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508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5月 第31卷 第5期(总第215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6,Vol. 31 No.5(Serial No.215)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郭彩艳,朱丹, 彭彬,胡大军,缪思斯,李路,钟巧青

病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胸痛5 h”入院。入院心电图检查

示:V 1~4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V 2~6 导联T 波倒置。入院查体:血压 155/103 mmHg(1 mmHg=0.133 kPa) ,急性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突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个人史、生育史、月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特殊病史。询问患者得知曾因丈夫去世致伤心过度。

急查心肌梗死三项示:心肌肌钙蛋白I 5.84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 14.44 ng/ml,肌红蛋白77.4 ng/ml。脑钠肽2221.19 pg/m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52 mmol/L。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正常。立即给予负荷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积极术前准备后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右冠状动脉管壁光滑,未见有临床意义的狭窄病变,左心室造影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入院后4 h 复查心电图示:V 1~4导联无Q 波型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2 mV,V 2~6导联T 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呈球形改变,心尖段运动明显减弱,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变。入院第二天复查心肌肌钙蛋白I 2.298 ng /ml;脑钠肽137.67 pg/ml;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第三天复查心电图示:V 1~3导联R 波递增不良,V 2~5导联ST 段抬高。第四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心尖段运动减弱,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6天后查心电图为:大致正常心电图。遂停用双抗,予以抗心肌重构(依那普利)、调脂稳定斑块(瑞舒伐他汀)、改善心肌代谢(曲美他嗪)、心理疏导、抚慰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1年后患者与我院心内科门诊复诊,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

2 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以短暂左心室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心肌病。因其发作时伴有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还被称为“心碎综合征”。报道称收缩功能障碍发生在右心室的患者更容

易突发临床事件(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1082-1083.)。本

病的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晚上,因此认为该病是一种时间生物模式病(Am J Cardiol, 2012, 110: 795-799) 。

临床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梅奥(Mayo)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 短暂性的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受累,运动减弱、消失或运动异常超出单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多存在应激触发因素; (2)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或斑块;③ 血清肌钙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有心电图改变;(3)排除嗜铬细胞瘤、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颅内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等;(4) 心脏收缩功能短时间可恢复,预后良好,很少遗留后遗症(Circ J, 2007, 115: 56-59.)。结合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参照梅奥标准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应激致交感神经亢进分泌超生理剂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肾上腺-β2AR-Gi 信号通路可以阻止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Circ J, 2012, 126: 697-706.)。Wittstein 等发现患者发病前恒定有一个明显的心理或躯体应激情况存在。最近Allen 等报道称幸福开心的事情也会导致该病发生(Can J Cardiol, 2015, 31: 228. e 1-2.)。

该病的治疗以祛除诱因、对症支持为主,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及减少并发症。Kurisu 等发现5.3%的患者左心室心尖部形成血栓,因此要抗凝直至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 Int J Cardiol, 2011, 146: e58-60 )。部分患者左心室壁运动持续异常,这类患者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J Cardiology, 2012, 60: 429-437.)。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酌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未明确诊断之前,可按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监护及治疗。该病总体预后良好,但急性期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血栓栓塞(Am J Cardiol, 2009, 104: 578-582.)。

(收稿日期:2015-12-28)

(编辑:许菁)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临床表现似急性充血性心衰,心电图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但冠脉造影无闭塞性病变,心肌收缩时左室心尖部的膨出、心底部狭小的左心室造影影像的急性心脏综合征,也叫Tako-tsubo心肌病,可逆性心尖部气球样综合症[1](transient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心尖部气球样心肌病[2](apical ballooning cardiomyopathy),破心综合征(broken heart syndrome )[3],应激诱发的心肌顿抑(stress induced stunning),是一种突发短暂的心肌收缩力减弱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已经公认应激性心肌病是急性心衰、致命室性心律失常、心室破裂的原因之一[4]。 这种病最先是由日本报道的[5],心尖部的膨出和心底部狭小的特点将其命名为Tako-tsubo(日本古代捕章鱼的瓦瓶)心肌病。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更多的报道了本病。应激性心肌病在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病[6]。通常有强烈心理或躯体应激史[7]。发病原因主要为高浓度的儿茶酚胺(主要是肾上腺素)假说。冠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左室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见图1、图2。 应激性心肌病(A) 正常人(B). 图1应激性心肌病示意图 图2应激性心肌病收缩期左室造影 1病因學 本病发病机理一直存在争论,已提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 1.1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损害压力(精神或身体上)导致儿茶酚胺增多,进而导致心肌损害的理论已被提出,并且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介导的心肌顿抑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现象支持该假说[8]。 1.2前降支旋段指数增大前降支从心尖部到终末点的一段被称为前降支的旋段,旋段占整个前降支的比例,叫旋段指数。绝大多数患者左室前壁是由前降支供血的。如果前降支包饶了心尖部,那心尖部及心前壁由其供血。研究表明:如果旋段指数加大,本病的患病率加大[4]。又有研究表明:由于前降支解剖上的多样些无法完全解释本病[9]。这种理论也不能解释已有报道的室间隔及心底部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508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5月 第31卷 第5期(总第215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6,Vol. 31 No.5(Serial No.215) 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郭彩艳,朱丹, 彭彬,胡大军,缪思斯,李路,钟巧青 病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胸痛5 h”入院。入院心电图检查 示:V 1~4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V 2~6 导联T 波倒置。入院查体:血压 155/103 mmHg(1 mmHg=0.133 kPa) ,急性痛苦面容,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异常突起,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患者既往身体健康,个人史、生育史、月经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特殊病史。询问患者得知曾因丈夫去世致伤心过度。 急查心肌梗死三项示:心肌肌钙蛋白I 5.84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 14.44 ng/ml,肌红蛋白77.4 ng/ml。脑钠肽2221.19 pg/m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52 mmol/L。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正常。立即给予负荷剂量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积极术前准备后实施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右冠状动脉管壁光滑,未见有临床意义的狭窄病变,左心室造影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入院后4 h 复查心电图示:V 1~4导联无Q 波型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1~0.2 mV,V 2~6导联T 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呈球形改变,心尖段运动明显减弱,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变。入院第二天复查心肌肌钙蛋白I 2.298 ng /ml;脑钠肽137.67 pg/ml;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第三天复查心电图示:V 1~3导联R 波递增不良,V 2~5导联ST 段抬高。第四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心尖段运动减弱,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6天后查心电图为:大致正常心电图。遂停用双抗,予以抗心肌重构(依那普利)、调脂稳定斑块(瑞舒伐他汀)、改善心肌代谢(曲美他嗪)、心理疏导、抚慰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1年后患者与我院心内科门诊复诊,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测值(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正常范围。 2 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以短暂左心室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心肌病。因其发作时伴有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还被称为“心碎综合征”。报道称收缩功能障碍发生在右心室的患者更容 易突发临床事件(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 1082-1083.)。本 病的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晚上,因此认为该病是一种时间生物模式病(Am J Cardiol, 2012, 110: 795-799) 。 临床上通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梅奥(Mayo)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 短暂性的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受累,运动减弱、消失或运动异常超出单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多存在应激触发因素; (2)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或斑块;③ 血清肌钙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有心电图改变;(3)排除嗜铬细胞瘤、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颅内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等;(4) 心脏收缩功能短时间可恢复,预后良好,很少遗留后遗症(Circ J, 2007, 115: 56-59.)。结合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参照梅奥标准诊断为“应激性心肌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应激致交感神经亢进分泌超生理剂量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肾上腺-β2AR-Gi 信号通路可以阻止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Circ J, 2012, 126: 697-706.)。Wittstein 等发现患者发病前恒定有一个明显的心理或躯体应激情况存在。最近Allen 等报道称幸福开心的事情也会导致该病发生(Can J Cardiol, 2015, 31: 228. e 1-2.)。 该病的治疗以祛除诱因、对症支持为主,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及减少并发症。Kurisu 等发现5.3%的患者左心室心尖部形成血栓,因此要抗凝直至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 Int J Cardiol, 2011, 146: e58-60 )。部分患者左心室壁运动持续异常,这类患者应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J Cardiology, 2012, 60: 429-437.)。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酌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未明确诊断之前,可按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进行监护及治疗。该病总体预后良好,但急性期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破裂、血栓栓塞(Am J Cardiol, 2009, 104: 578-582.)。 (收稿日期:2015-12-28) (编辑:许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