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范文精选

2019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范文精选

”叶圣陶杯”

作文大赛

范文

(2019-第十七届-十篇)

(含专家解读)

(可直接打印)

伦敦的雨

康雨桐(廊坊市第一中学高二)

雾一样的雨丝从夕阳的影子里飘出来。

伦敦是极少下大雨的,但细密的雨丝也足以在不知不觉中湿透衣裳。就像这城中的人,城中的故事,渺小而平凡,看似不起眼,却又在不经意间拨动人的心弦。

我在伦敦的那段时间一直住在尼萨家中。这位老妇人个头小小的,金发碧眼,和蔼可亲,没有半点印象中欧洲人的高冷。第一次见面,她就对我们四个女孩极热情,无论如何一定要帮我们拿行李,仿佛非此不能表达她心中的欢迎一般。“你看,四个多漂亮的姑娘!”她逢人便说,脸上带着骄傲的表情。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英国人夸张的热情。

尼萨告诉我,她出生在塞浦路斯的一座小小农庄,她原本不是英国人。午后炫目的阳光下,草场和牛羊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她时常骑着马在林子里散步,看着太阳从头顶落到林间,再落入地平线。就这样在牧场上度过了她的童年。“你在伦敦见不到那样的牧场,那样的草,那样的阳光,伦敦有的只是雨。”说起塞浦路斯,她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地中海上的小岛,是她这一生最牵挂的地方。

无拘无束的女孩终究不属于牧场。她十几岁时就来到伦敦,在恩菲尔德这个静谧的小镇安家落户,结婚生子,一住就是四十几年。我们住在街角的一座房子,小小的,却布置得很温馨,透过落地窗可以看到公路尽头的月亮。她就这么坐在窗边,一张一张地给我翻看着她的照片,她的七个孩子,她的孙子孙女。

孩子们的一颦一笑透过厚重的岁月浮现在眼前,笑闹声是如此真实。当时这个小小的家住着那么多的人,现在孩子们各自成家,不习惯冷清的尼萨于是养了很多的猫,又不停地接待像我这样的交换生。“我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我家住过泰国人,日本人,新加坡人……”

她说着,拿出一沓信给我看,指着上面的字“亲爱的英国妈妈”。幸福的人生,或许这就足够了。

故事到这里最是恰到好处,可命运从不放过捉弄任何一个人。

尼萨喜欢收集高脚杯,来自世界各地晶莹剔透的小杯子摆满了整个家。那天我问她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世界旅游,她云淡风轻地说:“我有癌症,两年前发现,就开始旅游了。”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谁会相信这个热爱生活的老人生命将要燃到尽头?

她在园子里侍弄花花草草,仿佛重塑了童话中的秘密花园;她和猫一起嬉戏打闹,脸上分明是孩童般的神情;她在厨房里琢磨每一道菜,哪怕是做过上百次的意大利面,也要把火候掌握到极致。“医生说我还有半年,到时候我的猫、我的花园交给谁照料呢?我还没想好……”她依然是那么轻松的语气,听起来却让人想哭。

或许对她来说,幸福不在于未来的长短,来过,爱过,如同雨中绽放的百合。无需风雨替花愁——这种豁达的洒脱更让人心疼。她在这背后经历过多少挣扎,流过多少泪,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但她毅然向前的勇气,她留给世界的笑容,已成了每一个认识过她的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烙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活过吧。

这个家没有男主人——两个月前,一场车祸带走了尼萨精神上最后的寄托。她整夜整夜地坐在沙发上,因为那是她丈夫平时看报休息的地方。失去了经济支柱的家庭生活窘迫起来,靠着政府的救济金和儿女们从各地汇来的钱款,尼萨勉强维持着生活。冬天开不起暖气就裹紧被子,是这个家里常有的事。和我同住的三个女孩先后搬去了别的家庭,住着宽敞的大房间,喝上了奶油蘑菇汤。我没走,我觉得这方狭窄的阁楼才是最让我割舍不下的地方。虽然低矮处直不起腰,但可以看到猫在花园里穿梭跳跃,可以看到延伸到天边的小路和小路尽头的明月,可以安心地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入睡,这是尼萨用爱筑起的最坚固的家。

我坐在桌前,回想着那座古老的城市。伦敦的雨似乎永远不会停,它洗涤着城市里的尘埃,

只留下热烈燃烧的生命,成为了这雨后湿漉漉的天空中最亮丽的色彩。

伦敦的雨,是世界为最热情的生命搭建的舞台。

指导老师:槐芳

【专家赏析】

这篇文章从一个中国女孩的视角刻画了一位普通英国女子的形象:她热情、开朗、坚韧,虽然连遇不幸,却一直在顽强面对;虽然自己的生活充满阴云,却总是给他人带来阳光。

文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环境氛围的营造与隐喻。文章标题是“伦敦的雨”,多雨是伦敦的特点,雨是灰暗的、阴冷的,象征着主人公生活的背景,象征着其所遭遇的种种不幸,这种背景中生活的主人公,却总是那么阳光、温暖,二者之间鲜明的对照,更让人感叹唏嘘。

另一个是文章的语言运用很有特色。尤其是人物语言,惟妙惟肖,很好地再现了人物的个性:对于外国孩子的热情、真诚,对于疾病的豁达,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未来的牵绊,都在寥寥数语中跃然纸上。这种本事可以说是成为优秀作家的重要条件。要获得这种本事,需要日常的观察和揣摩,也需要反复地写作历练。文章的叙述语言也比较重视文采,不过有的地方雕琢的痕迹太明显,反而不够有力。(蒋成峰)

北方、南方与我

苏施予(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二)

“你喜欢甜粽还是咸粽?”这是每年端午节必答的题目之一。“甜枣咸肉粽。”又是一年端午佳节,我给出一个这样的答案。

我是沙漠的孩子。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长达数万年的拉锯战中,这里形成了一道小小的缝隙,叫作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端有一座唐代的大城市,叫作凉州。

凉州,是我生命起源的地方。凉州的端午,不论男孩穿不穿虎头鞋,女孩戴不戴荷包,都要走出去“遛毛病”。只要走出去,就有绵延的祁连山和广阔的大沙漠。而儿时的我,最喜爱一个猛子扎进茫茫沙海的怀抱。

越野车刚刚停止低沉的嘶吼,孩子们便一个个跳下车,在沙子里打起滚来。不一会儿,像被丢进油锅的丸子,每个人都被沙子裏得全身金黄。

斟满了酒,摆开了面皮子,铺一张废报纸当坐垫。大人们的竞赛,便在划拳声中拉开了帷幕。对于沙漠里喝不醉人的说法,我始终表示怀疑,毕竟大半的酒实际上灌给了漫无边际的沙,是沙漠的酒量好才对。当大人们的竞赛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们孩子间的较量也暗潮涌动。我不说什么话,只是默默爬上依然坚挺的明代土城墙。

我猛地一蹬,人仿佛轻得像只蚂蚁。从我的脚掌间,非常清晰地感觉到来自每一粒沙的浮力。

妈妈们总是生气:“那么高,不怕摔疼!”沙漠从来是个不会乖乖恢复原形的海绵,而是一大块用来做大车轮子月饼的发面团。我一扑进沙里,便陷出一个人形。跌进发面团的小孩,只会呛得咳个不停,哪里会疼呢?只是当我们比试结束后,明长城的宽脑壳顶又秃了一角。在沙漠里,不管是引吭高歌,还是撒丫子狂奔,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在大西北念完三个月的书,半年的另一半里,我是珠江的伙伴。凤凰山上,普陀寺的僧人敲响了钟。凤凰山脚,我又回到了久别的前山河畔——我的家。

一觉睡到自然醒,慢吞吞地冲个凉。十点过后,一大家人去喝早茶。

落座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啷碗”。管它九大簋,管它街边大排档,不啷碗,“周身唔聚财。”哇!摆开碗碟,右手执筷子,左手拎茶壶,筷头抵在茶杯底。壶嘴一歪,茶水便规规矩矩顺着筷子构成的通道滑入茶杯。待茶杯满了大半,好戏才刚刚开始。伴着手腕高频率抖动,筷身当当当敲在杯沿,筷头叮叮叮打在杯底,“叮叮当当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行人,数十只筷,便是小型打击乐演奏会。啪,筷子横在旁边的碟上。第一回合,终!

抓起茶杯,抬起胳膊来个翻转,茶水仿佛不是液体,而是一条长长的带鱼,在半空中微微一晃动尾巴,就乖乖进了碗,不溅起一滴水花。不等第二回合的炫技结束,第三回合已无缝衔接上了。把茶杯倒扣入碗中一淘,再将碗中茶水涮一涮。最后倒进备好的大铁盆,这独属于广东人的仪式便完成了。然后才轮到点单。

吃早茶的真谛,不在于品尝靓汤的鲜美、豉汁的味浓,也不在于纵享肠粉的细腻、蛋挞的柔滑,而在于享受与亲人闲聊的时光。因此,人们常说“叹茶”,粤语里“叹”有享受之意,“叹茶”表达的不仅是吃,更是表达享受早茶所代表的这种闲适且精致的生活方式。固然,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在今日,如此“叹茶”真的不合时宜了吗?快节奏发展真的无法避免地伴随着浮躁吗?

每个城市都有它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你。当西北与广府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碰撞在我的成长中时,它们的有机结合,尤其在饮食上显得格外有趣。西北家家喜炸油泼辣子,广东人人早餐爱吃布拉肠粉,于是我家餐桌上端上了油泼辣子拌肠粉;西北回民多,善烤馕,广东常烹白切鸡,于是我的饭盒里装上了馕夹白斩鸡。

一方水土一方人。海明威说过:“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的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

从此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在凤凰近二十年,早年的生活成为他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转化为他后来作品中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虽说以地域来解释个人发展难免以偏概全,但倘若没有青年时期湘西风情的滋养,沈从文还是沈从文吗?

我出生于西北,面前的黄土地养成了我淳朴踏实的作风,背靠的茫茫沙漠又赋予了我磨不去的“狼性”,长年累月的沙尘暴磨砺出我的坚韧。我人生的一大部分,特别是童年,在珠江边度过。广东人是林语堂先生口中的“食蛇民族”,儿时的我,也渐渐沾上了这种未经驯服的野性。

白话讲:“我走先。”动词的提前,体现了广东人先做再说的行事风格。“敢为天下先。”我也大胆起来,敢于打破常规、创新超越,同时汲取南北方的养料。我成了一个融合多元气质的独立个体,这就是:我敢作敢为,吃苦耐劳。

我喜欢标新立异,但稳重而不张扬。我爱甜粽,爱咸粽,更爱甜枣咸肉粽。

我爱北方,爱南方,也爱与众不同的我。

(指导老师:赵凤琴)

【点评】

本文以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为线索,串联起南北两个风格迥异、风情万千的地方。作者善于选取两个地方中各具风格的典型场景和典型环境,通过“在大西北念完三个月的书,半年的另一半里,我是珠江的伙伴”巧妙过渡后,作者的叙述语言也跟随着城市风情进行了有意识的变换,语言风格与城市风格高度契合,足见作者功力。文章后半部分对不同生活方式和对个人行事风格的形成,进行理性分析,挖掘了深度。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专家赏析】

这篇文章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只有几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场景,勾勒了西北大漠中的老家和东南都市中的新家的生活面貌。老家的记忆是茫茫沙海和沙海中豪放不羁的酒客,而新家的印象则是丰盛美味的早茶和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人们。

作者的感受细腻敏锐,语言表现也贴切到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所确定了一个比较新鲜的主题:表达出新一代年轻人突破了狭义的“家乡”观念,对于老家和新家同样都有亲切的感觉,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自己的家,都毫无疏离感。既对生我养我的故土念念不忘,又能自然舒适地融入了新家的生活氛围,既可以在大漠黄沙中嬉闹,又可以在城市高楼里扎根。苏东坡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那个时代,也许还有一点无可奈何的味道,对现代人来说,这种心态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开放的胸襟和享受生活、感受世界的方式。而在这篇文章中,这个主题不是作者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动细节暗示、渲染出来的,这一点,也正是文学笔法的真谛所在。

街市如诗

赵诗妤(河南省三门峡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三)

晦涩难懂的历史,镌刻在街市角落的树荫里。记在三条落寞的街市,文字在街与街之间跃动;空格在市与市之间连接。沉浮的诗句,随着行走的脚步,一次又一次被揭开面纱。

我闯进一首祈祷诗

教堂在沉默

圣母笑着

眺望街市尽头的书房

青岛的街市似乎都宽阔得能摆满十四行诗,唯有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广场向青岛书店延伸的那一条,在拥挤的商铺之间,略显忙碌。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欧式礼堂,玻璃印花的房顶绘着《圣经》中某某章节的故事,平凡的窗下种着红色的玫瑰花。来到此地的人大多数是为了拍摄婚纱照,坐在青岛书店顶楼的台阁上,能看到街道上的新人和顽劣的孩童。这是一段很短的街市,可从教堂望到书店,看到一首修士的祈祷诗。远远的听到玩闹声,促着教堂的虔诚,乘了翅膀一般穿过书籍。捧着圣经的神父,商铺里忙碌的店员,书店里寄出明信片的旅客和为了婚纱照费心费力的新人们,都在祈祷;祈祷主的保佑;祈祷生意红火;祈祷对方的安然快乐心情能够共享;祈祷两个人的爱情能够长久。行在这条书店与教堂之间的街市,自然而然成为祈祷的角色;眺望这条书店与教堂之间的街市;理所应当成为一首祈祷诗。

我闯进一首古韵词

河流在嬉闹

桥梁泣着

眼泪落在遗忘的船舱。

凤凰的街市真的不算太多,景区里的一条邻着河,很独特。街市上挤着旅馆和饭店,都被辅以古香古色的门面,清一色儿的古式器具,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和父亲以及他朋友们一起来的这里,男人们在晚上喝酒胡侃,女人小孩便携手出去购买些有特色的小物件。我走到桥边,轻轻坐下,卖荷包的阿婶悄声提醒:“女娃可要小心些阿,莫要一头栽下去喽,废的船硬邦邦,都堆在桥下呢。”我讪讪缩回前探的身子,她却佝偻起身子,恍然来了一句“你看这条河,流的悄悄像死了一样。我小时候最想和哥哥们一起捕鱼,等我大了,河也坏了。”我看着又浅又慢的河,起身离开了那座桥。桥的对面实在是乱,或许这座桥,也快要被淘汰了吧。回到下蹋的酒店,父亲有些喝大了,开始念念有词,他从渔人变成打工的人,不知白天桥底的废船,是不是惊醒了他心里的少时记忆。酒过三旬,梦想爬出现实的枷锁。父亲的梦想,像一杯回味悠长的眺望。我恍然回顾这条街市,又是多少渔民梦想的寄望?他们早已走出了半生,归来的时候,河流似乎如旧忆中一般喧闹,归来仍是少年梦想。望着灯火通明的街市和承载记忆的河,梦想沉浮之间,我们都成了这首古韵词的标点。

我回到这首归根作

车票在跃跳

商铺吵着

催着游子渐入梦乡

今夕何夕,青草离离。故乡三门峡,是一个实在渺小的城市;街市,也是拥挤吵闹的样子。公园路上有这么一条街市:早上是琳琅满目的早餐店,上午变成菜农卖菜一条街,下午又是服装批发市场。我捏着公交车的车票,趁早餐店未散,点了一碗胡辣汤。外地喝的要么太辣,要么太酸,千般万般不如故乡的好。我的童年,是牵着姥姥的手在蔬菜果品之间跳跃;是拉着妈妈的衣摆央求获得玩具;是和家人一起走进坚果店。诗人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却说思乡亦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回到故乡的第一个夜晚,商铺虽然吵闹,但是我却睡得更香了。又忽然想到归国的华罗庚,是不是同我一样,在故乡的第一觉,纵使再吵,也睡得安心。清晨的街市依旧吵闹,我从窗前坐起向下看,小贩忙碌的影子交错重叠,都变成这首归根之作的景物描写,故乡的阳光点缀老旧的玻璃,折射的光线点悦赏我的年少诗句。静静地让灵魂享受这次长久的归来,我对这条街市的诗意,似乎已流淌了一个世纪。归乡情怀总是诗,炽热的归属感贯穿诗篇的每一词句。

大抵每条街市都是一首诗,无论吵闹或是寂静,拥挤还是空阔,都是诗中一句。天地博大,皆可为诗。希望的祈祷,破碎的梦想和炽热的思乡,都有其独特的感伤。诗以载情,人以歌诗,我在街市里彳亍独行,街市在诗中静矗为桥段,街市如诗,情寄街市。

(指导老师:建艳朋)

【点评】小作者围绕“街市如诗”的主题,写了青岛的街市如一首祈祷诗,凤凰的街市如一首古韵词,三门峡的街市如一首归根作,很好的抓住了三个城市不同的特点:青岛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广场,凤凰的景区街市,三门峡的公园路街市,思信仰,忆发展,念乡愁。语言如诗,有文有情有味。能从平凡朴实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之美,体现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本文荣获现场决赛一等奖。

历史偷窥

姜澜(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高一)

暑假的时候,我到上海去玩,住在上海一套租的房子里。

那租来的房子,就在上海的法租界。汽车稳稳地停在路边。三伏的天气,打开车门,盛夏的热气在午后充盈了人的整个大脑,头发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鬈,像雪茄烟丝。

手足都缺氧,酸软得使不上劲来。我昏昏沉沉地抬头看这套上海老洋房,拉毛处理的墙壁使人感觉好像在抚摸一头巨大的兽。兽沉睡着,呼出巨大的历史风尘气。房子有一个大铁门,漆黑的,黑得要把我溶进去似的。它仿佛是洞察一切的眼睛,无声诉说着过去的二三事。我们走进房子——这实在是一栋极具艺术气息的房子。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那个壁炉,外面一层铜的雕花已染上铜绿,同时又混杂金属的冰冷血液,像是过去与现实的无情碰撞。

我想,这头兽是受伤的、躲匿的、无处可藏的。

就这样,我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房子里,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天气的日子里,跑到楼上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要跑到楼上去,只记得天蓝色的塑料拖鞋压在狭窄的楼梯上时,楼梯发出的细小尖叫——一种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嗓子眼里挤出来的尖叫——可

怜的声音。仿佛我每踏一步,便上上下下牵动着整座楼痛的神经。而这些神经仿佛又连着我的了。曾发生在这房子里的悲情经历和风流韵事,它们伸长了精神触角,从那一段沉积的历史中流透出来,在历史的旁观者面前,排演着荒诞滑稽的闹剧。在灰雾弥漫的走廊里,摸索着,伸向我。我顺着它们向房间里看去,一个不存在的男人正坐在床沿上抽烟,旁边是零乱的行李,他满眼血丝,眉头紧锁,突然向门外看了一眼。就在那短短的一瞬,我成为历史的偷窥者。我立即掉头走开。我走过明亮的百叶窗,走过其他租客紧闭着的房门。窗外传来几声鸟鸣,我向外望去,可是透过磨砂的玻璃窗,我什么也看不见,像是被十九世纪的鸟鸣遮

住了眼睛。

继续上楼。

啊,这房子的历史感太过强烈,我忽然分不清我是在现实里还是在梦境中了。记忆中仿佛有相仿的东西与之相撞。我靠在窗边,细细回忆起来。

我曾经去古玩市场买过两封信。是那种写信的年代的信,旧信,旧得发黄而卷边,使人联想起夏日黄昏的天空。这信,应该是以低价回收过来的,卖出去时也不贵,一大箱一大箱任你挑选。

这似乎是在出卖人们的隐私,抑或是一段浓油赤酱的历史,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偷窥欲。好奇心是认识美好事物的机遇,也是漫长痛苦的开始。

我轻轻地打开那封信,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手脚有些慌乱。

第一封信,内容大致是妻子写给丈夫的:孩子生病了,正在住院,急需钱,还有家庭琐事若干。

我略带欷歔地看完了第一封信。心中如明镜一样亮:这是一封活生生的信啊。那蓝色墨水在信纸上晕染开花,略带潦草的字迹是急切心情的最好载体,顺着笔杆一歪一斜,焦躁的思虑和颤抖的呼吸全都爬进信封里去了。凑近信纸,我甚至能感受到写信人紊乱的鼻息。

第二封则是一段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尾。“你爱我吗?”这个问题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似乎很是可笑。海誓山盟吐出一个“爱”字,红男绿女的爱情不配被写在信上。

那么,在那个时代里,他们的爱,是纯粹的吗?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简直胡闹。他们曾在佛祖面前叩首跪拜为对方祈祷,也曾小打小闹到无法收场,可最终还是迎来了爱情的死亡讣告。

那么,你问:过去和现在的区别呢?可能是开始交往的那份初心吧。

读完这两封信,我沉思良久。我偷窥了一段历史,就好像我也亲身经历过了一样。信纸

上痛苦不安的褶皱、隐忍不甘的泪痕……也让我感同身受,为他们担忧着,揪心着,痛苦着。我眼前这封信纸的颜色,将会是他们整个人生的底色。

这感觉其实很像读小说,但是跟读小说并不一样。写在纸上的,是一段真实的人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以任何原型为模板。

我越来越不安——他们是如此真实,真实到让我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的不安还在于一个地方——那些庞大的考古工程且不去管它。我所进行的历史偷窥,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无人能够回答我。旁观者如同生活在楚门的世界,由陌生人的喜怒哀乐,衍生出无数思想的浪花,白白拍死在现实的黄金沙滩上,临走退潮时还不忘留下谣言的白色卵。当虚假或真实的玫瑰色曙光照到它们身上时,它们不负责任地破壳而出,传播友好或恶意的评论。

而亲历者已远逝,他们是湖心的月影朦朦,他们的人生被偷窥着,然而仅仅是波动却无法真正地破碎。就像他们当初写出这一封封信时,永远不会猜到这封信将被一个好事的女孩阅读。也像我无意丢失一本日记本时,不知道它们会不会被人捡起,被那人珍重地、哪怕带一点好奇地偷窥着阅读一样。啊——那个人会不会对此妄加评论呢?

一个人敏感起来,隐形眼镜药水瓶子里晃荡的都是一颗颗粘在自己身上的眼珠子。

历史是雨林深处忽高忽低的藤蔓,戴着金丝眼镜的猿猴是始作俑者。而我,被不存在的叫嚣催促。像是穴居在山洞里,蕴含着一股万物生长的体味,急切的、快要喷发的偷窥的欲流,割下火漆的那一刻如同活火山喷发时流畅的欢乐。

耳边闪过蛰虫的细切尖叫和蝙蝠“棱棱”的扑扇声。

我知道——我在偷窥历史,历史也在偷窥着我。

(指导老师:陈佳)

【点评】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偷窥”的奇妙旅程,得出我们是历史的偷窥者,同时也将被历史偷窥的结论。在谋篇布局上,作者匠心独运,带领读者走进“老房子”中随景窥物,随后又触景生情,将读者带入“窥信”的回忆中,引发对历史、对远逝之物的思考,表现了作者独到的感受力。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专家赏析】

这篇文章的构思比较新奇,写了一个当代人对历史的窥探,也就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过去时代人们的生活细节。其实是三个片段,一个是租界的老房子,两个是古董摊上买到的旧书信。应该说,这样的话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不管是老房子还是老信件都是旧时最普通最真实的生活,当时身处其中的人不会想到要留着给多少年之后的陌生人“赏玩”。所以作者就有了一种“偷窥”的感觉:溜进了人家的卧室,偷看了人家的信件。其实这种窥探真正的意义乃在于,立足于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富足、与过去迥乎不同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设身处地去想象从前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感情——也许很多人会替过去的人感到遗憾,他们的生活那么艰难,他们的感情那么单调;也许有人会对旧时的人感到羡慕,他们的生活那么安静,他们的情感那么单纯。但无论如何,过去的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所以“偷窥”的人尽可以好好感受这片刻的时光穿越。当然,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很多年之后也许同样会为人所窥探,他们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文章的语言表达比较重视修辞,但是对于主体内容的描述却显得不够充分,尤其是两封信的内容叙述得不够清楚,很难让人形成完整的印象。——其实所有的人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吧,要不然,那些描写家长里短的文学作品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蒋成峰

祖国如诗

杨雨阳(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高三)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如是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延两千年,而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抒写着诗的祖国。

祖国如诗,打开历史之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上古时期开始,如梦似幻的《诗经》,常年飘荡在山水之间。船头之上,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出了情窦初开羞涩纯真的美妙;汩罗河畔,一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沉重叹息,跨越千年,伴着粽香,依然回荡在人们耳畔;一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长恨歌》道不尽开元盛世的繁华,歌舞升平的盛况;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喊出南宋义士的忠心报国之凛然浩气;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示了革命先辈的自信自强……祖国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应的诗,反映着时代的特色。祖国的发展历程,就如同一首写不完道不尽的诗篇。

祖国如诗,百年巨变,沉郁顿挫。近代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清朝腐朽的大门,打乱了泱泱大国的安宁,祖国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

鸦片的入侵,吞噬着国人的意志,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燃起的熊熊大火,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抚不平的创伤;八国联军直逼北京,辱我国颜,将中国的尊严踩在脚下;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三十万血淋淋的数字,至今刻骨铭心,仍旧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痛与恨。

所幸,我们还有中国的脊梁,是革命者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雄心壮志,是“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奋起反抗;是鲁迅先生“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家国情怀……国难当头,我们的头颅从未低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黑夜中撕开一道裂缝,迎进万丈光芒——中国共产党成立,开辟了革命新道路,书写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诗篇。

祖国如诗,雄浑宽广,潇洒豪放。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如火如荼,粮仓不再空荡,人们不再挨饿。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衣食住行不再成为人们困扰已久的问题。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中国开始以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努力融入世界,面对国际的质疑和非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认可。

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国没有屈服,没有被打倒,而是数十年如一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历了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无数科研人员一代代的奋斗,才听到那一声代表着胜利的爆炸声,才看到卫星飞上太空,让“东方红”在整个宇宙恒久回荡。中国已然成为一头唤醒的雄狮,不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向上的那一声怒吼。与英国多次的沟通谈判,中国终于接回了香港、澳门。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衰弱的中国,强健的母亲终于将儿女揽入怀抱。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的巨大力量。我们阔步迈入新时代,书写新的建设诗篇。

祖国如诗,深远辽阔,厚积薄发。如今的中国,飞速前进,新时代的追梦人不断塑造着、突破着中国奇迹。一艘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往太空,嫦娥四号登月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的前所未有。天眼的顺利竣工,让中国有了深入宇宙的“巨眼”。

新“四大发明”,成为中国的新名片。“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的高速发展,让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发展的辉煌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几代人的奋斗,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诗篇。

祖国如诗,书写着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祖国如诗,书写着风景秀丽的山河;祖国如诗,书写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颜”,在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歌颂祖国,为祖国高唱一首新时代的赞美诗!

(指导老师:王军)

【点评】

作者选择这一宏大主题,歌唱如诗的祖国,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祖国真挚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文章以“祖国如诗”为主线,以历史发展为序,采用排比、引用等修辞,以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法,在忆往昔中感受英雄人物的强大精神,在自豪中看今天的飞速发展体悟我们的责任,为新中国 70 年华诞献上了一首爱国之歌。虽然文中不同时期的历史代表人物与经典诗词的引用还不够充实、恰切,但在 120 分钟赛场上一气呵成,已经表现出了作者不凡的文化积累和文学功底,难能可贵。本文荣获现场决赛一等奖。

乘着文学的翅膀

赵艺泽(辽宁省义县高级中学高一)

人生而蒙昧,我亦如此。

今日所见的世界如此熟悉而美丽,可彼时年幼,与这世界的联系微乎其微,肉眼所见并非心中所感,心中所感也难以确切领悟,世界究竟于我为何?蒙昧而混沌的幼小灵魂,用力探寻着生而为人的意义——交织着恒久的努力与难免的失败,也伴随着模糊的钝痛与恣意的欢乐。于是,突然有一天,赫然发现,原来我将毕生所求的与这世界的联系,早已被世界以玄妙的声音应答。

是文学。

漫步于文学世界,仿佛毕生所求,皆当盈盈在握。

我的文学梦,起源于那片生养我的土地,那个小小的村庄,现代的气息并未真正改变它的气质,依旧宁静又朴拙。我总爱在春日,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上。田埂路边的打碗花、狗尾草摇曳出近乎浪漫的弧度,灿烂纯粹的阳光毫无尘滓,洗礼着山脚水边;柳梢桃瓣带着那样明艳动人的光彩,刚与人一照面就忽地闯进了心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从前摇头晃脑背下来印在脑海里的诗句一瞬间清晰起来,眼前出现鲜活明亮的春景,奇妙地在此刻与它相遇。心中是从未感知过的雀跃,原来是这样!于是,一瞬间,明白了一种心情——一个与我不同时代的诗人在此情此景面前感受过,又于此刻唤起我内心模糊的感动的那一种心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怎样的一种诗句,能够跨越漫长的时光,还会在不经意间悄悄感动一颗幼小心灵?

童年的小小村庄,暗夜里有铺天盖地的星星,散发着明晃到嚣张的亮度,天似穹庐,银河倾洒,照耀着这片美丽而沉静的土地。天地俱寂的夜晚,一家人团坐在小院里,各种奇妙

动人的故事由母亲口中悠悠传出,为我这个爱幻想的孩子开启了一场场神奇的冒险。那些间杂着勇气、善良、恐惧甚至是罪恶的传说,为我开启了一个个从未面对过的世界。“嫦娥的面庞上透着浓浓的不舍与难过,她的身躯逐渐上升,上升,渐渐变得透明。后羿再也抓不住她的手,只有那双含泪的眼睛明亮如星,深深映入他的心中……”这幅水墨般氤氲着悲哀与宁静的图景,自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起就一直深深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小小的心灵为他们的离别而感到悲伤,那份惊心动魄的美直到如今仍然不时令我魂牵梦绕。

想象长出了翅膀,开始在文学的天空飞翔。读书是我追寻文学的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书页在指尖轻轻滑过的瞬间,就是我与文学相距最近的那一刻。不知为何,年少最爱的书竟是《西游记》,妖魔鬼怪、齐天大圣、七十二变、灵霄宝殿如此种种令我幼小的心灵震颤着,期待着,渴望着。那份从心底爆发出的欢乐至今仍感记忆犹新。而每当我望向没有星辰,也没有月亮的天空,总觉得在这暗沉绝望到了极点的天空尽头,有一只遍体鳞伤的猴子,他褪去了盔甲花翎,烈焰灼心,惊雷蚀骨,天地鬼神,征伐诛谴,直至堕入无边黑暗苦苦沉寂了五百年。“大圣……何时再踏凌霄?”

我总在热切地期待着,期待他睁开金黄炽烈的双目,射出的光芒刺破重重黑暗,直抵极远极边水穷云起之所。大圣双目的光芒,也许不能为他平定一路九千波九千挫,但却斩开了我儿时蒙昧的天空,智慧与感悟在一瞬间疯狂涌入我的心智,文学的大门向我打开,前方未知的路,终于可以看见希望的光芒。

曾几何时,文学宛如天边的星辰,令我悠然神往却又那般遥不可及。但当我回顾我成长的道路,蓦然发现文学竟存在于我的一呼一吸之间,引导着我对天地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不知不觉间已然牢牢牵系了我的心。文学的温度,仿佛真的可以用手去触碰。

文学于我,不再高踞神坛。

乘着文学的翅膀,世界任我翱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