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贺菊煌

2004年11月

Tel.(010)68463380, E-mail:hejuhuang@https://www.sodocs.net/doc/ce14487932.html,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内生化的各种问题。包括有限寿命与无限寿命、确定寿命与不确定寿命、不确定寿命下的消费决策方法、不确定寿命下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如何处理、个人生命如何分期、个人如何预期未来收入,等。

[关键词] 储蓄率,不确定寿命,收入预期

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是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的,这使得它在理论上欠完美,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致力于增长模型的储蓄率内生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都不完善。本文拟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储蓄率内生化的基本方法是将个人消费的跨时优化纳入模型之中。其中有3个关键点:1)跨时效用函数,2)个人寿命,3)未来收入的预期。

关于第1点,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采用时际可加的常数边际效用弹性函数。我们也认为这样的函数比较合理,因此本文不再讨论它。关于第2点和第3点,在现有文献中流行的假定有的离实际很远,使得与它们相联系的模型得出的一些结论不正确。所以本文将集中注意力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关于个人寿命

1、个人消费跨时优化中的寿命假定

在现有的关于个人消费的跨时优化模型中,对于人的寿命有以下几种假定:

1)确定的无限寿命。即假定人们永远不死。它被许多经济模型采用。例如Cass-Koopmans模型。

2)不确定的无限寿命。即假定人们可能生存无限长的时间,但人们在任何时期都有一个不变的、大于0小于1的死亡概率。见于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的“永葆青春模型”。

3)确定的有限寿命。即假定人们在某个确定的较大年龄以前,死亡概率为零;在到达这个确定的较大年龄以后,死亡概率为1。它也被许多经济模型采用。例如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Diamond的世代交叠模型。

4)不确定的有限寿命。即人们有一个最大可能年龄;在到达最大可能年龄以前,在每个年龄上都有一个大于0小于1的死亡概率,而且除了婴幼儿阶段和少年阶段,死亡概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到达最大可能年龄以后,死亡概率为1。由于其复杂性,现有文献没有把这种寿命假定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只有少量文献把这种寿命假定纳入遗产问题的研究之中。

前两种假定离实际很远。第3)种假定离实际较远。第4)种假定切合实际,而且与人口结构进入经济模型相适应。许多经济问题的研究涉及人口结构问题;例如人口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等问题的研究,都涉及人口结构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引入人口结构,起码需要引入分年龄的人口死亡率;这就意味着个人寿命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消费的跨时优化中引入不确定有限寿命,是人口结构进入经济模型的逻辑延伸。

2、不确定寿命下的消费决策方法

在现有文献中,对于不确定有限寿命下的消费决策,学者们提出的基本方法是:把存活概率作为贴现因子之一纳入跨时效用函数之中;其优化的时间区间仍然采取确定寿命模型所

用的固定终点的区间。我们认为,这样的方法不正确。因为,在不确定寿命下,人的死亡年龄不是常数,而是随机变量;因此消费的跨时优化的时间区间的终点不是常数,而是随机变量。与此相对应的概率,不是存活概率,而是余年(还能活多长时间)概率。这两种概率的区别见图1、图2。

图1 50岁、65岁者到x岁还活着图2 50岁、65岁者死于x岁的概率的概率(存活概率)(余年概率,曲线下的面积等于1)

我们认为,在寿命不确定条件下,个人消费决策可取以下两种方法:

(1)“余年分析法”。这种方法将消费决策分三步:

第一步,计算余年(未来可能的生存时间)的概率分布。在寿命不确定条件下,每个年龄的人的余年都是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可根据分年龄的人口死亡率表计算出来。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余年的概率分布不同。

第二步,确定每个余年值下的最优消费。为此,需要按每个余年值建立跨时效用函数和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从中求解最优消费。

第三步,将第二步得出的每个余年值下的最优消费按第一步得出的余年概率加权求和,得出综合最优消费。

(2)“预期余年法”。这种方法是用“预期余年”(余年的期望值)代替许多个可能的余

年;个人每年在预期余年下建立跨时效用函数和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从中求解最优消费。“预期余年”在人口统计学中有精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以上两种方法的详细论述见贺菊煌[6])

比较这两种方法,从完美性说,方法(1)优于方法(2);从简便性说,方法(2)优于方法(1)。

我们提出的这两种方法,与现有文献中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对于现有文献中所用的方法,我们以布兰查德“永葆青春模型”中所用的方法为代表,给以批评。(详见贺菊煌[6])3、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如何处理

在不确定寿命模型中,如何处理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是个难题。布兰查德提出的处理办法是:保险公司对活着的人支付保险金,在他们死亡时接收其全部财产;保险公司按自己收支相抵的原则确定统一的保险金支付率。我们提出的处理办法是: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由刚开始工作的人继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人口的年龄结构

在确定的无限寿命中,人的年龄没有意义,因此不存在年龄结构问题。

在其他三种寿命假定中,人的年龄有意义,存在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人口按年龄的分布在确定的有限寿命下是均匀分布,在不确定的有限寿命下是半边宝塔形分布,在不确定的无限寿命下是负指数分布,见图3。

图3 不同寿命假定下人口的年龄结构

图中,水平线是确定的有限寿命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假定每个人都活到70岁);半边宝塔形曲线是不确定有限寿命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假定分年龄的人口死亡率等于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的死亡率表,平均寿命为68.5岁);负指数曲线是不确定无限寿命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假定死亡概率为每年1/70,从而平均寿命为70岁)。

图1表明,不确定无限寿命和确定的有限寿命下人口的年龄结构都离实际较远。对于某些经济问题(如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来说,这样的寿命假定是不合适的。

5、工作期与退休期

在有限寿命中,个人生命有工作期与退休期的之分;而在无限寿命中,没有这种区分。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来说,这种区分很重要。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在工作期的收入一般高于退休期的收入;工作者-退休者人数比率、工作期-退休期时间比率、有无退休金、退休金的相对高低,对于社会储蓄率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来说,采用有限寿命比较好,无限寿命则不可取。

6、有限寿命下的消费路径

在经济稳定增长(包括零增长)的条件下,按确定的有限寿命进行跨时优化,产生的个人消费路径是单调变化的,通常是单调增加,从而个人退休期的消费水平高于工作期的消费水平。其原因是:在合理设定参数的前提下,含确定的有限寿命的经济增长模型产生的资产收益率高于作为模型参数的时间偏好率,使得个人退休后消费高于退休前消费。见图4。

不确定有限寿命的情况与此不同。在经济稳定增长(包括零增长)的条件下,按不确定有限寿命进行跨时优化,产生的个人消费路径不是单调变化的,而是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形态,使得个人退休后消费低于退休前消费。见图5。其原因是:不确定有限寿命下的消费路径,不仅与资产收益率与时间偏好率的对比有关,而且与余年的概率分布随年龄而改变有

关。

图4 工资零增长下,确定寿命的个人图5 工资零增长下,不确定寿命的个人一生的收入、消费、非资产收入一生的收入、消费、非资产收入

图4中的曲线从左端看从上往下依次为收入、非资产收入(工资和退休金)、消费。

图5中的曲线从上往下依次为收入、消费、非资产收入(工资和退休金)。

这两图哪一个比较符合实际?我们初步判断是图5比较符合实际。是否这样,读者可自己判断。如果我们的判断正确,那么,不确定有限寿命就比确定的有限寿命更可取。7、个人生命如何分期

在现有关于个人消费的有限寿命模型中,对个人生命的分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2期,分为青年期和老年期。如Diamond的世代交叠模型。另一种是按年分期。前者的优点是便于数学处理,可以得出模型的内生变量作为参数的函数的解析式。后者很难进行数学处理,得不出模型内生变量作为参数的函数的解析式;只能通过模型的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但是,分2期的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

1)回避了收入预期问题。在2期模型中,个人工资收入只存在于生命的第一期,此工资收入对个人来说是已知数,因此个人消费决策不涉及工资预期问题。而在实际经济中,在职者的消费决策都涉及未来工资的预期问题;如何预期未来工资收入,对经济系统的动态有重要影响。

2)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者-退休者人数比率离实际太远。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2期模型中的劳动者-退休者人数比率为1:1;而在现实社会中,此比率一般大于3。

由于存在这些缺陷,2期模型得出的一些结论不符合实际。例如,在合理给定参数的条件下,Diamond的世代交叠模型得出“资产收益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详见贺菊煌提交本届年会的另一篇论文)。这与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不符。

Modigliani在关于生命周期消费的研究中,曾经把个人生命分为5期,前4期工作,后1期退休。也得出“资产收益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为负”的结论。他说:“在一增长经济中,储蓄/总收入比率当利息上升时下降”。(见林少宫译,莫迪利亚尼文选,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

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把个人生命分为10期,前8期工作,后2期退休;或者个人生命按年分期,前44年工作,后11年退休;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资产收益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为正”。

这些说明: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个人生命分期数不能太少;否则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8、未成年人的消费如何处理

关于未成年人的消费,现有模型一般笼统地假定由成年人供给,但在成年人的跨时效用函数和跨时预算中不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模型中根本不纳入未成年人。如果要在成年人的消费决策中考虑未成年人的消费,模型就太复杂了,而且很难准确描述。因为不同年龄的成年人的负担不同。

一种可考虑的解决办法是:把未成年人的消费作为一种负担纳入成年人的跨时预算中,但不纳入成年人的跨时效用函数中。为了测试这种办法,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人生命分为4期(未成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中未成年人的消费作为负担纳入青年人和中年人的跨时预算中。模型得出的结论与个人生命分为3期(青年期、中年

期、老年期)的模型得出的结论没有质的区别。

(二)关于未来收入的预期

在消费的跨时优化的多期模型中,必然涉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问题。而且预期涉及的时间很长。例如,对于一个20岁的人来说,如果他打算工作到64岁,预期能活到80岁,那么,他就要对未来44年的工资收入和以后16年的退休金作出预期,才能对现在(20岁)的消费作出优化决策。显然,对如此长时期的收入作出正确的预期是不可能的,作出比较正确的预期也是很困难的。在现有文献中,关于未来收入的预期主要有以下两种假定:一种是理性预期。在确定性模型中,理性预期者假定人们对未来的收入完全预知(perfect-foresight);在随机性模型中,理性预期者认为人们对未来的收入虽然不能完全预知,但能够作出无偏预期。

另一种是“幼稚预期”。在确定性模型中,它以当时的收入水平预期未来长时期的收入水平;在随机性模型中,它以当时的正常收入水平预期未来长时期的收入水平。Modigliani 在他的题为“效用分析与总量消费函数:统一的释义”的文章中,采用的就是这样的预期。(见林少宫译《莫迪利亚尼文选》第四部分,商务印书馆,1993年)

在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理性预期表现为无偏的趋势预期;“幼稚预期”表现为有偏的水平预期。如图6所示。

图6 对未来收入的趋势预期与水平预期

有关贡献率的计算问题

有关贡献率的计算问题 产业部门贡献及贡献率、需求拉动及拉动率、地区贡献及贡献率是经济增长分析经常用到的指标 , 本文介绍这些指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描述它们在我国九十年代的数据表现。 一、产业部门贡献和贡献率 从生产角度来看 ,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 , 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即经济增长率 ) 的增加额 , 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 ( 一 ) 计算方法 用 y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t 代表年度 ,, 则 t 年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r t - =(y t - y t-1 )/y t-1 (1) 假设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被划分为 n 个产业部门 , 用 y i 表示产业部门 i 增加值 , 则 (1) 式变为 r t =(y t 1 - y t-1 1 )/y t-1 + (y t 2 - y t-1 2 )/y t-1 +…+ (y t n - y t-1 n )/y t-1 (2) 其中 r t i = (y t i - y t-1 i )/y t-1 (3) 就是产业部门 i 对经济增长率 r t 的贡献 , 简称为产业部门 i 的贡献。它是 t 年产业部门 i 增加值增量与 t-1 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是拉动率?) 将 (2) 式两端同时除以 r t , 则有 1= [ (y t 1 - y t-1 1 )/y t-1 ] /r t + [ (y t 2 - y t-1 2 )/y t-1 ] /r t +… + [ (y t n - y t-1 n )/y t-1 ] / r t (4) 其中 p t i = [ (y t i - y t-1 i )/y t-1 ] /r t = r t i / r t (5) 就是产业部门 i 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 简称为产业部门 i 贡献率。它是产业部门 i 的贡献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将 (1) 式代入 (5) 式 , 则产业部门 i 贡献率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p t i = (y t i - y t-1 i )/(y t - y t-1 ) (6) 即产业部门 i 的贡献率等于产业部门 i 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国内生产总值有现价和不变价 ( 名义值和实际值 ) 之分 , 所以 , 经济增长率 , 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有现价和不变价 ( 名义值和实际值 ) 之分。不过 , 在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中 , 经济增长率仅指不变价增长率 , 从而产业部门的贡献和贡献率也仅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标 , 因此也可称为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请注意 , 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和不变价往往是不同的 ,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价格变化的比例也往往是不同的 , 从计算公式 (3) 、 (5) 和 (6) 可以看出 , 产业部门的现价贡献和贡献率与产业部门的实际贡献和贡献率往往是不同的 , 所以一般情况下 , 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 ( 二 ) 应用举例及有关说明 表 1 和表 2 分别为我国某连续两年按当年价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表 1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表 2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分产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表 2 计算 ,t 年经济增长率为 r t - =(y t - y t-1 )/y t-1 =(8267 - 7595) ÷ 7595=8.8%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贡献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这里简单向大家做一介绍。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为: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可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1、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2、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度×100%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3、各产业贡献率。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一般情况下,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增量进行计算。(统计局综合股供责任编辑康宁)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算方法综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崔玉平 什么是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财富的的实际增加量或实际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增长率或人均国民收入(NI per capita)增长率来表示。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及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迫进,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实物资本积累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现在正逐步转变为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盘活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来源。随之而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这种显著性及显著性的大小,需要通过估算的数据来说明。尤其是在我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高等教育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日趋递增,人们开始思考高等教育是否应该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而扩大,公共教育资源是更多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以促进公平,还是更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技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被迫重新去思考和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投资。 事实上,人们最初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并不是出于教育自身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而是由于经济学家在寻找导致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时候,发现了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试图把这种作用分离出

来,加以量化,从而开创了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于20世纪20年代所采用的工资劳动简化法;以及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丹尼森(E.F.Deniso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都是出于对经济增长因素计量的需要而建立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综述和发挥各种有关估算教育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 一、教育贡献率的表示方法 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看,可以从估算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值入手; (1)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e)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Y)的比例(△Y e/△Y)。 (2)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把教育当作一个生产要素,由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y e)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速度(y)的比例(y e/y)。 (3)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量(△(Y/L)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加量(△(Y/L))的比例(△(Y/L)e/△(Y/L))。 (4)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这一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S 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S y)的比重(S e/S y)。 目前所见到的方法,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入手来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面主要介绍前两方面的估算方法。 二、估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的方法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_张倩

一、序言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研究,鲍默尔和富克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第三产业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对加拿大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及第三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定性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分析;二是定量分析,如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预算与预测分析等。国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拉动经济增长的某一方面的贡献率,如科技进步、区域创新能力、制度、人才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研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问题。 鲜有文章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着重纵向分析,从统计预测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历史贡献率推断未来贡献率,即研究数列彼此之间存在统计上的依赖关系。同时辅之以横向分析,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着重考察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本文从时序和结构两方面探讨陕西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1.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纵向分析 首先对陕西省1996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列进行单位根检,检验数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认为原序列是平稳的,不具有趋势性的。然后,做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看出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都是拖尾的,初步确定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适合ARMA模型。本文采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为1996年至2008年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数据来源为《陕西省统计年鉴》。 根据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可以初步预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是ARMA(4,4)模型,进行定阶实验,最终确定模型为AR(4),AR(8),MA(4)的综合模型。 本文采用的是最小二乘估计法估计,以实际值和模型拟合值之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为原则对参数进行估计。建立的模型为: F检验:模型的F检验值为12.512,相伴概率为0.000,F检验显著即回归方程显著。代表着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后8期,残差滞后4期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有显著影响。 t检验:=7.892,相伴概率为0.0000,=9.605相伴概率为0.0000,=-3.505相伴概率为0.0025,=-12.768相伴概率为0.0000。这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滞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8期,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滞后4期别对被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都有显著影响。 AIC值为-2.685,SC值为-2.487。在同类结果中也是最低的。 适应性检验:是指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解释系统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的程度。合适模型应该完全或基本上解释了系统的动态性(即数据系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得出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残差是白噪声序列。 此模型各种检验都能通过,模型设立符合预期设想,很好的估计了解释变量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的时间序列的滞后4期,是设立比较好的模型。 2.第三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横向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存在错位的主要原因是各次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剩余劳动力,当物化技术水平一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引起。 (1)陕西省产业结构错位的测算 选择1979-2008年的数据为测算对象,测算出陕西历年产业结构错位值。在考察期内,第三产业错位幅度稳中有降,在20世纪90年代错位幅度较大,一度达到了17.46(1992年),但随后错位幅度开始大幅下降,在2008年时已经下降到0.42。说明第三产业实际劳动生产率在进入21世纪后接近于本产业的内在劳动生产率。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趋向匹配,但从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却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以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致使吸纳的劳动力较多的分布于较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从而并未能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收益递增的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错位主要是由于两大因素:产业结构水平滞后难以吸纳拥有高级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致使产业的附加值大大降低;劳动力供给丰富,但总体质量偏低,造成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被利用。 (2)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对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的影响 为寻觅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第三产业相关数据作定量分析。一般地说,第三产业三个层次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中所占的比重会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此,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各层次发展水平之间的规律性,可以用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作为自变量,用第一、二、三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作为因变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张倩 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纵向建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数列模型,并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横向研究从人口结构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错位差,以及第三产业内部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陕西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时间序列模型,得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要从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内部格局优化、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积极推动现代服务行业五个方面进行的结论。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错位差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210-01 收稿日期:2011-04-16 (下转第212页)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基于中国1978_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收稿日期]2010-04-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人均GDP 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经济高增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众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社会发展成本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要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效率的问题。本文对中国社会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相关理论 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变量,它们的变化及均衡关系是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决定因素。经济学家们的长期研究表明: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是正相关的,例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与他们 的高储蓄率有密切关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一些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将比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经济落后的国家将逐步缩小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标准索罗模型的转移动态过程中,一个初始资本存量较低的国家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高储蓄率与资本的高边际产出率相结合将产生暂时性的高增长。而在罗默(1986)等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人力资本累积、干中学等原因,资本的边际收益不会递减,从而提高储蓄率会产生永久性的经济高增长。罗斯托(1960)的“起飞”理论也认为,一国要想顺利实现经济“起飞”,投资率或储蓄率达到10%以上是先决的、基本的条件。 由于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故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行一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叶祥松1,胡剑峰2 (1.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320) (2.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320) [摘要]储蓄率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变量,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 点。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 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 储蓄率的Granger 原因, 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 [关键词]储蓄率;经济增长率;Granger 因果关系[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0)05-0061-04 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 YE Xiang-song HU Jian-feng Abstract: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ies,savings rat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It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affects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T 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savings growth,but the impact of savings rat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rate.T hus,China ’s macro-control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consumption,improving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moderately,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s of loanable funds,and guaranteeing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channels of savings to investment is easy and smooth. Key words:savings rate;economic growth rate;granger causality 61··

常用计算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 2、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社会上也有人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最终消费,用生产法GDP 代替支出法GDP计算消费率,但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它仅与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相对应,服务性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不能全面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中用于最终消费的总量。 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 3、投资拉动率,又称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投资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投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投资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投资拉动率×GDP增长率 其中的GDP增长率一般为不变价生产法GDP增长率(下同)。 4、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同时,还可以计算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计算方法为: 消费拉动GDP增长(百分点)=消费拉动率×GDP增长率 5、“贡献率”?它是怎样计算的?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贡献率”,那么“贡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产业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 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 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

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 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I/△GDP ×100%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I/△GDP×( △GDP/△GDP0) ×100% 其中:△ I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 △GDP :报告期GDP增量,GDP0 :基期GDP; △GDP /△GDP0 :报告期GDP增速。 例如:(1)赣州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05年和2004年分别为1861394万元和1594408万元(皆为可比价);2005年和2004年的GDP(可比价)分别为4714952万元和4184368万元,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61394-1594408)÷(4714952-4184368)×100%=50.32%。 根据公式可知: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之和应等于报告期GDP的增速;故有50.32%×12.7%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e14487932.html,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张宏亮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7期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趋势,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储蓄率进入快速持续的上涨阶段。按照变化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的波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缓慢上升期(1978—1994) 这一时期是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增长经历轻型化过程,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于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大,全社会储蓄率增长缓慢,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型走势。 (二)持续回落期(1995—2000)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和“稳健”,全社会储蓄率呈现持续小幅滑落态势,由1995年的41.9%滑落至2000年的37.7%。 (三)快速上扬期(2001—2010) 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阶段,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股改和上市,可以看成是我国基本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储蓄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扬态势,由2001年的38.6%上升至2010年的52.6%。 二、影响储蓄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储蓄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收入、理性预期、人口结构、福利体系,经济制度变迁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投 资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如 何 计 算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何计算由于投资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对GDP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扩大生产能力以增强对GDP的推动力和由于扩大投资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而产生对GDP的拉动力来实现的。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今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 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投资规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投资在拉动GDP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盲目扩大投资,超出国家财力、物力,也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有过不少历史教训。 目前主要有三种定量方法测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或贡献率): 一、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基于国民收入支出法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简称其为国民收入法。 对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用国民收入法测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为: ①计算报告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量占同期GDP增量的比重,该比重即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 按此方法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应等于100%。 ②将①计算的贡献率作为权数乘以报告期GDP增速,所得百分比即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通常表述拉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投资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投资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计算投资及其他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根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有关数据,计算GDP和社会总需求各组成部分,即消费(最终消费)、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存货增加)及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年度实际增量;计算社会总需求各组成部分年度实际增长额占当年GDP实际增量的比重,其含义为:如果以GDP的年度实际增量为百分之百,则该比重即为该总需求组成部分对年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换句话说,投资等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简单地通过计算该要素实际增量占GDP实际增量的百分比获得。计算社会总需求诸要素年度实际增长额占当年GDP实际增量的比重与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的乘积,其结果即为年度经济增长率中各要素的贡献值。表一用1996年的实际数据举例说明上述计算方法。 在计算投资等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考虑价格因素,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在每一特定年份中,各需求要素的价格水平往往有着不同的变动幅度。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直接用现价的有关数据推算结果就可能出现较大的扭曲。以1994年为例,因当时最终消费的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24.9%)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10.3%),如果简单地用现价数据进行推算,则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会被大幅度高估,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会被大幅度低估,这一点在表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第二,当GDP的增长率为负值时,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那些本身仍是正增长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会表现为负值,而那些本身是负增长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会表现为正值。为分析这种现象的含义,以下先列出根据全国1976年实际数据推算的结果,然后给予简要说明。

经济增长贡献率公式

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 贡献率(%)=贡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贡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举例说明如下: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1)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 (2)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贡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则计算贡献率。 企业对国家的贡献率(%)= 税金总额+上缴利润/社会贡献总额×100%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这个指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产出增长速度×100% 上式贡献率越大则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就越大,反之则小。 (4)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第三产业贡献率= 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应该注意的是,贡献率指标比较抽象,在使用时,应说明具体含义,但也不能任意使用,要符合常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通俗化。如资本收益率、资金利税率以及某些对增量因素分析的指标,已有专用名称,就没有必要改称为贡献率。另外,在计算各产业贡献率时应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

如何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年度贡献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年度贡献率 计算过程 一、 计算公式 L K Y A βα--= ① %100?=Y A E ② 式中:A :科技进步增长速度 E: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份额 Y:经济增长率 K:资金增长率 L:劳动增长率 α: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β: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 二、2004年;Y =11.8%,K =27.1%,L =1.84% ①α=0.2 β=0.8时, A =4.91% E =41.61% ②α=0.21 β=0.79时,A =4.66% E =39.49% 三、计算说明 1、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是采用索洛方法,计算公式来源于(92)国科改字049号关于印发《县(市)科技工作达标验收实施细则(试行)补充说明》的通知。 2、计算公式采用的指标与原公式有所调整 ①经济增长率Y :原公式采用年度国民收入指标,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使用的指标。为了便于国际对比,我国从1992年起计算国

内生产总值(GDP)并作为考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因此,本计算公式中的“经济增长率Y”采用广西GDP计算。 ②资金增长率K:原公式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来计算,该资料与GDP不同口径。本计算采用式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包括了第一、二、三次产业,与GDP同口径。 ③劳动力增长率L:原公式采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本计算式采用与GDP同口径的全部从业人数。 ④确定α、β值:根据《补充说明》中α、β的取值范围。 3、本计算所用的基础数据均来自广西统计年鉴。 4、鉴于计算公式本身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局限性还有待于探讨。因此所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份额,不宜作为统计绝对值的定量指标使用。它只具有相对值得概念,适宜作长期趋势分析的定性指标使用。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 贺菊煌 2004年11月 Tel.(010)68463380, E-mail:hejuhuang@https://www.sodocs.net/doc/ce14487932.html,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内生化的各种问题。包括有限寿命与无限寿命、确定寿命与不确定寿命、不确定寿命下的消费决策方法、不确定寿命下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如何处理、个人生命如何分期、个人如何预期未来收入,等。 [关键词] 储蓄率,不确定寿命,收入预期 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是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的,这使得它在理论上欠完美,在应用上受到了限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致力于增长模型的储蓄率内生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都不完善。本文拟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储蓄率内生化的基本方法是将个人消费的跨时优化纳入模型之中。其中有3个关键点:1)跨时效用函数,2)个人寿命,3)未来收入的预期。 关于第1点,现有的大多数文献采用时际可加的常数边际效用弹性函数。我们也认为这样的函数比较合理,因此本文不再讨论它。关于第2点和第3点,在现有文献中流行的假定有的离实际很远,使得与它们相联系的模型得出的一些结论不正确。所以本文将集中注意力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关于个人寿命 1、个人消费跨时优化中的寿命假定 在现有的关于个人消费的跨时优化模型中,对于人的寿命有以下几种假定: 1)确定的无限寿命。即假定人们永远不死。它被许多经济模型采用。例如Cass-Koopmans 模型。 2)不确定的无限寿命。即假定人们可能生存无限长的时间,但人们在任何时期都有一个不变的、大于0小于1的死亡概率。见于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的“永葆青春模型”。 3)确定的有限寿命。即假定人们在某个确定的较大年龄以前,死亡概率为零;在到达这个确定的较大年龄以后,死亡概率为1。它也被许多经济模型采用。例如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Diamond的世代交叠模型。 4)不确定的有限寿命。即人们有一个最大可能年龄;在到达最大可能年龄以前,在每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一、教育贡献率的表示方法 表示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有 多种,概括起来看,可以从估算以下四个方 面的指标值入手①: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额 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 增加量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的比例。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比例,即把教育当作一个生产要素,由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 来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占国民收 入总增长速度的比例。教育对新增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比例,即由教育所带来的劳动生产 率的增加量e)占总劳动生产率增加量)的比例e/Δ)。教育对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贡 献比例,即由教育这一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占总劳动生产率增长 速度的比重。目前所见到的方法,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入手来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下面主要介绍前两方面的估算方法。 二、估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

率的方法 1.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估算方法 在西方,舒尔茨被认为是就教育对经济 增长贡献做定量分析的第一人。②柯布—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是西方众多估算方法的根 据,也是舒尔茨、丹尼森的估算方法的基础,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此函数。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和数学家柯布于20世纪30年代,在研究1899—1922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 对生产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③。 Y=AKαLβ其中,Y代表产出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L代表劳动投入量;A为不变的“效率 系数”;指数α和β代表资本和劳动在总 产量中的相对比重,且α>0,β>0,α+β=1。根据美国20世纪的统计资料估算出α和β分别约为和,表明这一期间,资本所得和劳 动所得对总产出的贡献率分别为25%和75%。参数α和β还可以称之为产出关于资本和 劳动的弹性。因为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存在着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分别为:Y/K=αAKα-1Lβ=α,K/L=βAKαLβ-1 =β。由这两个式子得出α=,β=,α表示产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摘要】高储蓄率一直被认为是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国际经济发展的放缓。本文从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入手,从理论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然后结合我国高储蓄率的现实,分别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主体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的结论。最后简要提出政策建议,即只有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储蓄率;节俭的悖论;扩大内需在《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一书中,高储蓄率、高投资率被归结为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每个人增加储蓄意欲,社会上所有公司的总收益会减少,这个减少导致经济发展放缓,继而使得薪金增幅减少,甚至出现下跌。最后整个经济的总储蓄会因为较低的收入和较弱的经济而不会增加甚至会下降。实际上,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长期讨论的问题。 凯恩斯的观点存在其局限性。他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

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但现实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另外,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此时,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索洛指出储蓄率的变化只会暂时性地影响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地影响;储蓄率的显著变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变化只有较小的影响,且作用缓慢。但是在索洛模型中,储蓄转化为投资即I=sf(k)是高储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储蓄只是一个保障条件,经济增长关键取决于投资,而投资来源于储蓄。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依赖于高储蓄,但高储蓄不一定会保

经济增长_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_李俭富

1引言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高速 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几乎都在30%以上,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上完成的,这在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非常特殊。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经历了从1949年到60年代中期前的年轻型转变为从60年代中期八十年代末的成年型转变;到199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向老年型转变。劳动力供给开始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甚至在中国某些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结构因素如何影响储蓄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政策涵义。因此,有必要利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对储蓄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 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2文献回顾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直是众多 学者高度的关注一个问题。Leff (1969)利用1964年74个国家截面资料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 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Ram (1982)利用1977年128个国家截面数据进一步研究,也得出基本相似的结论。Modigliani (1986)认为,在人口稳态增长条件下,一个国家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完全无关,而取决于人均收入增长率和人口年龄结构。Kelly 和Schmid (1996)通过对20世纪60至80年代89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储蓄率与幼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在80年代负相关,在60年代和70年代没有显著关系。Higgins 和Williamson (1996)对1952-1992年16个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的 1.本研究得到2008年四川省统计科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俭富,1975年生,四川隆昌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与应用统计。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aving Rate Li Jianfu Abstract:The relations among 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aving rate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the lag saving rate has a crucial effect on saving rate,and economic growth,family plan policy and saving practi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aving rate,yet the infant rati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aving rate;and timely adjusting the demographic policy and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social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qu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saving rate;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1 李俭富 摘要: 本文分析了经济变量、人口结构变量与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前一期的储蓄率对当期具有决定性影响;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计划生育政策和以滞后项代表的储蓄习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少儿抚养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途径。关键词: 储蓄率;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第12期(总第111期)2008年12月 No.12(Series No.111)Dec 2008 统计教育Statistical Thinktan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