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峡》教学实录3.doc

《三峡》教学实录3.doc

《三峡》教学实录3

三峡授课教师:xinyue7988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字词。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3、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 师:上课!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生:长江。师:对。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生:三峡。2师:好,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由显入微,导入简洁、明快。〕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3 出示识记字词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细读。重在读懂、读通。〕4 (生高声朗读,之后CAI显现出重点字、词、句,供学生解答)〔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师: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分别读。感受、理解。〕(学生朗读、点评)5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本文选自的《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全书叙述了1350

条水道,注文三十余万字,它历经战乱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CAI显现古书《水经注》并翻页到选文处),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文总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证明。请同

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生:我认为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师(板书文章结构)6 师: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我是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师:很好。那么,如果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生:不可以。“略”字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了,表意不准确。师:(赞许地)那么谁能说说三峡还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生:我认为三峡的地貌特征还有山的高耸入云,我是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总结出来的。师:可是老师对第1段中最后一句还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作思考状)

生: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景象,所以它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师:很好,那么我们用山高岭连来概括三峡的地貌特征可以吗?(板书:山高岭连)那么,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山高岭连吗?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7、8(CAI显现三峡的山景)师:(配合图像解说)眼前这连绵不绝的群山,耸入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真可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的地貌特征。〔学习重点。〕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

一起讨论赏析文章的后3段,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勾画下来。(生热烈

讨论,师巡视)9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的景色。生: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流湍急。我是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生:我来回答,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生:我也有一个问题,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生:你没有注意到这样一句“或有王命急宣”,封建社会王权至上,皇帝有命令,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师:(鼓掌)同学们能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非常好。那么,我们用水流湍急来概括夏季景色特点可以吗?

(板书:水流湍急)师: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10 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生:这一段从色彩的角度描写了春冬景色,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生:“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师: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像。11 (CAI显现春冬美景)师:(配合电脑画面解说)春冬的三峡真是无处不苍翠,流水尽飞泉,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生:(齐答)清荣峻茂。(板书:清荣峻茂)师: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师:你总结得很好,但这只是从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如果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引用有

什么作用呢?(稍停,启发)如果把最后一句诗改写成一般的散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行舟至此,听猿声哀鸣,不觉涕泪沾裳”,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生思考,回答。师:很好,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讲到这,我们用什么词来概括三峡的秋景合适呢?生:(纷纷地)寂静、凄凉。师:老师用水枯谷凄来概括可以吗?(板书:水枯谷凄)师:好,同学们互相合作,共同赏析了三峡,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生:(踊跃地)本文描绘了三峡的秀美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板书:江山如画)师: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生:三峡景色秀美!师:想去三峡吗?师:不只是你们想去,许许多多曾经到过三峡和未曾到过三峡的人们都想再睹她的芳容,因为那里正建设着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三峡工程。相信,三峡的明天会更美好!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学习的呢?〔强化学习重点。〕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师:很好,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吸收这些写法的长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在齐声背诵中,下课铃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