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有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由此亦可证明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一)相似三角形 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 △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双A型)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在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探索等边三角形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 【重点、难点】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应用性质解题。 【预习指导】 上节课中,我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了证明,请你写出这些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1、证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AAS”) 2、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 (2)3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证明:(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典题选讲】 例1.如图,在△ABC中,点O在AC上,过点O作M N∥BC,CE、CF分别是△ABC 的内外角平分线,与MN分别交于E、F,求证:OE=OF. 例2、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C=BD=AD,则∠A的度数是多少?

变式; .如下图,在△ABC 中, AB=AC ,点D 、E 分别在AC 、AB 上,且BC=BD=DE=EA ,求∠A 的度数。 【课堂练习】 1、如图,在△ABC 中,∠B =∠C =36°,∠ADE =∠AED =2∠B ,由这些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请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D E A B C D E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1)

13.3.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全等的证明、命题、轴对称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揭示了同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互为逆定理,它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证明和计算依据,是解题论证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全等的证明,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会利用全等来证明边、角相等,为验证判定定理奠定了基础。初二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推理、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严密性、灵活性比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加强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阐述、推证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学会比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与区别。(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Ⅰ、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判定作铺垫。 Ⅱ、探究新知——实践 (学生画图、测量) 1、操作一:画△ABC.使∠B=∠C=30°。 2、操作二:量一量,线段AB与AC的长度。 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其他同学的结果与你的相同吗?Ⅲ、归纳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注:多钟叙述方法,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注意纠正语言上不严谨的错误。不要说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提高语言表述的严谨与科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类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性质的发现和论证,提高学习热情,增强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 探究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性质,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三角形中有各种各样的几何量,如三条边的长度,三个内角的度数,高、中线、角平分线的长度,以及周长、面积等等. 问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这些几何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这些几何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归纳 回顾: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出发,能够得到相似三角形的什么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其他几何量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如图1,△ABC∽△A′B′C′,相似比为k,它们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各是多少. 图1

图2 问题1:如图2,△ABC ∽△A ′B ′C ′,相似比为k ,分别作△ABC 和△A ′B ′C ′对应高AD 和A ′D ′.AD 和A ′D ′的比是多少? 追问:对应高在哪两个三角形中,它们相似吗?如何证明? 解:∵△ABC ∽△A ′B ′C ′ ∴∠B =∠B ′ ∵△ABD 和△A ′B ′D ′都是直角三角形 ∴△ABD ∽△A ′B ′D ′ ∴==''''AD AB k A D A B 问题2:它们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的比是否也等于相似k ? 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问题3:如果△ABC ∽△A ′B ′C ′,相似比为k ,对应线段的比呢? 推广: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问题4:如果△ABC ∽△A ′B ′C ′,相似比为k ,它们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思考:相似三角形面积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 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 ,分别作△ABC 和△A ′B ′C ′对应高AD 和A ′D ′. 2122 ABC A B C BC AD S BC AD k k k S B C A D B C A D ?'''??==?=?=''''''''? 结论: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三、应用提高 例: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 .若△ABC 的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冀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教学设计 沧县风化店乡中学刘青 教学目标:1、会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会用综合法进行证明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回顾: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习性质定理的内容,分析其中的题设和结论,为证明做好准备。 二、明确证明的步骤: 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设计思路:让学生更好的明确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三、一起探究: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出上图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 2、对称轴将△ABC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说明理由。 3、把你证明∠B=∠C的过程写出来。 设计思路:通过一起探究中问题的引导,画出对称轴,找到全等三角形,从而形成证明的思路。 三、大家谈谈: 1、小亮的证明方法正确吗?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请与同学交流。 2、由Rt△ABD≌Rt△ACD,能推出AD是△ABC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 平分线吗? 设计思路:通过观察小亮的做题思路,让学生评价小亮的证明过程,同时对做顶角的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线进行证明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问题能以题多解。 四、做一做: 试证明: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设计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演绎体系,理解推论的意义。 五、基本技能: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D,E是BC边上的两点,且BD=CE. 求证:AD=AE 设计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证明的过程并规范证明的过程。 六、数学与生活: 如图,是一个简易的水平仪, 其中,AC=AB, D为BC中点, 在点D处悬挂一个自然下垂的铅垂, A B C D E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 1.经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4.会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等腰三角形。 5.经历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图,一个等腰三角形部分被墨迹遮盖,你能补全这个等腰三角形吗? 问题: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就可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判定方法吗? 引出课题。 等腰三角形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作∠B=∠ C ②作BC 的中垂线 ③将BC 对折 问题:由方法②能说明AB=AC 吗? 由方法①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 怎么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写出已知,求证。 B C B C A B C A B C A

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学生探索证明途径。 2.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添加辅助线,构造以AB ,AC 为边的两个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由学生合作并讨论: 辅助线可作AD ⊥BC 于D ,或AD 平分∠BAC 交BC 于D ,但不能作BC 边上的中线。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证明:作△ABC 的角平分线AD ,则∠1=∠2. 在△ABD 和△ACD 中, ∠1=∠2 ∠B=∠C AD=AD ∴△ABD ≌△ACD(AAS)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注意:不能说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见课本) 练习:见课本。 注意:该图形是有关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很常用的基本图形,上述练习说明在该图中“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其实,已知其中任意两个条件,都能得到第三个结论成立。 如图,BD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底边AC 上的高线,DE ∥BC ,交AB 于点E 。判断△BDE 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并证明你的判断。 分析:要证明△BDE 是等腰三角形,应该两边相等,还是两角相等?由已知条件可知这两个角与哪些角有关?由DE ∥BC ,可得∠3=∠1,∠2与∠1是否相等?怎样证明? B C A 1 2 D 32 1 E D A B C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以及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两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运用定理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2.在动手参与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改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自主评价等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探究与证明。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计龟免赛跑故事导入新课 有一只极速乌龟和骄傲的兔子在规定的两块相似四边形的场地上进行比赛,谁先跑完一圈谁为胜,已知:免子的速度是乌龟的4倍,结果乌龟跑完一圈只用了一个小时,兔子说,我睡上半个小时再跑,也能比你先跑完一圈;你认为兔子的说的话对吗?你能猜到比赛的最后结果吗? (以“龟兔赛跑”精典故事开头,引起同学对这堂课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分组猜想探究活动,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单

(学生经历动手实验 - 观察-思考-归纳-发现的学习过程,分别总结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与相似比的关系,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注重学生动手实验、探索过程,并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猜测得到命题: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小组讨论) 探究: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比是否等于相似比呢?两个相似多边形呢? 如果△ABC∽△A'B'C',相似比为k,那么 ?AB BC CA k A B B C C A === '''''' ?AB=kA′B',BC=kB'C',CA=kC'A' ? AB BC CA kA B kB C kC A k A B B C C A A B B C C A ++''+''+'' == ''+''+''''+''+'' 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出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 延伸问题: 探究: (1)如图27.2-11(1),?ABC∽? A'B'C',相似比为k1,它们的面积比呢? 图27.2-11(1) 分析:如图27.2-11,分别作出?ABC和? A'B'C'的高AD和A'D'。 ∵∠ADB=∠A'D'B'=900又∠B=∠B' ∴?ABD∽?A'B'D' ∴1 '''' AD AB k A D A B ==(在此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1111111 1 2 1 2 ABC A B C BC AD S S B C A D ? ? ? = ? = ()() 1111 2 1111 1 2 1 2 kB C kA D k B C A D = ? 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吗?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析版)

考点0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2020·浙江·中考模拟)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1,1,2 B.1,1,3 C.2,2,1 D.2,2,5 【答案】C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以下选项进行一一分析、判断. 2.(2020·甘肃·期中试卷)△ABC中,AB=AC,∠A=∠C,则△ABC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不等边三角形 D.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根据AB=AC可得∠B=∠C,结合∠A=∠C即可判断出△ABC的形状. 3.(2020·广西期末试卷)下列三角形中,是正三角形的为() ①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①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 ①底边与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①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①① 【答案】D 【解析】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①三个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①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①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以上定理判断即可. 4.(2020·浙江·月考试卷)等腰三角形补充下列条件后,仍不一定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是() A.有一个内角是60° B.有一个外角是120° C.有两个角相等 D.腰与底边相等 【答案】C 【解析】(1)由定义判定: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2020·山西·月考试卷)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 A.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能是钝角 B.等腰三角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 C.若一个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那么它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D.两个全等的且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答案】B 【解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的知识,对各选项逐项分析,即可得出结果. 6.(2020·陕西·中考模拟)如图,在△ABC中,AB=AC,∠A=36°,BD,CE是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A.8个 B.7个 C.6个 D.5个 【答案】A 【解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72°,根据角平分线求出∠ABD=∠DBC=∠ACE=∠ECB =36°,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DC、∠BEC、∠EOB、∠DO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7.(2020·四川·期末试卷)如图,AD⊥BC,D是BC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BD?△ACD B.∠B=∠C C.△ABC是等腰三角形 D.△ABC是等边三角形 【答案】D 【解析】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DB=∠ADC=90°,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BD=CD,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AC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AC,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

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五.教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二、新课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例l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本题较易,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引申:已知:在△ABC中,AB=AC,∠A=80°,求∠B和∠C的度数。 小结: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另外两个角。 三、练习巩固 本课时练习 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 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简写“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它们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要牢记并能熟练应用。用数学语言表述如下: 1.△ABC中,如果AB=AC,那么∠B=∠C。 2.△ABC中,如果A月=AC,D在BC上,那么由条件(1)∠BAD=∠CAD,(2)AD⊥AC,(3)BD=CD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推出另外两个。 五、作业 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A B C A 1 B 1 C 1 A B C D O 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ABC ?与111A B C ?中,1A A ∠=∠,1111 AB AC A B AC = ,那么ABC ?∽111A B C ?. 【例1】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 2OA =,3OB =,6OC =,4OD =. 求证:OAD ?与OBC ?是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 知识精讲

A B C D A B C D E 【例2】 如图,点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且2AC AD AB =g . 求证:ACD ?∽ABC ?. 【例3】 如图,在ABC ?与AED ?中, AB AC AE AD = ,BAD CAE ∠=∠. 求证:ABC ?∽AED ?. 【例4】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 .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C .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D .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例5】 在ABC ?和DEF ?中,由下列条件不能推出ABC ?∽DEF ?的是( ) A .A B A C DE DF = ,B E ∠=∠ B .AB AC =,DE DF =,B E ∠=∠ C .AB AC DE DF = ,A D ∠=∠ D .AB AC =,DE DF =,C F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教案

( 课 题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 其证明》教案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 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观察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你会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并把你画的等腰三角形栽剪下来。 3、试用折纸的办法回忆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二、新课讲解: 之前,我们已经证明了有关平行线的一些结论,运用下面的公理和已 经证明的定理,我们还可以证明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 ?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 ?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 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 ?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 ?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公理 5、3、4、6 可容易证明下面的推论: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 证明过程: 已知:∠A=∠D,∠B=∠E,BC=EF 求证:△ABC ≌△DEF 证明:∵∠A=∠D,∠B=∠E (已知) ∵∠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C=180°-(∠A+∠B) ∠F=180°-(∠D+∠E) ∠C=∠F (等量代换) BC=EF (已知) △ABC ≌△DEF (ASA ) 这个推论虽然简单,但也应让学生进行证明,以熟悉的基本要求和步 骤,为下面的推理证明做准备。 这个推论 虽然简单, 但也应让 学生进行 证明,以熟 悉的基本 要求和步 骤,为下面 的推理证 明做准备。 学生充分 讨论问题 1,借助等 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巩固练习 (基础)含答案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中: ①P是线段AB上的一点,直线l经过点P且l⊥AB,则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②直线l经过线段AB的中点,则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③若AP=PB,且直线l垂直于线段AB,则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④经过线段AB的中点P且垂直于AB的直线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 2.(2016秋?桐乡市期中)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a=3,b=3,c=4 B.a:b:c=2:3:4 C.∠B=50°,∠C=80°D.∠A:∠B:∠C=1:1:2 3.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有()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②线段上任一点到垂直平分线两端距离 相等;③经过线段中点的直线只有一条;④点P在线段AB外且PA=PB,过P作直线MN,则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⑤过线段上任一点可以作这条线段的中垂线.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 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 于E,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①△BDF,△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DB+CE; ③AD+DE+AE=AB+AC;④BF=CF. A.1个B.2个C.3个D.4个 ?沿过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上F处,若5. 如图,D是AB边上的中点,将ABC ∠度数是() ∠=?,则BDF 50 B A.60° B.70° C.80° D.不确定 6.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1),在x轴上确定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等腰三角形定理

等腰三角形定理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和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为60度,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4、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课要求学生自制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2、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合部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3、新课: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 性质定理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ABC中,∵AB=AC()∴∠B= ∠C() 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①∵AB=AC ∠1= ∠2 ()∴BD=DC AD⊥BC () ②∵AB=AC BD=DC ()∴∠1= ∠ 2 AD⊥BC () ③∵AB=AC AD⊥BC于D () ∴BD=DC ∠1= ∠ 2 () 强调性质定理2中的三线段前的定语的重要性,可让学生实际画图验证。 4、对新知识的感知性应用 指导学生表述证明过程。 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课堂练习: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使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个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例1 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 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例2 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 学生在使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7中A组4、5、7. 八、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定理

等腰三角形定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说教材分析1、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和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为60度,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4、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课要求学生自制一

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二、说教学方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三、说学生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四、说教学程序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2、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梳理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重点、难点分析: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是难点。 一、重要定理 (比例的有关性质): 二、有关知识点: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 ∽△A 1B 1C 1,△A 1B 1C 1∽△A 2B 2C 2,那么△ABC ∽A 2B 2C 2 反比性质:c d a b = 更比性质:d b c a a c b d ==或 合比性质:d d c b b a ±=± ?=?=bc ad d c b a (比例基本定理)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本模型 A字型X字型反A字型反8字型 母子型旋转型双垂直三垂直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变化模型 C B E D A

相似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精选.

相似三角形 ——相似直角三角形及射影定理 【知识要点】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2)Rt△ABC中,∠C=90o,则2+ 2= 2 (3)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长等于 (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是,且三边长的比值为 (5)有一个锐角为30o的直角三角形,30o所对的直角边长等于,且三边长的比值为 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只能用于选择填空题)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双垂直型: Rt△ABC中,∠C=90o,CD⊥AB于D,则 ①∽∽ ②射影定理: CD2= ·AC2= ·BC2= · 【常规题型】 1、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AB于D,S△ABC=20,AB=10。求AD、BD的长. 2、已知,△ABC中,∠ACB=90°,CD⊥AB于D。(1)若AD=8,BD=2,求AC的长。(2)若AC=12,BC=16,求CD、AD的长。 B A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AM 是BC 边的中线,CN ⊥AM 于N 点,连接BN ,求证:BM 2=MN ·AM 。 例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ADC=90o,DF ⊥AC 于E ,且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F ,与BC 相交于G 。求证:AD 2=AB ·AF 例3.(1)已知ABC ?中,?=∠90ACB ,AB CD ⊥,垂足为D ,DE 、DF 分别是BDC ADC ??和的 高,这时CAB DEF ??和是否相似? 【拓展练习】 1、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高,BE ⊥AB ,AE 交BC 于点F ,AB ·AC=AD ·AE 。求证:△BEF ∽△ACF A B A B C N D 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

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页 1 第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