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又有西方气息。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青岛博物馆观后感

青岛市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馆藏文物16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间木版年画、青岛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为历代名作和馆藏精品。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公共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它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走进青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七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阔的臂膀。听讲解员说,铜门,楼梯,仿佛敞开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青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比喻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最主要的,我们看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 改造后的博物馆从设计上更加大气庄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这次参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大开眼界,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充实。 有人曾经问我为每去地方首先要去博物馆?我想了很久这似乎已经是习惯当我到了陌生地方总是希望能读懂当地人眼睛于是我去博物馆看看他们祖先都经历了怎样岁月看看他们昨天是否也歌舞升平过去静静地躺在殿柜中无声地向我诉说他们一切让我读懂他们过去喜怒哀乐当我走出博物馆时候不再有孤单感觉我不再是一无所知我已经拥有他们一样眼睛向每新来者透露神秘信息我想这博物馆魅力所在它总是那么坦白给我温暖和坚实依靠 然而,我在欣慰之余却又想到,流失于海外的文物千千万万,有幸能重回故里的文物何其之少,或许这是中国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尽管有无数的爱国人士倾力回购海外流失文物,那也仅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就以圆明园十二兽首为例,目前有丑牛,寅虎,午马,申猴,亥猪五首回归祖国,然而,子鼠,卯兔二首却仍流落海外。我由此而想到,如今流失的海外文物,我们是否都应用重金购回。我认为当然不是这样,这只会助长了那些文物贩子的气焰,以为其中有利可图。虽然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但是历史终究已是过去,虽然我们不应忘记过去。但是,我们更应着眼于现在和将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有能力追讨回更多文物——而不仅仅是用无穷无尽的金钱去满足利益熏心的文物贩子。 无论过去的历史是多么的辉煌,但终究已是往事,仔细一想青铜器,无非是奴隶主贵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无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贵之物;雕刻,无非是统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书法和绘画,无非是那些读书人予以扬名天下的途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无非是文人们借以“含沙射影”、抒发心中苦闷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赏析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分析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 和谐之美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一语切入了美的本质,“数的和谐”实际上是“信息的和谐”。美是一种信息现象.美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和谐的信息,是信息的有序组合。序生美,美是序的显示。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与狮子林之间,被浓郁的传统苏州园林气息所笼罩,贝聿铭深谙美是和谐之道,没有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沿袭传统的中国风,与周围的环境连成一片,融为一体。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崇尚山水相依的和谐之美,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山水亭台,花草木石,应有尽有,且其排列与摆放没有像现代风格那样追求个性,而是选择了“道法自然”,精心布置,却似天成。个人觉得这就是贝聿铭所追求的和谐之美。 有用之美 苏格拉底认为“美即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贝聿铭则可谓是用上了一切能用的元素。贝聿铭被誉为光与影的魔术师,而对光和空间的利用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念。在结构上,棚顶由过去的木梁、木

椽构架的系统被现代的开放式钢架结构取代,钢架配合木作及涂料生成的效果,让建筑的形式感凸显简洁利落的现代之美。在玻璃屋顶下还有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它们既合理有效地控制并遮挡了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对光线实现漫射或折射,避免产生眩光,又以其结构形式成为一种棚下的装饰构件,一举两得。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为苏州博物馆的西廊与西侧展览室前的长廊内带来了绝佳的光环境,被称为是体验“让光线作设计”的至佳场所。这种丰富的的光影变化弥补了苏州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举架不能太高的局限,使一层楼左右高度的空间和长廊不觉沉闷。 由于苏州博物馆旁边的拙政园是苏州著名的历史文物,一砖一瓦都不能动,而拙政园诺大的白墙与苏州博物馆周围的景物极不和谐,面对这个难题,贝聿铭匠心独运,变废为宝,以墙为纸,以石为笔,创作了一幅三维的水墨画。如今,当人们游览苏州博物馆时,总是对贝聿铭创造的这种有用之美赞叹不已!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报告 课程:材料工艺学 班级:10级环艺4班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先生: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 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图书馆 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 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

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 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 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 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

青岛博物馆旅游的swot分析

针对青岛海军博物馆与青岛啤酒博物馆的swot分析 青岛海军博物馆 1.优势(strength) 1.1资源优势 青岛海军博物馆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2005年3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面积庞大,分为室内展厅、武器装备区和海上展舰区。 1.2地理优势 海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中心莱阳路,东临鲁迅公园、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隔水相望,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沿线有众多景区,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游客群。 1.3博物馆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紧密 青岛海军博物馆被列入常规的旅游线路中,是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与大部分旅行社、海军基地、教育单位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1.4历史意义优势 海军博物馆现有的展馆中展出了古代海军史、近代海军史和人民海军史。通过大量史料,详细介绍了中国海军的起源、发展及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2.劣势(weakness) 2.1缺乏富有吸引力的陈设与展览 展览物是博物馆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核心,而青岛海军博物馆的展品过于陈旧,在数量上也较少,无法使游客产生重游的兴趣。 2.2服务设施不足,项目单一 在导览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录像、计算机触摸屏、展品介绍牌等能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展品信息的设施设备,非军迷游客对展品无法了解,造成了展品失去其应有的参观与教育价值。人工导游讲解服务也不够到位,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 2.3门票价格过高 50元的门票略高与其他红色景区博物馆,但因展品的陈旧与服务的落后,使门票价值大大降低。 3.机会 3.1新馆的建设,基础服务将不断完善 新馆的建设,会让海军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和质量极大的增加,同时,服务设施也更加完善,能够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将提高游客对于游览青岛海军博物馆的兴趣,提高重游率。 4.威胁 4.1军事实力保护和博物馆展览的矛盾 出于对军事实力的保留需要,展品必然会与现代海军武器脱轨,因此游客只能在博物馆中了解海军发展历程,而无法了解到最新的海军实力。 4.2 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竞争 青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海军博物馆能否维持现有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与其他旅游产品竞争,取决与其能否提供独特的旅游服务,树立自身良好的旅游形象,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报告 ●摘要信息: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著名建筑师贝律铭先生的杰作,是白墙黑瓦的江南建筑风格和规整的几何图形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整个博物馆在庄重典雅的外表下不失清越灵动。可以说,苏州博物馆既是文物展厅,又是江南园林。 ●基本信息: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苏州市区东北,成立于1960年元旦。馆址分两部分,旧馆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李秀成官邸)原址,新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2006年建成开放。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图1 苏州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引自:谷歌地图) ●简要介绍: 苏州博物馆投资达3.39亿元,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整体布局上,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古典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引自百度百科·苏州博物馆 ●建筑分析:

青岛市博物馆调研报告

青岛市博物馆调研报告 青岛市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东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4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青岛市博物馆在陈列上设有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两部分,固定展览有《青岛史话》、《彩瓷聚珍》、《古钱今说》、《百工奇技》、《左臂丹青》、《乡间画记》等。 《青岛史话——青岛地区历史陈列》分为《古韵悠长》、《岁月回眸》两个展厅,《古韵悠长》部分共分为:“东夷文明溯源”、“齐国经济重镇”、“秦皇汉武巡疆”、“北方千载古港”、“道教鼎盛崂山”、“明清海防要地”六个单元。展现了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迄青岛建置前青岛地区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岁月回眸》部分依历史沿革划分为:“清朝设防建置”、“德国殖民开发”、“日本强占掠夺”、“民族主权回归”、“八年抗日战争”、“人民获得解放”六个单元。通过200余件历史照片和文物,从市政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近代青岛城市从建置至1949年解放的发展历史。 瓷器收藏是青岛市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之一,《彩瓷聚珍——馆藏明清瓷器陈列》展厅内通过“飘逸优雅青花瓷”、“绚丽多姿彩绘瓷”、“清纯隽永色釉瓷”三个单元,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演变和艺术水平,其中不乏名窑名作。 《百工奇技——馆藏古代工艺品陈列》共分为:“缘起大海之贝”、“铸币源自工具”、“一统方孔圆钱”、“乱世六朝遗珠”、“方寸书家气韵”、“微观民族融合”、“泉说王朝末世”、“花钱压胜吉语”、“雕模制范熔铸”九个单元,以丰富的馆藏展示出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

青岛市博物馆建筑分析

青岛市博物馆建筑分析博物馆的基本使命是维护它的藏品,同时博物馆经常被视为重要的城市建筑和文化地标。因此,博物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 一、青岛博物馆概况 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间木版年画、青岛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9:00—17:00(16:00停止入场) 11月至次年4月:9:00—16:30(15:30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301、304、313、 362路至松岭路站 下 230、321路至博物 馆站下 110、311、375、 380、382、606路 至会展中心站下 博物馆公共 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 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 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 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 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如今,青岛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 文化、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二、青岛博物馆历史 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地址位于青岛市大学路7号,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卍字会旧址。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为一体的 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大学路7号现为青岛美术馆所在地。) 1996年,随着青岛市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青岛市政府做出 投资,在欣欣向荣的东部新市区——崂山区梅岭路27号建造新的青

武汉博物馆调研报告

博物馆调研报告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如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物或标本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通过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在训练理解与把握建筑的创意与构思;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并分析湖北省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对博物馆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经济性、科学性等方面做一些论述,也对如何做好新颖、经济、科学的博物馆设计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分区、湖北省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正文】博物馆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使得它往往成为这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之用,同时在流线上将参观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很好的分流。 一、基地分析: 这次设计任务是为展示湖北文化,促进湖北文化发展,促进湖北旅游,从而促进湖北社会与经济发展,拟在武汉市建设“湖北文化博览中心”作为展示与研究湖北地域文化的基地。“中心”选址位于沙湖之滨,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我们的基地相当规整,面朝沙湖,背对正在兴建的图书馆大楼。 二、博物馆建筑组成: 博物馆自身的功能日趋复合化,在沿袭传统模式的同时,常常会有一些会议,观察、图书,甚至餐饮、商业、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入其中,无形中成为某种文化综合体的代名词。正如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在当今时代,博物馆正扮演着与过去的神庙相类似的社会功能。”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度及其民族历史及现代文化。无论人们对博物馆的看法如何纷繁,全球的博物馆正呈现一个不断发展的态势。 博物馆建筑的组成内容因各馆的性质、规模不同而有差异。根据博物馆的共性,建筑组成可划分为 4个功能分区:①陈列、展览、教育与服务分区;②藏品库分区;③技术工作分区;④行政与研究办公分区。在建筑布局上各个功能分区应该是互有联系的,为了安全保卫和管理方便,建筑物的平面与空间布局设计,必须把观众参观路线与内部工作人员行经路线、藏品运送路线明确分开。 第一分区系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 (专题) 展览厅、教室、

青岛市博物馆参观报告

青岛市博物馆参观报告 1.引言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史在近代史老师的鼓励下,我们4人来到青岛市博物馆参观,它的外貌,非常壮观,也非常整洁,它向我们默默诉说了青岛几千年来的沧桑变化,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交融,人文荟萃,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精神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今,青岛充满博大的文化活力,正在缔造一部新的蓝色传奇,以其海纳百川的形象面向世界。 2.简介 青岛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华文化瑰宝和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馆藏文物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玺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三十余个门类十多万件,其中书法、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馆内还收藏有4万余件青岛历史发展各阶段留下来的文物资料,反映了青岛建置以来城市的发展,是全面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展出有青岛史话--古韵悠长,青岛史话--岁月回眸,彩瓷聚珍,古钱今说,百工奇技,左臂丹青。青岛史话--古韵悠长部分展现了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迄青岛建置前青岛地区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青岛史话--岁月回眸部分从市政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近代青岛城市从建置至1949年解放的发展历史。彩瓷聚珍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演变和艺术水平。古钱今说部分以丰富的馆藏展示出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史。百工奇技部分对馆藏中的部分类别工艺品进行了展示,体现了工匠技艺之高超。左臂丹青部分对中国清代著名画家高凤翰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展示,从中也可领略到其坎坷坚韧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恒久的印象。其丰富的馆藏传承了青岛地区人类文明,展现青岛城市文化底蕴。 3.参观过程 我们按照简介中的顺序参观了青岛市博物馆。 (1)青岛史话--古韵悠长展厅展览共分为:“东夷文明溯源”、“齐国经济重镇”、“秦皇汉武巡疆”、“北方千载古港”、“道教鼎盛崂山”、“明清海防要地”六个单元。这部分的展品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深深地为中华文明所折服。(2)青岛史话--岁月回眸部分有200余件历史照片和文物,依历史沿革划分为:“清朝设防建置”、“德国殖民开发”、“日本强占掠夺”、“民族主权回归”、“八年抗日战争”、“人民获得解放”六个单元。它向我们展示了青岛在近代史中历经殖民掠夺和战乱,但并没有得到极大的破坏,相反,青岛得以繁荣发展。 (3)彩瓷聚珍部分馆藏明清瓷器,瓷器收藏是青岛市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之一,本展有“飘逸优雅青花瓷”、“绚丽多姿彩绘瓷”、“清纯隽永色釉瓷”三个单元,其中不乏名窑名作。(4)古钱今说该展厅共分为“缘起大海之贝”、“铸币源自工具”、“一统方孔圆钱”、

青岛市博物馆建筑分析报告

市博物馆建筑分析博物馆的基本使命是维护它的藏品,同时博物馆经常被视为重要的城市建筑和文化地标。因此,博物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 一、博物馆概况 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列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史话》大型基本列和民间木版年画、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列。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 开放时间: 5月至10月:9:00—17:00(16:00停止入场) 11月至次年4月:9:00—16:30(15:30停止入场)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车路线:104、 301、304、313、 362路至松岭路站 下 230、321路至博物 馆站下 110、311、375、 380、382、606路 至会展中心站下 博物馆公共 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二、博物馆历史 1965年,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地址位于市大学路7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卍字会旧址。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大学路7号现为美术馆所在地。) 1996年,随着市政治、经济重心的东移,市政府做出投资,在欣欣向荣的东部新市区——崂山区梅岭路27号建造新的市博物馆馆

浅析苏州博物馆

论文:浅析苏州博物馆 摘要: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形式、融合、几何。 在苏州的实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州博物馆,现在就我眼中的苏州博物馆谈一谈。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 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 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贝聿铭,他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新馆在 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新馆分成 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中轴 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 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站区,贵宾 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

青岛建筑实例分析

青岛建筑实例分析 ——青岛大剧院 姓名:孔肖亚 班级:建筑学091 学号:20090602042

建筑概况: 青岛大剧院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大剧院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1600座的大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和400座的多功能厅及其它附属设施,能满足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乐以及歌舞、曲艺、杂技和大型综艺演出等功能需求,并具有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 选址: 青岛大剧院选址定在青岛市崂山区云岭路以西,南岭路以南,香港东路以北,商业广场中轴线以东。青岛国际啤酒城、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博物馆、石老人海水浴场与之毗邻,大剧院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青岛文化休闲的又一聚集区。 建筑功能分区: 分为四个部分:大剧场、音乐厅和多功能厅接待培训中心、表演艺术交流中心。大剧院四个功能部分独立开放。

青岛的山、海、云构成了大剧院设计的主题。水是生命之源,海是城市的灵魂,溪流汇聚,潮起潮落,天作地合造就了大剧院的主体。 四个主要功能部分可独立开放而不相互干扰,通过条板梁银顶自然的联结,形成有分有合、四面开敞的布局,与周围的广场、绿茵、道路融为一体。银顶飘逸、自然的形态流淌出海浪涌动的韵律,又仿佛云海的漂浮不定、变幻莫测。 大剧场设计有12×18米的台口尺寸,1600座的观众厅模拟,通过使用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设备,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大型演出,如歌剧、舞剧、话剧、芭蕾、大型魔术表演、杂技表演等等。 观众厅室内的设计遵循基本的设计灵感,创造一个有机的建筑和自然景观清晰的关系,室内空间由像岩洞内表面一样起伏的墙面所界定,这是从声学的基本要求发展而来。罩住灯光设备的古铜色金属网使室内空间微泛光泽,营造了欢庆的氛围。 观众厅的体形、尺寸、所采用的装饰材料设置空调设备等等,均经过建筑声学设计,确保达到最优的声学效果,能满足国际高水平的演出要求。金属穿孔板调节混响时间 音乐厅具有1200座的观众厅规模,可以容纳标准4管乐队的演出。多功能厅方形的区域由25个独立的升降台组成,可以适应几乎所有的用途,如会议、展览、时装表演等。整个空间设计为一个深色的立方体,墙面上覆以可以转动的金属穿孔板,既作为吸音板,也可作为反射板,能够按照古典音乐和电声的不同要求调节室内的混响时间。餐饮会议服务配套接待培训中心的建筑构成了整个建筑群的东边界。

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赏析

苏州博物馆藏宣德炉赏析 文献记载古人薰香习俗最早见于商代,考古材料最早见于战国。到了汉代,汉武帝西征,西域各国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往来也逐渐增多,国外名贵的香料随之涌人。当时用铜制作的薰炉十分流行,又因为薰炉冒出来的烟,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所以薰炉的炉盖常常被制作成仙山“博山”的形状,称为“博山炉”。香料的增多导致薰炉的大量制作,不过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而铜器衰弱,薰炉大多用瓷器或其他材料制成,且制作粗糙,工艺水平不高。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初,宣宗因收到当时泰国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乃思郊坛、太庙及内廷所在陈列的鼎彝祭器,式样鄙陋,乖远古制,即下达谕旨,勒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研拟利用贡铜

铸制鼎彝之事,“风磨铜”即为“宣炉”的主要原料。 “宣德炉”之所以能成为后来人们热衷于收藏和玩赏的精品及民间竞相仿制的对象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皮色。冒襄《宣德歌注》云:“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帝京景物略》载:宣炉色五等,谓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以藏经纸色为最。 其次是器型,“宣炉”的形制,是宣宗谕示礼部及太常寺(宗庙)礼监诸官,仿造北宋时《宣和博古图录》与《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以及内库所藏宋代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瓷器款式之典雅者,写进呈拣选,以便照依原样,勒限铸成。宣宗原称之为“鼎”,因“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从《宣德彝器图谱》中看到的83种鼎彝图形,鼎有18种,名符其实的“炉”有38种,而其他的如兽形、鹤形、鬲、簋、

篮等器型也都称“炉”,它们全属祭器,而后人看到的炉为多,就渐渐称为“宣炉”或“宣德炉”了。宣炉造型虽参照了古代铜器和瓷器,但又创造出极其独特的风格,形式丰富多样,即细节上充分注意,对宣炉的口、耳、边、足等局部均精心为之,仅炉耳就有狮首、羊首、螭龙、冲天、朝板、竹节、双鱼等五十多种,口有盘口、荷花、海棠、菊瓣等十余种,足有乳足、象足、石榴足、圈足、羊足等四十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为款识:“宣炉”铭款的位置,大多是铸在炉底的下中央,也有在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在几炉的一侧,阴印阳文,有小篆铭款,有欧阳询体的楷书。字数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而其中的“德”字中”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而六字楷书款的“?u”字中,下面的“衣”字一点与上半部的“制”连为一体,即在此字

青岛博物馆观后感

青岛博物馆观后感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青岛市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馆藏文物16万余件,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钱币、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个门类,其中书画、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青岛市博物馆新馆建于1997年,位于崂山区梅岭路,占地10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13个展厅,陈列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青岛史话》大型基本陈列和山东民间木版年画、青岛籍画家高凤翰书画、古代工艺品、瓷器、货币等5个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展品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及近代,多为历代名作和馆藏精品。其它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种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公共服务区域配有电子触摸屏、资料查询区、资料放映区和观众互动区,在这里,观众可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和展览介绍,亲身体验与虚拟文物互动的乐趣;对重点文物配备了能够输出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的导览系统。此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贵宾接待室、书店、茶吧、及卖品部,并为观众提供简餐。它已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青岛地区历史文明的窗口和联结中外文化、文物交流的桥梁。 走进青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七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阔的臂膀。听讲解员说,铜门,楼梯,仿佛敞开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青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比喻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最主要的,我们看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 改造后的博物馆从设计上更加大气庄重,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这次参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大开眼界,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充实。 有人曾经问我为每去地方首先要去博物馆我想了很久这似乎已经是习惯当我到了陌生地方总是希望能读懂当地人眼睛于是我去博物馆看看他们祖先都经历了怎样岁月看看他们昨天是否也歌舞升平过去静静地躺在殿柜中无声地向我诉说他们一切让我读懂他们过去喜怒哀乐当我走出博物馆时候不再有孤单感觉我不再是一无所知我已经拥有他们一样眼睛向每新来者透露神秘信息我想这博物馆魅力所在它总是那么坦白给我温暖和坚实依靠 然而,我在欣慰之余却又想到,流失于海外的文物千千万万,有幸能重回故里的文物何其之少,或许这是中国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尽管有无数的爱国人士倾力回购海外流失文物,那也仅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就以圆明园十二兽首为例,目前有丑牛,寅虎,午马,申猴,亥猪五首回归祖国,然而,子鼠,卯兔二首却仍流落海外。我由此而想到,如今流失的海外文物,我们是否都应用重金购回。我认为当然不是这样,这只会助长了那些文物贩子的气焰,以为其中有利可图。虽然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但是历史终究已是过去,虽然我们不应忘记过去。但是,我们更应着眼于现在和将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有能

苏州博物馆分析

AO i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 林一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 化 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 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 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屮iftm V <9 J||P - -HiSHE 農 J. iufi> b mr 立平先国忠王府 AM *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和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和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 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 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和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 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 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 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 心,连接着前厅和庭院。 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 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 八角形,其中,三角形和 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 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 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3、庭院 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 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 为纸,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 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 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