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第九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一、教案背景:

活动准备首先由父子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引入,然后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本课的探究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初步认识杠杆的作用,展示杠杆的三点示意图。第二个环节是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

自由活动中给出了杠杆在生活中应用的多幅图片,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活动中展示图片,激励学生将杠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接着让学生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侧重科技与人文。实际上课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

(2)学生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学生学会画力臂

(4)让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 讨论质疑 精讲点拨

六、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进行活动(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预习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二)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概念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在小组内展示或描绘杠杆的使用过程,总结其共同的特点

3、教师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4-3,学生思考:人类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三):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为了进一步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下跟踪练习 (1)画出下列各力的力臂。

⑴ ⑵

⑶ (2)通过画力臂,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②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3)让学生对力臂的画法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展示。

教师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进行小组实验 活动(四):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我们在使用杆秤的时候,什么时候读数?那么杠杆平衡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3)

1、(1)杠杆的平衡状态,我们选择哪一种?如果静止,那么让杠杆在哪一位置静止?为什么?

(2)如何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2、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参考链接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c34577061.html,/u35/v_NjE4OTc0NjQ.html

3、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参与指导,点拨。

实验次数动力

F

1

(N)

动力臂

L

1

(cm)

F

1

×L

1

(N.cm)

阻力

F

2

(牛)

阻力臂

L

2

(cm)

F

2

×L

2

(N.cm)

1

2

3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达标检测:

1.两个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处于平衡,此时[ ]

A.两个小孩重力一定相等

B.两个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个小孩质量一定相等

D.两边的力臂与小孩重力的乘积相等

2、画出下列两力的力臂

3.如果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是80 N,动力臂是40 cm,阻力臂是10 cm,杠杆平衡时,阻力是______。

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提高训练

1.如图1所示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A点上的力分别为F1、F2、F3,其中最小的力是[ ]

A.沿竖直方向的力F1最小

B.沿垂直杠杆方向的力F2最小

C.沿水平方向的力F3最小

图1

D.无论什么方向用力一样大

3.有一根1.5 m长的杠杆,左端挂300 N的物体,右端挂500 N的物体,若不计杠杆重力,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在什么位置?如果两端各加100 N的重物,支点应向哪端移动?移动多少?

4、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细线悬挂起来,铁丝刚好平衡;若把它右

半段对折起来,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

2.如图2所示,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竟然称出了大象的重,他用了一根10 m长的槽钢,当槽钢呈水平平衡时,弹簧秤和大象到悬挂点的距离分别是9.54 m和0.06 m,若弹簧秤指示着20 kg的重量,则大象和铁笼共重约_____t。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

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9.2 滑轮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2)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

(3)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

(2)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它们的实质

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3、教具:铁架台、滑轮两个、长细绳、钩码四个、

滑轮组(由两个滑轮组成的)两个

4、教学过程:

3.请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并指出分别是哪一种滑轮。

4.说明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实验次数钩码所受的重力F2/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N 1

2

3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补充实验: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四、课堂练习和作业:

1.工厂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车间,某工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型钢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旗杆顶端的滑轮、塔吊提起重物时下端的动滑轮、电梯上的滑轮等。

可以发现,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时,拉力的示数会变大。

2.如图所示,用滑轮按甲、乙、丙三种方式拉同一重物在相

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分别为F1、F2、F3,

比较它们的大小,其中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

C.F1<F3<F2D.F3<F1<F2

3.课本P31⑴

课课练第二节

第二课时:定、动滑轮的实质及滑轮组的组装与特点

一、纠正作业中的错误:

1.滑轮的识别,尤其是乙图中的滑轮,它是动滑轮,作用力

作用在中心的轴上,虽然费力但是省距离。

2.讲清动滑轮重力不能忽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绳子自由端

的拉力。

二、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

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

的大小不变。

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答】C

【答】B

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6.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

三、滑轮组

1.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重物和动滑轮的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四、简单滑轮组的设计与组装

组装口诀:单从动,双从定,从里向外绕。

例:按照要求组装下列滑轮组。(动滑轮自重不计)

⑴用G/2的力提起重物;

⑵用G/3的力提起重物。

五、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滑块A在钩码的作用下恰能沿水平面匀速滑动,那么滑块A受到的摩擦力是( )

A.2.94 N

B.1.96 N

C.0.98 N

D.0.49 N

六、作业:

1.标出甲、乙滑轮的支点O,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1.人站在二楼阳台上,要将楼下700N的重物拉上来,绳子的最大承重是300N,应怎样设计滑轮组,能将重物提起且使用滑轮的个数最少(滑轮重及摩擦不计)?

3.课课练

9.3 功的原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动手实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增加对物理课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难点:实验数据的获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三)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9.3—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3—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9.3—1、图9.3—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2.总结实验结论

(1)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2)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 (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

功的原理

①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②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3、4。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四)合作学习: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失败了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把别人的成功作为一种收获,把别人的失败作为一种教训,为在以后的实验探究中少出现或不出现类似的失误打下基础。

(五)练习反馈:

1.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____原理,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____或者省____,但不能省____。

2.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的____。可见,当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越长推力越____,即越省____。

3.有一斜面高h=1米,长L=4米,重200牛的重物在沿光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到达斜面顶端,根据功的原理。F=____牛,斜面对重物的摩擦力为____牛,如果斜面高度不变,要使拉长更小些,则必须使斜面的长度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

4.用一根杠杆把一个重120牛的物体匀速举高0.3米,而杠杆的动力作用点下降0.9米,则动力做的功是____焦,动力是____牛,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____(不计杠杆的重力和摩擦阻力)。

5.山区里常常可看见挑夫挑着重物上山,在斜坡上走S形路线,他们这是为了()

A.使人做的功少一点B.使人省力一些

C.不为什么,这是他们的习惯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用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将同一物体升高1米,如果不计摩擦和滑轮重,那么拉力F所做的功是()

A.甲多B.乙多C.一样多D.不能比较

7.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用拉力F=15牛将重物匀速提升2米,若滑轮的重力及摩擦不计,则拉力做的功为()

A.15焦B.30焦C.60焦D.90焦

8.如图所示。将绳子的一端拴在光滑斜面的顶端,使绳绕过圆木,用手拉住绳子的另一端,将圆木拉上斜面。已知圆木的质量为20千克,斜面长4米,高1米,不计摩擦,求手的拉力和拉力所做的功。

四、检测总结:

1.“功的原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别一种表述是________________。

2.两个斜面,它们的高相等,斜面的长度___________的更省力。(填“大”或“小”)

3.将重G牛顿的物体沿长l米,高h米的斜面推到它的顶端,所用推力为F。克服重力做的功是______焦耳,利用斜面推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_焦耳,如果斜面是光滑的,根据功的原理,则有__________________。

4.用手直接把重为G牛顿的钩码提高h米,需要做的功W1=______,用动力臂是阻力臂n倍的杠杆,将此钩码提高h米,需动力=______G,手移动的距离h2=__h,动力所做的功W2=______,可见W1______W2,由此验证了______

的正确性。

5.光滑斜面长4米,高1.5米.将重200牛顿的物体沿斜面推上去,推力至少是________牛顿。

6.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坡时走的是“S”形路线,他这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

7.使用下列简单机械,在不考虑各种损失的情况下,总是能够省力的有:__________。

(A) 杠杆; (B) 定滑轮; (C) 动滑轮; (D) 轮轴; (E) 斜面。

8.“功的原理”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物体做功决定于力的大小和物体受力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B) 利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手所做的功;

(C) 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D)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9.关于功的原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考虑到摩擦和机械自重,功的原理就不适用了

(B)如果一个机械省力,另一个机械省距离,把这两个机械组合起来的装置可以既省力、又省距离

(C)利用机械所做的功,一定小于不用机械直接用手做的功

(D)任何机械都不能既省力,同时又省距离

10.使用简单机械,下面目的达不到的是( )

(A)省力(B)省功(C)改变力的方向(D)少移动距离

11.某斜面的高是斜面长的1/3,若不计摩擦,600牛顿的重物沿斜面匀速上推时,推力的大小是: ( )

(A)200牛顿(B)1800牛顿(C)300牛顿(D)720牛顿

12.沿光滑斜面向上拉同一个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长的用力一定小(B)斜面高度小的用力一定小

(C)斜面高跟长的比值大的用力小(D)斜面高一定,斜面长的用力小

13.已知光滑斜面的高为h,长为l。利用功的原理推导:将重G的物体匀速推上去,所用的推力F是多大?

14.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

9.4机械效率

1、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3.会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机械效率

学习难点:会计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3、学习流程

一.走进课本

(一).课前复习及预习:

利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重100N的物体匀速提起,若动滑

轮自重20N,不计绳重和摩擦,请仔细观察和思考:

几段绳子承担物体和滑轮的总重?拉力F是多少?

若物体被提升了6m,绳子被拉下来几米?这个人做了多少

功?

若不用滑轮组直接把物体提高6m,需对物体做多少功?

想一想,为什么用滑轮组需要做更多的功?

练习1: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二.感悟课本

活动一:机械效率

用三种方法把沙子运上三楼,如图

所示,根据图中数据算出三种方法所做

有用功的大小均为_______,其中哪一种

方法做的总功最多?哪一种方法做

的总功最少?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2:计算“准备活动”的机械效率:

机械工作时因为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故_______功总大于_______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1.

活动三:提高机械效率

比较各小组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你觉得其他组的机械效率比你们高(低)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练习3: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

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下图:

甲乙

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2.4

绳端移动距离S(m)0.3 0.5 0.3

机械效率η74%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请将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拓展运用:

1.两台机械,甲机械效率为80%,乙机械效率为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机械一定比乙机械省力

B .乙机械一定比甲机械省力

C .甲机械做的有用功一定比乙机械的多

D .有用功相同时,乙机械所做的总功多

2.采取下述哪种措施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 )

A .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 .总功一定,增大额外功

C .有用功一定,减小总功

D .额外功一定,减小有用功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机械的功率越大,做功一定越多

B .使用任何简单机械都不能省功

C .效率低的机械做功少

D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办法是增加滑轮的个数 4.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越省力的机械,效率越高

B .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效率越高

C .做相同的功,额外功的值越小,效率越高

D .做功越快的机械,效率越高

5.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图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钩码总重G (N ) 钩码上升高度h (m ) 测力计拉力F

(N ) 测力计移动距离s (m ) 2 0.05 0.4 0.15

(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 J ,人做的总功为 J 。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为 。

0 1 2 3 4 5

N

放大

械》教学案例分析(doc 8页)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doc 8页)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测物体上升的 距离 线上升的距 离 结 论 定滑轮1 2 动滑轮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上升高度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 种类 钩码 重力(N) 拉力 的大小 (N) 钩码 移动的距 离(m) 力移 动的距离 (m) 钩码 移动的方 向 力移 动的方向 定滑 轮 1 1 0.19 0.19 上下 动滑 轮 1 0.5 0.1 0. 2 上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

(完整版)《简单机械》复习课教案设计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设计 康城学校谈丽丽 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学完杠杆和滑轮的新课后,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原因主要是这几个方面:1、对力臂的概念理解不透;2、做图不够仔细,力的方向容易判断错误,学生对动力和阻力对杠杆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理解不够;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对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不熟练;4、动滑轮的特点和应用是难点。,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完成有关的判断和计算;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活动,学会找出动力、阻力以及力臂。通过对“错题”的判别,学会画力臂和力。 2、通过观察和交流,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和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质疑能力。 2、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力和力臂,动滑轮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杠杆和滑轮”的复习,知识点包括:杠杆、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和应用,以及两种滑轮的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判别、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呈现,理清学生的思路。指出解题过程的注意点,实现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学生读题、解题能力。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过于放开的课堂,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分析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反映出的语言不规范,说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问题等,实际上都和老师课堂上“好心好意”的包办代替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老师们都认为,尽管迈出这一步不容易,但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更好的语言

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5)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杠杆的示意图;力臂的知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滑轮及滑轮组省力情况,会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正确画好力臂,确定滑轮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轴转动的硬棒。 1、杠杆力避: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F2L2?F1L1 轮轴:是连续旋转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使 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不改变力 的方向。 2、滑轮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即能省力又可 改变力的方向,作用在滑轮组上的动力 F=1/n(G物+G动)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 n? h,其中n表示承 受重物的绳子段数,h物体上升高度。 有用功: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额外功:机械克服自重和摩擦做的功 3、机械效率? 总功: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机械效率:η= W有/ W总 一、基础练习 1,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杠杆。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中职机械制图截交线教学案例-教育文档资料

中职机械制图截交线教学案例 教学前综述 【学科】机械制图(教材版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第五版)) 【课题】§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教学目的】掌握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平面切割平面体的截交线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平面切割平面体的作图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求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和共有线 【教时】1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具】机械制图教具模型等 【教学步骤】 一、观察复习提问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体的投影作图”。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1中a、b、c、d、e五个几何体,讲出它们的例外特点,归纳什么是平面(几何)体和曲面(几何)体? (构成几何体的表面均是平面图形的几何体。构成几何体的表面至少有一个表面是曲面几何体) 二、设问导入新课 当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呢?请仔细观看模型,如图2中a、b、c、d、e五个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它们的截面与截交线的例外特点。 (a、c图由一个平面切割形成截面,截交线a图是四段直线,c图是椭圆曲线;b、d图由两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b图是圆弧加四段直线构

成,d图是部分椭圆曲线加四段直线构成;e图由三个切平面切割形成组合截面,截交线是四段圆弧加两条直线构成) 我们先学习平面体被切割后,如何求截交线的问题。 ▲板书1:§3-2截交线的投影作图——平面切割平面体 三、新课讲授 我们一起观看模型,如下图a。 (1)截交线的定义:观察模型得出截交线的定义。 ▲板书2:1.定义:平面几何体被平面切割后的交线叫截交线 (2)平面几何体截交线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截交线的两个基本特征。 ▲板书3:2.截交线的基本特征:截交线是封闭的平面图形;是切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 (3)例题讲解。例题1:六棱柱被一平面切割画出俯视图和左视图。 ▲板书4:图 请问切平面属于什么面?(正垂面)。同学们看黑板,我们来分析并画图。首先(准备)画出六棱柱的左视图;第二在主视图(V面)中找出并标注切平面与六个棱线的交点(分外点);第三根据“三等规律”画出(标出)各点在俯视图(H面)、左视图(W面)的投影,依点连线得到切面形状;第四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由此,得出画平面体被平面切割后画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 ▲板书5:3.画平面体截交线的方法与步骤:①分析图形特征,找出分外公共点;②运用“三等规律”,画其他视图对应的分外公共点;③运用分外公共点,画出截交线(公共线);④检查并画全其他图线。 (4)课堂巩固例题:学生画出正三棱锥被一平面切割后的俯视图、左视图。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简单机械》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杠杆的有关概念,能识别并区分杠杆,会进行力臂的相关作图,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识别、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明确三者的关系。 W有 ( 2)会W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W有 重点:会用计算机械效率,知道测定机械效率的方法 W 总 难点: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知识梳理 一、杠杆 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五要素:_______ 、 ___ 、____ 、____ 、____ .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都叫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_____ . 公式表示为:_ . 杠杆的分类:

第九章简单机械知识回顾及知识深化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2) 费力杠杆:L 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F2.特点是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分别举例. 力臂:从____ 到_________ 的距离. 最长力臂是______.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开始时要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然后调节____,使杠杆在____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容易测出力臂的大小. 二、滑轮定滑轮:工作时中心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滑轮,它 的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_ ,其特点是 不能___ ,但可以_____ . 动滑轮:和重物______ 的滑轮,实质是 ____________ 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___.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省力,并可以改变力方向,但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移动的距离s 与物体升高的高度h 的关系是s=__h. 注意:我们讨论的机械分为理想机械 (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和实际机械,两者力之间的关系式不同,但距离和速度关系相同 三、轮轴和斜面 轮轴: 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实质是可以连续转动的杠杆,生活中的_ 、等属于轮轴.当把动力施加在轮上,阻力施加在轴上,可以省, 也可以,但费了. 生活中的轮轴:门把手、方向盘、螺丝刀、水龙头、扳手、自行车脚踏 车把、手摇削笔器辘轳、辘轳等 当把动力施加在轴上呢? 斜面:

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公开课教案

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公开课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案 课程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 (专业课) 课题机械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班级12级高职安全技术管理授课地点教一106多媒体教室课时 1 课程类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特色。本课程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本节课以典型的机械伤害事故为案例,采用创设学习情境教学法,将学科知识按“学习情境”进行整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结合,采用FLASH软件、漫画图片让获取学生对机加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感性认识,以真实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隐患图片进行机械危害初步认识,以典型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常见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并提出机械伤害事故防范措施。 学情分析班级基本情况: 班级共27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9人;14位独生子女;6位同学家庭从事机加工行业方面工作。 学习起点: 学生已经学习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的相关知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步骤、方法和常用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学习过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事故案例分析的相关内容,这都为本次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生缺乏现场经验;学习中理论和实际相脱节。 由于工作岗位需要和实际操作的吸引力,学生有浓厚学习兴趣。 男生动手能力略强于女生;女生的理论知识略优于男生。 学习状态: 学生对枯燥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所以采用FLASH软件让获取学生对机加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以真实的机械伤害事故案例隐患图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关注,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案文本)

( 物理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 例分析(教案文本) Physics covers a wide range. There are many occupations related to physics. A good study of physics also provides better conditions for employment.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教案例分析(教 案文本)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简单机械》 作者姓名张友全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八年级(下) 所需时间课内探究3课时,课外探究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简单机械》这一主题单元,是力学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力和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关于平衡状态,初中物理仅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课标对杠杆平衡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其中既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是必做实验。 本单元专题一杠杆,专题二滑轮,专题三通过活动探究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应用,专题四是机械效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合理的实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目的;能从生活和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滑轮,以达到省力或方便的目的。专题三的课外探究活动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各种简单机械形成感性认识,再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应用,最后在分析其优缺点,让学生可以较全面的把握简单机械相关知识。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3.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4.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5.会安装滑轮组,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6.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能利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通过实验了解机械效率高低与物重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如何合理选用简单机械。 3.通过将常见的工具抽象成平直杠杆,感受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4.能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5. 经历学习过程,进一步锻炼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的教学反思 篇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以前在讲授《其他简单机械》一课时,往往是直接引导学生看书中的漫画,学生看着,老师绘声绘色的编着小故事,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情景中来,学生积极性虽然也很高,但是就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却是教师剥夺了学生口说脑筋想的权利,学生是观众,老师是演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没有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把学生推到前台去,没有能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思考问题和合理的情景想象能力,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不失为好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放在今天再来看,不仅不能算是理想的设计,很可能还会被当作反面的典型来分析。经过我们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后,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应该是积极性比较高的,估计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认识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问题,以前我们大都是教师由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学生积极性一般,热情不高,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想去知道相关知识,并且觉得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学习后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利用。现在组里经过研究商讨,改为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

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的。 接下来就是本组教师各自在课堂中实践,检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否赢得学生的认可。下课后,老师们都就自己的课堂谈了自己对这样设计的理解和认识,老师的问题仍集中在导入新课上,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学习改过以后,都是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每个班几乎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积极性更高,以往上课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来讲台上露一手,而且这部分学生往往动手能力都比较好,也给他们展示自己搭建了一个平台,居然在老师的肯定和学生羡慕的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发自内心的难得的笑容。好象觉得物理学起来并不象想象中那么难,也让老师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课堂中却没有出现我们预料中的好局势,倒是决大部分班级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场,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起来展示自己。很多同学都低下了头,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少数班级有个别学生起来说,但是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漫画的含义,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冷静思考以后,认为问题在于,学生以前吃现成的饭的时候多,老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赶进度等理由,自己能做的都替学生做了,学生在理科的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接受这种一下子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机械制图案例教学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案例 设计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极其迫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教学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我便利用此法,根据《机械制图》的学科特点,以齿轮油泵泵体的零件图设计与绘制为例,并结合CAD,设计了这篇教学教案。 一、项目要求 根据工厂提供的齿轮油泵,完成泵体的测绘,表达方案选择、草图绘制,并根据草图利用CAD完成泵体零件图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学生在实际工作的情境中,了解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能用正确的画图步骤徒手绘制零件草图。 (2)根据零件草图用CAD绘制零件图,综合使用绘图命令,掌握平面设计的图形绘制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三、项目分析(展示一张工厂车间的零件图) 本项目是将CAD软件与实际工厂中的零件图绘制结合,绘制出一张实用的零件图,让学生亲身感受说、做、学,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同学交流合作,通过彼此的讨论交流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与行业零距离接轨。 重点:(1)零件测绘、草图绘制的一般过程。 (2)绘图命令的综合使用以及平面图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方案。 突破重点、难点:(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 (2)教师帮助个别学生提高水平。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及CAD绘图的基本命令,能够熟练使用CAD进行零件图的绘制和技术要求的标注。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 杠杆 主备人:龚树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动力:的力。 阻力:的力 动力臂:从的距离 阻力臂:从的距离 2、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 3、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完成下列问题: (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的五要素: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上 下 动滑轮 1 0.5 0.1 0.2 上 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

简单机械实用例题

简单机械题 1.在海南举办的大力士比赛中,有一个项目是把车轮推上台阶.如选项中所示,下面 把车轮推上台阶的四种方法,推力的作用点相同,推力的方向不同,则哪一种推法最 省 力 ( ) 第2题 2.如图所示,一根杠杆可绕O点转动,B处挂着一重物G,如果在A点施加一个如图所 示的动力F使杠杆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则该杠杆为______杠杆(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 如图所示,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G B的物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且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G A=G B B.G A<G B C.G A>G B D.无法判断 第3题第4题第5题4. 如图所示装置中,均匀木棒AB的A端固定在铰链上,悬线一端绕过某定滑轮,另一端套在木棒上使 木棒保持水平,现使线套逐渐向右移动,但始终保持木棒水平,则悬线上拉力F(棒和悬线足够长)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 D.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5. 如图所示,是一把不诚实的小贩卖瓜子用的杠杆,A挂托盘处,B为零刻度线,O为提纽处,C为杆 秤的重心,若小贩把杆秤秤砣换成质量小一些的,那么他称出的瓜子的质量数为() A.读数都比实际数多 B.读数都比实际数少 C.买得少时读数比实际数少 D.买得多时读数比实际数少 6. 如图所示,所示杆A可绕固定轴O转动,木块B在杆A下方的光滑桌面上,今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推 B,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由于水平力的作用,B对A的支持力将()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第6题第7题第8题7.如图所示,杆OB的O端用铰链(可自由转动)固定在竖直壁上,杆的中点挂一重物G,杆的B点受水平拉力F而平衡,若拉力F沿逆时针方向逐渐转向竖直方向,而保持OB在原位置平衡,则在此过程中F 将( ) A.大小保持不变 B.逐渐变大 C.逐渐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 如图所示,若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并静止,支点O到两端距离相等,B端绳子的拉力F与A端重力G相比( ) A、F=G B、G/2<F<G C、F>G D、无法比较 9. 一个均匀的厚木板长15米,重400牛顿,对称地搁在相距为8米的两个支架上,如图所示。一体重为500牛顿的人,从A点出发向右走去,在板翘起来之前,此人能够走到离B点以外___米处. 第9题第11题 第12题第13题10. 某同学自 侧砝码的 衡。则该11.如图所示 水平位置 过程中,A.F增大C.F增大12. 甲、乙则甲、乙两 A.F甲=F C.F甲

简单机械 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杠杆和滑轮的工作原理; 2、能够分析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对力的改变方式,分析滑轮组的受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和滑轮现象。 教学内容 内容回顾 1、什么是力? 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二力平衡。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我们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物体的受力分析。 一般情况下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场力”。其中重是重力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受到的力;弹是弹力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通常包括地面的支持力、水的压力和绳索的拉力等,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的;场力一般指电场力和磁场力。 【教法】引导学生回顾。 知识精讲 知识点一(杠杆) 【知识梳理】 1、概念:如下图所示,各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都是绕这某一点固定转动的,我们把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通常用O表示。 (2)动力:为达到目的而使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 F表示。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通常用 F表示。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 L表示。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通常用 L表示。 2 【教法】 通过展示图片和举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使杠杆。 【例题精讲】 例1.一根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这根棒就叫做杠杆。杠杆的支点是指,作用在杠杆上,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 ,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从到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教法】:逐步帮主学生疏导概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杠杆概念。 【解析】:根据杠杆的概念知道杠杆是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由杠杆的五要素可知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使杠杆转动的力是杠杆的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杠杆的阻力,动力臂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答案】:硬;绕固定点旋转;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阻碍;支点;动力作用线;垂直。 【课堂练习】 1.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 【教法】: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进行认真的梳理和解剖。 【解析】:因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就是支点到延着力的方向的最短距离,就是力臂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结构特征与特异功能,机器人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透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发展,对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3.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及其发展。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机器人。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机器人的各种知识和机器人的实例。 二、教学导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人吗?(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三、新授

(一)??观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 学生积极举手描述自己生活中、电影中见过的机器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视频。(教师播放关于机器人比赛的视频) 观看过后:同学们举了这么多机器人的例子,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上也看到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形体和较高的 智能。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是不是只有在高科技实验室、科幻电影里面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体的才叫机器人呢? 开始讨论,问题初步涉及到机器人的特征方面。现实生活中,机器人无处不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是否注意过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这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人们是怎么定义机器人的呢? (二)??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 1.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回答:什么是机器人?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教学文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一、杠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五要素: 3.要点透析 五要素物理含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1)杠杆的支点一定要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3)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4)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它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 (6)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

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7)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8)力臂的三种表示: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例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B.杠杆一定要有支点 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最大(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序号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阻力×阻力臂 N·cm 1 0.5 20 10 1.0 10 10 2 1.5 20 30 1.0 30 30 3 2.0 20 40 4.0 10 40 探究归纳:只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才平衡。 3.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公式表示为:, 即.应用公式时单位要统一。 【例2】图2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在A处钩码应挂A.6个 B.3个 C.2个

机械效率教学案例教案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二中学梁燕玲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综合教学法。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 N重的砂子运到6 m高的楼上。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 在投影仪上映出 生: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或装在袋子里,人提上去。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可以有许多办法将砂子运上楼。 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一种做个模拟实验,请大家讨论。(电脑模拟动画) 这是一个利用滑轮组提升砂子的装置图,请观察和思考: ①几段绳子承担物体和滑轮的总重? ②砂子升高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是多少? ③把100 N重的砂子运上6 m高的楼上,需要做多少功?

④通过滑轮组,绳子末端用了40 N的拉力将砂子运上去,实际做了多少功? ⑤想一想,这两个功为什么不相等? 在投影仪上映出学生讨论的结果。 生:提砂子上楼时也要把桶、动滑轮提上去,还要对桶和动滑轮做功;另外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 N重的砂子运到6 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___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__功。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 N的木块,提高到h=0.2 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