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模板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有教无类思想产生背景及其理论基石

有教无类主张出自于《论语卫灵公》。该思想的提出与孔子所处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由于奴隶制的深入存在,初期所采用的办学形式依然是学在官府, 民间无学。在这种制度下,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受教育的权利。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井田制度被破坏, 王权和奴隶主贵族走向了衰落。正是针对这种紧张的现实情况, 孔子审时度势, 明确提出了以扩大教育对象为特点的有教无类思想,想要通过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达到缓和尖锐局势、巩固统治的目的。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在仁的具体论述基础上提出来的。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体现是爱人。这里孔子所指的人是大范围的人,不仅仅指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包括爱他人、爱众人。因而爱人与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有教无类,让愈多的人去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奉行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先天本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不同。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和其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只有经过习,才能为形成更优的品格奠基。正是在该理论支持下,有教无类思想应运而生。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

关于有教无类思想内涵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首先关于教字,古今同义,作为教育之意,没有分歧。而历来人们的争论点更多的是在类的解释上。梳理前人关于类的诠释,大多数将类解释成种类、类别。正如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又如南朝儒家学者黄侃所言人乃有贵贱,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差, 本无类也。二人皆把类解释为种类,而这种解释也历来被更多人所接受。此后关于类的解释出现的族类、善恶、贵贱等等,皆为后人在类别基础上对类的一种扩展、一种细化。然而无论将类做以上何种解释,我们都可以认识到一点,这里所讲的类是有等级之分的,这跟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说,只要是想学习的

人,主动奉送上每家都可以拿的出的、普通的十条干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对他进行教育。这正是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孔子的招生习性也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首先,孔子招生不分贫贱富贵。他的学生中有出身平凡的子夏、曾参等,也有大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等。其次,孔子的学生地域分布广,来自诸侯各国,并无明确国别划分。再次,孔子招生无品行高低之分。即使前来之人之前是盗贼身份,但孔子也会一视同仁,对其施行教育,帮助其培养善良品德。

综上可见,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没有种类之分的,是惠及大多数人的,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畛域,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三、当代教育坚持有教无类思想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中、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问题同经济政治的发展、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教育公平而言,受教育机会仍客观存在着城乡、男女、贫富等之间的差别,教育不公问题仍然是我们应当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很多学校都存在着经费紧缺、师资不足、教育质量差等问题。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 因缴不起学费, 不得不选择了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与之相应,虽然大城市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要明显优于贫困地区的学生,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政府的教育资金、师资力量以及相关教学政策不断地向重点学校倾斜,实验学校、私立名校、重点班等这些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同样屡见不鲜,甚至在同一教室里,也存在重点培养对象与一般培养对象之差。同时,金钱、地位等因素也越来越多地被考虑在人为给学生划分等级之中,有些学校更是出现了因分施教,因财施教等现象。以上这些有教有类问题已经逐渐阻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予以解决。在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的今天, 坚持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可以使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可以促进教育的机会、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进一步公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当代践行有教无类思想的相关建议

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思想,试图从该主张中挖掘对当今教育有益的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宪法规定的一项国民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目前来说,坚持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是保证国家在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地位,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完善与教育相关的公共服务建设以确保为义务教育投资的公平提供可能,使适龄学生真正可以获得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针对我国目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注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我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统筹城乡资源,尤其加大对农村、偏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及人才补充,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也需要配套的法律与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适当的政策倾斜已显得非常必要。

(三)拓宽办学渠道,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家和政府,然而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国家投资的学校远远满足不了教育的需求,缺乏一个教育平等的现实基础。针对这个现实,除了继续加大国家投入之外,要更多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各种基金组织等与学校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我们将追求人人都有学上的重点转移到了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上,而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必然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我们要努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技能,尤其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支撑。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泰州-88分)培训课件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试题及答案 (泰州88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仪礼 B.周礼 C.礼记 D.学礼 2.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有善有恶论 D.性无善恶论 3.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A.亲民说 B.亲仁说 C.孝悌说 D.仁政说 4.()在政治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宪法,是国之大法。 A.《仪礼》

B.《礼记》 C.《周礼》 D.《古礼》 5.中国传统宗教以()为核心。 A.上天崇拜 B.民族氏族崇拜 C.炎帝崇拜 D.伏羲崇拜 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A.纪传体 B.语录体 C.政论体 D.国别体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8.()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赵普 B.王安石 C.欧阳修 D.范仲淹 10.《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以礼驭性 B.以智驭性 C.以德驭性 D.以诚驭性 11.西周末期,开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人教育兴起,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教师就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话出自()。 A.《礼记?礼运》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 试题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儒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与世界其他地区思想相区别的最 本质的东西。() A. 正确A B. 错误 第 2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A B. 错误 第 3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 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B B. 错误 第 4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 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A B. 错误 第 5 题. 仁、义、礼、智代表了人的本性,是最重要的部分,称为“小体”;吃、喝等人和动 物共同拥有的,称为“大体”。() A. 正确 B. 错误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 1 题. ( )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整个人类历史有一个轴心期。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期间,世界不同地区都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产生了文化的爆炸、学术的发展。 在轴心期以前的文化都被这个时期所继承。 A. 德A B. 美 C. 法 D. 英 第 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A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第 3 题. 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 性善论A

B. 性恶论 C. 性有善有恶论 D. 性无善恶论 第 4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A B. 王安石 C. 欧阳修 D. 范仲淹 第 5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A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第 6 题. “周公制礼作乐” 是中国()传统的开始,一直到清末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前, 都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A. 人文主义A B. 新人文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第 7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C D. 清代 第 8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D 第 9 题. 孔子认为整个万物的创生者是()。 A. 道 B. 易B C. 德 D. 人 第 10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 and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最全直接在中查找)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孔子的“易”不仅是指《易》这本书,但更多是指“易”这个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4 题. 中国的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5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1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标准答案:A 第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标准答案:A 第3 题. 《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 以礼驭性 B. 以智驭性

C. 以德驭性 D. 以诚驭性 标准答案:C 第4 题. 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 仪礼 B. 周礼 C. 礼记 D. 学礼 标准答案:B 第5 题. ()提出“五四运动”和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吸收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A. 胡适 B. 李大钊 C. 蔡元培 D. 陈独秀 标准答案:A 第6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 标准答案:D 第7 题. 孔子晚年学()后形成一套形而上学体系,为仁和礼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周易》 标准答案:D 第8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A. 斯大林 B. 撒切尔夫人 C. 杜鲁门 D. 丘吉尔 标准答案:B 第9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标准答案:C 第10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黄洁扬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 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 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 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 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 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 分的内容。 1、重德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 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 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 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 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 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 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 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 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 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 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文化教育仍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称作“官学”,广大平民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而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它大致有两类代表性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朱熹为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史上有着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根本所在。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它是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修身处世 正文: 一、何为中庸? 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有一见,即《雍也》篇所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中庸这种道德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中庸”呢?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衡量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不能有稍微的一点偏差。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这是中庸的本意。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折中带有懦弱的贬义色彩,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而孔子所说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公平地对待人与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并非采取各自退让一步的作法,模糊道德的界限。孔子强调的中庸,其实是包含了变通之意的,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而在变通的过程中,中庸又有着不偏不倚的稳定功能,是变通与稳定的高度统一,在变通的基础上追求事物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僵死的、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是和谐,时中,是相对稳定,这点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中庸的本质所在。 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1.中庸思想与人格的塑造 “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乃是他自己的人格。”人格的塑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好的人格,总是可以令人受益一生。一个人,倘若太上进,未必是件好事。上进的人往往过于功利,将自己禁锢在名利的牢笼,难以自拔。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在寻找捷径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未免太过遗憾。联系到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些人太过在于名利等身外之物,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以天之骄子自居,不愿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到最后因为能力有限,不得不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到后来就失去激情,自暴自弃过完一生。相对于那些上进的人,太过被动的人同样是不幸福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虽然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不懂得争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羡慕别人,也只能算是井底之蛙。相对于前两者,最好的人生应该能够奋起拼搏,却不忘欣赏沿途风景的人。努力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将自己禁锢的束缚。当久久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应该停下来歇歇,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得更快。把过程留给自己,把结果交给命运,会舍才会有得,最美的人生不过如此。 2.中庸与处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冲突,人们往往需要运用中庸思想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面对矛盾,只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自私得久了,便受人厌恶,渐渐被人疏远了。永远只为别人考虑的人,也并不明智。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别人太好,反而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的关心很廉价。真正遇到矛盾的时候,不要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他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教育思想为“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他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子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就是中。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

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