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

(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重要作用

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1997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424公斤至2006年只有425公斤,10年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良种(包括超级稻)大批涌现,潜力可超过当地平均产量的50%,故良种不是当前单产不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关于物质技术条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但投资大,周期长;而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基本是得到保证的,氮肥的施用在不少地方有施用过多的情况,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大量事实证明,多年来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内在种资基因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的综合的作用。

(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

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技术大量扩展时期,虽然起稳定面积的作用,但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5年开始,在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列入重点推广。

(三)正确理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和实践意义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适应生产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产生的

(1)时代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减少作业次数、减轻劳动强度、简化生产技术。如何既简化技术,又保证水稻高产,这就要求对最必需的、最少的作业次数进行精确定量。

(2)水稻高产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间的要求有时有矛盾,这就要求通过适时、适量的施肥、用药和灌排水来加以调控,把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获得最高的资源利用率、产量和经济效益。这就产生了对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的要求。

(3)美国“3S”精确农业(precise farming)问世后,世人都认为精确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农户的家庭经营规模小,作物布局复杂,一般不适合采用“3S”大规模的精确农业技术。我们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适用于小规模的、简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能在今后的精确定量栽培中起指导作用。

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

不能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误解为“复杂、费时、费工”的精耕细作栽培,恰恰相反,它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来管理水稻,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一种精确定量的、高产、省工、节本的合理的轻简栽培技术。

二、水稻高产形成原理与生育指标定量

(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和70-80%(籼稻)。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

(二)为了在最佳时间以最少的作业次数有效调控水稻生育而必须掌握的关键叶龄期

根据高产形成规律科学地调控水稻群体,就必须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中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

期。

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

(1)主茎伸长节间(n )5个以上、总叶龄(N )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为N-n 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南方单季稻和部分双晚品种,以16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6-5=11,

应用符号○

11表示。大苗移栽里为16-5+1=○12。 (2)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 )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叶龄期。南方的双季早稻和黑龙江的短生育期品种属此类型。以11叶、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11-4+1=⑧。

2、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期表示。例如16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16-5+3=14;用n-2表示为5-2=3,即倒数第3叶出生期,16叶品种的倒3叶,即14叶,用△14符号表示。

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3.5(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叶龄余数3.5-3.0(倒4叶后半期) ——苞分化期

叶龄余数3.0-2.1(倒3叶出生) ——枝梗分化期

叶龄余数2.0-0.8(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

叶龄余数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

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

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以5个伸长节间16叶品种和4个伸长节间11叶的品种为例

5个节间

16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孕穗 4个节间

11叶品种

1 2 3 4 5 6 7 ⑧ 9 △10 11 孕穗 苞

期 枝 梗 分 化 期

颖 花 分 化 期 花 粉 形 成 及 减 数 花 粉 充 实

分裂期

5、高产群体若干生育的定量指标

(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群体应在N-n(或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1.2-1.3倍(粳稻)和1.2-1.4倍(籼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N-n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2)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

①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叶片的含氮率在

3.5%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

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为2.7%(粳稻)和2.5%(籼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

②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③到了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回升至2.7%(粳稻)和2.5%(籼稻)。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④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2.7%(2.5%)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叶龄节奏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这个规律就不能高产。是精确定量栽培必须掌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

(3)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

(三)高产水稻群体生育各阶段主要生育指标的汇总

江苏将亩产700-800公斤高产群体各生育期主要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1,把它作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发展符合图1的要求,能使高产频频重演。

茎蘖动态

SN N-n N-n+3 倒2叶期 抽穗期 抽穗后20天 成熟期 移栽期 有效分蘖临界 高峰苗

计算确定 达到适宜 最高苗数为穗 完成适宜穗数

基本苗 穗数苗 数的1.2-1.3倍 生物量800公斤左右 生物量1300公斤左右

生物量850-900公斤 生物量1450公斤左右

顶4>顶3 顶3 =顶4 顶4<顶3 顶3=顶4

“黑” “黄” 渐回升 “黑” 渐褪淡

叶片含 3.5% 2.7%(粳) <2.5% 2.7%(粳)

氮量 2.5%(籼) 2.5%(籼) 图1 亩产700-800公斤群体发展动态形态生理指标(江苏)

各省应调查形成当地的水稻高产群体生育各阶段主要生育指标的定量汇总图。据我们研究了解,在适量LAI 和生物量指标上,省际间可能有很大差异。但在群体茎蘖动态各叶龄期的数量指标上,在叶色“黑黄”节奏变化各叶龄期形态和生理指标上,省际间又市非常一致的,可作为共同的定量诊断指标。

保存2片 绿叶

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法

(一)合理基本苗的确定

基本苗的确定要符合恰于N-n(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据此设计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基本苗)=Y(每穗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

式中Y是当地品种的适宜穗数。单株成穗数ES决定于从移栽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其分蘖发生率(r)。按照叶蘖同伸规则,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列入表1。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5个,则从表1得知有效分蘖理论值为8个;如叶龄数为5.5个,则有效分蘖理论值应为(8+12)/2=10个。

表1 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

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次分蘖理论数A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次分蘖理论数 1 3 6 10 15 21 28

三次分蘖理论数 1 4 10 20

分蘖理论总数B 1 2 3 5 8 12 18 27 40 59

C(应变比率)=B/A 1 1 1 1.25 1.6 2.0 2.6 3.38 4.44 5.9 注:C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的值为3时,则(3)=3×1=3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5时,则(5)C=5×1.6=8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7时,则(7)C=7×2.6=18个理论分蘖数。

表1中有效分蘖叶龄数和分蘖理论值的关系,亦可以数列的方式形成口诀,即1—1,2—2,3—3,4—5,5—8,6-12,7-18,8-27等。如从口诀中得知5个有效叶龄就有8个理论分蘖值。有效分蘖叶龄数(A)和分蘖理论值(B)的关系,还可用应变比C 值(B/A)表示(见表1的注)。

1、小苗移栽基本苗的计算

小苗移栽有塑盘穴播带土移栽(或抛秧)和机插等形式,移栽叶龄小(3叶1心~4叶1心),一般不带分蘖,单株成穗数决定于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分蘖发生率。

(1)小苗移栽基本苗计算公式

基本公式仍是X=Y/ES

ES=1(主茎)+(N-n-SN-bn-a)Cr

代入基本公式:

X=Y/[1+(N-n-SN-bn-a)Cr]

式中SN为移栽叶龄,bn为移栽至始蘖的间隔叶龄,a值为在N-n叶龄前够苗的叶龄调节值,在0.5-1之间多数为1。

(2)塑盘穴播带土移栽的基本苗计算

移栽大田后,一般没有缓苗期,bn=0,有效分蘖发生率r值很高,一般可高达0.8-0.9。

①双季早稻抛秧应用实例

双季早稻抛秧在多数情况下会产生基本苗过多的弊端,但也有部分地区因基本苗不足而减产的。2008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高产创建方,用公式计算基本苗,取得了省种增产的效果。设计基本苗时,确定早稻的产量指标500-550公斤,品种的总叶龄11,伸长节间数4个;籼型稻易够苗,a值取0.5;适宜穗数为每亩22万,抛栽叶龄4(3叶1心)。基本计算为:

X=22/[1+(11-4+1-4-0.5)C×0.9]

=22/[1+(3.5)C×0.9]

=22/(1+4×0.9)

=22/4.6

=4.78(万)

盘育每穴2.5苗左右,抛1.92穴即可。实抛2万穴,实现了在8叶期够苗,每亩22万穗左右和亩产500-550公斤的目标要求,茎蘖成穗率由以往的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②单季杂交稻盘育抛秧的基本苗计算

单季杂交籼稻总叶龄多数16-17个,5个伸长节间,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1或12叶,高产田要求提前0.5个叶龄够苗,够苗期应分别在10.5和11.5。4叶期抛秧,从5叶期起至够苗期分别有6.5个和7.5个有效分蘖叶龄,可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分别有15及23个。按分蘖发生率0.8计算,单株可产生分蘖穗12及18.4个,连同主茎为13及19.4个。以每亩适宜穗数18万计,每亩只需抛1.4万和0.93万苗。按每穴平均苗数计算抛栽穴数。

③塑盘穴播带土移栽实例

采用这一方法容易达到足穗大穗到高产的目标要求。2004年南农大在武进农科所作中粳

9746公顷连片800Kg/666.7m2超高产攻关试验,该品种平均17.5叶,伸长节间6个,适宜穗数21万(20-22万),合理基本苗确定要求在11.5叶龄时群体总茎蘖数达到21万/666.7m2左右。

采用塑盘穴播,每穴1苗,于4.1叶龄移栽,移栽后基本无缓苗期,从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有7.4个有效分蘖叶龄,a值取0,分蘖发生率取0.85。

基本苗=21万/[1+(17.5-6-4.1-0-0)C×0.85]

计算结果为1.094万株。采用9×6(寸2)移栽规格,每穴1苗,每亩实栽1.11万苗,于11.5叶时群体达到23.31万苗,最后成穗23万,成穗率85%,亩产803公斤,实现了指标。

(3)小苗机插的基本苗计算实例

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三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在3叶期(2叶1心)移栽时,2、3叶位尚能分蘖,bn=1,而在4叶期移栽,下部三叶位分蘖全部休眠缺位,要到7/0叶期才分蘖,bn=2。

①中粳稻机插中苗

2005年扬大农学院在姜堰市在小麦茬上进行机插稻高产试验,品种武粳3号,N=16,n=5,SN为4,秧龄20天移栽时,分蘖发生率取0.75,要求提前1个叶位够苗(机插稻的一般规律);适宜穗数为26万,适宜基本苗为:

X=26/[1+(16-5-5-2-1)C×0.75]

=26/[1+(4)C×0.75]

=26/(1+3.75)

=5.45(万)

机插规格30cm×13.3cm,每亩1.67万穴,每穴取苗3.3株(3-4苗)。如秧龄延长至25天,分蘖发生率下降为0.6左右,经公式计算,基本苗应加大为6.5万。相同的机插规格,每穴取苗调为3.89(4苗)。

②杂交中籼稻机插的基本苗计算

近年来重庆市等地,采用降低播量(每盘50g种),培育小中苗(4叶1心移栽),探索杂交中籼稻机插高产栽培取得成功(亩产650-700公斤)。杂交中籼有效分蘖叶龄一般为12叶龄(17-5),够苗期叶龄该为11.5。移栽后,7叶龄开始分蘖(因稀播缺位只有1个),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有5.5个,可产生的分蘖理论值为10个,分蘖发生率一般可达0.8,可产生8个分蘖穗,连同主茎为9个。每亩适宜穗数为18万,需栽2万基本苗。该机插规格为30cm×20cm,每亩保证1万穴,每穴苗应达2个,如达不到2

苗,应调小穴距。

2、中大苗移栽的基本苗计算

(1)计算公式

中大苗移栽后的单株成穗数包括主茎和秧田分蘖移入本田后其本身成穗与它们产生的有效分蘖穗。

①主茎移栽后在大田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N-n-SN-1(植伤缺位)-a,其发生有效分蘖的理论值为(N-n-SN-1-a)C。

②秧田分蘖中3叶以上的大蘖(t1)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发生数可视同主茎,为:t1(N-n-SN-1-a)C。

如此,主茎和3叶以上蘖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为(1+t1)(N-n-SN-1-a)C。

③秧田分蘖中2叶以下小蘖(t2),移栽后易死亡,若存活下来,二次有效分蘖发生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予计算,因此它们的实际成穗数决定于存活率(r2),即t2r2。

④中大苗本田期的单株实际成穗数为:

ES=(1+t1)+[(1+t1)(N-n-SN-(1-a)Cr1) ]+t2r2

=(1+t1)[(1+(N-n-SN-(1-a)Cr1]+t2r2

⑤中大苗基本苗计算公式为:

X=y/(c1+t1)[1+(N-n-SN-1-a)Cr1])+t2r2

必须指出,在大苗移栽时,往往利用N-n-1叶龄期的动摇分蘖成穗,调节值a为(-a)。

(2)中大苗公式计算的实例

①中苗移栽实例

云南的楚雄州,水稻栽培习惯采用高密度,每亩2万穴以上,每穴4-5苗,每亩在10万基本苗左右,以往的高产栽培,成穗率只有50%左右,高产田一般600多公斤。2008年,楚雄市在苍岭镇搞高产创建100亩核心方,楚雄市农业局采用公式计算对基本苗作了重大改革。应用品种为楚粳29,适宜穗数每亩24万,目标产量800公斤。该品种15叶,5个伸长节间。移栽时为6叶龄(5叶1心),秧苗为叶蘖同伸壮秧,带3叶蘖1个,2叶以下小蘖2个。根据秧苗素质,把分蘖发生率设计为0.8,小蘖存活率为0.5,预期在10叶末够苗,a值为0.经计算,每亩基本苗为:

X=24/(1+1)[1+(15-5-6-1-0)C×0.8+2×0.5]

=24/2[1+(3)C×0.8+1]

=24/2+2×3×0.8+1

=24/7.8

=3.07(万)

即单株可成穗7.8个,每亩3.07万基本苗,可以满足每亩24万穗的要求。栽插用宽行窄株距,9寸×4寸,每亩1.67万穴(实插1.6万穴),每穴2苗,每亩3.2万苗,理论值可成穗24.96万。在上述基本苗基础上,配合以合理的肥水管理,实现了于10叶末够苗,每亩24万穗的预期目标,茎蘖成穗率高达85%左右,足穗、大穗、高结实率(90%以上)。经验收,平均亩产达826.7公斤,比当地习惯栽插密度的对比田要高出176公斤,增产27%,在当地产生了栽插密度革新的巨大影响。

②大苗移栽应用实例

长秧龄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少,进而因单株成穗少,群体穗数不足而减产。应用公式计算基本苗,可以保证足穗,大苗也能高产。

宿迁市是江苏麦茬中籼稻大苗种植区,亩产徘徊在500公斤左右,是江苏的低产区。2007年用Ⅱ优084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目标产量700公斤。该品种总叶龄17,伸长节间数5个,高产的适宜穗数18万。移栽叶龄8叶,秧苗带3叶以上大蘖2个,2叶以上小蘖1个,达不到叶蘖同伸壮秧的要求,故r1值取0.6,r2值取0.5;期望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1个叶龄(13叶)中期够苗,a取-0.5。合理基本苗应为:

X=18/{(1+2)[1+(17-5-8-1-(-0.5)C×0.6]+1×0.5}=1.68万。

行株距为30cm×13.3cm(将原来的20cm缩小),每穴1苗,保证1.68万株;或扩大行距,保证习惯的株距,采用33.3cm×20cm的规格,每穴插2本。可以省工,保证足穗。结果每亩穗数由以往的15万左右提高到18万左右,实现了700公斤/666.7m2的目标。

以上的各种大、中、小苗的基本苗计算都是从保证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出发的,因此既能保证足穗,又能及时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攻取大穗。

(二)施肥的合理定量

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获得一定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次施用的适宜时间和适宜分配比例等三个主要问题。

1、关于三要适宜总量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三者的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1.2,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试验(包括“3414”法)来确定当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

因为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确定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定磷钾的适宜用量。

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

(1)适宜总量的确定

用斯坦福(stand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

N(公斤/亩)=目标产量的吸N量(公斤/亩)-土壤供N量(公斤/亩)/N肥当季利用率(%)

①目标产量的需N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N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作者等将近年来测定和搜得的几个省的高产田百公斤稻谷需N量的资料做了比较(表2)。发现各省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同为籼稻中,双季稻的百公斤稻谷需N 量高于单季稻;同为单季籼稻稻,从江苏到云贵高原,随海拔升高百公斤稻谷需N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粳稻上,也表现出这一趋势。百公斤籽粒需N量最低的是高纬度的吉林、黑龙江稻区。其原因有待研究明确。

表2 几个省份高产田百公斤稻谷需N量比较

省份

粳稻籼稻

亩产(公斤)百公斤稻谷需N(公斤)亩产(公斤)百公斤稻谷需N(公斤)

江苏

600

700-900

800

2.0(1.9-2.1)

2.1(2.0-2.2)

1.95(杂交粳稻)

700以上 1.9左右

安徽700以上 1.85

河南750 1.9左右

贵州750 1.75(1.7-1.8)云南800以上 1.85(1.8-1.9)800-1287 1.75(1.7-1.8)

江西500以上2.0左右(双早)2.0左右(双晚)

广西(桂林)500以上

1.9(双早)

1.8(双晚)

吉林700 1.5

黑龙江700 1.4-1.5

但这种趋势,也给我们以有用的参数。例如,2008年我们和四川农大合作在郫县进行杂交籼稻亩产800公斤攻关试验,由于缺乏当地高产田百公斤产量的实际资料,引用安徽(1.85)和云贵高原(1.75)的资料,估计一个需N值(1.8)作为计算参数,获得了成功(将于后述)。当然更正确的应积累当地的实际资料。

②土壤的供N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N 量求的。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的土壤供N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N量亦相应递增(表3)。在同一个地点,这种变化关系是有一定规律的。

因此可以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方田的土壤供N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各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找出基础产量和土壤供N量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表3 不同土类基础产量与百公斤稻谷需N量和土壤供N量关系地点基础产量(kg/亩)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昆山百公斤稻谷需N(kg) 1.58 1.62 1.65 1.69 1.72 1.74 1.76 粘土土壤供氮(kg/亩) 6.01 6.48 6.95 7.42 7.89 8.35 8.82 泰兴百公斤稻谷需N(kg) 1.45 1.48 1.50 1.52 1.53 1.54

高砂土土壤供氮(kg/亩) 5.22 5.60 6.00 6.37 6.72 7.07

注:表中数据是常规粳稻试验结果的回归值;地点:江苏省;测定时间:2001-2002;取样点:昆山26、泰兴18。

③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我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根据作者等在江苏、河南、贵州、云南、江西、广西、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设置的N素化肥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8:2,7:3,6:4,5:5,4:6,3:7)的数十组专题试验,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均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6:4-5:5的产量最高(通常以5.5:4.5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可高达40-45%。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稻和东北短生育期品种,以7:3-6:4的产量最高(以6.5:3.5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高达40-46%。故把N肥当季利用率42.5%左右(40%-45%)作为确定适宜施N总量的计算参数。

(2)施N定量计算应用实例

①江苏10个县12个精确施氮试验结果表明,每亩施氮量较习惯施肥的减少4.0-

6.0公斤,亩产能按要求达到600、650和700公斤的设计目标,比习惯施氮的增产6.6-8.3%,肥料当季利用率(39.6-41.2%)比习惯施肥的(28.1-31.0%)提高了10.1-11.5个百分点(表4)。

表4 12个精确施氮试验资料汇总分析表

目标产量测定项目精确施肥习惯施肥

700kg/亩8个点

施氮量(kg/亩)18.62(16.8-20.87)24.58(21.8-26.9)实产(kg/亩)697.63(688-715.3)654.62(611-693)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 2.09(1.95-2.2 ) 2.31(2.2-2.38)肥料利用率(%)41.17(37.5-43.8)31.02(27.36-35.4)

650 kg/亩3个点

施氮量(kg/亩)17.5(15.98-18.8)21.95(21.3-23.0)实产(kg/亩)648.7(642-670)604.0(556-636)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 2.03(1.99-2.22) 2.16(1.96-2.30)

肥料利用率(%)40.17(38.32-42.25)28.79(25.3-33.0)

600 kg/亩1个点

施氮量(kg/亩)16.8 20.8 实产(kg/亩)607.0 560.4 100公斤稻谷需氮量(kg) 2.07 2.16 肥料利用率(%)39.61 28.1

2006-2008年在云南永胜涛源籼稻、楚雄单季粳稻、四川郫县单季籼稻及江西奉新、宜春、赣州双季稻的高产栽培上应用精确定量施肥都也取得成功。

例如2006年南农大在云南永胜涛源作杂交稻籼协优107高产(1300kg/666.7m2)攻关试验。根据2005年在当地亩产1150公斤高产田已经获得的资料,百公斤稻谷需N量为1.75公斤,1300公斤总吸N量为22.8公斤;基础产量一般为700公斤,百公斤需N 量为1.43公斤,土壤供N10公斤,N肥当季利用率设为42.5%。则每亩施N总量为:X=(22.8-10)/0.425=29.41公斤。实际按施N30公斤执行。前后比例5:5,基蘖肥和穗肥各15公斤。同时配合以磷钾和精确定量栽培的综合技术。最后亩产1287公斤,基本实现了目标。成熟期测定结果,群体吸N23公斤,N素当季利用率44.43%,均和设计十分吻合。

2007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宜春袁州区进行双季稻高产试验。根据在江西试验的资料,设计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为2公斤,吸N总量为12公斤,基础产量350公斤左右,百公斤稻谷需N1.6公斤,土壤供N5.6公斤,N肥当季利用率为42.5%,施N总量为:X=(12公斤-5.6公斤)×/0.425=15.05公斤,实际施15.0公斤,前后比例为6.5:3.5,基蘖肥9.75公斤,穗肥5.25公斤,配合以精确定量综合技术,结果前后季均实现了600公斤/667m2的设计目标。

2008年云南楚雄市在苍岭镇搞百亩高产创建,目标产量为800公斤,品种为楚粳29。试用公式定N的方法,根据相关参数材料,估测百公斤稻谷需N为1.85公斤,吸N总量为14.8公斤;前茬为蚕豆,地较肥,据当地农技员经验,基础产量约500公斤,百公斤稻谷需N约为1.6公斤,土壤供N为8.0公斤。N肥当季利用率42.5%计,施N 总量为:X=(14.8-8)/0.425=16公斤。前后比例为5.5:4.5,基蘖肥为8.8公斤,穗肥为7.2公斤。配合以成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百亩实现了亩产826.7㎏的高产目标。

此外,在单季稻地区大苗(8叶龄以上)移栽时,因秧苗本身有1—2公斤氮素带入大田,因此应在基蘖肥的施用量中减去这个数值。

再如,塑盘穴播带土苗移栽时,重施送嫁肥,可以显著节省分蘖肥的用量,南京农大研究,每秧盘施8克尿素,相当于大田分蘖肥4倍(32克)的肥效,可以根据每亩用秧盘数,计算出送嫁肥总量,再按4倍减去分蘖肥用量。

3、“前氮后移”的增产原理

实施化肥前氮后移氮,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10:0~8:2调整为5.5:4.5(6:4~5:5)和6.5:3.5(7:3~6:4),是精确定量施N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是由以往迟效的农家肥为主转变为以速效化肥为主情况下产生的重大施肥改革。其增产原理简述如下:

(1)基肥分蘖肥主要为有效分蘖发生提供养分需要,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够苗后,土壤供N应减弱,促使群体叶色落“黄”,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有效控制叶片伸长,推迟封行,改善拔节至抽穗期群体中下部叶片的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地下地上部均衡发育,为长穗期攻取大穗创造良好条件。

如果基蘖肥的N肥比例过大,到了无效分蘖期叶色不能正常落“黄”,造成中期的旺长,封行大为提前,中、下部叶片严重荫蔽,高产群体被破坏,将带来成穗率骤降,根、茎发育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基蘖肥N素吸收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0%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适当减少施用比例,可以提高N肥当季利用率。

(2)穗肥的作用。在中期落黄的基础上施用穗肥,不仅能显著促进大穗的形成,而且可促进动摇分蘖成穗,保证足穗;穗肥的单位生产效率是最高的,是水稻一生中最高效的施肥期,适当提高穗肥施用比例,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增产措施。

显示穗肥增产作用的条件是施肥时群体的通光条件良好,群体叶色必须变“黄”,因此必须前期减氮后期增施穗肥。穗肥的吸收利用率高,在具备施用的条件下,可高达60-70%。合理前N后移才能将N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3)前N后移必须有合理的比例。前面已经明确5个以上伸长节间品种的穗肥的比例可以提高到45%左右(40%—50%),而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只能提高到35%左右(30%—40%)。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以前的吸N量只占一生得30%左右,长穗期占50%左右;而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前吸N量已达一生的50%,故穗肥的比例不能像5个以上伸长节间品种一样,这种差异是严格的。

(4)前N后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增产技术。各地设置的前氮后移与当地习惯施肥对比试验,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均可取得穗数稳定、成穗率高,穗型明显增大的的显著增产效果。

2006年贵州在4个地区,设置6:4与8:2对比试验34对(施N12-14kg/亩),均以前N后移的产量高,增产13.69~23.17%。

2006年云南在不同地区设置5:5对8:2的对比试验5个,前N后移的平均增产10%以上(2.1-19.3%)。

双季稻地区:2005-2006在江西赣州的试验,前N后移(7:3)的比“一炮轰”(10:0)的在早、晚季稻上分别增产14.05%和16.62%。2007年在宜春试验,早稻前N后移(7:3)的比10:0的增产17%。

东北农大在4个伸长节间粳稻品种上进行前后施N比例6.5:3.5对10:0的对比试验有26个点次,结果前N后移的成穗率平均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产量增加了10%以上,肥料当季利用率提高了38.5-133.4%。

(5)施有机基肥时,氮化肥前后比例的调整。

①扬州大学农学院定位试验结果,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时,应将氮化肥5.5:4.5的比例调整为7:3,以增加基肥速效氮,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秸秆分解后释放氮,主要供穗肥之用。

②贵州农科院研究,亩产750kg单季稻施氮化肥16kg,前后比例为5:5。在亩施牛粪1500kg(贵州普遍习惯)。作基肥时(含N5kg左右),施化肥氮11kg,化学N前后比例仍为5:5,各5.5公斤。总N量仍为16kg,但前后的总比例为6.6:3.4。

4、合理施N技术

(1)基蘖肥的施用

①基蘖肥的比例

基肥一般应占基蘖肥总量的70-80%,分蘖肥20-30%,以减少N素损失。

机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20-30%为宜,70-80%集中在新根发生后做分蘖肥用。

②施用时间

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部分用做面肥。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般在移栽后1个叶龄施用,小苗机插的在移栽后长出第2、第3叶龄时分1或2次集中施用。分蘖肥一般只施用1次,切忌在分蘖中后期施肥,以免导致无效分蘖期旺长,群体不能正常落“黄”。如遇分蘖后期群体不足,宁可通过穗肥补救,也不能在分蘖后期补肥。

(2)穗肥精确施用与调节

基本上按三种苗类进行穗肥调节

①群体苗情正常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够苗后叶色开始褪淡落黄,可按原设计的穗肥总量,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保花肥(倒2叶露尖)两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总

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穗肥以倒3叶露尖1次施用为宜。施用穗肥,田间不宜保持水层,以湿润或浅水为好,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浅水层,有利提高肥效。

2014年水稻主推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014年水稻主推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主要特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由全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及其团队创立。其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定量化、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定量化和栽培技术定量化。在水稻生长规律方面,用“叶龄模式”将生育进程在时间上精确定量;用群体质量指标理论将高产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发展指标作精确定量;在栽培技术上,围绕构建高产群体各生育阶段适宜的生长指标,针对不同栽培条件,对密、肥、水等主要调控技术进行精确定量。总体技术思路:以水稻高产群体的各项指标值为目标,通过叶龄诊断对各器官的生产作定时、定向、定量调控,保证高产群体的最终形成;用壮大个体去发展群体,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途径,促进有效生产,控制无效和低效生产;用稳定适宜穗数,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攻取大穗的策略,夺取高产优质高效。其关键技术定量方法:一是根据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和播种期预计主要生育期叶龄期和日期。二是根据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的穗粒重构成确定有效穗。三是根据种植品种预计主茎总叶片数和伸长节间数、有效穗数和移栽叶龄确定基本苗。四是根据品种类型、目标产量和土壤供氮能力确定总施氮量。五是根据前氮后移原理和叶龄模式确定前后肥比例以及氮肥施肥时期和数量。六是根据预计穗数及够苗期和成穗率确定搁田时苗数及其叶龄期。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达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我省于2009年从江苏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示范与应用取得预期效果。其主要特点或优势在于:一是用叶龄模式概括了水稻一生在器官建成、叶片生长等方面基本特征,提出了高产群体空间结构和各生育阶段的群体发展指标和构建高产群体的技术指标和方法,是一项增产技术。据2009-2011年56组同田大区对比试验,精确定量栽培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增产公斤,增幅为%。近年,全省各地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出现大批亩产8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和亩产900公斤以上高产田。二是按水稻高产形成规律确定并量化技术措施,用种、施肥、灌溉等物化投入适时适量,是一项节本技术。三是生育指标量化、群体质量指标量化、栽培技术指标量化,能减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 选用米质好、抗稻瘟病能力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 二、采用旱地育秧技术 (一)选好苗床:选择离家近便于管理、肥沃疏松的旱地作育秧苗床。育一亩大田的秧苗,需长7米、宽1.2米(净播种面积)的苗床4厢。 (二)精细整理苗床:苗床按1.7米开厢,厢沟宽40㎝,厢沟深5-8㎝,厢面宽1.3米,将过筛后的细磷肥按每厢1公斤撒于厢面上后将土整细,并将磷肥与厢面表土拌均,将厢面整细整平。并提前筛好盖种的细土用塑膜盖上防雨备用。 (三)浇透底水与苗床消毒:整好的苗床上只用淡粪水或清水浇透(底水不足出苗时间长出苗率低),然后按4厢苗床50克敌松兑1-2桶水均匀地洒在苗厢表面上进行土壤消毒。 (四)适时播种:播种期低山在3月20-25日,二高山在3月25-30日。播种过早遇寒潮低温将造成烂种,播种过迟温度升高后苗厢上管理难度大,秧苗生长过快难以培育壮苗。

(五)精细播种盖土:不需摧芽直接播干种,将稻种分成与苗床厢数相等的份数后,每厢播一份稻种,注意播均匀。每厢种子播结束后及时用细土盖种,然后在盖种细土上喷施旱秧净防杂草(只喷一次,不能重复喷)及时盖塑膜,防止盖土盖膜不及时遇晴天苗床水分蒸发后出苗迟和出苗不整齐。 (六)盖膜:必须盖2层膜(第一层保湿,第二层增温),第一层膜平盖在厢面上,不能压边(以便齐苗后抽掉),第二层升棚覆盖,并将膜的四周用土压紧封严。 (七)苗床管理: 1、适时揭膜:齐苗后(苗高达1-1.5㎝)从拱棚的一端将平盖在厢面上的第一层膜抽掉,二叶一心时在晴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揭开膜的两端通风炼苗,三叶一心时选择晴天的下午将膜全部揭掉。 2、防治立枯病:秧苗一叶一心时,每四厢苗床用50克敌克松兑水100公斤均匀地浇洒在厢面上防立枯病,如雨水多时,间隔5天用同样浓度的敌克松药液再预防一次。 3、追苗肥:从二叶一心开始每长一片叶追一次淡粪水(最好用不是沼液的粪水,如用沼液必须用一桶沼液兑4桶清水,严防因沼液浓度过高导致烧苗),苗床上严禁施用尿素和碳铵。 4、适时移栽:在秧苗叶龄达 3.1-4.1叶时为移栽最隹叶

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农业部

附件 2017年农业主推技术 一、绿色增产类技术 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 3.水稻高低温灾害防控技术 4.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 5.玉米免耕种植技术 6.夏玉米精量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7.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高产高效技术 8.冬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9.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 10.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11.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 12.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 13.米豆轮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4.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5.高纬度地区大豆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16.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 17.花生适期晚播避旱增产栽培技术 18.淮河流域麦后直播花生高效种植技术

19.花生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20.花生枯萎病及叶部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21.春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 22.饲用油菜生产及利用技术 23.油菜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24.南方稻田油菜机械起垄栽培技术 25.油菜机械化播种与联合收获技术 26.油菜根肿病绿色防控技术 27.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 28.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 29.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30.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 31.大白菜无土育苗防控根肿病技术 32.甘蔗高效节本栽培技术 33.红心猕猴桃综合栽培技术 34.密闭老栗园低位嫁接及配套改造技术 35.高寒区旱地绿豆地膜覆盖高产栽培及配套技术 36.荞麦大垄双行轻简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37.大麦青饲(贮)种养结合生产技术 38.甜菜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39.芝麻免耕直播机械种植技术 40.设施果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熊蜂授粉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良种、合理布局 按照地域类型,选用经过省级以上审定或办理引进种植手续的优质、高产、抗病水稻良种,种子质量达到国颁二级以上标准。因地制宜,合 理品种布局,严禁越界种植。平川主推丰优香占、隆优305、内香 8518、泰香8号、宜香19、宜香725、内5优H25、内5优5399、内香 18等优质高产品种;浅山丘陵推广D优2362、K优877、特优801;糯稻品种可选用糯优1号、汉中雪糯等;机械化插秧品种主推黄华占。 二、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 壮秧标准:秧龄40-50天,叶龄6-8叶,苗高35-40cm,单株带蘖 3-5个,白根10条以上,叶片老健清秀无病虫害。 1、选好秧田,施足底肥,精耕细整。秧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土质肥沃的田块,按1分秧田插0.8-1亩大田的比例留 足秧母田;施肥要掌握“腐熟、速效、适量、浅施”的原则,以农家肥 为主,亩施腐熟圈粪1000-1500公斤,碳酸氢氨20-25公斤,过磷酸钙 30公斤或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作底肥,充分混匀;精细整地,做好秧田通气,关键是干耕干整,把田耕耙整细,拣净残茬杂物,起沟做畦,用 底肥把畦面泥块打碎,初步耙平,然后放水浸泡,再进一步把畦面整平 抹光、畦宽、沟宽以适宜田间操作为宜,沟深0.25米,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 2、选择适宜的育秧方式。坚持两段育秧或薄膜育秧方式,长生育期品种坚持两段育秧,以保证安全齐穗,增温早熟夺高产;生育期较短的

品种或劳力紧缺的可采用薄膜育秧或旱育秧,杜绝露地秧。 3、播前准备。每亩大田备种1公斤,播种前晒种1-2天,使其发芽 快而整齐。然后用清水预浸1天,期间打捞出秕谷及杂物;再用“500倍”的强氯精或抗菌剂“402”药液浸种1天,预防种子带病菌;最后再用清 水浸1-2天,待种子吸足水分后再进行催芽。催芽重点掌握三个环节: 一是高温破胸(将浸种消毒后的种子用45℃左右的温水淘洗3-4分钟, 然后趁热上堆,以后适当浇洒热水,以增温保湿,使谷堆内温度保持在35℃左右,促使破胸露白);二是适温催芽(在谷种露白后,经常翻动谷堆,使温度保持在25-30℃,必要时淋温水保温保湿,达到壮芽标准); 三是低温炼芽(根芽出齐后,摊开晾种1-2天,可喷淋冷水炼芽,以增 强芽谷抗寒能力)。催芽好的谷种才可进池或播种。 4、适期播种。温室两段育秧及薄膜育秧平川晚熟组合要保证在4月 5日前播种(芽谷落泥),地池两段秧在4月1日左右播种,旱育秧可适 当提早到3月底。 5、秧田管理:(1)水层管理:无论是两段秧、旱育秧和薄膜秧都 要培育好根系,坚持寄插后5-7天畦面不上水,保持畦面湿润即可,促 进根系下扎,3叶期以前干湿交替灌溉,3叶期后保持浅水层。遇寒流降 温天气,立即放深水护苗,寒流时间较长时,应加盖薄膜保温,寒潮过 后喷施多菌灵或敌克松等杀菌剂预防立枯病发生,防止烂秧死苗。在插 秧前1-2天,加深水以利拔秧洗泥。(2)及时追肥:在秧苗2叶1心期,亩泼浇淡尿水1000公斤或追施尿素3-5公斤做“断奶肥”;3-4叶期亩喷15%多效唑30-40克,矮化秧苗,促进分蘖发生;4-6叶期追施尿素7- 8公斤促分蘖发生;插秧前4-5天追尿素5-6公斤作“送嫁肥”。(3)病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二00九年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用良种 主推宜香2292、富优21、冈优825、冈优827、冈优188、中优177、宜香2239等大面积生产表现较好,增产潜力较大,抗病能力较强的高产优质良种。 二、育秧育秧方式分为旱育秧、湿润育秧两种,主要推广旱育秧技术。 1、安排播期。播种期应按本田移栽期进行倒推确定,一般按秧龄期确定。小苗秧在30天前,中苗秧在40天前,大苗秧50天前,长龄秧在60天前播种。 2、苗床制作 (1)旱育秧苗床 苗床选择:选在靠近水源、土质肥沃、地势高燥、向阳背风、无盐碱且偏酸、无病虫杂草的菜园地块做苗床。按培育长龄、大、中、小苗秧秧本比1:7、1:10、1:20、1:40安排苗床面积。 秧床制作:旱育秧按长12—15米、宽1.3米、高0.1米做成地上式苗床,步道宽0.3米;旱育抛秧作成地下式秧床,厢深10cm,床长根据不同规格秧盘和大田面积具体确定,一般不超过10m。 调酸培肥:播种前20-30天,旱育秧亩用“旱育保姆”1袋或“旱育秧苗床调酸处理剂” 800克均匀撒入苗床内调酸消毒,同时,可按每平方米苗床施预先沤制腐熟备用的有机肥5-10㎏、优质粪肥1.5-3㎏,尿素40g、过磷酸钙100-200g,氯化钾40g,均匀翻耕混入10-15㎝土层内,严禁施用碳铵、草木灰、鸡粪等,旱育抛秧按每1亩大田的秧苗需配制营养土100公斤,其中过筛菜园肥土80-90公斤,沤制腐熟细干粪10-20

公斤,使土、肥、苗床处理剂充分融合,若干燥,加适量水分后用旧簿膜盖严堆沤备用。 (2)湿润育秧苗床 苗床选择:选用地势平整、土壤肥沃、灌排顺畅的稻田作秧田,秧大田比为1:7。 秧田制作:播种前3—5天平整地,亩施沤制腐熟农家肥25-30担、磷肥150斤耕犁耙均做畦,畦宽1.2米左右,沟宽25—30厘米,沟深10厘米。落谷前灌水验平,确保畦面平整。 3、精量播种。播前要除去霉、杂、瘪粒,晒种2-3天,按每亩本亩需杂交种1.4—1.6斤备种,落谷前3—4天按每公斤稻种用20%三环唑4克、或75%丰登1克兑水1.5公斤,浸泡种子2—3天后催芽播种。播种时旱育秧厢面必须一次性浇透底水,使秧床20cm土层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浇后立即播种;旱育抛秧要选择适宜秧盘(浅脚冬水田抛小苗秧用561孔秧盘40-42张/亩,油菜田、早熟小麦田抛中苗秧用434孔秧盘48-50张/亩,迟熟小麦田、屯水田抛大苗秧用351孔秧盘60张/亩),按每排横放四张或纵放两张均匀安放在秧床内,盘与盘、盘与边埂之间不留空隙,软盘紧贴床面,使每个孔内有泥浆渗出,然后在软盘孔内撒入2/3营养土,用匹配的摆播器播种,保证每孔内有1-2粒种谷,播种后立即用过筛细土或营养土盖种,并补充水分;湿润育秧将备好的“粉嘴谷”均匀撒播稻种后塌谷,捞取沟中泥浆盖在畦面上,做到不露种谷。播种后进行双膜拱盖管理。 4、秧田管理 (1)旱育秧 管好水。应注意保持床土干燥,只有在秧苗叶片卷筒或早晨秧苗叶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水稻一生都应该在有水环境下才能生长良好,部分种植者更没有按水稻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进行补水、控水,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根系和地上部茎叶的生长。 现今,节水已成为世界性的命题,我国的水资源并不充裕,尤其是水稻,用水量占农业种植业用水量一半以上。从生产实际调查情况看,许多人认为水稻在田间整个生育期始终应保持较深水层,灌水量远大于水稻生育期间的实际用水量,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了土壤各环境因素的协调,抑制了根系生长。因此,按农业生产技术要求,根据水稻植株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适时补水、控水,既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节约了用水。

水稻水分管理24字决:“浅水插秧、寸水返青、浅水分蘖、苗足晒田、寸水促穗、湿润壮籽”。 1、浅水插秧

水稻移栽时田面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深度,可防止移栽时的倒苗和植株失水过多而发生萎蔫现象。水层的深度应根据秧苗大小灵活掌握,水的深度以栽秧后淹过植株三分之一左右为宜。 2、寸水返青

秧苗移栽活蔸后,稻田保持1~2寸深水层。移栽后遇低温,则白天灌浅水,晚上灌深水层。 3、浅水分蘖

返青后,浅灌1寸左右,并适度排水露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通透性,健根壮体,早促分蘖。 4、苗足晒田 分蘖末期控制无效分蘖,及时放水晒田(田边开小裂口脚不沾泥为止),采取多次露田和轻晒相结合,施肥过多、稻苗生长过旺及泥脚深的田块重晒。 5、寸水促穗

水稻拔节后(有的品种拔节时)就进入了幼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应避免缺水。此期以保持田面水层有2-3厘米左右为好。 6、湿润壮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小麦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谷物的首位。本文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1.播前准备 1.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高产优质良种,加快品种轮作。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多、杂乱现象比较严重,多数品种种植时间长,致使品种抗性降低,是近年来小麦病虫害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田块,应加快推新品种步伐和品种轮换,避免多年种植同一品种。 1.2播前整地 播种前需要整地。要求地面平整,大不平小平,地面无坷垃,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小麦生育期间无局部积水,耕翻深度一致,蓄水保墒。翻地前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立方米,以提高地力。有灌水条件的地块,整地要求地面高度差不超过3.3厘米,以利于灌水均匀一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作畦栽培,畦宽120厘米,畦高10厘米。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大力推广小麦小窝疏株密植,普及油菜育苗移栽,严格按小麦、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做到深沟高厢,排除湿害,早排水、早开沟,尽量降低水位,降低田间湿度。 2.培育壮苗 一是药剂拌种,用矮苗壮、多效唑、矮壮素、壮丰安等拌种能促根增蘖,用立克秀、纹霉净、辛硫磷等拌种能防治病害虫害,要注意拌种药剂量不能过大,并现拌现播,否则会抑制胚芽鞘出土,影响分蘖优势;二是加强对旺长苗的镇压和对冬春麦苗的覆盖工作。镇压要掌握在晴暖天气,重压旺苗,控蘖促根,控旺促壮,减轻冻害。稻草、有机肥,沟泥等覆盖麦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温、防冻、护蘖、除草、壮苗等作用。 3.科学水肥管理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3.1施肥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并能使小麦充分吸收各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及其它中、微量元素,促进小麦的增产、增收;合理追肥。根据苗情施拔节肥,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应适当晚追,如果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追,有利于拔节并充分提供小麦开花期间磷、钾养分;叶面追肥,每年干热风多发季节,应用0.1%-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每次间隔5-7天,具有抗干热风和补充磷、钾养分的作用,可使小麦增产。 3.苗期化学除草 杂草不仅与作物争水、争光、争肥,导致弱苗,降低抗病力,还是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隐蔽场所,并造成阴暗、高湿环境,利于各种病虫害发生。因此没有进行播前除草的田块应进行苗期除草,苗期除草要注意药剂的安全性,避免伤及禾苗,阻碍其生长。在小麦二叶一心期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骠马乳油40ml或50%麦乐宁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0%必除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 三、重大病虫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1、小麦条锈病:小麦锈病俗名“黄疸病”,是小麦生产上毁灭性病害,流行速度快,危害大。它属远距离空气传播,河谷、风口地带发生严重,所以要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准确掌握该病发生情况,在发病初期必须封锁消灭发病中心,及时用药防治,控制早期

农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解析

农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解析 刘春彬 摘要: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水稻的种植关键到群众生活与社会发展。农场水稻种植是当前重要的水稻种植模式,相较于普遍的水稻种植具有规模大、科技含量好、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尤其是对高产栽培技术的利用,让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为此需要把握该水稻种植技术早点。本文从示范区选择入手,依次对培育适龄壮秧、适期机插进行分析,并分析如何进行大田管理,希望对水稻种植研究具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农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使得高产栽培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就得到充分地体现。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生产集群化和技术集约化的特点得到体现,并且开始成为粮食生产重要形式。在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水稻种植模式中利用高产栽培技术从产量方面、成本控制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一、示范区选择 对于家庭农场来说,其主要特点在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经营规模较大、组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在先进的管理模式下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所以可以把家庭农场中的部分区域作为示范区在选择示范区的过程中,以生产条件较好的区域为主,充分考虑到温度、湿度和土壤环境。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重要影响,需要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间对其长势进行观察,进行为后期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在不断发展,在生产管理方面在进行改革,不过还存在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性因素,其中对种植地区的选择十分关键,种植地区的选择不佳会导致水稻的成穗率不高、产量稳定性

不足。同时需要进行科学的选种,要以可以实现高产、稳产的品种为主,并且结合目标产量,以此对种植方法进行选择。确定种植示范区后,还需要对种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播种方法科学、施肥合理、病虫害防治有效。 二、培育适龄壮秧 在品种的选择上连粳12水稻,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等特点,首先要做好播前晒种和盐水选种,然后利用药剂进行浸泡,之后培肥营养土,在每张硬盘上控制秧苗数量为3200~3500,同时要对湿度、湿度,这对于秧苗的整齐度有重要影响。之后需要在秧池中摆盘,并且使用立枯净水溶液进行浇水。该环节需要到定量播种,通常每盘145~150g,对均匀覆盖土壤以及覆膜都要重视起来。断奶肥主要是使用90~105kg/公顷的尿素,在第一次浇水之后需要在每盘上施加复合肥5~6g,这样可以让秧苗提早得力;在第二叶展平后要追加分蘖肥、移栽前要施加出嫁肥。为了防止出现黄苗、死苗,在揭膜之后要喷施化学药物,在移栽前也要做到带药移栽,可以有效防止二化螟和灰飞虱。 三、适期机插 对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深耕是关键,需要保证土壤的上下松软,土地的高低落差不可超过10cm,在保水沉实3天后进行浅水机插,这一环节要避免出现缺穴、深秧、漂秧、倒秧的情况。在秧苗起盘之后,需要小心把盘内的秧块卷起,在之后的运秧过程中堆放不得超过3层,尽量做到起秧和插秧同步,并且要避免出现眼光暴晒的情况。对于插秧的深度来说,达到0.5~1.0cm即可,计算好秧苗的用量,每公顷栽植30万穴位合理栽植密度,一般每穴栽植4~5棵秧苗。 四、如何进行大田管理 (一)精确施肥

杂交水稻高产种植要点

杂交水稻高产种植要点 篇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组合选择技术要点: 选择组合主要应考虑组合的熟期、抗性、米质和丰产性等指标。双季稻,全生育期应该在120天以内;一季稻,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一般来说,生育期稍长的组合,营养积累的时间较长,只要水源等条件许可,获得高产的潜力较大,。 二、育秧和移栽技术要点: 1.播种期确定。主要根据气候条件、组合特性、耕作制度等因素确定播种期。一般地,纯中稻区(山区)播种期气温须稳定通过12℃。 2.播种量确定。一般中稻及单季晚稻0.75-1公斤、双季早稻1.5公斤、双季晚稻1-1.25公斤,以保证大田每穴双株的种子量。 3.培育壮秧。适当稀播匀播是培育壮秧的有效途径。使用多效唑进行浸种、拌种或秧厢喷雾。拌种每公斤种子用量1—2克;浸种每公斤种子用量1—2克,浸种时间为3—8小时;厢面喷雾每亩实际厢面150克(多效唑含量15%)。培育壮秧最关键技术是改进育秧技术:传统水育秧容易烂秧、培育壮秧困难,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高,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等问题,因此应大力推广旱育保姆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简便科学的育秧新技术。 3.1 旱育保姆旱育秧。是先用水稻专用药肥缓释种衣剂“旱育保

姆”,对水稻种子实施包衣,然后以旱育方式进行水分管理的一种旱育秧方法。用这种方法育秧,不须催芽,成秧率高;病害少,秧苗壮;可以带土移栽,没有返青期;分蘖早,增产效果明显。这是目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一种很好的育秧方法。其技术要点分解如下: ⑴选好秧田,整好秧床。翻犁时除施足腐烂的农家肥外,还需按每平米秧床0.05公斤的量,施足45%复合肥。拌匀肥料,分厢整平厢面。每亩大田需40-50平方米秧床。 ⑵种子包衣。①选用种衣剂。主张选用籼稻专用型“无盘抛秧剂”,每公斤种衣剂可包衣稻种3-3.5公斤。②浸好种子。首先将精选后的稻种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温度较低的季节,浸泡时间可延长,至种内米粒变软为止。然后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准。 ③包衣方法。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 ⑶播种。①浇足底水。苗床的底水要浇足浇透,0-10厘米土层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②播种方法。包衣种不需催芽,只均匀撒播。播后轻度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再均匀覆盖1厘米厚备好的细土。 ③浇水和化学除草。播种覆土后,用喷水壶将苗床喷湿,再均匀喷施旱育苗床专用除草剂。④覆盖薄膜。一般可采用平铺膜和低拱架盖薄膜。采用平铺膜的,必须在盖膜前在苗床上加盖草层。切忌贴土覆盖,防止高温烧苗。采用低拱架盖膜的,用竹篾拱,加盖薄膜。 ⑷苗床管理。①及时揭膜。秧苗1叶1心期时,及时揭膜。揭膜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用良种 再生稻区:内香6优498、龙优8号、川香优3203;非再生稻区:川优6203、蓉3优918、内5优16、蓉3优533、C两优华占、健优388、蓉优1808、蓉18优198、福伊优188、内5优H25、蓉18优1015. 二、推广普及旱地育秧技术 1、苗床选择。在2月中旬至下旬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管理方便,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或蔬菜地作旱育秧的苗床地。按每栽一亩大田净播苗床栽小、中苗面积需12—15平方米,大苗需20平方米以上备足苗床地。 2、培肥消毒。按1.8米规格开厢,厢面1.2—1.3米,厢高5—10厘米,厢长据地形而定,每平方米施腐熟堆肥5—10公斤、尿素40克、过磷酸钙100—200克、氯化钾40克,多次翻耕使肥土充分均匀于5—10厘米的表土层内,每平方米用3%毒死蜱4.5克颗粒剂拌成毒土均匀撒施在苗床,再细欠入土2厘米深的表土层,防治地下害虫,做到精心平整,厢平土碎。 3、旱育保姆拌种。将精选后的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

—30小时,然后涝出种子,沥去多余水分,以种子不滴水为准,每袋(350克)旱育保姆可拌种1—1.2公斤水稻种子,将旱育保姆置于园底塑料盆中,再将浸湿的种子倒入盆中,边倒边搅拌,直到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现拌现用。播种后,再撒上薄层细土盖没种子,浇水喷湿,保持土壤湿润。 4、苗床管理。播种至出苗期重点是保温、保湿,一般不揭膜,但苗床温度不超过35℃时应立即揭膜通气降温,如苗床土干燥发白,应及时补充水分,保持苗床土湿润。同时在秧苗叶龄1.5时,每平方米苗床用2.5克“敌克松”兑成1000倍液或用保福斯喷施防治立枯病和青枯病的发生。种苗三叶期就施肥促蘖,练苗控高。播前2—3天和播后,应撒毒饵等防鼠害。 三、规范栽植 积极推行“嫩秧早植”种植模式,旱秧早植能促进秧苗早栽快发,缩短缓苗期,提高上林成穗率。主要采取三种栽植模式。一是半旱式栽植:按沟埂距53—60厘米开沟,埂面宽20—23厘米,沟宽33—37厘米,沟深16厘米以上,做到埂平沟直,小苗秧在埂面两侧错窝栽植,间窝植双株,窝距13厘米,亩植1.5—2万窝;二是超高产强化栽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是一项充分挖掘水稻品种潜力,促进水稻增产的新型栽培技术。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壮株、湿润

小麦小麦标准体系-2

中国小麦标准体系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物和营养来源之一,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我国是小麦种植大国,更是需要编制完整的标准体系,来对生产实践进行指导。我国小麦标准体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突击性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提高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促进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保障主食安全,发乎了重要作用。 农田环境标准 NY/T 851-2004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种子标准 生产技术标准 GB/T 21127-2007 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NY/T 205-1992 华北地区冬小麦公顷产A 6000 kg(亩产400kg)栽培技术规程 NY/T 1301-2007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小麦 1/T 1063-2010 绿色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DB3205/T 090-2005 弱筋小麦稻田套播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DB510824/T 37-2010 无公害食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DB13/T 1053-2009 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减蒸降耗节水高产技术规程 DB13/T 775-2006 冬小麦节肥节水技术规程 DB34/T 716-2007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782-2008 安徽省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范 DB34/T 1097-2009 淮北地区旱作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1102-2009 中筋小麦皖麦44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肥料标准 GB 535-1995 硫酸铵 GB 2440-207 尿素 GB 3559-2001 碳酸氢铵 GB 2945-1989 硝酸铵 GB 12025-2001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粒状) GB 15063-2001 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 18877-2009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T 2946-2008 氯化铵 GB/T 10510-2009 硝酸磷肥硝酸磷钾肥 NY/T 227-1994 微生物肥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496-2002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497-2002 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植保与农药使用标准 NY/T 1608-2008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范 GB/T 24501.2-2009 小麦条锈病、吸浆虫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吸浆虫 NY/T 1443.1-2007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 在育秧前,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杂草少、水源、水质好的地块,每亩施腐熟细碎农家肥lOOO 公斤、普钙40公斤、硫酸钾15公斤,均匀撒于墒面。把土壤敲细碎、平整、按1.2米宽分墒,墒长一般10米左右,不得超过15米。 2、种子处理稻种经过冬天低温贮藏的休眠阶段后,次年育秧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整齐度和减少种皮带菌。 2.1 晒种。播前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性,加快吸水速度,增进酶的活性,增强种子活力,具有促进提早萌发和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的作用。一般播前晒种1~2天即可。 2.2 精选种子。充实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秧的物质基础,因此,选用粒饱、粒重和大小整齐的种子是培育叶蘖同伸壮秧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采用机械或盐水选种。 2.3 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以控制水稻某些通过种子传染的病虫害,如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和条纹叶枯病等。 3、浸种催芽 3.1 浸种。浸种使种子吸足水分,促进种子顺利发芽。吸足水分的外部特征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为防止和控制条纹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浸种时需加入适当的药剂,具体为:5公斤种子加使百克2毫升+浸种灵2毫升+必林2毫升+水10公斤。 3.2 催芽。催芽是为了减少或避免田间发芽时的水分不足、天气影响,缩短出苗时间,可防止烂种烂芽提高成秧率。催芽长1/3粒谷,根长半粒谷,单季中、晚稻或肥床旱育秧稻谷破胸露白最佳。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催芽的关键是掌握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 4、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机插盘育苗每盘播芽籽125~150克,钵体盘育苗每孔播芽籽3粒。播种前要浇透底水,播种后拍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用过筛无草籽的沃土盖严种子,覆盖厚度0.5~1.0厘米。播种后在床面上平铺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 5、秧田管理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范模式图示例

徐稻3号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规程 注:本规程适用于淮北稻区。 扬州大学、东海县农业局研制 月 份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栽 培 总 目 标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产量指标:亩产650-700公斤 每亩穗数 23-25万 每穗粒数 120粒以上 结 实 率 90%以上 千 粒 重 26克左右 稻谷品质指标: 国标3级 卫生安全指标: NY5115无公害标准 节 气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生 育 规 律 生育时期 播种 秧 田 期 移栽 有效分蘖期 无效分蘖期 拔节 拔节长穗期 抽穗 灌 浆 结 实 期 成熟 各生育期所需天数 30-35天 35天左右 35天左右 50天左右(全生育期155天左右) 主茎叶龄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拔长节间伸长期 1 2 3 4 5 株型指标∶株高102cm ,根黄而不黑,全株青秀老健,成熟时有3—4张绿叶 徐稻3号株型指标 茎蘖消长动态 秧苗移栽叶龄7-8,单株带蘖2个以上 每亩茎蘖8—10万 每亩茎蘖30—32万 每亩24—26万(成穗率≥80%) 每亩23—25万穗 叶面积指数 3.5左右 7—7.5 6.5—7.0 4.5 叶色黄黑变化 黑 黄 黑 黄 栽 培 目 标 与 技 术 主攻目标 旱育适龄带蘖壮秧 浅栽、早发、稳长、适时够苗 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健生长 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与粒重、改善品质 合理稀播、扩行减苗 亩播量25—30公斤、秧大田比1:10 移栽基本苗按公式计算,一般每亩7—8万茎蘖数,每亩2.14万穴左右,每穴2—3苗,行穴距8×3.5寸 精 确 施 肥 策 略 培肥秧田, 施足基肥, 早施断奶肥, 重施起身肥;秸秆还田,氮磷钾配合;氮肥按公式计算确定总施氮量,基蘖肥与穗肥比例5.5∶4.5~6∶4,穗肥分倒4、倒3叶两次施用,辅助于顶3顶4叶色比诊断调控。 定 量 化 要 求 培肥苗床有机肥2000kg ,45%复合肥50kg ,尿素10kg 齐苗后看苗补肥,亩施尿素5—7.5kg 。重施起身肥,尿素7.5 —10kg/亩 本田基肥∶秸秆全量或高留茬,45%复合肥40kg ,尿素7.5kg(或碳铵20kg) 移栽后5天内施用分蘖肥:尿素7.5kg 促花肥:倒4叶期45%高效复合肥10kg,尿素8 kg 促花肥:倒3叶期施尿素10kg 总施氮量每亩18-19公斤 节水定量灌溉 旱 育 秧 寸水活棵 搁 田 湿 润 灌 溉 病 虫 草无公害 防治 策 略 突出白叶枯病、小穗头、恶苗病的防治,强化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曲病的防治,采用保健栽培为主的农业综合防治,在加强预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结合生物农药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环境指标: 产地环境(土壤、大气、灌溉水):符合NY5116、DB32/T343.1规定 土 壤 有 机 质:1.5%以上 土壤速效磷(P 2O 5):15ppm 以上 土壤速效钾(K 2O):120ppm 左右 防 治 方 法 5月上中旬用恶线清、吡虫啉浸种,防治种传病害、条纹叶枯病,用辛硫 磷防治地下害虫,用旱秧灵防除杂草。 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用吡虫啉加锐劲特防治秧田灰飞虱;用杀虫双防治一代二化螟,用三环唑防治苗稻瘟;移栽前用吡虫啉等、综合防治病虫一次。 6月中下旬亩用35%丁苄粉剂80g 化除,结合分蘖肥施用。 7月上旬到下旬用吡虫啉加锐劲特、宁南霉素防治灰飞虱,预防条纹叶枯病;用叶青双或克菌康加井岗霉素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 8月中旬亩用25%杀虫双水剂250毫升加20%井岗霉素粉剂50g 加25%扑虱灵粉剂25g ,防治二代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继续做好白叶枯病防治。 8月底至9月中旬亩用20%三环唑100g 加20%井岗霉素粉剂50g ,防治穗颈瘟、稻曲病两次;注意防治四代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 说 明 1.○1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2.△15基部第一节间拔长叶龄期 ;3..基本苗按叶龄模式基本苗计算公式计算;4.施氮总量(kg)=(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5.叶色比诊断法为:拔节前后植株顶3叶与顶4叶叶色相似,为植株氮素较平衡;顶4叶叶色深于顶3叶为氮素过旺;顶4叶叶色淡于顶3叶为氮素亏缺。 薄水层 够穗苗 ≥80% 倒1叶 长23cm 倒3叶 长39cm 倒5叶 长35cm 穗长 18cm ± 节间 长度 30cm 26cm 16cm 9cm 3cm 倒2叶 长35cm 倒4叶 长39cm

水稻栽培技术培训规范

阳光工程培训 水稻栽培技术培训规范 一、培训对象 在隆回县水稻主产区(六都寨镇)从事水稻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了解水稻产业发展趋势,懂得水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水稻育秧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稻谷的收获贮藏及营销、防灾减灾技术等,以及学会应用水稻直播、抛秧、免耕等新技术,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与经营水平,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专业农民。 三、培训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应知要点 (1)了解国内外水稻产业的发展概况;(2)了解我国水稻生态区、种植耕作制度及栽培方式;(3)了解水稻品种的分类与利用;(4)了解水稻产品质量安全常识。 2、应会技能 (1)能制定本年度的种植计划;(2)学会因地制宜选择栽培方式。 (二)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应知要点 (1)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的划分;(2)了解水稻的发育特性;(3)了解水稻产量的构成及测产方法。 2、应会技能 (1)知道水稻的各生育期;(2)了解水稻“三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3)会进行简单的测产。 (三)水稻常规高产栽培技术 1、应知要点 (1)对不同品种特性有一定了解;(2)了解几种不同的育秧方式和方法;(3)了解不同生育阶段的水、肥吸收规律;(4)了解不同病害、虫害的症状,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2、应会技能

(1)能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品种;(2)熟练掌握水育秧、旱育秧等常用育秧方法;(3)根据生产实际选择栽插方式和调整栽插密度;(4)掌握不同生育阶段的施肥技术;(5)掌握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管理技术;(6)根据症状可以判断水稻所患病害或虫害,并可以对症防治。 (四)水稻新型栽培方式及管理技术 1、应知要点 (1)了解水稻免耕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2)了解水稻直播的关键技术环节;(3)了解水稻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4)了解水稻机械插秧的育秧技术。 2、应会技能 (1)掌握并应用水稻免耕栽培技术;(2)掌握并应用水稻直播技术;(3)掌握并应用水稻抛秧栽培技术;(4)掌握水稻机械插秧育秧的关键技术环节。 (五)水稻的收获贮藏及营销 1、应知要点 (1)了解确定水稻收获时期的标准和及时收获的重要性;(2)了解水稻贮藏方法及对品质的影响;(3)了解水稻生产的成本;(4)了解水稻产品的营销及副产品的利用。 2、应会技能 (1)会及时收获水稻;(2)会干燥、贮藏稻谷;(3)会秸秆综合利用;(4)会核算水稻生产成本。 (六)水稻防灾减灾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讲义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讲义 一、水稻的生育期划分 根据国家水稻研究中心划分标准,水稻生育期主要分为: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我们一般简单划分为:秧苗期、大田生长期、抽穗扬花期、结实期。水肥管理基本按照这个划分来进行。 二、水稻高产栽培生产技术 下面重点介绍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培育壮秧 1、田块选择:沙壤土,排灌方便。 2、选种:抗病虫、高产品种。推荐超级稻Y两优302、特优航1号、Y两优1号、Y两优2号、红莲优6号。要注意不要连续栽种同一个品种或同系品种,至少要隔造。 3、病虫防治:浸种消毒24小时,秧苗移栽前喷施送嫁药,预防和减轻大田分蘖期病虫发生。 4、播种:亩施复合肥20公斤,亩播种量7-8公斤。超级稻亩需种量约0.75公斤。要求稀播匀播,利于培育分蘖壮秧。 5、秧田追肥:1叶1心时,喷施15%多效唑500-600倍液促孽控长;2叶1心时,亩施5公斤尿素断奶肥;3叶1心时亩施尿素3-5公斤壮苗肥,促分蘖壮苗;拔秧前4-7天亩施尿素78公斤作送嫁肥。 6、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早造2月下旬播种(采用小拱棚薄膜覆盖育秧技术可于立春后播种),3月下旬移栽,秧龄25-30天,叶龄4.1-5.1叶。插植规格25×13cm或24×14cm,,亩插1.9-2.0万兜,每兜插2粒谷,保证每兜有4-5苗,每亩8-10晚基本苗。

(二)大田管理 1、基肥: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尿素10公斤、钙镁磷肥5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硅钙肥50公斤、硫铁基壮苗肥10公斤,耙匀后插秧。 2、追肥:插后5-7天,亩施4-5公斤尿素作引根肥;插后10-12天,亩施尿素13-15公斤、复合肥10公斤促分蘖;幼穗分化二期亩施尿素4-5公斤、氯化钾12-13公斤作穗期;根外追肥:后期若缺肥,在齐穗期用0.25公斤磷酸二氢钾兑水75公斤喷施。 3、水的管理 实行好气灌溉。寸水回青,浅水勤灌促分蘖,够苗晒田(插后20天,每株有效穗数8-10穗,亩苗数达15万苗),晒至田面硬裂,分蘖停止后灌跑马水(干干湿湿)保持湿润至收获,促灌浆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 4、病虫害防治 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如品种选择、种子消毒、喷送嫁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等。大田期间要密切关注当地病虫情报,结合田块病虫实际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对口、低毒药剂进行防治。常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一是选准药,即是要注意对症下药,防治不同的病虫害要注意用对药,否则不可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喷合时,即是要注意喷药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防治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三是勤换药,即是要注意换用不同的药,比如上次用了乐果,下次就用别的类型的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要求使用对口、低毒农药,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要密切关注当地病虫情报,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内容要点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 (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重要作用 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1997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424公斤至2006年只有425公斤,10年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良种(包括超级稻)大批涌现,潜力可超过当地平均产量的50%,故良种不是当前单产不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关于物质技术条件,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但投资大,周期长;而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基本是得到保证的,氮肥的施用在不少地方有施用过多的情况,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大量事实证明,多年来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内在种资基因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的综合的作用。 (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 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技术大量扩展时期,虽然起稳定面积的作用,但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5年开始,在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列入重点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