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研究方法》考点

《传播研究方法》考点

《传播研究方法》考点
《传播研究方法》考点

《传播研究方法》各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研究的困难。

?人自身的特殊性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带来的干扰性

?研究中所受伦理、规范、情感等因素影响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何关系?

?1)、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2)、不同的方法论观点直接影响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两者之间形成常见模式。

?不同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对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采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宏观指导→中观运用→微观操作

3、检索有关“媒介事件”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论文各一篇,并具体分析各自研究的思路是什么。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理解概念、变量、命题、假设等理论构成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

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2)变量是概念的特殊形式,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

2、回顾你曾经做过的一些社会调查,谈谈你是如何进行理论建构或理论检验的。

(1)理论建构:归纳推理(从具体到一般)

观察→概括→理论

(2)理论检验:演绎推理(从一般到具体)

?具体步骤如下:

(1)说明理论;

(2)推演出可检验的假设;

(3)收集经验资料;

(4)验证、评价理论。

3、选择你所感兴趣的某一主题,谈谈你准备如何进行研究。

PPT28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1、按照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案例。

2、如何将研究问题细化?

1)缩小内容范围,从某个特定角度研究

如青少年犯罪,可从类型、原因、后果等方面进行缩小:如何缩小?缩小的依据是什么?

2)缩小研究对象范围

3)缩小地域范围

4)把一个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如“5w”

3、掌握文献回顾的方法。

?1)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

?相关的著作

?相关的论文

?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2)如何选择可供阅读的文献

?根据文献的相似性选择;

?根据发表的时间选择,一般越近最新的文献价值较大;

?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选择;

?根据刊物或者出版社的学术地位选择

?3)如何进行文献阅读(特别注意)

?理论框架、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研究方式、具体技术);

?研究结论(注意结论的适用性);

?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

?及时作笔记、分类、保存

第四章研究设计

1、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质,社会研究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将社会研究分为以下三种:

1、探索性研究--初次接触、初步了解、初步印象

2、描述性研究--现象分布、趋势特征、整体照片

3、解释性研究--因果联系、内在规律、理解解释

按照研究性质,将研究分为以下两种:

1、理论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原理、机制

2、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问题、政策

2、举例说明分析单位、调查对象、研究内容(主题)三者之间的区别。

分析单位:研究对象,研究什么、研究谁

调查对象: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内容(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案包括哪些内容?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主题,写出其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的具体方案涉及从研究题目确定开始,直到资料收集、分析、报告撰写为止的整个过程。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重点)

1、举例说明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连接理论思维的天空和经验研究的大地之间的“天梯”。

?将模糊、抽象的概念用清晰、具体的指标来代表,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

2、举例说明测量的四种层次及之间的关系。

?1)定类层次(Nominal Measurement)

?2)定序层次(Ordinal Measurement)

?3)定距层次(Interval Measurement)

?4)定比层次(Ratio Measurement)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测量层次依次升高。

3、理解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效度与信度:评判测量质量好坏的两个标准。

效度:有效性或准确性(Validity)

测量工具能够准确地、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信度:可靠性(Reliability)

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稳定性)

第六章抽样(重点)

1、了解抽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抽样:是一种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选择调查对象的程序与方法。

①确定调查总体

②设计和抽取样本

③搜集样本资料

④计算样本资料和推论调查总体

2、举例说明概率抽样的五种类型。

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3、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有哪些?

(1)总体的规模:一般来说,总体越大,则所需样本规模越大;

(2)研究要求的精确性:置信度越高,样本规模越大;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对于同等数量的总体来说,异质性越大,则所需的样本也越大;在总体完全同质的情况下,总体的大小在决定样本数时是无关紧要的,样本数可取1。当然,完全同质的总体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研究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第七章调查研究(重点)

1、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见PPT

2、在问卷的语言和提问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见PPT

3、调查研究的资料收集可分为哪两种方法?其各自特点是什么?

一般分为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两种

自填问卷法: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

结构访问法:由调查员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

第八章实验研究(重点)

1、理解实验研究中的三对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通常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

2)前测与后测

前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前,对因变量进行测量;

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

3)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刺激的实验对象组;

控制组(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对象组,其它条件与实验组尽可能相同。

2、学会运用实验研究的设计方式来进行实验。

见PPT22

3、结合传播学经典研究来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见PPT39

第九章实地研究(重点)

1、了解参与式观察的步骤

1、确立研究目的

2、选择研究地点

3、获得进入观察地点的许可

4、抽样

5、收集数据

6、离开观察环境

7、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

2、从《街角社会》来领会参与观察过程中的技巧。

见PPT31

3、若要进入一个正式组织(如医院)、一个公共场合(如火车站)和一个私人背景(如家庭)开展实地研究,该如何获准进入?

(1)识别出控制进入许可的“把门人”,说服他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性(2)找到一个担保人,他可以保证研究的有用性,同时可以帮助研究者选出研究的参与者

(3)和研究参与者进行协商,达成共同参与研究的协议

第十章文献研究(重点)

1、文献研究方式区别于其他研究方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2、掌握内容分析的步骤。

1、选择主题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或单位

4、建构类别

5、制作编码表

6、训练编码员

7、收集资料

8、测量编码员之间的信度

9、分析数据

10、报告结果

3、找一份婚姻家庭类杂志,对其中的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第十一章撰写研究报告(重点)

1、了解研究资料的分析类型。

定量资料分析

定性资料分析

2、掌握学术性报告的结构与撰写要求。

导言: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意义

方法:调查所采用的方法、程序

结果:说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什么

讨论:说明所发现的结果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

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

小结: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参考文献:研究报告中所涉及到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附录:调查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

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昆虫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昆虫记》知识点梳理 一、填空题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美誉。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3.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法布尔;这本书是《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 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昆 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课文叫作《绿色蝈蝈》。 4.《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大孔雀蝶“有着非凡的天赋。它可以长途跋涉、穿越黑暗、排除万难,去发现自己的心上人”;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很乐意接受食物,如果喂得迟了,它还会吵着要”。 5.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备同一种本领,那就是辨认方向。 6.蜘蛛知道蜘蛛网上有猎物是通过猎物在网上的震动感觉到的。 7.“用钳子一样的上颚搬出大块的土块石头……用带有两排锯齿的有力后退踩实泥土……”这是法布尔描写蟋蟀建造巢穴时的情景。 8.朗格多克蝎子是优秀的爬墙高手,为防止它们逃跑,法布尔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玻璃宫殿——蝎子的卢浮宫。 9.《昆虫记》从片段来说就是一部传记,从整体来说则是无愧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辉煌的虫类抒情诗。《昆虫记》中,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而且不无爱怜的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10.法布尔赞美昆虫的爱情,特别是在《螳螂的爱情》这一章中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 11.在《昆虫记》中,法布尔主要记述了螳螂、蟋蟀、大孔雀蝶、黑腹狼蛛和蝎子的爱情。 12.多产的螳螂自己也制造了有机物,这有机物将被蚂蚁吸收,再将被 蚁?吸收,最后可能成了人的美餐。 13.在田间草丛中安家的蟋蟀几乎同蝉一样出名。 14.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15年春季学期 主讲:戴佳 Email: jiadaiut@https://www.sodocs.net/doc/d45229272.html, 开放时间:周二下午2:20-4:55,六教6A215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 教材: 《传播研究方法》(美)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参: 1.周翔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3.约翰·雷纳德著,李本乾等译,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安德斯·汉森等著,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 5.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著,《传播统计法-定量研究操作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6.威廉·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人民大学出版 社 7.Lindlof, T. R., & Taylor, B. C.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8.Frey, L. R., Botan, C. H., & Kreps, G. L. (2000).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9.Booth, W., Colomb, G., & Williams, J.(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Williams, F., & Monge, P. (2000). Reasoning with statistics: How to read quantitative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11.Rubin, R.B., Rubin, A.M., & Piele, L.J. (1999).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备注:相关读物(如期刊论文,案例资料等)通过email 等形式课前布置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传播研究方法期末知识总结

1、1957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持的《新闻学译丛》里介绍了mass communication,当时为“群众思想交通”。 2、一般而言,传播研究可以分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经验学派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和生理特征来了解,个体行为是稳定的。 4、传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以及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 5、从理论到概念再到变量,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递减的阶梯。 6、从样本推断总体时出现的误差是抽样误差。 7、所有的统计方法,都适用于定比变量。 8、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采用的是定量研究方法。 9、问卷是调查法的测量工具。 10、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11、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 12、焦点群体访谈可能因为群体压力造成志愿者的从众现象。 13、规范研究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 14、理论研究也称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发展理论和基础认识为目的。 15、对于传播学科来说,理论和研究方法是两门最基础的课程,缺一不可。 16、概念越抽象,则越难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 17、如果假设被推翻,那么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即被证伪。 18、常人方法学也就是“对常识的研究”。 19、质化田野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方法。 20、质化研究是将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 21、封闭式访谈就是我们所说的问卷调查。 22、符号隐含义经常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手法表现。 23、框架分析被发展成为一种研究方法,用来分析新闻文本。 24、内容分析法只能用于研究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媒介内容。 25、训练编码员的目的是让他们理解研究意图,以统一方式编码。 26、实施焦点群体访谈,研究者首先要降低志愿者的陌生感。 27、实证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概念推导来回答。 28、思辨研究抽象程度高,其研究对象往往属于“新闻哲学”范畴。 29、科学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手段。 ?观察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 为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原则,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所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 ?变量 变量来源于数学,变量代表了一个存储单元,其中的值是可变的,故称为变量。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据此进行回答以收集资料的方法。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1 1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昆虫记》 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一、导读概要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作者介绍】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达尔文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在《物种起源》中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名著导读《昆虫记》必考知识点汇总 2 2 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 【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 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名著《昆虫记》复习知识点

《昆虫记》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2. 《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的( 最有影响) 的书。 3. 这部书将(昆虫) 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 、(趣味) 、(美感) 和(思想) 的美文。 4. 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 一样有名。 5. 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 ,还有它出色的( 歌唱才华) 。 6. (蝉) 不靠别人生活。反倒(蚂蚁) 是一位饥饿所趋乞求哀恳的歌唱家。 7. 蝉怎样喝水?( 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 8.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9. 事实与寓言相反,(蚂蚁) 是(顽强) 的乞丐,而(勤奋) 的生产者是(蝉) 。 10.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 蝉) 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 唱 11.歌), 它是(螳螂) 。 12. 螳螂凶猛如( 饿虎) ,( 残忍) 如妖魔,专食( 活) 的动物。 13. 螳螂外表(纤细) 而(优雅),(淡绿色) 的体色,(轻薄如纱) 的长翼,颈部(柔软) , 14.( 头) 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 15. (萤) 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 上像挂了一盏( 灯) 似的。 16. 萤火虫生长着( 六只) 短短的(腿) ,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 ,像( 甲虫) 一样。 17. 萤火虫有两个特点:①(获取食物方法) ②(它尾巴上有灯) 18. 孔雀蛾是一种( 很漂亮) 的蛾,它们中( 最大) 的来自( 欧洲) ,全身披着( 红棕 19.色) 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 为生。 20. 会结网的(蜘蛛) 是个(纺织) 高手。 21. 一种黑色蜘蛛,叫( 美洲狼蛛) 。 22. 水蛛能为自己( 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 23. 蟹蛛十分(勤快) ,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24. 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 。 25.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 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6. 作者在《昆虫记》里向我们介绍了(蝗虫)、(天牛)、(蟋蟀)、(萤火 27.虫)等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萤火虫),因为(这个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 28.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它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 29. 《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田螺)。(田螺)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水蛭)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 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 变成(蚊子)。 30. 条纹蜘蛛的身上有(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几乎什么小虫子都 爱吃。 1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师:谁能把这几首诗给大家背诵一下,这几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略。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传播研究方法

第一节抽样 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 1、为什么需要抽样 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 (2)样本(sample) (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4)随机性(randomness) 二、非概率抽样 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 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 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 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 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4、滚雪球抽样 进行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或网络抽样(network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选择一些研究对象,然后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继续这一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当样本规模符合研究者的需要时,或者当研究对象无法提供新的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就可以中止抽样过程。

《昆虫记》内容梳理与考知识点练习(附参考答案)

《昆虫记》内容梳理与考知识点练习 (附参考答案)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作者介绍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达尔文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在《物种起源》中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 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 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第1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基础 1、自变量:能够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研究者控制下系统地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但它本身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被观测的对象。) 第2章研究的步骤、要素与质量 第1节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确定课题价值 (三)回溯研究文献 (四)提出假设 1、理论假设: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正式陈述,它能够用数据加以验证。因为假设实际上是研究者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变化规律等要素的理论描述,所以也被称为理论假设。 2、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事实,针对可能的结论所提出的关于某些因素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还未证明的陈述或主张,也称备择假设。(通常呈现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3、零假设:又叫原假设、虚无假设、消解假设,是研究者想要搜集证据予以证伪的假设,是按照统计检验的原则而陈述的假设,一般用H0表示。 4、假设检验:事先对总体的分布情况作出一个零假设,然后利用抽样的样本信息判定是否接受这一零假设。 (五)获取数据 (六)数据分析与阐述 (七)呈报结果 (八)计算成本与费用 第二节研究要素 1、概念:通过概况特殊现象和问题,总结相关情况抽绎出的抽象观念或术语。 2、概念化:将模糊、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具体化、精确化的过程。 3、操作化: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建立程序或一组指标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运用变量的不同属性对事件或现象做出客观描述。(操作化步骤以后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变量) 4、变量与属性:属性是现实中某一客体的特征或特性,而变量则是这些属性的逻辑组合。变量往往有一组与之对应的属性。 第3节测量层次与质量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

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的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的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二、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传播研究方法3

第三讲 抽样原理和方法 一、抽样原理 问题1: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民意调查实务P178-179) 比较适用于所给条件的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 经费预算 低 高 时间要求 短 长 总体大小 大 小 总体特征的方差 小 大 抽样误差可能造成的损失 小 大 非抽样误差可能造成的损失 大 小 测量(实验)的性质 毁灭性的 非毁灭性的 是否需要特别注意各个个案 是 不是 问题2:抽样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传播研究调查法P31-33) 1、 统计长性法则(Law of Statistical Regulation): 无论何种事情,在其全部内任选一部分来观察,平均来说,这一部分必有全部的普遍特质。 2、 大数惰性法则(Law of Inertia of Large Numbers): 无论何种现象,当大量观察时,其间偶然发生的现象,恒可互相抵消,而成为普遍的中庸现象。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变化常极小。 3、 少数恒少原则(Law of Permanence of Small Numbers): 无论何种事物,其罕见的现象,或具有非常的性质者,常为少数。 抽样分布定理(中心极限定理) 正态近似定理 在容量为n 的非常简单随机样本中,样本均值X 以n /σ的标准误差围绕着总体均值μ波动。随着n 的增大,X 的分布也就围绕着其目标μ波动得越来越小,它也就越来越接近于正态(铃状)。 近似地 )/,(~2 n N X σμ 正态分布:铃状的、对称的分布

正态分布曲线 如果从总体中重复抽取了许多许多容量为n的非常简单随机样本,那么: ●有90%左右的样本的平均值会落入μ± 1.64 SE的范围之内 ●有95%左右的样本的平均值会落入μ± 1.96 SE的范围之内 有99%左右的样本的平均值会落入μ± 2.58 SE的范围之内 问题3:样本中的偏差是怎样产生的? 随机误差和非随机误差 偏差(系统误差):抽样框偏差、有意挑选、回收率低等 问题4:如何避免得到有偏的样本? 随机抽样 完整的抽样框 严格的质量控制 问题5:抽样调查具有哪些特点? 随机性原则(按概率规律抽选样本) 可以从样本(的数量特征)估计总体 抽样误差可以计算(控制)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元素(element)收集资料中的一个单位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电台、 一个广告、一个文章、一个单词 ◆总体(population)与样本(sample) 总体由研究所界定的元素(个体)的全体所组成 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是按一定的程序从总体中抽取的 每个抽中进入样本的单元叫做入样单元 ◆研究单位(study units) 研究单位(单元)涉及到实际的测量过程 是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确定的 研究单位可以细分成四种类型 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s) 记录单位(recording units) 关系单位(context units) 分析单位(analysis units)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2019年中考名著阅读:《昆虫记》知识点整理

导读概要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作者介绍】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47年,来到阿雅克修中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选择的两位学者,他从此打定主意,教学之余潜心研究昆虫。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达尔文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在《物种起源》中称法布尔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

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 【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昆虫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 ②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⑴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⑵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⑴做官,有名有利; ⑵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昆虫记知识点梳理

昆虫记》知识点梳理 一、填空题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布尔,《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美誉。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3.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法布尔;这本书是《昆虫记》,这本书又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课文叫作《绿色蝈蝈》。 4.《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大孔雀蝶“有着非凡的天赋。它可以长途跋涉、穿越黑暗、排除万难,去发现自己的心上人”;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很乐意接受食物,如果喂得迟了,它还会吵着要”。 5.蜜蜂、猫和红蚂蚁都具备同一种本领,那就是辨认方向。 6.蜘蛛知道蜘蛛网上有猎物是通过猎物在网上的震动感觉到的。 7.“用钳子一样的上颚搬出大块的土块石头?? 用带有两排锯齿的有力后退踩实泥土?? ”这是法布尔描写蟋蟀建造巢穴时的情景。 8.朗格多克蝎子是优秀的爬墙高手,为防止它们逃跑,法布尔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玻璃宫殿——蝎子的卢浮宫。 9.《昆虫记》从片段来说就是一部传记,从整体来说则是无愧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辉煌的虫类抒情诗。《昆虫记》中, 法布尔不但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 而且不无爱怜的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10.法布尔赞美昆虫的爱情,特别是在《螳螂的爱情》这一章中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 11.在《昆虫记》中,法布尔主要记述了螳螂、蟋蟀、大孔雀蝶、黑腹狼蛛和蝎子的爱情。 12.多产的螳螂自己也制造了有机物,这有机物将被蚂蚁吸收,再将被蚁?吸收,最后可能成了人的美餐。 13.在田间草丛中安家的蟋蟀几乎同蝉一样出名。 14.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 15.蝉从来不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生活,相反,倒是蚂蚁有时会饿得饥肠辘辘,去向歌手哀求。蝉 怎样喝水? 用它突出的嘴-- 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