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李伯谦/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国刚教授好,同学们好:

清华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之一,去年9月22日我曾有幸应李学勤教授之邀在清华做过一次演讲,题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这次张国刚教授要我在他主持的学术史课程上讲一次,我就拿“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作为讲演的题目吧!

我们讲“考古学”,首先便要把“考古学”的概念弄清楚。“考古学”是指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也通俗的称为“锄头考古学”,“锄头考古学”这个词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讲的。所谓“锄头考古学”就是要到田野去,通过调查、发掘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来研究历史和其他各种问题的一门学问。然而这种学问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在欧洲首先兴起的。当然,在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和这门学问有关的古物学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在春秋的时候,陈国有人挖出一块现在看来是动物的化石,一块骨头就装了一车,觉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是防风氏的骨头。孔子讲的当然不对,但是其中有一点道理是对的: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东西。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心目当中,就知道埋在地下的东西,它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尽管解释可能不对。到汉代就更不用讲了,地下常有古物出土,譬如说下了一场大雨,在河旁边冲出来一个铜鼎,或冲出其他铜器,地方官觉得这是祥瑞的征兆,赶快献给皇帝,皇帝就特别高兴,大家知道,汉武帝有个年号叫“元鼎”,为什么叫“元鼎”呢?就是因为在现在的山西汾河旁边,下大雨冲出来一个鼎,然后就被献给汉武帝,汉武帝特别高兴,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于是就把年号改了,叫“元鼎”。汉代以后不断有古代的文物出土,到了宋代,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叫“金石学”,“金”是指铜器,“石”是指碑刻,当时,达官贵人都以收藏三代铜器、访求碑刻为时尚,出现了许多著录、研究铜器、碑刻的著作。其中收藏铜器、玉器比较著名的是吕大临的《考古图》,著录碑刻比较著名的有赵明诚《金石录》。赵明诚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到了清代达到了高潮,清代出版了很多很多关于金石学的著作,比如说由乾隆皇帝御簒的《西清古鉴》几大部,《宁寿鉴古》几大部,《西清续鉴》甲、乙编几大部等等非常重要的著作。金石学有两个特点:首先,只有士大夫才有能力有财力收集这些文物;第二,是士大夫们关在书斋里的学问,士大夫们是不到野外去的。所以我们说,现代意义上的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这种考古学,不是从金石学自然演变过来的。它的来源在欧洲,是从欧洲逐渐传过来的。考古学是十九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法国、德国、北欧这些国家兴起的,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地质学、生物学的发展逐步产生的,工业革命需要修铁路、建工厂,需要到处进行建设,于是就出土很多东西,怎么来解

释它们?考古学这种学问就应运而生了。现代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地层学——简单地说,地层学就是越埋在下面的东西年代越早,越靠上的年代越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要按照器物堆积的层次来划分它们年代的先后,这是从地质学借鉴过来的;另一个是类型学,比如说挖出很多器物,要把它们分类,怎么分类呢?人们便借鉴了生物学的分类的方法。所以说,现代考古学是借鉴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的。

那么,这门学问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下面我们便要讲讲“现代考古学的传入”。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说,现代考古学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的。那么,考古学为什么会传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接受这门学问呢?首先,我们便要考察考古学传入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在新文化运动整个大的气候之下,在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古史辨”的思潮,即对以前的古史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分辨清楚。在当时,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思想特别活跃,他们接受了进步的西方现代史学思想,他们志同道合,常常以文献记载的古史真伪为题聚在一起讨论,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股“疑古”的思潮。当时最有名的领袖人物是顾颉刚,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中国传统古史体系进行了彻底破坏。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古史传统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就是人们心目当中的中国古史体系,这个观念的形成,司马迁的《史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其中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等,那么这样的古史体系究竟是对还是不对,可以说两千多年来没有人提出怀疑,虽然从明代到清代开始有人提出一些疑问,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维持着这样一个系统。到了“古史辨”派,这一传统被打破了,顾颉刚提出中国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那么,什么是“层累地造成的”的呢?他说,时代越靠后,对早期的历史,讲得越清楚,把历史拉得越长,这怎么可能呢?他认为这是后人一层一层叠加上去的,因而是靠不住的。顾颉刚受他的老师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影响很大。当时胡适很年轻,从美国回来讲哲学。在这之前,北大讲哲学史的是很有名的教授陈汉章,他讲中国哲学史是从尧舜一直讲下来,胡适不是这么讲的,他是从西周时期的《诗经》开始讲,这些年轻学生和他的观点很相近,所以胡适对他们非常支持,钱玄同也是一个疑古派,他的笔名就叫做“疑古玄同”,《古史辨》第二册的题词就是他写的。1926年,他们把从1922年开始关于古史的讨论的文章编辑成书,到1947年一共出了七册,在学术界造成极大冲击。特别是《古史辨》第一册,特别是顾颉刚写的序言,在当时学术界可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把原来传统的思想来了个彻底的破坏。旧的古史体系靠不住了,那么中国还有没有悠久的历史呢?当然大家就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人便主张要走考古学之路。也是古史辨派的很有名的教授李玄伯在1924年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刊登在《现

代评论》一卷三期上,他说,看来传统的古史体系是靠不住了,“所以要想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我们只有走考古学之路,通过地下的发掘,挖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够证明我们的历史对还是不对。不久顾颉刚便在《现代评论》一卷十期上回应了一篇文章,说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走考古学之路“确是极正当的方法”。顾颉刚曾有一个重新整理中国古史的计划,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和重新出土的东西整理一遍,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胡适也说,现在看来研究商代的历史必须学习甲骨文,不懂甲骨文,商代历史就研究不了。胡适讲话是很绝对的,他确曾说过“东周以上无史”,但我觉得他讲这个话本意并不是说东周以上没有历史,而是说现在我们知道的东周以上的历史是靠不住的,必须重新进行研究。这就是现代考古学最初传入的背景。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之下,西方兴起的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就很快传入了中国。

那么,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察:1.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是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安特生是当时北洋政府的矿业顾问,是地质学家,因为经常在外面跑,所以会碰到一些古代遗迹,于是,他的兴趣就逐步转向了考古学,他利用学到的地质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中国各地进行调查,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他还到过甘肃、青海等很多地方,包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的发掘也是他提的建议;2.最早在中国考古的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外国人,其中有些是学者,有些是探险家,有些则是盗窃文物的。这对于中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刺激很大,他们决心要搞我们自己的考古学。因此在1926年的时候,刚刚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国的李济先生就到了山西的西阴村进行发掘,所以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做的田野工作是从李济先生开始的,所以李济先生被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是清华大学的骄傲,我之所以说清华大学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是因为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创始人就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知道清华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其实,李济先生如果早回国几年,早到清华任教,也应当是导师之一;3.紧接着,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在1928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由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任中研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的傅斯年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聘请了李济先生任考古组的组长,当年就去了河南安阳小屯村做发掘,中国从此有了考古发掘的专门学术机构,并且是清一色的中国学者,所以我也把它作为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现在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阶段。

我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从1928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有以下两个特点:

1.这个阶段是中国考古学起步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考古是围绕着重建中国上古史这样一个主题来开展工作的。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大家知道,这是有前提

的,当时旧的古史体系破坏了,要建立新的上古史体系,大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看法,要走考古学之路。所以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就是为了回答商代史靠得住还是靠不住,商朝究竟有没有的问题。所以这个时期是围绕着重建上古史来进行考古发掘的。殷墟发掘出土很多东西,但最主要的是四大项:第一大项是宫殿宗庙基址,发现了几十座;第二大项是商王的陵墓;第三项是甲骨文;第四项是青铜器。殷墟发掘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是最辉煌的时候,殷墟共作了十五次发掘,刚才我说的四大发现都是这十五次中发掘的成果。

2.作为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及运用。这个时期是考古学的初步发展阶段,理论、方法都在逐步摸索。作为现代考古学方法的两大支柱地层学和类型学是如何传入中国并走向成熟的呢?在地层学方面,是梁思永先生1931年发掘殷墟的时候,在后冈发现了“三叠层”(最下面一层是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中间一层是以黑陶为特征的河南龙山文化,最上面一层是灰陶文化,即商时期的殷文化)。后冈“三叠层”的发现对于中国考古学来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济先生刚到殷墟的时候是20公分一层、20公分一层往下挖的,这当然也是讲层次,不过这个层次是发掘者人为的,但是到梁思永先生时候改进了,他按照土质、土色来划分,这才是真正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是按照自然走向,按照土质、土色来分层的话,在高低不平的地方很可能将早期的东西当成晚期的东西来对待了,所以说这是了不起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考古界对地层学方法运用的成熟。梁思永先生也是清华的骄傲,梁思永先生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先生的二公子,他被清华派到哈佛大学学习考古是梁启超先生的主意。类型学成熟的标志是苏秉琦先生在1948年发表的《瓦鬲的研究》。苏秉琦先生供职于北平研究院,是土生土长的考古专家,他在30年代就在陕西宝鸡一带做考古发掘工作,也是为了重建上古史这个主题。他对出土的瓦鬲作了很细致的类型学研究,他提出“类、型、式”的概念,认为同样是鬲,但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同一类中又有不同形态的鬲,叫做“型”,每一个型又有自己演变的规律,其早晚不同就叫做“式”。通过“类”、“型”、“式”的划分,就把器物发展、演变纳入了类型学的体系中,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的类型学都是从《瓦鬲的研究》这篇文章中发展出来的。

这个阶段真正做工作只是前十年不到的时间,除了发掘殷墟,还有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在山东城子崖、日照两城镇、河南永城造律台、浚县辛村、大赍店等地的发掘和北平研究院在宝鸡斗鸡台的发掘。从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的8年抗战和随后的国内战争期间,考古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一些零星的小规模的发掘。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85年。这个阶段总的特征是田野工作广泛开展,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日臻成熟普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处进行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数量比以前

增加很多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也真正进入了成熟期。关于这个时期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古工作主要配合基本建设进行,不同地区的重要发现,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起源和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论”观点开始提出挑战。因为到处都在进行基本建设,过去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考古发掘,时间长了,大家觉得不同地区有区别,所以在这个时期对过去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和文明起源的“一元论”观点开始提出了挑战。

2.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日臻成熟。其标志是夏鼐先生在1959年《考古》上发表的《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我们发掘可以出土很多文物,陶器、铜器、骨器、玉器等等,这些文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过去大家只是有时代的概念和质料的概念,并没有文化的概念。后来英国的考古学家柴尔德开始提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不过他这个文化概念非常广泛。把这种文化概念介绍到中国的,是夏鼐先生,他的《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非常重要。他认为,要定名一个考古学文化,根据什么呢?根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共同特征的遗物、遗跡的总和,这就是考古学上的“文化”,而这种考古学“文化”的背后常常是和特定的“族”,或者叫做“人们共同体”相对应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对规范中国发掘出来的遗迹的定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夏鼐先生也是清华的骄傲,他也是清华选送到英国留学的,在英国学习考古学。还在清华上学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殷墟的发掘,从英国留学回来以后,先在浙江大学,后来就到了北京,到了考古研究所,他长期任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后来任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及社科院副院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三室主任的苏秉琦先生连续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和《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两篇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他的两个得意门生俞伟超和张忠培写了长篇后记,系统介绍了苏秉琦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建设上的贡献。在出土了很多东西的情况之下,必然需要探索一些理论问题,以上这些都是根据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上的进步。在这个时期,可以说,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真正成熟了,并且开始普及使更多的人可以掌握了。

在这个时期,除了考古学理论、方法上的成熟,需要特别提出来说一说的是14C测年技术的引进,那么什么是14C测年技术呢?其原理是这样的;生物体例如人、植物、动物等在活着的时候,它所含的14C元素和大气中含的14C元素处在一种平衡状态,而一旦生物体死亡了,它含的14C元素就要逐步衰减。根据测定,大约5730年衰减一半。这样,就可依据测出的已死亡的生物体中残存的14C元素的量计算出其死亡的年代。这个方法是一个叫利比(W·F·Libby)的美国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发明的。1955年夏鼐先生首先将其介绍到中

国,并在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先建立实验室,1972年就公布了第一批测量数据。以后,北京大学等单位也相继有了这样的设备。正是14C测年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及其应用于中国考古学研究,才使得中国考古的年代学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将过去只根据层位推定出相对年代一下子提高到可通过14C测定求出绝对年代。

像前一个阶段一样,在第二阶段的后期,由于“文革”十年动乱,考古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些重要发现,例如马王堆汉墓、盘龙城商城、清江吴城商城等。但总的看是一个畸形发展的时期。至于利用考古发现搞大批判,“批林批孔”,更是把严肃的科学工作庸俗化了,是对科学工作极大的干扰。

第三个阶段从1985年到现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进一步扩大,新的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探讨空前热烈。从考古学学科建设的角度考察,应该说1984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华人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考古学专题六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考古学专题六讲》于198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现在在中国考古学界运用已经比较普通的聚落形态考古方法就是从那时才介绍进来的。我们说张光直是架起中、外考古学交流桥梁的第一人,一点也不为过。他不仅自己带头,还有计划地介绍了多位世界级的考古学者相继来华讲学。其后,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著的《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多部介绍国外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译著出版,最新的当为200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合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巨著,和张光直的《考古学专题六讲》一起成了年青的中国考古学者和历史考古专业学生如饥似渴的学习的对象。一方面是从国外引进来的理论、方法的启发,一方面是中国自己丰富的考古实践提出来的需要总结上升为理论的要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考古学家也不断在考古学理论、方法探讨方面贡献出了自己的成果。1989年文物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玉柱的《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原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的《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原吉林大学考古系教授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张忠培有关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俞伟超的《考古学是什么》,199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关于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章汇编而成的《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而我们看到的最新有关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著作则是去年刚刚出版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淳的《考古学理论》一书。随着与国外交流的扩大,理论、方法探讨的活跃,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野外考古调查、发掘,还是室内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已成为考古工作者普遍追求的方向。

2.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成为发展的趋势。应该说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现代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的初期,考古学是非常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在殷墟发掘的时候,除了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还有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参加。但后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考古学却走上了自我封闭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大大改观,在这个时期,除了现代测年技术,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考古勘探、食性分析、物质结构与成份分析,DNA分析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这样,无论是考古信息的获取、考古信息的解读都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3.考古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等成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主题。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自1982年苏秉琦先生发表文章以来,各科研单位、大学考古专业围绕此课题作了大量工作,现在应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已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从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开始,已经提出来了,成为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建立之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1985年夏鼐先生出版《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开启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的新高潮,苏秉琦、李学勤、张光直、田昌五、石兴邦、安志敏、邹衡、严文明、吴汝祚、张忠培、李伯谦等均先后撰文加入了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讨论,1989年、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中国文明起源问题,199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2001年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又适时的先后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公元前2500年---1500年中原地区社会形态研究”课题。

以上我们讲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可见从1928年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后,是曲曲折折地发展的,但总的趋势发展得非常快,这和大量的田野工作分不开,同时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成果很多,我只能择要而谈。

1.发现了成系列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人类化石标本和数百处遗址,勾划出了从直立人到现代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提出了现代人起源的“区域渐进”学说。

在以前,大家只知道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现在一说起中国发现的古人类,例如元谋人、兰田人、郧县人、和县人、南京人、金牛山人、丁村人、大荔人、长阳人等等,许多人都知道。这些重要发现,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不管在学术观点上有多么不同,但谁都不能忽视中国这块土地。

2.建立起了中国上古史的基本框架。在经过“古史辨”以后,夏商周的历史到底可靠不可靠,大家头脑里打了个问号,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学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不敢说绝对解决,因为关于夏代存在与否,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靠不住的,还是有分歧。我们认为,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是靠得住的。为什么说靠得住?我们可以用大量的研究成果来说明。首先,从商代历史的研究来看,从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发掘,到1937年共进行了十五次发掘,新中国建立以后,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因为原中央研究院主要迁到台湾,考古组组长李济先生也带着很重要的研究骨干到了台湾,因此在1950年就成立了新的考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郑振铎,再后来是尹达(刘耀)、夏鼐。从殷墟发掘开始,通过刚才所讲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发现(商王宫殿、商王陵墓、甲骨文和青铜器等)证实了殷墟就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的所在地。根据文献记载,商汤建国以后经过五次迁都,有五次迁都就必然会有六个都城,那么最后一个都城找到了,前面几个都城有没有,大家就很自然地追索这个问题。1955年在郑州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城,在现在郑州的南关外这个地方发现了二里岗遗址,我们知道郑州发现的这个城不得了,四面有城墙,每面约1700到1800多米长,专家们基本同意邹衡先生的观点,这就是商朝第一个王商汤所建立的国都—亳。1983年在河南偃师也发现一个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究竟哪个是国都,学术界有很大分歧。现在的主流观点是,这两个城是同时的,按照我的看法,先建的是郑州商城,立稳脚跟以后,然后往西攻伐夏桀都城,夏桀都城就是偃师二里头,以后我们会提到。商灭夏,攻下夏的都城之后,又在偃师造了一个商城,这就是文献上讲的“西亳”。在郑州西北四十多华里后来发现一处小双桥商代遗址,郑州大学的陈旭教授考证应是商王仲丁所迁的隞都。“隞”又叫“嚣”。从考古学年代来推定,它比郑州商城稍晚,正好在第二个都城的阶段,我同意这个意见。中丁迁“隞”之后,时间不长河亶甲又迁到“相”,又隔了两代至祖乙又迁到了“邢”。那么“相”在什么地方呢?很多人认为是在安阳,可是在殷墟发掘出土了很多甲骨文,证明这是殷墟所在之后,因而“相”在安阳的观点就被否定掉了。然而,前几年在殷墟北面洹水北岸发掘出了一个城,其规模有四百万平方米,每面城墙长两千多米,是迄今发现的商朝最大的一个城址,城内还发现了多处大型宫殿基址。我支持洹北商城是河亶甲迁都的“相”的意见,因为“相”这个名称在隋唐以前就有,所以说这是“相”所在地应该是可靠的。后来祖乙迁到了“邢”,“邢”就是现在的邢台,我想将来很有可能在那里也发现一个城。之后是南庚迁“奄”,“奄”在什么地方,文献讲是在曲阜,不过曲阜没有找到任何可以和都城规模相称的遗址。然后就是盘庚迁“殷”。有了这样一系列的考古工作,我们说商代的历史是可信的,再也没有可以怀疑的了。

商朝的历史确定之后,我们便会很自然地追溯夏朝的历史。《史记·夏本纪》记载,夏

朝有十四代十七个王,而且都有名字,那么这段历史究竟可靠不可靠?1959年科学院考古所的徐炳昶先生带着年轻的助手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地进行调查时,在现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当时徐先生推测可能是商汤所建的西亳,后来经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应是夏朝最后一个都城斟。这里还要说到王城崗发现的龙山时代古城,王城岗是河南登封的一个村子,当地老乡传说这是一个王城,先后经过几次挖掘,先发现一个小城,后来又发现一个大城,研究证明这就是文献所记载的“禹居阳城”的“阳城”所在地,从时间上来讲,它和二里头遗址是一早一晚。从这些遗址来看,夏王朝的存在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我们讲的是商朝的历史和夏朝的历史。至于周代的历史,更不是虚无的了。史籍记载的周原在现陕西扶风和岐山一带,传说是周人起家的地方,北平研究院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在这里调查,1949年以后在这里做了一些考古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76年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陕西考古所等几个单位联合进行的发掘,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发现了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后来又出土了周人的甲骨文。近几年北大和陕西考古所、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又发现了很多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和一些新的甲骨文。大家知道,最近周公庙的发掘被炒得很热,周公庙是在现在的岐山县,其到周原的直线距离是二十七、八公里,原来它没有被划入周原的范围之内。那里传说是周公的采邑所在地,唐代时在那里建了一个很大的庙来祭祀周公,周公庙这个地名就是这么来的。2003年12月份,北大的同学在那里实习,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夯土墙,而且捡到了几片甲骨文,于是2004年春天便又去到那里做工作,探出10个带有4个墓道的大墓,至于是周王的墓还是周公家族的墓还在讨论,因为其规模没有商王陵那么大,但不管怎么说,墓主享用了王一级的待遇。同时还新发现了七八十片周人刻字的甲骨文,原来发现的夯土墙,经解剖是陵区的围墙,所以周公庙很值得重视。就在去年(2004年)在周公庙的西边凤翔县又发现了很大的西周时期的城,在那里发现的陶水管上刻有数字卦辞。总之,周人历史的探索现在是非常热的。把这些工作综合起来看,可以证实周人确实像文献记载的那样是在周原这个地方兴起的,我这里说的周原是包括周公庙的大的“周原”的概念。周人曾经受到周围少数民族的压迫,有一支迁徙到戎狄里面,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迁到了周原,脱离了少数民族的包围圈,在那里自己发展起来了。到了文王时期,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于是便争夺霸主地位,向东伐商。商周关係问题是学术界很关注的一个课题,从现在看,周人在灭商之前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文化,已经有了甲骨文,并且可能在历法上同商人有所不同。周人灭商后定都在镐京(即西安),并在今洛阳建立成周,作为东都,这些也都通过考古工作一一得到证实了。其他封国的考古工作,例如,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发现了燕国始封的燕都城址和燕侯墓葬,在山西曲沃发现了晋国从燮父至晋文侯共9代晋国国君及其夫人的墓地,在河南三门峡发现了虢国国君墓地和都城,在山东临淄、曲阜发现了东周时

期的齐、鲁都城,在湖北江陵纪南城发现了楚国的都城,在安徽寿县发现了蔡侯墓群等等,也一一证实这些封国是可靠的了。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工作,我们可以说,夏商周的历史是真实的,司马迁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是基本可靠的,不能再怀疑了。

3.建立起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为六大块,有的认为可以分为九大块。至于早期青铜时代,分的区块更多更复杂,我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一书中讲得很多,有兴趣可参考。这些不同的区块之间都有自己发展演变的系统,它们之间慢慢地通过冲撞而融合到一起,所以说这个框架的搭建就为探讨文明和国家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总之,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一元的,可以分为许多区块,每个区块都有自己发展的传统,即使在每个区块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的文明因素也是逐渐产生的,也并不像以前所想象的那样,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周围,而是不同的地区都有文明的因素产生,这可以说是“多元的”,只不过经过一个阶段以后,中原地区才后来居上,将周围的文化慢慢吸收进来,这个过程大体上是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也就是传说中的尧虞舜时期,到夏商周,才真正融合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一体的”。学者们得出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元一体”的新的论断,是以大量考古材料为依据的,经得起考验的,这可以说是很重大的进展。

4.证实了苏秉琦先生所讲的“古国—方国(王国)—帝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演进的三大形态。古国大体上就是文献上讲的距今5500年到4500年这个阶段,或叫“万邦”阶段,这个时期,不同地区出现了各自的文化中心。比如说辽西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出现了大型的贵族祭坛、塚墓、神庙;与此相类似,是浙江的良渚文化,这个时期贵族和平民已经开始分化,同样发现了大型祭坛、坟山、大墓,出现了掌握祭祀权力的宗教集团。这个时期宗教势力是很强的,这是以神权为主的阶段,具有由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政体特征。从公元前4500年开始,逐步进入王国阶段,神权降到了第二位,以军权为支撑的王权上升到了第一位,其标志便是在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个面积为280万平方米的城,城的南部被圈起,那里是贵族的墓葬区,墓葬中有玉器和小铜器等,在其不远,还发现了当时观测太阳运行规律的夯土建筑基址,呈大半圆形,分三层,最上一层有10个夯土柱子,每个柱子之间有20公分左右的间隙,从这些间隙中可观测判断太阳运行的规律,这和历法的起源密切相关,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正好是文献中所讲的“尧都平阳”的“平阳”所在地的范围,故而很多学者写文章认为这便是尧都,是陶唐氏部落的中心。这个时期宗教色彩不是很浓厚了,而以军权为支撑的王权突出出来了,当时贵族墓葬的殉葬品有玉钺,这便是王权的象征。王国阶段包括夏商周三代,延续的时间也很长,直到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之前都可以称

为王国阶段。从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是帝国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行政体制。

关于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当然还有很多,比如秦汉及其以后许多都城遗址、王侯墓葬、铸铜、炼铁、烧制瓷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发现等等,它们对于丰富那一阶段的考古、历史内容提供了重要证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时间关係,我们不能细说了。

最后,我们讲第四个问题:考古学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主要讲以下六个方面:

1.理论方法的探讨将更加活跃;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考古实践总结提炼出理论、方法将逐渐成为主流。

2.自然科学手段将进一步融入考古调查和发掘当中,成为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常常有人问考古学是什么样的科学,过去我们说考古学是人文科学,因为其目的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社会,但是它所使用的一系列的理论、方法,许多都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必然在考古学中有所反映,比如分子生物学现在已应用于鉴别古代的人骨,对于种族的研究有非常大的推进。新时期的考古学是个什么样子,很难说,总之,其应该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糅合在一起的学问,不能将自然科学视为考古学的附庸;

3.考古学研究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最初主要研究文化的早晚,后来到划分文化区系,考古学的研究似乎就到此为止了。其实不然,考古学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文化的早、晚、分区,研究文明的起源和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发展的状况,还可以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人们与环境如何互动等,考古学研究的领域应该进一步有所拓展;

4.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进一步加强。考古学和历史学本来就是一家,现在学科将其分得太细了,所以考古学应该回归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也应该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应该进一步融合。

5.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关係将日益密切。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不能再生的,挖掉了,毁坏了,它就不存在了。因为考古工作者不能只考虑发掘,更应该考虑如何保护,做到既有利于考古研究也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6.考古学将进一步从少数专家的学问走向社会大众,成为人民群众自我教育,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加强人文修养的教材。

这些方面我认为应该是考古学今后发展的大致趋势和方向。

因为时间关係,只能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勾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可能也有不确切甚或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根据2005年月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贾宇同学的笔录修改而成)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doc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发掘历程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4] 通过考古,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对西汉海昏侯墓实施一个大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现在这个方位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人们不禁要问,公元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几百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张仲立表示,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15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棺进入清理阶段,主棺将整体打包至附近实验室,多证据指向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5]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经历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可以运用哪类发掘作为社会进步分期的历史标准 A.遗址的周边环境 B.遗址动植物残留 C.发掘的人类遗骸 D.人类使用的工具2、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亚述的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它位于今天的 A.印度 B.中国 C.伊拉克 D.埃及 3、帕特农神庙是雅典灿烂古文明的历史见证,它建成于下列时间轴的哪一阶段 前xx年前1100年前800年前500年前330年 A B C D 4、对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A.两者始终处于对立状况 B.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 C.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D.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 5、公元745年,唐玄宗下诏:“波斯经教,出自大秦(罗马),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诏书中所提到的“经教”属于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6、“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主张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7、公元前后,在下图中这条要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分别为 A.西汉和古罗马帝国 B.唐朝和天竺 C.西汉和古希腊 D.元朝和意大利 8、当我国处于右图所示的历史时期时,西欧社会正处于 A.希腊“古典时代” B.罗马共和国时期 C.即将步入中世纪 D.文艺复兴时期 9、历史上某些时期,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被称为“大变革”。下列叙述中不能称为“大变 革”的是 A.商周之际,属国变为封国 B.三国时代,统一走向分裂 C.春秋战国,分封变为郡县 D.清末民初,专制变为共和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曾说:“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此语可以评价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2、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重视边疆的管理,其中康熙帝在哪一地区建树相对较少 A.西藏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13、“文明是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14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史艺术、科学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文明)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房龙《人类的故事》)这一时期文明进步的成就包括 A.城市复兴、科学兴起 B.启蒙运动、英国革命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D.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 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

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田野考古学_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 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 40年代,夏鼐在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 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摘要: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关键词:考古学,定义,研究的意义,中国近代考古学 这学期,我选择了考古与文物赏析这门选修课,一学期的学习,或许没能改变我们什么,但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接触到了考古学,也让我们领略了很多有趣好玩的古代的文物,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考古的知识。考古学广泛而又精深,其意义也极其深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解析版 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有整体史观。该题通过“小国寡民”这一切入点考察中西方的古代文明。 【精讲精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 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 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答案: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 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 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 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 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可以方便 地得出D项。 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 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 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

近代我国百年(1840_1949)革命探索历程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 9.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45-1949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详细如下: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2019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12.图6为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侯马市发掘的春秋晚期玉片,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①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②能够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③为研究春秋时期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14.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7 图8 图9 A.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B.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16.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17.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8.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9.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20.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B.程序法定原则C.契约自由原则D.公平正义原则 21.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下面由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 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 nm ark) —书足足早了11 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 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 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 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