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关键词】麻醉;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处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2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390-01

手术结束后,病人能苏醒,对刺激可用语言或行动作出有思维的回答,是病人脱离麻醉状态、安全恢复的指针。如全麻停药后2h,意识仍未恢复即可认为麻醉苏醒延迟。1 原因分析

1.1 麻醉剂量使用不当,麻醉剂量如果使用过少会是麻醉效果不好,但如果使用总量过大就会因个人体制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肝脏功能排泄减慢,肾脏功能排泄延迟。另外有个体差异等原因都可以导致麻醉剂量过大。

1.2 氧血不足如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呼吸抑制及各种原因的休克引起的低氧血症,当氧血不足是很容易导致病人的脑组织因供能不足而出现供能问题,造成病人一定的意识问题。

1.3 血压过低对长期患有高血压病症的病人,在手术室长期保持低压状态术中失血量过多,未及时补充血容量,造成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1.4 因糖尿病所致昏迷一些长期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病人在手术中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体内血酮体含量增高,从而使二氧化碳的结合率降低造成昏迷。

1.5 非酮症性告渗性糖尿病昏迷。

麻醉科苏醒室

滑县骨科医院 麻醉科苏醒室 麻醉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 监测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1CU)。 麻醉苏醒室的建制 1麻醉苏醒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分管的主治医师与护士长 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苏醒室可24h开放,亦 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期观察。 2.苏醒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 床与护士之比3: 1。 3.配有护工1-2名,负责清洁卫生工作。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一般设计 1.苏醒室的位置应紧靠手术室。如有紧急情况,便于麻醉医师及时处理和迅速将患者送回手术室。此外应近邻血气室、临床化验室、血库等服务科室。

2.苏醒室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手术的例数和种类,一般苏醒室床位数与手术台的比例约为1: 1.5 ~ 2;按手术台次计算,24h 每4次手术应设苏醒床位1张。除了专为隔离患者开设的小间外,其他病床应陈设在室内四周,中央设有医师护士总监护台,可书写医疗文书,并配有电话。 3.苏醒室门宜宽大,便于病床、监测仪器及治疗设备进出。室内要求光线充足、通风与空调齐全、可进行空气逍毒。具备氧气贮气筒或中心供氧管道、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4.病床要求安装轮子,便于进出苏醒室。病床可升可降,并有扶栏,以保护患者免于摔伤。 监测设备 1.每床应具备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设备。 2.苏醒室应配备呼气末CO、肌松恢复程度、直接压力(动脉压、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体温以及呼吸气量计等监测设备。 治疗设备 1.每床应具备吸氧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 2.床旁应具备有灭菌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管、胸腔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

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

麻醉苏醒延迟病例分析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8岁,因“腰4椎体滑脱”拟于2011年11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后路腰4椎体滑脱提位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既往病史无特殊,实验室各项检查及麻醉术前评估均无异常。 患者于2011年11月8日12:50分入室,核对病人信息及完善好相关麻醉前准备后,经上级医师同意后于12.:55分开始麻醉,此时血压130∕90mmHg、心率80次/分。12:55-13:05静脉均速泵入75ug右美托咪啶,13:05分静脉注入舒芬太尼20ug、异丙酚80mg、顺苯阿曲库铵14mg,于13:15分行气管插管,操作过程顺利,血压心率平稳。术中2﹪异丙酚0.5-1.5mg/kgTCI泵注、瑞芬太尼0.4mg-0.6mg/h泵注、顺苯阿曲库铵6-12mg/h间断推注、异氟醚1﹪维持、右美托咪啶7.5ug/h泵入。手术进行2.5h,术中血压140-100/80-60mmhg,心率65-55次/分,术中出血400ml、尿量600ml,术中输入晶体1100ml、胶体750ml.手术结束前45min停止泵入右美托咪啶并最后一次推注肌松药,手术结束前5分钟停止所有药物的泵入并追加长舒芬太尼10ug。手术结束时间16.00,于16:50患者自主呼吸恢复,18:00拔出气管导管,18:30送回病房。11月9日回访病人无任何特殊。 二、分析讨论 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1、麻醉药的影响:术前用药、肌松药、吸入全麻药、麻醉性镇痛药;2、呼吸抑制:低CO?血症、高CO?血症、低钾血症、输液过量、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输入大量晶体及手术并发症;3、术中长期低血压致脑缺血。 4、术前脑血管疾病。对比本例患者分析可能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1右美托咪啶能明显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以致常规用量略微减少的情况下仍然造成麻醉药相对过量;2、右美托咪啶终末清除半衰期大约为2小时,属于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尚无有效拮抗剂;3、术中无呼气末CO?监测,无法有效判断是否存在低CO?血症或高CO?血症。 三、总结讨论 1、认真做好术前访视,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状况。 2、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呼气末CO?,必要时可术中、术后血气分析,监测Bis。 3、发现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生。

麻醉科麻醉苏醒室(PACU)工作制度

麻醉科麻醉苏醒室(PACU)工作制度 (一)基本管理制度 1.为确保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设置麻醉恢复室,科主任负责管理,人员构成至少包括一名主治以上医师(含主治)和一名或数名护理 人员。 2.麻醉恢复室用于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 复不满意的患者的恢复。病人入室后直接睡在手术室推床上,安排位置。 护士观察记录病人生命体征及其他护理治疗。 3.每天的检查工作:检查抢救车、填充药柜、清理污物桶、清理吸引、备好氧气和吸氧管。 4.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患者意识清醒,呼吸及肌力等恢复情况达 到Steward 苏醒评分 4 分以上。 5.如遇到患者苏醒时间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 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转 ICU,以免延误病情。 6.由麻醉医师决定患者入或出麻醉恢复室,并负责患者的病情监测 与诊治。 (二)苏醒室病人交接制度 1、交接内容 (1)术中情况:手术部位、手术名称、各种留置管道 (2)麻醉情况:气管插管、术中用药、生命体征 2、既往病史 3、病人皮肤情况、随身带入物品情况 4、与病房或 ICU 的交接:呼吸和气道,生命体征,留置管道,皮肤,液体。 (三)苏醒室病人监测制度 1、所有病人必须监测 ECG、BP、RR、SPO2,特殊病人监测体温,。 2、观察意识状态。

3、观察呼吸、颜面与口唇颜色,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留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引流通畅。 5、保持伤口敷料完好,观察病人的伤口情况和腹部体征。 6、烦躁病人用约束带约束。 7、发现特殊情况须立即通知当班医生。 (四)苏醒室护士工作流程 1、工作职责: 1)接受、观察、治疗、抢救、护理等 2)医嘱执行和观察记录的书写 3)院内感染预防 4)物资准备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 2、工作流程 1)接收病人 2)填写病人登记表、观察记录 3)观察、护理病人 (五)出入苏醒室标准及流程 1、恢复室收治范围(患者转入标准)及流程患者转入标准 (1)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的恢复。 (2)高龄、婴幼儿、危重和麻醉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其他麻 醉患者。患者入室的流程 1)当天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和主管医师一同将患者送往恢复室。 2)恢复室护士提前检查好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物品、抢救车等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工作: ①接收未带气管导管患者:面罩吸氧,连接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摘要目的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儿手术前采取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手术前采取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质量的影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躁动AONO评分、术后复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胺酮相比,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效果较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烷;麻醉后苏醒质量;影响效果 由于小儿神经和呼吸等多种系统均未发育完善,机体耐受性和调节能力较差,所以,患儿麻醉后其苏醒质量与其病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直接关系。另外,高效的麻醉后苏醒质量对降低术后护理和围手术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3例,女38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5.3岁,患病类型包括29例腹股沟疝气、5例急性阑尾炎、18例骨折、20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9例睾丸鞘膜积液;观察组中男41例,女40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9岁,患病类型包括27例腹股沟疝气、8例急性阑尾炎、17例骨折、21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8例睾丸鞘膜积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在术前均给予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对照组患儿术前采取肌内注射氯胺酮,剂量为 3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入手术室,并采取浅静脉置管术,同时给予静脉注射0.1 mg/kg的咪达唑仑,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滴注1%的氯胺酮,使患儿处于持续麻醉状态。观察组患儿先给予浅静脉置管术,再静脉注射0.1~0.2 mg/kg的咪达唑仑,待患儿入睡后送进手术室,同时给予患儿浓度为2%~4%的七氟烷半开放状态吸入,氧气流量则保持在1~4 L/min范围内,患儿呼吸末七氟烷浓度维持在1.5%~3.0%,维持患儿持续麻醉。两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并记录相关指标。 1. 3 观察指标[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及处理

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手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相关因素以及有效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外科手术后麻醉苏醒延迟的病例52例,总结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以及有效处理方法。结果全麻后苏醒延迟与麻醉药物绝对或相对过量、机体代谢紊乱、体温过低、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等有关。结论全麻后苏醒延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积极探求原因并治疗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处理办法 全身麻醉以后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称为全麻苏醒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麻醉深度减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期。②出现自主呼吸,通气量逐渐能够满足机体需要期。③呼吸道反射恢复期。④神志清醒,定向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渐恢复期。现代麻醉技术能使多数患者在手术结束不久意识就恢复清醒,对语言等刺激有反应。若全麻结束后超过2 h患者仍然意识不清,即为全麻苏醒延迟。全麻苏醒延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作者对近3年以来工作中遇到的全麻苏醒延迟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原因及处理方法,期望为临床提供经验,减少苏醒延迟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施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共有52例患者发生苏醒延迟。52例患者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37~81岁,其中>60岁患者41例。施行的手术包括:骨折内固定术12 例,胃溃疡穿孔胃大部切除9 例,乳腺癌次全切除术9例,直肠癌根治术7 例,肝破裂修补术6 例,肾切除术4例,纵隔肿瘤切除3 例,子宫全切术2 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神志清醒,无中枢系统疾病,ASA分级Ⅱ~Ⅳ级。 1.2 方法52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下施行全麻手术。术前给予阿托品0.01 mg/k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1.5~ 2.0 mg/kg、芬太尼2.0~5.0ug/kg、维库溴铵1.5~2 mg/kg;术中机械通气,给予丙泊酚 1.5 mg/(kg•min)、瑞芬太尼0.5ug/(kg•min)、维库溴铵 1.5 mg/(kg•min)维持麻醉,必要时吸入异氟醚,氧气持续吸入。手术时间为50~490 min,全部病例于手术结束前20 min左右停止麻醉。术前监测患者血压(89~140)/(66~117)mm Hg、心率67~97次/min、血糖(4.3~9.0)mmol/L,体温均在正常范围,无发热。术中常规监测患者呼吸、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手术均进展顺利,术毕平安推入病房。 2 结果 52例病例均于手术结束前20 min左右停止麻醉,手术均顺利完成推入病房。术后苏醒时间,最短2 h 20 min,最长7 h 40 min,多数为3~5 h。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有麻醉药用量绝对(1例)或相对(1例)过多;麻醉中发生代谢紊乱(21例);体温过低(5例);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疲劳(4例);其他原因(肥胖、饮酒、高龄、手术类型等)。经过积极的查找原因并处理,患者均顺利苏醒,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麻醉科苏醒室

滑县骨科医院 麻醉科苏醒室 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1CU)。 麻醉苏醒室的建制 1.麻醉苏醒室在麻醉科下,由分管的主治与护士长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苏醒室可24h开放,亦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期观察。 2.苏醒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床与护士之比3:1。 3.配有护工1-2名,负责卫生工作。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一般设计 1.苏醒室的位置应紧靠。如有紧急情况,便于麻醉医师及时处理和迅速将患者送回手术室。此外应近邻血气室、临床化验室、血库等服务科室。

2.苏醒室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手术的例数和种类,一般苏醒室床位数与手术台的比例约为1:~2;按手术台次计算,24h每4 次手术应设苏醒床位1张。除了专为患者开设的小间外,其他病床应陈设在室内四周,中央设有医师护士总监护台,可书写医疗文书,并配有电话。 3.苏醒室门宜宽大,便于病床、监测仪器及治疗设备进出。室内要求光线充足、通风与空调齐全、可进行空毒。具备氧气贮气筒心供氧管道、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4.病床要求安装轮子,便于进出苏醒室。病床可升可降,并有扶栏,以保护患者免于摔伤。 监测设备 1.每床应具备、、、监测设备。 2.苏醒室应配备呼气末2、肌松恢复程度、直接压力(压、肺动脉压、中心压等)、以及呼吸气量计等监测设备。 治疗设备 1.每床应具备吸氧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 2.床旁应具备有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管、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 3.病室内应备有随时可取用的灭菌手套、、导管及喉镜、、呼吸机、除颤器与起搏器以及装置。 药品配备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发生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病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87岁,平均年龄47.39± 2.5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意识清醒,且非神经外科的患者亦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17例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方式,即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芬太尼、万可松、丙泊酚诱导后再行气管插管管,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并间断性地补充芬太尼以及万可松。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所有药物的用量均根据患者的体重并控制与正常的治疗用量范围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持续性地心电监护。本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为2.4-6.3h,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 3.52±0.71h;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时间为120min-708min,平均时间为362±12.05min。 1.2 处理方法 1.2.1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足够通气,补液,维持循环血量,确保脑灌注。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电解质、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尿量等。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 1.2.2 复习病史及完善监测找出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并发基础疾病、术前是否服用过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麻醉管理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量。查找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 1.2.3 拮抗剂的使用:如可用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肌松等。 2 结果 2.1 苏醒延迟原因分析本组17例患者后经各项检查及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证实,其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分别为:麻醉药物使用过量4例、术前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例、机体代谢紊乱3例、术中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3例、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病因分析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19T16:30:13.7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文平山 [导读] 老年患者是手术后苏醒延迟的高危人群,全身麻醉在终止给药后,病患通常会在60min-90min清醒过来 文平山 (第二军医大学 200433)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病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发生全麻后苏醒延迟的老年患者40例,并对苏醒延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老年患者均安全度过全麻恢复阶段,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疾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是麻醉用药代谢缓慢,其次还有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分布容积下降及术前睡眠时长较短,术后体温偏低等。结论40例老年病患全麻后苏醒延迟的病因较复杂,需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避免并发疾病的出现。 【关键词】苏醒延迟全身麻醉老年患者病因麻醉用药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124-02 Analysis of delay cause to wake up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elderly patients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delay recovery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aged patients and nursing measure. Methods: Select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I woke up after a delay of 40 cases senile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wake up an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use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the delay. Results: In 40 senile patients have survived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without any serious concurrent illness. Recovery after delayed mainly due to anesthesia general anesthesia drug metabolism is slow, followed by liver and kidney dysfunction, the decline in volume of drug distribution and preoperative sleep time shorter, postoperative low body temperature. Conclusion: 4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wake delay causes more complex, needs identified, and effective means of treatment, appeared to avoid concurrent disease. 【Key words】Wake delay General anesthesia Elderly patients The cause Anaesthetic drugs 老年患者是手术后苏醒延迟的高危人群,全身麻醉在终止给药后,病患通常会在60min-90min清醒过来,对定向能力、指令动作及手术前的记忆均能恢复。如若超出这个时间限度,那么便显示病患的神志依然不清晰,也被广泛地认为全身麻醉之后的苏醒延迟。由于老年病患各器官功能的衰弱,术后难免出现因麻醉用药的代谢迟缓所致的苏醒延迟。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发生全麻后苏醒延迟的老年患者40例,并对苏醒延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开展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发生全麻后苏醒延迟的老年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5.3± 2.7)岁,均为手术前清醒的非脑外科病患,运用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行气管插管,手术中行机械通气,吸入 0.9%-1.5%七氟烷、100%的氧气维持麻醉状态。手术结束前30min终止镇痛药及肌肉松弛药剂,手术完毕时终止麻醉药的吸入,药物用量均维持在常规治疗状态内。手术完毕时将病患送入麻醉苏醒室常规监护,苏醒延迟时长为100-210min[1]。 1.2方法回顾性分析苏醒延迟的病因及护理措施,全麻终止用药后,病患会在60min-90min恢复清醒状态[2],并恢复定向能力、指令动作及手术前记忆。假若超出该时间限度,则表明神志仍不清,可视为全身麻醉后的苏醒延迟症状。运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以观察病患苏醒的状况:1分表示不安定、心烦;2分表示定向力恢复、合作配合;3分表示睡眠且对响度较高的声音反应敏锐;4分表示睡眠、对响度较高的声音反应过慢;5分表示对响度较高的声音缺乏反应、对刺激反应不灵活;6分表示处在深度睡眠的状态、对疼痛的刺激缺乏正常的反应。 2 结果 2.1总体结果 40例病患手术完毕后均无法排除程度不一的麻醉用药时间,其中,7例确认合并有其余原因。 2.2各项病因分析 2.2.1药物代谢缓慢纯粹性地药物代谢缓慢18例,均为手术用时较长、创面大、出血多,15例术前合并冠心病、肾功能障碍、高血压,血压控制不力,术中屡次出现加深麻醉以稳定血压,麻醉药物过多;3例年龄>85岁,术前体质健壮,排除手术及常规用药,疑似对麻醉用药过敏造成药物作用的残余。药物代谢缓慢是导致老年病患全麻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该病因占本次调查总数的45.0%[3]。 2.2.2肝肾功能减退本次研究的40例病患均≥63岁,肝肾功能的衰弱在所难免,同时,全体病患的呼吸、循环系统极大地衰弱,术后易产生各类代谢性疾病,对麻醉药的彻底清除相对迟缓,最终导致苏醒延迟的现象。 2.2.3药物分布的容积下降由于全体病患的年龄偏大,肾脏代谢作用缓慢,因此,麻醉药物均按较特别的方式在体内分布,一些药物停留在细胞外液,另一部分药物则在脂肪中分布。 2.2.4手术前睡眠时长较短 6例病患手术完毕时的Glasgow评分是6分,90-100min后评分是11分,血生化检测、血气分析及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均无反常状况。200-210min后,病患该项评分提升到14分[4],手术完毕时,病患已能对呼唤有所反应,但由于过度疲倦而无法睁眼,苏醒延迟阶段的睡眠质量较高,清醒后的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2.2.5手术后体温偏低在麻醉状态下,体温中枢遭遇肌松药及麻醉药的干扰及影响,当环境温度下降时,中心体温可下降到≤6℃,特别对于老年病患同样如此,低温使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易造成术后出血量增加,在麻醉恢复阶段,低温会使肝代谢进程迟缓,麻醉用药在病患体内残余,直接出现苏醒延迟。 3 讨论 3.1预防苏醒延迟的方法 3.1.1术中加强麻醉深度的监测强化术中监测,密切结合个体差异,维持病患氧的供给平衡,确保血流动力学平稳。做好麻醉深度的监测,用药量需适度,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降低用药量,防范脑受损[5]。 3.1.2麻醉药物的用量应根据个体化进行调整强化支持性治疗,消除可能引发药物延迟的因素。贫血的病患需遵医嘱及时补充血容量;麻醉的具体用量需依照个体化进行灵活调整,药物用量较多和对药物过敏的病患需及时排除其余因素,确保充分通气、体内循环平

SOP05.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2 范围:麻醉术后需要实施苏醒拔管的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后需要观察的患者。 3 责任人:麻醉实施医师及苏醒室医护人员。 4 操作步骤: 4.1 患者入室条件:实施全身麻醉,准备在术后早期实施苏醒并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 4.2麻醉医师(主麻)护送患者进入苏醒室后,应协助苏醒室医护人员为患者接上吸氧装置监护,如有必要,应接上机械通气装置(呼吸机)或行手控辅助通气。 4.3麻醉医师(主麻)向苏醒室医护人员进行病况交接,包括: 4.3.1 患者姓名、年龄、术前情况、麻醉方式及麻醉中情况、手术方法及手术中的意外情况等。 4.3.2 所用麻醉药物、肌肉松弛药、镇痛药的种类、剂量和应用方法等等。 4.3.3 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 4.3.4 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处理,效果如何。 4.3.5 手术中失血量、输血及输液情况、尿量等。 4.3.6 各种导管,如胸腔、腹腔引流管,胃肠道减压管,动静脉穿刺导管,导尿管等。 4.3.7 估计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4.4 麻醉医师欲回手术室前,应获取患者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数值,确认患者状况稳定方可离开。 4.4 在听取交班同时苏醒室医护人员即应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肤色、体温、呼吸幅度、频率、气道是否通畅及判断病患意识恢复程度,并确认心电图、血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在可接受范围。 4.5如发现异常情况(如气道阻塞、呼吸抑制、循环不稳定等)应及时处理,如效果不佳或性质严重应立即通知麻醉医师(主麻)及手术医师共同处理。 4.6患者接入后,前30分钟要每5分钟测量血压、心率及呼吸次数一次,情况稳定后可每10分钟测量一次;另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则需全程监测直至患者离开恢复室止。 4.7检查各种引流管(如胃管、导尿管、胸管等)及动静导管,监测引流量及颜色并记录。4.8查看患者是否有因手术体位或电极片等造成的伤害。 4.9 注意为患者保暖。 4.10 防止患者燥动,病床栏杆必须拉起,以防意外。

医院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

辰溪县人民医院 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 一、概述 麻醉后复苏室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病室。全麻病人,硬膜外平面在T5以上以及 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均需送麻醉复苏室观察治疗。一般白天开放,急 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可转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继续治疗。复苏室 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日常监测治疗工作由麻醉科医师和护士 负责,麻醉科医师负责制定该病人的监测和治疗计划,并决定是否转 送普通病房或ICU的指征。 二、工作内容 1、定期进行药品和物资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 制度 2、病人在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护送由手术室转往复苏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共同交接。 3、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包括心电图、血压、 脉搏、血氧饱合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 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扶助或控制呼吸。 4、麻醉科医师向PACU的麻醉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如下内容: (1)病人姓名、年龄、现病史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等术前相关情况、 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等等。 (2)麻醉用药。包括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物 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他药物。 (3)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 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等,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4)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或措 施处理,效果如何。 (5)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转出计划。 6、PACU麻醉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主 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并将患者妥善固定,以免摔伤 或擅自拔除各种导管。 7、复苏室病人管理内容

全麻病人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分析

全麻病人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分析 全麻苏醒时间除了与病人个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外,还与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和肺泡通气功能直接相关,病人肺泡通气不足则是苏醒延迟最常见的原因。还与麻醉前用药,诱导和维持麻醉的药物,复合的用药如阿片类、肌松药、神经安定药的剂量和持续时间等也是影响因素。但对苏醒延迟还应该考虑其他影响的因素,以排除电解质平衡失调、伴发疾病或并发症引起神志昏迷之可能,及时予以生命支持和纠正。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包括:(1)药物作用的延长,剂量过大,增加中枢对药物的敏感,高龄,生物学差异,代谢效应,药物-蛋白结合的降低,麻醉消除排出的延迟,麻醉药的再分布,降低药物在肝 脏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和生物的转换, (2)代谢性疾病,肝、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患,低氧症和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低糖血症,血高渗综合症,电解质失调(Na+,Ca2+,Mg2+)和水中毒,低温和高热,神经 毒性药物, (3)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脑缺血,颅内出血,脑栓塞(空气、钙、纤维或脂肪),低氧症和脑水肿 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 用药过量,仍是全麻后苏醒延迟的最常见原因。在相同吸入浓度下,控制性呼吸要比自主呼吸更易于加深麻醉。为了避免麻醉过浅,频繁追加美达唑仑或阿片类药物。在静吸麻醉中,应用美达唑仑苏醒时间要比异丙酚延迟。在诸因素中药物消除排出时间的延长,也是常见的原因。如脂溶性强的吸入药如甲氧氟烷、氟烷自体内排出时间>异氟烷、安氟烷>地氟烷,且苏醒也与麻醉持续时间成正比。手术后通气不足,减少了肺泡内与静脉内麻醉药张力的梯度,使药物排出时间延长。 如高龄、营养不良,低温或多种药物的并用都将影响肝代谢功能,降低药物在肝内代谢的速率,。又如氯胺酮在肝内生物转化影响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因此肝功能异常病人也使其苏醒延迟。同样,肾功能障碍病人使非极化肌松药作用延长。 二、代谢性疾病 全身代谢性紊乱会引起麻醉后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故应与麻醉药的残留效应相鉴别。另一方面,代谢性脑病也将提高对抑制性药物的敏感性。 低氧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是常见于手术麻醉的后期,此时病人可能以恢复自主呼吸,但通气量却显得不足,而麻醉人员也易失于严密的观察。特别与如下因素有关:病人因素(>60岁、糖尿病和肥胖体型);外科因素(急症手术、且>4h的手术时间);麻醉因素(如麻醉用药、

围手术期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术中护理

围手术期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分析及术中护理 发表时间:2015-11-12T10:08:52.6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作者:潘红艳[导读]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对于手术中以及苏醒期患者而言,其生命体征有着很大变化,应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潘红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 410011 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并对手术中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2月曾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将这些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中对其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对其行综合性护理。结果: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主要包括麻醉药物过量、麻醉中低氧以及代谢紊乱;观察组中患者的苏醒延迟发生率为 7.7%,对照组中患者麻醉延迟发生率为19.2%;观察组中患者苏醒时间平均为32.5±15.5min;对照组中患者苏醒时间平均为55.5±18.5min;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满意率为100%,对照组中护理满意率为80.8%。结论:苏醒延迟是一种常见的全麻手术后并发症,应对其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综合性护理,降低麻醉延迟发生率,缩短苏醒时间。关键词:全麻;苏醒延迟;原因;术中护理目前临床上苏醒延迟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全麻手术并发症,对患者手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对全麻手术后苏醒延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科学护理,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曾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对其分析进行常规护理与综合性护理,观察苏醒延迟发生率与苏醒时间,分析麻醉延迟原因,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2月曾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例数为52例,在这些患者中包括28例男性患者与24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处于25—65岁之间,其年龄平均值为45.5±2.5岁;观察组中患者数量为52例,在本组中共有男性患者30例与女性患者22例,这些患者年龄区间为24—66岁,其年龄大小平均值为46.8±2.8岁。这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有可比性存在。 1.2方法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其常规护理,即简单遵医嘱对患者行一般护理。观察组中对其行综合性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呼吸道护理第一,拔管前护理。通过对患者瞳孔以及神经反射进行观察而判断麻醉深浅,若瞳孔缩小,并且浅反射消失则表示麻醉较深。此时应立即将吸引器全套设备准备好,口咽通气管、舌钳以及备好喉镜,并准备好气管导管等物品,并要能够保证其有良好性能,以防拔管之后有异常出现需再次进行插管。与麻醉医生相配合行导管内吸痰,脱机带管对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使其保持不低于95%,患者睁眼并且呼之有反应配合,抬手动作有力气,则能够拔管,在拔管时应边退管边吸,从而使呼吸道保持通畅[1]。第二,拔管后护理。拔管之后将口腔内分泌物立即吸尽,同时应给予其5min面罩给氧。由于拔管之后很容易有舌后坠与喉痉挛等情况发生,导致呼吸与循环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在拔管时以及拔管之后5min应当对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进行密切监护。若有血氧饱和度过低或者血压不正常现象出现,应当协助麻醉师对其进行处理。在该期间护士应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详细掌握,对各种管道进行检查,注意是否通畅,并且应对伤口进行观察,注意是否渗血[2]。 1.2.3监护生命体征对于手术中以及苏醒期患者而言,其生命体征有着很大变化,应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尤其是在苏醒延迟期对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进行观察,在全麻中应将血糖、血气、体温、电解质以及肌松情况与麻药浓度等作为常规项目进行检测,及时帮助麻醉医生给予患者催醒药物。对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严密观察,15—20min脱机对血氧饱和度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肌张力恢复情况。保证静脉通道有效,防止输液部位由于烦躁而造成液体渗出或者针脱出,从而对麻醉给药甚至抢救产生影响。 1.3统计学分析以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苏醒延迟发生率以及苏醒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苏醒时间选择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于苏醒延迟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选择%进行表示,并且分别行t检验与χ2检验,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绝大多数麻醉手术后病人平稳安全的苏醒恢复,是经过了有经验专业医生和护士努力的结果。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麻醉期间处理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病人围术期较危险的阶段。 (一)、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lting,PONV)恶心是一种咽部和上腹部的不适感,无疼痛,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呕吐是通过口腔将胃内容物用力排出现象。约占麻醉苏醒恢复期总并发症中的42%。 l.全身麻醉(全麻)期间的麻醉维持药物,国内外大型医院多采用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阿片类的镇痛药。吸入性麻醉药异氟醚、地氟醚或安氟醚、七氟醚(Sevoflurane)在高浓度吸入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即剂量依赖型)。但在低浓度吸入或麻药排出、苏醒阶段对气道刺激引起咳嗽,对呕吐中枢也有一定的刺激导致恶心、呕吐。2.现常用静脉镇痛药物、阿片类的药物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雷咪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对大脑极后区,化学受体(CTZ)敏感区的阿片受体作用,会引起极后区性恶心、呕吐。其他类静脉镇痛药物,氯胺酮、曲马多(Tramadol)对边缘系统的刺激,而引起高级中枢性的恶心、呕吐。 3.疼痛和内脏牵拉反射,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受刺激也是引起PONV 的常见因素。 4.体位改变导致前庭系统的刺激诱发呕吐。 5.低血压、缺氧、呼吸循环不稳定,导致缺氧和低血压均是术后恶

心、呕吐的重要诱因。 6.术后吸痰等物理刺激。 7.心理因素。 频发严重的恶心、呕吐将会加剧术后病人的不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引起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部炎症以及ARDS,增加再次手术机会。PONV增加护理和在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围术期误吸发生率1.4/10000-4.7/10000,其中51%发生在术后。急症病例误吸发生1:895。围术期误吸的共发症与胃内容物的PH和容量有关。当PH<2.5,容量>20ml,误吸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增高。 2.口服用药,术前1~2小时; 3.高危病人使用H2受体拮抗剂; PONV治疗: 1.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 droperidol(氟哌利多)、metoclopramide(甲氧氯普胺,胃复安)、ondansetron(昂丹司琼)、propofol(异丙酚)、perphenazine(奋乃静) (二)呼吸道并发症处理(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吸吸道问题,约占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期共发症中30%。 1.术后呼吸道梗阻最常见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未苏醒病人舌根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09T14:20:53.5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李萌 [导读] 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为其应用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不会延长拔管实践,保证拔管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苏醒质量满意,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苏醒质量 依托咪酯属于一类短效并且咪唑类衍生物麻醉镇静药物,起效速度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快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在全身麻醉诱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此药物对于肾上腺皮质存在抑制作用,导致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最近几年相关报道显示此类不良反应属于一过性,并且证实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维持具有可行性[1]。本文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所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46.1±9.5岁,最低体重44kg,最高体重85kg,平均62.1±7.9kg,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两组患者全部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患者,乙醇依赖史患者,过度肥胖以及恶病质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全部进行常规禁食与紧饮6小时到8小时,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滴注乳酸林格液,连接静脉麻醉泵,常规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手术之前20分钟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研究组接受静脉注射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开展快速诱导,待患者肌肉松弛之后插入喉罩,控制呼吸;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丙泊酚,剩余诱导和研究组一致;调整潮气量为8ml到10m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研究组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在开展手术期间,实施腋间淋巴结清扫时按照需求为患者应用阿曲库铵,调节静脉麻醉药物剂量,如果患者产生血压下降现象,需要加速输液扩充血容量,如果患者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需要酌情为其应用麻黄碱静脉注射,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需要为其应用阿托品,手术结束之前20分钟为患者应用地佐辛,预防手术之后疼痛,在缝皮期间停止输注依托咪唑、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手术之后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以及呼之睁眼之后拔除导管[2]。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患者不存在胃部不适与恶心,代表0级;患者存在轻微胃部不适,略微存在恶心感,没有出现呕吐,代表1级;患者存在明显恶心感,胃部不适,没有出现呕吐,代表2级;患者恶心伴随呕吐,代表3级[3]。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睁眼时间6.4±2.4分钟,拔管时间8.1±3.9分,对照组睁眼时间6.2±2.2分钟,拔管时间7.6±3.5分,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2.3±12.7mmHg,DBP为71.5±8.9 mmHg,HR为74.6±9.3 mmHg,拔管时SBP为140.4±17.3mmHg,DBP为87.7±12.5 mmHg,HR为89.6±11.9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3.3±17.3mmHg,DBP为78.4±11.2 mmHg,HR为84.7±11.6 mmHg,对照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3.0±13.9mmHg,DBP为71.7±8.3 mmHg,HR为75.8±98 mmHg,拔管时SBP为138.5±178.6mmHg,DBP为88.2±12.7 mmHg,HR为91.1±12.1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2.4±17.8mmHg,DBP为 79.3±11.5 mmHg,HR为85.2±11.1 mmHg,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结果表明,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拔管期间没有存在明显血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