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

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 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1999)把中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第一,年龄因素。年龄论又被称为生物论,该理论主要从人生物成长的角度解释语言僵化现象。根绝 Selinker 的临界假说,语言基本成形的关键期是 5 岁,12 岁完成语音建构,15岁完成语法和词汇建构。到达青春期后人脑的偏侧优势形成,大脑的可塑性逐渐减弱,控制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会逐渐丧失。因此在青春期之后,人类就不可能完全地习得第二语言。与此相似,Lenneberg 通过研究发现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 2-12 岁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年龄因素虽然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绝对的。

第二,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常常在听、说、读、写训练方面受到母语语言规则的潜在影响。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因为与目标语规则相似而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一部分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结果。例如:My father is doctor.这些负迁移的结果如果在中介语中固定下来则形成僵化。母语迁移不仅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上,还可以发生在文化层面。如果习得者的社会文化与目的语的差异大,学习者则会对与自己文化不同的目的语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者所收到的输入信息水平不再提高,并最终导致僵化的形成。

第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情感因素都会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指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决定了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使用和储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有关。消极的学习策略会

中介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中介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学号:281881 张利利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对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中介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最后将中介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并得出了几点启示,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介理论中介特征启示 一、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mtein)的中介作用理论(Mediation Theory)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和社会互动学的核心理论。费厄斯坦认为,一个儿童的学习,自其出生起就受到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成人的干顶和影响。他把这些在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叫做中介者(mediators)或者叫起中介作用的成年人;把中介者为儿童提供的学习经验叫做在中介作用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些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成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老师。他们为儿童选择和组织他们认为合适的学习资料,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使用这些学习资料。他们还干预儿童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向孩子做出解释而引导和鼓励孩子做出更为恰当的反应,获得他们认为更好的学习效果。 费厄斯坦指出,中介者与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第一,中介作用是赋予权力,它要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用各种文化情况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中介作用关系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和控制白己的学习,还关系到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第二,中介作用涉及中介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第三,中介理论强调相互作用,即学生对教师或中介者意图的反馈作用费厄斯坦认为这种互动正是语言课堂所缺少的。第四,学习者的自主性不仅仅是自己选择和获得学习资料,中介者应该以多种方式帮助学习者与学习资料之间建立互动,直到学习者能够真正实现自主性。 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赋予了作为中介者的教师一种全新的理念。“中介理论”的精华是:中介者不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加以“中介”。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选择和组织最合适的刺激,用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刺激,使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形成动态的“三维”平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发展的效果。作为中介者的教师与传统的仅仅作为信息传递者的教师有着根本的区别:中介只是赋予权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自身、拓宽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适应某种文化情景和社会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新的和无法预知的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努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费厄斯坦的中介理论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等。 二、费厄斯坦中介理论的中介特征 为了提高真正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经验,教师和其他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中介”。费厄斯坦从三个方面对12种中介特征进行归类分析,我们将对各种中介特征逐一介绍:1.与所有学习任务相关的 (1)现实意义(significance):教师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明白学习任务对自己个人或更广义的文化环境中的价值。(2)长远意义(purpose beyond the here and now):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某种学习经验除了达到直接的目的外,还有更加长远的意义。(3)共同意图(shared intention):在布置某个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并且让学生也明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分析总结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后,本文探讨了减少石化现象出现采取的策略,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 一、中介语及其特点 1.中介语的定义。S. Pit Corder和Larry Selinker在1972将中介语定义为: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戴炜栋在2002年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产出的语料,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看作是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连续体。 2.中介语的特点:系统性与可变性。系统性指的是,中介语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遵循一定的顺序。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也是利用习得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可变性是指,像其他语言一样,中介语也是不断变化的。导致中介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语言本身、语言学习环境、母语的干扰、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促使中介语处于不断的变换之中。 二、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第三个特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的方式的一个不变的部分。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不正确的发音、词汇选择以及语法都有可能固定下来被石化。戴炜栋指出,有时候石化现象会暂时消失,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再次出现,这被称为“倒退”。在仔细分析石化现象本质的基础上,语言学家们把石化现象分为两种: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从根本上讲,暂时石化其实是一种“稳定化”,它是石化现象的先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暂时石化就有可能变成永久石化,从而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停滞或倒退。 三、产生石化的原因 1.内因 ①学习动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动机积极、良好的学习者其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内心长久稳定的一种学习态度。Gardner和Lambert指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

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

语言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九班程莉20201238020078 Fossilization is defined a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 process occurring from time to time in which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usage, and grammar may become fixed or fossilized in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For me, what is most hard for me to overcome is grammar. For example, I can not tell w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 less than” and “not more than” is. More often than not, I know neither. But, if my teacher emphasis the difference on purpose, I can remember it for a few days. But as time goes by, I will forget, because it has become aporia in my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most cases, I misused the two phrases, that is to say, in my opinion, “no more than” means not equal to, while “not more than” means “just”, finally I got a big red cross from my English teacher. Then, vocabulary usage is difficult for me either. Whenever my English teacher asked me to right an easy, once it was related to” go, move” or something, what came to my brain in the first place is “walk”. “walk” has become a stereotype in my mind when writing som ething of “mov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Gradually, I there are various words

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 (fossilization),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nker 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石化现象成因

石化现象的成因 摘要:当今石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应用语言方面的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把石化现象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石化现象两种,与赛林格提出的石化现象的条目,规则和子系统不同。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导致石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其成因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成因;自信;兴趣;动机 abstract:nowadays, fossilization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by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lassifies fossilization into voluntary fossilization and involuntary fossiliza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selinker’s fossilization forms of fossilized items, rules and sub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detail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and try all possible mean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key words: causes,confidence, interest, motivation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ⅰint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language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纵览与分析 中介语石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多个研究角度、针对石化现象提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石化研究、预测容易发生石化现象的语言点、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进行历时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 标签:中介语石化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中介語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正式提出,它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Selinker提出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石化。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石化现象一直都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努力,国内研究在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领域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中介语石化”字样进行检索,发现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共有435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今。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①上的文章共有12篇,发表在核心类综合性社科期刊以及核心类高校综合性学报上的文章共有18篇,以上30篇文章均来源于核心期刊,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基本上能够反映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本文以这3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进行综述与分析。通过梳理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学者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2010年以前,2010年以后,虽然也有许多学者对石化现象进行了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势头呈递减之势(如表1、表2所示)。 本文主要针对表1、表2中涉及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反思,力求概括出国内石化现象的研究现状,希望能够促进未来国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角度 (一)概念界定 在我国对外汉语学界,鲁健骥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中介语理论,之后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不同的学者对石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这方面的文章共有7篇。 陈慧媛认为,存在于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持续时间很长而又难以改变的语言现象就是语言僵化现象[1]。李炯英采用Selinker所下的定义,认为“语言石化现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英语论文 中介语石化的研究综述 陶虹 (1、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石化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石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注。石化不再是最初所假定的一个庞大的概念,而是二语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停滞,所以对石化现象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合适的。对石化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及更新。本文拟从不同时期对石化的定义及石化中的三个重要问题作些探讨,以求对石化现象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石化;石化概念;最终习得;稳定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4-0076-03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二语和外语学习者中。石化是语言学家Selinker 在1972年中介语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过去的四十年中,石化被不断的定义、扩展、诠释。二语习得中的很多基本问题都用石化这一概念中的不同方式分析、研究。 一、石化定义的发展 (一)Selinker对石化定义的阐释 Selinker在研究中观察到绝大多数二语学习者不能到达本族语者的能力,并结合Weinreich(1953)的永久性语法影响(permanent grammatical influence)以及Nemser1971)的永久性中间系统及次系统(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s and subsystems)的基础上于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中介语》中

首次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但是Selinker本人对石化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所以自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 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1972年Selinker指出石化是一种在表层的语言材料之下的机制,学习者有意识地保存在中介语产出行为中,不受学习者的年龄和所接受的目的语教育量的影响。他对石化的定义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978年Selinker Lamendella 把石化定义为:二语学习者所习得的目的语结构中所有层面规则和语篇规则之前的中介语学习的永久性停止(permanent cessation),不管学习者有多棒的语言能力,多好的学习机会,多大的学习动机和多强的目的语文化适应能力。石化现象总是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语者的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以及语篇领域。在此定义中强调了石化的永久性,扩大了石化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并且减弱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对石化的改变,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 1992年Selinker指出中介语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虽然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Selinker 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由

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_王晓新

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 ia ngtan Normal Unive 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 Vol.26No.1 Jan.2004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X 王晓新 (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实质上是一个渐进的语言系统,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对中介语的产生、形成模式、形成因素及特点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根据中介语的特点,探讨了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习得;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4)01-0135-04 中介语(interlang uage)又称/语际语0,/中间语0,/过渡语0,/学习者的语言0(language-learner.s language)。这一理论概念最早是由L.Seli nker1969年在其论文Lang uage Transfer中提出来的,后在1972年在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Selinker将中介语定义为:Interlanguage refers to the sep2 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2 guages。这一定义说明了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这一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它随着学习者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接近。因此,N emser有称之为ap2 pro ximati ve system/接近系统0(1971),S.P.Co rder(1971)称它为idiosyncratic dialect(特异方言)和transi tional co mpetence(过渡能力)。这些术语反映了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区别的概念:(1)指语言习得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的语言系统;(2)指习得过程中的连锁语言体系系列(interlocking sys2 tem)[1]。近20年以来,中介语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中介语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为研究二语习得过程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的产生 众所周知,对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外语习得认知对象的认识和研究,而不同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认知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20世纪50年代,Lado(1957)提出了对比分析方法(co ntrastive analysis),当时,这种研究方法风靡一时。对比研究着眼于在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严格的、逐一的比较,它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迁移0(language trans2 fer)[2]。Lado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一种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语言形式以及其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另一种语言(通常是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去。语言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障碍和阻力[2]。对二语习得者而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最困难的地方。因此,外语教学的重点也就得相应集中在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别之上。对比研究体现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语言习得观,其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行为的形成过程,而行为的形成则是人们对外界反复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S-R)[3]。根据这一观点,二语习得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所以二语习得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机械操练而形成的,并认为错误的言语行为一旦产生就很难纠正。因此,这一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有错必纠,有错就改。这一方法为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提供了一种途径,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将母语和目的语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母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只起到负面转移的作用。 到了60年代,对比分析受到了心灵主义(mentalis m)语言习得观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Cho msky。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作出的解释是,人类生来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识机制,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 on device)。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并不是一个从刺激到反应这样一个反复模仿、操练、巩固的习惯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假设验证(hypo thesis-testing)过程[3]。 135 X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王晓新(1976-),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关键词 (1) Key words (1) 1.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1) 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 (2) 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 (3) 2.1.1个体石化 (3) 2.1.2群体石化 (3) 2.2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 (3) 3.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 3.1 Lamendella的生物论 (3) 3.2相互作用论 (5) 3.3石化形成中的两个“策略”......... ............................................. (6) 3.3.1 学习策略 (7) 3.3.2 交际策略 (7) 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7) 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7) 3.4.2 兴趣的减少 (7) 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 (8) 4.1目标语知识的积累 (8) 4.2降低母语的干扰 (9) 4.3情感的反馈 (9)

4.4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9) 总结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表现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停留在固定状态。本文浅论了石化的定义,归纳了几种有关石化的成因,对缓解石化提出几点建议,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延缓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对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Abstract: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pervasive and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t has been a universal problem for learner, tending to keep in a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natural fossilization,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reasons of foss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learners, in order to make learners avoid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to maximum extent and meanwhile a perspective of its future is given. 关键词:二语学习;石化现象学习者;情感;思维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learner; emotion; mind 1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二语学习者在一定年龄期,一定目标语知识的获得后,常常会经历一个类似“关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语言能力的语言知识的“re-gain”将会缓慢或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语言学习的“高原期”。美国语言学家Senlinker则将这一现象定义为“过渡语石化理论”。过渡语:又为中介语,是由学习者本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具有自己独特规则和特点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缺陷的语言(牛强,2000)。理想的过渡语是动态、个性化的,并随着输入的增加向目标语逐渐靠近。过渡语往往有一个典型的特征:石化性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 日期: 2

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 1引言 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其理论假设是, 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 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Seli nker认为所有外语学习 3

石化现象

从he和she误用探汉英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 郑娟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出错不可避免。本文结合偏误分析相关理论,对120名受试对象作文中出现的介词偏误进行确定, 归类和分析,从而探究偏误产生的根源,并揭示其对英语教学 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偏误分析,介词 An Analysis of Preposition Error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terlanguages ZHENG 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Anhui) Abstract: Errors are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for all learners. Based on the error analysis theory,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in 120 college students’compositions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language, error analysis, prepositions 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如图一所示, 图一 对于绝大部分学习者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到达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相反,当他们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语言能力不是继续向前发展,而是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现象。Selinker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很复杂,Selinker&Lashmanan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错误石化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所有的导致石化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是诸因素中的首选因素(弱式理论),也可以是诸因素中的必要因素(强式理论)。Schumann试图从社会文化因素中找寻形成第二语言石化的原因,他的文化移入模式认为,如果学习者原有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别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受到限制,学习者不得不以自己的母语和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不完善的语言,长期使用它来处理语言将导致语言石化的产生。K1ein、Peter Skehan等试图从学习者的心理角度解释石化,他们指出,当学习者认为用第二语言交际能达到一定的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 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根据中介语理论的理想状态,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学习者的中介语应该逐步接近、最后达到本族语水平。但大量的实验证明无论什么年龄的学习者,无论其得到多少指导,学习多么刻苦,外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语言错误,使其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达到本族语水平,从而形成语言的僵化。这种现象出现在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三、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 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五个过程:(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2)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3)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在 Selinker 的研究的基础上,Ellis(1999)把中介语石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 1、石化内因说

关于中介语石化的概念理论问题研究

关于中介语石化的概念理论问题 杨鹏鹏 摘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复杂性,中介语石化在概念理论上始终存在模糊性。在中介语石化研究中,研究者对石化概念理论不断修补,总结起来涉及几个重要问题:(1)石化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还是只影响次系统?(2)二语最终习得状态与石化等同吗?(3)石化是结果还是过程?(4)稳定化与石化同义吗?(5)石化是否该以目的语为标准?不断清晰中介语概念理论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证研究,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二语教学。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石化定义石化概念中的问题 1. 引言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不完善的而又独立的语言系统,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23]。几十年后,现代观点仍然认为石化始终是中介语的一个核心特点[3],并且是检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块试金石。用Larsen-Freeman(2006)的话说就是,“石化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中心议题的展现提供了平台……为了阐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不仅要能说出习得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确何时、何种因素下不能习得”[20]。从中可知,中介语石化问题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过去40年里,国内外的石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Selinker 1972,1992,2001;Ellis 1985;Larsen-Freeman 2006;Han 1998,2004,2011;戴炜栋1999,2004;陈淑芳2004等)然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否存在,至今颇有争议[35]。Long(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其提出质疑,指出石化研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模糊性[21]。以往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石化现象,由此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是,鉴于中介语石化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对石化的概念理论作出一个清晰的诠释。 2. 关于石化的定义 2.1 Selinker 对石化定义的不断阐释 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又称僵化、化石作用)。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石化”的概念,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23]。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3]。 自1972年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Selinker & Lamendella 在1978年定义中强调石化的永久性,石化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即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的变化不会起到作用[25]。Selinker在1992年指出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24]。Selinker&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26]。据此,成人二语的最终习得状态是具有石化现象的中介语;石化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语境中达到母语为目的语的使用者水平[11]。Selinker 多年来在石化现象研究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a)石化的参照范围扩大:从“语言回潮(backsliding)”到“发展停滞(cession of learning)”;(b) 对于最终习得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他最初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后来指出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的语言领域获得与本族语使用者一样的语言能力;(c) 石化现象的语言学范围被扩大:从语言次系统的石化到中介语整个系统石化;(d) 石化的双重概念,即石化被看作是一个认知机制和一种结构-行为现象,在早期假定中表述明确,而后来的定义却不再那么清晰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a15389155.html,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作者:朱瑶瑶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7期 【摘要】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提出缓解石化的教学措施策略,主要是,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母语干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合理的语言反馈对待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等,以促进外语教学的效果和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成因;教学启示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 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 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 的停滞现象。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 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