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病理学概述

第二章 病理学概述

第二章  病理学概述
第二章  病理学概述

第二章病理学概述

第一节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一、组织的损伤

1、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如肌肉麻痹逐渐萎缩。

2、变性:指由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积聚过多的现象。如肺炎伤寒等导致细胞水肿。

3、化生: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细胞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他种组织的过程。如支气管上皮受刺激反复再生。

4、坏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如中枢神经液化。

二、损伤的修复

骨组织、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中枢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再生能力极弱。

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有四种类型——白色、红色、混合、透明血栓。

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该物质称为栓子,常见的是血栓、脂肪、气体栓塞。

3、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脑梗死。

第三节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变态反应——由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的组织损害。分为四种:

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II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III型变态反应——关节炎、肾小球肾炎。

IV型变态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如结核菌素反应。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萎缩性胃炎。

第四节炎症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是机体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

1、炎症病因:理化因素(高温、低温、紫外线、放射线、强酸、强碱、各种毒物等);病原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渗出——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穿出血管;增生——炎症局部细胞增生。

3、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4、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巨噬细胞增生、实质器官改变。

5、炎症种类: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亚急性炎症。

6、炎症的结局:痊愈、转为慢性、蔓延扩散。

第五节肿瘤

1、肿瘤的形态(图1-1):

肿瘤(Tumor)是由于机体组织遗传性改变而产生的具有相对自主性增生能力的细胞群,又称新生物。肿瘤组织由癌细胞及间质构成,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来的异常增生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根据肿瘤对人体危害的大小及其生长特性,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表面常有完整包膜,除局部症状外较少全身症状,不向周围组织浸润,也不向全身转移,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对机体危害较小,如脂肪瘤、血管瘤、腺瘤、囊肿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生长时常向周围组织浸润,表面几无包膜,常有全身转移,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核分裂,除局部症状外,全身症状明显,晚期病人多出现恶病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对机体危害大,如骨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白血病、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各种疾病的死亡原因中也占前几位。

良性肿瘤有时也可转变为恶性,称为良性肿瘤恶性变,如纤维瘤可转变成纤维肉瘤,有些疾病容易转变为恶性肿瘤,如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交界痣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这些疾病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肿瘤患者早期的常见症状有:身体任何部位发现不消退肿块,疼痛持续,发热,病理性分泌物,经久性消化不良,吞咽障碍,咳嗽,大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原因不明的消瘦,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有的早期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

3、病因:习惯上归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包括精神因素、内分沁失调、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等,约有60%的癌症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内分泌紊乱可能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有关,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的人群中肿瘤的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与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外界致癌因素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刺激因素,大约80%~9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已知致癌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营养等几种,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①吸烟与被动吸烟:肺癌病人中吸烟者是不吸烟者的10倍;吸烟者肺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口咽癌的发病率也比不吸烟者高,经常生活在嗜烟者烟雾环境中的不吸烟者发生癌症的机会也多。

②职业因素:因长期接触煤焦油、芳香胺或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合物等而致的职业性癌,可占全部癌症的 2%~8%。职业性癌一般有相当长的潜伏期,发生在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的职业性癌较常见。

③放射线及紫外线: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所诱发的癌症约占全部癌症的3%,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皮肤癌或恶性黑色素瘤。

④膳食:人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与消化道癌关系密切,膳食中脂肪过多易诱发乳癌、大肠癌;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有些食品添加剂具有致癌作用;腌、熏食品和一些蔬菜、肉类、火腿、啤酒中可能含有致癌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与肝癌发病可能有关。

⑤药物:治疗癌症的各种抗肿瘤药,特别是烷化剂本身也具有致癌作用;此外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激素类等与癌症的病因有关。

⑥寄生虫与病毒: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中华分枝睾吸虫可引起胆管癌。

⑦遗传:肿瘤不属于遗传病,但有些恶性肿瘤确有遗传性,如人群中存在有高发乳癌、胃癌、结肠癌等家族。

4、常见癌前病变:粘膜白斑病、子宫颈糜烂、结肠多发性息肉、皮肤慢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纤维囊性乳腺炎、肝硬变等。

5、临床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疲乏、消瘦、贫血等)。

6、预防: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开展防癌检查;及时治疗癌前病变;防治感染;加强食品检验。

预防肿瘤的措施:包括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及改善环境,消除或避免致病因素,具体措施如戒烟,做好食品的防霉去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或少吃酸菜、咸鱼干、烤肉、烟熏食品等,多吃新鲜食品),合理调配饮食(适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及β-胡萝卜素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也要注意微量元素锌和硒的摄取),避免或减少接触职业致癌因素,消除环境污染及治疗癌前病变等。

健康小知识:

“富贵病”的自然疗法

“富贵病”指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肥胖症等病症。自然疗法是指不用药物,只从生活习惯方面入手。

1、营养:为了预防和治疗上述“富贵病”,必须把饮食的能量调整到正常比例,其中特别要注意食用天然的、未精炼过的食品。

2、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增强心肌的力量,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促进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使骨骼中的钙不流失;改善新陈代谢,消耗体内多余能量;降低血压,改善脑功能和呼吸功能。

3、水:成年人每天应喝水7杯~8杯(一杯水约0.25千克)。水能促进新陈代谢,清洗人体内脏,预防结石和泌尿疾病的发生。

4、阳光:阳光既可杀菌、消毒、刺激皮脂腺分泌,又能使皮下胆固醇转化

成维生素,促进钙的吸收,改善心肌功能。晒太阳的时间一开始以15分钟为宜,3天后可增加到3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

5、节制:拒绝一切对身体有害的事物,做到戒烟、戒酒、低盐、低脂肪。

6、空气:现代城市中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吸烟及吸“二手烟”对人的危害更大。所以,应经常到水边或树林等地带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7、休息:应特别重视劳逸结合,定期休息。早睡早起最好。

8、欢乐的心情:欢乐能增加人体内啡肽分泌,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使血压平稳。不论有多大压力都不要过分忧愁,待人要豁达、宽容。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病理学简答题概述

问答题 1.举例说明萎缩的原因和种类。 2.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化生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 1.萎缩可分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如成年人胸腺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缩,高龄时期的各器官萎缩。常见的病理性萎缩类型有:(1)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见于局部缺血,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小、血流减少,引起心、脑、肾等相应器官萎缩。(2)废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后,用石膏固定患肢,以利骨折愈合,但由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其肌肉和骨都可发生萎缩。(3)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患者,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损害,它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这除了肌肉麻痹而废用外,还因神经对局部代谢的调节作用消失之故。(4)压迫性萎缩:如输尿管阻塞可引起肾盂积水,从而压迫肾实质而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的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 以上几种病理性萎缩大多是在病因长期不能消除情况下形成的改变,难以恢复。但萎缩总的来说是一种适应现象,一般是可复性的,当萎缩不太严重时,如果及早将引起病理性萎缩的原因除去,萎缩的组织和器官仍可恢复原样。 2. 一种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由于环境改变而转化为另一类型的成熟细胞或组织称化生(metaplasia)。化生的细胞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而来,而是由该处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化生只能在同类组织的范围内出现,如柱状上皮可化生为鳞状上皮但不能化生为结缔组织成分。化生常发生于上皮和结缔组织。如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时,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还见于肾盂结石的肾盂粘膜、慢性宫颈炎的宫颈粘膜及腺体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部分胃粘膜上皮转变为肠型粘膜上皮,称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脂肪等组织。化生虽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具有保护作用,但往往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如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后,失去了纤毛,削弱了局部的防御功能。有的化生还可能发展为肿瘤。如支气管、胆囊、前列腺上皮的鳞状上皮化生极少数发展为鳞状细胞癌;胃粘膜大肠型上皮化生发展为胃癌。 损伤的修复 问答题 1.何谓肉芽组织?其在病理过程中有何生物学意义 2.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案 1.肉芽组织是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眼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如嫩肉,故称肉芽组织。在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间,常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肉芽组织初期无神经纤维。 肉芽组织在病理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作用。(1)抗感染去异物及保护创面。肉芽组织可对感染物及异物进行分解、吸收。如伤口中一些可溶性物质、细菌、细

病理学第二章试地的题目

徐州医学院病理学精品课程 ?首页 ?主讲教师 ?课程简介 ?教学队伍 ?自我评价 ?目标和措施 ?学校政策措施 ?实践教学 ?考核办法 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作业习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作者:郑茂金来源: 日期:2010-4-27 14:12:45 1 下列各种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表皮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软骨母细胞 2 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A.表皮细胞 B.呼吸道粘膜被覆细胞 C.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原始间叶细胞 E.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3 下列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的是: A.层粘连蛋白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α D.肝素 E.前列腺素E2 4 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炎症细胞消失 C.玻璃样变 D.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E.纤维母细胞减少 5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E.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生长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6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7 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一般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拆线: A.第3天 B.5-6天 C.2周 D.3周 E.以上都不是 8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再生时近端轴突每天可伸长10mm. B.神经纤维断离两端超过3.5cm时,才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C.伤口直径达10cm时,表皮难以再生,而必需植皮 D.肉芽组织形成时,毛细血管每日延长0.1–0.6mm

病理学基础试题

病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坏死 3、淤血 4、肿瘤 5、原发综合症 二、填空 1、细胞核的变化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形式。 2、左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_________淤血。 3、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坏疽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血栓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是___________。 7、梗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肿瘤的生长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0、肿瘤转移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12、肿瘤的生长方式为:___________、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3、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___________。 14、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的缺氧类型是___________。 15、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为:___________、发热、消瘦。 三、单项选择题 1、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A、心脏 B、肝脏 C、脾脏 D、肾脏 2、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A、栓塞 B、脂肪坏死 C、坏疽 D、梗死 3、肺结核可发生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脂肪坏死 4、脑梗死属于 A、溶解坏死 B、脂肪坏死 C、细胞变性 D、液化性坏死 5、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A、肝 B、脾 C、肺 D、肾 6、下列哪些脏器易发生血性坏死 A、心肝 B、脾肾 C、肺肠 D、脑心 7、股骨骨折可引起 A、空气栓塞 B、脂肪栓塞 C、氮气栓塞 D、血栓栓塞 8、潜水员浮水上升过程中可发生 A、血栓栓塞 B、氮气栓塞 C、空气栓塞 D、脂肪栓塞 9、恶性肿瘤的常见生长方式 A、外生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血管性生长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 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 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 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 RNA 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构 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完 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 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 4)坏疽 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 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 3)机化( 4)包裹和钙化 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 答:根据创伤程度、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病理学练习疾病概论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4.死亡的概念是指 (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绪论疾病概论单元试卷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等 2、疾病的全过程分为()()()()四期。 3、传统死亡过程分为()()()三个时 期,其死亡标志是()。 4、疾病的结局有()()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活体组织检查 C、尸体解剖检查 D、细胞学检查 2、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简单易行、便于推 广的是()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 C、尸体解剖检查 D、电镜检查 3、下述哪一项属于病理过程() A、阑尾炎 B、炎症 C、肝癌 D、风湿病 4、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反映了() A、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B、机械论医学模式 C、生物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生物性因素 B、物理性因素 C、化学性因素 D、营养性因素 6、近年来,我国疾病谱的变化是何种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A、呼吸系统疾病 B、消化系统疾病 C、内分泌系统疾病 D、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 7、近年来认为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B、临床死亡 C、自然死亡 D、生物学死亡 8、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A 、心跳呼吸停止B、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C、小脑和脑干功能的丧失 D、大脑和小脑功能的丧失 9、在传统死亡概念中,临床死亡与生物学死亡的区别在于() A、心跳停止 B、组织代谢停止 C、呼吸停止 D、意识丧失 10、下列除哪一因素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A、血友病 B、先天愚型 C、先天性心脏病 D 、红绿色盲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 1、衰老机体的疾病谱包括() A 、心脑血管疾病B、恶性肿瘤 C、糖尿病 D、慢性支气管炎

病理学第二章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Cell response to injury: Adaption and injury 适应(adaptation): 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正常细胞(normal cells) →内外环境的刺激(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stimuli)反应不同,表现为适应或损伤(adaptation or injury)。 一、萎缩 1.概念: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 小称为萎缩(atrophy) 。 ●3.病变: 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重量减轻,细胞器退化,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二、肥大 1.概念 肥大(hypertrophy):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肥大细胞细胞器数量增多,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 2.分类 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子宫、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肥大:器官功能负荷加重引起 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 ?代偿性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平滑肌肥大 三、增生 1.概念 增生(hyperplasia): 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2.分类 生理性增生

病理性增生: a.常见于过渡激素刺激引起,如:雌激素↑→子宫内膜增生 b.创伤修复中:过度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疙瘩; c.慢性炎症时:成纤维细胞、血管和实质细胞过度增生→息肉; d.上皮细胞发生不典型增生 四、化生 1.概念 化生(metaplasia): 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2.分类 鳞状上皮化生 上皮组织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肠上皮化生 intesinal metaplasia 间叶组织化生 ?鳞状上皮化生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鳞状上皮 ?肠上皮化生 胃粘膜上皮肠上皮 ?结缔组织化生 成纤维细胞骨细胞 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 3.意义: ①增强抵抗力,起保护作用 ②失去原有功能,发生恶变,如:鳞状上皮化生是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基础;大 肠型上皮化生可成为肠型胃癌发生基础。 ●五、老化 ●老化aging:衰老senescence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 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 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构崩 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完全崩解 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的胞核、 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 ,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坏疽可分为三种类型: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6、简述坏死的结局。P13 答:(1)溶解吸收(2)分离排除(3)机化(4)包裹和钙化7、简述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P17 答:根据创伤程度、有无感染及愈合情况,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病理学概述

第一章病理学概述 一、病理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结局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人类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始终与疾病共存,人类只知道疾病却不知道发病原因。直到18世纪的1761年,意大利医生摩尔伽尼(Morgani)通过700多具尸体的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应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在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利用显微镜研究了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又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等。使得人们对疾病的研究不仅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中,有病理学方面记载的著作是南宋时期的《洗冤集录》,书中详细记述了尸体解剖检验、伤痕变化、中毒鉴定的资料,实际上这就是人类早期的器官病理学和法医学。 我国的现代病理学创始于二十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家为我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为我国现代病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形态结构的改变、功能和代谢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病理学的内容 病理学可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病理解剖学是从形态学变化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病理生理学则是从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代谢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病理解剖学,还是病理生理学,其内容都可分成总论和各论,病理的解剖学总论(第1~5章)和各论(第6~

病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适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 概念: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类: 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病理变化: 镜下:细胞体积缩小,胞浆内可见综褐色的脂褐素颗粒,同时往往伴有细胞数量减少,而间质增生。 肉眼: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加深,质地变硬。但不同组织器官由各自的特点。 二、肥大(hypertrophy):

概念: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分类: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往往是由于器官功能负荷过重引起。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 概念: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分类: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 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的过程。 机制: 常见的类型:发生在同源组织之间:(1)上皮性:肠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化生(2)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骨骼肌→骨。 意义:有利:低于有害因子的能力增强。 不利:清除有害因子的能力减弱。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自学)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 (一)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degeneration)

动物病理学重点汇总

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

第二章 病理学概述

第二章病理学概述 第一节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一、组织的损伤 1、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如肌肉麻痹逐渐萎缩。 2、变性:指由于组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积聚过多的现象。如肺炎伤寒等导致细胞水肿。 3、化生: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细胞生活环境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变为他种组织的过程。如支气管上皮受刺激反复再生。 4、坏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如中枢神经液化。 二、损伤的修复 骨组织、肝细胞再生能力强。 中枢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再生能力极弱。 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有四种类型——白色、红色、混合、透明血栓。 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血管管腔的现象。该物质称为栓子,常见的是血栓、脂肪、气体栓塞。 3、梗死: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脑梗死。 第三节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变态反应——由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的组织损害。分为四种:

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II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III型变态反应——关节炎、肾小球肾炎。 IV型变态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如结核菌素反应。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萎缩性胃炎。 第四节炎症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是机体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 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 1、炎症病因:理化因素(高温、低温、紫外线、放射线、强酸、强碱、各种毒物等);病原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渗出——炎症局部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穿出血管;增生——炎症局部细胞增生。 3、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病理学pathology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结局和转归的位于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 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发热、缺氧、水肿、 休克等。 稳态homeostasis 是指正常机体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保持各种功能和代谢活动的动 态平衡。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中文名英文名释义 适应adaptation 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或受到轻微致损伤因素持久作用时,可改变其自身的功能、 代谢和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称为适应。 萎缩atrophy 萎缩是指已正常发育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肥大hypertrophy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数量一般不增多(心肌肥大:大、重、钝、厚、粗、包膜紧张)增生hperplsia 组织和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化生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 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 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的聚积或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细胞水肿、脂肪变、细胞内外 物质积聚) 细胞水肿 cellular swelling 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内水和钠的过多积聚,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脂肪变性fatty change 脂肪细胞以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虎斑心tiger spot heart 心肌组织由于缺氧引起灶性脂肪变性时,可在心内膜及乳头肌处看到成排因脂肪变性而致的黄色 条纹,因与暗红色正常心肌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故名。 玻璃样变性hyaline change 又称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结缔组织间质等处发生蛋白质蓄积,在 HE染色中表现为均匀粉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改变。 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 细胞间质,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出现淀粉样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淀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肥大。①代偿性肥大(例如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例如妊娠时的子宫肥大、哺乳期的乳腺肥大)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概要及试题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拉丁学名 一、病原菌拉丁学名 1、真菌 Plasmodiophora (根肿菌属)Physoderma (节壶菌属)Achlya (绵霉属)Pythium (腐霉属) Phytophthora(疫霉属)Peronospora(霜霉属)Spongospora (粉痂菌属)Polymyxa (多粘菌属)Saprolegnia (水霉属)Aphanomyces(丝囊霉属)Sclerospora(指梗霉属)Plasmopara (单轴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假霜霉属)Bremia (盘梗霉属)Albugo(白锈属)Peronophthora(霜疫霉属)Rhizopus (根霉属)Mucor(毛霉属)Choanephora(笄霉属)Absidia(犁头霉属)Taphrina(外囊菌属)Blumeria(布氏白粉属)Ceratocystis(长喙壳属)Gibberella(赤霉属)Valsa(黑腐皮壳属)Elsinoe(痂囊腔菌属) Guignardia(球座菌属)Venturia (黑星菌属)Sclerotinia (核盘菌属) Erysiphe(白粉属属)Sphaerotheca(单丝壳属)

Pod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Phyllactinia(球针壳属) Uncinula (钩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壳属) Meliola(小煤炱属)Glomerella (小丛壳属) Gaeumannomyces(顶囊壳属)Cryphonectria(隐球丛赤壳属) Gnomonia(日规壳属)Phyllachora(黑痣菌属) Diaporthe (间座壳属)Claviceps (麦角菌属) Myrangium(多腔菌属)Mycosphaerella(球腔菌属) Sphaerulina(亚球壳属)Pleospora(格孢腔菌属) Pyrenophora(核腔菌属)Cochliobolus(旋孢腔菌属) Rhytisma(斑痣盘菌属)Lophodermium (散斑壳属) Puccinia(柄锈菌属)Gymnosporangium(胶锈菌属) Ustilago (黑粉菌属) Tranzschelia(疣双胞锈菌属)Uromyces (单胞锈菌属)Phakopsora 锈菌属)Melampsora(栅锈菌属) Urocystis(条黑粉菌属) Entyloma(叶黑粉菌属)Tilletia(腥黑粉菌属) Sphacelotheca(轴黑粉菌属)Neovossia(尾孢黑粉菌属) Doassansia(实球黑粉菌属)Septobasidium(隔担菌属) Helicobasidium(卷担子属)Exobasidium (外担菌属) Phragmidium(多胞锈菌属)(层子座——真菌组织形成的为产生孢子等繁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病理学

病理学 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

病理学基础

黄淮学院《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