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晚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知识提要]

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时期。历届反动政府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出卖国家主权。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内部原因。但分析问题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考查。

一、晚清政府的统治

晚清指清朝政府后期从1840年到1912年的统治,政权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从1861年辛酉政变后由慈禧太后执掌政权达到半个世纪之久。

(一)清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

1.政策、措施的调整

(1)兴办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对民间办厂依然实行限制政策。

(2)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力举借外债。)

(3)甲午中日战争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20世纪初在“新政”实施过程中奖励实业。

2.政策、措施调整的原因和评价

(1)为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抵御外族入侵,办洋务以维护清政府自身的统治地位。

(2)接受外国资本的原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迫于列强的压力,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

(3)从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奖励实业,清政府一方面是为了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解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4)光绪帝依靠维新派谋划,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废除戊戌新政。

(5)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以应付国内危机,增加捐税,加重剥削。

(6)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统治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7)评价: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被迫调整经济政策,其主观动机在于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清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

1.专制独裁

(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任何改革。

(2)残酷镇压“百日维新”,尽管维新派在变法法令中未提出君主立宪、兴民权

的要求,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的专制独裁本性。

(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它说明清王朝力图维护封建专制,“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2.残酷镇压革命

(1)鸦片战争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集中全力进行镇压。

(2)对义和团运动采取由剿到抚,由抚再到剿的政策,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对八国联军宣战,但并不真正抵抗。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同时对辛亥革命也进行过镇压。

3.对外政策

(1)鸦片战争时期,政治腐朽,军备废弛,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开始就缺乏抵抗决心,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来结束战争。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酉政变使慈禧太后掌握最高统治权,并成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契机。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政策,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其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3)在中外暂时和好”形势下,建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正式任命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让英国人代办中国外交事务。

(4)由勾结“和好”再走向对抗: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王朝与列强关系走向“再对抗”,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抵抗说明了这一点。

(5)在中法战争中,采取“不可衅自我开”方针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导致马尾海战惨败。后又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使西南门户被打开。

(6)甲午中日战争,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7)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评价:从这一时期总的发展趋势看,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尽管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乃至清朝“新政”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同时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大量出卖主权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内因。

二、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新军的实力,建立起个人独裁的北洋军阀封建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建立到1928年结束,其本质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各派封建军阀的利益。

(一)政局变化简史

1、袁世凯控制政权。

(1)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2)为复辟帝制,强迫国会选举他当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之后又解散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元,准备登极。尊孔复古逆流随之而起。

(3)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不久绝望而死。

(4)、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全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5)、张勋利用府院之争制造了一场短暂复辟。

(6)、护法运动中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7)、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二)北洋军阀主要罪恶活动

1.镇压人民斗争、维护独裁统治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制造“宋案”;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取消《临时约法》,大搞复辟帝制活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护法运动;镇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武装对抗国民大革命。

2.军阀割据混战,大小军阀各以帝国主义国家为靠山,割据一省或数省,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奉系、滇系、桂系、晋系等。它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人口,以及中央的最高统治权互相混战。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二七惨案”。

(2)段祺瑞抵制孙中山北上,破坏反帝斗争,1926年制造“三·一八”惨案。不久,段棋瑞被迫下台。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吴佩孚共同“反赤”。

(3)1926-1927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势力被消灭,奉军被迫撤回河北。张作霖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也在北京搜捕共产党员,杀害了李大钊。

(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败回东北,被日本侵略军在皇姑屯炸死。其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标志北洋旧军阀割据统治时期的完全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5)北洋政府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头脑,压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对外投降卖国

(1)袁世凯统治期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1915年,为了称帝,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死后各派军阀纷纷以各帝国主义为靠山大量出卖国家主权:直系、桂系和滇系以英国、美国为靠山;皖系、奉系和晋系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由此也可以得出军阀割据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产物。

三、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午〕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官僚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形成.中国人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一)政局变化概述

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

2.蒋介石政权通过对张作霖的“二次北伐”及各种手段形式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形成了国共两党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4.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中国出现了中共领导的政权、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存局面,1937年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改为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特别政府。

5.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土地上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立局面。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灭亡,国共两党关系再度紧张,内战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治中国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

1.政治方面:

(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最领导权。不久,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2).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

(3).对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4)抗战初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进人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政策重心转向对内反共,掀起反共浪潮,制造“皖南事变”。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5).抗战结束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把戏,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暴行,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造成“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五?二Ο”血案。残酷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

(6).在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下1949年蒋介石发出元旦求和声明,企图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并被迫下台,退居幕后指挥。李宗仁任代总统,与中共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但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没。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

2.经济方面:

(1).抗战前,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

(2)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抗战后,推行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的经济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蒋介石出卖国家权益,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3.外交方面:抗战前,奉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面对日

本的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战初期积极抗战,中后期奉行消极抗日的政策。抗战后,投靠美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变成美国变相的殖民地。

4.文化方面:发动文化“围剿”,打击、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

5.反共反人民的军事活动

(1)十年内战时期:1930年底到1933年,对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对被迫进行长征的红军实施围追堵截;残酷镇压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情况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并成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发动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

(三)国民党性质的演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党成份比较复杂,但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演变为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3.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它的政治特征是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坚持独裁统治,蒋介石是中国的大独裁者。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措施,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史贯穿于中国近代后期的经济史的始终。

日本侵略者要灭亡中国,迫使蒋介石集团不得不与中共合作抗战,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又决定它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其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导致抗战期间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化,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例题解析】

【例1】乾隆帝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这反映出①清王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②清王朝完全禁止与西方贸易关系③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根本基础④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解析】D ②项“完全禁止”不符合史实。④项认识错,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它没有成为自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D为正确答案。

【例2】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长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

令法国驻华代办:”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最高无上利益的问题。“以上文件表明英法两国①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②准备扩大与中国贸易往来③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④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解析】B 注意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来认识: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得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英法决定发动战争,因而①项、

③项不符合史实。②④符合题意。

【例3】下列国民党的政策使本阶级和民族兼受益的是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②法币政策③抗战时期的统制经济政策④联共抗日政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C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的卖国妥协政策,使中华民族利益受到很大损害,而统制经济政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两者都没有使整个民族受益。

【例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队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是

A、淞沪会议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B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例5】请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那些认识和结论。

【答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概括、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思路是:①形成原因的分析关键在于搞清“中外和好”双方面的原因,即清楚清政府为什么要和外国列强和好,外国列强为什么愿意和好,双方“和好”的背后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②得出结论和认识,先要理解“中外和好”的实质;其次掌握“中外和好”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及其实质;再次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形成原因: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产生剧变,双重的社会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在华利益;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进一步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侵略权益并不取代清朝统治,因此是“肢体之患”;而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朝分庭抗礼,是“心腹之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有屈膝投降与列强修好,“借师助剿”;③在侵华的战争中列强遭到人民英勇抗击,深感对华不宜直接统治,只有以清政府为代理工具才能达到侵略的目的;④辛酉政变后,主张尽心议和的慈禧太后上台,正式向列强“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和好的局面形成。

结论,“中外和好”的实质是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外和好”从根本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专题训练】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统治的办法是 ( )

A、首创八股取士

B、鼓励乾嘉学派

C、提倡程朱理学

D、提倡尊孔复古

2.促成辛酉政变的原因包括 ( )

①《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洋人的问题上形成分歧,

②慈禧太后萌生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政治野心③慈禧与奕訢同肃顺等辅政大臣矛盾加深④奕訢与外国侵略者密谋,支持慈禧政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清廷政局的人事安排发生明显改变,汉族官僚势力迅速扩大,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有 ( )

①汉官掌握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②汉族官僚在清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洋务运动长达三十年④汉族官僚由于清廷设立“皇族内阁”而离心

⑤汉族军阀集团终于取代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推翻了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④4.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主要是由于 ( )

①清朝缺少对外交涉机构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多③外国公使驻京④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外交机构⑤奕訢出于个人权势的考虑,奏请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

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是 ( )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排斥

B、中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

C、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D、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影响6.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就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战争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B、国防实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

C、政府的决策直接关系战争的结局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7.导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包括()

①清朝战略方针错误②中国综合国力远不及日本③西方列强支持日本④李鸿章误国导致中国官兵普遍士气低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8.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的区别主要是: ()

A、实施的目的

B、实施的方式

C、实施的内容

D、资产阶级的反响

9.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主要表现在: ( )

A、赔偿白银4.5亿两

B、设立使馆界,受外国军队控制

C、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D、改设外务部

1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两次复辟,这从根本上说明: ( )

A、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

11.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秩序”

12.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3.袁世凯加紧专制统治,公开破坏《临时约法》的第一个行动是()

A、直接操纵内阁改选

B、变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C、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总统

D、废除《临时约法》

14.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制造者是()

A、张作霖

B、吴佩孚

C、段祺瑞

D、孙传芳

15.奉系北京政府和宁汉合流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相同点是()

A、反对苏联

B、依靠日本

C、亲英关系

D、承认苏联

16.直、皖、奉三派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的共同点是()

A、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以国民革命为政治招牌

C、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口号

D、党内派系斗争始终存在

17.官僚资本完成对全国经济垄断的核心措施是 ( )

A、整顿税务

B、垄断金融

C、改革币制

D、垄断工商业

18.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 )

B、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

D、中共力量的不断壮大

19.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的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20.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表明国民党:( )

A、准备投降日本

B、要消灭共产党的力量

C、亲日派开始掌权

D、要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21.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由合作转为对抗,其原因是①国内主要矛盾变化②美国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③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统治④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下列社会经济凋敝现象与货币政策有关的是 ( )

A、明朝末年的经济状况

B、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民不聊生

D、一战后的日本经济危机

23.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拒绝参加,其原因是()

A、国民党已经挑起内战

B、国民党不允许其他党派参加

C、“国民大会”违反政协协议

D、“国民大会”确立了伪法统

24.袁世凯与蒋介石相似之处有()

①实行一党专制②制定宪法③实行独裁统治④向某一帝国主义国家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5.聘请外国侵略者为本国政府军事、政治、财政顾问、连警察特务机构也同外国人合办的是()

A、清政府

B、袁世凯

C、段祺瑞

D、蒋介石

第Π卷

二、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展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9月袁世凯《祭孔令》材料二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材料三

“唯忠与孝,实中华民国立国之本,今当国家危急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3月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材料四

“五四以后,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二种思想,突然输入于我学术界之中,流行全国。”这些思想主张“是与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应的”,“违反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

——1943年3月蒋介石《中国之命运》

回答:

(1)结合背景、目的、作用评价上述四段材料。

(2)概述儒学在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的主要作用。

(3)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地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颁给林则徐钦差大臣关防,并令“弛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材料二 1840年9月,当英军抵达天津海口时,道光帝谕旨:“英夷船只游戈沿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办理不善所致。林则徐、邓廷桢着交刑部分别严加议处。”后英军退至广东海面。

材料三 1841年1月27日,当道光帝得知英军“既思索烟价,又复请码头(即通商口岸)进,著(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并让琦善激励士卒,奋勇前进……(假使)该夷恐惧乞怜,再由该军的量情形,代为奏请。”

材料四 1842年8月,当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时,道光帝“念江南数百万生灵,一经开仗,安危难保,既经该大臣等权宜应允,朕亦只可以民命为重。”

材料五清政府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全权代表耆英上奏道光帝说:“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加非兵力所能制服。”道光帝表示首肯。

——均摘自《筹办夷务始末》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并评论道光帝对英国态度的变化。

要求:表述成文,180字左右。

28、阅读材料

材料1:1946年春,运抵上海的美国货源源不断,动员全上海的起重机,费时三个月,才全部卸完。中国市场上出现“无货不美,无美不备,美祸(货)成灾”的局面。

材料2:1947年夏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发表了《欢迎外商对华投资的声明》,宣称:外商在我国境内营业其应课征之税额,与本国人民同,自不致阻碍工业合理利润之获得。这一声明明确表示给予美国资本独占中国以最大便利。

材料3: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仅上海、天津、重庆、汉口、广州等二十多个城市,倒闭工厂、商店达二万七千多家,工人失业人数上海30万,北京70万,成都10万,重庆6万,昆明5万。

材料4:1947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方案》加重征收“所得税和各项直接税”,冻结生活指数。同时无限制大印法币,最后法币贬值到不及它本身的纸张和印刷费的价格了。

材料5:1948年宋美龄代表国民政府去美国请求援助,遭到拒绝,一无所获,怅然而归。12月28日杜鲁门直接致函蒋介石,问蒋“是否已考虑辞职或继续执政的问题”,公开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

(1)材料1,2和材料3,4是什么关系?各自说明什么问题?

(2)材料5,说明美蒋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二、问答题

29.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失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分析评论这一论断。

30.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史学家认为:“一个政权的覆灭大都首先由于内部原因,而政治上反动是决定性因素”。试结合1927年—1949年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反动表现,论证上述观点。

三、问答题

【答案简析】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总理衙门设立之前,清政府早已有对外交涉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是顺应列强的要求,而不是奕訢的一相情愿。

5.A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的特点。

6.D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的对外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落后的封建主义与先进的资本主义之间的战争,中国的失败实际上是表明了封建主义的失败。

7.C中日甲午战争之时,中国综合国力与日本相比并不逊色,中国官兵中也不乏勇猛之人。

8.A 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的内容相似,而性质不同。

9.C 10.C 11.D

12.B宋教仁之所以遇刺关键在于他想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阻止袁世凯的独裁专制。

13.A 14.C

15.A 亲帝反苏是奉系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相同点,只是各自所依靠的对象有一些区别而矣。

16.A 17.B 18.A 19.B 20.D

21.A ④是国共对抗的表现与结果,排除含④的选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22.C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满足军费和消灭赤字的需要,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23.C

24.B袁世凯依靠编练北洋新军起家,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以后,曾解散国民党。

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 [答案]

(1)辛亥革命后儒学受到冲击,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大力宣扬儒学,社会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陈独秀为反对帝制复辟,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后思想欺骗人民,具有进步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方面以儒学中的忠孝号召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这具有正义与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以忠孝要求人们服从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具有消极作用。蒋介石为了达到反共独裁的目的,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大力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具有反动性。

(2)儒学在中国古代是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在近代它一方面继续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受到批判的同时,其精华部分得到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代,儒学作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重视,并被研究、利用,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但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3)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析】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学的社会地位也几经沉浮,只有深入了解儒学的核心内容,辨证地看待儒学的历史作用才能答好本题。

27.[答案]

道光帝委派林则徐查禁鸦片,反对英国侵略,是积极的、正当的。后来又将其撤职查办,实际上是采取对英妥协的方法。再后来又认为可以轻易战胜英军,表现了草率指挥、统帅无方。最后认为英军强大,不可战胜,为接

受不平等条约寻找借口。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战和不定,致使中国政府组织抵抗不力,这是清政府腐败落后的表现,也是导致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析】结合教材,用足材料,紧扣题目“道光帝对英国态度的变化”中的“变化”二字做文章。

28.[答案]

①因果关系。

蒋介石为了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由于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四大家族野蛮掠夺和战争的巨大消耗,国统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改变经济混乱局面,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蒋介石独裁,卖国,掠夺和内战政策决定其失败的必然命运。

②美国由大力援助蒋介石内战,转为断绝援蒋。

因为国民党政治腐败,军事溃败,使美国对蒋失去信心,企图更换代理人,以维持美国在华利益。

三、问答题

29.[答案]①胡绳认为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挽救民族危亡,设议院、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文化,而维新派要求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感动了光绪帝,为了巩固清朝统治,免做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定变法。②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采取了维新派的一些主张,却根本没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更只字未提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书决不是在实行一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③由此可见,光绪帝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对光绪帝的阶级属性的鉴定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光绪帝颁布了维新变法的诏书,就认为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或者说是资产阶级化的皇帝了。而要具体分析光绪帝实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还要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中分析是否体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皇帝的要求,光绪帝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统治,摆脱慈禧太后的束缚,成为一个有职有权的皇帝,而不是要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可见光绪帝还是一个封建皇帝。

30.[答案] 变化: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抨击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政府当局发展实业法令的鼓舞;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反帝斗争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军阀割据混战使中国政治日益黑暗,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启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

于对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时间的正确判断,然后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作答。

31.[答案] ①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变成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动政党,实行一党专政,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对内由蒋介石专制独裁,对外依赖英美;对日出卖大量主权,连续发动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抗日战争期间,仍然坚持一党专政,蒋介石成为大独裁者,实行特务统治,保甲制度,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反共磨擦,掀起反共高潮,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失去民心,政治上空前孤立。

②政治上的反动,决定国民党政府失去民心,腐败、卖国、经济崩溃、军事溃败,最终被人民革命推翻。

【解析】对于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反动表现,教材中有充分论述,考生只需要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等时期,提取有关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反动表现的知识点,用以论证题目所表述的观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和刑法

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和刑法 一,民法 (一)民商合一体例的确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编订民商法,1929年成立民商法起草委员会,聘请法国人宝道和著名法学家王宠惠等为顾问,具体负责起草。起草过程中立法院长胡汉民,副院长林森等根据中国自古民商不分,商业不发达,商人本无特殊地位的现实,建议立法上须用民商合一体例。将通常属于商法总则之经理人及代办商,商行为之交互计算,行纪,仓库,运送营业及承揽运送等项,编入民法典债编。单独编订《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等到,作为民事特别法。 这种体例对日后中国民商立法,民商法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华民国民法) 《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 概况 由中华民国民法,有,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构成,共计29章1225条。 总则又分法例,人,物,法律行为,期日及期间,消灭时效,权利之行等 债编分通则,种种之债 物权分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典权,留置权,占有 亲属编分通则,婚姻,父母子女,监护,抚养,家,亲属会议等 继承编分遗产继承人,遗产之继承,遗嘱 民事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除民法典外,习惯和法理也构成南京国民政府民事法律的渊源。 中华民国民法在内容与指导思想上仍然是继受和固有相结合,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特点:1.对西方法律的继受和移植 2.对中国固有法的保留和改造 (二)民事特别法 《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破产法》 1931年7月1日正生效,《中华民国公司法》,多次修改,新公司法分为定义,通则,无限公司,有限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外国公司,公司之登记及认许,附则 1929年10月30日公布施行《国际统一票据法案》 1929年12月公布,1931年1月1日施行《海商法》,海商法以大清商律草案,志田案草案基础上制定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姿态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外交上开始改变传统的被动局面,专门设立了情报司。情报司主要负责搜集国外资料以及对外宣传和接洽等工作,在中国与外国交涉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以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处理对外事务。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情报司;外交姿态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衰落,中华民国建立也未能阻止这一下滑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契机,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战后的一些国际会议上,世界开始听到中国政府的声音,但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在战后各国重新分配利益时,中国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权利,反而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德国在华权益被日本强行取得。这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外交方面必须从以前的被动承受外来压力转变为主动出击,才能扭转外交颓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大力调整国家机构设置,开展一系列的主动外交,特别是情报司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以全新的姿态来处理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国的外交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 1 情报司的设立 蒋介石定都南京以后,原来在广州运行的那一套外交机构不能满足外交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外交机构的改革。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7月5日重订组织法,扩大机构,部长下面置次长二人,分设秘书处及政务、总务二司。同年11月增设参事厅,置参事2~4人;政务、总务二司则增改为第一司至第三司。第一司执掌政务事宜,第二司执掌总务事宜,第三司执掌情报事宜”,对外交机构进行调整。1928年2月又进行了一次调整,设置的总务处和第一至三司,第一司执掌国际范围事务,包括通商、国籍等事务;第二司执掌亚洲各国及苏联的事务;第三司执掌欧美各国事务。这一次调整开始以地域为各司工作划分的依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外交部组织原则,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在组织原则上与国际接轨。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于是宣布结束军政实行训政,新建立的政府参照孙中山提出的“建国大纲”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行政院。此次对外交部的机构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与完善,在1928年12月11日重新颁布《外交部组织法》规定外交部包括“一、总务司;二、国际司;三、亚洲司;四、欧美司;五、情报司”。其中情报司的设置是一个突出事件,将搜集情报和对外宣传接洽等工作专门设置一个机构来执行,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机构走向成熟。

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国民党南京政权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贾士钊杨梦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14级本科生) 摘要:国民党是我国先进的资产阶级政党,对中国的政治做出过巨大贡献,最终于1949年失利而撤守台湾,国民党和共产党从最初的一强一弱、一大一小,经过几十年的纷争,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历史规律之中。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海内外政界和史家争论的焦点,形成了人心向背说、经济崩溃说等多种学说和主张,但大多着眼于40年代中后期,研究其直接失败的原因。事实上,国民党的失败并不是仅由几次偶然的决策失误或战争失利而导致的,而是从一开始执政就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美国学者Lloyd E. Eastman试图阐述“(国民党)为什么一开始就显示出其脆弱和不稳定性,不能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并最终走上了崩溃。”1本文也着重探讨国民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总结历史教训,以求对今天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国民党政权;蒋介石;失败原因;南京国民政府 一.国民党革命精神的骤然而逝 国民党在30年代时,中央机构已经显出臃肿的态势,官位被越来越多保守的官僚抓住不放,而这些官僚在她们的岗位上则过着安顿舒适的生活,却绝少关心自己的公共责任、自己的祖国,更不用说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了。 然而,国民党从开始绝不缺乏真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党员和有志青年,例如有参加革命放弃了清政府许诺的高官厚禄的蔡元培,或共同在革命流亡中战斗和生活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但在初期阶段,领导人关心党的规模甚于党的质量,于是在国民党宽松的入党条件下,党员中出现了大量的对党的信念和哲学不了解的新成员,使得基层组织极其涣散2,其中包括许多把入党视为升官发财的捷径的贪官和奸绅,组织的扩张让领袖们越来越难以控制新党员的成分,党的腐化也由此而产生。而这些就是官员的提拔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党员来说,是令人失望的。 清党运动是国民党的一件大事,又称之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为了清除国民党内的“不纯洁”的成分,清洗期间到底有多少人遭到屠杀是不得而知的。“具体的估计由数万到十万多不等,然而不管具体数字是什么,国民党的革命已经沾满了鲜血,而共产主义运动依 1Eastman L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 陈明明:《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的政治根源》。《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3 邹沛; 刘真. 中国工人运动史话.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3 [17 January 2013].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从蒋桂斗争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总第64期)从蒋桂斗争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季荣臣 摘要 本文从蒋桂之间斗争的角度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认为这一斗争加速了 南京政府的垮台,强调腐败必然导致灭亡。 关键词 蒋桂斗争 军事拆台 南京政府 垮台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迅速垮台,论者多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探求究竟。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问题。抗战胜利后,蒋桂之间的政治争斗与军事拆台,加速了南京政府覆灭的步伐。本文拟从蒋桂这两大派系之间的斗争,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问题。 一 蒋桂矛盾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但随着政局的变化时激时缓。抗战胜利后,由于竞选副总统,蒋桂之间的矛盾重新爆发起来。 1947年下半年后,国共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与重点防御,国民党军节节败北。国统区的政治、经济也陷入全面严重的危机。国民政府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眼看国民党的惨败,美国统治集团焦虑不安,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经过魏德迈来华对国民政府的调查,美国准备弃蒋 换马,用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以挽救国民党的失败,阻止国民政府的垮台。 在美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反对,毅然决定竞选副总统。为争取支持者,四处活动,发表竞选言论。蒋介石见李宗仁不听他的劝阻,十分恼火,决定副总统的候选人由国民党中央提名,所有国民党籍的国民代表都要受国民党中央的约束, 违者予以党纪制裁。!蒋还亲自召见李宗仁,告知副总统候选人已由中央提名孙科,要李放弃竞选。李宗仁态度强硬,表示决不退出竞选。他召集桂系重要干部研究对策,决定若党内不提名,就 在党外独立竞选。?甚至打算如蒋介石硬要由中央提名,广西和安微的国大代表就退出选举,不惜同蒋介石公开决裂。#李宗仁还联络参加竞选的程潜、于右任,结成联盟,一致反对党内提名。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企图用国民党中央提名来阻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遭到失败。 蒋介石阻止李宗仁竞选不成,转而支持孙科同李宗仁竞争。李、孙经过激烈的角逐,李宗仁一波三折,最后以微弱的多数击败孙科,取得了副总统的职位。行宪国大原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独裁专制的统治,但结果却触发蒋、桂矛盾激化起来。 八年抗战胜利,蒋介石的权力达到了鼎盛。他利用抗战削弱了各反对派势力,他任李宗仁为北平行辕主任,明升暗降,剥夺了李的兵权。他委任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却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其心腹参谋总长陈诚,白被高高挂起。蒋介石的劲敌桂系被架空了,战后可谓是蒋的一统天下了。然而桂系是不甘受蒋介石宰割的。李宗仁利用竞选副总统,重新崛起,向蒋介石发起攻势,并获得胜利。虽然李宗仁的副总统仅是个虚职,毫无权力可言,但却对国民党的前途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是取蒋代之企图的重要步骤。桂系从来是雄心勃勃,以问鼎中原为目标,时时思念着登上国民党的最高权力的宝座。蒋介石对桂系的图谋洞若观火,认为李宗仁如果当选副总统对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外交

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战时中国的外交是抗日战争这部伟大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有许多辉煌的篇章。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1938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国关系奠定了基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0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年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4至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里只想就影响中国战时外交的若干主要因素作些简要分析。 (一) 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是影响中国外交的最根本因素。 回头去看,中国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是相当险恶的。面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欧洲弥漫着绥靖主义。1936年意大利灭亡阿比西尼亚。意大利的侵略没有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谴责和反对,反而得到英、法实际的纵容。而当德国于1936年3月公然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时,英、法除了发出抗议照会外,对于羽毛未丰的希特勒居然不敢作出任何实际的反应。1937年5月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英国绥靖思潮更加发展,张伯伦认为:“我们在远东的地位是非常脆弱的,如果我们遭受日本的武力攻击,在初期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进行防卫的。”因此,英国政府认定,避免在远东的敌对行动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1)a〕。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姓名: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党合作,建立战线。 ③方针:共产党可以以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______上、 上、__________上保持性。 2、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大会接受共产党的________的主张,确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中共的政治纲领基本一 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为基础的战线 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时间:年月。 2、创办人:。 3、主要领导:孙中山任,蒋介石任,廖仲恺任,任政治 部主任。 4、特点:黄埔军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5、性质:黄埔军校是一所合作的军事学校, 6、作用:为________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骨干。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2、目的:打倒列强(反),铲除军阀(反)。 3、总司令___________。 4、主要对象:、、。 5、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主战场)。 6、事迹: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军赢得“”美誉。 7、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流域打到流域,威震全国,沉 重打击了的统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孙中山逝世: .3.12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公开破坏国共合作。 2、“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借口“”,在大 肆屠杀_______和________,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4.18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七一五”政变:1927.7.15 _______在____________ 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5、“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与“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统治建立。到1949年,统治中国共__ 年。 6、东北易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张作霖的儿子就任东北三省 保安总司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 帜”。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_1937_1941_

收稿日期:2008-10-16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0(批准号:07I0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国联的外交政策研究0(批准号:08B44) 作者简介:洪岚(1965-),女,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No .4,2009 J OURNAL OF SO UT H C H I NA NORMAL UNIVER SI TY (S OC I AL SC I ENCE ED I TIO N ) 2009年8月 Aug .,2009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1937-1941) 洪 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5国联盟约6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0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国联外交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9)04-0081-06 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0为宗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5国联盟约6宣称 尊重并保持所有会员国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主张通过国际仲裁和平解决争端,实行制裁、裁军和集体安全保障制度。中国是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1931-1941年间,南京政府利用国联这一国际政治舞台,不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争取国际社会援华制日。学界以往对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九一八0事变不抵抗与依赖国联的政策,1 本文拟着重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排除阻力向国联提出申诉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初,蒋介石即下定/不求战、必应战0的抗战决心。o 南京政府在外交上沿着两条路径分别展开活动:一是谋求与日本和平协商解决事变;一是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南京政府外交部授意顾维钧、郭泰祺、蒋廷 黻、王正廷、程天放等驻外使节,分别与法、英、俄、美、德等国商谈中国准备向国联提出申诉问题,但是 各国的态度令人失望。苏联愿意促成中国向国联申诉,但认为/此事关键在于英国0;德国外交部长钮莱特含糊其词,表示/德国政府必抱定平允态度0;法国政府认为欧洲大局未定,国联也无能为力,中国当援引/九国公约0使国联与美国一致进行为宜;英国外交部长艾登表示:中国向国联申诉,自无不可,但是国联太不健全,申诉国联亦于事无补。 ? 1937年7月12、21日,艾登两次警告日本驻华大使吉田茂,表示英国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恶化。但是,英国政府也不愿意对日采取强硬政策,认为/这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如果招致日本永远的仇恨,那么,在德国采取行动时,日本就会抓住机会进行报复,这将使得下一代英国人都将付出代价0。?英国首相张伯伦声称:/想象不出在欧洲形势如此严重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在此时向日本寻衅更带有自杀性质。如果我国卷入远东冲突,那么独裁国家就可能抵抗不住在东欧或在西班牙采取行动的诱惑。0 ?美国的外交方针显然是避免卷入中日纷争。 ? 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指出,美国政府在涉及中日关系事务的行动上转移了重心,从前是努力节制日本使 81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 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依据地图:

南京 武汉北 京 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从珠江流域打到 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 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二)教学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 1.“四一二”政变 放映短片“四·一二”政变 【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依次回答: (1) 蒋介石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力量是? (2) 打击镇压的对象是? (3) 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 (4) “政变”改变了谁的政治目标?因此叛变革命的原因是?(政治目标不同,达成目 标的方式不同) (意图:学生从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中开始理解南京政权的性质)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名录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大汉奸名录 姓名(生卒年)籍贯军政职衔充任汉奸事实及简注 丁默邨(1903-1947)湖南常德军统三处处长汪伪中央党部特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特工部主任 王荫泰(1888-1947)山西临汾北洋外交总长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实业督办,伪华北政务委员长 叶蓬(1894-1946)湖北黄陂警察总局局长汪伪中央训练团教育长,汪伪武汉绥靖公署上将主任 刘郁芬(1886-1943)河北清苑原甘肃省省长汪伪国民政府开封绥靖主任,汪伪国民政府参谋总长 杨揆一(1885-1945)湖北鹤峰武汉行营主任汪伪军事参议院院长,伪湖北省省长、保安司令 李士群(1905-1943)浙江遂昌原******特务汪伪警政部政务次长兼特工总部主任、警政部部长 吴化文(1904-1962)山东掖县新编四师师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和平救国军第3方面军上将总司令 汪精卫(1883-1944)广东番禺日伪南京总统原******副总裁。

张永福(1871-1942)广东饶平中国同盟会员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国务委员、中央监察委员 陈公博(1892-1946)广东南海伪立法院院长汪精卫死后,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 陈璧君(1891-1959)广东新会中央监察委员汪伪政权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招桂章(0000-0000)广东南海伪海军部次长汪伪广东江防筹备处处长,伪广东江防司令部司令 林柏生(1902-1946)广东信宜民国立法委员汪伪行政院宣传部部长,汪伪安徽省省长兼保安司令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伪上海市市长汪伪政府警政部长,汪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郝鹏举(1903-1947)河南阌乡第30军参谋长汪伪军第1集团军参谋长,汪伪军第7方面军司令 胡毓坤(1895-1946)奉天海城长官功署参议汪伪政府军委会委员,汪伪豫皖苏鲁边区绥靖总司令 萧叔宣(0000-1945)籍贯不详伪参议院院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部长,汪伪政府参议院院长 萧淑宇(0000-1941)江西永新伪江西省省长原******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少将处长 梅思平(1896-1946)浙江温州原******法委汪伪政权工商部部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经济管理视野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改为北平)后,即宣告全国统一基本完成,“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质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训政源于约法之治,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正式提出“革命程序论”,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在1914年7月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进一步指出:“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以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以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以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2至1924年《建国大纲》颁布,这一理论最终得以系统和完善。 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始终坚持所不可替代的阶段。如由军政时期蹴至宪政时期,会产生三个流弊,“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3“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知方式,非墨守其放弃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4由此,训政阶段是实现宪政的必经阶段,以“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以党治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次北伐的告成,宣告国民党基本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但其内部派系众多,政治思想纷杂,所以对国民党来说,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先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1928年8月7日蒋介石发表《今后贯彻革命实行主义之主张》的谈话,主张“以党治国”、“以军治国”,又于8月9日发表《对时局意见书》,指出:“既曰以党治国,则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与此同时,远在欧洲游历的胡汉民、孙科等人就致电谭延闿、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草案》,其原则有三:“一、以党统一,以党训政,培植宪政深厚之基;二、本党重心,必求完国,应有发动训政之全权,政府应负责行政之全责;三、以五权制度,作训政之规模,期五权宪政最后之完成。”随后,胡汉民又完成了《训政大纲说明书》,指出“于建国治国之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褓姆自任”,强调“以党治国”。因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训政开始,“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五院制逐渐实施。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胡汉民、孙科等提出的《训政纲领》。内容主要有六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训政制度的确立。1929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二、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试行五权制度的具体方案,五院制正式实行。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任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院长,冯玉祥、林森、张继、孙科、陈果夫分任五院副院长。五院各司其能,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考试权;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制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就是民权,治权就是政府权。首先是人民有权,这些权利通过县自治和国民大会得到制度保障;政府有能就是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共同组成中央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实行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五院各司其责并对国民大会负责。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治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是要在直接民权的基础上,建立“万能政府”,其中五权分立强调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集权下的分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五院制的建立应当在宪政时期。对于训政时期究竟以何种形式建立政府并无详细论述。训政时期五院制的建立,是在胡汉民的主张下成立的。训政时期的五院与宪政时期正式的五院制是不同的,训政时期的五院统一于国民党的党权之下,即“国民政府是五院的集体,对于政治会议的决议统一要绝对地遵守”。正如有关决议所称“中国国民党独负全责”。 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国民党推行的“以党治国”的“训政制度”,并没有像预想的那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卢艳香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平津,全国统一基本实现,训政开始。国民党各派系在训政制度确立过程中,展开新的斗争,直至1931年5月由蒋介石力行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而成为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法律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的考察,有利于对该时期国民党政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五院制 83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研究 【摘要】:解释例是拥有法律解释权限的专门机关针对法律适用的疑义进行解释的一项制度。本文以解释例为研究对象,将时间限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亲属领域为切入点,研究解释例的发展特点及规律,为当今的法律解释制度提供参照。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既然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亲属领域的解释例,那么对“亲属”、“亲属法”、“亲属问题”以及“解释例”的概念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在文章这部分内容中,笔者除了对上述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还具体阐述了解释例的作用与制度概况。第二部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的内容做出了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研究结论得出的基础。笔者把辑录出的解释例按照《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的篇章体例进行了分类,之后按照分类情况对解释例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背景特殊,法律初建,政治斗争、战争频繁,经济发展不稳定,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笔者在对解释例内容进行分析时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对解释例内容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具体内容如下:解释例是被动做出的;解释例之间有矛盾之处,缺乏逻辑衔接;法律解释机关面对传统社会的冲击,采用新法对社会进行改造的态度坚决,另外,面对传统社会的强大惯性,在法律解释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考虑传统因素,与传统社会相调和。此外,法律解释机关还正确处理了法律与政治的关系。除了以上这些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律解释机关做出解释例时所运用的各种解释技巧和方法值得当今借鉴。通过对解释例特点的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得出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的启示。当然这些启示是相对于当今法律解释制度的完善所提出的。首先,应当转变司法解释的做出方式;其次,面对当今法律解释的混乱局面,要统一法律解释的主体;最后,通过对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内容和特点规律的总结,笔者得出了当今法律解释应当回归现实并注重传统的结论。【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亲属解释例习惯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9;D923.9 【目录】:摘要8-10ABSTRACT10-12引言12-14一、“亲属”与“解释例”的内涵14-20(一)亲属的内涵14-151、亲属的含义14-152、“亲属法”及“亲属问题”的含义15(二)解释例的内涵15-201、解释例的含义15-162、解释例制度概况16-183、解释例的作用18-20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亲属问题解释例的内容20-37(一)通则解释例的内容23-25(二)婚姻解释例的内容25-331、婚约解释例的内容26-272、结婚解释例的内容27-303、离婚解释例的内容30-324、婚姻之普遍效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识记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 2、能力培养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情感价值观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55——6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