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1-7 章复习重点

一、名词阐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文学活动“四要素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按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5、文学形式:是作家为表达内容而创造的使文学内容得以存在和表达的、具有感性直观特征文学的外在形态;

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生活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7、一般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般意识形态属于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观念及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它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

8、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9、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0、话语: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1、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审美掌握方式,即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和直观的方式掌握世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意识并运用艺术符号将其物化、创造一个独特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世界的活动。

13、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相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14、文学创作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5、艺术发现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6、艺术构思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

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7、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18、陌生化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1、理论主体以逻辑思维的方式理性地把握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精神实践法。任何理论都是由概念、范畴、命题构成的。较为完备的理论还能够提供特定的理论和原理及其相关体系。

2、文艺学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也称“文学学” ,它是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理论形态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形态。

3、游戏发生说文学的游戏发生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发生理论,其代表理论家有康德、席勒、谷鲁斯等,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对游戏说的具体解释是不同的。有的从本质的意义上来立论,认为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 ,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的从生理的意义上来立论,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有的则从心理的意义上来立论,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

4、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不仅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而且是具体的社会人。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特定的观念方法为指导,从某种意义上和某种范围内,对文学活动现象的特质、构成、运作及其规律进行概括、阐述的一门人文学科;其归属与文艺学。与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较,文学理论所探讨与阐明的是与特定的文学活动现象有关的概念、命题、范畴和方法为指导。

7、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在20 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用以指关注文艺形式的理论。

8、巫术发生说在这种艺术发生说看来,原始艺术活动都包含着巫术,艺术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也正是巫术的思维法则推动着艺术的生成。

9、话语在一般意义上,话语指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主体所言说或写出的具有一定连续性且表义具有相对完整性的语段。从文学的意义上言之,话语指的是,在特定的文学文本语境中,主题以语言为构成材料、以审美的方式所构成的完整的具有特定艺术意蕴的语段。

10、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简答:

1、简述文艺学学科的三个分支及其相互关系:p2-3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3、简述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4、表现说与摹仿说的区别在哪里?

5、艺术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表现的区别。

6、简述文学四要素的辩证关系。

7、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8、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9、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0、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2、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3、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4、文学话语的典范形态?

15、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6、简述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7、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8、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19、什么是直觉和灵感?二者有何区别?

20、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简答题

1、谈谈你对艺术反映论的理解

(1)、反映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的思维的机制与方式。建立在人的实践存在的基础上,是人的思维和外在对象之间关系的产物。

(2)、在反映与艺术形态的关系中,反映作为人脑的机能与思维的机制,是意识形态得以生成的基础与前提。

(3)、艺术反映论涉及到三大质素:一是文体创作的主体;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实;三是文学作品。

(4)、艺术反映论与社会形态论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但二者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于艺术反映论是社会形态论的前提基础,社会形态论只有基于艺术反映论才能得到相应的理解,艺术反映论是社会形态论的逻辑指向与归属。

2、艺术生产有哪些含义?(1)、艺术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分界的人类精神生产的一种特定方式;(2)、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活动过程;(3)、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什么?(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指的是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2)、人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作家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他作为文学结束的主体,也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与世界之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就作品来说,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简述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机制(1)“审美”的“意识”形态:a、从本质论意义上审美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与、特性;b、审美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c、从形态论意义上,是否存在一种特殊形态,起可以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自己补)。。。。(2)“审美意识”的“形态”(自己补)、:(3)、整一性的审美意识形态:a、从策略论上,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b、本质论本体论上,审美意识形态是。。。。。。c、从形态论上,。。。d、功能论上,是。。。否带来对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误读。(这条不全,自己补。)

5、谈谈你对质素与效应相结合的相应关系理解(1)、质素是指构成了事物本身而又归约于其本质的特定要素,关系理解;效应指的是作用、效果、反应与反响。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的效应分为五个相应层面:艺术审美效应、人学效应、意识形态效应、现实社会效应、历史文化效应。(2)、所谓质素分析,也就是对规定的事物本质的一系列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机制作出特定分析;所谓效应分析,指的是主体对特定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效果、反应、反响所作出的一种分析。(3)、所谓质素与效应相结合的方法,是具体性质素分析与响应性效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简称,其特质是由质素分析与效应分析的

互动整合机制所规定的。

6、谈谈你对艺术生产论的理解(1)、与其他文学理论相比较,艺术生产论更重视经济与利益资本方面;(2)、艺术生产论的功能在于:a、揭示近现代以来,资本与技术对整体性艺术活动的作用,b、超越作者中心论、现代性文论、揭示了文学的商品性、大众性、消费性、技术性。(3)、局限性:忽视文学生产,即使是后现代语说中的文学生产所必然具有的主体性、创造性、价值型、审美性。

7、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够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8、文学概论有哪三种含义?我们界定文学概念的基本方法是什么?(1)文学概念的三种基本含义是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2)文学的文化含义(广义)指的是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文学的狭义的审美含义指的是文学是具有情感性、虚构性、想象性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等);在当下,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的审美含义。(3)我们界定文学概念的基本方法是:从审美意识形态与话语含蕴双重维度上来界定文学的概念,亦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含蕴中的审美形态。

9、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的是什么?(1)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的显得快些,有的显得慢些,有的甚至与物质生产成反向方向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一般来说,这种“不平衡关系”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发展上反而领先。应该说,这种“不平衡关系” 的存在说明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

10、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1)文学话语的创造性在于,它明显突破了语言学用语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而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2)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常常采用隐喻、暗喻、转喻、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3)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4)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创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景,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论述题

1、对文学现象性理论的理解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表现?(1)、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表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缠绕在一起,其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2)在理解上,、我们必须注意相关侧面的问题,其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文学审美性质与意识形态性质既矛盾有统一,其矛盾是显在的,其统一是隐在的;其二、文学审美性质是直接性的,意识形态性质是间接性的;其三、文学审美性质是就文学本体属性而言,而意识形态性知识就文学的社会性质属性而言;其四、文学审美性质与意识形态性质统一于艺术形式中,文学意识形态性质必须通过特定的审美意识形式来体现;其五、对文学审美意识性质的强调实际是对艺术自主性的强调,对意识形式性质的强调则植根于文学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政治规定性。(3)从目的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蕴含着某种功利意图;从方式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上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有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3、怎样理解文学理论形态问题?(1)、从抽象成都与研究范围的意义上:文学原理论、文学总体性理论、文学现象理论、文学研究方法论(2)、从其历史规定上:古典性文学理论、近代性文学理论、现代性文学理论、后现代性文学理论(3)、从研究对象上:研究语言文字性(纯文学理论)、研究以文学作为基质的审美文化理论(文学审美文化理论)(4)、从策略、意象、适用范围:政治性文论、学术性文论、教科书文论、体悟性文论、媒介性文论(5)、从方法性的特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4、对文学性审美文化的理解(1)、所谓文学性审美文化,指的是具有特定的文学性质,以语言文字性语言机制作为自身的构成质素,并依靠文学的质素来组织,构成自身的审美文化形态,这是一种以整合性话语形式作为自身存在的审美文化性。具体而言,也就是指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游戏等(2)、生成机制:近现代以来,随着物质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新的传媒媒介与新的媒体话语形态大量出现,这些都具有强大的张力和整合力,各传媒媒介与媒体话语形式皆备质素化后,而整合到新的传播媒及话语形式中,在这种形势下,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走向广泛化,随之来来的则必然引起文学审美文化现象的兴起。(3)、语言文字性话语形式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中得到机制性发展,但后现代审美文化生产必然无法脱离语言文字性话语形式而独立存在,比如:影视文学中的对白、字幕等。更为重要的是由文学文本所提供的一系列质素,如:人物、事物与情结、情节主体与原型、模式结构与类型,皆可以被引入当下的审美文化生产中,而有些审美文化文本本身就是特定文化文本的改写、重写、翻写与细仿,有些所反映的只是文本的话语形式,这一切都标示着文学性审美文化的真实存在。

三、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该题考察对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要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文学活动论;二)文学反映论;三)艺术生产论;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五)艺术交往论等。

2、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考察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分别阐明文学的一般性质即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特殊性质即审美性的特征。特别是这两种性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要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应该从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出发来理解。要点: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1).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性质

3、试举例说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及原因。该题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文学发展的复杂性问题,以及如何认识这种复杂性产生的原因。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上,这种不平衡有着种种表现方式。需要学生举例,以文艺史的例子来证明。该题的另一个重心在于阐明如何解释这种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如何把握最终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影响的关系是该题的难点。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理解。文学话语的特性存在在文学话语的层面上,该题要联系话语的特征、从文学话语的三个特性加以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可以用具体例子、也可以用概括的例子。要点:1)文学话语本身具有蕴藉的属性是由于……;2)文学的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5、试论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该题考察大量有关精神生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独立性、特殊性的表现,进而说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方面。要点: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与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3)、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的原因: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1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 观念活动。(第100页) 2、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 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第137页) 3、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 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第138页) 4、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 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第161页) 5、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题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 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第162)6、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第170) 7、艺术形式: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是艺术内容的组合、生成与呈示,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第179) 8、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 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第132页) 9、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主张是:认为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它 的“文学性”,“文学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主要是语言形式,而与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无关,代表人物是艾亨鲍姆。(第175页) Ps:俄国形式主义不知道正确与否,是自己通过书上的话提炼出来的。

《体育概论》简答题-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4)应用性 (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2.艺术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陌生化。 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4.陌生化的提出者为苏联学者什克洛夫斯基。 5.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义是求“真”,核心是尚“善”,境界是呈“美”。 “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6.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7.在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分为席勒式和歌德式。 8.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9.对诗艺术形式的三种态度: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内容形式并重。 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1.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1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为格里高尔。 1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集中地表现人物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重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13、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的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14、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15、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17、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18、艺术真实性: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19、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学前课程概论(复习题)

学前课程概论 1、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从目标上看: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 从内容上看:选择:生活化的、可感知的、基础的、启蒙的。不以抽象知识为学习重点。不以系统性为必然要求。加工,将内容趣味化、可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从方法上看:保教结合、活动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可以获得物理经验、与人相互作用获得社会经验。思考可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从评价来看:评价的目的是诊断与教育、自己与自己比,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侧重质的评价。 2.《纲要》和《指南》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比较 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 体育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健康领域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规程》中的语言目标: 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规程》中的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 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 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 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规程》中的德育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 感, 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 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 开朗的性格。 《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规程》中的美育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 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的范围是什么? 答:1、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 基本动作: 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大肌肉动作和生活自理、绘 画和手工中的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生活卫生习惯: 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 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 安全、保健、自我服务。 良好情绪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 适应环境的能力。 身体器官。 科学领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 动;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尊重事实和他人的观点, 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关爱自然和生命,有初步的资源 和环境意识。 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 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认识常见的材料和物品的特性、功能; 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 声、光、电、磁、力、弹性、沉浮、滚动、溶解、天文、 颜色的变化等科学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形成初步的数概念:数、量、形、时间、空间。 工具及设计技术 探究各种工具的特性及其功能;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 体验技术设计的关键步骤;发现不同结构与特性的物体及 其不同的运动形式。 3、社会领域 爱老师、爱朋友: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验同伴共 处的乐趣。 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 爱家庭、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认识环境,了解家乡 的特产、风景名胜;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知道台湾、 香港、澳门是祖国的领土。 爱人民:接触和认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不同职业的成人, 培养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的情感;认识少数民族、知

比较文学概论的小抄作业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动态性学科。 2.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联系,这种研究叫比较文学研究。 3.与国别文学和比较文学相并列的,还有总体文学。 4.早在1872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个名称。 5.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6.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7.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是1877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的《比较文学学报》,以“比较文学”直接命名的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作者是波斯奈特, 8.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在法国设立。 9.1931年,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的历史、方法、成果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者的观点,但其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10.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苏俄比较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强调形式是艺术特征的重要载体。 11.西德当代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是吕迪格,他被誉为西德“比较文学之父”。 12.文化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者作用来进行的 二、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2.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3.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三、简答。 1、假如对李白和杜甫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属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吗?为什么?不属于。正如雷马克所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艺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所以,李白与杜甫同属于一国范围之内,他们的比较不具有跨国研究的意义。 这种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尽管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只属于国别文学研究。 2、请简述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

自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填空题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和“个性化” 两个方面。 2.孔子谈论文学功能的著名观点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幼儿园课程概论-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一章: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幼儿园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第二章: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探讨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二、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 目标模式:博比特过程模式: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伊 四、幼儿园课程模式设计取向。 1、学科中心取向 2、学习者中心取向 3、问题中心取向 第三章: 一、课程目标分类。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第四章: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 (一)基本方法 1、论理组织法 2、心里组织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2、横向组织法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课程创生取向 四、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课程计划因素 2、一线教师因素 第六章: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及过程。 原则: (一)从课程评价的目的看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从评价的主体看 1、应以教师自评为主 2、重视家长的参与 3、要鼓励幼儿参与评价过程 (三)从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看 1、评价过程应客观、真是、自然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从评价结果看 1、正确的看待评价结果 2、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过程: (笔记)一般过程:集中问题→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分析评价方案→解释资料、得出结论 (书本) (一)评价方案制定阶段 1、确定目的及评价内容 2、确定评价的程序、指标及标准 3、选择评价方法 4、确定评价人员的分工及合作 5、撰写评价方案 6、对参与评价人员进行培训 (二)评价方案实施阶段 1、搜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4、撰写评价报告 专题: 一、陈鹤琴物质活动课程中心思想。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或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或教育的方法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与答 比较文学概论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1、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即: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术语辞典 1 .文学四要素。这是由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要素组成。 2 .摹仿说。这是古希腊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3 .观物取象说。这是中国古代有关文艺起源的学说,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4 .表现说。这是西方18 世纪以来伴随浪漫主义思潮而形成的学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或情感的表现。 5 .言志说。这是中国先秦产生的学说,认为诗歌是作者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6 .文学本体论。这是美国批评家兰色姆提出的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7 .劳动说。这是有关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认为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 8 .不平衡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有关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关系的学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或快或慢,有时甚至呈反方向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 9 .循环说。这是加拿大批评家弗莱提出的有关文学发展动因的学说,认为文学的变化与自然节律相似,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与循环过程,黎明和春天与喜剧对应,日午和夏天与传奇对应,日落和秋天与悲剧对应,黑暗和冬天与讽刺文学对应。 10 .文学三义。这是说文学一词历来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既包括今天所谓语言的艺术品——文学,也包括今天不称作文学的政治、哲学、历史和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是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纪实文学等。这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

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2016年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题型:名词解释】 [1] 客观说 答: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这种客观说最早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相关。 【题型:名词解释】 [2] 文学文本 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这种文本我们称之为文学文本。 【题型:名词解释】 [3] 典型环境 答: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题型:名词解释】 [4] 意境 答: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系统,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题型:名词解释】 [5] 文学象征意象 答: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和典型、意境鼎足而立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 【题型:名词解释】 [6] 叙述视角 答: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题型:名词解释】 [7] 叙述标记

答: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是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的标识。叙述标记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的。叙事文本中最明显的标记是它的标题。 【题型:名词解释】 [8] “圆形”人物 答: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 【题型:名词解释】 [9] 抒情策略 答: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题型:名词解释】 [10] 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题型:名词解释】 [11] 创作个性 答: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题型:名词解释】 [12] 流派风格 答: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题型:名词解释】 [13] 期待视野 答: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题型:名词解释】 [14] 预备情绪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汇总(留下)

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并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局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而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变化还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文学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聚,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视界融合”(意思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