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的优秀评课稿

篇一: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开学初,有幸听到同组黄老师的一节《因数与倍数》,感受颇深,特别是黄老师能够在教学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探索,只是在适当的机会给予指导,让我印象深刻。

黄老师以“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这个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想象,讨论,提出“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2×6=12”老师追问“猜一猜他是怎么摆的?”“还可以怎么摆?”??这里虽然没让学生动手操作,但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达到了相同的目的。最后在课件上展示每种摆法和相应的乘法算式,顺势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教学过程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抽象,学生在自主体验下感受到了数与形的结合,并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效果较好。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说说在描述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当学生有困难时,黄老师并不着急,适时地给出了同桌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讨论渐渐地得到结果,这一过程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在找因数和倍数特征时,学生也是充分讨论,在合作中发表意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形成了

合作讨论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黄老师在学生交流时找了一个没有写完整的同学交流,适时提出“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突出了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黄老师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基础练习学生参与率高。最后老师还设计了有一定的挑战性题目。“猜一猜1-100这100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最多?”让学生体会到了并不是数字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总之,不论是展示课还是常规课,黄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教学技能。

篇二: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今天学习了沈老师的《倍数和因数》一课,总体感觉沈老师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显示了教者的教学智慧。

具体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课一开始,教者联系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喜羊羊、美羊羊,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讨论羊的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入倍数关系,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讨论体会倍数、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由“接受”到“领会”到“理解”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展示自我。

感受之二:沈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一反三,积极有效地探究出了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只是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 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 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本学期的“三人行”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实现了课的有效性。

最新小学数学《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最新小学数学《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此篇《5的乘法口诀》评课稿为江北市教学竞赛优秀评课稿。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探究精神。 玉婷认真对待每次公开课,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试教,虚心听取同事意见,不厌其 烦修改,力求完美,如此执着的教学态度,是年轻教师的榜样。 二、教学方面上根据任教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收到预期教学效果。“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数学课中,刘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整节课的亮点有: 1、精心设置情境。 整节课以可爱手娃娃带出,先是儿歌欣赏,让课前学生情绪轻松愉快,然后引出课题,围绕手娃娃的手指个数展开新课探究5的乘法口诀,切入课题,展开教学,顺理成章。 2、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刘老师在直观的基础上,不失时

机地引导学生向抽象过渡,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计算乘法算式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手娃娃的手指个数这一具体形象,促使学生形成表象,接着让学生填表格,得出其他5的四句乘法口诀,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巩固练习环节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消化了本节课知识点,充分体现有效课堂在教学中操作。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层次递进,又很生活化,显得非常生动有趣,消除低年级学生学习枯燥数学的心理。有开火车对口令、有完成课本练习、有卡片练习、有知识运用的5元超市、有调动情绪的游戏等等一系列都是围绕新课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即堂消化,在反复练习中学生学而不厌,熟而不倦。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9的数目特性编制和记忆乘法口诀。 2、在计算、观察和比较中探究9的乘法口诀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课前准备:正方形纸板、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2~8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来对口令。 师生对口令:四七——四九——三六——五九——二九——师:谁来出口令跟大家对? 生生对口令。 2.揭示课题 师:看来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2~8的乘法口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立足经验,理解口诀 1.编写乘法口诀 师:其实在我们学习的2~8的乘法口诀里,就藏着一些9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课件逐一呈现2~8的乘法口诀,学生依次找到: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师:我们一起把找到的这几句口诀读一遍。(生读,师把口诀按顺序板书出来。) 师:数数看,一共找到了几句? 生:(齐)7句。 师:9的乘法口诀一共有9句。剩下的你能把它编出来吗?请写在本子上。 师:谁来编? 生:九九八十一。 师:他编的对吗? 生:八九七十二再加九就是九九八十一。(板书:九九八十一) 生:一九得九。(板书:一九得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个9相加就是9。 师:一个9就是9。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9的乘法口诀全部都编出来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2.理解口诀的含义 师: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句口诀,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它的意思。可以画一画,写一写。

(完整版)《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稿 宁县开发区中学王寓锋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王金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认为王金池老师这节课有这几个方面做的很好: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王金池老师创设了为学生带来熟知的好朋友“喜洋洋”的教学情境,并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开火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动物运动会吹泡泡的形式调动学生等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景能拥有生动、兴趣盎然的课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新知识的教学其实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跳首先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就摘不到苹果,太高伸

手就可摘到。起点体现了一个基础,跳体现了一种迁移、创新和跨越。在《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教学上这个起点就是《用2 —6的乘法口决求商》,在王金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的迁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些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巧妙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观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教书就是教教材,就是把课本从头到尾一致不变的讲述出来。本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快乐的节日,它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王金池老师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的整合起来:先出示“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挂几行?”引导学生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并求商。最后再变式为: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变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学习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教学第一个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两个除法算式后,没有结束学习下一个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有的学生说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有的学生说每个算式想的口诀都一样……,层层贴进,没有教师一份强加的成份。在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总结之后,利用“小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张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

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下面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 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

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因数和倍数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因数和倍数教学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的书写,很好! 建议:多加强生生评价和老师的鼓励性评价!

二年级数学《8的乘法口诀》听课心得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8的乘法口诀》听课心得 体会笔记评课记录 公开课《8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听了不少的课,第一次要我评课,对我来说是得到了又一次学习的机会,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我说说高老师上的《8的乘法口诀》。高老师从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了学生及听课的各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的设置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一是在新授部分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学生在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自主地学习,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学生汇报交流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了乘法口诀,而且对于口诀的意义也能表述清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是高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口诀的记忆。高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另外通过巧记口诀,比如56个民族、吕老师的年龄、国际象棋的棋子数。我想高老师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为学生考虑,找到巧记方法。最后又通过轻声读、齐背、小组背、齐读、男生女生读、指名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最后我说两点不明白的地方。 一是高老师在学生认识了8的乘法口诀后提出“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其中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是“都是十、十、十……”和“最后一个数越来越小。”相信这并不是高老师所期待的回答,而且这对记忆8的乘法口诀似乎并无多大帮助。我的疑问是高老师继续提问的意图是什么?(之前已有学生回答说“每句口诀依次多八”、“口诀的第一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口诀的第二个数都是八”)她所期待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如果老师碰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样处理? 二是在课的结尾,高老师布置作业,是不是少了总结这一环节? 总之,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高老师这节课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谢谢!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课稿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 课稿 昨天,向老师学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安排了复习,既巩固了已学的口诀,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对于乘除法计算的重要。然后安排了一个孩子学过的儿歌《九九歌》,学生觉得语文上的儿歌还可以放在数学课上来探索,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对儿歌的初步探索中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洪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在学生有了一定记忆的基础上,练习了几组乘除法有关联的题组,并进行小结:一般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书中的教学内容到此结束,洪老师又增加了9星瓢虫,9元超市两道有趣的题,学生在主动解题的过程中又一次巩固了口诀。然后又回归到开头的《九九歌》上,找出了蕴藏其中的9的口诀,然后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叫九九歌,原来如此啊,既加深了对口诀的记忆,又体会到儿歌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 这样首尾相接的教学设计有趣,完整,又层次清晰。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洪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同桌讨论编写口诀、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地设计了板书内容。 书中星星方格图表格是横着的,洪老师将它竖着画,更方便编口诀,和编出的口诀相对应,直观地帮学生理解了口诀含义,方便了学生找规律。 五、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洪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大体上比较合理,因此,一节课下,也刚刚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没有对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全盘把握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范文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范文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部分是了解因数和倍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第二堂课先建立了整除的概念,理清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最后让学生学会描述因数和倍数。(即4句话: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接着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的上法比较严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因数和倍数并能正确描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性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教师用加,减,乘,除四个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对7×3=21给出描述性的语句“我们说7是21的因数,3也是21的因数;21是7的倍数,21也是3的倍数。”这个导入,除了在乘法里出现了因数这个词和本课内容有关联外,其他关系并不大,用这样的练习作为切入点,它的用处并没有体现。 其次,教师对学生提醒:“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在这里,我觉得教师给出的定义一定要准确“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0”以外的自然数。”说到这个0是否除外的问题,人教论坛上还有争议,因此对这个问题暂不考虑。在判断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练习题中,对于加和减题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判断,我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题“判断8÷4=2,4和2

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瑞安市实验小学高娟华 《2、3、4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课中,陈慧智老师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口诀的,并自己编口诀。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出口诀的规律,下面我简要地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几个地方: 1.注重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利用小兔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顺利地完成了新知识的授学。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陈老师采用探索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先扶着学生,根据兔子的耳朵,1只兔子、2只兔子的耳朵怎么样?嘴巴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在回顾编口诀的过程后,小结编口诀的方法:列、说、编。然后根据兔子的嘴巴,激发学生自主编口诀的兴趣。这之后,根据2、3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4的乘法口诀会有几条?哪几条?教师适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有了5的乘法口决做基础,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在学3的乘法口诀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再来编写口诀,这时学生很快就能编出“一三得三”,陈老师这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

说是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2、4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注重课堂的调控 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陈老师把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与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方法的探索交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主动去记,有兴趣去记,而竞赛、奖励红花等形式又进一步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 5.注重思维的培养。 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执教教师:陈英 评课教师:*** 今天听了陈英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感到这是一堂上得很成功的课。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环节紧凑、重点突出,学生学得很扎实;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重点突出乘法口诀的记忆与背诵,口诀背诵形式多样化。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练习适中,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9的乘法口诀》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第四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归纳乘法口诀,并熟练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让学生借助赛龙舟的示意图,观察并推出连加的结果,填写在数轴上,总体看,教材逐步提高了抽象程度,更加突出了连加的结果,即乘法口诀中的积,为学生更好的记忆乘法口诀作好铺垫。 这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该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1、让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根据9的数目特性记忆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在计算、观察和比较中探究9的乘法口诀规律,提高推理能力。 4、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独立思

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乘法口诀的编制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为学生拓展了探究的空间。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新课标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在本课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学习了 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陈英老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编写关于9的口诀,并让学生说出对每一句口诀的理解,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知识结构的平台。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陈英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小组合作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陈英老师让学生学习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生动形象,学生学得愉快、扎实。陈英老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四、学生动手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两周前,我们听了赵老师上的一节数学教研课《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 —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1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2只小船需要2个7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并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1个乙2个7是14,21是几个7相加的和,28里面有几个7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

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 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 ,观察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 《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 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

因数与倍数评课复习过程

《因数与倍数》评课 《因数和倍数》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特点,难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孙老师的这节课所设计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彰显着深刻。下面我从本节重难点的把握上谈谈自己的收获: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12个人表演,可以怎样排列?先让学生进行排一排、画一画,并提出要求: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出你的排法,为后面的“说一说”做好铺垫,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并且表达的是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12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能不能合在一起说:12是因数,12是倍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a×b=c,以及除法算式:12÷4=3,c÷a=b,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3的倍数时,老师明确提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3的倍数,并在练习时又提出按有序思考的办法找4的倍数。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老师提出要求:怎样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并且在后面的交流展示中,先展示有遗漏情况的,让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另外,教师适时的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最后点拨出学生思维中的共同点: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通过继续追问:因数越来越接近,为什么不接着找下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3、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番茄太阳 评课稿

评《番茄太阳》 今天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一节精彩的讲读课文《番茄太阳》,感受颇深,下面就几点谈谈这一课。 一、把握课标,巧妙地制定教学目标。 薛法根老师在《番茄太阳》一节课中,很好地把握课标,巧妙地制定简明的教学目标。薛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文特点,大胆地取舍,追寻适合学生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制定合适的目标,通过点名朗读、自由朗读、品味课文等各种方式,逐层体会“我”的心情变化,领会爱给予人太阳般的温暖。 吃透教材,用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 二、薛老师在《番茄太阳》一课中,“吃”透了教材,紧紧抓住课标,联系课文重点,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由自主的理念。 例如:从第一小节体会作者“心情灰暗无比”与最后一小节作者的心情“阳光温暖”作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薛老师紧紧抓住这个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并自始至终抓住“作者在跟你说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和心情”,作为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不二法门。 三.调动积极性,耐心启发学生。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刚开始回答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学生回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从头到尾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亲切的语言实在精彩,例如“掌声”等等,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得到调动。从教学过

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薛教师的耐心,她对学生的启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联系课文重点,提升对话。 在即将结束本课的教学时,薛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重点,与明明、与自己对话,依次出示: (1)心底有了快乐,()还会远吗? (2)心底又(),()还会远吗? 让学生在交流中升华情感,体会爱给予人的温暖。而学生的回答更是充分体现了这堂课的成功。最后在一张笑脸的情境之下成功结束了这堂课,也让我们学会了快乐! 总之,薛老师这一切的教学活动拥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实现教学目标。它们环环相扣,连锁性强,无处不体现着教师是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7的乘法口诀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飞机――汽车――轮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评课稿 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一、评教学设计 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在备课时候,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数知识,奇数、偶数的特征,因数倍数的关系,及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重点突出,使学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熟练的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教学难点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另外时间的安排比较恰当,内容的衔接方面也很严谨。 二、评教学技术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小黑板,数字图片辅助教学。 三、评教学方式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个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很乐于参与,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做阶段性评价,给优秀组鼓励。表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五、评课堂调控 1、根据教学设计,依托教材,并有所扩充,能做到活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用课本整理与自评11-15题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适当补充练习,如说一说下面那个式子是分解质因数。40=5×8 15=3×5 21=1×3×7 使学生了解,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在做题是,养成让学生说想法,算法的习惯。 3、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设计巩固练习时,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课堂虽动而不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融洽。 5、学生上台展示时,讲话声音略稍小了些,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大胆发言。 六、过程评价 七、教学效果

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今天听了邓老师执教的《9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设计精巧,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让人耳目一新。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生学习了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编制9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乘法口诀的终结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学习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2、使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里面既包含过程性目标又包含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是我在本课教学中拟定的重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大课堂练习密度,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了2至8的乘法口诀对编制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数形结合等教学法。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看图形数个数,数形结合的方法,编制出9的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

学习新知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以旧引新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我采取了以旧引新自然引入的方式,通过复习2至8的乘法口诀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做铺垫。让学生感悟到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诱导、小组合作编制口诀 我认为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教学这九句口诀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引”;在教学一九得九,二九十八这两句口诀时,采用一步一步引导的方法;二是“扶”;在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这两句口诀时,采用扶持的方法,三是“放”;在前四句口诀学习后,五九至九九这五句口诀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编制口诀,进一步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源于生活。看动画片段安排在学习新知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从而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发展。更凸显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深化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我设计了几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