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孙晶明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实际上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资源配置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负有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任。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耕地、水和环境。适应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应该做到:一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二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三要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 因此,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机械化技术、草原改良与人工草场建设工程技术、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等将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一、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不光只是稳产、高产,更要注重于高效。环保型农业、都市农业应运而生。要满足这一点,仅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助于农业机械的帮助,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促进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化,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能延长产业链,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农机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农业机械化可提高农产品质量。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

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目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的建议

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民增收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改革和农村发展最普遍、最长远的战略突破和创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基本途径,例如农业低效、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贫困等。在产业化的诸多效应中,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许多研究者强调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一现象。例如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农民推向市场,有效地转化劳动力,提高农业的相对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产业主要由龙头企业管理,以科技兴农,建立中间市场或专业市场,扩大产业链[1]。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完整,但现有的定量研究只关注金融投资基金在工业化中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较少。鉴于此,运用相关信息,定量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找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1我国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 首先,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地区的农村居民仍处于自给自足和部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没有持续增加收入的意识。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农业商业化程度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比较多,但是售价较低,收入也不高[2]。其次,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也是限制农民收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美国农业部的有关资料可知,美国目前80%的食品消费用于产后分销、批发和零售、运输、加工等,在消费支出对粮食、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增长中,约92%是生产后农业服务的成本。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比较低,附加值得不到体现,消费者不愿意进行消费。但是我国人均GDP近年来不断上升,消费者不仅看中产品的本质,对产品体现出来的外在价值也非常关注。虽然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农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再次,农民的种植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也没有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农村信息闭塞,农民不了解市场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售卖价格较低,收入较少。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对入社的农民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农民种植市场中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在成熟后进行统一销售,提高销售价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3]。 2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类型和利益结合关系 首先,“市场+农户”模式。“市场+农户”模式中的市场不是指一般的市场,而是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是一种比较狭义的市场。市场给农户提供销售农产品的摊位,同时社区也为农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浅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近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呼声颇多,全国范围内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展开。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此举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开辟道路,具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和政治意义。 可以预见,近来惠及广大农民的一系列政策,以后还会发挥显著的积极效应,而且以往执行政策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这些政策今后更好地落实。农民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制约农民增收的非政策性因素却依然很多,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促进农民增收,先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重视“放活”政策的同时,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彻底摒弃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主人,自觉、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多重举措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一是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严格依法办事、政策公开透明,农民确权确地,保障土地收益”的原则,完成土地确权和有偿流、有序流转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深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四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五是加强不良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减轻了村级的债务负担。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本文笔者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有效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措施,进而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增产;收入;粮食产量;影响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同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鉴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化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产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农业机械化使得人均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粮食生产区推进机械化的进程,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产出率,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范围,进而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其次,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摆脱了生产和经营管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扩大了发展规模,进而推动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可见,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截止到2012年,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业进入了机械化阶段,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还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粮食产量提高,并且投入减少,这就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投入,这就解放了劳动力,进而使农民可以通过其他推经赚取更多的报酬。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种大型以及中小型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农业产量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前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增加,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仍然十分不稳定,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并未达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想实现农村全体小康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现,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建立,能够降低农民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并且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得农产品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为农民争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大有裨益。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个体产业化经营体,但影响力大、实力强的个体化企业并不多。这样不仅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并且小规模的个体化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处在低水平、低价值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很好的促进该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2.2农民素质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来看,大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会外出谋生,把致富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剩下的中老年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通常,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只能适应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需求,对高水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既缺乏规范的指导又缺乏资金的扶持。2.3合同关系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化的内在机制是比较特殊的,往往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和管理,更多的是一种利益联结的机制。当前,大多数的个体化企业并没有和农户们建立稳定的关系,这样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农民们就会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在发展产业化过程里,因为很多重点企业和农户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和农户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合同关系,因此,打击了农户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2.4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来说,因为出口创汇型重点企业不多,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不具有位置优势等问题,实现经营规模化与农民组织化水平偏低相矛盾,这时中介组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介组织具有科技和资金的支持,以及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和组织带动能力,它能够有效地联合松散的农户,让农户成为一个聚集体,逐步促进经营规模化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户都在进行分散经营,这样使得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并且很难做得更大更强。 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能力。就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而言,龙头企业所起到的带动作用和多创造的更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快速发展和壮大自身地区的龙头企业。这就需要政府方面可以通过政策的倾斜,给予全力的扶持,慢慢发展一批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有带头能力的重点企业。政府可以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和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为了吸引外商的加入,可以采取资产转让,总体出售、

(正)为什么要施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什么要施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其经营呈规模小且分散的特点,这使得农民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向,生产上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又往往使农民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同大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促使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合理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第二,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抓产业强基础重民生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文章来源:云南省保山施甸县政府网发布人:县区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3-11 8:27:15 抓产业强基础重民生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在第十一届施甸县人民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玉荣 (2009年3月1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徐鹏声县长在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结合分管工作情况,我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讲四方面的意见。 一、攻坚克难,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明显 2008年,各涉农部门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既定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及措施,立足农村实际,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突出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三农”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业增加值达6.6亿元,比上年增6%,占生产总值的38%,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实现农业总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增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8元,比上年增14.5%。 (一)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粮食基

础产业得到巩固,烤烟骨干产业和畜牧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提升,大力培育和发展蚕桑、林果、茶叶、蔬菜等后续产业,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粮油增产,粮油市场稳定安全。完成小春粮食作物播种20.4万亩,大春粮食作物种植27.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3亿公斤。油菜播种1.74万亩,产量完成282万公斤,比上年增28%。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机耕面积8.5 万亩,机收面积3万亩。 烤烟产业稳定发展。烤烟生产实现“挖潜、提质、增效”的目标,完成种植面积7.38万亩,收购烟叶21.2万担,实现交售产值14457.53万元,比上年增30%;实现烟叶税3145万元,比上年增28.8%;收购均价13.62元/公斤,比上年增20.2%,达到了烟厂、公司、烟农和政府“四满意”。 畜牧产业迅速发展。实现畜牧业产值4.6亿元,比上年增7.3%;肉类总产3.3万吨,比上年增13%;年末生猪存栏达35.6万头,比上年增11.3%;大牲畜存栏8 万头(匹),比上年增0.3%;全县范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畜牧业健康发展。 蚕桑、核桃、茶叶等后续产业发展加快,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桑园面积达3.2万亩,核桃面积达19.1万亩,茶园面积达4.1万亩;完成食用菌栽培480 万筒。 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完成12.97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工作,兑付补偿资金59.9万元;区划界定省级公益林35.16万亩。造林绿化工作顺利开展。森林防火安全有效。林政管理进一步加强,查处各类案件192起。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稳步开展。 (二)农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农村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加大了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挖掘项目整体社会效益,整合实施了片区开发、农村公路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等项目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有序推进。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7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平方公顷,改善灌溉面积6.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85万亩,改良土壤0.25万亩,解决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沼气池建设2400口。新农村试点顺利推进,确立了100个试点示范村,2008年启动建设74个,完成投资1940万元。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6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农资及综合服务社20个。扎实有效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储备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项目。 (三)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实施惠农直补“一折通”,兑现各项补助3770.8万元。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县级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213万元,比上年增33.7%;通过实施贷款贴息、小额信贷等政策,引导投入产业发展贷款33916万元,比上年增74%。各领域关注民生项目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1360万元。扶贫开发卓有成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8万元,解决了0.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1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农村低保制度顺利实施,将8809户19476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四)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强化了农业、水利、畜牧兽医、林业主管部门下属二级单位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管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基本结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截止2009年2月

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文章来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 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毕业论文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 目录

1 摘要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科学、合理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估算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并从产业化的角度推进其发展,是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政府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为研究目标,以河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为背景,利用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方法、系统工程、数据处理技术、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计算模型,对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对目前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贡献率

1、前言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农机装备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动力机具多,作业机具少,机具配套低,户均机械动力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缺少适用机具。而且产品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产品整体构造质量等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最终能使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后,他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才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优点,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广阔前景,才能投入更多资金,积极购买农机,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收促使农机手开阔眼界,解放视野,甚至是再学习技术,也促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工作业机械、加快老旧机型更新换代,与农业增效成正比的,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研究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减少人力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进行有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从国外多年的发展经验可知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能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差得很多。 现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研究:①.水稻机械化。A.插秧机械化:我国插秧机械化水平很低。现有插秧机性能仅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实际80年代的水平,性能落后,可靠性差。B.收获机械化:我国水稻机收主要靠联合收割机,机型多、品种全,有自走式、背负式、轮式、履带式、全喂入式、半喂入式和梳脱式。②耕整机械化。在我国大中小型机具并存,小型机具占主导地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未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耕作机械或其它机具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艺和农业生产的要求。③.精准农业技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利用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模型,据田间变化,对生产过程实施一整套精确定位、定量管理集成化的现代化农业。精准农业作为一项新生的技术,在我国出现

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全面提升之——农民增收 在2010年国家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农村社会长久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压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积极谋划新思路,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较同比增长近三成。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县农业还面临着较大考验,如何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长久发展是我局今后几个时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促进农民增收面临新形势 目前,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农民收入存在“增长慢、水平低、门路少、增收难”等问题。农业收入的门路少,目前仅农业收入就占总收入的50%以上,其他方面占的比重较小,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新的增收途径,存在着缺信息、缺资金等实际问题,一些农民短期内增收难度很大。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农民中表现较为突出,影响农民增收。 2、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虽然我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所应具有的基础条件相比还相差很远,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有5%

的村没有通上柏油路,17%的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没有被覆盖,8%的村没有通上自来水。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缺乏增收后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2.94%;小学文化、文盲、半文盲却占到40.3%。文化素质低,吸纳科技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农民增收发展思路与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一)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目前我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和经营技能,必须加强培训。首先,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其次,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势的农村职业教育,增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措施-最新范文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么必须要使广大农村地区都富裕起来,而要想实现农村地区的更快更好发展,那么实行农村产业化就势在必行。可以说农村产业化是一个事关我国全体农村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情,实现了农村的农业产业化,能够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而拉动我国农村的消费能力,并且还能有效提高我国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由此可以看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1前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增加,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仍然十分不稳定,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并未达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标准,要想实现农村全体小康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现,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建立,能够降低农民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并且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得农产品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为农民争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大有裨益。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个体产业化经营体,但影响力大、实力强的个体化企业并不多。这样不仅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并且小规模的个体化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处在低水平、低价值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很好的促进该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2.2农民素质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来看,大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多数会外出谋生,把致富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剩下的中老年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通常,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科技素质较差,只能适应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

(国土资发[2009]2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发[2009]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 009]1号)明确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对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明晰土地产权、规范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9]1号文件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现就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保护耕地,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一)严格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审计,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各地要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确立的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作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国土资源部已将省级政府目标考核结果,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实施计划奖惩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协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尽快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今年3月至4月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组织开展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 (二)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行永久保护。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好基本农田布局,对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行永久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要设立统一保护标志,建立公开查询系统,接受社会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外,还要设立基本农田整备区,加大区内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地类逐步退出,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 (三)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调动各方保地养地种粮的积极性。国土资源部将及时总结各地经验,配合财政部门尽快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试点,研究和建立约束和激励并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增加投入,提高基本农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对农民和农村集体管护、利用基本农田给予补贴和奖励;引导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基本农田建设;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财政转移支持力度。 二、加快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建设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制度要求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 (四)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依法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要根据法律规定,加快明确农民集体土地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推进集体土地的登记发证。对村民小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针对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投资环境;二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道路;四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农民农民增收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要“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国内通涨持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

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经过多年来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经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748元,提高至2003年的3556元,年均增长4.4%。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后,当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83亿元,人均减负率达65%。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1997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年共增加808元,年均增长4.4%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3923元,年均增长9.6%,两者相差5.2百分点。两者增量比较,前者是后者的4.9倍。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从乡镇企业及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减少,2003年农户经营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个别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烟叶,收入结构单一,万一烟叶滑坡,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增长。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农业技术没有新的突破,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品种没有更新,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新增加,但由于品质结构没有改进,优质农产品少,市场卖价低,造成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近年来,由于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业是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增收渠道窄,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家庭收入低。调研组在市区对近郊4个村11家农户进行调查。这里条件虽相对较好,但人均收入只有2570元。大田县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34个,3.07万人。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农村孩子上大中专学校,每年需支出6000元以上,还有红白喜事年支出约1500元至3000元,占农户年现金收入的20-30%。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f16591723.html,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杨小霞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1期 摘要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流通受阻,农民收益没有保障;农业比较效益低,高产穷县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脱节,利益流失严重;农业经营分散,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快。这些原因都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程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组织规模和带动能力、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明确指出:“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精神,笔者认为,当前相关部门必须坚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线,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发展粮食产业化纤营,培育和规范农村粮食市场,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工作。 1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 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实力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基地建设起到基础作用。民以食为天,我国粮食主产区首先要为全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负责,其次才是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措施应该是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