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论人生的意义

课余时间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感叹作者的伟大。每本书都能量满满,让人回味无穷。作者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仍然充满正能量,给人以向上和追求希望的力量。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

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

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

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

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

唱致知穷理。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

喜。”

这些话语用以诠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是年轻人成长的风向标。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给他什么意义,他便具有什么意义。他又说:生命就像演戏和看戏,什么戏是好的,什么戏是坏的,全在于你怎么看,你怎么看戏,这就是你给予的意义。他还说:就算人生是个梦的话,我们也只有梦这一次的机会,也要做一个热闹、轰轰烈烈的好梦,而不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梦,不做悲观的梦。

这些观点我深为赞同。它超越了佛家的消极,有着儒家的积极进取,内在却又透着道家的豁达自在。世上千万种人,便有千万种活法,一人一种人生意义。如果说那些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的人生才有意义,比如司马迁、苏东坡等,包括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胡适先生等,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精华,从而铸就永恒的人生价值。

那么,普通人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碌碌无为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连追求的目标都没有了,何谈意义?那他的一生还值得活吗?想想这些,多少叫人觉得悲哀。包括正常如我,如身边的很多人,也常常觉得,人生好似找不到意义,时感迷茫。不过,如果人生像戏的话,每个人就是戏台上的演员。我们眼中看到的别人,只是他的表现和角色,他背后一定有个更高明的演员

和导演,只是他们隐藏的太深,完全不露痕迹,以至于像没有似的。这叫入戏三分、入木三分、真假混淆、主客混同吧。

至于我们常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一点小事,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我们的一句善言,也许会叫别人立心向善;我们的一句无心恶言,也许会让人失去对世界的信心。善不朽,恶亦不朽。作为一个人来说,最消极,就是不要害人;最积极,则给社会增加一点好处和贡献,叫人家得我们一点好处。至于中间,就做些自己感觉好的、有乐趣、美好的事情吧。胡适先生说,假如生命是一场戏,我们既然辛辛苦苦的上台了,那就要好好地唱个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管这个角色如何,我们要把它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

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

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

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

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与其终日冥想人生

有何意义,不如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

胡适散文读后感

胡适散文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

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胡适先生读后感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其根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

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化学工程学院葛思淼2012141491012 经过前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的介绍,我对人生观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了人生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也就更加容易了一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看到了人生观的内涵。 《略谈人生观》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在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即身为一个个体应该更加看重自己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和动力。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未尝不可,可以减少对别人不必要的偏见和指责,将视线的焦点、努力的重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严以律己,把提升自己作为一切提升进步的基础,给自己更多的鞭策,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身修养的锻炼与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 后半部分中胡适先生通过孔子和阿基米德,谈了对知识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觉得这些圣人和大师正是因为有了胡适先生之前说的那种人生观,才得以在纯粹的知识和精神道路上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虽然这种将责任归于自己的人生观可能会使这些圣人和大师显得有些不与世俗,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是需要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完全做到胡适先生说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加入一些这样的元素或许会让我们在看待社会时更加轻松,在学术和工作的路上更容易地有所进步。 最后一段依照我的理解就是在说信仰对我们的约束,这点我觉得胡适先生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对我们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必要

的信仰,但是还是会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所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因为在社会中难免会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看法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社会对我们人生观的一种引导与同化。 胡适先生虽然把这篇文字命题为略谈人生观,但是我觉得已经把胡适先生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我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我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到位的理解,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最后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

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德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奇·福禄培尔曾经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可见,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是多么的重大,而她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好母亲。胡适先生在十几岁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曾经发表过相关的一些文章,例如《敬告中国女子》和《论家庭教育》。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其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一位受过教育的母亲,才能使其孩子有更好的家庭教育。”胡适先生还引用“三岁定八十”、“山树条,从小湾”说明了: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字上分别出来。胡适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我想这必定是从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就的对比中,以及自己母亲和别人母亲的教育的对比中总结出来的。 记得看过一个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适、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所谓学贯中西者也。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 四十自述在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四十自述的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一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

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

胡适文章读后感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一):胡适--新的偶像 算是大不敬吧。在酒醉的状态下写这篇文章。是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之前看过不少名人的传记,每一个都可以算是呼风唤雨的伟人,如果不叫伟人,就叫有权势的人。或者是篮球明星的传记。这次的名人有点专业,文化人,胡适。可能自己的偶像已经转移向文化巨人了吧。 台湾的一名大学教授,叫江勇振写的。这位先生也许是为了多几个码字钱,也许是真心热爱胡适,反正,他的胡适传记出奇的长,有三四册,我看到第一册就有600余页。看就看个过瘾,自己也就选了一本这样厚的传记。无语,只有服气。胡适的年代,之前看过蒋梦麟、牟宗三、梁漱溟、徐复观、季羡林等人的介绍文章,很为当时的人的汉语修养所折服,高手中的高手啊。胡适也是一个这样的高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然后十来岁时去上海接受了英文教育,考上了庚子赔款的美国留学生,自此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没几年就能写作英文诗,在英文演讲中获奖,在英文征文中获奖,受邀去美国的多所大学演讲。而此时的胡适不过二十四五岁而已。如果说,这是一个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出这么些少年英雄不足为奇。可是,直到如今,文化的碰撞何曾停歇过。胡适在美国留学七年,整个文化气质被改变了。季羡林留学德国11年。都是贯通中外、古今的大家呀。无比羡慕崇拜。 看到这么些前辈高人的成长,知道了人生的高度,给我指引了方向。他们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无他,再高的山峰,也需要一步步攀爬。看这些传记,也就是时不时给自己灌输动力,要尽性,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经常审视、反省自己的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紫醉金迷,不是理想的人生。胡适认为健全的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追求自己的完美,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屈不挠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以此自勉吧。 写了这么些不相干的事情,说说这本书吧。物以类聚,胡适交往的都是文化塔尖的一拨人,看他们的交流与对话,真是有华山论剑的感觉,只有仰视的份。这本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高度,视角,我不得不仰视。 今晚,利用酒醉的时间写了这么篇作业,也算是不虚此晚了。明星的孩子满月了,和以前的老同事们喝了酒,尽兴,欢喜。真是时光如梭,自己的孩子也6岁了。珍惜时光吧。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二):有些过于细致了~~ 试想将来五本出全,会是很大场面。 如果出个精简版,一样好卖~ 然后系统说评论太短了,要再加点,那就加点: 作者似乎本着一种和已有胡适传记斗气的观点在整理各类材料, 总是试图证明胡适本人所记述的经历是经过修饰、刻意穿凿的, 那么引述胡适自传立论的各类传记作者自然下笔也就不甚高明, 并且作者很以此津津自得,每有收获辄欣欣然。 书中几处流露出这种情绪,看着有些刺眼。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3071字) 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别处也没找到。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我想这不是巧合吧。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想想那个时候, 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08机制1班 21号帅宇军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 对于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虽然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有学习过,但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终于有时间认真坐下来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这篇与我们大学生有关的文章。在认真看过这篇文字以后,不免会有一些感想和启发。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容易失去求知欲、容易抛弃在学生时代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生活失去信心。这些是对于我们这些大一学生来说好像很遥远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棵树的生长,只有不断的从外界吸取营养,才能不断的茁壮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对人来说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变得博学。在走上社会以后,有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大学中所学习的专业。所以,他们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觉得以前学习到的知识不为所用,就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其实,在我看来,不论是否在毕业以后从事与学习专业有关的职业,学习都是不会也不能停止的。因为如果从事了与大学学习的专业无关的职业的话,等于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话,就会在这个领域中站不住脚跟,从而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竞争中你不通过努力取得进步而满足于现状的话,就很容易被那些不断学习知识从而比你优秀的人们所取代而失去竞争力。活到老,学到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换个角度说,对于我们大一学生来说求知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经过了高中的艰苦学习之后,进入大学的我们很容易不适应大学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放松下来,沉迷与各种娱乐之中从而造成了对学习的不冷不热。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人都是有惰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 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

理性而温和。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哲学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中国向来不缺乏热血,亢奋与激进的人,但是惟独缺乏冷静思考的人,中国人的血是热的,总在沸腾着,中国人的火是一点即着而且燎原之势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维上始终欠缺着,泼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册的,妄想翻身何其难哉。胡适曾经抛出的自由主义之旗,被国民党和共产党无情践踏于脚底,二十一世纪给胡适平反。那么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终将浮出水面,飘扬起来。

我的母亲胡适读书笔记100字

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 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 “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 学书简”。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 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 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 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 读书方法。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胡适先 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 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但如果有朝一日 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 远了。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 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 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 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 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而 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 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 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 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 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 一习惯的养成。

学胡适文章读后感

学胡适文章读后感 近来翻出了胡适在1919年时写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读来颇有感慨。想象一下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群情激奋要“革命”的年代,中国的有为青年都投身在这个革命风暴漩涡中,可能和我们经历过的“鸣放”和“文革”情况差不多。胡适作为一个28岁留洋归国青年发表他个人的主张是很正常的事(现在人们不再否认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其实他那时的文笔也很一般,他的那篇文章看上去倒很像是一张文革时期的大字报。 现在看来,他那时的观点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受“主义”的束缚实在是太深了。人们很容易就可罗列出一大堆“主义”的名词。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教条主义、个人主义、投降主义、经验主义、冒险主义、沙文主义等等,不胜枚举。学了这么多年主义解决了什么问题?到现在谁能说清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联。 看来还是解决问题是主要的。老百姓评判一个政党和领导人的标准最终是能否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我们党也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所以自邓小平执政之后便都是避免空谈理论口号而是突出提问题,如:安定团结、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十一五、十二五、民生问题(物价、住房、就业)等等。 不是吗?。 有人问我:现在中国是谁的主义?越南是什么主义?朝鲜是什么主义?古巴是什么主义?我説:你所提到的四个国家是什么主义现在是説不清楚了,他们的共同点是一党主政。感觉古巴还比较理性些,越南和中国的状态差不多,但与中国在国家利益上寸步不让。由于中国共产党现在背历史包袱较重,所以在政治改革方面比较迟疑。咱不是搞政治的所以想不了那么深和远,总觉得领导者也应解放思想。 实际上,老百姓需要的不是主(zhǔ)义,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主(zhú)义。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 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先生言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的话: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