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准扶贫意义与价值

精准扶贫意义与价值

精准扶贫意义与价值

【篇一: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15-05-04 来源:减贫与发展阅读次数:8112 殷雄飞杨朝中夏智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精准扶贫”,其本质要求

是扶贫开发能够实行精确瞄准、定向打击,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实效性得到全面提升。可以说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

大创新,代表了扶贫开发未来发展方向,引领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为了客观评价我省精准扶贫的现状,研究完善支撑精准扶贫方

略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省委政策研究室将《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

耦合机制研究》列为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

zbgg201432),并委托省扶贫办负责。本报告作为课题的子项目,

在客观评价我省精准扶贫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精准扶贫存在问题、模式与支持政策。

一、走向精准扶贫的湖北探索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坚持一手抓片区攻坚、一手抓扶贫到户的“两手抓”工作思路,瞄准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一)立足于“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践行核心价值理念。2009年,在新修订的《湖北省农村扶贫条例》即将颁布实施时,

《湖北日报》记者采访省人大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张绍明同志,

问为什么修订扶贫条例,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湖北日报》沿用此语做了一个通栏的标题。这一句话,真正

体现了扶贫就是扶助穷人的本质要求,得到了省委书记李鸿忠署名

文章的推介认可,得到了老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从而成为扶贫开发一切思维和行为的总价值观、总遵循、总开关。“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

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秦巴山竹房城镇

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幕阜山区库区综合开发、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乡连片开发扶贫综合项目区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扶贫

到户等8大扶贫工程为抓手,以片区县、重点县、重点老区贫困乡镇、重点贫困村、贫困户等扶贫对象为重点,相继出台扶贫纲要、“十二五”扶贫规划,分别出台四个片区推进意见和实施规划,制订

实施加强贫困户能户建设的意见,每年以两办名义印发全省扶贫开

发工作要点,凝聚各方力量,高位引领、深层推进扶贫开发,形成

了针对各类扶贫对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为我

省扶贫开发工作走向精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证。近3年,全

省老区贫困地区区域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

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共解决约186.7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扶贫开发工作继

续走在全国前列,2012、2013年中央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考核,

我省连续两年获得a级。

全省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核

心价值理念,勇做穷人的代言人。宜昌市筹集4.35亿元资金,启动

实施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计划,开展贫困村综合治理,推动贫困人

口全面发展。恩施州以扶持特殊困难群体为实施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整合部门资金,出台特惠政策,向贫困人口提供“10个大礼包”。十

堰市组成1000支市县直单位工作队,动员10000名党员干部、

1000家企业和1000名科技特派员,按照“双包双建双带双促”的要求,进驻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各地的实践证明,只要按照“一切

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思考问题、推进改革、强化

管理,大扶贫开发格局才能真正形成,工作效果就能达到最优。(二)立足于把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找准,开展贫困建档立卡。扶

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包括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两类。贫困区域由各级

党委政府主要依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来确定,一般分片区、县(重点县和片区县)、乡(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

村等四个层次,其确定相对容易。贫困群体则由基层根据扶贫标准

来确定,而扶贫标准往往用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来衡定,由于

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群体的识别就显得十

分困难。近

5年,我省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4年,开展了三轮农村贫

困人口建档立卡,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

的对象识别方法。一是在识别的组织上,大多数地方充分发挥村级

民主评议小组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贫困人口的民主识别。要求评

议小组必须有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妇女代表、贫困户代表、残疾人

代表、一般户代表以及村“两代表一委员”,确保民主评议小组的公

信力。二是在识别的步骤上,严格按照“五步法”(一报二评三查四

审五公示)的程序,区分识别对象。群众申请为“一报”;民评小组

初评和党员群众再评为“二评”;查收入、查资产和查户情为“三查”;村民小组审、村委会审、乡镇审、县领导小组审为“四审”,初步确

定名单一榜公示、村民小组户主评议名单二榜公示、党员群众评议

名单三榜公示、乡镇审核名单四榜公示、县级审核名单五榜公示为“五公示”,做到贫困对象瞄准到户、识别到人、严防出现“关系户”、“人情户”,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三是在识别的方式上,

采取“排除法”和“比较法”。在申请对象比较多的村,评议小组提出“几不评”,将在城镇有商品房、家庭有贵重家用电器及农业机械和

有好逸恶劳、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违反计划生育等九种情况的农户

排除在外;对收入和家庭状况相近的农户,采取“五比五看”的办法,即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环境;比贫困程度,看致贫

原因,将瞒报或少报收入的农户排查出来。三轮建档立卡分别识别

出农村贫困人口670.9万人(扶贫标准为1196元)、819.61万人(扶贫标准为2010年不变价2300元)、588.53万人,为实施精准

扶贫方略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立足于推进专项扶贫项目精细管理,分类完善管理办法。我

省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粗放到精细化管理

的阵痛过程。2012年2-4月,省审计厅对29个贫困县2009-2011

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发现扶贫资金被骗取、

截留挪用、违规使用、滞留等达25995.37万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8.5%,一批违法违纪线索被移交,一批失职渎职干部被问责处理。

针对审计暴露的问题,省扶贫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扶贫开发精细

化管理”的要求,于2012年9月出台《湖北省整村推进专项扶贫项

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扶贫搬迁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

北省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项目管理试

行办法》、《湖北省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

小额贷款扶贫贴息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湖北省老区和插花贫困

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等六个办法,系统完善了专项扶

贫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六个办法契合了扶贫改革方向,是对我省扶

贫开发工作的超前谋划。这些办法体现了“下放权力”,将项目审批权、备案权下放,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市),项目备案权下放到

市(州);体现了“明确责任”,根据省《纲要》提出的“省负总责、

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通过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及流程,

进一步明确省、市(州)、县三级扶贫部门在项目管理上一些主要

环节上的职责分工;体现了“规范程序”,通过完善制度办法和流程,规范项目管理和实施行为和操作程序;体现了“强化监管”,权力下

放不等于放手不管,省、市(州)扶贫部门工作重心,由项目审批、审核,转变为重点加强项目实施监管;体现了“提高效率”,改变工

作习惯,提前时间节点,确保项目实施按备案计划如期启动实施和

完成;体现了“确保安全”,通过完善制度办法和流程,促进项目资

金管理使用安全、干部履职办事制度环境安全。六个办法尽管试行

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其积极意义已经逐步显现,它们成为推进扶

贫工作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遵循,成为检查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从2014年对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2012-2013年扶贫资金审计情况来看,违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使用偏离了贫困对象,这一方面表明,落实六个办法、增强扶贫工作的瞄准性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省扶贫工作的导向已经转向精准,向专业化扶贫、精准化扶贫、科学化扶贫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立足于保障精准扶贫方略顺利实施,强化各项措施落实。一

是加强考核促精准。2012年,我省修订完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

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将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和生活质量

的提高作为主要指标,将专项扶贫瞄准率纳入考核体系。在加强财

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的同时,2014年,我省又修订完善《财政专项

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首次将绩效考评成绩和扶贫开发进村入户率

纳入资金分配因素,权重达到30%。考核的指挥棒指向精准,各地

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也转向精准扶贫。二是加强比对促精准。从

2012年开始,我省对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与建档立卡信息库进行

比对,发现2011年扶贫搬迁、雨露计划、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人口

占比分别为74.52%、32.31%、32.92%,次年

再进行比对,发现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85.51%、49.27%、65.3%。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随着比对的开展与结果的通报,扶贫工作的精

准性有了大幅的提升。

二、我省离中央要求的精准扶贫还有多远

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以下简称25号文件),对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层涵义或三个方面的机制:(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管用的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信息联网

和动态管理机制;(2)建立健全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

接的机制;(3)建立健全针对已识别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工作落

实机制。对照中央关于建立精准扶贫三个机制的要求,我省在走向

精准上做了一些探索,但是离真正的精准扶贫差距还不小。

(一)思维行为离精准扶贫有差距。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到村到户,本质在于扶助穷人。无论是区域发展项目还是到户项目,其落脚点

应当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穷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

于对精准扶贫理解不透、认识不深,导致扶贫政策难以到达真正的

贫困户。一是认为搞精准扶贫难以显现政绩,存在可搞可不搞的想法。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搞上去了,依靠“涓滴”效应,贫困村的发展和贫困户的脱贫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往往把主要精

力和投入放在大项目和财源建设上。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政绩难显现,存在着可搞可不搞的想法,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也仅仅是停留在文

件上、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更不用说整合资源来推动贫困村

脱贫。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在一般的如春节“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二是在扶贫资金使用上,不同人存在不同想法。县上干部希望搞工业项目和财源建设;乡村

干部希望搞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条件好的家庭希望搞不分贫富共

享扶贫资金的项目;贫困家庭迫切希望提高素质和发展产业。而贫

困人口往往缺少话语权,一些干部习惯以“大多数群众要求”的名义

反映他们个人的意愿。从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上述现象在

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许多扶贫项目背离贫困人口而去,结果

是“帮助富人掏了穷人的腰包”。三是认为搞精准扶贫会增加

基层工作量,存

【篇二:精准扶贫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

李再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农村人口中,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

能否脱贫,更是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质量。全会以这样的魄力和

措施在“十三五”时期消除贫困,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也是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的生动诠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

为中心”的情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结合学

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我重点就精准扶贫与共享发展谈几点

认识和体会。

一、精准扶贫,共享发展——历史担当中的价值取向

共享,是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脱贫,是实现共享的基本条件。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我

国目前仍有7000万人口没有脱贫,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党

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把团结带领13亿人民实现全面小康

作为我们的历史担当,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

施脱贫攻坚工程,不丢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不让一个人掉队,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一个13亿人口

的大国,在“十三五”的五年中将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必将让全体中国人

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它将向世界证明:看见中国,就看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

我们不能仅仅从路径和方法的角度去看待精准扶贫,而更应该站在

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去深度思考。

第一,脱贫和共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

主义的真谛就是要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

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十

八届五中全会把占全国总人口5%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作为国家战略,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

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的人民性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价值取向。

第二,脱贫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

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消除贫困

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关切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能否在“十三五”实现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

效脱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考验。

第三,脱贫和共享,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当前,“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扶贫攻坚的重点是农村,共享发展

的难点是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7000万贫困人口主要

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

地区的人民在中国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极大

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今天他们中

的一部分人仍处于现行标准以下的贫困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地区人

民群众的小康,我们将失去第一个百年梦想成真的本质意义。解决

他们的脱贫问题,既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必然要求,更

是对我们执政党执政智慧和能力的考验,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

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四,脱贫和共享,是我们党永续执政的价值追求。来自人民、植

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续执政的价值追求。党为什么能够

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因为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并始终为他们

谋取福祉。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党带领人

民“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劳苦大众,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梦

想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富起来的梦想追求;今天,我们党将带领7000万贫困群

众“脱贫困、奔小康”,全体中国人民将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去

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的复兴梦想,走向强起来的明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

中体现,是我们党永恒的执政价值追求。

二、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

消除贫困、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我们党始终

为之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县、市、省、中央工作40多年,

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他花最多的精力抓扶贫脱贫,形成

了“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一系列重要扶贫思想,并提

出“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

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四个切实”(切实落

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

层组织)“四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扶贫思想,丰富和

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扶贫理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

事业中,没有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就谈不上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要实现7000万人口的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第一,扶智——增强自信。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地方贫困,思想不能贫困;物质

贫困,精神不能贫困。如何做到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最重要的

有四点:一是理想信念不能贫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

政治灵魂和精神动力。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丰富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坚守

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二是民生情怀不能贫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扶

贫脱困是最大的民生。必须以贫困不除、愧对人民,群众不富、寝

食难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宗旨、改善民生。三是发展思路不能

贫困。发展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必须围绕五大发展

新理念,提升谋发展、抓发展的能力,结合实际锁定目标、找准路径,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让贫困群众在加快发展中摆脱贫困。四是凝心聚力意识不能贫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善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凝

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困难、摆脱贫困。

第二,聚焦——定向发力。五年时间确保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每年需要脱贫1000多万,如果不聚焦到每一户,这个目标就难以实现。我们必须按照“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四个一批”的要求,坚持

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把扶贫对象、扶贫措施、脱贫时限明确到

7000万贫困人口的一家一户,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坚决防止用平

均数代替大多数,确保每一户贫困群众到2020年精准实现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

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一家一户地摸清贫困

底数,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途径,制定帮扶措施。二要解决“怎

么扶”的问题。坚持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培育富民产业、改善

基础设施、实施生态移民、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公共服务、提升能

力素质“六大工程”为支撑,突出教育、医疗、产业、就业、公共服

务等重点,推动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从“授人

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提升扶贫工作的

科学性、精准性和公平性。三要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充分发挥我

们党的政治优势,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亲自抓,发

挥好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构建政府、社会、群众整体联动、同轴运转的精准扶贫新格局。

第三,改革——激发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实施精准扶贫,既要通过投

入解决外部发展条件问题,又要通过改革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2014年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按照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目标要求,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全市推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把城乡各种资源要素整

合到产业平台上来,有效解决了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

散问题,推动了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两年来,每年以100万亩的速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共有31.99万亩集体土地、18.1

万亩“四荒地”、38.72万平方米水面、3450平方米房屋入股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股权收益消除集体经济“空壳

村”413个,“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15.3%;吸引8.9万户31万农民通过入股变为股民,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2014年实现2.8万户10万贫困人口脱贫,今年还将有10万

人以上脱贫,确保到2018年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三变”改革,创新

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贫困群众

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活了农村发展内

生动力,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建强了基层组织,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的“三农”思想和“内源扶贫”思想在

西部山区的成功实践,是一条以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发展新路。

三、精准扶贫,共享发展——需要决战决胜的三力迸发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扶贫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如果输掉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就

输掉了、利益就输掉了,党的承诺、信誉、形象就输掉了。所以必

须决战决胜,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把宏伟蓝图变为共享

现实。

第一,强化决战决胜的担当力。贫困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精准扶贫既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能否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

的责任和使命,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硬不硬的试金石。担当,就是要有战则必胜的信心。既要认清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

巨大挑战,又要把握好面临的重大机遇,找准工作定位,把握工作

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对标对表、挂图作战,

确保决战决胜。担当,就是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是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要真正沉得下去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与老百姓一块过、一块干、一块苦,知道群众想什么、盼

什么、需要我们干什么,谋在关键处、扶在点子上,增强扶贫的精

准度,让群众在精准扶贫中摆脱贫困、享有更多获得感。担当,就

是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把工作当事业,不把工作当饭碗,既要

立足当前抓发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又要着眼未来打基础,

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多做工作,做

到敢闯敢试敢创新、敢破敢立敢改革。

第二,强化决战决胜的执行力。决战决胜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必

须以执行力作保障,决不能做“有想法没办法”,“忠心耿耿、不知咋整”的干部。要提升干部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干部创新发展能力教育

培训,推动干部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束缚,树立起“大发展小困难、小

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观念,让创新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贯穿到精准扶贫的方方面面。要提升干部协调发展能力。着力培养

干部统筹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提升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精神文明与物质

文明协调发展的能力,培养建设一支“有激情、想干事,有办法、会

干事,作风硬、干成事”的扶贫攻坚干部队伍。要提升干部开放发展

的能力。发展需要开放,精准扶贫更要开放。要着力提升干部开放

意识、开放思维,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模式,引导社会组织、

企业、贫困群体多元主体参与扶贫,构建起大扶贫大决战的格局。

第三,强化决战决胜的凝聚力。凝心聚力、合力攻坚,集中力量办

大事,既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决战决胜精准扶贫的现实需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行动。发挥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上下总动员,列出时间表,立下

军令状,下好任务书,打好“攻坚战”。坚持多管齐下、统筹推进。

统筹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生态移民、危房改造等各种政策要素,“握拳出击”,集中投入。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创业与

就业结合起来,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抓当前、又抓长远,夯实

扶贫基础、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如果将全面小康比作一幅壮美的画卷,民生就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共享则是最温暖的主题。我们既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追

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未来,也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

化发展,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奏响“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时代乐章。

【篇三: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4 年1 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2014 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

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

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

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2014 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

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

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 万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

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有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

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

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

越扶越穷。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

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

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

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二、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扶贫工作很难

做到“精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扶贫对象界定模糊,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

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三)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

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

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三、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

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

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

困扶贫。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明确工作对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首先就

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

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有

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

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

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发生作用,避

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

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

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成立帮扶对子,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像习总书记一样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将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

另一方面,改变扶贫资金投放形式,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转变为致富奖励、银行贷款贴息或是生产保险金等多种形式,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

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缺技术的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问题;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