恳请有关专家与学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美丽的服饰。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席卷,甚至日韩文化的入侵,西式服装几乎穿在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日韩服饰也有不少的追随者。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则悄无声息地被人们忘却在记忆之外。在当代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文化冲击又不断与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又该如何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守卫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文化?这将是一条任重而漫长的探索道路,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人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的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一条复兴的道路。 一、汉服,华服的文化回归与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古老民族,是一个温敦谦和、友好宽容的礼仪之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常惯之以华夏”何为华夏?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称华”。重视衣冠,重视礼仪充分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所谓华服,是指中华56 个民族不同服饰的总称。汉服,即指汉族人的民族服饰。具体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一般而言,汉服从属于华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服服饰复兴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1]。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

曲靖师范学院兰亭轩汉服文化协会成立申请书

曲靖师范学院兰亭轩汉服文化协会成立申请书

————————————————————————————————作者:————————————————————————————————日期: ?

曲靖师范学院大学生社团成立申请书 申 请 书 共青团曲靖师范学院委员会 申请时间:2013年6月5日

填表须知: 1.请如实填写相关信息。 2.申请书由所属学院批准后再报校团委审批。 3.申请书经所属学院批准后,一个月内要报校团委,逾期后果自负。 4.学生社团的印章、会徽、会旗的制作请参照《曲靖师范学院关于大学生社团标志制作和使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社团概要 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兰亭轩汉服文化协会 性质兰亭轩汉服文化协会是以中国古典服饰文化为载体,旨在宣传汉服,引导青年学生关注中国古典文化,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内涵而创办的社团 宗旨承华夏文明、兴礼仪之邦 活动概要(一)服饰文化介绍 1.以汉服简介为主,内容包括汉服概述、基本特点、文化内涵、样式变迁、风格特色以及汉服宣传活动的目的,并现场教授汉服的穿、叠。 (二)古典文化扫盲 1.古典礼仪简介 2.传统佳节及风俗习惯介绍 (三)穿汉服,过佳节 传统佳节庆祝活动。穿汉服、行古礼,感受古典气息,关注传统佳节,重拾华夏风俗。 (四)成人礼 每年一次的女子笄礼及男子冠礼,给广大青年学生寻找一个成长的点,明确自身的责任、感恩父母 (五) 汉服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汉服、关注古典文化 (六)传统手工制作(古典发簪、手帕、香囊等)的制作 (七)古典文化常识竞赛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单位 联系方式

社团标识印章: 社徽: 社旗: 会员证: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装的简称,是我国各名民族服装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影响范围极为广大的一种民族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学家研究论证传统的汉民服装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大于现代服装。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势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汉服在千百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组合,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和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袴褶为常服。 一、汉服特征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襦裙”制(襦,即短衣) “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1衣裳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领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2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即"续衽钩边"。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装. 3袍服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

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4襦裙 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二、汉服的种类 常见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汉服文化题

一、汉服文化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交领右衽或领口呈“y”字型的衣服即为汉服。 B.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C.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但古装具有历史时代性,而汉服具有传承及发展特点。 D.汉服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朝末汉人所着服装而形成的一整套服装体系。 2.在汉服复兴运动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话出自哪部书? A.《论语正义》B.《左传正义》C.《毛诗笺》D.《春秋繁露》 3.明确出现定义“汉服”一词为汉族民族服饰的书是? A.《辽史》B.《汉书》C.《唐书》D.《元书》 4.如果你是一个导演,日前你在拍摄一部相关赵飞燕题材的电视剧,导演要求美术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不能有乱穿越的现象,那么,底下有哪个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设计: A.高髻分髾B.道袍C.直裾D.垂鬓 5.《礼记?深衣》提到“五法已备,故圣人服之”,是指深衣的五种基本法度,如下表述正确的是? A.规、矩、权、衡、平 B.规、矩、方、直、衡 C.规、矩、绳、权、衡 D.规、矩、衡、方、平 6.对成人礼(男冠礼女笄礼)意义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明确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B.明确成人所应具备的行为举止。 C.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为重。 D.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 7.在汉服宣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行为是较为不妥的? A.遇到不解温和发问者,耐心细致讲解。 B.面对家人朋友长辈时,找准适当话题润物细无声地普及汉服概念。 C.路人甲疑心拍戏,面带鄙夷火冒三丈朝路人甲臭骂一通。 D.在工作、求学、生活中,争取机会进行合理的推广。 8.“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句解释婚礼伦理含义的话出自哪部典籍?

浅析汉服的发展与未来

浅析汉服的发展与未来 摘要:“汉服运动”的兴起,让汉服重新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汉服文化、礼仪正确的使用和传播,都关系着汉服传承与发展。而如何让汉服登上国际舞台,推向国际市场,让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也成为了汉服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汉服运动,汉服发展,汉服未来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汉服不仅是一件衣服,而是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汉服使用独特的裁剪方式,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会随着人体的结构,汉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反映了汉族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短短十几年,围绕着“民族服装”所展开了多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实践,先后出现了“唐装”的流行、“汉服”的讨论以及“汉服运动”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2004年和2005年“汉服运动”被响亮提出,穿汉服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慢慢演变为一种公众运动,众多汉服爱好者们围绕“汉服”进行网络大讨论,把最初的朴素“崇古”的想法转为正规的文化运营、商业运营。弘扬传统服饰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汉服的传承和弘扬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雅是俗,汉服毋庸置疑地成为最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服装。汉服的重提,再次让人们思量传统服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一、汉服的发展 近年来,“汉服”的曝光率直线上升,这股汉服掀起的热潮逐渐壮大成为了一场“汉服运动”。它有着明确的社会价值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1]。 一种文化如果不是真正被人喜欢和向往,不会形成巨大的生命力,特别是80后的我们受到古典影视作品、戏剧、文学的影响,即使穿着批量生产的成衣,也会对古典的服饰有特殊的向往。 (一)汉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汉服运动”刚开始是富有民间性和草根性的活动。但随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加入、赞赏与鼓励,加入“汉服运动”的社会阶层逐渐有所扩大。与此同时,它也开始产生了“精英主义”的情绪与倾向,自认为找到了“汉服”这唯一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汉服运动”的目的之一,据说就是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 汉服爱好者们不断进行有关“汉服”的各种宣传、造势、表演和实践活动,致力于引起各种现代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他们向群众百姓解释汉服的由来,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