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

一、中介语研究概说

(一)什么是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

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第二语言初学者由于不具备目的语基本的话语能力,此时谈不上中介语的产生。相反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者如能达到熟练运用目的语的程度,这时中介语也不会产生了。因此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材料储备不足,语法知识掌握有限时,去编制话语或应付交际时才会产生,它实质上是学习者在一定心理活动、思维活动方式作用下的学习成果的表现。国外学者对中介语的不同解释,可以大体概括为三种模式。(详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A.规则组合模式(Selinker,1972),Selinker认为中介语系统是由不同心理过程生成规则而构成的。它包括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训练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五个方面。

B."渗透"模式(Adjemian,1976),Adjemian认为渗透是双向的,它包括母语对中介语的渗透,同时也包括目的语规则泛化时对中介语的渗透。

C.参数设置模式(White,1983),他把中介语的产生过程看作是各种参数相继重设的过程。

这三种模式都是外国学者从中介语产生的不同角度而概括总结出的。目前在理论界对中介语的成因尚未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中介语系统是可变的而不是静止的。

2.中介语的特点

目前对中介语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不同学者对中介语的特点也持不同观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中介语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l)不稳定性。从"渐近系统连续体"这个说法可以看出,中介语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2)可渗透性。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来自母语的渗透性,是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果,来自目的语的渗透则是对已学过的目的语规则或形式过渡泛化的结果。(3)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这是中介语相对稳定性的一个表现,它一方面表现为中介语在总体上很难达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尤其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石化现象尤其突出。(4)反复性。中介语在逐步地向目的语靠近,但

这种运动轨迹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反复的,曲折的。它主要表现为纠正的偏误重新有规律地出现。

二、中介语研究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启示

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认知过程,通过中介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第二语言以及他们在语言使用时采用的策略。

1.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要适当

以前,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从一开始就以目的语的标准要求学生,希望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与目的语一致。根据中介语理论,学生的外语是介于其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的发展,变化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应根据这些规律看待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判断他们的语言变异有哪些是自由的、任意的,哪些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教师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进程。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成人认知结构的特点)安排教学

认知结构概括地说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成人的认知结构有别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少年儿童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主要是学校的系统学习,而成人的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成人的社会活动使其认知结构更加丰富多样。因此这种认知结构对成人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习者会借助有益的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但同时成人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语言知识也会起消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成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由于成人抽象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占主导地位,成人能够容易地概括和总结第二语言规则,并利用这些规则来提高习得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但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进行不正确的归纳总结并加以运用的话,就会阻碍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方面的特点,提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中介语的健康发展。

3.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复现

中介语本身是一动态系统,它还具有不稳定和反复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要不断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以避免回复性。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学习者才会逐渐靠近目的语。

针对成人逻辑分析能力强,而记忆力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相对较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新知识的反复循环巩固和操练,以加深理解与记忆。

4.要认识到中介语出现的必然性

在成人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学习初期,当学习者还没有习得足够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时,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母语相似的表达法,并利用这种中介语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介语出现的必然性,不必强行纠正,否则会阻碍正常思维,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也不必小题大做。

二、中介语的石化问题

石化,也有人称之为化石化、僵化。石化是指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发展到某个阶段后就停滞不前了,甚至有些与目标语相悖的规则和项目在其中介语系统中固定下来,怎么改也改不掉了。

Selinker(1972)认为,二语学习者也许有95%的人不能最终达到目标语的水平,即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能到达其连续体的终点。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僵化。过渡语的僵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近20年来,不少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其中Lamendella(1978)认为过渡语僵化主要有两大原因:内因与外因。

1.内因

解释石化的内因主要有“语言习得机制”论及学习者交际策略说。“语言习得机制”论者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管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将外部输入的语言知识通过普通语法内化而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但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曰“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就自然消失。按照这一说法,大约12岁以后的成人几乎不可能习得二语(外语)。换句话说,12岁以后的成人的过渡语在达到目标语之前就会僵化。许多语言学家对此说法持有异议。Krashen(1985)认为青春期之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并未消失,成年人仍可习得二语。Lenneberg(1967)认为,成年人有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这种“潜在的语言结构”可以被“激活”(reactivated)而使学习者将普遍语法转变为目标语语法结构。那么怎么看这个问题?许多成人习得二语成功的事实表明,即使过了青春期,学习者仍然可以习得二语,只是比较幼小的儿童习得二语时困难会更大一些。但困难的大小并非完全是年龄因素的影响,而是其它因素,诸如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等决定的。

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而导致其过渡语僵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当二语学习者在与本族语者进行交际时意识到某些错误并不影响思想的表达,而且本族语者只要求能听懂其意思而不苛求他们过渡语语法的正确性。这样学习者就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际就没有必要发展其过渡语,因而导致过渡语停滞不前,而最后造成僵化。这种情况往往在学习者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之后而使过渡语错误僵化。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有些二语学习者在得到消极的评价或受到批评之后而产生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导致过渡语僵化的内因之一。例如,有的外语教师在纠正学生发音时不经意地说,“你怎么老是发不好这个音。”一句简短的评语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她放弃努力,因而导致了某个不正确的发音的僵化。

当然,二语学习者过渡语僵化还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有关。学习策略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策略的失败多半导致僵化的产生。例如,学习汉语时,重动句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写作、表达时就采取回避策略,即汉语该用后重动句的地方却以两个简单句取而代之。由于学生运用重动句的频率很低而容易致使其中介语中重动句方面的错误石化。

2外因

过渡语僵化现象外因说,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心理的影响。外因说的代表性理论是Schumann的文化迁移(或文化适应)模式。研究表明,如果二语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目标语的文化差异较大,有些学习者就产生一种警戒心理,从而与其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更有甚者,有些人总以自己的本土文化为参照系来衡量目标语文化的优劣。当他们学习目标语或与本族语者交往遇到异文化的冲击时,他们拒绝接受反映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这往往造成学习者过渡语的僵化。

比如学习德语的一些华人,不喜欢德国人,因此这种文化上的抵触,造成了对德语语言的抵触。有些学生,对德语的长句很抵触,觉得太麻烦,太复杂,因此尽量不用这种句子。这是造成他们中介语石化的主要原因。

中介语僵化的另一种外因是训练迁移。在国外学习过汉语的留学生来中国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这在我国一些边缘、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中特别突出。由于缺少语言实验室设备,缺少受过正规训练的外语教师,初学外语的学生只能模仿那些发音不准的教师的语音。经初中三年的模仿,不正确的发音被稳定下来,即形成语音僵化。

小结:

中介语及其僵化的研究使我们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学习者语言的发展过程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个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勿庸置疑,这个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中介语理论是流动的、无定形的、经常变化的和混合的新思想。

2)我们知道,好的理论应该很好地对数据适合、与有关的系统表述一致、预告是清楚的、给人们的启迪是丰富的。中介语理论产生了许多关于L2的有意义的研究和思考,这样它只是在最后一点上恰当的,而在其他准则方面我们还很难说这个理论是恰当的。由于没有清楚的和可以测试的预告,我们还不知道中介语理论是否可以使我们更加领悟SLA过程。

虽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中介语”是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个术语,但中介语的许多问题我们都还没有搞清楚。要使中介语理论更科学,更经得起验证,在教学中起到更大作用,我认为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去研究或者证实的东西。比如:

1.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语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这方面,过渡语及其僵化的研究还很粗略。若要使中介语理论真正指导语言教学,我们还得对影响习得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的、深入的研究。

2.中介语的构成有其发展过程,我们还缺乏详尽的研究,了解还很不够。研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什么东西、什么地点、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变化。

3.对中介语中各种各样的变化的结果需要认真地研究,这种研究既要包括那些错误的规则也应该包括那些正确的规则,并在这种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来搞清楚不同阶段中介语的规则系统及中介语发展的脉胳。

4.很多对中介语形成的理论模式都讲到了UG和语言迁移对中介语形成的影响,但是我们尚没有关于UG和语言迁移怎样相互作用,与其他过程怎样作用创造过渡语语法的一般理论。5.过渡语的化石化是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呈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对造成石化的解释还太原则,特别是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实验工作,特别是要做大量的纵向研究,虽然纵向研究是非常难做的,但是只有在大量的纵向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找出石化的原因,搞清楚石化的过程。

既不能采取不问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态度,也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该对错误的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要看是整体性偏误还是局部性偏误,是口语中的偏误还是书面语中的偏误,以区别轻重缓急;同时还要看偏误发生的场合,对语言形式操练中的偏误,不论是语音的、词汇的还是语法的,都要及时进行纠正;在进行交际性练习时,要避免当场纠误,可以记下来,需要纠正的事后纠正。

第四章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能否成功地习得第二语言,由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通常被概括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本章主要讨论外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教材中的讨论分为两大部分:①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②语言输入及交流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所处的社会阶层、民族同一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他们对目标语的态度和兴趣,会影响他们获得的语言输入的质和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只是概略地来看一下,我们重点要讨论的是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没有输入,学习者没有东西可加工,自然也就无法产生语言输出(即运用二语)。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多种多样,这些输入的质和量都将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另外,习得者运用二语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也将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先来简略地谈谈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习得者在学习进度,语言能力的类型(如会话能力或读写能力)以及最终取得的语言熟练程度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这些差异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如语言天份、学习策略、个性等决定的,部分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

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它一些因素发挥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者态度。

学习者态度学习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对操目的语者的态度;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对学习目的语的社会价值的态度;对目的语的特别用途(如商业、旅游用途等)的态度;对自我作为本族文化成员的态度。

这些态度影响个体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反过来,个体第二语言习得所取得的成绩又影响其态度。积极的态度导致成功,成功反过来加强了积极的态度。同样,消极的态度会因缺乏成功而越发消极。

影响学习者态度的社会因素有很多,最值得注意的有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民族。

一、年龄

那么年龄对学习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时间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是最好的年龄?Chambers和Trudgid从社会语言的角度认为:学习者过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将不可能习得操目的语者的口音;超过了15岁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者,在语法能力上也达不到在低年龄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者所达到的水平。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是因为低龄儿童容易接受外在的语言形式,没有伙伴圈的压力与影响,没有形成本族语言文化的定势,这个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青少年拒绝或讨厌学习第二语言,甚至有些成年人移居国外而外语也从感情上拒绝学习所在国语言,而一个小孩到了国外很快就能习得该国语言。

那么,是不是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外语?很多国家外语教学下放到小学、幼儿园教育中。但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合格的师资,二是有合适的语言环境。

二、性别

男女在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时表现一样吗?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操同一母语的男性、女性在两个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女性比男性善操标准语言,更多地使用体面语言,而男性更多地使用非标准语言;女性对新的语言形式很敏感,并容易使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一旦意识到新的变化,又很容易抛弃已经使用的形式,但男性对新的变化形式不敏感,一旦开始使用这些形式,又不容易摒弃他们。这两点都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擅长第二语言习得。

Burstall 1975年对6000名英国小学儿童从8岁起学法语的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女孩子们在所有的法语测试中都比男孩子们考得好。Boyle 1987年对香港中国大学生学英语的研究,发现在英语能力测试中女学生比男学生成绩要好,并且男女差别很明显。

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

三、社会阶层或称社会地位

社会阶层通常以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衡量,一般分为下层,劳动阶层,低中产阶层和高中产阶层。下层社会一般与失业有关,劳动阶层指受教育不高的低收入者,中产阶层指受过较高教育的,有较强劳动技能的高薪阶层。Burstall 1975年、1979年以英国中小学生学法语为研究对象,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法语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通常要比来自下层和劳动阶层的儿童法语成绩要好。当然,这和学习态度也有关系。来自劳动阶层的孩子通常到了初中二年级就放弃了学法语,而来自中产阶层的儿童则有

更多的可能性继续学下去。其它一些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也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孩子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孩子在学习上成功。

我们国家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四、民族

研究表明,民族意识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广泛的影响,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距离”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距离。两种文化之间距离越大,第二语言学起来就越难,掌握的程度就越低。为什么民族会影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效果?

这是因为民族会影响到学习者对本族语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那些对本民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都抱有积极态度的人,他们在保留第一语言的同时,第二语言也有很大的提高。但那些以第二语言代替第一语言,对本民族文化抱有消极态度的人,想同化到第二语言中的人,他们既掌握不好母语,并失去了一些业已习得的母语能力,也提不高第二语言的能力。对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都抱有消极态度的人,同样两种语言都学不到家。

当然,这四种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说年龄、性别、社会阶层与民族意识就决定第二语言能力,但他们与社会条件和学习态度是相联系的。这些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习环境,因此任何的结论都必须谨慎对待。

五、社会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分为“自然习得环境”与“教育环境”。

自然习得环境指习得者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习得目的语,如:在工作场所,在家里,在国际会议上,在商务会晤中等。

教育环境指人为设计的环境多指学校课堂。

但将两者绝对的划分开来也是很难的。有的人是在自然习得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有的人可能是在教育环境中学会的,但有很多人是经历两种状况掌握第二语言的。

你认为自然习得环境和教育环境(或者说课堂学习环境)那个更高效?

人们普遍认为,在自然习得环境中比在教育环境中能取得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为什么?前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非正式的习得,后者是在有意识状态中的正式的学习,前者强调社会意义的交流,后者强调学科知识即脱离了具体语境的知识体系的掌握。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者并不排除有意地寻找机会练习他们已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学生,也可以不要求他们把语言当成学科知识去对待。教育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谁优谁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

第二节语言输入与交流与二语习得

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始终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在语言输入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问题上,出现过种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心灵主义则认为语言输入的有限作用是激活语言习得机制,语言习得机制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

不少研究者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对目标语不断地提出假设,并需要在使用语言中不断地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正或调节。在这一点上,单纯靠理解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学习者不能或者没有尝试着去使用语言,用语言去进行交流,即进行语言输出,他们就很难有机会检验自己对目标语所作的各种假设。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反馈(如对方是否理解,是否反问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积极意义,对语言习得而言,它是对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

一、Krashen的输入假说

该假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不具有意义。同样,如果语言材料太难,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目前的语言知识,它对语言习得也不具有意义。例如,一篇上千字的课文中有上百个生词的话,学生就无法读下去,对他的语言发展也不会有任何意义。

Krashen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这样,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为什么具有“i+1”特征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才有帮助?

Krasherl认为语言习得机制不仅对母语习得发挥作用,也对第二语言习得发挥作用。语言输入的作用就在于"激活"这种机制。而激活的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具有i+1特征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i与下一个发展阶段i+1之间有一个"缺口",或者说"距离",这个缺口是靠语言环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学习者以往的经验来弥补的。krashen(1985)认为:1)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不是教会的,只有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输入来提高语言能力,他们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口语能力。2)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学习者就能自动地获得必要的语法。语言教师不必刻意地去教。语言发展自然途径中的下一个语言结构,只要学生能接受到足够数量的可理解的输入,这些结构就能自动获得。这就是说,语言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以促进语言习得。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将语言输入简化,以便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并使他们对这种交际产生兴趣。

2)课堂教学应当为学习者进入自然环境习得语言作好准备。课堂教学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最终进入社会习得语言提供帮助,因此,提高他们的交际对话能力意义重大。从这点出发,Krashen认为最受益于课堂教学的是初学者。

3)教师应当设法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只有当学生感到轻松,具有自信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从而发挥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促进语言习得。如果教师过于"逼迫"学生使用他们还没有能力运用的语言,学生的语言学习只会受到阻碍。

4)语法教学应该限制在简单的语言规则上。语法教学的价值是有限的,它只能有助于丰富学习系统的知识,而不能丰富习得系统的知识。对大部分学习者来说,复杂的语言规则是不可能通过语法教学而掌握的,它们是"不可学的"。我们可以把语法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学习,但是不应当把这一点与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混为一谈。

5)当课堂上语言交际活动的目的是"语言习得"时,应当避免纠正学生的错误,错误的纠正对语言习得不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然而,在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错误的纠正有助于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语言规则,但是从整体上说,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习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避免过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

Krashen的输入假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有一结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第二语言习得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有哪些?这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2.语言输入是不是只有可理解性输入一种?比如,是不是应该有不可理解的输入?是不是应该有负面语据(如改错),是不是应该有元语言输入?

3.语言输入的量的问题。(参见《语言习得最低言语输入量及其测量》)

4.语言输入的频率的问题。

5.语言输出和语言习得的关系怎么样?

第五章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

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论和语言学界“乔姆斯基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对影响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的内在因素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模式。比如像乔姆斯基关于“普遍语法”和”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说,科德(S.P.Coder)的“内在大纲”假说,塞林克的“中介语”假说,克拉申的“监控模式”假说等,都试图对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因素给出理论上解释。这些理论的提出和由此引起的讨论,在揭示第二活言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因素方面开阔了人们的思路。

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80年代语言学理论和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出观了一些重大突破,这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认知科学也开始渗透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

80年代,Chomsky首先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一理论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人们除了对Chomsky理论的主导思想表现出很大兴趣以外,同时也对他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概括地说.背遍语法理论不仅仅是一个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个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除了这些恒定不变的语言原则以外,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还包含一些语言参数(Parameters).而这些参数的值一般足处于待定状态的,大多数参数只有两个值,个别的有两个以上的值。各种语言之间核心部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参数值的变化上。头脑中语言参数的值是通过人们对语言的接触来确定的;一个成年人的母语语言知识包括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以及各种语言不同的参数值。

1.普遍语法作为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沦包含了一个叫做“语言习得装置”的东西.然而他却没有对这一装置的内部结构做任何解释。而普遍语法理论的长处恰恰是对这个“黑匣子”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解释.昔遍语法是一个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个语言习得理论,它对向大脑输入的语言信息,大脑中的语言习得装置,以及由语言习得装置处理输入语言后在大脑中所产生的语法都作了解释;普照遍语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普遍的语言原则以及参数,而不是用具体的规则来解释语言习得。

“语言原则参数”理论并不是要对人类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做出解释,这一理沦的重点是要对人类语言共有的核心部分进行研究和解释。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Chomsky 为“外围部分”。这些外围部分与核心部分的语言原则和参数无并直接联系。人类语言之间核心部分的相互下同局限在参数允许的范围之内.以名词短语中X-bar原则为例,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要么采用“中心词在首”,要么采用“中心词在尾”的值。

那么人是怎样学习第一语言的呢?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就有一定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就是人类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这也是婴儿出生后听处的最初语言状态。人类要学习的只是各种语言参数的不同值和具体语言的外围部分,以及具体语言的词汇。当然,婴儿最初的语言并不会直接反映出其头脑中固有的语言原则,这是因为婴儿刚开始讲话时,由于受某些生理等方面的限制,一句话只有一个词或几个词;婴儿学习语言的一个任务是为其头脑中固有的话言参数定值,婴儿要对输入到他头脑中的语言

信息做出判断,判断他所要学的这种语言的参数采用什么值。比如.他要判断在他父母的讲话中,中心词是在首位还是在尾部.也就是说,一个参数的”闸”是向左扳还是向右扳,是由输入的语言信息决定的;婴儿头脑中的“最初语言状态”适用于人类任何语言,不论将一个婴儿放在哪种语言环境中、他都能够掌握那种语言。

人类大脑中有天生的语言知识,人们常用以下几个现象来支这一观点:

1)虽然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一套复杂的规则体系,但是每一个正常儿童最终都能掌握。而儿童最终掌握的这套复杂的语法体系并非都是从他听接触的语言材料中得来的;细心的母亲常常会惊奇地说,“瞧,这孩子从哪儿学来的这句话?”这说明,儿童的语言知识与其输入的语言信息之间的差额便是人类大脑中固有的。

2)一些语言实验证明.虽然儿童在学习第一语言时有时会犯语言错误,但是这些错误都是普遍语法所允许的,只不过这些错误不符合所学语言的参数罢了。我们可从举一个汉语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幼儿想要表达”大黑狗是宝宝的”,他也许会这样说:“大黑狗的,是宝宝的”,但是他却不会犯如下这样的错误,说成“是狗大黑宝宝的”.那么是什么在控制着儿童治言错误的范围呢?是什么在保证儿童不使用所谓的“野语法”呢’Chomsky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普遍语法。

3)几乎所有的成年人就其母语来讲都具备基本相同的语能,几乎听有正常的儿重都能在非常接近的时间内掌握其第一语言.是什么促使人们有如此一致的语言能力?是什么使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儿童能在如此接近的时间里掌握其第一语言呢?Chomsky提供的答案还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普遍语法。

2.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起

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普遍语法理沦为基础,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研究,已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著名学者Vivian Cook在评论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时说,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巳成为近几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另一位著名学者Rod Ellis认为,用昔遍语法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框架,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多少年来它第一次将语言学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真正地结合起来。在过去的近10年里,第二浯言习得研究学者以普遍语法为基础,围绕着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以下这些问题上,即:成年人在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如果再学习第二语言.普遍语法是否仍然会起作用?在第一语言习得中已经确定了的参数值,在学习第二语言中能否根据第二语言进行参数值再确定?就这些问题,人们利用不同的语言参数对不同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有的学者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和水平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分别进行实验调查,利用统计学分析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参数值的再确定做出推断。有的学者对固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进行长时间的眼踪调查,找出其第二语言的发展规律,还有的学者对第一语言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同时研究,找出其语言发展的异同.

这些研究结果向人们提供的答案是不一致的:有的实验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根据所接触的第二语言对语言参数值进行再确定,而有的实验结果则否定了这一观点;还有的实验显示,某些语言参数值的再确定取决于其它参数值的再确定,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些参数值根据第二语言再确定之后,其它一些参数值才可以重新确定。有的实验还表明某些参数值是永远无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重新确定的。

Trahey 和White 调查了二语课堂上所提供的大量正面输入是否导致参数的重新设定。受试者是本族语为法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法语里,副词可置于动词及其宾语之间,即可用SV AO 语序。例如,法语的语序可以是Mary takes usually the metro,而正确的英语句子是Mary usually takes the metro。实验者发现:经过两个星期的课堂训练之后,尽管受试者正确使用

英语语序的情况显著增加,但英语句子出现SV AO 错误语序的情况却未见减少。

第二个实验来自White 的一项有关反身代词约束的二语习得研究。实验受试者包括11名本族语为日语的英语学习者。在日语里,对应于英语句子(1)中反身代词herself 的日语代词跟英语相同,仅指主语Mary。在句(2)中,英语反身代词限指宾语从句中的Susan。日语反身代词却可超越宾语从句的范围,既可指Mary也可指Susan。在句(3)中,英语的反身代词可指nurse 或patient,但日语只能指nurse。实验者试图通过教学训练,了解本族语为日语的受试者是否把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限制在宾语从句内。经过4 周的教学训练,给受试者提供正面数据,结果发现:训练无助于改善对反身代词约束范围的理解。

(1)Maryi blamed herselfi.

(2)*Maryi thought that Susan blamed herselfi.

(3)The nurse asked the patienti about herselfi.

White 的研究表明:正面数据不足以帮助二语习得者克服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误。实验结果说明:母语的影响十分顽固,不易清除;正面数据虽有助于习得二语结构,但要消除母语的影响却非常困难。换言之,正面数据虽可帮助儿童激活参数的设定,但对二语参数设定的作用却要大打折扣。这至少说明二语习得跟母语习得在利用正面数据方面有所不同。

那些对“重新定值”持否定态度的人,除了用实验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以外,还利用以下现象来表明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

A.正常儿童都能成功地掌握其第一语言。而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成功率极低,完全成功的人几乎不存在。有实验表明,即便那些能够非常自如地使用第二语言的人,他对第二语言的语感仍然与操母语者不同。

B.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不成功者是普遍的.而在第一语言学习者中,成功者则是普遍的? c.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中,成年人会受到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儿童学习第一语言则不爱这些因素的影响;

D.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即便年龄、学习时间、环境等都是相同的,学习者在进步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差距。而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时,即使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之间的进步也相差不大。

为什么同一个人能掌握第一语言,却不能掌握第二语言呢?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大脑中支配第一语吾习得和支配第二语言习得的功能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儿童等一语言刁得靠的是大脑中的语言功能体系,也就是普遍屠法体系,因此,儿童能够本能地、毫不费力地学习第一语言。人过了青春发育期之后,大脑中的左脑与右脑产生了具体的分工,人的大脑中负责推理、思维的功能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成年人学习笫二话言时,在他们的大脑中起作用的不再是语言功能体系,而是大脑中的推理、思维功能体系。也就是说,成年人像解数学题,或者像解决一般生活问题那样来学习第二语言。因此,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是需要努力和思维的。

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参数值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无法再确定,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然在起作用,参数值的再确定是可能的。除了引用一些实验结果以外,这些学耆还列举了以下这些现象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A.如同第一语言习得一样,虽然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犯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但这些错误都是在普遍语法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没有实验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会使用“野语法”为什么,答案是普遍语法。

B.另外,许多实验显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知识并非全部来自他们听到和看到的语言材料,有些知识也不可能从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中获得。那么这些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答案还是普遍语法?

关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报告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究 沈锐1,黄薇2 (1.红河学院教育技术系2.红河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XX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探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主要思路以及具体实现方法,重点介绍了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加工方法以及语料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并阐明了该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料库;中介语;汉语教学 语料库是指按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收集的语言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立的电子资料库。本文所述汉语中介语料库是基于语言学中中介语理论设计与实施的。中介语是心理语言学中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模式,其将语言学习者置于观察中心,去研究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迁移的各种动态表现。中介语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发展至今,虽然时间并不长,但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无论是进行中介语研究还是使用中介语理论进行第二语言教学都需要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因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整理语料变得十分迫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建设和使用母语非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语料数据库,可以收集不同背景和不同学习阶段外国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书面语和用文字转写的口语语料,并对语料属性、词汇、语法等单位进行计算机处理,以实现对各种条件和要求下的语料数据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可以为研究母语非汉语学生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提供大量的各种单项的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因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课题,由于语料库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限于人力物力条件,本文讨论的是中

小规模的语料库。 一、需求分析和框架设计 语料库建设不能盲目进行,首先要进行调研,对语料库的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半自动化的语料库构建是目前语料库建设的主流技术,目的是在确保语料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工参与的比例,增加自动化程度,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质量可靠、可扩充、成本低,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征和研究他们汉语习得过程的语料库。依照软件工程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主要是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以及辅助母语非汉语学生自学,因此主要注重以上二类服务对象的应用需求,确保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对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以及教材的编写提供持续支持。基于以上要求,在对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思路及框架做了总体考虑,基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介语语料库为专门用途语料库,主要目的为研究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而设计制作的。 2、中介语现象存在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书面语料及口语语料中,由于口语语料的收集、分析和标注都较为困难,因此在建库的第一阶段只考虑收录书面语料,这有利于语料库的快速建设与使用。 3、语料标注的加工标准使用中科院计算所汉语词性标记集V3.0。 二、语料收集与加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摘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至今还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起步较晚,如果把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4)作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开端,至今还不到10年,而且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笔者认为,中介语研究对语言学习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大力提倡,也值得花大工夫去做。本文关于中介语研究的一些想法是根据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和我国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前状况提出来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能为汉语中介语研究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干扰;中介语理论;学英语;目的语;学习汉语;外国人;语音偏误;语调;语言系统;教师;

目录 引言 (3) 一中介语研究的意义 (4) 二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研究任何问题 (4) (一)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 (4) (二)揭示汉语中介语约发展规律 (4) 1、汉语习得的阶段性 (5) 2、汉语习得的条件 (5) 3、汉语中介语发展的群体特征 (5) (三)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 (6) 三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方法和旅略 (6) (一)研究方法 (6) 1、观察 (6) 2、实脸 (6) 3、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分析 (6)

5、描写 (6) (二)研究策略 (7) 1、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 (7) 2、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 (7) 9参考文献 9致谢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 引言 有人说过,语言教学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怎么教要由教什么来决定,即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这说明怎么教不但要由教什么来决定,而且要由其他因素来决定。在其他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怎么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研究怎么学就是揭示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不限于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它们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为了集中研究语言学习规律,就需要专门开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 研究语言学习理论必须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现入手语言学习和习得既是 一种生理过程又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是心理过程,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揭示语言学习和习得的心理过程。但是现阶段还没有一种测量这种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所以只能 通过研究学生的语言表现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来进行推测。 针对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不足,国外于60年代末提出的中介语理给

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组织师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我校为配合每年的全国创新大赛,每年先组织全校性的创新大赛,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参加区级科技创新大赛,最后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市级、省级创新大赛。由于自身实力不够,未能有作品入选全国创新大赛,但我校每年组织老师观摩,提升科技辅导老师的自身功力。 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有一个主题不变,那就是创新活动。或学生创新作品展示,或老师作品展示;有时我们围绕当年九月份的全国科技创新周活动主题开展活动;有时我们围绕三月份的全国气象日开展活动;有时围绕着如何预防地震开展活动;有时我们围绕着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开展活动;有时开展“百名科普专家进校园讲科普活动” 如科大教授孙立广教授的《两极归来看两极》讲座;丰富的科技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我校学生享受美妙的精神大餐。 为更好灌输创新意识,校长积极动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寒暑假作业。即每年的寒暑假创新“金点子”活动,至今已经举行两年,为创新意识的培养起了一个很好的厚积薄发的作用。学校将学生的“创新金点子”的部分作品装订成册,成了我校一道独特的创新之景。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为更好将创新意识根植学生心中,根植老师心中,还是校长运用其智慧想到将校园环境尽量布置成创新氛围,为此,将教室走廊上的伟人画换成了学生每年获奖的创新作品,行走在走廊上,印入眼帘的是创新作品,行走在走廊上,印入眼帘的是学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产生冲动,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我也要创新。这几年我校的创新作品虽然获奖层次不是很高,但参加人数却不断增加,这与我校不断营造创新氛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成果收获。几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我校一路探索一路收获:学校先后成功地组织了“合肥之水”夏令营、“生态科技”夏令营、XX年科技夏令营、英国夏令营、日本夏令营,夏令营归来的日子里,科技兴趣组的同学们递交了生物类科技论文一百多篇,如《蚯蚓有眼睛吗?》、《跳舞草“跳舞”的秘密》、《沼虾的特别特征》、《蚂蚁》、《枯叶蝶》等等;在合肥市科技创新各届大赛中,陆云龙同学的旋转式牙膏,谢蒙辰、陈禾同学的科技论文《甲醛的绿色客星》、李衎同学的《人民币灭菌的新方法》、柴路同学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科技创新总结

花蕊吐绿换新枝 2016年度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2016年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督办下,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到科技创新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与技能高考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节约、环保、创新、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本着节省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活动。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历时7个月,收集了47件有效作品,评选出了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在本届活动中,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我校科技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本届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思想,加强创新教育工作 学校成立文体科技活动室,把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何振丽副校长负责,由文体科技活动室牵头组织各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制定了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开展相应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力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推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 二、超前思维,追求时代教育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职阶段,既是学生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时期,又是基础知识的成厚积淀时期。教育教学质量是任何时候任何学校的生命线。我们提倡的质量不是时间加汗水的产物,而是科学的方法加科学的管理的质量。既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又要看学生学习期间能力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特别注重的个性张扬和特长的发展,提倡学生在动中学、用中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身心健康、素质高雅全面的中职生。学校举办了“科技活动周”。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组织机构,精心组织,认真培训,学生的科技热情高涨。这无疑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是体现新时期教育有力举措。 三、专题讲座引然科技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刘定海副校长《我爱发明我要发明我能发明》专题讲座,提高了师生对科技活动认识,激发了储存在师生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覃征老师的《科技创新实例及创新方向浅论》、李运芳老师的《科技创新小制作选题原则和捕获创科技创新中的美术作品新点的技巧》、魏未老师的《科技创新中的美术作品》、王溶老师的《科技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使师生近距离的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教师对科技活动认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英语论文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陶虹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石化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石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石化不再是最初所假定的一个庞大的概念,而是二语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停滞,所以对石化现象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合适的。对石化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及更新。本文拟从不同时期对石化的定义及石化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作些探讨,以求对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石化;石化概念;最终习得;稳定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076-03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中。石化是语言学家Selinker 在1972年中介语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石化被不断的定义、扩展、诠释。二语习得中的很多基本问题都用石化这一概念中的不同方式分析、研究。 一、石化定义的发展 (一)Selinker对石化定义的阐释 Selinker在研究中观察到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不能到达本族语者的能力,并结合Weinreich(1953)的永久性语法影响(permanent grammatical influence)以及Nemser1971)的永久性中间系统及次系统(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s and subsystems)的基础上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介语》中

首次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但是Selinker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所以自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 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1972年Selinker指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材料之下的机制,学习者有意识地保存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育量的影响。他对石化的定义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978年Selinker Lamendella 把石化定义为:二语学习者所习得的目的语结构中所有层面规则和语篇规则之前的中介语学习的永久性停止(permanent cessation),不管学习者有多棒的语言能力,多好的学习机会,多大的学习动机和多强的目的语文化适应能力。石化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语者的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以及语篇领域。在此定义中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扩大了石化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并且减弱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对石化的改变,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 1992年Selinker指出中介语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虽然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由

中介语语料库与汉语教学研究

中介语语料库与汉语教学研究 什么是汉语中介语 早期的和后期的(早期受行为主义影响,语言学家通过对比发现差异,预测可能有的错误,从而指定大纲) 早期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取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语言习得涉及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过程。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首先在理论导向上实现了所谓“教学中心”的观点向“学习中心”的观点的根本转变。 中介语理论把目光转向学习者特有的语言系统,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并列的系统来考察。也就是说,中介语研究不仅要考察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还要考察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考察学习者自身及习得过程,这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 目前中介语研究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在研究方法上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不能进行重复性的研究;(2)在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进行解释时,没有考虑到足够的相关材料;(3)只在单一的情景运用单一的方法收集中介语语料;(4)收集数据的方法不恰当;(5)在假设检验的研究中满足于对逸闻趣事的材料进行分析,缺乏定量分析;(6)在实验研究中或获得基线数据时,收集数据的手段可靠。 有关中介语的研究 王建勤《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中介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彭利贞《论中介语的语篇层次》,《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 中介语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算起,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中介语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4年鲁健冀《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研究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由于中介语理论的引进不够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中介语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 近年来中介语研究的进展表现之一是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在汉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介语

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

?刘范刘雨林刘洪利曹丽华

本章结构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三个关于中介语的基本假设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王建勤对基本内容的概括 与早期研究的关系 后续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主要内容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 早期中介语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中介语语用研究

?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早期中介语理论提出与发展的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兴盛,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对比分析一统天下 6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面临严重挑战【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1967年,Corder发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与Selinker于1972年发表 的《中介语》被视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开端、学科建立的标志—— P17】,将研究对象转到学习者身上 偏误分析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仅用观察到得偏误去推测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难免以偏概全。 Selinker(1972), Corder(1967,1971)以及Nemser(1971)几乎在同一时 间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这三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 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旧行为主义代表——华生(创始人);新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 ?核心观点——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华生。(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以20世纪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 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核心观点——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 在描写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时,特别注重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东坡区实验中学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校于5月17日—21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围绕“建设创新型四川”为主题的科技小制作展评、科幻画展评、科普知识讲座等科技创新活动。在本次活动开展中由学校政教处、团委统筹安排、策划,年级组负责组织实施,各年级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全校教师会上号召全体教师参与到辅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并对辅导学生获奖的老师和学生给予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在学校政教处和团委的牵头下成立了我校的教师辅导小组:1、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黄晴波2、创新技能培训和制作及社会实践部分:黄晴波3、物理组:聂仕权毛永成4、化学组:郑志强万志刚5、生物组:王小青6、地理组:周忠7、美术组:曾勤燕。在各班还成立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小组。这一系列的措施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措施具体,活动开展落到实处。 本次活动周我校在借鉴过去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对一些活动的设

置和安排做了改进和完善。 1、活动内容的安排。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有关比赛的要求,我校将科技创新活动周的主要内容放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运动当中。 2、活动的形式方面。在活动的形式方面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宣教为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程序化的去完成任务。 3、结合时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次以“建设创新型四川”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周中,我们倡议学生从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家庭,从自己所在的生活小区出发去感受能源的使用、环境与生态、安全与健康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同学们通过观察与体验增强了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和保障安全健康意识。 三、取得的成效和努力方向。 (一)取得的成效。 1、同学们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周极大的提高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了身边的时事,更多的了解了家乡的现状,增强了同学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3、通过科技小制作和社会科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开始利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语言进行系统描述。这就是中介语,它的基础是是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与之前不同的是把研究重点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例如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以及有意回避学习者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本文作者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特点,作用的剖析得出它对外于教学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中介语概念及其界定 1.1中介语的基本定义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吴学达1996)。在中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必松先生对中介语的界定: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的语。概括说来,它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2中介语特点 中介语,作为一种过渡语,它既有着母语的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的特征。国内外一些学者(Ellis ,1985,王立非2000;杨连瑞,1996;吴学达,1994)系统的对其特征做了一个归纳,其特征如下: 1)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它是不断变化,逐步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表示。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2)中介语由于其本身特点,只能发挥有限的交际功能。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外语,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外语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因为中介语常常反映出学习者运用某些规则去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4)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因此,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它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不应受到教师过多的非难和 责备。有些中介语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和句法特点典型的过度概括,即over-generalization.例如:根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的一般疑问句要用does 来帮助提问的规则就套用到情态动词上,从而产生“Does he can sing?”的句子。桂诗春(1985)认为,过度往往和减少冗余有关,例如过去时的ed 有时是多余的,因为过去的概念可由上下文表示,因此学习者会简单地说出象“Yesterday I make a cake and give my mother as a gift.”这样的句子。最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系统与将目的语的作为本族语的人相比是一个减少或简化了的系统。 2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中介语(interlanguage)概念及中介语理论与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Corder 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Corder 将学习者尚未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或“独特的语言”(idiosyn -cratic dialect);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 在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 ”一词;1971年,W.Nemser 在《外语学习者的渐进系统》中提出了“渐进系统"(approximate system)的概念;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研究和错误分析,使得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在Larry Selinker 其发表的著名的论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体副教授,系及学习者语言的”中,其中论述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点,即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3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我们希望习得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要学好英语,我们就应该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有了这个了解,我们就能够明白哪些地方可以借助我们的母语来学好第二语言,哪些地方我们要避开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而少走弯路,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董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来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该文主要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探讨得出中介语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1-0244-02 收稿日期:2010-08-28修回日期:2010-09-29 244 语言学研究 2011年1月

二语习得理论与中介语的产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71二语习得理论与中介语的产出 鞠 露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介语是语言输出的标志,它可以作为评估语言学习者语言掌握能力的一个方面。本文在回顾二语习得与中介语发展和特点的基础上,给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学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其目的是有效的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质量和英语教学者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二语习得;中介语;中介语产出 作者简介:鞠露(1988— ),女,汉族,云南省保山市,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71-2 一、理论基础 (一)二语习得 从上世纪开始,许多语言学家开始致力于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二语习得理论的内部规律。二语习得是研究语言发展过程和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分支。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者而言,学习一些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和规律是相当必要的。最初二语习得主要研究语言教学、语言分析。二语习得对以下的理论都有影响,它们是: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语言监控假说、普遍语法。二语习得被定义为除了母语之外,在课堂里或者课堂外学习的另外一种语言。2000Ellis 给出了关于二语习得更加具体的解释。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除母语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的有意识的过程。这一概念涵盖了音系学、词汇学、语法、语用知识。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是用来解释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一个因素,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二语习得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可以轻易预测的,关于学习者如何掌握语言学习方法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二语习得是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结合物。因此需要对这两种因素带来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分析。中介语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介语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二)中介语 除了语言输入以外,语言输出也可以促进语言习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语言输出对于语言习得有促进作用的观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匹配的,建构主义的语言观认为,学习语言(或者任何其他知识)都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介语假说是由Selinker 于1869年提出来的。1969年,Selinker 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 一词,确立了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的趋同,或者说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的结合。中介语通常被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语言。与目的语相比,中介语还不够完善,但它也不只是学习者母语的简单翻译。其实,我们也不能把中介语看成是母语和目标语的过渡阶段或是二者的简单混合。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它不断地从初级水平向地道的母语水平发展。因此中介语的“中介”实际上表示的是在开始阶段和最终阶段之间。 1、中介语的特点 (1)中介语具有开放性 中介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比如,在Chucer’s 英语时期,英语否定句的标准结构是在主要的动词后边加“not”。但是现在我们要变肯定句为否定 句,我们应该把“not”放在助动词和主要动词之间,这种规则一直在发展中,而目前是稳定的。 (2)中介语具有动态性 中介语总是并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的。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跳跃式的,而是在对目标语的新假设中慢慢形成或者校正的一个过程。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一种新规则引入的情况下。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的话语。从其功能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会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与内部一致性。 2、中介语石化现象 由于中介语的特点和它与二语习得的密切关系,所以中介语石化是应用语言学领域当中的一部分。Selinker 认为有95%的语言学习者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并且还为中介语石化下了定义。中介语石化是指由于语言学习者年龄的增加、语法规则系统的形成,语言习得停止的一种现象。 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表达“不习得或不学习”。导致中介语石化的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学习动机、自信心、学习焦虑、和母语语音的干扰,外部因素是由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正确的回馈。 (三)中介语产出 1、语言迁移 语言迁移包括语言的正迁移和语言的负迁移。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句子,I have no book ,long time no see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所以语言学更关注负迁移,以及怎样减少负迁移对中介语的影响。刚刚学习语言的人,母语对他们的二语习得产生重要的作用。他们很容易把自己母语的一些规则运用到英语表达中。以下两个方面将更加具体的说明语言迁移的影响(2.2)、(2.3)。 E.g. I want to go to Summer Palace. 正确表达;I want to go to the Summer Palace. You are student. 正确表达::you are a student.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c518039160.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129.html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篇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与思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科学构建创新型 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科技创新事业,按照“搭建平台、典型引路、 积极引导、重在普及”的思路,充分体现“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并优化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三种模式,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生机盎然,课外科 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科技创新建设日趋完善, 初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低年级重普及,高年级重提高”的学生课外科技创

新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和完善一套机制,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保驾护航 为保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 况,建立了以“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投入为保障,政策体现为推力,教师指导 为支撑、科协工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1、环境搭建为先导。学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院 设有创新实验室四个: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 验室和ACM/ICPC训练基地,配备了单片机、ARM7、ARM9、XScale255、XScale270、 国产CPU等一系列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提供EDA、SOC、SOPC、DSP以及美国Xilinx 公司提供的高端FPFA芯片和开发设备。每年,都有百余名同学在创新实验室进 行科研项目开发和比赛训练,创新实验室也日渐成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基地。 2、学院投入为保障。学院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大

语料库语言学综合

语料库语言学基础知识 2008-09-11 01:45:34| 分类:学术|举报|字号订阅 语料库通常指为语言研究收集的、用电子形式保存的语言材料,由自然出现的书面语或口语的样本汇集而成,用来代表特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经过科学选材和标注、具有适当规模的语料库能够反映和记录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人们通过语料库观察和把握语言事实,分析和研究语言系统的规律。语料库已经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语言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 语料库有多种类型,确定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它的研究目的和用途,这一点往往能够体现在语料采集的原则和方式上。有人曾经把语料库分成四种类型:(1)异质的(Heterogeneous):没有特定的语料收集原则,广泛收集并原样存储各种语料;(2)同质的(Homogeneous):只收集同一类内容的语料;(3)系统的(Systematic):根据预先确定的原则和比例收集语料,使语料具有平衡性和系统性,能够代表某一范围内的语言事实;(4)专用的(Specialized):只收集用于某一特定用途的语料。除此之外,按照语料的语种,语料库也可以分成单语的(Monolingual)、双语的(Bilingual)和多语的(Multilingual)。按照语料的采集单位,语料库又可以分为语篇的、语句的、短语的。双语和多语语料库按照语料的组织形式,还可以分为平行(对齐)语料库和比较语料库,前者的语料构成译文关系,多用于机器翻译、双语词典编撰等应用领域,后者将表述同样内容的不同语言文本收集到一起,多用于语言对比研究。 语料库建设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 (1)设计和规划:主要考虑语料库的用途、类型、规模、实现手段、质量保证、可扩展性等。 (2)语料的采集:主要考虑语料获取、数据格式、字符编码、语料分类、文本描述,以及各类语料的比例以保持平衡性等。 (3)语料的加工:包括标注项目(词语单位、词性、句法、语义、语体、篇章结构等)标记集、标注规范和加工方式。 (4)语料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数据维护(语料录入、校对、存储、修改、删除及语料描述信息项目管理)、语料自动加工(分词、标注、文本分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