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以《汉家寨》为例)

谈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以《汉家寨》为例)

谈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以《汉家寨》为例)
谈高中散文教学设计(以《汉家寨》为例)

谈高中散文教学设计

——《汉家寨》,我的一点想法

《汉家寨》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学习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我在备课过程中着重思考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确立教学内容

2、学生的问题能否生成教学资源

3、课堂的整体构架

4、教学的目标如何实现

我把这四个方面放在在一起来说。这篇文章,起初我完整地读了一遍之后,云里雾里,感觉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很难!借用一则广告语“因为难,才好玩!”但不能因为好玩,教师就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忘记了教学的自觉行为——我用这篇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这片文章中学到什么。正如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所说:“一篇文章拿来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要为教学观、教学价值观服务的。”静下心来,我想了想,我的困惑是怎样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借助学生的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这篇散文的主旨(写作意图)存在疑惑,即不知道作者在坚守什么,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2、对作者描写环境及人物的用意不理解,即为什么环境给作者的感觉是死寂,恐怖的,作者突出地去写老人的摇头,小女孩的眼睛究竟为什么就是作者女儿的眼睛等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对教师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学生的问题生成课堂的教学资源。我用了很长时间,去思索如何与学生一起来实现散文的教学目标,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何处理散文形神关系,学习散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现代散文能力的问题。在学生的诸多零散的问题中,我找到了契合点。确定了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快速寻找信息,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文章主旨。

2、通过本文阅读,学习散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现代散文能力。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培养学生体悟情感的能力,提升个人认识。

教学重点:

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正确理解“坚守”内涵。

确立了教学内容,剩下的就是如何达成的问题。“快速寻找信息,理清文章脉络”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极其简单,三部分隔行分段非常清晰,学生也很容易概括其主要内容。“弄清文章主旨”必须建立在理解“坚守”内涵的基础之上;而“学习散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现代散文能力”又必须建立在一篇篇的文章学习之中,也就意味着学生只有读懂了文章,读懂了散文的“神”,才可能谈到“散文形神关系,学习散文阅读方法,培养阅读现代散文能力”这一目标。于是,我想在快速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散文的“神”,也就是“作者在坚守什么”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来入手,而对“作者在坚守什么”文章并没有直接说,只能通过“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等语句推测得到。这就形成了课堂的整体构架是由后往前推,即由神到形的过程。这也应验了我初读的感受,读到最后,才明白“哦,原来作者是想倡导‘坚守’精神,难怪这么去写景,写人”。至于作者在坚守什么是说不清的,至少通过这一篇文章是无法确切地说清楚的,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说得太清楚。

张承志在《一册山河》的编后记中所说:“只追求——新意的真知,美好的文章,只求在滔滔的洪水中,做一块思想自由的石头。”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张承志《荒芜英雄路》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这篇文章,我们再来看作者在“坚守”什么呢?“坚持理想主义,坚持对人道主义、终级思考与回归心灵的探讨,坚持‘良知和艺术’,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这种坚守,学生是根本没有办法明白的,并且这是游离于这篇文章的。如果老师费时费力去讲,那就忘记了阅读应该是立足于文本这一规律。在高二阶段读散文,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作者在“坚守”什么与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之间是有必然联系得,如果能够推测出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可能就知道作者在坚守什么,而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文本是能够找到答案的,这样不仅关注了文本,而且又与作者进行了对话。这个地方才应是重锤敲打的。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就解决了学生的第一大类问题,即文章主旨。

这是《汉家寨》备课的第一大块内容如何让学生学会快速理解文章主旨,确立这篇文章由后往前推的课堂结构,这是散文教学“神”的问题。

《汉家寨》备课的第二大块内容就是形的处理,主要集中学生对作者描写人物用意的理解上,即“为什么作者只在汉家寨几户人家中选择了这一老一少”以及“那样去写这一老一少”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只选择了这一老一少,学生在对“坚守”这一主题有了基本理解后,是能够思考到“坚守”的传承和延续上来的,如果能到这一步,就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就完全足够了,但如果老师读这篇散文应该远不止这些。(《异类精神的文化再造价值——论张承志现象的文化参照价值》这篇文章中有较多对“坚守”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也根本不用与学生探讨。

形的处理还有一块内容,就是环境描写,包括走近汉家寨和进入汉家寨的环境描写。如果用这部分内容做语言分析,比如“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3个方向汇指着它——3道裸山之间,是3条巨流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3个可怕的远方。”有太多深意,在此我也不多说。对第一课时来讲有些难,况且散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读懂”的问题。因此,课上我只略作处理,只谈谈感受,概括一下环境的特点,唯此而已。第二课时就语言层面,对一些语句进行鉴赏。

最后有三个问题和诸位同仁探讨:

1、为什么说“小女孩的眼睛就是我女儿的眼睛”?

小女孩的眼睛充满了渴望,好奇,在这种情形下,坚守是会动摇的。我和老汉各自都在坚守着不同的内容,这个小女孩和我的女儿会坚守下去吗,这是作者在赞赏“坚守”这种精神的同时,所进行地理性思考,还包括作者的担忧。

2、文章两次提到了小女孩的“红棉袄”,为什么?

第一处“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侧重在破,直接表现的是一种贫穷,然而到了第二次提及就远不止这点,侧重的“红”,从写实的角度说,红色最鲜亮,从远处能看得见;从表意的角度说,也是一种象征,是顽强的生命,是希望的火种,寓意坚守的延续。

3、“三岔口”问题

汉家寨在三条路交汇的地点,也就意味着汉家寨人至少可以选择任意其中一条路走出去,但是他们的选择却是顽强地留下了,在这里坚守。越是可供选择得多就越应该坚守些内容,这是这篇散文折射出的内涵。说简单一点,这是一个人生抉择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为高中散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完成“解读”的问题,这个解读包含两层:一是,作者到底写了什么,可以说是内容;第二个层面就是为什么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做到散文教学设计的程序化,要由自然态的文章转化为教学态的文章,确立可行的,适合学生思维层次的,有效的教学步骤。最后,高中散文的教学过程要充满情感。散文(狭义)说到底是要抒情的。只有教师动了情,学生才能带着情感去学习。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吝赐教。

附:《汉家寨》教学设计流程图及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汉家寨》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师学生

为什么汉家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使作者总是倔强地回忆着?

(带着问题读书)

学生读书作答:在汉家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坚守千年!(坚守)

作者从汉家寨人身上体悟到一种坚守的精神,于是作者也开始坚守,也呆在汉家寨像汉家寨人一样坚守?

回答(不是)。

那作者在坚守什么?

难以回答

个别回答

提示:

1、在美国,在日本……(评价)

2、与汉家寨天衣无缝……

讨论: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

(我们该从哪部分寻找答案?)

指导

回答

二者坚守的内容完全相同吗?共同点?

不完全相同

共同点:坚守

教师小结:作者所极力倡导的坚守精神!……(主旨)

聆听!

汉家寨有几户人家,为什么作者单单只选择了这一老一少来表现“坚守”主题呢?

自由发言。

由一老一少给作者的印象引导过渡到作者为什么那样去写这一老一少呢?

(读书)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教师过渡:作者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可贵,我想除了汉家寨人的人之外,肯定还有汉家寨人居住的大环境。

学生浏览,询问感受

概括环境特点的词语,环境给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作答

规范引导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的坚守“回探”——坚守提升(读书)

引导作者所赞赏的“坚守”有哪些事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列举“坚守”的事例

进一步提升坚守的内涵

观看投影:

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夫妻

(读几个学生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归纳学生学习困惑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段意,理清脉络学生概括段意,理清脉络(笔记)

问学生哪部分没有读懂,第三部分

教师初步总结,形、神关系

抄写(板书)

旁观

学生观看。

教师总结

教师留白处理

板书设计:

汉家寨

张承志

恶劣典型坚守环境人感受形形神

《汉家寨》课堂实录

“铃铃铃……”

师:诸位,千万别安慰我,我不紧张。

生:哈哈哈……

师:(停顿)上课!

生:起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请各位同学打开书第67页。

师: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头顶炽热的太阳,根扎茫茫的大漠,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他们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的作品,一起走进汉家寨!(配合幻灯片)

(板书:汉家寨张承志)

师:课前,同学们向我提了很多问题,我的语文科代表李洁就说了,为什么要写《汉家寨》,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作者一直在坚守什么;郑琪说,作者离开汉家寨,又提到那个穿红棉袄的小女孩,为什么要这么写;辛园园说,小女孩和老人为什么不说话;刘畅说,大量描写环境的语句穿插全文,写得很恐怖,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何梦祎同学说,作者一直在坚守什么呢;邱晓宇说,读不懂,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到底在坚守什么,为什么说那个小女孩乌黑的眼睛就是作者女儿的眼睛……受时间关系,我不一一读了。今天,老师试着和同学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四十位同学都提出了问题,各位同学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类:1、对这篇散文的主旨(写作意图)存在疑惑。2、对作者描写环境及人物的用意不理解。(出示幻灯片)

课前都读书了。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件事,本文编排的时候采用的是隔行分段的方式,请概括段意,并说明分段的理由。请各位同学看书。

生:看书,寻找答案。

师:书上为什么这样编排?马巍。

马巍(生):第一部分,我抓得关键词是“走近了”,在第六自然段,“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这一部分写的是作者走近汉家寨看到的景色和感受。第二部分,写的是作者进入汉家寨看到的人和物以及感受;

师:主要是写人还是物?

马巍(生):主要是写人,写的是一老一少。

师:接着说。

马巍(生):第三部分,“离开”,“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写的是作者离开汉家寨后让他挂念,回忆的种种感受。

师:陈思远同意吗?

陈思远(生):同意。

师:那请各位同学把马巍同学所说的几个词圈一下。

按照作者的行踪,“走近”、“走进”、“离开”,三个部分;从内容上来说,第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人,第三部分写感受。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或许一时不能解决,但至少一点,你应该知道你的问题是出在哪一部分?(板书:环境人感受)

师:陈思远,哪一部分你没有读懂?

陈思远(生):我没有读懂的是第二部分。

师:请坐。李硕凝,你是哪一部分没有读懂?

李硕凝(生):也是第二部分。

师:孙奥,你是第几部分没有读懂?

孙奥(生):我是第三部分。

师:好,请坐。丁辉,你呢?

丁辉(生):我也是第三部分。

师:请坐。不管是第二部分,还是第三部分没有读懂,归根结底,你不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为什么去写这篇文章,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你们没有读懂的是第三部分。那好,我们就从第三部分开始读,看看我们能不能读懂。

三班的广播员比较多,找一位,周晓林。

周晓林(生):站了起来。(正欲读)

师:请稍等一下,我们得带着问题去读书。同学们向我提了这么多问题,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汉家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使作者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倔强地回忆着?请开始。

周晓林(生):读《汉家寨第三部分(31——36段)。

师:你读完了,说说“为什么汉家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周晓林(生):书上说,汉家寨人坚守着自己的土地。

师:你刚才读的段落有吗?

周晓林(生):第35段,“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师:那汉家寨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你再想想。请坐。寇卓然。

寇卓然(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是汉家寨人的坚守感动作者。

师:就是说作者感受到了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对吗?

寇卓然(生):对。

师:请坐。(板书:坚守)作者感受到一种坚守,于是作者也开始了坚守,是吗?

全体:是。

师:于是作者也像汉家寨人一样,在那里开始了坚守,对吗?

全体:不对。

师:那作者在坚守什么?

生:(小声说)信念。

师:不知道。那我们看投影。

全体:(看幻灯片)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师:请问,一个中国人去了美国,去了日本,他坚守什么?

李硕凝(生):我觉得他心念着祖国,祖国的土地。

师:你想到的是祖国的土地让作者很眷念,有没有不同意见。

李美玉(生):作者想着祖国的每一块土地。

师:好,意思差不多。两位同学说的对,但是不够全面。我们接着看。

全体:(看幻灯片)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

师:邱晓宇,请问“那”指什么?

邱晓宇(生):就是作者所坚守的内容。

师:“它”呢?

邱晓宇(生):也是指作者所坚守的东西。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作者所坚守的内容与汉家寨有某种必然的……

全体:联系。

师:同意吗?

全体:同意。

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知道了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就极有可能知道作者在坚守什么。那我们该从哪部分去寻找答案呢?

全体:第二部分。

师:请各位同学看书,前后同学讨论一下,在作者看来,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本当中找依据。

生:(学生看书,讨论)

师:(参与讨论)

师:好,到底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你们组有没有得出一些共识。

邱晓宇(生):我们组的人认为,可能他们是在坚守自己的土地。即使汉家寨的环境这么荒凉,他们还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守着他们的土地。

师:你为什么说,这就是他们的土地?

邱晓宇(生):他们在这里生存呀!

师:书上有没有告诉你这就是他们的土地。

邱晓宇(生):书上第十二段。

师:请看第十二段。邱晓宇(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师:说明什么问题。

邱晓宇(生):这里就是他们的土地。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周晓林(生):坚守自己的民族。

师:为什么这么说?

周晓林(生):第十八段。“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汉家寨,不是在西域嘛,周围应该是好多少数民族,但是这两个人却是汉人服色,所以我认为他们在坚守自己的民族。师:他没说是汉人衣服,“服色”和“衣服”有什么区别?

韩子安(生):服,代表着衣服;色,代表着特征。不仅穿着汉人的衣服,还带有汉人的特征。

师:周晓林、韩子安是从这里看到的,坚守着民族的传统。还有吗?胡姜娜

胡姜娜(生):他们还坚守着生存。

师:从哪看出来的?

胡姜娜(生):第二十九段。“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1000多年了。”

师:很好,请坐!各位同学,“寨”是什么意思?

全体:人紧守的地方

师:请各位同学看投影。我们把“汉家寨”这三个字联系起来看,就是“紧守着汉人的家园。”综合几位同学的发言,“在作者看来,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我们把它概括为“坚守一种传统,习俗,文化,信仰……”,“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

师:这是汉家寨人坚守的内容,它与作者所坚守的内容完全相同吗?

全体:不完全相同。

师:有什么共同点?

全体:都在坚守着。

师:其实,读到这一步,我们基本上读出了文章的主旨,但仅限于这一步还不行,我们还得知道作者这一主旨是怎么表达出来的。作者感受到坚守精神是从谁身上呀?

全体:汉家寨这一老一少。

师:作者进入了汉家寨,这里有几间破泥屋,有几户人家,那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一老一少呢?

郑琪(生):我觉得选择一老一少有代表性,老人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小孩继续坚守下去,有代代相传的意思。

师:(板书:典型)

李硕凝(生):我不同意。我倒觉得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贾帆(生):这想得太简单了,作者有没有见到年轻人,我不知道,但作者写了这一老一少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我同意郑琪的。

师:李硕凝,你明白了吗?

李硕凝(生):(点头)。

师:我也得坚守点东西,作者有没有看到其他人与我们没有关系,这不是我们该讨论的内容。但作者写进这篇文章的只有一老一少,为什么?我也很同意郑琪同学的看法。这一老一少代表着汉家寨人坚守的传承和延续。这一老一少两个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来读书!再请一位广播员。

胡姜娜(生):(读第17——28段)

师:(读完)纠正一个字,露在肩上襟上。“襟”读“jīn”。

辛园园(生):感觉很诡异。都是正常人,摇头,完了就盯着我看。

师:都盯着我看吗?

辛园园(生):就小女孩盯着我。

师:我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外来人,是一个新鲜事物,他们对我的态度完全一样吗?

全体:不一样。

师:怎么就不一样。

辛园园(生):那个老人,显得比较生疏;小女孩,比较好奇。

师:这就是那个小女孩紧紧盯着我的原因吧,同意吗?

全体:同意。

师:好,请坐!辛园园同学没有讲清楚一点,老人对我这样一个外来人,从他的行为举止当中,能看出来是怎样的?

生:(不语,有所思)

师:(略作停顿)按照我们的理解,老人应该问我从哪来,往哪去,然而他却默默地,没有说话。作者想用他说明什么呢,他对我这样一个新鲜事物,是排斥的,甚至是强烈的排斥!小女孩的眼睛充满了渴望,充满了好奇。刚才,我们探讨出,作者和老汉都在坚守着什么,那他的女儿和小女孩还会坚守吗……就说到这。

生:(聆听,思考)

师:能不能坚守,作者告诉你了。我们回头再说。

师:文章第二部分,最难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为什么只选择了一老一少,为什么这样写这一老一少。我想,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这一老一少让作者感受到坚守的精神,汉家寨及其周围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部分——环境描写。你们觉得这里的环境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何梦祎(生):环境比较恶劣。

师:(板书:恶劣)能不能找出其他的词概括环境的特点?其他同学也可以动手划一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何梦祎(生):第一段第二行,“恐怖”,“死寂”,“静默”等。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作者把环境写得这么恶劣?

何梦祎(生):来表现汉家寨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艰辛。

师:好,请坐。想得非常全面。下过象棋嘛,下棋要走一步,看三步。正因为环境恶劣,才能衬托出汉家寨人坚守精神的可贵,才能为作者赞赏坚守找到根源。这就是从“环境”到“人”,再到“感受”。

师:哪位同学说说,对这部分环境描写哪句话印象最深。

韩子安(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师:请各位同学来看这句话。

师:你提的问题当中有这句话对吧,那肯定是没有读懂,现在呢?

韩子安(生):这是写作者的感受。

师:为什么写这样的感受?

韩子安(生):通过写作者的感受,衬托汉家寨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汉家寨人坚守精神的可贵。

师:很好,请坐!我们以后分析语句,也得这样去做。总结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看投影。

全体:(看投影)

贾韬(生):(读)作者描写了戈壁荒漠的空旷宁寂,苍凉恐怖,营造了一种悲凉、死寂的氛围,表现了汉家寨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汉家寨人坚守精神的可贵,为下文写作者赞赏的坚守精神作了铺垫。

师:到这里,环境、人和感受三部分内容我们都学完了,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

师:请问一下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全体:形散神不散。

师:在散文中,无论作者写环境还是人,都属于形的范畴。形是要为神服务的。作者写第一部分环境直接为第二部分坚守精神进行衬托,由第二部分得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最核心的内容,怎么去读散文。今天,我们先是由神再去看形,下回我们可能由形推导出神。(板书:形形

神)

师:然而,我非常遗憾,在今天这节课上,通过这一篇文章,我们不能知道作者在坚守什么,

给大家推荐两本书:《荒芜英雄路》和《清洁的精神》,你们课下去看一看,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说到这里,作者在坚守什么,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作者所极力倡导的坚守精神,它对于今天的社会有积极的意义。你们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有所思)

师:我听见韩子安在小声地说,雷锋,雷锋的确是在坚守。其实,不是你们不知道,而是你们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唤起。从古到今,有无数这样的例子,“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这是屈原对自我人格的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对民族,对国家的坚守;“二十世纪,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巴金对良知的坚守;一个人,一匹马,一段邮政史上的传奇,这是王顺友对事业的坚守……就在今年,评选出的08年感动中国人物就有这样一对夫妇——李桂林,陈建芬。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全体:(观看视频,2分30秒,很安静,表情很严肃)

师:(看完后,扫视全体同学,略作停顿,缓慢,低沉地)坚守我们心中的坚守。

学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们学懂了没有?我请两位同学谈谈如何去读散文,(看了看交上来的问题)张欣,你的问题是没有读懂,我们现在学完了,你懂了吗?我不想知道对这篇文章而言,你到底有没有读懂,你告诉我该怎么去读散文?

张欣(生):我们应该抓住作者的感受,品味作者的感受,去抓住文章的主旨。

师:好,马巍,同意吗?

马巍(生):我补充一点。作者的写作意图都在文章里,应该在文章中找出一些关键词来,从文本中去找依据。

师:这一点十分重要。

马巍(生):不是由形到神,就是由神到形,这二者相互找,就能发现作者的意图。

师:通过形来看神,通过神来把握形,很好,请坐!刘畅,你提了一个问题是关于环境描写的,现在明白了吗?

刘畅(生):明白了,是为神服务的。

师:我们抓住了神,才知道形的用意。

师:韩子安同学点头了。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坚守在我们心中种下了一份种子,请回家写一篇随笔“坚守”。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例谈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例谈 武汉市翠微中学钟海心 “文学小精灵”散文因其独抒性灵的情感,摇曳多姿的文笔,灵活自由的选材受众广泛。成为各种版本教材选编量最大的文学体裁。著名散文家秦牧曾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到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教材选编者大都意识到优秀的散文不仅给以学生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想,撞击学生心扉,更有利于达成新课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作为教者思考如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力挖掘课程资源,更好引导学生习得散文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极有价值和张力的研究课题。 一、循规蹈矩,因文制宜。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的特点决定钥匙的齿状,只有钥匙和锁相匹配,才能开锁,走进大门。同理:散文不同的类别决定教法取舍,散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找准该篇散文特点才能运用恰当教法打开散文鉴赏之门。 散文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虽然种类繁多,写作形式灵动自由。但依写作内容主要可分两大类:实写类和虚写类。实写类大致可包括写景(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状物(如叶圣陶的《一个少年的笔记·爬山虎的脚》等)、叙事(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写人(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四种,虚写类大致包括抒情散文(如欧阳斌《走,看云去》等),哲理散文(如松下幸之助的《大自然的启示》等)。遵循这些文章不同的写作内容,写景状物类散文就应侧重品读景与物,感受文中意境或意象特征,如何描摹,景物之中融合了怎样的情与理。叙事写人类散文就应侧重剖析典型事件、典型形象,纵横联系,品味形象言行、心理,外貌,细节,理解形象意义,从而感悟主题。抒情议论类散文就应侧重品味文中的情感和逻辑义理的美。这类散文往往是即景生情,理从事出,要感受情景交融,情随景生的特点,分析事与理间的逻辑联系,联系实际,拓展情理的实用价值, 抓住各类散文写作内容的侧重点及写法规律这个“规矩”这一核心问题,设计起教学环节和高质量的教学提问就有了保障。 二、涵咏语言,注重读写。 郑板桥《咏竹》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当今教学改革空前繁荣,流派众多,方法层出不穷的时代,散文阅读教学应有竹一般的坚定,紧抓语言品味这个中心,强化读和写的训练这两个基本点,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的问题要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思想的材料,惟有重视语言的品读,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内容理解,层次分析,美点探究……与此同时,加强朗读 如何涵咏语言,读写结合呢? 1、拎词品读法:抓住文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词展开品析。 例如:教读苏轼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先叙述再描景,最后议论抒情作结。文末的“闲人”一词是理解文旨的关键。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词展开品析,设计几个层进性问题:闲人是什么意思?你从何处发现苏轼和好友张怀民的确是“闲人”?苏轼真的很清闲吗?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的思考理解词的本义,语境义、深层义中学生解读了文本,联系了背景,最终明白“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111

【推荐】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主导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阅读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试题部分,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对 其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也很大,面对教师讲课难,学生理解难, 答题得分难的三难问题,特将总结出的一些相对简单易懂的阅读及答题方法介 绍给面临中考的考生们。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 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 的理解) 3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一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 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 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 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 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15条中有5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历史脉络】 一、先秦散文:夏(前21'前16世纪)一商(前16~前11世纪)一周[西周:前 10 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 22广前202年~前206年)。先秦散文分为两类: A、历史散文: 1《尚书》:最早,商周记言史料汇编记 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 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左丘明 4《国语》:最早国别史。左丘明记 5《战国策》:录士策谋,记言。西汉刘向编事 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B、诸子散文: 1《老子》:春秋老子著 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寓 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 5《墨子》:逻辑性论理。战国墨翟著于 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 7《韩非子》:严峻峭刻 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箜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 A、史传文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 B、政论文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C、赋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 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4班固《两都赋》东 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 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 A、散文 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 2曹植《与杨德祖书》 3稚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阮籍《大人先生传》 蜀(22广263):诸葛亮《出师表》 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 东晋(317~420年) 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王羲之《兰亭集序》

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散文教学

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散文教学 散文作为一种记真事、诉真情的文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教师都希望通过学习散文,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但是,散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课堂上很难走进文本中去。语言优美、韵味悠长的散文,为何在课堂上遇冷?它在实际教学中呈现着怎样的现状,又如何改变呢? 一、散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很多时候,教师讲散文已经形成一个套路:导入――作者和背景简介――逐段串讲课文――提炼小节含义――分 段并归纳段意――提炼中心思想――回顾课文脉络。在刚刚接触散文的时候,这样有步骤的梳理,有助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但是,如此模式化的课堂设计,若在散文教学中频频出现,“千人一面”的感觉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散文的兴趣逐渐减弱。 2.教学时间安排不当 散文的篇幅一般较长,而且内涵比较深刻,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完全理解掌握文本内涵并不容易。有时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不管文本是难是易,学生是否理解,总要在规定的一两节课内“解决战斗”。学生在有限的

时间里,懵懂地被拖着走完全程,根本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特别看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会事无巨细地讲授,战线拉得过长,最终结果只是感觉结构松散、印象浅薄。 3.学生参与度不够 散文背后是作者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积淀,教师在年龄、阅历等方面与作者相当,较易引起共鸣。然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积累是不足的,这就导致散文课堂常常是“冰火两重天”:讲台上,教师讲得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始终是一 副游离于文本之外、无动于衷的表情。 4.应试成分偏多 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思考,就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变成了高考阅读题。甚至,从一开始就在结构、内容、鉴赏等方面设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这种教学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无疑是违背了散文教学“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和初衷的。它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散文教学的长远发展。 散文教学的模式过于僵化、教学时间安排不当、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应试成分偏多四种情况较为严重地制约了散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改变散文教学的现状,探索它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就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应对。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 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 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 年级的“阅读要求” 15 条中有5 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训练过程分以下两个两个步骤 一)精讲它包括导入、讲授散文知识和讲授规律性知识。 1导入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例谈

“文学小精灵”散文因其独抒性灵的情感,摇曳多姿的文笔,灵活自由的选材受众广泛。成为各种版本教材选编量最大的文学体裁。著名散文家秦牧曾说:“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到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教材选编者大都意识到优秀的散文不仅给以学生美的语言范本,诗的意境享受,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想,撞击学生心扉,更有利于达成新课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作为教者思考如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力挖掘课程资源,更好引导学生习得散文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个极有价值和张力的研究课题。 一、循规蹈矩,因文制宜。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的特点决定钥匙的齿状,只有钥匙和锁相匹配,才能开锁,走进大门。同理:散文不同的类别决定教法取舍,散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找准该篇散文特点才能运用恰当教法打开散文鉴赏之门。 散文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虽然种类繁多,写作形式灵动自由。但依写作内容主要可分两大类:实写类和虚写类。实写类大致可包括写景(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状物(如叶圣陶的《一个少年的笔记·爬山虎的脚》等)、叙事(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写人(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四种,虚写类大致包括抒情散文(如欧阳斌《走,看云去》等),哲理散文(如松下幸之助的《大自然的启示》等)。遵循这些文章不同的写作内容,写景状物类散文就应侧重品读景与物,感受文中意境或意象特征,如何描摹,景物之中融合了怎样的情与理。叙事写人类散文就应侧重剖析典型事件、典型形象,纵横联系,品味形象言行、心理,外貌,细节,理解形象意义,从而感悟主题。抒情议论类散文就应侧重品味文中的情感和逻辑义理的美。这类散文往往是即景生情,理从事出,要感受情景交融,情随景生的特点,分析事与理间的逻辑联系,联系实际,拓展情理的实用价值, 抓住各类散文写作内容的侧重点及写法规律这个“规矩”这一核心问题,设计起教学环节和高质量的教学提问就有了保障。 二、涵咏语言,注重读写。 郑板桥《咏竹》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当今教学改革空前繁荣,流派众多,方法层出不穷的时代,散文阅读教学应有竹一般的坚定,紧抓语言品味这个中心,强化读和写的训练这两个基本点,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的问题要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思想的材料,惟有重视语言的品读,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内容理解,层次分析,美点探究……与此同时,加强朗读 如何涵咏语言,读写结合呢? 1、拎词品读法:抓住文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词展开品析。 例如:教读苏轼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先叙述再描景,最后议论抒情作结。文末的“闲人”一词是理解文旨的关键。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词展开品析,设计几个层进性问题:闲人是什么意思?你从何处发现苏轼和好友张怀民的确是“闲人”?苏轼真的很清闲吗?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的思考理解词的本义,语境义、深层义中学生解读了文本,联系了背景,最终明白“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又如:教读贾平凹《月迹》,标题词即文眼,可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文笔寻找月亮的足迹,从而理清文脉,感受月亮的美好。 2诵读感悟法: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感悟散文情感和意趣。 这种方法在散文教学中可以收到奇效。例如:朱自清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诵读的美文,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哲理散文阅读(兼谈抒情散文)之整体感知技巧 设计与执教: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哲理散文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3、懂得运用整体感知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重点: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难点:懂得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给学生出示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明确:考点1、2、3是关于文章整体感知的考查,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导学 2、方法指引 (1)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主旨,把握情感

3、实战演练 二知识导学: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以议论为主,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严密的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那么,我们如何从整体上阅读哲理散文呢? 三方法指引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或某事,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海燕》一文,只要抓住海燕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与北平冬天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最后是从遣词造句中入手。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公开课教案_5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2.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 加深文化常识积累。 四、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划重点 课堂讲解提问、评点 五、教学过程 提问: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提问: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的时期 (一)先秦时期 (二)两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唐宋时期 (五)元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 提问:中国古代散文上的“第一”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提问:《尚书》的意义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提问:先秦散文的类别 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2. 诸子散文 提问:诸子散文出现的背景以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提问:各家代表作的特点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3. 历史散文 提问:历史散文出现的背景和代表作品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提问:简要概括几部代表作品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现代散文教学研究 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讲座的主要内容: 第一,现代散文研究最新成果。这部分主要选择一些对教学有影响的散文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第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这部分主要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第三,现代散文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使用。这部分主要分析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使用教学策略。 一、现代散文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指出“二十来年的散文创作,随时代生活的变迁,随着一代一代作者观念的变化,早已远远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个时代的话语场和欣赏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对散文之‘神'作更宽泛的解释(如意蕴、情绪、甚至一种心理场)”,而不仅仅是主题和中心思想。对于这个观点的争论与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都密切相关,它提醒我们思考,在现代散文的话语方式和写作手法都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现代散文的教学是否还能够沿着“概括内容——提炼主题——分析手法”的路径行进? 刘锡庆教授曾撰写《当代散文创作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大和小、外和内、实和虚、文和野、热和冷等十个字、五对关系总括了当代散文创作发展所面临的一些

深层次问题。指出散文在表现人、人性的深度上,大体有五个层面,即“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从这五个层面来看,我们教学中对解读散文的角度是否过于单一?能否从这样五个角度去解读散文,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 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论研究者陈剑晖提出要将“诗性”作为散文理论建构的核心词,他认为散文的“诗性”是“建立在人的个体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丰饶的内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务的本原之上的诗性”“是散文最具心灵性的表达和情绪起伏的内在旋律,是人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的总体性感受”“是流荡于万事万物和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纯真的美质”。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他推演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等层面来具体阐释“诗性”内涵。进而,他进一步指出“散文是极自由极潇洒的文体,它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它的形式就是没有形式。所以作为一个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陈建晖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诗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学应该是挥洒诗性的教学,过于理性的概括、分析、阐释恐怕并不合适。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更为重要,而并非仅仅知道。 与其他文体的理论研究来说,散文研究相对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与教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些研究成果启发我们反思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如何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下面,我将用课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来说,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到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不同教材版本中选入的现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据选文的特点其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基于这三种学习方式,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阅读现代散文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阅读目的不明确,没有根据文体特点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二是阅读意识不到位,文本细读的能力不强,该读到的地方没有读到,该读出来的东西没有读出来;三是生活体验的积累不丰厚,无法感受到文章的妙处。综合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 课文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公开课教案_8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反映现实生活及时迅速。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2.散文的分类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偏重于记人叙事,及时记录新鲜事物、新鲜感受。包括游记、日记、报告文学。 抒情散文:偏重于抒发创作主体情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 议论散文:偏重于议论,夹叙夹议,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包括杂文、小品、随笔等。 3.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二、散文发展的阶段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3.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后,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句段作用。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三(9)班58位学生做了课前检测题《青涩的谎言》,四道题目中,第1题为情节概括题;第2题是分析开头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第3题二选一题回答,一是根据句子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二是赏析该句子表达效果;第4题是联系全文,分析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四道题目中,第一题得分为2.28,得分率为57%;第二题得分为1.63,得分率为40.75%;第3题得分为2.53,得分率为63.25%;第四题得分为2.81,得分率为56.2%。全班总平均分为9.25,得分率为54.4%。总体成绩不理想,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必须花大功夫复习巩固。四种题型中,尤以第二题得分率最低,大部分学生只会单纯套用平时记的作用语,如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起全文,开门见山等等,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没有真正掌握,不懂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开头的作用,而且在表述方面也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2. 学习规范答题技巧及组织答题语言。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句段分析的答题能力。 教学思路 1.完成课前检测《青涩的谎言》,分析检测情况,明确教学重点: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回顾历年中考关于句段作用的题目,结合所学例文指导答题技巧方法。 3.实战演练,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测《青涩的谎言》,老师批改并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青涩的谎言 文/王小毛 我生在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儿时的许多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说话,除了每天早上机械性的在桌子上放三块钱外,连我穿什么衣服也不知道,而此时母亲总是狠狠地瞪他一眼,嘴里还叨咕着:都是你宠的。 11岁那一年,左邻右舍都盖起了新楼房,一向好强的父亲跑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勉强凑足造楼房的钱,而后,为了还债,父亲种好地以后跟着建筑包工头去外地挣钱,这时候,本来吝惜的母亲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二块用,我的生活费也被母亲压缩到二块。 九月的第一天,班里的同学都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而我仍然穿着去年的破衣裳。由于那时候正在长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语文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周至一中李春利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页 1 第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可以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精选1.探究诗歌的情感。 2.探究诗歌的诗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情感。 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的词语探究两手诗歌的情感。 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诗歌的情感一般有一下几种: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亦是。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

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王昌龄《从军行》后者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诗人送友人归隐山林,劝慰友人安于隐居,不要暂时停留,也抒发出自己厌恶尘世的心情。 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