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

Larry Selinker 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

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

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

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

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

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

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

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 ( 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

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 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 和Lamendella(1978) 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

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 母语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2) 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

(3) 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4)

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5) 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 (1999)把中

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第一,年龄因素。年龄论又被称为生物论,该理论主要从人

生物成长的角度解释语言僵化现象。根绝Selinker 的临界假说,语言基本成形的关键期是5 岁,12 岁完成语音建构,岁完成语法和

15 词汇建构。到达青春期后人脑的偏侧优势形成,脑的可塑性逐渐

减弱,控制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会逐渐丧失。

此在青春期之后,人类就不可能完全地习得第二语言。与此相似,Lenneberg 通过研究发现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2-12 岁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年龄因素虽然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绝对的。

第二,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常常在听、说、读、写训练方面受到母语语言规则的潜在影响。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因为与目标语规则相似而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一部分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结果。例如:My father is doctor.

这些负迁移的结果如果在中介语中固定下来则形成僵化。母语迁移不仅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上,还可以发生在文化层面。如果习得者的社会文化与目的语的差异大,学习者则会对与自己文化不同的目的语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者所收到的输入信息水平不再提高,并最终导致僵化的形成。

第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情感因素都会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指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决定了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使用和储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有关。消极的学习策略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看不到进展,最终造成中介语僵化。

2、石化外因说

第一,交际压力。过度的压力和过度的轻松都会引起中介语石化。过度的压力表现为,交际的过程中出错后得到消极评价而产生感情障碍;过度的轻松表现为当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交际上而不是语言的正确使用,表达中的错误会因长期得不到注意和修正而永久地存在于他们的中介语中,最后造成语言石化。

第二,学习机会的缺乏。学习者缺乏获得输入和输出英语的机会,使中介语石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比如我国英语教师中外教比例很小,大多数教师为母语为语,其本身的语音就有可能存在问题。一些偏远地区不仅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英语老师,而且缺乏基本的英语语言实验室设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关键期经过长时间模仿,不正确的发音被固定下来形成语音僵化。

四、中介语石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

具有普遍且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的研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启示:

1、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母语干扰

母语干扰是石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母语迁移在初学者的中介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大量的目的语输入是减少母语的干扰的最佳方式。教师应该优化课堂语言输入,同时加强文化导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学生展示英语社会环境中的民俗风情、人际关系、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通过结合汉语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外在动机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考

试,如课程考试、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周红云,2004)。学生为了应付各类考试,精神处入高度紧张状态中,

旦考试通过,便放松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所学的知识就很快被遗

忘或石化。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通过创立良好的外部

环境来打破用分数来衡量语言水平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机从而推迟甚至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朗诵比赛、游戏、小品、情景剧等培养学生对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兴趣,把学生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并使用合理的语言反馈对

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Swain (1995)认为输出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帮助学

习者意识到学习中的问题,检验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起到监控作用并正确使用学习知识。所以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观

念,少讲精讲,多为学生创造张口练习的机会。在鼓励学生多说

多练的基础上,使用合理的认知及情感反馈。有针对性地予以纠

正学生错误的同时,通过手势、面部表情、语调等方式减小学生心理压力,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必紧张和急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着我们对此无计可施。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防止和突破僵化状态;学生要意识到并正确对待石化现象的存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比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别,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来推迟或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通过师生努力,促进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然现象,它制约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进但这并不意味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中介语演讲稿

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70年代初开始衰落,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这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因此,语言学家们为语言教师勾画了这样一幅图景:首先,语言学家们通过两种语言系统(L1和L2)的对比,为语言教师提供一个详细的菜单。这个菜单包括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语言教师便依据这些不同点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据此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后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学家的许诺仅仅是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已。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由此推论,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问题是,语言差异是语言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由于对比分析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危机,人们呼吁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并要求这种新的理论把目光投向学习的主体和客体。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2中介语的概念 于根元、鲁健骥等是在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最早进行了介绍、评述和研究中介语的意义、特点和研究方法。我们来看他们是怎么界定中介语的。于根元认为,所谓中介语就是介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的语言系统。鲁健骥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我们着重重复一下鲁健骥对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 标签: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中介語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 (一)概念界定 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 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李炯英采用Sel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

interlanguage-theory-中介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Interlanguage theory 1.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The dominant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1950s and 1960a wa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anguage learning is like any other kind of learning in that it involves habit formation. Habits are formed when learners respond to stimuli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ubsequently have their responses reinforced so that they are remembered. Thus, a habit is a 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 Learning took place when learne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aking the correct respond to a given stimulus.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behaviorist account of L2 acquisition emphasize only what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ignore what goes on in the‘black box’ of the learner’s mind. Learners frequently do not produce output that simply reproduces the input. In short, learning is not just a response to external stimuli. 2. A mentalist(精神第一性论者)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英语论文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陶虹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石化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石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石化不再是最初所假定的一个庞大的概念,而是二语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停滞,所以对石化现象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合适的。对石化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及更新。本文拟从不同时期对石化的定义及石化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作些探讨,以求对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石化;石化概念;最终习得;稳定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076-03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中。石化是语言学家Selinker 在1972年中介语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石化被不断的定义、扩展、诠释。二语习得中的很多基本问题都用石化这一概念中的不同方式分析、研究。 一、石化定义的发展 (一)Selinker对石化定义的阐释 Selinker在研究中观察到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不能到达本族语者的能力,并结合Weinreich(1953)的永久性语法影响(permanent grammatical influence)以及Nemser1971)的永久性中间系统及次系统(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s and subsystems)的基础上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介语》中

首次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但是Selinker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所以自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 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1972年Selinker指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材料之下的机制,学习者有意识地保存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育量的影响。他对石化的定义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978年Selinker Lamendella 把石化定义为:二语学习者所习得的目的语结构中所有层面规则和语篇规则之前的中介语学习的永久性停止(permanent cessation),不管学习者有多棒的语言能力,多好的学习机会,多大的学习动机和多强的目的语文化适应能力。石化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语者的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以及语篇领域。在此定义中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扩大了石化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并且减弱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对石化的改变,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 1992年Selinker指出中介语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虽然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由

中介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

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的努力。”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并指出要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二、中介语的产生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产生了对比分析方法(20世纪中期)。它通过对人们的母语以及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法、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 日期: 2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其理论假设是, 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 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 nker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3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 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 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1999)把中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吕必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现象。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语音方面,词语方面,语法方面还有御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在语言规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中介状态。 中介语的特点 1.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话语。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 3.反复性。 在对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的规范运动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接近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反复、有曲折的,这就是中介语的反复性。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 .具有顽固性(“化石化”) 语言的某些具体形式上学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比如在语音方面,有的学生学了很长时间,到了高年级,还是掌握不了某几个音。我们把这种现象也称作“化石化”。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二)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留学生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关于中介语石化的概念理论问题研究

关于中介语石化的概念理论问题 杨鹏鹏 摘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复杂性,中介语石化在概念理论上始终存在模糊性。在中介语石化研究中,研究者对石化概念理论不断修补,总结起来涉及几个重要问题:(1)石化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还是只影响次系统?(2)二语最终习得状态与石化等同吗?(3)石化是结果还是过程?(4)稳定化与石化同义吗?(5)石化是否该以目的语为标准?不断清晰中介语概念理论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证研究,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二语教学。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石化定义石化概念中的问题 1. 引言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不完善的而又独立的语言系统,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23]。几十年后,现代观点仍然认为石化始终是中介语的一个核心特点[3],并且是检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块试金石。用Larsen-Freeman(2006)的话说就是,“石化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中心议题的展现提供了平台……为了阐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不仅要能说出习得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确何时、何种因素下不能习得”[20]。从中可知,中介语石化问题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过去40年里,国内外的石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Selinker 1972,1992,2001;Ellis 1985;Larsen-Freeman 2006;Han 1998,2004,2011;戴炜栋1999,2004;陈淑芳2004等)然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否存在,至今颇有争议[35]。Long(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其提出质疑,指出石化研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模糊性[21]。以往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石化现象,由此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是,鉴于中介语石化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对石化的概念理论作出一个清晰的诠释。 2. 关于石化的定义 2.1 Selinker 对石化定义的不断阐释 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又称僵化、化石作用)。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石化”的概念,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23]。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3]。 自1972年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Selinker & Lamendella 在1978年定义中强调石化的永久性,石化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即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的变化不会起到作用[25]。Selinker在1992年指出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24]。Selinker&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26]。据此,成人二语的最终习得状态是具有石化现象的中介语;石化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语境中达到母语为目的语的使用者水平[11]。Selinker 多年来在石化现象研究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a)石化的参照范围扩大:从“语言回潮(backsliding)”到“发展停滞(cession of learning)”;(b) 对于最终习得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他最初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后来指出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的语言领域获得与本族语使用者一样的语言能力;(c) 石化现象的语言学范围被扩大:从语言次系统的石化到中介语整个系统石化;(d) 石化的双重概念,即石化被看作是一个认知机制和一种结构-行为现象,在早期假定中表述明确,而后来的定义却不再那么清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94812796.html,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朱瑶瑶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7期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提出缓解石化的教学措施策略,主要是,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母语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合理的语言反馈对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等,以促进外语教学的效果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 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 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 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中介语概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 年提出的。在之后 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 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 其

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 为“渗透性”。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 系统性 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则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则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则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 反复性 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所以中介语在向第二语言逐步靠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现象。二语学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姓名:吴忠通 学号:310045108027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言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语言石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最后根据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希望通过该研究,可以使广大的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学好第二语言。 关键词:石化;中介语;成因;应对策略 Abstract: Foss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s among interlanguage, and interlanguage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it’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a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This thesis will first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fossilization, then analyze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ose causes. The author expect th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can help lots of language learners better learn the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 fossilization; interlanguage; causes; strategies 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十几年的外语了,怎么现在想要提高但却总感觉到自己的外语水平仍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仍然停滞不前?怎么自己的外语越学水平越低呢?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就是人们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些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言石化现象反映出了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种的不足之处,并很大程度地牵制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语言石化现象,提高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通过上述定义可以得出中介语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每个外语学习者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中介语阶段,才可能达到如本族语者般熟练使用目的语的水平依据。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概念和研究课题,具有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等特点。石化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中介语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和过程,为外语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外语教学 一、中介语具备的特点 (一)系统性 系统性指中介语的规则是系统变化的。在语言学习者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始终处在不断重组、矫正和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已知的目的语规则,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重建其规则系统。这种变化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而是呈现一定的系统变化性。这从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和错误分析研究结果可见一斑。如果学习者用自己在某一特定学习阶段的中介语系统来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其中介语就无所谓对错。 (二)可变性 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随着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的需要,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具有扩散能力,使得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并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即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可变性是中介语中复杂而又富有相当研究意义的概

念,主要包括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三)石化 对于存在于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Selinker给出的定义是:它是存在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目的语知识的多少也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有许多观点,我们这里只涉及“外因说”。它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它是指由于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于是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形下,学习者往往只能依赖与其自身的母语和中介语进行语言处理。如果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就会导致中介语的石化。 Ellis所提出的“相互作用论”更能解释石化现象产生的外在原因。它是指学习者在现象和交流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怎样影响或作用于学习者。它包括两个观点:1.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内所获得的不正确的语言输入有时被当作或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的沉淀,即石化。2. 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活动中的反馈对学习者可产生肯定的、中立的或负面的影响,而学习者对肯定的反馈特别容易引起石化。 (四)可渗透性 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即每一个阶段学到的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修正和增加,这可以通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知识的再加工和重组而实现。这种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可渗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