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毛中特论文

毛中特论文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的文化自信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第一,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这就要求文化不能保守,必须不断保持开放性和创新性。现如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与过去相比,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优秀文化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继续发挥其功能,就是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说,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保持稳定,例如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尊道贵德”等。即便如此,体现文化核心精神的各种具体的形式,也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所以传统文化需要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创新性的改变。

第二,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想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特别关注一部分问题的同时,对其他问题就可能有所忽略,这导致每一种文化皆有自己所关注的盲点问题,需要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来拓展自己的视域,丰富、发展自己。中国有中国的哲学与文化,西方也有西方的哲学与文化,它们之间具有差异性,但是差异性的存在,并不妨碍它们之间具有一致性、相通性,因为文化与哲学皆是普遍性的名词、观念,因其有普遍性,所以不同文化可以有相通之处。我们在面对不同于自己文化的外来异质文化时,可以从自身的特殊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借鉴其优秀的文明成果,用来丰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就可能导致原有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具有重视人与社会、关注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优点

人类因“文化”而挺立,“文化”因“价值”而有活力与生命。如果我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文化与价值的指导与引领,就有可能走向冷冰冰的物化过程,这种冷冰冰的物化必将压迫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所以价值导向非常关键。价值导向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担任指导人类社会文化、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非常关注“人”的问题、重视生命存在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生命意识,德性的追求就是其生命意识的表现。站在德性意识的文化生命立场,人类可以从历史、自然的发展中得到升华。在文化生命的照耀之下,社会历史与人的自然生命,就可以永远有理想、追求,就可以代代相传、持续下去,就可以通过人的努力,使“理想”与“梦”不断呈现出来。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具有重视人与社会、关注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价值导向。例如,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民主、科学等,仍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德性相关联,若忽略科学、技术、民主等与德性的关联,使所谓的科学、民主等与人的心、身、性、命全无交涉,与人的为人的道德践履全无交涉,则科学、民主等现代社会运行的模式,就会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而不能蕴有德性的内涵,这样可能会使人类未来的发展误入歧途。

中国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非常重视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这对当代社会而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要深刻领会在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重要精神,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而为人们树立文化自信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