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44321022410074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写作批次: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2年 4月23日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Ⅱ)

引言 (Ⅲ)

1.文献综述 (1)

2.面子涵义 (1)

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1)

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1)

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2)

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2)

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3)

4.1.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3)

4. 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4)

4.3. 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4)

4. 4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5)

4. 5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 (5)

4. 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5)

5结语 (6)

6.注释 (7)

7.参考文献 (7)

8.致谢 (8)

摘要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我们应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Abstract

As a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universal. 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 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termines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uch differenc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ion,content,face-saving mechanism and its value.We should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so as to successfully carr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Face”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中西文化面子观差异对比分析

1.文献综述

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 在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到“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1],但中西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面子的认识、关注程度以及处理面子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在,而在西方,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但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都在变革之中,面子领域在交际过程中是否也有新的突破?本文论述和研究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应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影响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 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

2.面子涵义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2],“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3]。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在1978年发表的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论,即“人们在交际中保留特定的面子是基于交际的双方都是有理性的社会成员,具有为交际目的的实现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的推理能力。而保留面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的目的得到更好的顺利实现”。

3.中西文化中的不同的面子观.

“面子”(face)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之下所对应的意义是等价的,从字面上讲就是对人或者有机体的脸部的一种称呼。但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动物,行为和话语都与自身的社会地位、尊严、荣誉及外在形象等价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就分别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面子观。

3.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面子的概念是首先由中国的人类学家Hu Hsien Chin介绍到西方的。美国的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以西方文化为基础,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尽地探讨。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角提出了“面子”(face)问题。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

的个人自我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权、行动权、不被打扰的权利;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自己的行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个人的拥有行动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况是在交际中每个人最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交际者在一切交际中都必须谨慎措辞,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维护消极面子”。

3.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作。“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Hu,Hsien-Chin)。魏然[5]认为“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面子”包括四种主要特点:有关系的、社会的、等级的和道德的”。

首先,“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被概念化为关系,甚至是关系的同义词。Ting Tooney提出“给面子,其他面子导向和尊重面子是集体主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应该归并为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磋商模式。”V olkema也认为“面子作为中间媒介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部分”;其次,中国人观念里的“面子”具有社会性。根据胡先晋的理论,面子是一个公众的,是社会制约力的意识体现。他也对中国的面子观给出来了解释:“一个人只有在互惠、互相依赖的有点才能体会到面子。面子理论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具有减少个体地位的功效”;第三,中国的面子观具有天生的等级性。以脸为中心的模式鼓励通过从权威,适应社会阶级及趋向。Chang和Halt追根溯源认为中国的面子观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面子的应用是根据家庭里等级制度,即年龄、血缘、社会自然等级来决定的;第四、中文里的面子定义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而脸只是道德模式最基本的载体,胡定义脸或者面为“一个集体对于某个良好道德名誉的人有尊重”,而丢面子指的是“一个集体的人对某个不道德或者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的谴责”。而害怕丢面子使人不意识道德的界限并尊守传统传承的社会价值。

3.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3.3.1.历史渊源

虽然Brown和Levinson认为其包括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性。

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大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权之上、藐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

主义”价值观念。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重严格按照自己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期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不尽相同。

3.3.2.“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evinson,1987)。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更接近与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例如,在和别人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另外,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如称呼自己及家人为“鄙人,贱内”,而称呼他人为“尊夫人,令郎”等。又如中国人在受表扬时,常常要将成绩归功于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末了还不忘加上工作做得很不够,还有许多缺点等自谦的话。对于这些,西方人也许会觉得中国人“虚伪,不诚实”,但事实上,中国人受到赞美时,往往就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自贬一番以示谦虚。以贬己达到尊人的目的是汉文化最突出的特点,这与西方社会中人们通常遵循的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以免构成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的准则有着本质区别。所以,当两种文化走到一起时,西方人在某些场合的自谦也可能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所设宴席上对客人说过这样一番话:“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茶淡饭,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光火,说李鸿章玷污了他的餐馆的名声(在中国,正规得体;在西方,却构成面子威胁,有损餐馆声誉)。

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顾及策略

人际交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对方建立暂时性的平等关系,确立双方可接受的某种亲近程度。而交际意图也在实际上存在着差异,交际双方若要达到交际目的、取得交际成

功,就要保持交际地位的平衡和适当的亲密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较明显;交际双方文化心理比较敏感的场合和区域,适当地运用有效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4.1.在汉文化中,由于受到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做事需要谦虚谨慎,人际交往中言行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在相互称呼中,我们常常使用“你”和“您”的不同形式来表达面子关系;相互问候时,经常会使用“您贵姓?”对称谓自己及其有关的东西时,用“鄙人”、“愚见”等,而在称谓他人或有关事物时,则用“高见”、“尊姓”等。而在西方国家,因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的不同,对相互称呼也就保持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表达不赞同时,我们总是会先考虑对方的面子,尤其是权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中国人一般不会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先肯定,然后很委婉地用“不过”、“当然”等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当受到了赞美的时候,首先都会给予否定的回答,如“哪里,哪里”、“不,我做得不够”等。而在西方文化下,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既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通过给予听话人“面子”来减轻对听话人可能的面子伤害。积极面子的言语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听话人表示关注、同情和感兴趣;对听话人所谈观点、意见表示共鸣,往往会采用一种方式来交谈,如:“I like your……”,“you are really……”,“I think so……”。而消极面子的策略就主要体现在维护听话人的私人领域和自我决策的权利,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尊重对方消极面子的需要。其主要策略是谦让、说话迂回、避免突出个人,给听话人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主要是以回避的方式进行交谈。比如:“Could you please……”(请问你能否……);“It would be nice to……”(如果这样做的话,的确是很好了……)。

4.2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比如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直接了当地说“不行”或“没有”“不愿意”,而是委婉地说:“我再想想看”,“我们再研究研究”。当对方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不好拂却主人的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它的味道”。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某部作品、某次演出时,即使不喜欢它们也不正面表示出来,而委婉地说“这方面我是外行”,或是挑出该作品、该演出的某一细节说“我看这一部分还不错”。这种表达方式随具体话题、交际场合、双方关系等等也会有多种变化,并无固定的格式。这种婉言法一度被人们指斥为虚伪而主张废弃不用。其实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该语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它们所暗示的意义和使用它们的规律。这就是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的语言技巧。只是有些人在这方面技巧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我们认为,对原则问题的是非固然应该旗帜鲜明,而对非原则的日常小事,未始不可照顾听话人的情绪而把话说得委婉一点。更何况,即使对原则问题的表态,有时也应该留有余地。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一次认识清楚。特别是在外交场合,更应该十分谨慎。所以这种婉言法在涉外工作中用得很多。比如说某事是“可取的”,它虽带有赞成的倾向,但又不等于明确的赞同。如果说“可以理解”,则更可为日后有可能不表赞同埋下了伏笔;至于目前,仅仅是“理解”而已。如果说“表示欣赏”,则暗含了赞许的意思,但还不等于支持。因为“欣赏”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站在一边旁观的意味。只有“支持”才表明可能在言行上采取某些行动。

4.3.根据交际目的、当时的客观环境及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面子技巧。

例如使用批评委婉语的情况:

批评别人前,必须略微地给对方一点赞扬,或说点恭维的话,在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后,再展开批评批,也就是说先礼后宾。如:“琳达,我们都知道,你一直都很努力工作,也很有积极上进心,这很好,但是,有件事情你做得让我很难理解,您能给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吗”?像这样,当对方陈述完自己的想法后,你就可以向对方发表自己的批评意。再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在你告诉他做错了的同时,应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会使批评产生积极的结果。

又如赞美别人:赞扬要具体、要实在,不宜过分的夸张,要有的放矢。你说:“你今天真漂亮。”不如说“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真漂亮。”说“这主意不错。”不如说:“你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呢?”。

4.4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要求。消极礼貌策略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其消极面子需求,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例,Wife :John told me you were going on a picnic this weekend.

Husband: Yes,darling,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John and me?

Wife: I prefer to go with you .

妻子得知丈夫要与John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种种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但她并没有因为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而向丈夫发出威胁。同样,她用比较中性的言语引出话题,料到丈夫定会邀她同去,然后她抓住时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I prefer to go with you”。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复中故意省去John 的名字,让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把决定权交回给丈夫,而没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动的意思,这就维护了丈夫的消极面子需求。

4.5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要求。

按照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理论,积极面子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积极礼貌策略就是说话人为了满足听话人对积极面子的需求而采取的措施。为此,说话人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听话人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来迎合听话人心意和取悦听话人的语言的运用,让听话人感到自己的行为获得了说话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切忌运用过分亲热的口气,这样不但不能建立友好的感情,反而会引起听话人反感。例如:

Mum: Lucy ,you’ve got a new dress?

Daughter: Yes,mum. ? How do you like it?

Mum: It’s very beautiful. But not my favourite.

此例中母亲想对女儿的新裙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伤及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引起两人的争执。所以她没有直接作出负面评价,而是用了个小策略:用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 got a new dress”引出话题,从而让女儿主动问母亲对裙子的看法,然后母亲又采用了一个礼貌程度较高的策略,即积极礼貌策略。对女儿的裙子作了“beautiful”的称赞性评价之后顺带了一句“But not my favourite”,隐含着“ Actually, your dress is not good”的意思。这位母亲运用礼貌策略,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见给女儿带来的不愉快,维护了女儿的积极面子需求。

又如,妻子:刚跟IT公司的人事部通电话了。

丈夫:真的?我想我是四个应聘者中唯一录取的一个。

妻子:是的,你是最优秀的。事实上,你们四个都没有被录取。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的目的是告诉丈夫其应聘失败的消息,但考虑到这会威

胁丈夫的面子,伤害他的自尊心,因此她没有直接告诉丈夫这个消息。而是用“刚跟IT公司的人事部通电话了”引起丈夫的急切询问,然后适时告诉他四名应聘者都没能被公司录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实,达到本次言语交际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丈夫的积极面子需求,同时又安慰了丈夫。

4.6.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听话人的面子。

采用这种策略因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比较模糊,使得听话人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之加以理解,可以避免对听话人存在潜在的面子损伤之嫌。如说话人说:“It’s hot here.”(这个地方好热啊)听话人如理解了说话人的意思,就可以说:“Oh,I’ll open the window then.”(哦,那我给你把窗打开吧)。这样,不仅听话人得到了关心他人、考虑周到等赞誉,而且说话人也免去了乱提要求而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之嫌。

例,Mum:John, you’re listening to music!

Son: Yes, mum.

Mum: Rock and Roll?

Son: Yeah, I think it is wonderful.

Mum: Well, I am afraid I don’t have an ear for Rock and Roll.

母亲不喜欢听摇滚乐,但她没有直接反对儿子,只是说“I am afraid I don’t have an ear for music”,这种模糊的话语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性,避免了对儿子潜在面子的损害。一方面,儿子可以理解为母亲是说自己不会欣赏摇滚乐,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容易想到母亲不喜欢听摇滚,自己吵到了母亲,她希望自己关掉或关小音量。在需要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反应,但又不赞同他的看法的时候,使用一些模糊言语,这种策略既可缩小和他人的分歧,维护听者面子,又不会掩盖住自己的本意。

5.结语

关于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现象研究,是一个很值得钻研的课题,它能向人们提供跨文化交际时的行为准则,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以实现有效交际。作为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关注所学外语的语言知识,还要学习和言语交际相关的语用知识,才能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较好地驾驭面子,也能不断地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维护他人的面子中寻求一致,从而使交际成功地进行下去。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等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为交际双方的活动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1] 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el Communication[M],1995,p34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299

[3]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黄光国,胡先缙.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3

[5] 魏然,中国地质外语学院,湖北,点墨,2010(下旬刊)

参考文献:[1]Brown,G,Levin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黄光国,胡先缙.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Mao,L.M.R.1994.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J ou rnal of P ragm atics.V.21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 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

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 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 “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①我们可以从两部电影中的独白可以看出两个人中年危机形成的原因,正式由于两国人对人的理解不一样。美国的约翰,中年危机形成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中国的梁亚洲由于个人命运的本身太受制于自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文化多呈现为某种具体的形式或抽象的形态,而文化精神则是文化学者用以描述价值体系整合性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向的重要范畴,它将每一文化内部复杂的价值体系减少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个基本模式,并说明诸如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而且延伸出士大夫阶层的“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张扬个性,追求生活与其奴隶城邦制社会个人意识的觉新有关)。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诚然,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形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也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柱。不过,这里提及的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及启蒙主义的人道精神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从而把人的地位提升到神和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等价值。前者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而中西文学的许多观念、范畴就建立在这个基点上(后面将详细阐述)。 第二,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尽管中西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同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群体。 第三,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p90)从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的不同原则出发,这就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即中国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文化性格,这有别于西方人鼓励竞争、追求功利、崇尚力量和进取的价值目标。 第四,内向与开放。(p99)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由此也形成了以自我保存、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并且致力于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自然的磨砺与赐予,由于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流通交换,由于在早期发展中得益于较高文明的外围文化环境(“二希”之中的希伯来文化)的滋养,因而形成了热烈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光拓展的文化精神。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2020年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多元化分析 【提要】“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王开岭 《精神明亮的人》)伊格诺贝尔奖的目的正是西方鼓励各种有些并不 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奇思妙想。反观中国的科技奖励,多是经世致用,为现世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发明。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想象力和 创造精神有不同的标准。这归根到底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导致的,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心态文化与行为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一、综艺节目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奇葩说与美国艾伦脱口秀的异同 《奇葩说》由马东主持,开播以来邀请到蔡康永、金星、罗振宇、张泉灵、高晓松担任导师。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 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辩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备受争议的 话题,通过辩论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思考。《艾伦秀》是美国由CBS电

视台推出的一档热门脱口秀,主持人艾伦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 受青睐,2003年9月3日首播,自开播以来,该节目结合了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已获得33个日间艾美奖,成就显著。两档 节目都以轻松幽默作为节目的特点。下面从两档节目内容形式、主持 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异同点的对比,从此探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两档节目的相同点:1.内容形式。从内容上艾伦脱口秀和奇葩 说多选用趣闻、名人、音乐嘉宾和人情故事作为节目内容。艾伦脱口 秀邀请奥普拉?温弗瑞、贾斯汀和帕丽斯?希尔顿等名人。《奇葩说》 同样邀请在媒体领域比较有名的人物作为节目导师。《艾伦脱口秀》 和《奇葩说》每期的话题多是贴近生活,是当下热点,也是广大群众 所关心的问题,如“没钱要不要生孩子”“小朋友被欺负了是应该鼓 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伴侣的钱是不是我的钱”等,这些话题很容 易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观众的真实生活以节目的方式呈现 并进行探讨,给观众一种很近的感觉,能抓住观众的心。摆脱了以往 节目以道理说教模式。而不是趾高气扬地在大谈阔谈在很高端的东西,开启说教模式。2.主持风格。主持人以其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备受青睐,《艾伦秀》里的笑话和明星采访,几乎都是节目组的原创,加入 艾伦的个人生活。 《奇葩说》也一向因幽默而深受观众喜爱。这两个节目都把生 活中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辩论,是在幽默愉悦且大胆的辩论中将观点说出,从而起到道德引导等作用。3.商业宣传。《艾伦秀》,艾伦会在 节目中大篇幅做广告,但做得不叫人反感。艾伦不仅明目张胆地跟全 世界人做广告,而且她做得大家都想看。这无疑体现了西方的开放。 这与中国许多植入广告就有明显不同。在广告植入这一块奇葩 说也比其他节目做得好,为中国节目的广告植入开辟了一个先河,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第一章: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 “文化” 释义第四节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我们的比较观 一、什么是文化? 广而言之,文化可以包容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释义? 1.把文化看作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三、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首先,我们赞成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其次,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其四,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第二章: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于与海的磨砺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第三节家国与城邦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教学提纲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 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 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

二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 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 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 演绎式归纳式 线性圆周式 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 重形合重意合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 ?B、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

?D、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西文化演进有七大律,这当中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于太极,其他了解不多。()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概要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易导致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应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0^4札“⑶的如故)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胃^ 511肋抑1⑶10整理提供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

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只有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工)宗教的影响力: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更是居于主导地位。上至国家政权运转、公共管理,下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行为方式都有宗教影响的痕迹。中国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存在,但宗教的影响力较小。无论国家管理还是老百姓的生活、行为基本上处于世俗化状态,特别是当代中国,无神论的影响更为深入。 (之)宗教传说典故:西方有大量的宗教传说与典故,体现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文化形式之中。绘画中有大量宗教题材,如“,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

反思中西文化差异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有着巨大差异,从根本上说,西方是“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而中国盛行“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这两种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各按自身的逻辑演进。进入近、现代之后,两者既有意义上的相互缠绕,也有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以德治人”,集体主义价值观根基深厚。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定位于“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而中国选择了“人类解放”。今天,当中国又一次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选择时,是改用“个体主义”的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还是取“个体主义”与“人类解放”的价值互动和结合呢?我们认为应该选择第三者。 一、个体主义 西方文化价值源发于西方原始宗教中。作为一种思想,“个人主义”很早就出现了。但比较完善个人主义思想则首先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但是,“个人主义”这个词本身首先在法国出现。时间是大革命以后,创造这个词的人是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他看来,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是自私自利的,是一切为我为中心的。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在殖民时期,拓荒者们已不在享有文明社会的安逸和舒适,他们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种精神从早期殖民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到本世纪中期,个人主义有了新发展。与以前不同的是大多数的西方人都不在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成是势不两立,相反地,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启蒙的价值目标,其孕育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历史语境,它更是近代社会逻辑沿革的必然。这也就是说,“个体主义”作为西方近代的主流价值目标,除了呼应其古希腊的启蒙先声之外,更是中世纪与近代价值逻辑符合规律演进的产物。此外,“个体主义”也并非某种内容单一的简单范畴,其内涵涉及政治、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领域,是经过许多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学理。实际上,如果“个体主义”不包括这些内容,它就不能成立,或至多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历史中,“个体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交相缠绕、难以截然分开的。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解放不可避免地激发个性能动创造历史的动力,从而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个体欲望的过度膨胀,如果失去必要的约束,也会导致极端利己主义而成为社会的公害。所以,个体主义对西方文明的建构有着历史意义的地位,不能予以全然否定;但个体主义的时代性、阶级性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难以全盘肯定。 目前,我们尤其需要从整体观、动态观和历史必然性的角度如实地评释“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意涵与历史作用。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对“个体主义”作多向度的全面评 1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教学方案 主讲人姓名陈娇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西方之间的三个不同方面作为范本,从中引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饮食文化文化、宗教差异以及建筑差异三个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及要求: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 主讲人:陈娇 资料制作人:陈娇、肖德凤、吴晓芳、张加丽、徐俊、罗进、郑宏伟。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看图法、列举法 教学手段:ppt讲解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比较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宗教差异、建筑差异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在充分掌握资料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 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1]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有各自文化体系。下面主要总结一下: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然而中美民族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它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因此, 便形成了传统的公私义利的观念。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 注重个人价值。美国的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 就不会有人去干涉, 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 它使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得多, 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 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 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1)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此相适应, 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2)民族历史的影响。 中国历朝历代推行的是一种“重农抑商”的政策, 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不像商品经济下的财富积累暴起暴落, 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和差异不那么显著。人们之间的连结容易趋于稳定, 再加上小农生产的特点, 形成了个人对于群体的依存关系, 这些都与中国人的群体意识的形成不无关系。与此相反, 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另外, 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 人口流动性比较大, 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 (3)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 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 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 是一种以个人主义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或非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本文分别从中西方行为方式的差异、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差异和合作及处事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解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影响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引起语言交融及文化整合等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了解中西方基本的文化差异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推崇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虚知礼,不可有野心。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而在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却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比如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此外,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也会导致行为方面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中方计划性差,对待时间太随意。一般来说,西方人惜时如金,计划性强,重视时间表安排,一旦和自己原来的计划有冲突,就会推辞掉临时安排的工作;而中国人对待时间则迥然不同,通常会认为西方人安排工作太死板、不灵活,不合情理。对待时间的这种态度会微妙地、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造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往往会感到困惑。譬如一位要离开美国的中国教授邀请美国教授共进晚餐作为告别,没想到这位美国教授当面回绝,并解释说自己已有安排。这样的例子自然让我们觉得美国人太绝情,实际上正是由于时间观的不同产生了这样的看法。 二、对人际交往关系及模式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用中国文化的交友方式来与美国人交朋友显然是行不通的。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在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型,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理性型。中国人受孔子思想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中往往公私不分,把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